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為什麼要發明木活字

為什麼要發明木活字

發布時間:2021-08-27 02:40:48

『壹』 木活字印刷術的明代的木活字印刷

在清代,木活字技術由於得到政府的支持,獲得空前的發展。清代初期的活字印本有順治年間的《義門鄭氏道山集》;康熙年間晉江施琅《靖海記》一卷;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武水陳唐重訂本宋陳師道《後山居士詩集》六卷、正集目錄一卷、後山先生逸詩五卷、逸詩目錄一卷等。大規模用木活字印書則始於乾隆年間《英武殿聚珍版叢書》的發行。
從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36年)開始,武英殿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木活字印刷。經過三年的工作,共刻制了大、小兩幅活字,共計25萬多個,並試印了30餘種書籍。在取得經驗的基礎上,正式印刷了《四庫全書》及其它經典著作,幾乎包括了經、史、子、集等歷代的重要著作,其印刷圖書的數量,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次印刷。由於乾隆皇帝為木活字版取了聚珍版的雅名,因此,這次印刷的書籍統稱為《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印製該書共刻成大小棗木木活字253500個,印成《英武殿聚珍版叢書》134種,2389卷(見圖5)。 5 武英殿殿聚珍版木活字全貌及字體
(《中國金屬活字印刷技術史》,潘吉星著,2001年1月)
然而最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對木活字印刷工藝的改革。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40年),武英殿出版印刷了一本《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詳細記載了這次木活字印刷的情況,是我國古代印刷史上唯一的一本專門介紹印刷技術的書,是研究印刷史的十分寶貴的資料。這本書是由當時主持武英殿編印工作的金簡組織編寫、由乾隆皇帝親自批准印刷的。在書的前面,有乾隆為該書寫的序和詩,對木活字印刷給以很高的評價。出版這本書的目的,是要把武英殿的木活字印刷作為一種規范推廣到各地。該書的奏議部分涉及到有關《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木活字印刷的具體情況,包括為什麼要使用木活字排版而不用木雕版;應該刻制木活字的最低數量;刻制木活字及排版設備的成本、製造工藝;從刻字、排版到印刷等人力的配備等,這些問題都是其它史料中很少涉及到的。
從《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書中還可看出,金簡在木活字排版工藝方面作了很大改進:他實行明確的分工,按工序順序作業,保持合理的生產進度,使存儲一定數量的活字能滿足不間斷的循環生產;同時他還推行一種交叉作業法,更有利於活字的周轉。從書中列出的十日作業進度表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武英殿的生產能力:當時平均每日排版12塊,印刷12塊,十日可印刷120版,有揀字、擺版、校對、刻字、印刷等人員共約52人。這在當時的條件下,生產效率是非常高的。
金簡還設計發明了存放木活字的新設備--字櫃。字櫃是存放活字的重要設備,相當於現代的字架。金簡所設計的字櫃高五尺七寸,寬五尺一存,進深二尺二寸,足高一尺五存,每櫃有抽屜200個,每屜再分為八格,每格存大小兩種活字若干個,每一櫃可存放1600個字頭(見圖6)。 (《中國金屬活字印刷技術史》,潘吉星著,2001年1月)
武英殿共設十二個字櫃,按十二地支順序排列,根據推算可存19,000多個字頭。活字的存放順序是按照《康熙字典》的檢索方法,即按偏旁部首順序和筆畫順序排列。為了查找方便,在每個抽屜外面,都貼上所存的字樣。對於少數生僻字,則另設一小櫃放於各櫃之內。這是繼王禎的轉輪排字盤後又一新型的排字設備。所以金簡是繼王禎之後又一位對印刷技術作出貢獻的人。

『貳』 王禎為什麼創造木活字

王禎不僅是我國來古代著名的源農學家,而且也是一位發明家。我們知道,我國在唐朝就開始採用雕版印書,但是雕刻木板是一件異常費事的工作。為了改進印書技術,在十一世紀的時候,傑出的發明家畢A曾經發明了膠泥活字排印法。但是這一方法並未得到廣泛的運用,所以宋、元時代的書籍,大部分還是用雕版印刷。王禎在編寫《農書》的時候,很想讓自己的書早日出版,因此就創造了木活字。

