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楚雄跨世經貿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楚雄跨世經貿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07月13日,主要經營范圍為許可經營項目:預包裝食品兼散裝食品的零售等。
法定代表人:張祖華
成立時間:2010-07-13
注冊資本:5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532301100007852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楚雄開發區綠色工業園區(運澤通綠色食品進出口公司院內)
❷ 姓普的歷史,姓普的是怎麼來的,主要分布在那個地方。
普姓是罕見姓氏(即總人口數在1.2萬到12萬的姓氏),當今分布北京、天津武清、河北尚義、山東魚台、平邑、湖北老河口、雲南隴川、瀘水、河口、邱北、石林等地。另外,河南周口、山西(有說法是說多位於山西垣曲一帶)也有普姓存在。漢、藏、彝、侗等民族有此姓,彝族土司貴族漢姓。在雲南省楚雄州較多,安樂蒙恩哨村居住的居民大部分普姓。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鮮卑族,出自古代鮮卑族拓跋氏,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
南北朝時期,北魏獻文帝拓跋弘,即北魏政權的第六位皇帝顯祖獻文皇帝,把北魏王朝拓跋氏皇族分為七個部分,以七個兄弟分別統率之。其中,北魏獻帝的第二個哥哥原名為拓跋·普乃,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其名為姓氏者,稱普乃氏,其後分衍有普屯氏、普周氏、普六茹氏等。
在北魏孝文帝實施漢化政策後,普乃氏、普屯氏、普周氏等,有省文漢化為單姓普氏者,亦有改為周氏者。
在史籍《魏書·官氏志》中記載:「獻帝以兄為紇骨氏,後改為胡氏。次兄為普氏,後改為周氏。」後隋朝時期的上柱國周搖,就是北魏獻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後代。
第二個淵源
源於彝族,出自彝族普除普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為氏。
在少數民族彝族中有普除普氏族,後取其首音的諧音「普」為漢字單姓,稱普氏。
據史籍《史記·西南夷列傳》的記載,先秦至兩漢時期,彝族被稱作「嶲」、「昆明」,處於「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狀態,就是彝族的先民,如今仍聚居在馬頭山、底尼、阿戛米等地。
據史學界一些專家的考察,認為彝族祖先有可能是洪水時代的古滇人,從易門甲浦菜子山、趙普寨子山兩個新石器遺址發現的石器、陶片來看,易門早就有古人類居住,這些土著古人與南遷的一部分氐羌族融合成為當地較早的彝族先民。
水塘鄉的普氏家族,祖籍在南京,遷至昆明數代後,又被外族驅至易門浦貝,最後又被逐到水塘鄉一帶。普氏家族有四兄弟分別占居了紅木箐、上村、阿戛米、三棵樹等山寨。新華浪巴鋪的普氏族人在明朝時期入滇,先落籍定遠,後分支廟門,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移居浪巴鋪)。而凹里簸普氏族人則氏在清朝光緒年間從牟定秧田沖遷入。
自兩漢以後,內地漢族人民因各種歷史原因陸續遷入雲南,部分輾轉至易門,與當地的土著彝族先民來往密切,互相融合,世代繁衍,形成了現在的彝族同胞。
第三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元朝時期蒙古族普魯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蒙古族普魯氏部落,元朝時期據駐毗沙普魯地區(今新疆於田),毗沙在清朝時期稱「於闐」,但非漢、唐時期的於闐(今新疆和田),普魯地區以盛產崑山美玉和葡萄乾。
