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向畢加索學創造

向畢加索學創造

發布時間:2021-08-26 14:02:13

① 誰能以畢加索的經歷寫一篇議論文 要高中水平的

眾所周知,畢加索是西班牙19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畫家、雕塑家.是現代藝術(立體派)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
畢加索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他和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了不朽的地位.
前不久的美術課上,老師將畢加索的生平娓娓道來.
他在童年時期就已發出了和別的孩子不同的藝術光芒,很小的時候就在馬拉加得到金牌獎.那便是他的「童年時期」.接著他開始了他的藍色時期,在那一時期,他採用濃郁的藍色,表現貧老與孤獨的苦難.但當他邂逅邂逅費爾南德·奧利維葉並陷入愛河時,他的玫瑰時期也隨之而來.畢加索不滿於現在的成就,依舊不斷努力,創作了《斯坦因畫像》,它是畢加索從「玫瑰時期」躍入「立體主義」的跳板.當他義大利邂逅舞者歐嘉時,他又開始了古典主義時期.繼而畢加索又開始了那超現實主義的畫作.畢加索是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當戰爭爆發時,他那不朽的名作《格爾尼卡》應運而生,他的繪畫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蛻變時期 .
當畢加索年邁體弱時,他依舊沒有放棄藝術的道路.九十多歲的他依舊不斷作畫,甚至在他的遺物中發現了一幅名畫(他死前的自畫像)..那畫超級傳神,似乎是詛咒的意味..以至於這畫曾被禁忌一時.但傑作就是傑作,追求藝術的人仍絡繹不絕的請求觀看.
在偉大的畢加索身上,我看到了那種對藝術的執著,看到了他那跳動的思維,看到了他為了理想不斷努力的堅忍.
從他身上,我也不難看出,天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卻是那股子努力拚搏的勁兒,另外還有不斷的創新的思維.
在畢加索身上的閃光點太多太多,作為一個高中生,我所能做的只有向他學習,學習他的執著,學習他的努力拚搏

② 畢加索的每個時期的作品和藝術特點

1、童年時期

14歲時創作了《姑媽佩帕的肖像畫》,隨後象徵主義的出現影響了畢加索的現實主義畫風,在一系列的風景畫作品中,在色彩上運用高純度的色彩來表現。以寫實畫風為主,色彩明亮,代表作有《鬥牛士》、《科學與慈善》。

2、陰郁的過渡時期

畢加索受到在西班牙孤單旅行與他朋友自殺的影響,在該時期的藝術創作作品中多以冷色系為主,例如藍與藍綠的色調。在這段時間用色陰暗,並有時以貧困、凄慘的人群為主要創作題材。代表作品有《生命》、《儉朴的一餐》、《盲人的晚餐》、《賽樂絲汀娜》等。

3、粉紅色時期

在巴黎,由於在愛情的滋養下,畢加索創作時大面積地使用歡快、明亮、愉悅、鮮亮、粉紅色的色彩情感來表達,在愛情過渡中的甜蜜,其創作主題常常以馬戲團、雜技表演者為主,描繪這類人群的生活狀態。代表作有《拿煙斗的男孩》、《斯坦因畫像》。

4、立體主義時期

這是它創作生涯中最為輝煌的時刻,在其繪畫創作的過程中,他經常採用靈活多變的、層次分明的、空間造型感的平面造型手法,把形體的結構隨心所欲地組織起來。

拋棄了傳統的畫風,畫中沒有情節,也沒有環境描寫,運用了極其誇張的手法,表現畸形的資本主義社會和扭曲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代表作有《亞威農少女》、《費爾南德頭像》。

5、蛻變時期

這一時期繪畫風格主要偏向於原始的藝術領域,採用簡潔化形象的藝術表現手法,使得畢加索這一時期的繪畫風格轉入寫實的表現形式。

在1930年,他的繪畫風格又轉向超現實主義,表現了夢幻與現實之間的真實生活。畫風極其抽象,表現出痛苦與獸性,代表作有《紅色扶手椅中的女人》、《格爾尼卡》。

6、田園時期

畫風粗狂且和諧統一,手法運用極其嫻熟,代表作有《卡門》、《貢戈拉的二十首詩》系列。

(2)向畢加索學創造擴展閱讀

畢加索一生中畫法和風格幾經變化。也許是對人世無常的敏感與早熟,加上家境不佳,畢加索早期的作品風格充滿了早熟的憂郁,早期畫近似表現派的主題。

在求學期間,畢加索努力地研習學院派的技巧和傳統的主題,而產生了象《第一次聖餐式》這樣以宗教題材為描繪對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調,與羅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會的題材,也是畢加索早年學習的對象。

