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朱培坤創造新型植物

朱培坤創造新型植物

發布時間:2021-08-27 02:02:55

Ⅰ 朱培坤是做什麼的是科學家嗎主要做什麼研究的啊

朱培坤是誰?朱培坤是全球唯一一位獲得糧食作物染色體雜交成功的科學家。在深圳第10屆高交會上,朱培坤帶著他的「大米草—水稻」、「高粱—水稻」和「小麥—玉米」等研究成果在龍崗科技展區亮相,一時間引起了各方關注。如果這項研究能在農業生產中推廣,意味著鹽鹼地上不長糧食的歷史將從此改寫,我們日常主食的營養成分也將大大改善。有國外科學家認為,朱培坤的研究成果將有可能引發第二次「綠色革命」。
朱培坤的染色體雜交技術在農業科技領域引起轟動的同時,也引來了國內部分專家的質疑,甚至有人說他的研究是在瞎胡鬧。面對質疑,朱培坤說,他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實驗室里努力為自己通過染色體雜交培育出來的新品種農產品尋找基因證據,並且將證據進一步擴大。
目前為止,朱培坤已用染色體雜交技術培育出了30個雜交農作物的品種,其中在鹽鹼地上種植的「大米草—水稻」試驗田已實現畝產746斤。朱培坤告訴記者,他的「大米草—玉米」在陝西省已經進入區試,兩三年後,如果區試通過,該品種將在陝西省實現量產,進入糧食市場作為商品流通。
然而朱培坤說,他還有更遠大的目標:不僅要在鹽鹼地上種糧食,而且要在鹽鹼地上實現高產。為此,他希望能夠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實現技術合作,他透露,他們的團隊已經和袁隆平院士的實驗室進行接洽。
「科研是我的生命,沒有人會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

在朱培坤的眼裡,實驗室的生活很單一卻不枯燥,因為自己一直有強大的理想在支撐著。
朱培坤說,他研究的東西開啟了高等植物群體基因改造的時代,不僅能夠創新農作物的品種、有利於改善落後地區人口普遍存在的營養匱乏現狀,而且還能夠增加糧食產量。「這些不是轉基因產品,而是天然染色體雜交的產物」他強調。直觀地說,在鹽鹼地上產糧食,就是在玉米中添加適應在鹽鹼地上生長的大米草基因,大米草是一種可以在鹽鹼灘塗上生長的植物,與其進行染色體雜交後,帶有大米草這種生長特點的玉米就能夠在鹽鹼地種植了。據估算,鹽鹼地約佔地球陸地面積的7.26%,如果能將技術普遍運用於農業生產,全球糧食產量將大大增加。
在此之前,世界上還沒有利用鹽鹼地種植糧食作物的先例。其次,通過染色體雜交出來的「亞麻—玉米」含有亞麻的a亞麻酸,也就是說,我們將來吃玉米,就可以攝取到亞麻中含有的a亞麻酸了,這是一種不飽和脂肪酸,西方發達國家規定,食品中必須添加不飽和脂肪酸,它有助於預防三高、降低血液粘稠度、提高腦細胞活性。
余傑說,孤獨是一道籬笆,有了籬笆才會有自己的園地。這句話說的不僅是文人和藝術家,科學工作者也如此。和所有科研人員一樣,朱培坤在進行染色體雜交研究的過程中,也有過遭遇困境的時候,忍受過寂寞和爭議,剛回國的那一年,因為一些業內專家質疑他的這項「瞎胡鬧」的研究,原本談好的合作單位撕毀了已經簽署的合作意向書。但是朱培坤從來沒有輕言放棄,他說,我把生物科研看得跟自己的生命一樣重要,沒有人會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
「摩爾根學派與米丘林學派論戰」中誕生的夢想

