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在音樂活動中體現玩中學,學中玩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不讓孩子玩耍,這就等於剝奪了他們應有的權利。「玩」音樂,就是讓孩子帶著愉快的心情去做、去聽、去唱、去跳,在輕松的氛圍中去感受、去表演、去陶冶、去發現、去創造。音樂家冼星海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這是音樂家發自肺腑的金玉良言。我們每位音樂工作者應該做的是:假如音樂是清泉,就讓它流得更歡;假如音樂是熔爐,就讓它燒得更旺。音樂的「樂」還有一個讀音是「lè」,是不是可以理解為: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享受快樂呢?而最能讓孩子獲得快樂的是:讓他們在音樂課堂的教學活動中盡情地玩耍。
一、游戲中「玩」音樂
德國音樂教育家奧爾夫主張:「兒童音樂教育應該從孩子的生活天地里取材,讓孩子在玩樂中學習音樂。」兒童的生活以游戲為重心,常在游戲中以最純真、最自然的方式表現自我、抒發情緒、發揮想像力,滿足其天生的好玩好動性格。因此,游戲是小學生最喜愛的活動,將學唱歌曲融入游戲中的音樂游戲,不僅讓學生活躍了思想,而且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唐老伯有個小農場》這一課內容教學中,我走下講台,在歡快的音樂背景中對學生說: 「我們今天來做個游戲:你最喜歡哪種動物?請你表演給大家看!」學生們一聽,高興極了,一頭鑽進了資料堆里,七手八腳地剪裁、穿戴、模仿、嬉戲,課堂「亂」成了一鍋粥,我不但沒有生氣,反倒要為這種「亂」鼓掌叫好——多好的學習興趣!一陣忙碌後,在優美的音樂中學生一個個亮出了自己的「絕活」:長鼻子的大象笨拙的走來;紅頭冠的公雞「喔喔」叫;豎耳朵小白兔蹦蹦跳;猴子、老虎……學生們載歌載舞,一直「玩」著學會了歌曲。因此,教學中的游戲活動能有效的組織和引導學生通過主動的「玩」,充分體驗音樂作品的旋律美、節奏美、速度美、力度美,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趣味,積極參與學習、主動探索,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做到有趣地學習,主動地學習,創造表現,激起學生興趣。
二、表演中「玩」音樂
心理學和教育學研究表明:「愛動」是兒童的天性。在學習和生活中,兒童總是喜歡親眼看一看,親耳聽一聽,親手試一試。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設置了一個展示自我的舞台,開個「小小音樂會」:請一位能力強的學生當主持人,其餘學生當小歌手,教師做伴奏員,由小主持人點小歌手上台演唱自選的歌曲。在整個活動中,學生始終充當主角,教師為配角,學生的興趣濃,積極性得到了發揮。音樂會既培養了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又提高了學生演唱水平。在教學教育活動中,我靈活地運用多種多樣的手段,為學生提供「玩起來」的機會,讓他們在唱唱跳跳玩玩中學到知識。在順利完成歌曲教學任務後,我又設計開展了「課堂舞會」這一活動環節,放手讓學生盡情地唱、盡情地跳,把整堂課營造的喜悅氣氛推向最高潮。有了學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學生在這片天地里,玩中樂、樂中玩,真正做到樂在其中,其樂無窮。
三、競賽中 「玩」音樂
小學生喜歡爭強好勝,在教學中適當進行競賽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特別是低段學生好勝心特強。老師提出的問題,不管你會答不會答,都把手舉得高高的,還不停地嚷嚷:「老師,我來回答。」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心理。課堂上多採用一些「競賽法」,像「小小擂台」「小組搶答」等等形式組織教學,學生非常容易接受。例如,在欣賞《野蜂飛舞》一曲時,讓學生創編動作,我便採用「小組競賽」的形式,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比一比哪一小組動腦筋創編得好,獎勵他們小紅花,這時,每個學生在音樂聲中愉快的「玩」起野蜂飛的動作,都表現出非常高的主動積極性,他們認真討論,為了拿第一,大家想方設法讓自己創編的動作更完美,有一個小組在創作時,還安排了小草、小花、蝴蝶、小猴、門、大樹,當發現人不夠用時,還邀請別的組員參加,表演得非常生動,拿走了冠軍。因此,好玩而富創意的競賽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音樂表現力、語言表達能力,而且還表現出了學生的優點。