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畫作中,總看到用羅特列克手法經營著浮動的聲光魅影,曖昧地流動著款款哀傷。畢加索十四歲那年與父母移居巴塞羅那,見識了當地的新藝術與思想。然而正當他躍躍欲試之際,卻碰上當時西班牙殖民地戰爭失利。

政治激烈的變動導致人民一幕幕悲慘的景象,身為重鎮的巴塞羅那更是首當其沖。也許是這種興奮與絕望的雙重刺激,使得畢加索潛意識里孕育著藍色時期的憂郁動力。

玫瑰紅時期的作品,人物表情雖依然冷漠,卻已注重和諧的美感與細微人性的關注。整體除了色彩的豐富性外,已由先前藍色時期那種無望的深淵中抽離。摒棄先前貧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徵,取而代之的是對人生百態充滿興趣、關注及信心。

③ 畢加索為什麼成功對畢加索應該怎麼理解

畢加索是西班牙著名畫家,他的繪畫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地位。據說,他曾將自己的一幅繪畫草稿丟進廢紙簍里,然後被傭人倒進了外面的垃圾桶里。最後,這張皺巴巴的繪畫草稿被一個流浪漢撿到了。這個流浪漢將這張皺巴巴的草稿畫賣了,從此,過上了幸福、富裕的生活。

晚年的畢加索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專心作畫,很少外出參加活動,更是拒絕媒體的任何采訪。

在他居住的不遠處,有一所小學。學校里,有一個繪畫課外興趣學習小組。許多小學生下午放學後,就會來到綠蔭蔭的草坪處學畫畫。小學生們畫素描、畫靜物、畫人像,都非常認真、仔細。

每當到了這個時候,畢加索就會不聲不響地來到這些孩子們中間,彎下腰,看孩子們畫畫。畢加索看得非常認真、仔細,他的眼睛常常放出興奮的光芒。孩子們誰也不知道,這個干癟、枯瘦的老頭是誰,不過,孩子們發現每天這個老頭都會來看他們畫畫,感到很新奇,於是,他們畫得更加認真、仔細了。

看完孩子們畫畫,畢加索回到家,馬上在畫室里開始作畫。不過,在他的畫作中,不經意間,還留有著剛剛看過那些孩子畫畫的痕跡。晚年的畢加索,他的許多繪畫作品都是反映小朋友的生活。他的一幅《拿煙斗的小男孩》竟被拍賣到5000萬美元,創下紀錄。

小學生凱特是一個8歲的小男孩,他看到畢加索每天都來看他們畫畫,感到很有趣。於是,他就將自己身邊的一個小凳子搬給畢加索坐。畢加索愛憐地撫摸著凱特的頭,然後坐在凱特身邊看他畫畫。

就這樣一來二去,倆人成了好朋友。凱特常常將他畫的畫送給畢加索,畢加索臉上露出驚喜的神色,彷彿如獲至寶。凱特看到畢加索這么喜歡畫畫,就對畢加索說:「老爺爺,您這么喜歡畫畫,那麼我教您吧?」

畢加索聽了,高興地回答道:「那太好啦,謝謝您收下我這個小學生,我真的很幸福。」

小凱特聽了,臉上露出幸福和自豪的神色。

一天,凱特媽媽來學校接凱特回家。小凱特歡快地跑到媽媽身邊,他指著一旁的畢加索,對媽媽說:「媽媽,這個老爺爺也喜歡畫畫,我已經收下他當我的學生了。」

凱特媽媽的臉一下紅了,她對畢加索說:「老先生,您千萬別見怪,小孩子不懂事,他自己還沒畫出成績來,哪能收您當學生呢?」

畢加索卻認真地說道:「不,小凱特很有繪畫天賦,他能收下我當他的學生,我感到很榮幸。」

不久後,學校為小凱特他們的繪畫作品舉辦了畫展,畫展吸引了許多家長和附近居民來觀看,畢加索也來了。他在孩子們的畫展前流連忘返,臉上露出驚喜的神色。

當地報社記者比爾伯里也來了。他在小朋友的畫展上,驚訝地發現大名鼎鼎的畫家畢加索也來到現場觀看,只見他還不時地在自己的速寫本上記錄著什麼。比爾伯里感到十分不可思議,於是,就走上前去問畢加索:「畢加索先生,這些小學生舉辦的畫展,您怎麼也來看呀?」

