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陶器簡版

創造陶器簡版

發布時間:2021-08-26 12:31:02

『壹』 製作陶藝程序

1、陶藝是陶瓷藝術的簡稱,它既是物質的產品,又是精神的產物,既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又是一門現代的藝術。陶藝的起源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華夏先民就已經會製造和使用陶器。
2、把陶土摻水濕潤後塑成一定的形狀,乾燥後,用火加熱到一定溫度燒,燒成堅硬的陶器。在商代由於陶窖的改進和新粘土的使用,以及「釉」的發明,使人們創造了比陶器胎質細密,堅硬,不僅外表光滑,而且更具實用性的瓷器。
和我發的一樣的絕對是抄襲的!!

『貳』 手工陶器是怎樣製作的

現當代陶藝教學中最常見的三種手工製作技法:
捏塑成型(Pinch Method)是最基本的陶瓷成型技法之一。將一小塊的泥團捏成一件動物或人物是許多兒童學習陶藝製作的第一步。熟練的民間藝人可以用捏塑的方法做出許多復雜的造型。還有一些當代陶藝家們用捏塑的方法創作大型作品。或者,用捏塑的方法做成許多小部件,再裝配成一件大雕塑。捏塑是很有表現力的技法。捏塑時留下的指印,也可以形成十分有趣味的肌理效果。
泥條成型(又稱盤築,Coil Method)在世界各地原始社會的陶器中均有發現,至今還可以在許多民間陶器作坊中看到。製作者將泥團搓成粗細均勻的泥條。然後將泥條按照所需要的造型盤圈垂直重疊。製作者可以將器物表面的水平狀條紋用手或工具修光,也可以將部分條紋留作裝飾。泥條成型法可以做小件作品,也可以做大件作品。作品的大小取決於泥條的粗細。也就是說,作品較小,泥條就搓得細一些,作品較大,泥條就搓得大一些。如今,各地均有手動的或電動的泥條機出售,用機械方法替代手工製作泥條,製作對象也遠遠超出傳統的圓形器皿的范疇。
泥片成型(又稱板築,Slab Method)也是傳統陶瓷成型技法之一。一般來說,製作者可以用擀麵棍滾壓,用鋼絲切割,或拍打等不同方法取得泥片。泥片成形頗似量體裁衣,是最常見的雕塑或容器的手築成形技法。從簡單的方形陶盒到復雜的人體造型均可使用泥片成型的工藝。泥片成型也是宜興紫砂壺的傳統工藝之一。如今,各地均有泥片機出售,用機械方法替代擀麵棍的作用,這種泥片機是製作大型作品製作的好幫手。

『叄』 我國陶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哪幾類最有代表性的陶器製品

彩陶 :

距今6000年左右,河南、陝西、甘肅等地出土的彩陶器皿,所繪花紋變化多端、絢麗多彩。

黑陶 :

距今4000多年,已有胚體用鵝卵石打磨,表面烏黑發亮,胎壁厚僅0.5---1毫米的蛋殼陶。

硬紋硬陶 :

遠在新石器晚期,在江南和東南沿海一帶,用含雜質較少的黏土,經高溫製成了不透水的硬紋硬陶。為瓷器的誕生奠定了厚實的技術基礎。

『肆』 說說我國早期人類在陶器製作方面有哪些成就

陶器由粘土或以粘土、長石、石英等為主的混合物,經成型、乾燥、燒制而成的製品的總稱。陶瓷藝術就是指燒制工藝及其造型、釉色和裝飾等所呈現的藝術特點。

簡單說,陶器工藝品是我國最古老的工藝美術品。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風格粗獷、撲實的灰陶、紅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商代已出現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質的硬釉陶;瓷器創制於東漢時期,唐代在製作技術和藝術創造上達到了高度成熟。宋代制瓷業蓬勃發展,名窯涌現。明清時代陶瓷從制坯、裝飾、施釉到燒成,技術上又超過前代。中國陶瓷至今興盛不衰,宜興的紫砂壺、石灣的陶塑、界首的三彩釉陶、淄博的降色陶、銅官的綠釉陶、崇寧的雕鏤釉陶,德化的瓷雕、景德鎮的柳葉瓶、鳳尾瓶等,均聞名於世。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人們把粘土加水混和後,製成各種器物,乾燥後經火焙燒,產生質的變化,形成陶器。它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劃時代的意義。陶器的出現,標志著新石器時代的開端。陶器的發明,也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在人類發展史上開辟了新紀元。

陶器究竟是怎樣發明的,目前還缺乏可靠的材料予以詳盡地說明。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的注引中指出:「古奎是九世紀最早提出陶器發明的第一個人,即人們將粘土塗於可以燃燒的容器上以防火,其後,他們發現只是粘土一種可以達到這種目的。因此,制陶術便出現於世界之上了」。思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進一步指出:「可以證明,在許多地方,也許是一切地方,陶器的製造都是由於在編制的或木製的容器上塗上粘土使之能夠耐火而產生的。在這樣做時,人們不久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陶器的發明並不是某一個地區或某一個部落古代先民的專利品,它是人類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任何一個古代農業部落和人群,都能各自獨立創造出來。