在龍崗區留學生創業園內一間不大的辦公室里,剛從陝西省蒲城作完染色體雜交技術學術報告歸來的朱培坤接受了記者的采訪。他所創辦的生物技術公司和研究所就設在這里。
采訪過程中,朱培坤拿出許多做報告期間的照片,其中有不少是和別人的合影,他坦言,此次陝西之行受到重視的程度是他最初選擇這條路的時候,從來沒有想像過的。
朱培坤是湖州人,從小就喜歡養些花花草草的他童年時的夢想就是從事跟植物科學有關的職業,中學時,對「摩爾根學派與米丘林學派」之爭充滿好奇的他有一個遙遠的夢想,那就是將來要成為植物遺傳學的科研專家。高中畢業,朱培坤順利考上了復旦大學的生命科學院,開始了自己的夢想之路。
復旦畢業後,1978年到1986年間,朱培坤留校當教師,往後的日子裡,他從復旦到美國,從美國到香港,再從香港來到深圳,期間在許多高校做過研究,能講一口流利英語的他始終鄉音不改,一開口就是帶有濃重江浙口音的普通話,他對家鄉湖州和母校的復旦大學有著深厚的感情,如今辦公電腦用的桌面背景,還是一張復旦大學校園的照片。
2001年,朱培坤離開香港科技大學,帶著他的染色體雜交技術和理想回到深圳,滿懷憧憬的他回國後的首次創業夢想,卻因為種種原因遭遇流產,後來的兩年時間,他只好到一家生物科技企業做起了研發,雖然經歷挫折,但是朱培坤沒有放棄,2003年,他在羅湖創辦了自己的生物科技公司和研究所。因發展需要,2005年,他的企業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龍崗的留學生創業園穩定下來。
「我沒那麼偉大,但也絕不是瞎胡鬧」

回顧過去多年的研究生涯,朱培坤說他印象最深的是2001年第一次看到自己培育的「豌豆—玉米」長出像豌豆一樣彎彎曲曲的幼苗時,「那一刻,我知道我成功了」。如今朱培坤培育出來的雜交品種已達30個。
談及未來計劃,朱培坤說自己的「小麥—玉米」已經找到了基因驗證的證據,但是接下來還將繼續擴大證據。近幾年來,業界對朱培坤的研究一直呈兩極分化,朱培坤告訴記者,在陝西作報告的時候,人家是這樣介紹他的:偉大的科學家,其研究成果將可能影響全人類。而另一些觀念比較保守的專家則一直對他的染色體雜交技術成果持保留態度,甚至有的人說,這是在瞎胡鬧。朱培坤說,我也許沒那麼偉大,但是也不至於瞎胡鬧,如果我是胡鬧,沒有人會出錢出地陪我胡鬧那麼多年,而且試驗田越搞面積越大。
如今,盡管朱培坤在鹽鹼地上種植的大米草—水稻已經實現畝產746斤,但是質疑的專家還是質疑:你的基因驗證證據在哪裡?為此,朱培坤說自己多少還是感到委屈的。近日,一紙由國家農業部植物新品種保護辦公室簽發的「水稻—玉米」農業部植物新品種授權文件讓朱培坤鬆了一口氣,對他而言,這意味著得到了遺傳育種專家的肯定。
在采訪中得知,朱培坤告訴記者,他的「大米草—玉米」已經在陝西省進入區試階段,區試通過後,該品種在糧食市場上就可以作為商品流通了。區試的時間,可能要兩到三年。目前他和陝西農業系統的部分領導都已親自嘗過這些鹽鹼地上長出來的雜交玉米,朱培坤說,他們當初最擔心鹽鹼地上長的糧食吃起來會是鹹的,「因為在鹽鹼地上長的鹽蒿,我摘葉子嘗過,又咸又苦,結果我們試吃這種玉米的時候,發現不會,味道還挺好」。
中國有大面積的鹽鹼地,如果鹽鹼地上長糧食這項技術能夠和袁隆平院士的高產技術結合起來,實現量產甚至高產,其對世界農業生產的意義將是重大的。朱培坤透露,目前,他們的團隊正在與袁隆平院士接洽,據說袁隆平院士拿著他們種植出來的「小麥—玉米」棒子,整整看了好幾分鍾。至於合作能不能實現,朱培坤表示,目前還不能說。
「有沒有想過自己的技術有可能會得到世界性的大獎?」
「有想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幸運一點,做出來的東西能夠得到認可,但是目前我能做的,只有繼續潛心做研究。」朱培坤說。
他坦言,對自己研究了十多年的這項染色體雜交技術有信心,有一天,這項技術也許會得到世界的認可。為了這一天,已拿到美國綠卡十多年的朱培坤遲遲不肯加入美國國籍,最近,已經沒有時間每年到美國移民局報到兩次的他正考慮放棄綠卡。「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但是科學家是有國籍的,我希望有一天當我獲得國際認可的時候,大家會說,我是來自中國的科學家,而不是旅美華人。」
見習記者黃悅 (抄於網路)