普魯,在蒙語中為「火山」之意,普魯氏部落以為部落名稱,後在明朝初期以諧音漢字改為普氏、魯氏、陸氏等。
第四個淵源
源於鄂溫克族,出自鄂溫克族達普圖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鄂溫克族達普圖氏,亦稱大卜蘇氏,世居黑龍江雅魯河(今黑龍江嫩江支流雅魯河流域)。後有滿族引以為姓氏者,滿語為所Daputu Hala,後冠漢姓為普氏、達氏、圖氏等。
第五個淵源
源於滿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①滿族赫舍里氏,亦稱何舍里氏,滿語為Heseri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於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紇石列氏,以及金過時期女真族紇石烈部,以部為姓。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輝發部集聚區,包括輝發城、多壁城等)、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多爾濟河、黑龍江色欽及穆理哈村、塔散堡(皆今遼寧錦縣南塔山)等地。後多冠漢姓為何氏,亦有普氏、高氏、康氏、赫氏、張氏、蘆氏、賀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佟氏等。
②滿族嘉布塔喇氏,亦稱嘉普塔喇氏、嘉塔喇氏,滿語為Giyabutala Hala,世居輝發(今吉林柳河)、尼雅滿山(今長白山地區)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普氏、賈氏。
③滿族普佳氏,滿語為Pugiya Hala,世居杏山地區(今遼寧錦州)。後多冠漢姓為普氏、蒲氏。
第六個淵源
源於秦晉韓原之戰,普氏族人原為晉國前鋒將領。秦晉一次戰役中,晉國戰敗,將軍帶領前鋒將士舉旗沿著黃河龍門大峽谷向上游撤離,高原途中遇一山谷村落避難,一長者提筆在"晉"國戰旗上添了兩點,巧妙地將"晉"國戰旗揮毫變為"普"族旗幟,將領們才得以成功脫險和避難。從此,將領們以"普"為姓。黃河中游的龍門,鎮上居住有"普"姓氏家族村落。普族村落1995年曾發現戰國時期青銅古幣"晉半斤"。
姓氏分布
河南統計
河南省沈丘、平輿、鹿邑三縣及新鄉市普姓達一萬多人人,其中沈丘普姓數千人。
平輿普姓共有一個普庄(800多人),多個分布普姓的街道和村寨。據老人們的說法及人口調查研究,大概清代乾隆末期至嘉慶初年,普家先人攜數子孫自今周口市沈丘縣南下,經項城,折汝南府,安定在今平輿縣,至今傳家八代(有「文」字輩),數個地點共分布一千多人。其中一支普姓有代表人物在縣委縣政府任職,亦有其胞弟中國農業大學普書貞教授等。
沈丘普姓建有祖廟,嘗有祭祖大典活動,多有平輿普姓尋根問祖。沈丘普姓人口眾多,繁衍鼎盛,歷史久遠,已不可尋。據其中一支普姓介紹,清末民初自安徽遷入部分,其他族親亦不可查。沈丘普姓概數千之眾,為中原以降之最,與雲南彝族普氏南北遙望,至親感應。
鹿邑縣,為河南省直屬,亦有普姓近4000人。
新鄉市有普姓村落,有普家人證實,概400多人,存清代祖碑數方。
以上為河南普姓大部統計,概有15000人左右。
湖北統計
湖北應城市長江埠有兩個普姓村莊,有大普村和賈普村,有普姓人口一千人以上,這個基本上是湖北普姓人口比較集中的地方,並有代表人物在世界名人榜。
廣東統計
潮汕在潮州湘橋區有數戶普姓。
❸ 本人姓普 彝族 雲南玉溪人。誰知道普姓的由來,詳細點的。看看家譜
普姓彝族雲南石林也很多 紅河以前有個出名的普姓彝族土司普姓紅河也很多
❹ 楚雄的歷史文化有哪些