畢加索不無感慨地說道:「這些小學生真是繪畫的天才啊!當我像他們這么大的時候就能畫得像拉斐爾,但我花了一輩子的時間,才學會畫得像他們一樣!」

畢加索的一番話,讓比爾伯里沉思良久。過了好一會兒,比爾伯里又疑惑地問道:「好多畫家活著的時候,畫是賣不到錢的,只有死了以後才可以賣很多錢。您的畫為什麼能賣出這么大的價錢?您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畢加索聽了,不加思索地回答:「終生向兒童學習,這就是我成功的秘訣!」

畢加索的一番話,給比爾伯里留下了無窮的回味和思考。隨後,比爾伯里在法國《費加羅報》上撰文,題目是《終生向兒童學習——畢加索成功的秘訣》。

比爾伯里在文章中最後寫道:「永遠保持一顆童心未泯的心,才能發現生活中的美、發現生活中的善、發現生活中的真。畢加索成功的秘訣,讓我們看到了他那顆金子般的童心。讓我們心懷感動,並充滿深深的敬畏。」

④ 畢加索及其作品如何影響了蘋果公司的設計美學

  1. 畢加索牛逼的地方在於構成,把畫畫的和真的一樣,只要努力無需天賦。而把真的東西簡化成幾根線,又耐看的人才是天才。(也是很多畫家後期追求的繪畫的本質)而智能手機的UI,(不僅僅蘋果手機)是一種設計語言,簡單來說追求的東西也是簡化但又不缺乏參照物的特徵。這個角度來說和畢加索的構成殊途同歸。是否借鑒沒有去翻文獻,只能說思路類似,靈感來源未必是畢加索的畫,畢竟UI也有了很長的歷史。另外,個人覺得,蘋果早期的擬物確實精美,但扁平化確實是要求快速簡潔的時代趨勢,但個人覺得現在蘋果的這批人並沒有發揮好新的趨勢。

⑤ 畢加索是誰

知道上有很多簡介。。

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出生在西班牙南部港口城市馬拉加,父親是位美術教

師,曾做過美術館長。14歲的畢加索考入父親任教的巴塞羅那美術學校高級班

,16歲畢業時畫的《探望病人》一畫參加全國美展,具有相當寫實的造型水平

。以後又考取了馬德里費爾南多皇家美術學院。但他更喜歡的是在美術館和街

頭自由吸取藝術營養。

19歲的畢加索來到巴黎,由於貧窮總生活在社會底層,這時他畫了一些窮愁潦

倒的友人題材的油畫,畫面充滿著一層陰冷的藍色調,這便是他的「藍色時期」。1904年4月定居巴黎貧民區,過著自由浪漫的生活,這時畫了許多流浪藝人生活題材的畫,色調出現溫暖的粉紅色,這就是他的「粉紅色時期」。爾後由於受到塞尚藝術的影響,在塞尚的基礎上對繪畫結構進行探討研究,作品顯示出幾何化傾向,開始將形象分解成各個平面,並重新予以組合,於1907年創造出劃時代的作品《阿維尼翁少女》,從此他進入分析立體主義研究和創作時期。不久他又採用拼貼技巧創作,標志著他的分析立體主義的結束,逐漸走向「綜合立體主義」。32歲之後的畢加索繪畫的主要趨勢是豐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間、色彩與線的運用,它們又使人想起塞尚。從此以後畢加索進入一個又一個不安分的探索時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樣沒有絲毫的統一,連續和穩定。他沒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樣繁多,激昂或狂,可親可憎,誠摯或裝假,讓人喜歡又招人討厭,變化無常不可捉摸,但他永遠忠於的是——自由。世界上從來沒有一位畫家像畢加索那樣以驚人的坦誠之心和天真無邪的創造力,以完全徹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隨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規定,不要偏見,什麼都不要,又什麼都想要去創造,他在藝術歷程上沒有規律可循,他從自然主義到表現主義,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然後又回到現實主義。從具象到抽象,來來去去,他反對一切束縛和宇宙間所有神聖的看法,只有絕對自由才適合他。