四、樂器中「玩」音樂
低年級學生好動、好玩,為更好適應這一特點,作為教師便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我在課堂上除了提供他們動口和動腦的機會外,還安排了動手的機會。有機結合打擊樂器進行教學,就是我實施的教學行為之一,我要讓他們在實踐中來嘗試創造的成功與失敗。例如,在欣賞《鴨子拌嘴》時,我先向學生展示一系列打擊樂器,像大鑔、小鑔、三角鐵、木魚、雙響桶等,然後讓他們敲敲、聽聽音色,在欣賞過程中,讓他們辨辨小鴨子叫和鴨媽媽叫的樂器分別是什麼,最後,讓學生用打擊樂器再度進行創作新的《鴨子拌嘴》,可以根據需要添加別的打擊樂器,並談談這樣設計的意圖。學生們在玩動中增長了不少音樂知識,同時在「玩」中的創作慾望也達到了高潮。
《音樂課程標准》要求:「學生的音樂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陽光雨露禾苗壯,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是我們課改的最終目的。通過知識之間的滲透與聯系,不斷地尋求和探索更好、更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法,摒棄「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思想,大膽放手,從而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我相信,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我和孩子們一定能在快樂中創造著音樂奇跡。音樂教學也一定會更上一層樓。
『貳』 在數學教育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急~~~~~~~
在數學教育活動中培養幼兒創造力的嘗試
21世紀需要開拓型、創造型的人才,教育能促進幼兒創造力的發展。數學教育不僅能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還可以培養其創造思維。本課題的研究目的是在數學領域中通過開展創造性的活動來發展幼兒思維的靈活性、變通性、獨特性、培養幼兒探索發現的積極性,從而開發幼兒的創造潛能。
為此,我在現行的各種數學教育途徑中滲透創造教育的精神與做法,在實踐中探索促進創造力發展的教法:
一、問題設置的多解性。
發散思維的特徵善於從多角度、多層次、多途徑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幼兒進行多解的主要目的不追求幼兒發散思維的能力有多高,重要的是培養發散思維的積極性,使幼兒習慣遇事有靈活變通的態度。因此,在數學教育中,我盡可能設置有多種解決可能的問題情境,鼓勵幼兒想得和別人不一樣,來尋找問題的多種答案。
如:「用多種方法改錯」。教師出示數卡⑤⑧⑦,請幼兒看這幾個數字是不是相鄰數,若不是請把其中的數字改一下,結果多數幼兒改為⑦⑧⑨,或⑨⑧⑦。因為幼兒習慣於從前往後順數或倒數。一看這些數字不挨著,就想改兩邊的數。我對幼兒的回答給予了肯定,同時我啟發幼兒「看看還有沒有別的改錯方法?」促使幼兒進行多解的發散。經過一翻思索,有幼兒提出:將中間的數改成⑥,這個幼兒勇於突破思維的定勢,改變角度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非常可貴。對此,我立即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這一突破也啟發了別的幼兒,將③③④不僅改為②③④,還提出了一個新方法,將第一個數去掉,在最後寫上⑤。就這樣,一個接一個改錯題的新方法提出來了。
又如:運用不同的方法,准確迅速地數數;用多種方法將物體二等分、四等分;用一個等式編出多道應用題等。
在這樣的活動中,幼兒都能認真思考,思維積極、活躍,且富有獨創性。
二、操作材料的多變性。
操作材料對於幼兒學習數學有特別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幼兒動作的發展影響並決定著思維的發展,動作方式越多樣,思維的內容就越豐富。因此我供給他們多變的操作材料,促使幼兒在操作中進行多變的探索。
如:在計算區,擺放許多顏色、大小、形狀、厚薄各不相同的幾何圖形。教師有意識地啟發幼兒擺出多種有規律的幾何圖形接龍。有的按大小規律去擺,有的按顏色規律去擺,有的按數量規律去擺,有的按圖形順序去擺。通過這樣的活動,幼兒的思維更加活躍,敏捷,更富有創造性。
三、內容擴展的想像性。
想像是思維跳動的火花。沒有想像就沒有創造,而創造想像就好比是創造性思維的翅膀。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曾指出「童年是想像發展的黃金時期」。對幼兒來說,想像比知識更加重要,這對他一生創造力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一般人認為數學內容難以展開想像,其實不然,為此我著力發掘數學活動的想像功能,以促發幼兒的創造性想像。