楚雄漢代屬益州郡,蜀漢、西晉屬雲南郡。晉咸康三年(338年)爨酋威楚築土城於峨碌,為楚雄建城之始。東晉屬建都郡,隋朝屬昆州,唐朝屬覽州,南詔屬弄棟節度,宋朝為白鹿部屬威楚府,元朝設威楚縣隸威楚路。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升威楚,轄富民、凈樂2縣。元朝二十一(公元1284年)撤銷2縣,復置威楚縣。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置楚雄縣,隸楚雄府。民國三年(1914)裁府為縣。1949年12月9日,楚雄全境解放,1950年1月25日,楚雄縣人民政府成立。1983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1986年2月1日,國務院批准楚雄市為乙類開放城市。
楚雄州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在祿豐發現了生活在800萬年前的祿豐臘瑪古猿化石,在元謀縣發現了生活在300萬年前的元謀竹棚人猿超科化石。1965年,在元謀縣發現了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化石,並發現了打制石器和用火的痕跡,證明元謀人不但完成了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還掌握了用火的技能。1975年,楚雄萬家壩出土了迄今為止世界上 楚雄全景
最早的銅鼓,證明早在2500年前,楚雄地區的先民便創造了以銅鼓為特徵的青銅文化。先秦時期,楚雄地區活動著氐羌、百越、百濮三大族群。至西漢中期,中原王朝相繼在西南地區設置郡縣,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得到加強。至隋唐時期,州境經長期民族融合,形成以烏蠻、白蠻為主體的居住區域。唐宋時期"南詔三十七部"在州境有白鹿部(楚雄)、羅部(羅次)、羅婺部(武定)、華竹部(元謀)以及抬萼部(牟定)、易裒部(廣通)、摩芻部(雙柏)等以彝族先民為主體的少數民族政權。明初大量移民屯墾之後,漢族逐漸成為楚雄地區人口最多的民族。 楚雄州境自古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4世紀,楚庄蹻通滇,楚雄屬滇地。漢代分屬益州郡和越巂郡。蜀漢時分屬建寧郡、越巂郡和雲南郡。西晉時分屬晉寧郡和雲南郡,南北朝時分屬晉寧郡、興寧郡和建寧郡。唐初屬戎州都督府。南詔時屬拓東節度和弄棟節度。大理國時期屬姚府、威楚府。元初分屬威楚萬戶府、羅婺萬戶府和大理萬戶府,後改設路、府、州、縣,分屬中慶路、威楚開南路、武定路和大理路。明代分屬雲南府、楚雄府、姚安軍民府和武定府。清代分屬雲南府、武定直隸州、楚雄府。民國時分設楚雄、鎮南、牟定、姚安、大姚、鹽豐、永仁、元謀、武定、羅次、祿豐、廣通、鹽興、雙柏等縣。新中國成立後,分設楚雄、武定兩專區。1953年,兩專區合並為楚雄專區,轄楚雄、鎮南、牟定、姚安、大姚、鹽豐、永仁、元謀、武定、羅次、祿豐、廣通、鹽興、雙柏、祿勸、富民、安寧17縣,1954年改鎮南縣為南華縣。1957年劃安寧縣歸昆明市。1958年楚雄彝族自治州正式成立,並鹽興縣入廣通縣,合並楚雄、南華、牟定、雙柏4縣為楚雄縣,合並姚安、大姚、鹽豐、永仁4縣為大姚縣,合並羅次、祿豐、廣通3縣為祿豐縣,合並武定、元謀2縣為武定縣,劃富民縣歸昆明市。1959年至1961年間,先後恢復永仁、姚安、南華、雙柏、牟定、元謀6縣。1983年9月改楚雄縣為楚雄市,10月劃祿勸縣歸昆明市。至此,形成了9縣1市的格局。 楚雄州境各族人民具有可貴的抗暴精神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清咸、同年間,聲勢浩大的彝族、回族、漢族等民族大起義席捲全州,給腐朽的封建王朝以沉重打擊。哀牢山以李文學、杞彩順等為首的彝族農民大起義,堅持斗爭20餘年。辛亥革命、護國運動、北伐戰爭中,州境涌現出一大批英雄豪傑和志士仁人,有的馳騁疆場,有的運籌帷幄,有的興辦實業,有的致力革新。