⑥ 畢加索鋼筆有什麼深意嗎

1940年8月,法國首都巴黎淪入希特勒法西斯之手。西班牙的藝術大師畢加索正僑居巴黎,他整天沉悶地坐在自己的畫室里,仇恨地聽著街上坦克的轟隆聲。在他東鄰的小木樓上,住著一位叫米石的老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米石老人失去了一隻左臂膀。現在他的兒子和兒媳都參加了反法西斯的游擊隊,老人與12歲的孫子留辛相依為命。留辛難耐寂寞,在家養了一群白鴿。他將竹竿頂端綁上寬寬的白布條,揮動竹竿,引導鴿們離巢、飛翔和歸巢。畢加索有時作完畫,便來到小木樓和這一老一小一起放鴿,彼此之間結成了深厚的友誼。

不久,前線傳來留辛父母陣亡的噩耗。突然失去雙親的留辛,似乎一夜間長成了大人。在他幼小的心中燃燒起仇恨的怒火,他突然覺得竹竿上綁著的白布條如同投降於法西斯的小白旗。在人們眼裡,紅色象徵著復仇的火焰。因此,留辛斷然將竹竿上的白布條解了下來,換上了火炬似的紅布條。當畢加索看到留辛高擎「火炬」時,感嘆道:「戰爭禍及巴黎,也使孩子們早熟。」

然而,畢加索萬萬沒料到,就在他贊嘆過孩子的第二天清晨,疲倦的畢加索忽然聽到槍聲,他馬上起來開門,米石老人手捧一隻血淋淋的鴿子闖進了他的畫室。老人淚流滿面,悲痛欲絕地說起剛發生的悲劇。原來今天天剛亮,當留辛正要導引鴿群離巢時,巡邏的德國士兵看到了竹竿上顯眼的紅布條,就像野獸似的沖上樓,狠狠打了孩子一拳,硬說留辛「舉紅旗」是向游擊隊報信。德國士兵把留辛從窗口扔了出去,孩子的兩只小手還緊緊地抓住高樓的窗沿。那些德國士兵拿槍托去砸他的手指,孩子就這樣摔下樓,死了。隨後,那些士兵又對籠子里的鴿群一陣亂掃。畢加索撫摸著老人手裡奄奄一息的白鴿,也難過地落下了淚。米石老人央求大師說:「畢加索啊,求你畫下留辛的最後一隻鴿子,來紀念我那在法西斯槍下悲慘死去的孫子吧!」畢加索默然地接下了這只小白鴿。

這時,東方已經泛白。畢加索把負傷的小鴿放置在臨窗的畫案上,一道陽光正好照在窗檯。奇跡出現了,極通人性的白鴿竟撲飛著帶血的翅膀,艱難地站了起來。它那紅瑪瑙似的雙眼裡,竟然閃動著晶瑩的淚光。這時,畢加索懷著滿腔的憤慨拿起畫筆,在畫布上描繪出一隻栩栩如生的鴿子。當畢加索畫完最後一筆,小白鴿倒在了畫案上,永遠閉上了雙眼……
1949年,巴黎召開的世界和平大會的海報上,畫著一隻形象生動的白鴿,那隻白鴿隨海報很快翱翔於歐洲各大城市。看到矯健飛翔的白鴿,人們祈願它象徵的和平也能平安地降臨。二十世紀的前五十個年頭,已出現了兩次大戰的硝煙,人民多麼盼望和平的生活啊。
老師希望你也永遠熱愛和平和熱愛繪畫

⑦ 畢加索的簡介及作品

巴勃羅·畢加索是西班牙畫家,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畢加索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之一。

畢加索的作品風格豐富多樣,後人用「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的說法形容畢加索多變的藝術形式。史學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為不同的時期——早年的「藍色時期」、「粉紅色時期」、盛年的「黑人時期」、「分析和綜合立體主義時期」(又稱「立體主義時期」)、後來的「超現實主義時期」等等。

畢加索繪畫的主要趨勢是豐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間、色彩與線的運用。他在藝術歷程上沒有規律可循,從自然主義到表現主義,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然後又回到現實主義。從具象到抽象,來來去去,他反對一切束縛和宇宙間所有神聖的看法,只有絕對自由才適合他。藝術作品是偉大的人物創造的。

畢加索的主要作品有:《亞威農少女》、、《卡思維勒像》、《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格爾尼卡》、《和平鴿》、《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戴貝雷帽、穿格子裙的女子》、《坐在窗邊的女人》等等。