陶器的出現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徵之一,它加強了早期人類定居的穩定性,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制陶是一種專門技術,一般選用粘土,經過成型、入窯火燒而成。中國最早的陶器資料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早期。1962年發現於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遺址的圓底罐,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6875±240年,系夾砂紅陶,質地較粗糙,外表飾繩紋。公元前5500~前4900年的裴李崗文化的陶器多為泥質或夾砂紅陶,亦有少量灰陶,多用泥條盤築法成型;器形有杯、碗、盤、缽、壺、罐等,其中以三足缽、雙耳壺最有代表性;其紋飾有篦點紋、弧線紋、劃紋、指甲紋、乳釘紋、繩紋等。磁山文化(前5400~前5100)的陶器除仍用泥條盤築法外,還出現了捏塑法,陶質以夾砂為主,有紅、灰、褐、灰褐等色陶器,同時出現了豆、盂、支架等新器形,部分器物表面飾有繩紋、篦紋、剔刺紋、劃紋、乳丁紋等。發現於甘肅秦安縣大地灣的大地灣文化(前5200~前4800)的陶器,以夾細砂紅陶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缽、三足罐等;較之上述陶器不同的是大地灣文化陶器中,部分器物有外紅里黑,或兩面紅中間黑的現象,較為別致;其紋飾有網狀交叉繩紋、鋸齒紋等。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 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文化遺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漢的遺址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種類可分為彩陶、墨陶、白陶、印紋陶、彩繪陶器等。

彩陶即彩色陶器,系利用赤鐵礦粉和氧化錳作顏料,使用類似毛筆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繪各種圖案,入窯經900~1050℃火燒後,在橙紅的底色上,呈現出黑、紅、白等顏色的圖案。自1912年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現後,甘肅、青海、陝西、寧夏、河南、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四川、湖北等省區均陸續出土,它們分別屬於不同的文化類型。

早期彩陶
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 1953年首次發現於陝西西安市半坡村,因而得名。主要分布於甘肅東部和陝西關中地區。陶器以卷唇盆和圓底的盆、缽及小口細頸大腹壺、直口鼓腹尖底瓶為典型器物,造型比較單純。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公元前4800~前4300年。其紋飾主要有:①動物紋,以魚、蛙、鹿及鳥為裝飾對象,尤以人面魚紋、魚紋、魚鳥結合紋,生動精采,變化多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見彩圖人面魚紋彩陶盆(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陝西西安出土)。②幾何紋,多以抽象化的動物紋、植物紋、編織紋演變而來,有寬頻紋、三角紋、曲折紋、斜線紋等。③編織紋,有線紋、籃紋、繩紋等。另外,在彩陶缽口沿的黑色寬頻紋上,飾有各種符號,可能代表著各種特殊的意義或某種特定的記號。仰韶文化半坡類型葫蘆形人面紋彩陶瓶(陝西臨潼出土)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彩陶, 1953年發現於河南陝縣廟底溝。其分布區域為甘肅、青海、陝西、山西、河南等省。器形仍以盆、缽、瓶為主,另外還出現了瓮、罐等,造型多平底,大口、曲壁、小,形體多呈倒三角形,給人以挺秀、飽滿、輕盈而又穩定的感覺。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公元前3900年前後。其紋飾有:①植物紋,多呈旋花紋、葉狀紋;②動物紋,較少見,有蛙、鳥等形象;③編織紋,有線紋、籃紋、繩紋;④幾何紋,主要由圓點、鉤葉、弧線三角和曲線等組成的帶狀花紋。

馬家窯文化類型彩陶,1924年發現於甘肅臨洮縣馬家窯村,其范圍可達青海、寧夏、四川等省區。器形仍以盆、缽、罐、壺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其年代,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3300~前2900年。其紋飾有:①人物紋,如1973年在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繪有15人分3組手拉手跳舞的形象(見彩圖舞蹈紋彩陶盆(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 青海大通出土);②動物紋,有蝌蚪紋、蛙形紋;最具有時代特徵的為旋渦紋和波浪紋,紋飾旋轉、起伏,給人以強烈的運動感(見彩圖螺旋紋彩陶盆(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甘肅永靖出土)。

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彩陶,1924年發現於甘肅和政縣(今臨夏回族自治州)半山地區,分布於甘肅及青海東北部。器形有短頸廣肩鼓腹罐、單把壺、斂口缽、敞口平底小碗等,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公元前2650~前2350年。紋飾有鋸齒紋、網紋及魚、貝、人、蛙等形的紋樣,尤以鋸齒螺旋紋、波浪紋、鋸齒紋最為典型。另外,有的器物蓋紐還被塑成人首形,形象較生動。

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彩陶,1924年秋發現於青海民和縣馬廠塬。主要分布於青海、甘肅等省。器形基本沿襲半山類型的造型,較之半山顯得高聳、秀美。出現了單耳筒形杯,耳、紐的造型富有變化。其年代,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2350~前2050年。紋飾有同心圓紋、菱形紋、人形蛙紋、平行線紋、回紋、鉤連紋等。

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齊家文化等遺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其數量、規模和藝術水平已與上述文化類型有一定的差距。