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一批游學外地的青年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其中有中共雲南省特委書記趙祚傳和宣傳委員張經辰、組織委員畢昌傑等,他們為人類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1935年至1936年間,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途經楚雄州境,播下了革命火種。抗日戰爭爆發後,州境萬人從戎,前仆後繼,同雪國恥。解放戰爭後期,州境反蔣浪潮風起雲涌,在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建立南山區、東山區、滇北游擊區等革命根據地,配合野戰軍為解放雲南作出了貢獻。 楚雄州的文化,由於所處的地理環境與歷史條件,其發展呈現出豐富性、開放性與單一性、封閉性的雙重特徵。在壩區和交通沿線,由於鄰區文化的影響與歷代中原王朝的開發,形成了以漢文化為主要特徵的地方文化;在山區各少數民族地區,因與外界相對隔絕,保留了彝族等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但兩種文化又長期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楚雄州多元一體的民族地方傳統文化。 遠古時期文化豐富燦爛。流傳至今的有大量彝族人民關於天地萬物、人類起源等各種神話、傳說和史詩,如《梅葛》、《查姆》等,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品。從流傳至今仍盛行不衰的民族歌舞海洋中,既可以感受到彝族人民對生活的藝術提煉與表現,還可以歸納出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體育活動。彝族遠古十月太陽歷和與此相關的彝族虎宇宙觀、陰陽(雌雄)觀在其後的歷史長河中深深地滲透於中國文化的各個領域。 明代大量江南移民流入州境,漢文化在城鎮、壩區內逐漸普及,本地文人大量涌現,如姚安的二陶(陶珽、陶珙)與稍後的高 映,楚雄的劉聯聲、池生春等,於文、史、哲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清末至民國,社會急劇變革,伴隨著近代教育的產生和各種新思想、新文化的傳入,楚雄地區的文化在動盪的社會環境中發展,並始終和社會的變革與救亡運動結合在一起。一些楚雄籍學生外出留學,投身各種新文化運動,推行社會改良,提倡文明風氣,接受馬列主義,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獻身。抗戰時期,內地大量文化人涉足境內,電影、攝影、報刊、文藝、戲劇演出等新興文化活動開始出現,群眾性文化活動活躍於一時,醫療、體育、自然科學也相應得到發展。 漢文化在壩區廣泛傳播的同時,山區少數民族亦"漸習漢學","間有中科第者"。各少數民族在與漢民族的交往過程中逐漸使用漢族語言,吸收漢文化豐富自己的文化。漢文化同時亦受當地自然環境和民族文化的影響,具有了明顯的地方特色。如花燈在壩區廣泛流傳,元謀、祿豐花燈,姚安花燈及蓮花落各有不同的風格,還產生了具有濃郁特色的彝族花燈。各地都有風格不同的山歌、秧歌、民歌,滇劇在州境亦有變異。但由於階級壓迫和民族偏見,彝族等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卻始終未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和提倡,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的繁榮,彝文彝書大部分僅在民間流傳,保存於畢摩手中;一些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則僅由人民世代口耳相傳,有的自生自滅。武定鳳氏土司曾興辦彝學,刊刻彝文典籍。