如:認識圖形,過去的教學注重圖形知識的傳授,而我的做法是先注重對圖形的感知,進而展開對圖形的想像;不僅運用幼兒的多種感官對圖形進行看、摸、畫、說、拼、擺,還啟發幼兒對圖形展開聯想、想像。例如: 不同的圖形組合在一起,看起來就象不同的事物。又如:出示一幾何圖形後,請幼兒說說都有什麼東西像它?……幼兒在高高興興地玩樂中展開了對圖形的聯想,即深化了幼兒對圖形的認識,又發展了創造性的想像。
四、充分運用遷移的方法
在學習上,先前的學習對以後學習產生影響稱之為遷移。幼兒由模仿到遷移,是由此及彼,觸類旁通的過程。這個過程就具有創造性的因素,所以要促進由模仿到創造的轉化,就要促進「遷移」。我在數學教育中充分運用遷移的方法,促使幼兒運用先提高其類推的能力。
例如:學習10以內數的分成。在幼兒已具有一些數的分解組成的操作經驗後,我引導幼三份作業,從數的排列順序探索組成的規律,組織幼兒討論「哪個排列又清楚又好說,為什麼?通過討論、比較、分析,使幼兒逐漸意識到數組成的排列是有規律的,運用這些規律還可逐漸類推出其他數的組成。
這樣運用先前的學習所得遷移到以後的學習中,前邊的學習對後邊的學習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因此,越往後遷移得越快,到9、10的組成學習時,多數幼兒都能完全獨立地類推出來。 這既有利於數的組成的學習又鍛練了幼兒類推的能力,更可貴的是有利於增減創造力所必需的良好個性品質:自信心、獨立性等。
五、引導幼兒在探索中自我發現。
「發現」和創造有著密切的關系,這種教學方法的特點是讓學習者自身去「探討」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種於形成創造的態度和培養創造的能力。這是因為:探索的過程有種於發揮學習者的主動性,因此在幼兒數學的創造性活動中,我積極為幼兒創設探索的環境,提供發現的機會,促使幼兒在探索中通過發現進行學習。
例如:「學慣用自然物測量」。過去的教法是讓幼兒都用一樣的測量工具模仿都是的作法,而我在分組活動中為幼兒准備了許多粗細不同的飲料瓶,裡面放入等量的水。在活動中,幼兒沒有強烈的目的性沒有固定的行為模式,不受規范、習慣的約束,思維空間較大,他們可以真實、自由、無修飾的表現自己的創造力。有的幼兒僅通過目測就盲目地說出結果;有的幼兒找來兩個完全一樣的瓶子,將兩瓶水分別倒進去量一量,發現它他一樣多;還有的幼兒僅找來一個與其中一個完全一親的瓶子,將另一瓶子里的水倒進去,比一比它們的液面是不是一樣高。在探索中幼兒發現:不能只看哪個瓶子里的水高,就說哪瓶水多,也不能只看哪個瓶子粗,就說這個瓶子里的水多,要把水放進兩個一樣的瓶子後再比較它們的多少。
這們做不僅使幼兒學習了測量,還能培養幼兒獨立思考的能力,滲透了守恆的概念。同時,在這創造過程中,既滿足了幼兒好奇的慾望,又使幼兒在自我發現的創造過程中獲得愉悅的體驗。
實踐證明,在數學這個領域中開展創造性的活動是可行的,它不僅有利於幼兒掌握數學的概念,有利於幼兒創造性思維3的發展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幼兒創造性的個性品質。同時也正如德國心理學家戈特弗里德 海納特指出的「倘若把創造力作為教育的目標,那麼實現的前提就是創造型的教師」。因為教師是落實教育目標的執行者和實踐者,所以我們只有先使自己富於創造精神,在教育中不斷有新設想、新追求、新探索,才能充分挖掘幼兒的創造潛能,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叄』 關於娛樂的名言名句
1、真正的娛樂是應著真正的工作的要求而發生的,換言之,打起精神做真正的工作的人,才熱烈的思想,或預備真正的娛樂。(中國散文家)冰心
2、最有趣的娛樂一定是最無意義的。——(法國小說家)夏爾多納
3、我們的心智需要鬆弛,倘若不進行一些娛樂活動,精神就會垮掉。——(法國劇作家)莫里哀
4、是我們大家太缺少娛樂了。無精打採的娛樂,絕不能使人生潤澤,事業進步。——(中國散文家)冰心
5、消遣就是娛樂,無可消遣當然就是苦悶。(中國美學家)朱光潛
6、人類生活的真正目的在於娛樂。世間是艱苦勞作之地,天堂是愉快玩樂之園。——(英國作家)切斯特頓
7、娛樂作為其他方式上的生活,由於使我們平生不用的器官和能力活動起來,因而娛樂又可能成為教養。——(日本哲學家)三木:青
8、正當的遊玩,是辛苦的慰安,是工作的預備。——(中國畫家)豐子'尼
9、人們本能地在游戲,可是自己不肯坦率承認。這是一個時代的可怕的危險。——(法國作家)羅曼·羅蘭
10、世間喜歡消遣的人,無論他們的嗜好如何不同,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必都是強旺的生命力。——(中國美學家)朱光潛
