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爆米花是誰發明的
宋人發明的,由油鍋炒玉米粒發明演化而來。
爆米花是發明於宋代,范成大在《吳郡志·風俗》中記載:「上元,爆糯谷於釜中,
名孛婁,亦曰米花。每人自爆,以卜一年之休咎」。
新春來臨之際,宋人用爆米花來卜知一年的吉凶,姑娘們則以此卜問自己的終身大事。
宋人把飲食加入文化使之有了更豐富的內涵,所以,爆米花機是宋人發明的,之後不斷被改進,如加入壓力指示等。
2013年1月,在中國司空見慣的爆米花機引起了美國人的好奇,登上美國Discovery探索頻道的著名節目《流言終結者》,後來發展成當今的爆米花。
(1)扒苞米發明擴展閱讀:
一、歷史來源:
起源於中國宋朝的爆米花,當時的詩人范成大在他的《石湖集》中曾提到上元節吳中各地爆谷的風俗,並解釋說:「炒糯谷以卜,谷名勃婁,北人號糯米花。」為什麼把爆米花叫做「孛婁」呢?爆米花想是摹擬爆谷時的響聲,因為當地的方言把打雷的聲音叫做「孛轆」。
爆米花的發明更折射出中國飲食的豐富多彩,它有更深的含義,就是開創了一種食物的加工方式膨化食品。說明中國古代的食品加工不止僅僅是食品簡單的加熱作熟,而是通過的物理的高溫高壓作用原理來改變食物的狀態口感,這種加工方式就是現代新興的膨化食品。
這種加工方式使普通不和口的食品變為可口有特色的食品小吃,可以說千百年前的爆米花是近現代各種五花八門膨化食品零食小吃的祖先。
二、保存方法
由於爆米花易受潮,受潮後就會丟失了其酥脆可口的新鮮口感,所以爆米花不易保存太久,要趁新鮮吃。如要儲存,須放在通風乾燥處,防止受潮。
⑵ 發明與收玉米機器人的作文
如今老家裡的秋收,主要的農活就是收玉米.9月下旬的這個雙休日正好趕上收玉米的時刻,於是,我便在老家裡踏踏實實地幹了兩天的農活.住在老家的父母有一塊3畝地的玉米,這是我家承包田中最大的地塊了.前幾天父親就說,其它小的地塊不用你管,等到收這一塊地的玉米時你要回來幫忙啊.我明白,七十歲的父親對這一塊地玉米的收獲任務今年是有些打怵了,到時候我一定要回家助收.周六上午,接到弟弟的電話通知之後,我便急忙趕回到老家裡.到了地頭的時候已經是十點多的光景,父母和弟弟、弟妹已經把3畝地的玉米全部砍倒,接下來的任務就是掰棒子了.3畝地的玉米被砍倒後放成了6行,我們每人負責一行,一棵一棵地把玉米翻動一遍,一個一個地把棒子掰下來,簡單而又機械地重復著這個動作.彎著腰掰累了,就蹲著向前挪動.兩個多小時過去了,掰棒子的活還沒完成一半.這時刻,又渴又累,腰酸腿痛.看看日近中午,借著吃飯的時間稍事休息,下午又趕緊投入緊張的勞作之中,直到4點左右才將地里的棒子全部掰完.隨後,是一刻不停地將棒子裝上車,運回家裡.天已經完全黑了下來,地里還散落著足有一車的玉米,只能等到明天再裝運了.帶著渾身的疲倦返回小城的家中時,已是晚上接近8點的時候了.這一夜睡的特別深沉,第二天早上醒來,感到腰部以下像散了架一樣,腰部、臀部和大腿上的肌肉酸脹疼痛,兩條腿連走路也不聽使喚了.盡管如此,我還是硬撐著趕到老家,幫助父母把地里的玉米運回家裡.然後,坐在門前的玉米堆邊,和父母一起,一個一個地去扒玉米皮.這時的勞動強度比起地里的要輕鬆了許多,只是時間和功夫而已.看著父母和我一樣地勞作,甚至比我付出的勞動還要多得多,心中除去愧疚之外,感到這看似簡單的勞動里其實並不簡單.它不僅檢驗了人的體力和耐力,也檢驗了人的耐性和意志.為文者講究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練武者常說拳打千遍,其意自現.所謂熟能生巧,習慣成自然.乾的農活多了,自然就會適應.可見,這簡單的重復之中,也有著深刻的內涵.