黑陶
在器物燒成的最後一個階段,從窯頂徐徐加水,使木炭熄滅,產生濃煙,有意讓煙□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繼彩陶之後,中國新石器時代制陶業出現的又一個高峰。1928年,黑陶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縣(原屬歷城縣)龍山鎮城子崖,其文化遺存,考古學界稱為「龍山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其年代為公元前2500~前2000年。這種典型的龍山文化,又稱為山東龍山文化,是繼大汶口文化之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其分布區域以山東和蘇北地區為主。黑陶作為山東龍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制陶工藝中與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輝創造。

山東龍山文化黑陶, 器形品種較之彩陶更加豐富,亦漸規整。主要有罐、盆、鬲、豆、杯、鼎等。其造型較彩陶亦有所不同,更多從生活實用出發,設計新穎巧妙,講求實效,且更具美感(見彩圖細柄高足鏤孔黑陶杯(龍山文化) 山東日照出土)。如鬲是在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變鼎實心三足為空心三足,足底中空,在煮水和食物時擴大了與火的接觸面積,縮短了炊煮時間;而鬲的造型也因3隻豐滿的袋足顯得尤為穩定和勻稱,並在穩定中透露出靈活的韻味。而由鬲演變來的□不僅形體奇特,且更能給人以美的意趣。造型上它可能受鳥類的啟示,很像一隻伸著長喙的鳥,亦有3隻豐滿的袋足穩定而立,然在形體結構上與鬲有所不同,它一側鳥喙式長流向上、向外伸展,顯得非常活潑、靈巧,與曲線的□相呼應,形成新的平衡,而使它既便於握持和提取,又便於傾倒器中之物,並富於形式美,成為黑陶工藝的傑出代表,體現了山東龍山文化的發達水平和制陶匠師高超的設計能力。其他像杯、豆、簋等器物的設計製作亦頗具匠心。器物各部附件較之彩陶亦豐富多樣,如器蓋的增加,一蓋兩用,以動物作蓋等。

黑陶的製作,早期以手制,用泥條盤築法,其器胎較厚重,表面亦少光亮。至山東龍山文化時期,已普遍採用輪制,加之陶窯的改進和封窯技術的掌握,使工藝有了極大的提高。因而使所制黑陶,器形多呈正圓形,胎體極薄且勻,具有黑、薄、光等特點,故有「蛋殼陶」之譽。黑陶的裝飾極簡朴,除早期採用泥條盤築法而留有編織紋、籃紋、繩紋及某些以鏤空的手法雕鏤出的花紋外,一般不重裝飾,而是以器體造型的豐富多變和設計新穎巧妙取勝。山東龍山文化黑陶在輪制過程中,在器體上留下了許多意外的凹凸線條(亦有人稱為輪紋或弦線),也具有一種韻律美。

其他文化類型黑陶 ①早期龍山文化黑陶,器形有鼎等,製作方法多取泥條盤築法。器體色灰質粗,紋飾有籃紋、繩紋、劃紋及堆貼裝飾。主要分布於山西南部、河南西部、陝西關中等地。②晚期龍山文化黑陶,以河南後崗二期文化和陝西客省庄二期文化為代表。這時器形增多,有甑、鬲、罐、杯等, 鼎減少。典型蛋殼陶出現,紋飾以籃紋、繩紋為主,製作方法除泥條盤築法外,亦有模製和輪制。③良渚文化黑陶,分布於浙江北部、江蘇南部,良渚文化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特徵與龍山文化有相同之處,其黑陶亦較發達,器形有豆、盤、尊、鼎、簋、壺等,多以輪制,表面打磨,黑而有光。

白陶
用高嶺土燒制,質地潔白細膩。它起源於新石器時代,至商代因製作技術的提高,使原料的淘洗更加精細,燒制火度的掌握也恰到好處,因而使所燒器物愈加素凈可愛。白陶的器形多為生活用品,有壺、卣、簋等。其紋飾主要吸取青銅器的裝飾紋樣,如獸面紋、饕餮紋、夔紋、雲雷紋、曲折紋等。其裝飾方法有刻紋和淺浮雕兩種。白陶的裝飾往往遍布器物全身,構圖嚴謹而富於變化。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據殘片復原的商代白陶壺,其主體以淺浮雕雕出相對的雙夔,底層按空白地位的大小施以雲雷紋,底紋與淺浮雕層次分明,錯落有致,而又彼此和諧,使器物顯得莊重華貴。