流傳至今的大量古彝文經典記載了包括歷史、天文、文學藝術、醫學、習俗、政事等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級黨委、政府重視發展各民族文化。教育、文學藝術、衛生、體育、科技等項事業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獲得了全面的繁榮和發展。建國初,對舊的教育文化制度進行根本改造。1953年後,教育事業開始有計劃地發展。各族人民翻身解放,紛紛以各種藝術形式歌頌新中國,文學創作、戲劇演出、民歌采風盛極一時,文化團體、機構相繼建立,圖書、電影、廣播、文博等事業從無到有。醫葯衛生事業不斷發展,一些流行病、地方病得到重視和治療。科學技術事業隨著工農業生產發展逐漸繁榮。「文化大革命」期間,受極「左」思想影響,全州文化事業遭到極大破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振興彝州,教育先行」取得明顯成效,群眾文化活動日愈豐富,民族傳統文化得以繼承和發揚,各種民族節日逐漸恢復。彝族火把節成了全州法定節日,此外還有大姚插花節、牟定三月會、祿豐高峰花會、姚安龍華會、永仁賽裝節等民族節日和民間集會。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風尚逐漸形成,科學技術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出愈來愈重要的作用。中醫、彝醫彝葯為政府所重視。群眾性體育活動蓬勃開展,為國家輸送了一批人才,產生了蔣紹敏、蔣紹玉、陳小紅等全國知名的體壇名將。
❺ 楚雄是哪個族的
雲南楚雄介紹
楚雄彝族自治州位於滇中高原,土地面積29258平方公里,其中,大多數地區海拔在1000-1900米之間;總人口為245萬多人,其中彝族人口60多萬,占總人口的24.6%;州府楚雄市距昆明只有160公里。由於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楚雄素來有「千里彝山」、和「中國人內的發祥地」之稱。
楚雄旅遊資源以「恐龍之鄉」、「臘瑪古猿」、「元謀猿人」、元謀土林、獅山牡丹、紫溪山茶、彝族十月太陽歷、彝族風情和冬暖夏涼的宜人氣候而著稱。踏上楚雄這塊神奇的土地,在祿豐恐龍山,你會看見全球保存數量最多、最完整的恐龍化石,你甚至會有一種站在恐龍骨架上的感覺;在元謀,你不僅可以目睹距今170萬年以前元謀猿人的生活環境,而且還可以通過土林發現地表的蒼桑之變及其根源。
(一)楚雄民族簡述:
楚雄州是以彝族為自治民族的多民族居住的地區。據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統計,州內共有彝、漢、僳僳、苗、傣、回、白、哈尼、壯等36個民族。在這36個民族中,已在楚雄州境定居百年以上的有彝、漢、僳僳、苗、傣、回、白、哈尼8個民族,人口均在4000人以上。其中漢族和回族主要聚居於城鎮、壩區或交通沿線,彝族、白族、僳僳族、哈尼族主要聚居或雜居於山區和半山區,苗族主要聚居於冷涼或高寒山區,傣族主要分布於武定、永仁、大姚3縣的金沙江河谷地帶。其餘28個民族在楚雄州境定居時間一般在百年以下,大多數是在本世紀50年代前後來州境經商、教學、服兵役、當工人或幹部而定居下來的,因而也主要分布於城鎮、礦山或交通沿線。就民族人口分布的總格局而言,約占人口總數70%的漢族居住於全州總面積不到30%的壩區和半山區;而占總人口30%的各少數民族,居住於佔全州總面積70%以上的山區、半山區、河谷地區。相對他說,漢族聚居區土地肥沃,人口眾多,水利、交通條件較好;而各少數民族地區則地廣人稀、山高谷深、交通不便,但資源比較豐富。