11、所謂會讀書,就是本著誠意去讀確實有價值的書。這是一種高尚的消遣。——(美國經濟學家)梭羅
12、我們的心智需要鬆弛,倘若不進行一些娛樂活動,精神就會垮掉。——(法國劇作家)英里哀
13、我十分贊賞公共娛樂,因為娛樂可以防止人們去干不正經的事。——(英國詞典學家)約翰生
14、一個人有自己的興趣愛好,無論走到哪裡,都能自娛自樂欣喜不已。——(美國社會改良主義者)亞當斯
15、一個國家的音樂特色和娛樂場面,是在所有的記憶中最具感染力和最令人陶醉的部分。——(美國作家)羅伯特·麥金托什
16、一個明智地追求快樂的人,除了培養生活賴以支撐的主要興趣之外,總得設法培養其他許多閑情逸趣。——(英國哲學家)羅素
17、人人都應有一種深厚的興趣或嗜好,以豐富心靈,為生活添加滋味,同時也許可以借著它,對自己的國家有所貢獻。——(美國教育家)卡耐基
18、人生除了天然的需要以外,要是沒有其他的享受,那和畜類的生活有什麼分別?——(英國戲劇家、詩人)莎士比亞
19、不管一切感官的享受如何富裕,我的心卻在飢餓著。的。……娛樂必須成為生活,生活必須成為——(德國作家)席勒娛樂。
20、與其有樂於身,孰若元憂於其心?——(中國古代詩人)韓愈
21、有目的娛樂,不能成為真正的娛樂。娛樂沒有目的,可對生活來說是符合目的的。——(日本哲學家)三木清
『肆』 是誰說懂得玩樂實在是一種幸福的才能
放鬆和娛樂,被認為 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倫理學》
適度的娛樂能放鬆人的情緒,陶冶人的情操。——[古羅馬]賽涅卡《論憤怒》
在玩樂中,我們能表現出我們是怎樣的一種人。——[古羅馬]奧維德《愛的藝術》
人心總是自然而然地由勞作轉向娛樂。——[古羅馬]忒壬斯《安德羅斯的女子》
沒有消遣就絕不會有快樂,有了消遣就絕不會有悲哀。——[法]帕斯卡爾《思想錄》
懂得如何玩樂實在是一種幸福的才能。——[美]愛默生《日記》
無論身份高低,只要會消遣就是幸福。——[法]帕斯卡爾《思想錄》
一切沒有後患的歡樂不僅有補於人生的終極(即幸福),也可以藉以為日常憩息。——[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
真正的娛樂是應著真正的工作的要求而發生的,換言之,打起精神做真正的工作的人,才熱烈地願望,或預備真正娛樂!——冰心《寄小讀者》
娛樂至少與工作有同等的價值,或者說娛樂是工作之一部分。冰心《寄小讀者》
消遣就是娛樂,無可消遣當然就是苦悶。世間喜歡消遣的人,無論他們的嗜好如何不同,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必須有強旺的生命力。——朱光潛《談消遣》
終日埋頭工作而不去玩耍,聰明的孩子也會變傻。——[英]詹`豪厄爾《論語集》
一個文明開化的民族,在其良好的工作技藝中,勢必輔添完善的娛樂藝術。——[西班牙]桑塔亞那《小散文》
娛樂存在於生活之中,並創造了生活的風貌。——[日] 三木清《人生論筆記》
對歡愉有兩種理解,一種人認為它是人類最大的罪惡,另一種人則認為它是最美妙的享受。——[美]蒲柏《人論》
生活既與娛樂相區別,又與娛樂相統一。娛樂必須成為生活,生活必須成為娛樂。——[日]三木清《人生論筆記》
讀書消遣是令人心曠神怡的,如果我們不學會這種消遣的本領,就無法自得其樂。——[英]愛`格雷《法勒登手冊》
在工作與娛樂之間,存在著一種和諧,兩者巧妙地結合起來,生活的藝術就在其中了。——[法]羅曼`羅蘭《母與子》
有目的的娛樂,不能成為真正的娛樂,娛樂沒有目的,可對生活來說是符合目的的。——[日]三木清《生活文化和生活技巧》
繼續閱讀
2
『伍』 如何通過區域材料的投放,體現幼兒在環境創設中的主體作用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為幼兒的探索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幼兒大膽地提出問題,發表自己不同的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支持和引導幼兒的操作擺弄、探究、實驗、製作等活動,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發現主動建構有關的知識經驗。而區域活動,是指教師根據教育的目標和幼兒發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創設活動環境,投放活動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願和能力,以操作擺弄為主的方式進行個別化的自主學習的活動.正好驗證了這一理念的科學合理性。 准備環節是第一環節,其中包括區域環境的創設以及區域材料的准備和投放。在區域活動中,活動環境和材料是活動成功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在與環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孩子才會獲得經驗和知識。 