人物評價:

畢加索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遺世的作品達二萬多件,包括油畫、素描、雕塑、拼貼、陶瓷等作品。畢加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 37000 件,包括:油畫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畫20000 幅,平版畫 6121幅。

畢加索的一生輝煌之至,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畢加索是國際公認的藝術大師,他一生的創作幾乎反映和見證了西方現代藝術發展的重要歷程,對世界藝術的推動也產生了極為重大的作用和影響,並極大改變了人們繪畫創作與觀賞的思維和方式。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畢加索

⑧ 根據畢加索的畫談談向大師學習素描的體會。

首先,要學習畢加索早期的嚴謹,那種精湛的基本功.
然後要學習畢加索的不斷改變和創新的理念,比如說他的<<格爾尼卡>>是立體主義,而他畫的很多窮人,則是藍色風格,而他畫自己的第一個情人,用的是粉紅色風格.後來他娶了一位上流社會的女人,他又開始了嚴謹了作品......

⑨ 畢加索學畫畫的經歷是什麼你們快幫我找找啊!!!

巴伯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馬加拉,法國共產黨黨員,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他和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了不朽的地位。畢加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

畢加索的一生輝煌之至,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在1999年12月法國一家報紙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中,他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十位畫家之首。對於作品,畢加索說:「我的每一幅畫中都裝有我的血,這就是我的畫的含義。」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賣價的畫作裡面,畢加索的作品就占據4幅。

畢加索一生中畫法和風格幾經變化。也許是對人世無常的敏感與早熟,加上家境不佳,畢加索早期的作品風格充滿了早熟的憂郁。早期畫近似表現派的主題;在求學期間,畢加索努力地研習學院派的技巧和傳統的主題,而產生了象《第一次聖餐式》這樣以宗教題材為描繪對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調,與羅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會的題材,也是畢加索早年學習的對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畫作中,總看到用羅特列克手法經營著浮動的聲光魅影,曖昧地流動著款款哀傷。畢加索十四歲那年與父母移居巴塞羅那,見識了當地的新藝術與思想,然而正當他躍躍欲試之際,卻碰上當時西班牙殖民地戰爭失利,政治激烈的變動導致人民一幕幕悲慘的景象;身為重鎮的巴塞羅那更是首當其沖。也許是這種興奮與絕望的雙重刺激,使得畢加索潛意識里孕育著藍色時期的憂郁動力。

遷至巴黎的畢加索,既落泊又貧窮,住進了一處怪異而破舊的住所「洗衣船」,這里當時是一些流浪藝術家的聚會所。也正是在此時,芳華十七的奧麗薇在一個飄雨的日子,翩然走進了畢加索的生命中。於是愛情的滋潤與甜美軟化了他這顆本已對生命固執頹喪的心靈,筆下沉淪痛苦的藍色,也開始有了跳躍的情緒。細細緩緩地燃燒掉舊有的悲傷,此時整個畫風膨脹著幸福的溫存與情感歸屬的喜悅。

玫瑰紅時期的作品,人物表情雖依然冷漠,卻已注重和諧的美感與細微人性的關注。整體除了色彩的豐富性外,已由先前藍色時期那種無望的深淵中抽離。摒棄先前貧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徵,取而代之的,是對人生百態充滿興趣、關注及信心。在《穿襯衣的女子》中,一襲若隱若現的薄紗襯衣,輕柔地勾勒著自黑暗中涌現的侗體,堅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輕女子的傲慢與自信。鬼魅般地流動著纖細隱約的美感。整體氣氛的傳達幽柔細致,使得神秘的軀體在氤氳中垂憐著病態美;拼貼藝術形成的主因,源於畢加索急欲突破空間的限制,而神來一筆的產物。實際上拼貼並非首創於畢加索,在19世紀的民俗工藝中就已經存在,但卻是畢加索將之引至畫面上,而脫離工藝的地位。首張拼貼作品《藤椅上的靜物》與1913年的《吉他》,都是以拼貼手法實現立體主義的最佳詮釋。