楚雄州境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長期以來,各民族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怠,相互依存,創造了自己的歷史文化。自新石器時代以來,楚雄州境活動者氏羌、百淄、百越三大族群,他們頻繁遷徒、融匯發展,到秦漢時期,形成以滇文化(其後是輟文化)為主要特徵的人們共同體。唐宋之際,各民族漸次進入封建領主制階段,元、明時期實行土官制度,楚雄州境分布有楚雄高氏、姚安高氏和武定鳳氏等40多個土官。明初以來,大量漢族進入州境屯墾,帶來了較領主制先進的地主制經濟,以及先進的農耕技術,促進了楚雄州各民族社會經濟的發展。自此漢族人口劇增,成為州境人數最多的民族。並逐漸演化成了大致與現今相同的民族分布格局。
楚雄州境各民族社會經濟的發展歷來是不平衡的。相對而言,居住於壩區的漢族與回族發展較快,明代地主經濟已經形成,明末清初改土歸流基本完成後,地主經濟得以確立。隨著商品經濟的出現,礦產(主要是鹽、銀、鐵)的開發,產生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居住於山區、半山區與河谷地區的彝、僳僳、哈尼、傣、苗等民族,則相對地後進,這些地區的封建領主制被長期延襲下來,土司制度到本世紀30年代末才基本退出歷史舞台。同時由於地處山區,交通不便,地域分割,信息閉塞,長期形成了自給自足的封閉的自然經濟,生產力十分低下。直至50年代前,在一些少數民族居住的邊遠高寒山區,仍是刀耕火種,遷徙無常,加之土司、地主或頭人的重重剝削和壓迫,生活極端困苦。
(二)楚雄少數民族節日:
火把節
六月火把節,是彝白納西哈尼拉祜普米等族人民共同的傳統節日,節期為農歷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間,一至三天不等。節日活動內容應民族而不盡相同,但點火把則無一列外。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語支的民族都要過火把節,火把節又叫星回節,俗有「星回於天而除夕」之說,相當於彝歷的新年。火把節的主要活動在夜晚,人們或點燃火把照天祈年,除穢求吉,或燒起篝火,興行盛大的歌舞娛樂活動。火把節期間,還要舉行傳統的摔跤、鬥牛、賽馬等活動。這些活動,來源於一個有關英雄戰勝魔王(或天神)的傳說,這位英雄與魔王摔跤、角力,還教人點燃火把燒殺惡靈所化的蝗蟲,保護了村寨和莊稼。為紀念這一事件,每年火把節,就要象徵性地復演傳說中的故事,漸漸成為節日活動的主要內容。
虎節
雙柏縣小麥地沖一代的彝族,農歷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過虎節,彝語稱為「羅麻」。是日,全村成年男人於村後祭拜土主後,經巫師占卜擇出8人。這8人披上畫有虎斑紋的披氈,臉、腳、手上繪上虎紋,化妝為虎,在黑虎頭率領下跳各種摩擬生產、生活、生殖的舞蹈,到全村為各家各戶驅鬼除祟,彝族語稱為「羅麻乃轟」。
居住在雙柏縣小麥地沖一代的彝族屬羅羅濮支系,自稱「阿羅」。據說阿羅人的祖選居住再生山密林中,常被豺豹蟒蛇驚擾,阿羅人防不勝防。後來阿羅人把獵到的虎皮剝下來,套在身上跳起「虎舞」,以守衛寨子,並表示阿羅人都像虎一樣勇猛,不懼怕任何邪惡,阿羅人得到動物之王的守護,寨子安寧了,莊稼有了好收成,牛羊也平安了,寨子中出現一片吉祥景象。從此他們就把跳虎作為節日固定下來,並伴以樂曲和大鑼笙,使之更生動活躍。
虎舞(又稱老虎笙)從正月初八開始,每日增一虎(伊始為8虎)增至15虎,即到正月十五日。虎舞中以手執以「崩咚」鈴的長者作前導(也稱垛西)伴虎者都作全身虎紋,披虎皮。如一時難得眾多虎皮,就用氈子代替。跳虎節時,前村戶戶敬香供「虎神」,每戶從門前到屋裡都要跳一場虎舞,以驅邪除祟,求虎神守衛。夜晚,田間村寨置起火堆,虎笙繞寨而舞。15隻虎都出場後,雌雄老小一應俱全(喻後又來著)全村為來日的興旺景象擺酒慶祝,狂歡一夜。彝族虎節屬虎圖騰的遺風,作為民族民間活動,跳虎笙受到群眾喜愛。
插花節
農歷二月八日,海拔3600米的大姚縣華山開滿了山花。當地彝族摘來各色鮮花,編紮成花團錦簇的牌坊、花棚,象徵吉祥如意;在房前田間和牛羊上插花,祈願五穀豐收,六畜興旺;人們也互相插花,寄託和順安康,情長意遠的祝福。林下花間,男女老少和著蘆笙圍成圓圈「打歌」,青年情侶則相偎而歌,歡聲笑語。插花節的來歷說法很多,流傳最廣的是咪依魯傳說。相傳咪依魯是位聰明美麗的彝族姑娘,為使眾姐妹免遭惡霸凌辱,假意身許,在婚禮上與惡霸共飲放有馬纓花的毒酒,犧牲自己,為民除害。為此,每年馬纓花開花之時,曇華山彝族就要舉行盛大的插花節,紀念美麗善良的咪依魯。