一、創設良好的區域環境 新《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區域活動的環境創設要根據教育目標、教育內容的具體要求以及幼兒的年齡特點來做整體的安排,從幼兒的水平和發展需求出發,要讓幼兒做主,讓幼兒成為區域的主人,由幼兒決定怎樣布置是否會直接影響他們自由交談展開的程度。在區域環境的創設中既要考慮到幼兒之間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間互不幹擾,從而使幼兒能專注投入某一活動,充滿自信地探索問題。 活動區設置是要善於利用班級環境的地理因素,通過師生共同商量,採用固定和靈活設置相結合,創設豐富多彩的、多功能的具有選擇自由的區角,讓每個幼兒有機會自由選擇,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盡可能地使活動動靜分區:一般將較為安靜的區域安排在室內:如語言區、計算區;相對會發出較大聲音的活動安排在靠近門口:如表演區、體育區、科學區、動手區等.並根據情況靈活調整.另外,要讓環境說話,讓幼兒與環境互動起來。應該充分利用教室、走廊樓梯的牆壁展示與課的主題相關的資料、照片、或孩子的美術製作作品,如在組織「樹」這個主題的時候,我們在樓梯的牆壁上布置上松樹、楓樹、桑樹、桃樹、柳樹等構成一片大森林;在走廊的牆上貼上小朋友去參觀樹的相片;在作品展示牆上帖出小朋友們畫的樹;在自然角擺上小朋友從家裡帶來的各種盆景;在活動室上方吊上各種樹葉;帶領小朋友在自然角和種植園里種上各種小樹,總之,.在活動室里,所有可以利用起來的空間都用上了。根據季節的變化、主題活動的變化等,孩子們會主動地配合教師布置周圍的環境。孩子按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自由選擇表現的形式,共同裝扮活動區。 二、活動區材料充分的准備及合理投放,促進幼兒主動參與 區域活動中,材料是幼兒活動的對象,與幼兒的年齡特點、經驗、能力和需要相適應的材料,能激起幼兒對學習的主動性,使他們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主動觀察,發現問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因此在准備、選擇、提供操作材料時,我們根據幼兒興趣和發展水平進行投放。 1、家園配合準備區域材料 皮亞傑提出:「兒童的智慧源於材料。」區域活動的教育功能主要通過材料來表現。區域活動材料越豐富,形式更多樣,幼兒在操作過程中就會變得更聰明、自信、大膽。而利用自然物和廢舊物品就成了很好的豐富區域材料的形式,在材料收集中就需要老師、家長和幼兒共同配合。一是充分利用自然物,在自然區域里,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材料。如小樹葉粘貼成小動物、葉子拓印、製成「書簽」;撿來小石頭、小樹枝當成計算材料;小石頭染色,當成飛行棋子;葉子當成小傘、做成扇子、帽子、、、、、、孩子們在隨心所欲的玩樂中得到了自由的體驗和創造的樂趣。二是巧用廢舊物品,如老師或幼兒帶來家中的洗發水瓶、化妝瓶子投放到「理發店」;方便麵碗種上蔥、蒜;小朋友把以前穿過的小衣服帶來,變成了「娃娃的盛裝」;瓶蓋做成串鈴等等,幼兒參與製作,動手能力進步了,創新意識增加了,環保意識提高了,也更喜歡玩區域活動了。欣怡和媽媽用礦泉水瓶做了個「漂亮娃娃」;嘉嘉和爸爸用牛奶盒做了幾部「行動電話」;星星和姐姐用舊掛歷紙剪了「窗花」;豆豆和爺爺用各種廣告紙折出了「輪船」等。家長積極的參與豐富了區域活動,他們的環保意識也為幼兒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2、根據幼兒興趣投放材料 教師投放材料豐富程度可直接關繫到幼兒活動質量,能使幼兒盡興盡情地「研究」他們的世界。活動區材料投放應該是豐富多彩的,然而,豐富的材料並不等於越多越好,多則濫,濫則泛。幼兒注意力具有不穩定性,過多過雜的材料投放,盡管能吸引幼兒投入活動,但也易造成幼兒玩得分心,玩得眼花,一會兒拿這個玩玩,一會兒拿那個玩玩,只學會了拿起一物——擺放片刻——丟棄——另換一物,顯然這與我們投放材料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在投放材料時,應考慮材料與活動目標的關系,加強材料投放的針對性、目的性和科學性,並依據對幼兒活動的觀察,進行定期更換與補充。我們通常在開展某一區域游戲前,先與幼兒共同探討,再根據幼兒的認識特點、興趣及教育目標,共同制定區域游戲的規則。如:我們在開展「奇妙的信」這一主題中,幼兒對寄信、寫信一直保持濃厚的興趣,於是,我們就生成了「郵電局」這一游戲區,我們還帶領幼兒參觀了郵局,了解郵局工作人員的工作內容,我們與幼兒共同討論了游戲的玩法,同時也滿足了幼兒的需要。