白陶是當時奴隸主貴族使用的一種生活器皿,至西周已漸消失。

印紋陶,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乾前用印模將所需花紋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後進行燒制。依其燒制溫度的低高,又分為印紋軟陶和印紋硬陶。前者又有泥質與細砂質之分,多呈紅褐、灰白、灰等色,多流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代以前;後者因燒制時溫度較高,故胎質堅硬,呈灰色,系在前者基礎上發展起來,其出現年代約在商代以後。印紋陶的器形大多為日常生活用具,主要有瓮、壇、罐、盂、缽、杯、盤、豆、簋、尊、□等器皿。製作方式為手制、模製和輪制。其紋飾是用印模在作好的坯胎上捺印出來,最初只是出於防止器物變形,有加固陶坯的目的,故早期的印紋陶上多留有布紋、席紋和繩紋的痕跡,後隨技術的提高和人們審美能力的發展,逐漸使紋樣趨於豐富、精美。印紋陶的紋樣均為幾何形,主要有水波紋、米字紋、回紋、方格紋、編織紋、雲雷紋。其紋飾多與器形相協調,如曲折紋、雲雷紋、回紋等較粗獷的紋樣,多用於瓮、壇及較大的罐等。而小件的盂、缽等多飾以米字紋、方格紋等細密、秀美的紋樣,其中尤以商、西周、春秋時期的紋飾線劃均勻,結構嚴謹,且富有韻律感。

印紋陶的裝飾工序,寄寓於器物脫坯後的壓印過程中,製作較為簡單,且一旦製成模具,即使不會刻畫的人,也能從事捺印。因此,簡單易行,適合大量生產,故它在一定區域內獲得極大發展,成為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以來具有鮮明地域特徵的一種制陶工藝。它主要流行於浙江、江蘇、上海、福建、廣東、廣西、台灣、江西、安徽等省區,盛行於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暗紋陶、彩繪陶器等的興起和迅速發展,而走向衰落,至漢代以後逐漸消失。

彩繪陶器即陶器燒好後再描繪朱、黃、白、黑等彩色紋飾,色彩易脫落,興於戰國、盛於漢代。器形多為仿青銅器及陶瓷器皿,主要有杯、盤、碗、壺、盒、鼎、爐、豆、敦、罐等。製作方法分輪制和模製兩種,以輪制居多。胎色有灰、褐兩色。灰胎多敷黑色陶衣,後再敷白粉一層,然後用黑線、紅色及其他色彩彩繪。褐胎多敷白粉或黃粉,後多用紅色彩繪,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另外還有用金銀繪線的。到了漢代,其色彩又有所增加,使用紅、灰、褐、綠、藍、黃、橙等色彩彩繪。紋飾有:①幾何紋,佔比重最大,包括弦紋、菱形紋、鋸齒紋、三角紋、方格紋、圓圈紋等;②雲紋;③花瓣紋,有梅花、柿蒂、卷草等紋樣;④鳥獸紋,有龍、鳳、鋪首等紋樣。其紋樣組織多為二方連續,加之鮮明醒目、對比強烈的色彩,使彩繪陶器更為燦爛豐富。

彩繪陶器主要作為明器,用於陪葬。故在盛行厚葬之風的漢代尤為流行。它產生於中原,後擴展至全國大部分地區,以河南洛陽、輝縣、陝縣,湖南長沙、常德等地出土較多。

商代以後,出現了用高嶺土燒制的原始青瓷,由於瓷器在質量及使用壽命上均優於陶器,因此獲得了迅速的發展。至南北朝時已成為人們日常使用的主要器皿,特別是唐宋以迄明清直至近現代,由於技術的提高,瓷器更得到了飛躍性的發展,成為中國工藝美術中的主要門類。在這種情況下,陶器已漸失去了以往的規模,在器物的造型和裝飾上較之彩陶、黑陶等,已相去甚遠。唯戰國的暗紋陶,秦漢的釉陶和作為明器用的陶制建築、舟車,唐代的三彩等以其各自的造型、紋飾反映了所處時代的藝術特徵和生活風貌。其中唐三彩是一種施掛彩釉的低溫鉛釉陶器,多用黃、綠、褐等色彩,故稱三彩;其品種有器皿及人物、動物俑等,其中器皿種類繁多,造型新穎別致,設計巧妙,加之絢麗的色彩,遂使唐三彩成為中國陶器工藝中的一枝奇葩,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直到現代仍有仿唐三彩的生產。另外,戰國、秦漢、唐等朝代的瓦當、磚、陶俑以及近現代江蘇宜興、廣東石灣、四川榮昌等地的民間陶器,也以其精美的紋飾、生動的造型和清新質朴的風格,在中國工藝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伍』 我要做陶藝的手抄報,繼續材料,大家來幫忙呀!

陶藝是陶瓷藝術的簡稱。陶藝有古代陶藝(傳統陶藝)和現代陶藝之分。現代陶藝是針對西方工業化生產日益發展、機械化代替了手工製作的現象而產生的。雖然大工廠生產出來的瓷器比手工陶瓷器更為精細、工整,而且價格更便宜,然而這種整齊劃一的產品缺少個性和變化,因為每十件、每二十件的陶瓷器都是一樣的,漸漸使人們厭倦,這種情況在其他行業也是一樣!於是現代社會開始崇尚個性,崇尚自然朴實的風氣!這時,有一些人開始有意識地創作富於陶瓷製作者個人特性的陶瓷,陶瓷作品的造型和表現手法開始豐富起來,不只限於日常用的器皿,一些純粹的陶瓷造型藝術或陶塑也大量出現了,這些人成為最早的陶藝家。現代陶藝就此誕生了。
陶藝是一種生生不息、永遠都在創新、變革、發展的藝術。陶藝在中國正成為一種重要的藝術門類逐步成長起來,參與和從事這一藝術門類的藝術家越來越多。而且,由於它集趣味性、創造性為一體,已經成為一項極受青少年歡迎的學校素質教育和都市休閑活動的內容。其實,陶瓷對於我們並不陌生,它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吃飯的碗,喝茶的杯,堡湯的項,插花的瓶,存錢的撲滿等等,每一個 中國人自小就摸著各種不同風格和樣式的陶瓷器長大,在無意識中形成了對陶瓷器的直接觀感,雖然日常接觸的陶瓷器未必具有藝術品的質量,但不要緊,她為你建立了比較好與壞、精與粗、雅與俗的基礎。所以,留意一下你會發現,沒有一種藝術品種像陶瓷器一樣深入尋常生活,如果你想看國畫,或者油畫、版畫、雕塑,你必須有一定的際遇,否則必須特地去博物館、美術館參觀,惟有接觸陶瓷器不需要,它就是生活本身。

