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造紙術是誰發明的東漢的哪位發明家改造了造紙術他做了哪些改造
發明者不詳。
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回初年。
東漢元興元年(答105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在造紙術發明的初期,造紙原料主要是樹皮和破布。當時的破布主要是麻纖維,品種主要是薴麻和大麻,最初的紙是用麻皮纖維或麻類織物製造成的,由於造紙術尚處於初期階段,工藝簡陋,所造出的紙張質地粗糙,夾帶著較多未鬆散開的纖維束,表面不平滑,還不適宜於書寫,一般只用於包裝。
蔡倫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狀;
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
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
第四是乾燥,即把濕紙曬趕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
B. 造紙術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造紙術的發明
造紙術是誰發明的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是東漢宦官蔡倫發明的。主要依據是《後漢書·蔡倫傳》的記載。書上說:「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即按書寫需要裁好的絲織品)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發明、創造)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因此,後來的一些中、外著作,都據以尊東漢時代的蔡倫是紙的發明者,把他向漢和帝劉肇獻紙的公元105年,作為紙的誕生年份。
在史籍里,早在蔡倫以前,也有一些關於紙的記載。如《三輔舊事》上曾說:衛太子劉據鼻子很大,漢武帝不喜歡他。江充給他出了個主意,教他再去見武帝時「當持紙蔽其鼻」。太子聽從了江充的話,用紙將鼻子掩蓋住,進宮去見壏帝。漢武帝大怒。此事發生在公元前91年。又如《漢書·趙皇後傳》記載:漢成帝寵妃趙飛燕的妹妹趙昭儀要害死後宮女官曹偉能,就派人送去毒葯和一封「赫蹄書」,逼曹偉能自殺。據東漢人應劭解釋,「赫蹄」即「薄小紙也」(後來稱為絲棉紙)。再如《後漢書·賈逵傳》說,公元76年漢章帝令賈逵選二十人教以《左氏傳》,並「給簡、紙經傳各一通「。以上有關紙的文獻記載,都早於公元105年,即蔡倫向漢和帝獻紙那一年。
C. 造紙術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在東漢時抄期發明的。
人們一直認為造紙術是東漢宦官蔡倫發明的,主要依據是《後漢書·蔡倫傳》的記載。書上說:「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即按書寫需要裁好的絲織品)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
(3)東漢時期的誰發明造紙術擴展閱讀:
磨木紙漿(Groundwood Pulp) 利用機械碾磨力以取得木材纖維,又稱為機械紙漿(mechanical pulp),主要可再分為一般機械漿、精製機械漿、熱磨機械漿等。
化學紙漿(Chemical Pulp) 利用化學法將纖維與木質素分開以取得木材纖維,主要可再分為蘇打漿、亞硫酸鹽漿、硫酸鹽漿等。
半化學紙漿(Semichemical Pulp) 結合機械法與化學法之制漿方式,可再分為中性半化學漿、冷蘇打漿、化學機械漿等。
D. 造紙術是誰發明的什麼時候發明的
造紙術究竟是誰發明的並不可知,只知道它最早出現於西漢時期,後來經由東漢的蔡倫改進之後才得到大規模推廣,所以中國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通常是指蔡倫改進之後的造紙術。早在西漢初年,中國百姓就已經可以利用麻皮纖維或者麻類織物製作出麻質纖維紙。但是這種紙不僅製作成本高,產量也不高,關鍵時質地還非常粗糙,所以並未得到普及。在之後的社會發展中百姓雖也一直在對紙張進行改進,但是並未取得重大突破。
除此之外,另一個可證明唐朝時期的造紙工藝已趨成熟的證據就是唐朝時期已經開始製作工藝用紙。所謂工藝用紙就是將紙張染色或者灑金,從而讓紙張更為美觀。造紙術在中國得到推廣之後也一步步傳播到了其它國家,最後成功擴散至全世界,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提供了諸多便利。
E. 造紙術的發明者是誰
造紙術是蔡倫發明的。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即按書寫需要裁好的絲織品)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
東漢元興元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
(5)東漢時期的誰發明造紙術擴展閱讀
蔡倫造紙——
他全神投入,茶思飯想,日夜琢磨。一天,他面對著正在磨面的石磨出起神來:把麥粒磨成面,然後既可做成很大的饃饃,又可攤成薄薄的餅子。那麼,對於竹簡,是否也可以這么處理呢?他試著將竹簡裝進磨眼,只聽「嘶嘶啦啦」直響,卻怎麼也沒有磨碎,更沒有成粉——又失敗了!
蔡倫仍不甘心,他又把竹節和破布、舊魚網等放在石臼中,揮舂用力,一下,兩下,三下……堅持舂個不停,終於成了渣、成了粉。然後泡在水裡,水面上便立刻形成一層薄膜,真的像是薄薄的煎餅。輕輕揭下來,貼在牆上,晾乾,
再在上邊試著寫字,只覺非常光滑流暢,而且轉眼間墨跡就干,和竹簡相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這就是蔡倫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所造的紙。他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了不朽貢獻。
F. 造紙術是誰發明的了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由蔡倫改進。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
漢族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
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漢族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6)東漢時期的誰發明造紙術擴展閱讀:
四大發明:
1、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
前身是司南。
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
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
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
指南針的N指北方,E指東方,W指西方,S指南方。
中國是世界上公認發明指南針(Compass)的國家。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
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
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吸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
經過多方面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實用的指南針。
最早的指南針是用天然磁體做成的,這說明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發現了天然磁鐵及其吸鐵性。
據古書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正處在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更是興盛發達,因而促使了采礦業、冶煉業的發展。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從鐵礦石中認識了磁石。
最早的指南針是司南。
2、一種黑色或棕色的炸葯,由硝酸鉀、木炭和硫磺機械混合而成,最初均製成粉末狀,以後一般製成大小不同的顆粒狀,可供不同用途之需,在採用無煙火葯以前,一直用作唯一的軍用發射葯。
3、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印刷術的國家。
早期的印刷是把圖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木版水印畫仍用此法,統稱「刻版印刷術」(亦稱「雕版印刷術」)刻版印刷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後來出現的拓印碑石等。
造紙和制墨等生產技術出現之後,逐漸發明了刻版印刷技術。
根據歷史學家鄧廣銘考證,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並在唐朝中後期開始普遍使用。
宋代雖然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術。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印刷物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製的《金剛經》(它全鄭長4877毫米,高244毫米,由七張粘連起來而成一卷。
卷首有釋迦說法圖,末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題記。
原藏於甘肅敦煌千佛洞,1899年發現。
1907年為英國人斯坦因盜去,現存於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
它與造紙術一樣對知識的保存和流通造成影響。
另外,印刷術的發展與早期的印章無直接關系,古代印章在古埃及、古希臘、兩河流域都有使用。
美國考古學家在中亞土庫曼安納烏曾於2000年10月發掘出距今4300年的中亞印章,其文字仍有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