『叄』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畢升詩

仆本蘄溪杪,里多梨棗樟。

雕蟲容世伎,舟鋟每魚塘。

因惴木源短,忽思火泥長。

板陶形易磔,校字訛難匡。

遂辟單方活,然行捷漸良。

貫之朱紫的,漢字永鴻昌。

畢升(約971-1051)湖北蘄州蘄水縣直河鄉(今湖北黃岡市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人,北宋布衣。我國古代偉大的發明家。其發明活字印刷術,比德國人古騰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

宋初為杭州書肆刻工。宋慶歷年間(1041—1048),他根據實踐經驗,發明膠泥活字印刷技術,即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燒硬後,便成活字。這一技術未及推廣,畢升就去世了。他的字印為沈括家人收藏,事跡見於沈括的《夢溪筆談》。活字印刷術具有一字多用、重復使用、印刷多且快、省時省力、節約材料等優點,比整版雕刻經濟方便,是印刷技術史上的一次質的飛躍,對後世印刷術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與指南針、火葯、造紙術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1990年在湖北英山縣發現畢升墓碑。

主要成就

畢升創造發明的膠泥活字、木活字排版,是中國印刷術發展中的一個根本性的改革,是對中國勞動人民長期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對中國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作出偉大貢獻。

在此之前,只有摹印、拓印和雕板印刷,既笨重費力又耗料耗時,不僅存放不便,有錯字又不易更正。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簡單靈活,又方便輕巧。其製作程序為:先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統一的單字,用火燒硬,使其成為膠泥活字,然後把它們分類放在木格里,一般常用字備用幾個至幾十個,以備排版之需。排版時,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紙灰混合製成的葯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一個個從備用的木格里揀出來,排進框內,排滿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烤。等葯劑稍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待葯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時,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紙,加上一定壓力,就行了。印完後,再用火把葯劑烤化,輕輕一抖,膠泥活字便從鐵板上脫落下來,下次又可再用。

方法: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象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復的時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制隨用。為便於揀字,把膠泥活字按韻分類放在木格子里,貼上紙條標明。排字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揀出來一個個排進框內。排滿一框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葯劑稍微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葯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的時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紙,加一定的壓力就行了。為了可以連續印刷,就用兩塊鐵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兩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後,用火把葯劑烤化,用手輕輕一抖,活字就可以從鐵板上脫落下來,再按韻放回原來木格里,以備下次再用。畢升還試驗過木活字印刷,由於木料紋理疏密不勻,刻制困難,木活字沾水後變形,以及和葯劑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開等原因,所以畢升沒有採用。

『肆』 為什麼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要很久才普及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發明並未受到當時統治內者和社會的重視,他容死後,活字印刷術仍然沒有得到推廣。他創造的膠泥活字也沒有保留下來。但是他發明的活字印刷技術,卻流傳下去了。
明代木活字本較多,多採用宋元傳統技術。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的《唐詩類苑》、《世廟識余錄》、嘉靖間(約1515~1530年)的《璧水群英待問會元》等都是木活字的印本。
在清代,木活字技術由於得到政府的支持,獲得空前的發展。康熙年間木活字本已盛行,大規模用木活字印書則始於乾隆年間《英武殿聚珍版叢書》的發行。印製該書共刻成大小棗木木活字253500個。印成《英武殿聚珍版叢書》134種,2389卷。這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書。