Ⅱ 轉基因植物是怎樣的

基因是決定遺傳性狀的最基本單位,它使得一種生物的後代還保持著這種生物的特徵。例如榆樹的種子長大後還是榆樹,不會變成柳樹,這是由於榆樹的種子里所含的基因在發揮作用。隨著生物遺傳工程技術的發展,遺傳學家已經能夠把一種植物的基因取出來,轉移到另一種植物中去,形成轉基因植物,這種新型植物便同時具有兩種植物的特徵。例如,我國的科學家朱培坤成功地將大蒜、胡蔥、玉米的遺傳物質分別轉移到青菜的體細胞中,形成了大蒜青菜、胡蔥青菜和玉米青菜三種新型植物,它們同時具有大蒜和青菜,胡蔥和青菜,玉米和青菜的外形特點。再如我國著名的遺傳學家郝水教授,成功地將冰草內含有的耐寒基因轉移到小麥的細胞當中,培育出一種新型的小麥——冰麥,這種麥子即使在寒冷的北方也能很好地生長,獲得較好的收成。美國的科學家成功地從玉米中取出IGLU基因,注入到西紅柿內,這種本來存在於玉米中的基因竟在西紅柿中大放光彩,製造出大量的植物生長酶,使西紅柿迅速生長。由此可見,轉基因植物對人類的生產是非常有益的。相信在不遠的將來,轉基因植物會給人類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Ⅲ 朱培坤的介紹

浙江湖州人,深圳和成都百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科學家、教授

Ⅳ 深圳市百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本公司為深圳市高新技術企業,利用首創的植物染色體雜交技術,已成功地獲得多種單、雙子葉雜交植物及其種子,該技術及其產品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並對植物生物工程與植物雜交育種的理論與實踐將產生重大的影響。 本公司首創的新類型糧食和其它新型植物以及由此而獲得的功能基因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科學價值。
法定代表人:朱培坤
成立日期:2003-04-14
注冊資本:100萬元人民幣
所屬地區:廣東省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4403007488714630
經營狀態:存續(在營、開業、在冊)
所屬行業:製造業
公司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人員規模:100-500人
企業地址:深圳市龍崗區中心城深圳市留學人員龍崗創業園一園401
經營范圍:植物生物工程技術及其產品的開發與銷售(不含葯物及其它限制項目);信息咨詢、國內商業、物資供銷業(不含專營、專控、專賣商品及其它限制項目)。^