⑶ 剝玉米的小發明製作方法
兩個棒子來回搓
⑷ 爆米花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爆米來花有很多中說法
有國外,中源國
爆米花各有各的起源
中國是歷史悠久但不能說全部都是中國的
例子:
印地安人以前就拿爆米花當零食,是用玉米粒(乾的)加上奶油倒進鍋子里蓋,著玉米粒就會在鍋子里爆開 。
玉米是外國來的
so有說法是中國古代,有中國,有外國,有美國,有印第安等等
早在歐洲移民遷入這塊「新大陸」之前,居住在這塊大陸上的印第安人便盛行吃爆玉米花了。哥倫布在返回歐洲後,曾向人們描繪了「新大陸」上的印第安兒童用爆玉米花串成項鏈在街上兜售的生動情景。也是印第安人教會了歐洲新移民如何栽種、如何烘烤玉米的技術。一名歷史學家還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洞穴里發現了5000年前古代印第安人食用的爆玉米花,只是由於當時的「工藝」所限,在口感上遠遠不如當代爆玉米花鬆脆而已。
發明家為喜食爆玉米花的家庭設計了一種電鍋,據說僅花費10分鍾就能爆制好一大盆玉米花。目前,美國的許多地方電視台還常常播出如何爆制玉米花的常識,還介紹各種新風味爆玉米花的方法。一名頻頻在電視屏幕上亮相、自稱為「爆玉米花大王」的專家瑞頓·巴哈爾已成為全美家喻戶曉的人物——此君一上台,講的都是「玉米經」。
⑸ 爆米花誰發明的可以在火上轉的「炮筒」有專門生產的嗎
早在歐洲移民遷入這塊「新大陸」之前,居住在這塊大陸上的印第安人便盛行吃爆玉米花了。哥倫布在返回歐洲後,曾向人們描繪了「新大陸」上的印第安兒童用爆玉米花串成項鏈在街上兜售的生動情景。也是印第安人教會了歐洲新移民如何栽種、如何烘烤玉米的技術。一名歷史學家還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洞穴里發現了5000年前古代印第安人食用的爆玉米花,只是由於當時的「工藝」所限,在口感上遠遠不如當代爆玉米花鬆脆而已。
發明家為喜食爆玉米花的家庭設計了一種電鍋,據說僅花費10分鍾就能爆制好一大盆玉米花。目前,美國的許多地方電視台還常常播出如何爆制玉米花的常識,還介紹各種新風味爆玉米花的方法。一名頻頻在電視屏幕上亮相、自稱為「爆玉米花大王」的專家瑞頓·巴哈爾已成為全美家喻戶曉的人物——此君一上台,講的都是「玉米經」。
⑹ 爆米花是哪國人發明的
中國宋朝就有爆來米花了源。
起源於中國宋朝的爆米花,當時的詩人范成大在他的《石湖集》中曾提到上元節吳中各地爆谷的風俗,並解釋說:「炒糯谷以卜,谷名勃婁,北人號糯米花。」為什麼把爆米花叫做「孛婁」呢?爆米花想是摹擬爆谷時的響聲,因為當地的方言把打雷的聲音叫做「孛轆」。
(6)扒苞米發明擴展閱讀:
爆米花壞處:
1、爆米花中澱粉含量多,小孩多吃爆米花後可能會降低食慾,影響正餐多種營養素的攝取,嚴重者出現營養失衡的情況。
2、爆米花主要成分是澱粉,還會添加一部分糖漿,小朋友長期多吃爆米花是可能引起身體肥胖。生長期小孩的過度肥胖問題不利於生長發育。
3、爆米花中一般都會加入糖漿增加甜度。小孩吃爆米花後會攝入很多糖分。這樣的飲食習慣會影響口腔清潔和牙齒發育,出現齲齒甚至齲洞等問題。
⑺ 爆米花機是誰發明
19世紀後期英國.所以也稱英式爆米花機.只不過20世紀電氣化時代後在西方絕跡了,反倒在中國大行其道,尤其在60-80年代.現在也很少見了.