賽衣節
大姚彝族的賽衣節又叫服裝節,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日舉行,傳說是紀念一位叫米波龍的彝族姑娘。她捨身除霸,死後變為美麗的小鳥。節日期間,當地彝族姑娘們身帶數套花衣,齊聚在三台區跳歌場,圍成圓圈,撒上松毛在小夥子的月琴、嗩吶伴奏下挽手起舞。跳一會,退出跳舞場,換套新裝,又來跳,以此比試姑娘的靈巧、富足和美麗。
到彝族賽裝節會上觀光,是一次賞心悅目的享受。賽裝場上,色彩繽紛,滿眼都是花花綠綠的鮮艷服飾,令你目不暇接。彝族婦女不光是在帽子、衣服、圍腰上綉花,而且還在挎包、鞋子鞋墊上綉滿了各種圖案。並且各人的工藝、構圖、用色都互不相同,各有千秋。風雨雷電,日夜星辰,山水木石,花鳥禽獸,各種人物都可以入綉。其構圖上的繁簡虛實,形象的誇張變形,色調上的對比反差,令人嘆為觀止。
花山節
滇東北和滇南一帶苗族,每年農歷六月六日過「踩花山節」。傳說古時苗族戰敗流落異鄉,想起祖先東逃西散的苦,傷心落淚。一年六月初六,祖先顯靈,勸他們不要太難過,應該到高山頂上吹蘆笙、唱歌跳舞給我們看。說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掛在一棵樹上。大家圍著這棵樹歌舞,吹蘆笙,這年的莊稼長得特別好。從此後,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節日盛裝,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樹,舉行對歌、跳蘆笙舞、鬥牛、跳獅子舞、爬花桿等活動。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桿,誰爬得高,就把一個豬頭和好酒獎給誰。
跳獅子舞也是節日的重要活動之一,如果哪一架獅子跳的好,爬得高,也有酒和豬頭獎賞;節日期間還進行鬥牛,屆時,鬥牛愛好者從各地牽來高大雄壯的大黃牛,一頭頭精神抖擻,開上去難估勝負。優勝牛由主人牽到花桿前,繞桿一周,然後披紅掛彩。
(三)彝族三道酒介紹:
彝族對人誠懇,待客熱情,每有客至,必以酒待客,「三道酒」是彝族接待貴客的禮節。
第一道酒為欄門酒,即在門口迎接客人,彝家人吹響長號、嗩吶,彈起月琴,載歌載舞,歡唱「迎客調」,客人一下馬,就由盛裝的彝家姑娘捧上一杯美酒,如果酒杯內放有木葉,則表明要客當場回唱一首酒歌。
第二道酒為祝福酒,即在酒宴上向遠方高貴的客人敬上雙杯美酒,同時還要獻上祝酒歌。酒歌有現成的曲調,聲調熱烈高亢,唱詞內容有傳統詞,也有即興發揮的創作,根據客人的身份唱一些祝贊、吉利的話語。敬酒歌可一人獨唱,也可也數人集體唱。
第三道酒為留客酒,即客人要離開主人家時,主人送客到門口時請客人喝下離別時最後一杯酒。敬酒時長號、嗩吶同時吹奏「留客調」,男女青年歡歌起舞,主人手捧酒杯,唱起送客人的酒歌,內容為祝福客人幸福、吉祥,以及主人的牽掛、挽留。客人必須把這杯酒喝掉,才能啟程。敬三道酒是彝家接待貴客的最高禮儀。
地里概況:
楚雄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干夏濕,溫度平穩,雨季集中,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5.6℃,無霜期242天,四季如春。植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面積已達32%以上,境內有哀牢山和紫溪山自然保護區。哀牢山自然保護區,總面積6.78萬畝,林地5.96萬畝。其中常綠闊葉林5.81萬畝,森林覆蓋率為87.9%。由於森林茂密,水源充足,食料豐富,人跡罕至,為野生動物棲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區內有鳥獸460種,兩棲爬行動物46種,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26種。