又如,幼兒對自己沒玩過的玩具很感興趣,就可建議他們把家裡的玩具帶到幼兒園來,這樣一個令幼兒留戀忘返的玩具區就可形成了。 3、提供層次性與多樣性的活動材料,滿足不同幼兒發展需要 一方面,材料的投放要根據班級幼兒不同的需要、能力,盡可能多地提供有較強操作性、趣味性、可變性的材料吸引幼兒的主動探索。眾所周知的「水桶」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幼兒的發展水平不可能是整齊劃一的。不同的幼兒,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甚至同一年齡的幼兒,他們之間也存在著能力上的差異,而且發展速度也不一樣。所以我們在提供材料時,千萬不能「一刀切」,既要考慮「吃不了」的幼兒,還要兼顧到「吃不飽」的幼兒,使每一個幼兒都能在適宜的環境中獲得發展。如為了有助於幼兒小肌肉發育和培養細致操作能力,我在手工區中設置了「夾玻璃球」的內容。在練慣用筷子夾玻璃球時,能力強的幼兒可選擇夾進瓶中,能力弱的幼兒可選擇夾進盒中。班上有幾位幼兒由於年齡小,,我就在旁邊放了一把勺子,他們可以用勺子把玻璃球舀進盒中。這樣可以讓每個幼兒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材料,給他們提供不同的操作機會。在活動中,允許操作能力強,完成較快的幼兒在完成本次活動後選擇第二區域的內容,這樣既讓操作慢的幼兒有足夠的操作時間,也讓操作快的幼兒減少消極等待現象,使每位孩子都獲得成功感,另一方面圍繞教育目標,提供多樣性的材料。如在小班的主題「認識花」中,就可以提供畫花、花拓印、插花;中班認識「樹」,提供樹葉粘貼、葉脈標本、樹葉變色等。 4、要選擇在活動時間內易觀察到變化的材料 在一次區域活動中,在考慮與主題活動《樹》相結合的同時,我在科學區中為小朋友們准備了「樹葉變色」的小實驗。活動開始,5個小朋友興沖沖地到科學區中,將各種樹枝、樹葉插進紅黑藍墨水中,然後很認真地觀察,可是等呀等,仍不見樹葉變色。我在指導樹葉粘貼時發現科學區相當安靜,就忙走過去詢問,發現樹葉變色需要一段時間,就及時引導這五個幼兒先到其它區域活動,請小朋友活動快結束時再來觀察。活動後,我做了自我反思:象「樹葉變色」這類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觀察到變化
『陸』 在玩樂中,要怎麼培養幼兒普世價值觀
對於成年人來說,我們有能力主動構建自己的環境,我們可以選擇玩世不恭或者浪漫,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尤其是六歲之前的孩子,他們沒有能力主動構建自己的世界,或者我們是他的世界,我們已經構建了他的世界。他們吃什麼喝什麼是我們選擇的;他們睡在什麼樣的小床上,誰住在同一個屋檐下,這取決於我們。他們在親子課上讀什麼樣的書是我們的決定;他每天感受到什麼樣的心情也是被我們感染的。我們是他們的世界,他們的成長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有沒有可能拋開自己的需求,營造一個有利於孩子成長的環境?
天天談房子車錢的父母,幫孩子修一條物質生活的路;總是讓孩子接觸世界,談論創造未來的父母,幫助孩子走向充滿活力的人生旅程;整天抱怨悲觀的父母給孩子灰色的眼睛,充滿希望和樂觀的父母讓孩子充滿了七彩的光芒。這樣做的父母不是因為孩子有矛盾,而是在成人社會,這是他的生活方式,這是他對人生的判斷,對世界的看法。我覺得對生活,對教育,對人的理解最重要,其次是方法。態度是對的,方法可以是無限的;如果你有錯誤的態度,那就沒辦法了。
『柒』 在給孩子做學習計劃時,家長如何讓孩子做到勞逸結合
孩子貪玩這是本性,大多數家長都能理解,但是當玩樂撞上了學業,該如何去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呢?性急的家長們會用各種強制手段來阻止孩子玩樂,但效果微乎其微,而睿智的家長懂得去培養孩子的自控力,讓孩子玩樂學業兩不誤。
能做時間的主人,才能贏得更圓滿的人生。對於孩子來說,如果能夠在早期養成強大的自控力與良好的自律性,對於其人生之路的影響非常巨大。
希媽結語:亞里士多德說過:「放鬆與娛樂,被認為是生活中不可缺
『捌』 為什麼在室外要孩子創造愉快玩樂環境
1~2歲的孩子除了吃飯睡覺就是玩。小孩和大人不同,玩就是學習、工作,也可以說是他們的生活。孩子通過玩,可使身體的各種機能發達起來,學到許多知識,增加社會意識,豐富思想感情。
1歲以後就喜歡到室外玩,就是要從同媽媽在一起生活逐漸走向世界。從這一點來說,經常帶孩子到公園、廣場、游樂場等有孩子玩的地方去是再好不過了,就是光看著人家玩,孩子也會挺高興的。
那些活潑的孩子到了五歲半就想鑽到大孩子群里玩,而大一點的孩子卻認為他礙手礙腳而討厭他,但這種場合卻能使孩子真正懂得必須忍耐和剋制自己。
在大人眼裡看來,玩泥巴、玩水是純粹的孩子氣、無聊,衣服臟了洗起來又覺得很累。但對於孩子來說,這樣的體驗是非常重要的。