⑻ 爆米花是誰發明的什麼時候,做爆米花的玉米是平常吃的么
爆米花也是發明於宋代,范成大發明 爆米花的玉米是甜玉米,市場上很少有賣的,我家在西安,我知道好遠地方有個賣甜玉米的
你去查查甜玉米
⑼ 水果玉米誰發明的還是哪個國家發明的最早出現在哪裡
水果玉米是適合生吃的一種超甜玉米,青棒階段皮薄、汁多、質脆而甜,可直接生吃,薄薄的表皮一咬就破,清香的汁液溢滿齒頰,生吃熟吃都特別甜、特別脆,象水果一樣,因此被稱為「水果玉米」。 水果玉米有很多品種,都具有非常高的營養價值。
水果玉米,又稱甜玉米或蔬菜玉米,禾本科,玉米屬。玉米的甜質型亞種。甜玉米是歐美、韓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主要蔬菜之一。因其具有豐富的營養、甜、鮮、脆、嫩的特色而深受各階層消費者青睞。生產中的甜玉米可以分為普通玉米、超甜玉米和加強型甜玉米三類,超甜玉米由於含糖量高、適宜採收期長而得到廣泛種植。中國是糯玉米的世界起源中心,栽培歷史悠久。糯玉米營養豐富,食用價值高,被當今世界廣泛用作保健的營養食物。[1-2]
甜玉米在中國也有栽培。植株較矮,分櫱力較強。果穗苞葉上有旗葉。子粒淡黃或乳白色,胚較大,乳熟期子實柔嫩、味美,富含水溶性多糖、維生素A、維生素C、脂肪和蛋白質等。
水果甜玉米(Sweet corn)不是玉米的一個種,也不是zea mays種內分離出來的一個亞種。它是由於一個或幾個基因的存在而不同於其他玉米的一種類型。甜玉米是菜用玉米的一個類型。它在美國和加拿大是最大眾化的蔬菜之一,在亞洲和歐洲部分地區消費增長也很快,成為夏季的象徵。美國可加工的蔬菜作物中,按農用價值,甜玉米排在馬鈴薯和番茄之後的第三位。與普通玉米相比,甜玉米中可溶性糖向澱粉的轉化較慢。一個隱性突變體等位基因shrunken-2早在1950年即被發現。籽粒發育的早期,糖分總是成倍地積累。直到30年前,含糖的(su)等位基因才在甜玉米的第4染色體上被確認。還有最少7個其他基因影響著胚乳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在甜玉米品種中,單獨存在或連鎖,都可利用,但用得最廣泛的還是shrunken-2(sh2)。
甜玉米被消費的植株部分是未成熟的籽粒,主要由胚乳和子房壁(未成熟的穎果皮)組成。其鮮食或食用品質由胚乳的味道、結構以及果皮的柔軟度等所決定,都受基因的影響。
1.美國的甜玉米
Darlings Early是第一個被恰當命名的甜玉米,是1844年通過早熟黃粒硬質玉米與白色甜玉米之間的雜交而衍生出來的,是很多重要的甜玉米品種的前身。Stowed』s Evergreen這個較多穗行數的品種,據推測是在Menomony軟質玉米、南部馬齒型玉米和北部甜玉米之間進行雜交的產物。Crosby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歷史性重要品種。它於1867年被列入圖書目錄,但不知其親本祖先。Crosby不同於已有的類型,具有色深濃的軟質籽粒,穗行數12~16行。其卓越的品質已成為鮮食蔬菜和美國東北部工業原料的標准,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較高產量。Stowell』s Evergreen在美國中西部加工工業中更重要。Despite的重要性和品質像Crosby,但對現代種質貢獻較小。
1899年,在美國至少有63個甜玉米品種被種子公司提供出來,大多數有白色胚乳。而黃色類型被認為不適於人們消費。1902年甜玉米品種 Golden Bantam即被Burpee公司推廣。它有優良的品質和廣泛的適應性,迅速取代了老的黃色玉米。很多大眾化的白色品種相反地通過雜交變成黃色。目前大多數黃色自交系和雜交種的系譜中具有 Golden Bantam血緣。這個品種是由 Darlings Early和早熟黃色硬質玉米雜交衍生而來。它至少 75%基於北部硬質玉米,然其起源似乎更像源於白色甜玉米。
2.中國的甜玉米
中國的甜玉米育種始於20世紀50年代初。是世界上較早開展甜玉米研究和開發的國家。1968年北京農業大學即現在的中國農業大學,首次育成「北京白砂糖」甜玉米品種。