1988年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區,並列為聯合國「人與生物圈」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察站。紫溪山自然保護區離城20公里,總面積2.61萬畝,森林覆蓋率91%,地下水補給量1231.5萬立方米,是城區主要水源之一。除此之外該保護區楚雄山茶花更為出名,經調查,僅樹齡在200年以上人工栽培的茶花母樹有60多株,特點是葉厚、枝壯、品種多、花期長,成為特有品系,為雲南茶花中的奇葩。有一株「童子面」茶花母樹,基圍285公分,樹齡在600年以上,一樹開紅、白兩色花,蔚為奇觀。城區的文廟是一組規模宏大的明代建築,南山雁塔與西安大雁塔同屬一個時代,新建和修復的龍江公園、峨碌公園、靈秀湖、西靈宮、興隆寺等風景名勝令人嚮往。
地理資源
據普查,在楚雄這塊440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長著雲南松、華山松、油杉、栓皮樂、麻栗、清香、紅椿、紅椎、香樟等40多種珍貴木本植物和旱茅、茜草、古野、龍須、蕨類等20多種草本植物及641種中葯材。香菌、木耳、雞縱、松茸等近30種可食菌,一直暢銷國內外。
❻ 楚雄州歷史
楚雄彝族自治州屬於雲南省下轄的自治州之一,地處雲南省中部,東靠昆明市,西接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連普洱市和玉溪市,北臨四川省攀枝花市。楚雄州轄1市9縣,州人民政府駐楚雄市,距昆明市160千米。
早在170萬年前,生活在龍川江兩岸的元謀人就已進入了舊石器時代,掌握了用火技術。距今4000年以前,以元謀大墩子和永仁菜園子為代表,楚雄州境各地已先後進入了新石器時代。在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州境先民創造了以銅鼓為特徵的青銅文化,步入了奴隸社會。先秦時期,楚雄州境主要分布著氐羌、百越、百濮三大族群。
西漢中期楚雄州境被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分別隸屬於越嶲、益州二郡;蜀漢時期,分屬建寧郡、越嶲郡和雲南郡;西晉時分屬雲南、建寧二郡;東晉咸康八年(公元342年),有「爨酋威楚築城硪碌賧居之」,故有威楚之稱;南北朝時分屬晉寧郡、興寧郡和建寧郡;唐初屬戎州都督府和姚州都督府,南詔時屬拓東節度和弄棟節度;宋屬弄棟府、鄯闡府和威楚府;元初分屬威楚萬戶、羅婺萬戶和大理下萬戶,後改設路、府、州、縣,分屬中慶路、威楚開南路、武定路和大理路;明代分屬雲南府、楚雄府、姚安軍民府和武定府;清代分屬雲南府、武定直隸州、楚雄府。民國年間,裁府、州,設道、縣,設楚雄、雙柏、廣通、鹽興、牟定、鎮南、姚安、鹽豐、大姚、永仁、元謀、武定、羅次、祿豐共15個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分設楚雄、武定兩個專區。1953年,兩專區合並為楚雄專區,設楚雄、鎮南、牟定、姚安、大姚、鹽豐、永仁、元謀、武定、羅次、祿豐、廣通、鹽興、雙柏、祿勸、富民、安寧17縣。1954年改鎮南縣為南華縣。1957年劃安寧縣歸昆明市。
1958年4月15日,楚雄彝族自治州正式成立。建州前夕並鹽興縣入廣通縣。同年又合並楚雄、南華、牟定、雙柏4縣為楚雄縣,合並姚安、大姚、鹽豐、永仁4縣為大姚縣,合並羅次、祿豐、廣通3縣為祿豐縣,合並武定、元謀2縣為武定縣,劃富民縣歸昆明市。
1959~1961年間,先後恢復永仁、姚安、南華、雙柏、牟定、元謀6縣。1983年9月改楚雄縣為楚雄市,10月劃祿勸縣歸昆明市。至此,楚雄州形成設楚雄市和雙柏、牟定、南華、姚安、大姚、永仁、元謀、武定、祿豐共9縣1市的格局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