『伍』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有什麼意義

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
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北宋慶歷間(1041-1048)中國的畢升(?-約1051)發明的泥活字標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人,比德國j.谷登堡活字印書早約400年。
活字印刷
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
自從漢朝發明紙以後,書寫材料比起過去用的甲骨、簡牘、金石和縑帛要輕便、經濟多了,但是抄寫書籍還是非常費工的,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至遲到東漢末年的熹平年間(公元172-178年),出現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大約在公元600年前後的隋朝,人們從刻印章中得到啟發,在人類歷史上最早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貼上抄寫工整的書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紙正面和木板相貼,字就成了反體,筆劃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沒有字跡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體凸出的陽文,和字體凹入的碑石陰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時候,在凸起的字體上塗上墨汁,然後把紙覆在它的上面,輕輕拂拭紙背,字跡就留在紙上了。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業發展到全盛時期。雕版印刷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顯缺點。第一,刻版費時費工費料,第二,大批書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錯字不容易更正。
北宋平民發明家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改進雕版印刷這些缺點。畢升是北宋中期的一個普通平民知識分子,當時人稱布衣。他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復試驗,在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製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
畢升的方法是這樣的: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象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復的時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制隨用。為便於揀字,把膠泥活字按韻分類放在木格子里,貼上紙條標明。排字的時候,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葯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揀出來一個個排進框內。排滿一框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葯劑稍微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葯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的時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紙,加一定的壓力就行了。為了可以連續印刷,就用兩塊鐵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兩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後,用火把葯劑烤化,用手輕輕一抖,活字就可以從鐵板上脫落下來,再按韻放回原來木格里,以備下次再用。畢升還試驗過木活字印刷,由於木料紋理疏密不勻,刻制困難,木活字沾水後變形,以及和葯劑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開等原因,所以畢升沒有採用。畢升的膠泥活字版印書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升份,工作效率就極其可觀了,不僅能夠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質量,比雕版印刷要優越得多。現代的凸版鉛印,雖然在設備和技術條件上是宋朝畢升的活字印刷術所無法比擬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為人類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中間,我國的平民發明家畢升的功績不可磨滅的。可是關於畢升的生平事跡,我們卻一無所知,幸虧畢升創造活字印刷術的事跡,比較完整地記錄在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名著《夢溪筆談》里。但是除開西夏文字的幾本推測為活字印刷的佛經外,中原地區無發現活字印刷的中文印刷品!

『陸』 為什麼說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

活字印刷術是一種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這一項發明成為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

北宋慶歷間(1041年-1048年)中國的畢升(970年—1051年)發明的泥活字,標志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人,比德國人約翰內斯·古騰堡的鉛活字印刷術早約400年。元代王禎成功創制木活字,又發明了轉輪排字。明代中期,銅活字在江蘇南京、無錫、蘇州等地得到較多的應用。

『柒』 木活字那個朝代發明的

據《夢溪抄筆談》載,畢升曾試驗襲以木為原料製作活字,因木字木紋疏密不一遇水後易膨漲變形,與粘葯固結後不易去下效果不佳,而未成功,畢升才改木為泥發明用泥製作活字。公元1041~1048年,畢升終於成功地發明了泥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發明並未受到當時統治者和社會的重視,活字印刷術仍然沒有得到推廣。但是他發明的活字印刷技術,卻流傳下去了。
2011年,寧夏考古工作者從一座西夏古塔中發現了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我國和世界印刷史的相關部分將因此而改寫。
11月6日,文化部科技司在北京組織了俞偉招、潘吉星、鄭如斯等15位著名專家學者,對此做出鑒定。鑒定委員會一致肯定了牛達生的研究成果,認為這批西夏文經卷為西夏後期印本,有明顯的活字版印本特徵和木活字版印本特點,與泥活字版有明顯區別,可以認定為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實物。這些實物不僅提供了研究古代活字印刷技術的最新資料,而且將木活字的發明和使用時間提早了一個朝代,有力地捍衛了我國印刷術的發明。^

『捌』 元代是誰發明了木活字印刷術

王禎
王禎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發明家,不僅創制了木活字,而且還規定了木活字的規格,發明了由"以人就字"改為"以字就人"的轉輪排字盤,用於排放活字字模。字盤為圓盤狀,分為若干格,活字字模依韻排列在格內。下有立軸支承,立軸固定在底座上。排版時兩人合作,一人讀稿,一人則轉動字盤,方便地取出所需要的字模排入版內。印刷完畢後,將字模逐個還原在格內。轉輪排字盤的發明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減輕了排字工的體力勞動,是排字技術上的一個創舉。

『玖』 活字印刷術是怎麼發明的

國家圖書館是中國藏書最多的圖書館,這里古籍浩如煙海,許多孤本及絕版書往往可以在這里找到。前些年,國家圖書館中發現了一些古籍,這些古書不是用雕版印製的,而是用普通鉛字排版方法印製的,只不過經過鑒定這些字用的不是鉛字,而是用泥做成的單字模,經過排版組合而成。這一發現使專家們立即想起了宋朝學者沈括《夢溪筆談》一書中記載宋朝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故事。於是專家們得出結論:這些活版印刷的古書證明了沈括記載的真實性。這樣一來,中國早在千年前就發明了活版印刷術,不僅有了史料的記載,更有了實物的證明。