目前,通過引種和育種,已擁有數目眾多的甜玉米品種。
主要類型
①普通甜玉米。含糖量約8%,多用於糊狀或整粒加工制罐,也用於速凍。
②超甜玉米。含糖量20%以上,果皮較厚,多用於整粒加工制罐、速凍或鮮果穗上市。
③加強甜玉米。含糖量12%-16%,多用於整粒或糊狀加工制罐、速凍、鮮果穗上市。栽培方法和普通玉米同,但須隔離300m以上種植,嚴防異品種花粉傳入,並須適時採收嫩果穗。採收時子粒中水分的含量:糊狀制罐用的為68%-70%;整粒制罐、速凍、鮮果穗上市的均為70%-72%。主要以嫩果籽粒加工制罐後供菜用,或以嫩果煮食。
⑽ 粘玉米是怎麼研究發明的
糯玉米的起源和歷史 糯玉米是玉米屬的一個亞種,是因玉米第九條染色體WX基因發生突變而產生的,是玉米各類型中唯一起源於我國的類型;是玉米傳入我國後,由於雲南、廣西一帶的傣族、哈尼族有喜愛黏食的習俗,在長期的栽培實踐中選擇黏食型玉米突變體培育而成的。1908年由美國傳教士法南(J.M.W.Farnharm)通過上海領事從雲南徵集幾個糯玉米品種,寄交美國農業部國外引種處。附言說「這是一種特殊的玉米,有幾種顏色。中國人說它們都是同一品種,比其它玉米要黏得多,可能會發現它有新的用途。」1908年5月植物學家柯林斯(G.N.Collins)把中國寄去的糯玉米種子種植在華盛頓附近,其中有52株成熟。通過種植觀察,他把起源於中國的糯玉米隱性突變基因定名為「wx」,並給它定名為「中國蠟質玉米」。直至20世紀30年代,美國只是出於好奇在遺傳試驗中作為標記基因而種植。到了40年代早期,依阿華農業試驗站發現糯玉米支鏈澱粉的性質與木薯塊根澱粉相似。1942年依阿華農業試驗站培育出第一個糯玉米雜交種。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從遠東進口木薯澱粉困難,美國開始糯玉米澱粉的商業性生產。1970年美國玉米帶遭受玉米葉枯病重創之後,由於糯玉米表現出優良抗性和獨特品質,才使糯玉米成為研究重點。20世紀最近50多年,糯玉米澱粉用途的新發現導致糯玉米在美國、加拿大及歐洲有較穩定的面積。 我國糯玉米起源於雲南西雙版納一帶,形成於1760年,作為栽培種也有60多年的歷史。育種研究工作大約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山東煙台市農科所等一些科研單位開展普通玉米育種的同時,率先嘗試了糯玉米育種工作,但受當時條件的限制,大都未能系統而深入地進行,致使我國糯玉米育種研究工作長期處於低迷的狀態,生產上種植的也多是農家種,不僅產量低而且抗性差、成熟晚,形成了我國糯玉米種植面積零星,品種少,產量低的落後局面;進入90年代,我國糯玉米育種研究工作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市場需求的刺激逐漸開始起步,業已取得一定成績和育成一些雜交種在生產上推廣應用,如蘇玉(糯)1號、墾粘1號、中糯1號、渝糯1號、晉單(糯)41號(原鮮糯1號)等。 優良品種的推廣應用,不僅改變了我國糯玉米種植面積零星分布的局面,在大中城市近郊已呈現規模化種植,而且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糯玉米育種的發展。現在,我國糯玉米育種工作已處於發展時期,不僅開展育種工作的單位眾多,而且在育種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有極大的提高,育成了一大批優良新品種並投入生產使用,尤其是黑糯、紫糯、糯甜、高油糯等新品種的不斷育成,既反映了我國糯玉米育種的新動向,也極大地拓寬了我國糯玉米育種研究內容。 山西省農科院玉米研究的從1993年開始從事甜糯玉米品種的選育及配套栽培保鮮加工技術研究與應用,經過十五年的科研攻關,培育出「晉鮮糯」系列玉米新品種5個,分別是晉單(糯)41號(晉鮮糯1號—黃糯),晉鮮糯2號、晉鮮糯6號(白糯)、晉鮮糯8號(黑糯)、鮮甜2號(加強甜)玉米,同時研究出配套的優質高效栽培技術、速凍保鮮加工技術和真空包裝保鮮加工技術,並形成了事產業化。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