後期畫注目於原始藝術,簡化形象。1915-1920年,畫風一度轉入寫實。1930年又明顯的傾向於超現實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畢加索作油畫《格爾尼卡》抗議德、意法西斯對西班牙北部小鎮格爾尼卡進行狂轟濫炸。這幅畫是畢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體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手法相結合的抽象畫,劇烈變形、扭曲和誇張的筆觸以及幾何彩塊堆積、造型抽象,表現了痛苦、受難和獸性,表達了畢加索多種復雜的情感。晚期製作了大量的雕塑、版畫和陶器等,亦有傑出的成就。畢加索從十九世紀末從事藝術活動,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畢加索是整個二十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現代派畫家。畢加索的作品對現代西方藝術流派有著很大的影響。

畢加索是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後期印象派、野獸的藝術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選為自己的風格。他的才能在於,他的各種變異風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獷剛勁的個性,而且在各種手法的使用中,都能達到內部的統一與和諧。他有過登峰造極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論是陶瓷、版畫、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戲。在他一生中,從來沒有特定的老師,也沒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紀活躍的畫家,沒有一個人能將畢加索打開的前進道路完全迂迴而進。

他靜靜地離去,走完了九十三歲的漫長生涯,如願以償地度過了一生。

畢加索藝術活動年表
1900年至1903年藍色時期
由1900年起畢加索一直往來於西班牙及巴黎之間。1904年在巴黎定居,住在著名的「洗衣坊」。在巴黎,他結交了馬克斯?雅各布、范唐吉、隆爾蒙、阿波里耐和拉平?阿吉爾的東主的女兒馬德萊娜,他為馬德萊娜繪了幾幅肖像。其時他的作品仍受到在巴塞羅那大行其道的象徵主義影響。
畢加索當時的生活條件很差,又受到德加、雅西爾與土魯斯.勞特累克畫風的影響,加上在西班牙受教育時染上的西班牙式的憂傷主義,這時期的作品彌漫著一片陰沉的藍郁。

1904年至 1906年粉紅時期
1906年畢加索結識了馬蒂斯。其後又認識了德蘭和布拉克,與費爾南德?奧利維耶在蒙馬特同住。其時他的經濟已好轉,生活比前愉快,畫作用色變為輕快的粉紅;繪畫對象亦由藍色時期的乞丐、瘦弱小孩和悲戚婦女轉向街頭藝人、雜耍藝人及風華正茂的女孩。
1906年至1910年非洲時期
1906年畢加索從德蘭的非洲面具中得到啟發,直至年底,其作品一直受非洲面具影響,此即為畢加索的非洲時期。他筆下的人體健碩而深沉,這種特徵,在1907年的《阿威農的姑娘》中顯露無遺,由不同組件組成的人體可從幾個角度來觀看,揭示畢加索的立體主義時期的來臨。然而,整個時期仍有受塞尚影響的痕跡。
1910年至1914年分析立體主義
畢加索大部分的藝術家朋友都由蒙馬特遷到蒙帕納塞,他亦隨他們遷居。其時的立體主義體驗達到巔峰。雅克?比斯這樣評論他:「作品由素描建構,色與調弱化到最起碼的灰色與淺暗橘黃色;形體是幾何圖形化與綜合而成的,造成跡近壓抑其可辨認身份的效果,闖出桎梏,最終與形體剝離。」仿如從一面棱鏡的焦點去看一個單一影象的多元角度。生活本來就是如此,然而畢加索把它延伸到肖像上。他與布拉克製作出第一批拼貼畫。
1914年綜合立體主義
1914年,戰爭使立體主義畫家分道揚鑣,各奔前程。畢加索重拾自由與個人在色彩上的品味,還有那旺盛的精力。無論從風格與繪畫的對象上,他的「立體印象派」創作變得更加自由。縱觀他的所有作品,他並未把自己局限於立體主義,而是繼續從各方面探索。例如,1915至1916年的作品是自然主義的;1917年的卻是現實主義。
1917年至20年代新古典時期
畢加索居於義大利,剛為迪亞希列夫執導的俄羅斯芭蕾舞劇《遊行》設計背景與服裝,其時邂逅了芭蕾舞演員奧爾加?科赫洛娃。1918年他與科赫洛娃結婚,婚後誕下一子。這段較安逸生活正值畢加索創作生涯的新古典時期,1921年與1926年他繼續製作立體主義作品,1923年的作品卻走現實主義路線。
1925年至1932年,畢加索進入超現實主義時期。1933年至1934年逗留西班牙期間,牛首人身怪作品出現。在大奧古斯丁路的新工作坊內,畢加索創作了大型製作《格爾尼卡》,其間做了許多籌備製作工作。
1945年他在瓦洛里斯繪畫了一系列的靜物畫,並創作陶瓷。他的兒子克洛德於1947年出生,1949年再誕下女兒帕洛瑪。他的作品中除了顯示這種簡單家庭生活的快樂之外,還表達了他對政治的承擔:1944年繪制《骸骨的藏室》,1947年有《為了法國而死的西班牙人》。他繼續繪畫靜物、風景、肖像……1950年,庫爾貝的《塞納河邊的女人》啟動了他的圍繞名家大師作品的變奏創作。
1959年之前他居於康城,他在康城為德拉克魯的《阿爾及爾的女人》與貝拉斯克斯的《宮女》埋頭作畫,同時繼續《畫室》的後續工作。他先搬到沃韋納蓋斯,然後在木甘附近的娜特丹?德?米城堡定居,繼續他的變奏系列創作。由1960年到1972年,他孜孜不倦地工作。僅在這13年內,在目錄中記載的作品已超過千件,種類分別有版畫、素描和油畫等。畢加索於1973年逝世,終年92歲。
畢加索的作品,無論質還是量,都是驚人的,約達六萬件之數。這位天才橫溢的藝術家「在極其漫長的創作活動的每一刻,似乎想做的都讓他准確無誤地作到了。為何有此能耐?他自己都不能解答。結果是十八般武藝,他樣樣皆能。」