沈括在他的書中比較詳實地記下了活版印刷的情況。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1世紀中葉),有一位叫作畢昇的平民發明了活版印刷。這種方法比起雕版印刷來,既經濟,又方便,更縮短了出書時間,它開創了直到20世紀90年代還在使用的鉛字排版印刷的先河。畢昇看到每印一部書都要刻成百上千的大版,常常要用好多年才能雕刻好,而書印完了,版也就沒用了。他想到,如果把這些版分解開,使其成為許多塊小版,每塊版上只有一個字,要排什麼句子,只要將這些字版組合在一起,不是既方便又省事嗎!更何況印完書以後把版拆開,拆下來的字版下次還可以再用!於是他試制了許多木質活字。但是他發現用木頭做的活字版,由於它們的木紋疏密不同,沾水後有伸縮性,排出版來高低不平,此外還容易沾上葯物很不好清除,使用起來不夠理想。

於是他又開始尋找別的材料,他找到了膠泥。畢昇用膠泥刻字,泥質又細又軟,很好刻。刻完了,用火一燒,字模就變硬了。這真是個好辦法!畢昇刻了許多單字,做成不少單字印模。他又准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放著松香、蠟、紙灰,鐵板四周圍著鐵框,鐵框里密密地擺滿字印模,滿一鐵框就是一板,拿到火上加熱,葯熔化後,用平板把字壓平。為了提高效率,他用兩塊鐵板,一塊板印刷,另一塊板排字,這塊板印完,第二板又准備好了。這樣交替使用,印得很快。每一個單字,畢昇都刻了好幾個印模,常用字就更多一些,以備一板里有重復字時用。至於沒有事先刻好的生僻字,就臨時寫刻,馬上燒好了用。這種方法印幾本書當然顯不出簡便,但印得越多優越性就越顯著,要是印成百上千冊,那就是雕版無法比擬的簡便了。

到了元代,農學家王禎也創製成功木活字,他還發明了轉輪排字架,用簡單的機械增加排字效率。他在《農書》中詳細地說明了他的印刷方法和經驗。王楨造的木活字共有3萬多個,元成宗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他用這套木活字排印自己編纂的《大德旌德縣志》一書,全書6萬多字,不到一個月就印出了100部。到了明清時期,木活字就普遍流行起來。清朝乾隆年間,政府曾使人刻成大小棗木活字253500個,先後印成《武英殿聚珍版叢書》134種,2300多卷。這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木活字印書。清朝還有一部書《古今圖書集成》,是用銅活字印製的,當時金屬活字已經流行於江蘇無錫、蘇州、南京一帶。

中國的印刷術傳入歐洲,成為推進歐洲歷史前進的巨大動力。因為在這以前的歐洲,都是靠人手抄書的。這種情況極大地限制了知識的普及,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印刷術的傳入改變了這種狀況,但當時歐洲使用的是雕版印刷術。後來,15世紀歐洲也出現了一位如同中國北宋時期畢昇一樣的人物,這個人的名字叫科斯特。

科斯特是荷蘭北部哈拉姆城一個小旅店的老闆。他是個很善於動腦的人,為人也仁慈,小孩子們都喜歡他。有一次,科斯特帶著一群孩子去森林玩,為了討孩子們喜歡,他在一些小塊木頭上面刻字,然後從口袋裡找出一點紙來,給每個小孩印一張。回來時,他觸發了靈感,產生了如同畢昇發明活字版一樣的想法。他想:為什麼不可以用活字體呢?把一面字排好,印刷起來,然後再排一面,這樣可以連續做下去。當時那些刻字工人想用他們刻出的雕版來超過那些抄寫經典的僧侶們,但他們要費很多工夫才能刻出一面來,這太費時間了!而且用完以後就不能再用了,只好燒掉。這么慢的速度,而且每面都要重新刻,要是用能隨意移動的字體多好!