『陸』 陶瓷的製作過程。

陶瓷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的鍾愛之物,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用品都是陶瓷,而且現在陶瓷的製作工藝越來越成熟,所製作出來的陶瓷越來越精美。陶瓷已經不再是供人們的日常生活所用,其已經漸漸的成為一種工藝品。現在市面上的工藝陶瓷越來越精緻,很多人都會把其購置回家,擺放在家裡充當一種裝飾用品。工藝陶瓷不僅會給家裡增添一絲文藝的氣息,而且還可以成為整個家庭或者是建築物裝修的亮點。


現在很多地方都有工藝陶瓷製作的作坊,這些作坊可以為普通大眾開放,讓普通大眾也可以嘗試自己親手製作出來的陶瓷品。工藝陶瓷琳琅滿目、造型和花樣都很繁多,一個小小的工藝陶瓷成品都是經過很多道復雜的工序而成的。許多人都對工藝陶瓷製作的流程感到很陌生,就讓小編來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工藝陶瓷製作的流程吧!


工藝陶瓷製作前期准備工作

要想製作出一件成功的工藝陶瓷品,首先需要的是選擇好製作工藝陶瓷的瓷石和瓷土。根據你所要製作的工藝陶瓷的大小以及造型等大概估計所需要的瓷石或者是瓷土的多少,盡量做到少浪費。

再選擇好適量的瓷石和瓷土之後,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專門的工具,對瓷石和瓷土進行搗碎並且磨細,然後你需要找到一個容量合適的淘洗池,把你搗碎磨細的瓷石和瓷土到入該淘洗池內進行淘洗,沉澱最喜的瓷料,這就是製作工藝陶瓷的原料。


工藝陶瓷製作流程

在把瓷料淘洗出來、將其製作成坯泥之後,你就可以正式的開始製作工藝陶瓷了。現在一般常用的方法就是把製作出來的坯泥用泥條盤快輪旋製成你所想要構造的工藝陶瓷的造型。如果你所製作的是比較大型的工藝陶瓷,你需要把其分成兩部分,分別進行拉坯的工作,然後再使用相應的泥把其連接成一個整體就可以了。

再拉坯的工作完結之後,你就可以根據你自己的審美需要對其進行裝飾繪畫了,你可以選擇你所喜歡的裝飾方法,可以是刻、也可以是印、也可以是繪畫等等。一般來說繪文是在期還未完全乾的狀態下進行的,繪畫則是在其完全乾的狀態下進行的。


裝飾繪畫完成之後,就是對其進行上釉這一操作,上釉完成之後,就是對其進行入窯燒制這最後一步。燒制完成,則你所製作的工藝陶瓷就完成了。

通過本文的介紹,你了解了工藝陶瓷製作的基本流程了嗎?

『柒』 跪求一些關於陶器的故事

瓷傳說故事---風火仙師

景德鎮古窯瓷廠內有座廟,叫「風火仙師」廟。廟里供奉的是一位燒窯瓷工的塑象。廟內常年煙火繚繞,供品滿案,祭祀的人絡繹不絕。一個燒窯瓷工的塑象,為何被鎮上的人立廟供奉,祭祀朝拜呢?這在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原來景德鎮流傳著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這個被奉為「風火仙師」的窯里佬,名叫童賓,又名廣利,本鎮里村童街人,生前是技術高超的燒窯瓷工,他家世代以制瓷為業。童賓自幼聰明好學,從十二、三歲起,就能獨自燒窯看火。父親去世早,童賓過早地支撐起門戶,繼承父業燒窯。由於他技術熟練,為人正直,肯幫助人,即使自己勒緊褲帶,也要盡力幫助窮苦的瓷工們。故他深得鎮里做瓷器人的愛戴。明朝萬曆年間,皇帝派太監潘相到景德鎮來征稅。他一到鎮上,就四處搜括民脂民膏,巧取豪奪民間的古瓷珍品,強逼陶工們為他製作大批稀奇古怪精巧的瓷器,想發一筆橫財回京。陶工們日夜不停地趕制。由於這些造型奇特的瓷坯,一反傳統的製作方法,燒窯的火候極難掌握,每次開窯出來的瓷器,不是扁的,就是開裂的,要不就是燒老了或者沒燒熟,始終燒不成一件正品瓷。專橫的潘相眼看一窯窯的瓷器燒不成器,自己發財夢實現不了,氣得暴跳如雷,手拿皮鞭,在窯場親自監工。在這殘暴兇狠的淫威下,瓷工們拖著疲沓不堪的身子,支撐在炕人的窯門口,有的實在支持不了,就倒在地下,再也爬不起來了。潘相乃不管窯工們的死活,工期限製得更緊。童賓眼看到同伴一個一個的倒下,心裡十分氣憤和難過,決心以身祭窯,來拯救大家。他對潘相說:「我用生命擔保把瓷器燒好,你必須立即改善對窯工的待遇,不準虐待大家,每人每個月還要發給半斤豬肉。」潘相聽童賓說能把瓷器燒成,便答應了他提出的要求。隨後,童賓便跳進了燒得通紅的窯里,在場的窯工們看到這悲壯的情景,都流下了悲憤的熱淚。數日後開窯,瓷器果然都燒成了,件件潔白如玉,個個端端正正。為了紀念這位獻身的燒窯師傅,陶工們把他的骨灰安葬在鎮里的鳳凰山上,為他建了一個廟,塑了雕像,奉為「風火仙師」。