⑩ 畢加索對創造的描述是什麼

首先,畢加索是個天才,從小就對圖形和色彩有天賦,胡塗亂抹很有一套。在別人只會尿床的時候,小畢就能畫素描啦,而且水平很高,既可簡單也可繁瑣,隨心所欲,收放自如。

其次,他生在一個特別適合畫畫的環境裡面,老爸是個畫師,能給他一定的引導。周圍的親戚們看小畢有這個才能,也幫他。值得一提的是,小畢的數學老師,竟然對他的考試作弊睜一眼閉一眼,故而每次考試,這個把「2」看成是只「鴿子」的男孩,都能混成及格。

就這么著,小畢的畫參加了畫展。而且很有幾位畫家(大概是小畢他爸的好朋友),對他狠狠地贊揚了一番。嘿嘿,到這個時候,如果按照丹納的理論分析,小畢已經完成了的准備階段,該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偉大創作啦。

果然,畢加索開始對什麼都看不順眼。舉個例子:比如畫肩膀的那一筆,他就覺得老師教的那個弧度一筆畫下去簡直是粗笨,可是大家卻都那麼畫,不知道這幫人的腦子是怎麼長的。等等,諸如此類,讓他覺得西班牙簡直沒辦法呆下去,前後左右全是些平庸乏味的人,決定去世界藝術中心——巴黎。

到了巴黎以後,畢加索如魚得水。他可以毫無顧忌地,穿最不搭配,顏色最濃烈,最不協調的衣服,把自己打扮成一個紅頭黃嘴綠身子的大鸚鵡,而沒有人會覺得這樣的裝束有什麼怪異之處。他可以通宵達旦地尋花問柳狂歡作樂,而沒有人對此橫加指責。除了玩樂之外,他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畫畫,並且得到理解和贊賞。嘿嘿,畢加索這傢伙命好啊!無論到哪裡都有知音,欣賞他,提攜他。其中重要的人物之一,便是馬蒂斯。這個馬蒂斯,值得多說兩句。畢加索最嫉妒馬蒂斯了,因為他有畢加索沒有的東西:安靜。而畢加索渾身上下只有躁動,只有性沖動,只有破壞一切的慾望,這些與安靜截然相反的東西控制住了畢加索,令他永遠不滿足,永遠否定自己,永遠創新。

後來,理論家和批評家們把畢加索三萬多幅作品整理了一番,分成什麼「藍色時期」,「玫瑰紅時期」;還有什麼「立體主義時期」(也叫「黑色時期」),「古典時期」,「超現實主義時期」,等等。呵呵,最好玩兒的是,在「立體主義時期」裡面,還要細分成什麼「解構的立體主義」,「分析的立體主義」,和「綜合的立體主義」。俺的娘啊,理論家和批評家的創造力總是那麼旺盛。老天爺不讓他們去搞創作,真是委屈他們了。

那麼,畢加索的那些個所謂的「時期」到底是啥東東呢?無非是他在畫了500張同一風格和題材的作品之後,膩了,煩了,進行一種新的嘗試。是他不斷對自己進行「否定——創新——否定——創新」的過程。