沿著這個思路他繼續想下去:如果能把每個字體用木頭分開刻得平整又清楚,大大小小的成排成列,這是可以辦到的。但還可以更簡化一點兒,用硬一點的金屬熔化後鑄成模型。把字母刻在鋼頭上,然後打在較軟的金屬鑄成的模型上,這樣就可以製成一個活字了。每打一次就是一個模型,每一個鋼頭就可以打出許多活字模來。科斯特抱著試試看的想法造出了許多活字,他用鋼頭刻字母,然後鑄出活字,排成一段段文章,合並成一面。就這樣他印出了一頁頁的書。

科斯特成功了,他印出了歐洲第一部活字印刷的書。這個日期現在已經說不太准確了,有人說是1420年,也有人說是1428年,還有人說是1440年。不管怎樣,活字印刷總算在歐洲出現並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關於歐洲活字印刷的發明者,另外一種說法是德國的約翰·古騰堡。傳說,歐洲在15世紀以前是沒有撲克的。15世紀時,到中國旅行的歐洲人把中國的骨牌游戲帶回了歐洲。當時骨牌在歐洲風靡一時,而製造骨牌也成為重要產業。歐洲制的骨牌,最初完全是用手工製做的,雕刻之後,塗上顏色。後來知道用印刷的方法,先把模樣刻在薄金屬板上,然後用有顏色的墨水印在紙片上。再以後便用木板代替金屬板,工作效率更高了。據說古騰堡有一天晚飯後和他的妻子玩骨牌。他手中摸著骨牌,心中想:這牌我也會做!第二天他照骨牌的樣子刻了塊木片,再用墨水印出骨牌來。同時,他把妻子的名字也用同樣的方法印出來,這使他妻子喜出望外。

有了這小小的成功,古騰堡進而刻印較復雜的東西。他又印了些聖像,掛在店門口,惹得行人紛紛爭購,這給他帶來了意外的收入。他更熱心於印刷的研究,獲得修道院的允許後,他刊印了《貧者的聖書》。

在實踐中他逐漸體會到,在一塊木板上刻上字,比起用獨立的字模拼版來要困難得多。於是他開始用木頭刻字模,然後創造出排列用的字框,活字印刷終於獲得了成功,這時是1445年,古騰堡覺得喜出望外。

古騰堡最初印刷的只有《聖經》,都是拉丁文的,不適用於更廣泛的地域,後來才開始翻印各國文字的《聖經》,《聖經》才進入一般民眾的家庭。

從印刷術發明到現在,成百上千年過去了,發明者的許多事跡已經湮沒無聞,發明權也出現了多種不同的說法,使我們難以准確地考證事實的每一個細節,然而,印刷術對人類文明和人類歷史進步的巨大作用是每一個人都十分清楚的。盡管今天電腦排版和膠版印刷已經十分普及,我們卻無法忘記我們的祖先為了這一切所作的艱苦努力。

知識點

王禎與《農書》

王禎,字伯善,元代農學家,東平人(今山東省東平縣)。關於他生平的史料記載極缺乏,僅知他曾任旌德縣(今安徽境內)和永豐縣(今江西省境內)縣尹,在任職期間,注意發展農業生產,組織修築水利工程,勸課農桑。也注意考察農業生產技術,積累了許多農業生產知識。在旌德縣尹任中,綜合整理平日筆錄,寫作《農書》,在永豐縣尹任內完成,時間約在元皇慶二年(1313)。

《農書》是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著作,它上續《齊民要術》,總結前人的經驗,補充了大量實地考察的結果。全書37集,136000字。基本內容分為農桑通訣、百穀譜、農器譜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講述農業史與主要農耕技術;第二部分敘述各種糧食、蔬菜、瓜果與林木作物的栽培與管理;第三部分繪制各種農具與農業機械圖281幅,並加以說明。《農書》是第一部兼論南北,力圖從全國范圍內對農業作系統性介紹,並把南北農業技術以及農具的異同和功能進行分析比較的農業科學著作。

『拾』 什麼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畢升
畢升發明泥活字,是活字的開端。以後又發展了錫活字、木活字、銅活字、鉛活字等。其中木活字對後世影響較大,僅次於雕版。朝鮮古代曾有過鐵活字。現代鉛合金活字是德國人J.谷登堡於15世紀50年代所創制。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要發明木活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