Ⅳ 朱培坤是做什麼的是科學家嗎

浙江湖州人,深圳市百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科學家、教授;成都百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深圳市百綠生物染色體雜交研究所所長。
高等植物染色體雜交技術的發明人,高等植物染色體雜交學術理論的奠基人,高等植物多基因改造的開拓者。應用高等植物染色體雜交技術,創造出豌豆—玉米、小麥—玉米、水稻—玉米、高粱—水稻、大米草—水稻、玉米—水稻和玉米—小麥等一系列新類型糧食作物。相繼發表《多基因工程試論》、《高等植物綱間雜交的探索》、《植物遺傳工程轉化學初探》和《高等植物的第三類雜交——染色體雜交》等學術文章。由山東泰山科技專著出版基金資助出版海內外目前唯一的一本高等生物(植物)染色體雜交的專著《高等植物染色體雜交》(印刷中)
水稻—玉米(百綠珍寶112)和小麥—玉米(百綠珍珠49)在2009年和2010年相繼獲得農業部授予的新品種權。
首創多項免疫化學測定技術,並發表在《科學通報》等學術期刊上。1983年5月出版我國第一本免疫酶技術專著——《免疫酶技術》;2008年12月出版《免疫酶技術原理和應用》,該書是我國第一本免疫酶技術專著並在2009年7月獲「華東地區科技出版社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開放分類:
湖州 科學家 特級教師 生命科技

Ⅵ 深圳市百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注冊號:****所在地:廣東省注冊資本:100萬元人民幣法定代表:朱培坤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登記狀態:登記登記機關: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龍崗局注冊地址:深圳市龍崗區中心城深圳市留學人員龍崗創業園一園401
法定代表人:朱培坤
成立時間:2003-04-14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4030710431389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深圳市龍崗區中心城深圳市留學人員龍崗創業園一園401