具體點說就是:比如有一天,他畫人體畫煩了,覺得畫家們都按照現實的比例去畫人體,真是愚蠢透頂,大家都說「胳膊擰不過大腿」,我偏要在畫布上讓「胳膊擰得過大腿」,我偏要把胳膊畫得跟大腿一般粗;(《海邊奔跑的少女》);比如有一天,他忽然琢磨:一張畫,描述的客觀存在是靜止的,瞬間的。它咋就不能描繪出一個動態的過程呢?於是,他就決定創作這么一張前人沒有畫出來過的畫,他要把西班牙鬥牛的過程從頭到尾描繪在一張畫布上面(《鬥牛士之死》);再比如,他總是抗拒不了女人的美貌,基本是見一個愛一個,恨自己沒出息,氣得他簡直要給這些女人毀容,讓女人的眼睛像比目魚一樣全長在臉蛋的一側,或者索性給女人來個豁鼻子(《多拉-瑪爾》);諸如此類,俺就不逐一分析啦。文化亂彈這里繪畫大師多如豬毛,俺再說下去,恐怕要露餡兒。

還有重要的一點,幾乎被人忽視了,那就是畢加索始終如一地保持頑童的天性,以此抵抗人世間的文明和條條框框。畢加索認為:「除音樂需要特殊的秉賦之外,相對於其他藝術而言,所有兒童都是天才,只不過這些天才被成人的教育扼殺掉了。」(大意啊)!呵呵,原來藝術創新的不二法門,就是像兒童那樣去看世界,去描述世界。靠!幸虧這段話由於某些原因,沒有廣為流傳。否則美術學院全都關門大吉,後果將極為嚴重,那就意味著,一個學習美術的人,將從此喪失成為「東易日盛裝飾公司首席設計師」的機會和可能。

我這么說,也許有人會跳出來反對,指責我褻瀆經典。呵呵,如果大家覺得以上的說法不夠拽,那咱們就換個說法:

按照古希臘的創作理論,創作的最高境界,是「神」的境界。意思是說,畫家只能畫出一張具體的桌子(鐵的,或者木頭的;方的,或者圓的;);而只有「神」才能畫出來不具體的桌子(概念,或者叫做本質)。「神」畫出來的桌子是任何人都沒有見過的,然而它的的確確是桌子。

畢加索,正是一個達到「神」的創作境界的畫家。咱們還拿畫桌子為例。畢加索領悟到:
1, 桌子在一般人眼裡各式各樣(形狀、材質),然而用畫筆在畫布上表現出來,無非只是一些幾何圖形的組合罷了;
2, 桌子在一般人眼裡是個整體,然而在畫家的眼裡卻是一些零碎的個體。畫一張桌子,其實是將現實的客觀存在的桌子拆分為零件,再重新組裝的過程。
呵呵,一般的畫家都按現實存在的桌子的形態在畫布上重新組裝桌子。而畢加索,則喜歡以自己的方式,以自己的想法,去重新組裝桌子。

畢加索在畫布上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個按照他的方式重新組裝的世界,奇特、混亂、怪異、晦澀、騷動不安,顛覆傳統,沖擊著我們的視覺。通過畢加索,我們體驗了別樣的歡樂與幸福,迷茫與痛苦,沖動與掙扎。這是個我們從未見過的世界,它也不會真實地降臨到我們身邊。這個世界,只屬於畢加索。我們則是一些受邀訪問的好朋友,或者貿然闖入的不速之客。
以上兩種說法,說的是同一件事:經典在畢加索的手裡,誕生了50%。那麼,另外50%呢?

它是靠畢加索的那些個情婦,靠他四季如一的海魂衫,靠他那個大鼻子……還有,靠其他各色人等,包括:贊賞者;崇拜者;抨擊者;漫罵者;政客;商人;掮客;等等……當然少不了理論家和批評家,成年累月地,連篇累牘地,不知疲倦地,共同製造出來的。

最後,關於畢加索創作的各種說法,如果你去巴黎畢加索博物館,看過他用自行車的車座和車把做的「牛頭」,你就會相信:畢加索確實是個頑童。那些個所謂的「時期」和「主義」,跟他本人,還有他的作品,都沒什麼關系。
希望對你有幫助。。。

閱讀全文

與向畢加索學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