那些有砂子、泥巴、水的地方,就是孩子們天堂。雖然經常會有些孩子吃砂子,甚至把小石子也放進嘴裡,但孩子同時也會發覺既不甜又不好吃,以後就不會再吃了。如果一開始就這也不行、那也不成地予以禁止,孩子會感到煩悶無聊。讓他到外面去盡情地玩耍,他會在接觸豐富的事物中獲得各種的知識,情緒也會隨之安定下來。
玩耍前,要把砂堆里尖利的石頭揀去,不然孩子會有危險。而且,孩子們一起玩耍時,都以自我為中心,我的是我的,人家的也是我的,稍不留神,大的會往小的嘴裡塞砂子或把小的推倒。因此,1歲多的孩子出去玩時,媽媽應一直跟在身邊,以防萬一。
若上街買東西,可讓孩子幫助拿些輕巧的物品,他會為得到媽媽的重視而非常滿足、高興。
『玖』 科學史上的哪些發現是在玩耍中或在偶然中產生的
1.波義耳在一次實驗里,不小心把鹽酸濺到花瓣上了,花瓣竟奇跡般地變紅了,由此發明了酸鹼試紙。
2.阿瑟林斯基發現自己的兒子睡覺做夢時眼珠在轉,後來得出了重要結論。
『拾』 如何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進行環境的創設和材料的投放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為幼兒的探索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幼兒大膽地提出問題,發表自己不同的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支持和引導幼兒的操作擺弄、探究、實驗、製作等活動,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發現主動建構有關的知識經驗。而區域活動,是指教師根據教育的目標和幼兒發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創設活動環境,投放活動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願和能力,以操作擺弄為主的方式進行個別化的自主學習的活動.正好驗證了這一理念的科學合理性。 准備環節是第一環節,其中包括區域環境的創設以及區域材料的准備和投放。在區域活動中,活動環境和材料是活動成功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在與環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孩子才會獲得經驗和知識。 一、創設良好的區域環境 新《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區域活動的環境創設要根據教育目標、教育內容的具體要求以及幼兒的年齡特點來做整體的安排,從幼兒的水平和發展需求出發,要讓幼兒做主,讓幼兒成為區域的主人,由幼兒決定怎樣布置是否會直接影響他們自由交談展開的程度。在區域環境的創設中既要考慮到幼兒之間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間互不幹擾,從而使幼兒能專注投入某一活動,充滿自信地探索問題。 活動區設置是要善於利用班級環境的地理因素,通過師生共同商量,採用固定和靈活設置相結合,創設豐富多彩的、多功能的具有選擇自由的區角,讓每個幼兒有機會自由選擇,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盡可能地使活動動靜分區:一般將較為安靜的區域安排在室內:如語言區、計算區;相對會發出較大聲音的活動安排在靠近門口:如表演區、體育區、科學區、動手區等.並根據情況靈活調整.另外,要讓環境說話,讓幼兒與環境互動起來。應該充分利用教室、走廊樓梯的牆壁展示與課的主題相關的資料、照片、或孩子的美術製作作品,如在組織「樹」這個主題的時候,我們在樓梯的牆壁上布置上松樹、楓樹、桑樹、桃樹、柳樹等構成一片大森林;在走廊的牆上貼上小朋友去參觀樹的相片;在作品展示牆上帖出小朋友們畫的樹;在自然角擺上小朋友從家裡帶來的各種盆景;在活動室上方吊上各種樹葉;帶領小朋友在自然角和種植園里種上各種小樹,總之,.在活動室里,所有可以利用起來的空間都用上了。根據季節的變化、主題活動的變化等,孩子們會主動地配合教師布置周圍的環境。孩子按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自由選擇表現的形式,共同裝扮活動區。 二、活動區材料充分的准備及合理投放,促進幼兒主動參與 區域活動中,材料是幼兒活動的對象,與幼兒的年齡特點、經驗、能力和需要相適應的材料,能激起幼兒對學習的主動性,使他們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主動觀察,發現問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因此在准備、選擇、提供操作材料時,我們根據幼兒興趣和發展水平進行投放。 