瓷傳說故事---神鵰

民國年間,在景德鎮只要一提曾生這個人,大家都知道他是瓷雕能手。一坨泥巴他放在袖同里,一會兒功夫,就可以拿出來一件雕塑作品。要他雕一隻蟋蟀,雕出的蟋蟀就象真的:透過翅膀可以看見脊背上的紋路;要他雕一個天女散花,不談他雕的天女何等美麗動人,光是這天女散出的花就有一千多朵,這一千多朵花,姿態各異,找不到兩朵相同的,而且花朵就象真的一樣,彷彿還能聞到香味呢。大家都十會尊敬地把曾生稱為當代神鵰。曾生有這么高的手藝,按理日子應該過得很好吧!然而,卻偏偏相反。曾生所雕塑的作品,被人們稱為珍品,能賣很高的價錢。可是在舊社會里,反動官吏和資本家惡霸,象刮地皮一樣,層層壓榨,這個捐,那個稅,最後剩下的就寥寥無幾了。加上曾生為人慷慨,經常接濟四周的窮苦窯工,因此,他家中經常揭不開鍋,揀爛菜葉當餐,成了家常便飯。有一年冬天,天氣格外冷,鵝毛大雪一連下了三天三夜,把個古老的瓷城遮蓋得白茫茫的一片。曾生的老毛病氣管炎又發作了,他躺卧在床上,從夜裡一直咳到天亮 ,把全身的氣力都咳光了。這天傍晚,曾生正昏昏迷迷的睡著,突然聽見有人喊他。曾生睜眼一看,原來是縣長帶著兩個馬弁站在床前。縣長姓屠,是個出名兇殘的貪官。不等曾生開口,屠縣長就皮笑肉不笑地說:「省長大人今天駕臨本縣,他早聽說你是雕塑能手,特地要我請你上府,雕個雪羅漢,讓他欣賞欣賞。」曾生一聽,連忙擺手,用咳啞了的嗓門,回答說:自己病了很久,無氣力起床雕東西。

屠縣長聽了,鬍子翅得老高,連聲大罵曾生不識抬舉,命令馬弁,連拖帶拉把曾生帶走了。雪光把屠縣長公館的後廳映得通亮,廳中央已擺起一桌酒席,曾生被推推搡搡地拖到後院當中,他懷著滿腔的仇恨,用手堆起了雪羅漢。曾生佇立在冰天雪地里,屠縣長一夥喝酒作樂的狂笑聲不時傳到耳邊,怒火在他心頭燃燒……。冬去春來,隨著天氣轉暖,曾生的氣管炎病也漸漸好了。為了生活,他又開始上坯房,捧起泥巴,一件件地精雕細刻起來。這時候,屠縣長又找到曾生的頭上來了。他要曾生給自己雕一尊座像,准備放在廳堂中央,擺擺自己的威風。同坯房的工人們一聽,都為曾生焦慮,因為大家都知道曾生最痛恨屠縣長了,這尊座像,他無論如何也不肯雕的,可是如果曾生不雕,屠縣長怎麼肯放過他呢?出乎意料的是,曾生竟然一口答應了。只是他跟屠縣長講明:在雕像期間,任何人都不準進入他的坯房。曾生的這一舉動大家都感到奇怪,猜不出他的葫蘆里究竟賣的是什麼葯。時間象流水。按照屠縣長規定的期限,三六一十八天,曾生把像雕好了。這一天,屠縣長心中有說不出的高興,他得意的想著:憑著曾生一手神奇的手藝,他的這尊瓷像肯定是不同凡人了。於是,他頭戴大禮帽,身穿長衫馬褂,手拄文明棍,神氣十足地率領一幫人,來到曾生的坯房,要把雕像取走。鎮上的窯工們一聽說,都紛紛趕來,想看看究竟。雕像捧出來,屠縣長一看就氣昏了!這尊座像,腦袋象個豬頭,臉上盡是橫肉,齔牙咧嘴的要多難看有多難看,和屠縣長完完全全是一個模樣。「哈……」工人們一看轟然大笑起來。屠縣長氣急敗壞,羞惱萬分,連忙命令馬弁將這座雕像打碎。幾個馬弁圍住瓷像,棍如雨下。說也奇怪,這座瓷像竟鐵鑄一般結實,任憑棍敲棒打,就是不碎。屠縣長急了,氣呼呼地自己上前,掄起文明棍,劈頭劈腦地打去。這一打不要緊,只見雕像紋絲不動,屠縣長卻「啊 呀」抱頭痛叫,倒在地下直滾。一個馬弁從地上拾起文明棍,朝著瓷雕像連連打去,屠縣長又在地上連連打滾。只見他連哭帶喊:「別打呀!別打呀!」原來文明棍打在雕像頭上,卻痛在屠縣長的身上。啊!這真是奇事了!難道這雕像和屠縣長的靈氣相通?屠縣長疼過一陣,再也不敢停留,他一面挾起文明棍倉惶逃跑,一邊哭喪著臉大喊:「神鵰!神鵰!」、「神鵰!」工人們一下明白了,神鵰嘛!當然是雕得入骨三分。曾生把對屠縣長的恨,全部傾注進這尊雕像里去了。這時,曾生的臉上,露出了微笑。