Ⅶ 王鳴岐的主要論著

1王鳴岐.河南植物病害名錄.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編譯委員會出版:研究專刊,1950(2):1—32.
2趙同芳,王鳴岐.稻穀貯藏期間的安全水分.植物學報,1955,4(4):347—360.
3王鳴岐等.稻穀含水量與稻穀安全貯藏.復旦學報(自然科學),1956(2):227—252.
4王鳴岐.種子微生物及種子生理的現狀與展望.復旦學報(自然科學)1959(2):197—205.
5王鳴岐.種子微生物及種子生理的現狀與展望(續).復旦學報(自然科學),1960(1):(缺頁).
6王鳴岐.真菌生理生化進展現狀.微生物學專題報告集,科學出版社.1964,157—169.
7劉國士,王鳴岐.四川小麥梭斑花葉病毒病的研究.四川農業科技,1978(5):1—8.8於善謙,王鳴岐等.種傳大、小麥病毒病的研究(I)—大麥條紋花葉病毒在中國的證實.復旦學報(自然科學),1980,19(4):370—378.
9吳友呂,王鳴岐等.水稻黃矮病毒與雜交水稻黃矮病流行初析.復旦學報(自然科學),1980,19(4):379—389.
10郭惠民,王鳴岐等.長葉車前花葉病毒上海分離株外殼蛋白功能的研究.實驗生物學報,1981,14(3):309—312.
11郁操國,王鳴岐等.長葉車前花葉病毒上海分離株外殼蛋白賴氨酸殊基的修飾對感染及重組的影響.實驗生物學報,1981.14(4):331—336.
12朱培坤,王鳴岐等.用酶標試紙檢測青菜葉片內的長葉車前花葉病毒.科學通報,1982(4):242—243.
13孫光榮,王鳴岐等.從美人蕉上分離的黃瓜花葉病毒.自然雜志,1982,5(10):799—800.
14朱培坤,王鳴岐等.長葉車前花葉病毒蛋白亞基不同聚集形態對抗原專化的作用.科學通報,1982(24):1525—1528.
15吳小潔,王鳴岐等.大麥條紋花葉病毒在大麥植株內運轉的研究.中國科學B輯(中文、外文),1983(1):41—46.
16郭惠民,王鳴岐等.煙草花葉病毒幾個分離物的比較研究.實驗生物學報,1983,16(1):31—35.
17徐來升,王鳴岐等.蕪菁花葉病毒——崇明大白菜分離株的鑒定.植物病理學報,1983,13(2):21—29.
18朱培坤,王鳴岐等.長葉車前花葉病毒在青菜葉片葉柄內的免疫酶標定位.植物病理學報,1983,13(1):41—44.
19朱培坤,王鳴岐等.血清凝膠組織封埋法檢測植物葉片內的病毒.植物病理學報,1983,13(3):45—47.
20張翰文,王鳴岐等.葡萄縮葉病病原物研究.復旦學報(自然科學),1983,22(2):230—235.
21吳小潔,王鳴岐等.類立克次氏體的鑒定及其在系統感染小麥植株中的胞間轉移.中國科學B輯(中文、外文),1983(8):707—712.
22黃素珍,王鳴岐等.番茄「烏心果」病毒病原的鑒定.復旦學報(自然科學),1983,22(3):333—338.
23孫光榮,王鳴岐等.建蘭環斑病毒和建蘭花葉病毒鑒定.自然雜志,1983,6(10):789—799.
24孫光榮,王鳴岐等.從菊花上分離出番茄無籽病毒.自然雜志,1983,6(11):874—875.
25朱培坤,王鳴岐等.蕪菁花葉病毒在上海市郊縣蔬菜等植物上分布范圍的血清學測定.植物病理學報,1984,14(2):101—106.
26朱培坤,王鳴岐等.長葉車前花葉病毒在上海市郊縣蔬菜等植物上分布范圍的血清學測定.植物病理學報,1984,14(1):59—60.
27朱培坤,王鳴岐等.膠膜炭末凝集反應測定植物病毒.植物病理學報,1984,14(3):188—189.
28吳爾福,王鳴岐.玉米紅葉病鑒定診斷及其化學防治.自然雜志,1984,7(2):84—87.
29王鳴岐等.大麥黃矮病在甘肅河西地區的流行與生態防治.中國農業科學,1984(3):65—70.
30朱培坤,王鳴岐等.長葉車前花葉病毒雞蛋蛋黃免疫球蛋白的制備及其某些性質.科學通報,1984(21):1344—1345.
31孫光榮,王鳴岐等.從翠菊黃化病株中觀察到類菌原體.自然雜志1984,7(10):798—799.
32朱培坤,王鳴岐等.蟾蜍長葉車前花葉病毒抗血清的制備.上海農業學報,1985,1(1):87—88.
33吳小潔,王鳴岐等.大蔥黃矮病毒的分離純化及其初步鑒定.科學通報,1985(1):64—68.
34朱培坤,王鳴岐等.通過特殊嫁接技術自發傳導外源遺傳物質獲得遠緣無性雜種的研究——甘蘭目間無性雜種當代的鑒定.上海農業學報,1985,1(1):43—51.
35朱培坤,王鳴岐等.酶標醋酸纖維膜免疫電泳技術定量檢測青菜病毒.科學通報,1985(4):318.
36孫光榮,王鳴岐等.泡桐環斑病毒的鑒定.自然雜志,1985,(1):76.
37於善謙,王鳴岐等.黃瓜花葉病毒單克隆抗體的制備及其對株系特異性的研究.中國科學B輯(中文、外文),1986(12):1266—1270
38於善謙,王鳴岐等.發生在中國的小麥黃花葉病毒病.植物保護學報,1986,13(4):217—220.
39吳小潔,王鳴岐等.類病毒侵染後寄主小麥的細胞學病變.病毒學報,1987,3(2):173—176.
40郭惠民,王鳴岐等.青菜原生質體三砱酸腺苷酶的特性及在病毒感染後的變化.病毒學報,1987,3(2):203—206.
41繆剛,王鳴岐.植物基因工程的新突破——植物RNA病毒作為基因工程載體系統的現狀與展望.自然雜志,1987,10(5):323—328.
42王鳴岐.菌根理論與研究進展.世界科學,1985(2):13—16.
43吳紹騤,王鳴岐譯.遺傳及其變異.商務印書館,1950,(缺頁).
44王鳴岐.基礎微生物學專題選.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1—196.
45馮德培,王鳴岐等主編.簡明生物學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閱讀全文

與朱培坤創造新型植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