1、家園配合準備區域材料 皮亞傑提出:「兒童的智慧源於材料。」區域活動的教育功能主要通過材料來表現。區域活動材料越豐富,形式更多樣,幼兒在操作過程中就會變得更聰明、自信、大膽。而利用自然物和廢舊物品就成了很好的豐富區域材料的形式,在材料收集中就需要老師、家長和幼兒共同配合。一是充分利用自然物,在自然區域里,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材料。如小樹葉粘貼成小動物、葉子拓印、製成「書簽」;撿來小石頭、小樹枝當成計算材料;小石頭染色,當成飛行棋子;葉子當成小傘、做成扇子、帽子、、、、、、孩子們在隨心所欲的玩樂中得到了自由的體驗和創造的樂趣。二是巧用廢舊物品,如老師或幼兒帶來家中的洗發水瓶、化妝瓶子投放到「理發店」;方便麵碗種上蔥、蒜;小朋友把以前穿過的小衣服帶來,變成了「娃娃的盛裝」;瓶蓋做成串鈴等等,幼兒參與製作,動手能力進步了,創新意識增加了,環保意識提高了,也更喜歡玩區域活動了。欣怡和媽媽用礦泉水瓶做了個「漂亮娃娃」;嘉嘉和爸爸用牛奶盒做了幾部「行動電話」;星星和姐姐用舊掛歷紙剪了「窗花」;豆豆和爺爺用各種廣告紙折出了「輪船」等。家長積極的參與豐富了區域活動,他們的環保意識也為幼兒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2、根據幼兒興趣投放材料 教師投放材料豐富程度可直接關繫到幼兒活動質量,能使幼兒盡興盡情地「研究」他們的世界。活動區材料投放應該是豐富多彩的,然而,豐富的材料並不等於越多越好,多則濫,濫則泛。幼兒注意力具有不穩定性,過多過雜的材料投放,盡管能吸引幼兒投入活動,但也易造成幼兒玩得分心,玩得眼花,一會兒拿這個玩玩,一會兒拿那個玩玩,只學會了拿起一物——擺放片刻——丟棄——另換一物,顯然這與我們投放材料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在投放材料時,應考慮材料與活動目標的關系,加強材料投放的針對性、目的性和科學性,並依據對幼兒活動的觀察,進行定期更換與補充。我們通常在開展某一區域游戲前,先與幼兒共同探討,再根據幼兒的認識特點、興趣及教育目標,共同制定區域游戲的規則。如:我們在開展「奇妙的信」這一主題中,幼兒對寄信、寫信一直保持濃厚的興趣,於是,我們就生成了「郵電局」這一游戲區,我們還帶領幼兒參觀了郵局,了解郵局工作人員的工作內容,我們與幼兒共同討論了游戲的玩法,同時也滿足了幼兒的需要。又如,幼兒對自己沒玩過的玩具很感興趣,就可建議他們把家裡的玩具帶到幼兒園來,這樣一個令幼兒留戀忘返的玩具區就可形成了。 3、提供層次性與多樣性的活動材料,滿足不同幼兒發展需要 一方面,材料的投放要根據班級幼兒不同的需要、能力,盡可能多地提供有較強操作性、趣味性、可變性的材料吸引幼兒的主動探索。眾所周知的「水桶」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幼兒的發展水平不可能是整齊劃一的。不同的幼兒,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甚至同一年齡的幼兒,他們之間也存在著能力上的差異,而且發展速度也不一樣。所以我們在提供材料時,千萬不能「一刀切」,既要考慮「吃不了」的幼兒,還要兼顧到「吃不飽」的幼兒,使每一個幼兒都能在適宜的環境中獲得發展。如為了有助於幼兒小肌肉發育和培養細致操作能力,我在手工區中設置了「夾玻璃球」的內容。在練慣用筷子夾玻璃球時,能力強的幼兒可選擇夾進瓶中,能力弱的幼兒可選擇夾進盒中。班上有幾位幼兒由於年齡小,,我就在旁邊放了一把勺子,他們可以用勺子把玻璃球舀進盒中。這樣可以讓每個幼兒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材料,給他們提供不同的操作機會。在活動中,允許操作能力強,完成較快的幼兒在完成本次活動後選擇第二區域的內容,這樣既讓操作慢的幼兒有足夠的操作時間,也讓操作快的幼兒減少消極等待現象,使每位孩子都獲得成功感,另一方面圍繞教育目標,提供多樣性的材料。如在小班的主題「認識花」中,就可以提供畫花、花拓印、插花;中班認識「樹」,提供樹葉粘貼、葉脈標本、樹葉變色等。 4、要選擇在活動時間內易觀察到變化的材料 在一次區域活動中,在考慮與主題活動《樹》相結合的同時,我在科學區中為小朋友們准備了「樹葉變色」的小實驗。活動開始,5個小朋友興沖沖地到科學區中,將各種樹枝、樹葉插進紅黑藍墨水中,然後很認真地觀察,可是等呀等,仍不見樹葉變色。我在指導樹葉粘貼時發現科學區相當安靜,就忙走過去詢問,發現樹葉變色需要一段時間,就及時引導這五個幼兒先到其它區域活動,請小朋友活動快結束時再來觀察。活動後,我做了自我反思:象「樹葉變色」這類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觀察到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