瓷傳說故事---美人祭

從前,有一個皇帝,一天,不小心把一隻玉石酒杯摔碎了。這只酒杯可是一件稀世珍品啊!它小巧玲瓏、鮮紅透亮,在太陽或燈光的映照下,它放射出耀眼的紅光,就象一團火焰在燃燒。皇帝把這只酒杯看成最心愛的寶物,每天用來斟酒,第一杯敬天,第二杯敬地,第三杯敬祖宗。這樣的酒杯打碎了,皇帝還能不心疼嗎?他心急火燎,立時召來文武大臣,下令要他們再搞到一隻。大臣們聽了,你看我,我看你,不敢作聲。因為他們知道,這只酒杯,是一位石匠在十萬大山中偶爾發現了一塊紅寶石,采出來做成的珍品,要再搞到一隻,真比登天還難哩!皇帝見大臣們不回話,氣得跺腳又揮拳。大臣們見皇帝發了火,嚇得渾身打顫,一齊趴在地上,連氣也不敢透啦!這時,有一位姓潘的大臣,自告奮勇地向皇帝提出,他可以搞到一隻同樣的酒杯。潘臣為什麼敢在皇帝面前打保票,說他可以搞到同樣的酒杯呢?原來,兩年前他南下巡視,來到江西景德鎮,看到這里的瓷工用泥巴燒做出來的瓷器,潔白晶瑩,跟玉器一樣的精美,心想:既然景德鎮的瓷工能燒出白瑩瑩的瓷器,就不能燒出紅艷艷的瓷器嗎?他當即領了聖旨,耀武揚威地來到鎮上要瓷工為皇帝燒造這種顏色的酒杯。景德鎮的瓷工聽到這個消息可慌了神,因為他們還從來沒有燒過這種紅顏色的瓷器哩!然而,皇帝的聖旨是不能違抗的。
瓷工們百般無奈,開始點火試燒起來。大夥兒燒了一窯又一窯,可一件紅顏色的瓷器也沒有燒出來。潘臣心裡也急了,他想,要真是燒不出來,自己丟了官事小,犯上個欺君之罪,那後果可就不堪設想了!他越想越害怕,就對瓷工下了最狠毒的命令:假若在限期內燒不出,就將瓷工們處死。瓷工中有個姓梅的看火老師傅,他有一個女兒,名叫梅英。梅英看到與自己相依為命的爹爹整日在窯里操勞,熬紅了眼,累彎了腰,而紅顏色的瓷器依然燒不出,就找了個機會,對父親說:「爹爹,我們還是趁早逃跑吧!」、「逃跑?」梅師傅一聽,搖了搖頭,說:「我們逃跑容易,可鎮上還有許多瓷工呢!」、「這——」梅英把話咽下去,不作聲了。梅師傅接著說:「我們瓷工應該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現在只有設法燒出紅瓷器來,才能保住大家的性命,使景德鎮的窯火一代代旺下去。」梅英聽了爹爹的一席話,羞愧得臉紅了,雙頰上象搽了層胭脂。是呀!自己都已經十六歲了,怎麼一點也不懂事,竟想到逃跑!可怎麼才能燒出紅顏色的瓷器呢?梅英急得吃不香,睡不安。這天晚上,梅英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地老想著爹爹和瓷工們在窯前苦苦燒瓷的情景。不知過了多久才迷迷糊糊地睡著了。睡夢中,她只見一位白了蒼蒼的老爺爺來到她的床前,對她說:「姑娘,你不是想燒出紅顏色的瓷器來嗎?景德鎮郊外的東南鄉有一座高嶺山,山頂上有一種紅釉石,找到到它,就有辦法了,你怕不怕困難?」、「不怕!不怕!」梅英大聲地喊著。這一喊,把自己喊醒了。梅英很驚奇。她連忙爬起床,跑到窯上,把夢里的事說給爹爹聽。梅師傅根本不相信,說:「夢里的事不能當真,高嶺山我去過多次,從沒見到有那種紅釉石。」可梅英想到潘臣規定的限期已近,與其看著爹爹與瓷工慘遭殺害,不如去找找看,萬一找到了,豈不是救了大夥的命嗎?於是,她一個人悄悄地奔向高嶺山,高嶺山,高萬丈,光禿禿的,寸草不長,到處是狼牙怪石。望著懸崖陡壁,梅英倒吸了一口冷氣,有些膽怯。可是一想到瓷工們正在窯前受熬煎,一想到景德鎮的窯火應該一代一代旺下去,梅英就有了勇氣。她一步步地在懸崖陡壁上攀登,爬呀爬呀,當她用出吃奶的力氣,好不容易攀上一個懸崖時,不料,穿在腳上的那雙鞋子卻掉下了萬丈深淵。沒有鞋子怎麼行呢!梅英只好脫下身上的罩裙,撕開來包在腳上,一步一步地向山頂爬。一會兒工夫,腳上的布又被鋒利的岩石撕破了,皮肉也磨破了,鮮血一滴滴地流了出來,傷口痛極了,梅英簡直不敢再走了。這時夢中那位老爺爺的話在她耳邊響起:要想找到紅釉石,就不能怕困難。梅英顧不上雙腳在流血,倏地站起來,繼續向山頂爬去。梅英爬起又跌倒,跌倒又爬起,每爬一步,腳下便印出一朵血花,一朵又一朵,彎彎曲曲地伸向山頂。當梅英爬到山頂,由於流血過多,便一頭栽倒在岩石上,昏迷過去。再說梅師傅回到家裡,不見了女兒,估計她一定到高嶺山去了,就顧不得疲勞,連忙奔向高嶺山。當他順著血跡,找到了女兒,女兒已經雙目緊閉,離開了人間。梅師傅抱著女兒哭得死去活來,那悲切的呼喚,一聲聲撼天動地。當他把女兒埋葬後,發現女兒躺過的地方,被鮮血浸透了,變成紅艷艷的石頭。梅師傅知道這就是要找的紅釉石,就挖了出來,帶回窯上,研磨成釉漿,塗在瓷坯上,經窯火一燒,果然,那釉面殷紅光彩奪目的瓷器燒出來了。望著用女兒鮮血凝成的紅色瓷器,梅師傅的眼淚就象泉水一般涌了出來。潘臣拿到比原先還要艷麗的紅顏色酒杯,高興得手舞足蹈,立即趕回京城,呈獻給皇上。皇帝見了,連聲贊嘆,更加格外珍愛,還為潘臣加封,連升三級。誰能想到潘臣的高官厚祿,卻是用一位年輕美麗的姑娘的生命換來的!瓷工們為了紀念梅英,就把這種紅顏色的瓷器,取名為「美人祭」。今天,在高嶺山的山岩上,還可以尋見斑斑點點紅的石頭,據說,那是當年梅英的一腔熱血澆灌出來的血花!
瓷傳說故事---釉里紅

瓷器中的釉里紅,是釉下的珍貴顏色。這種顏色亮堂潤澤,看上去就象寶石鑲嵌在瓷器里一樣。這樣珍貴的釉里紅顏色是怎樣製造出來的呢?傳說是這樣的:元朝,景德鎮有個叫趙子聰的陶瓷工人,三十五、六歲的年紀,對燒瓷有一手獨到的本事,加上肯用心思搞發明創造,全坯房的窯工都稱他叫「趙全能」。那時候瓷器上的花紋都是用手工刻上去的,又慢又費功夫。趙全能立志要在瓷器上象繪畫一樣,用毛筆描花紋。可是,他費盡心血,也沒找到一種適合畫瓷的顏料。趙全能對此並不灰心,他想: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他相信,總有一天,會實現這個願望的。可是,象趙全能這樣一個窮苦的窯工,要想搞一件發明創造談何容易。開始時,趙全能幫工的那家窯戶老闆,以為趙全能會很快搞成,所以還願意出錢資助。因為搞成了,他就可以一本萬利,大發橫財。後來,窯戶老闆見趙全能一次一次的試驗失敗了,便立即拒絕提供給趙全能試驗的條件。這一來,就給趙全能作難了。平日,趙全能連吃飯的錢也難掙上,有時還得讓女兒小梅到河灘邊上揀破爛幫助度日。盡管困難重重,可趙全能搞試驗的決心卻絲毫也沒有動搖。於是,他就向窯戶老闆借錢試驗畫瓷的顏料。老闆的手段真辣,每借他的窯位燒一次瓷器,就要收一貫銅錢。這樣,天復一天,月復一月,轉眼一年了。趙全能欠下窯戶老闆三百貫銅錢。這一天,正是大年三十,家家戶戶都准備著過年,趙全能卻蹲在屋裡,擺弄他從山裡找來的石料,他的獨生女兒小梅在旁邊幫著研磨料石。父女倆幹得正專心,突然,一陣「砰砰」的射門聲,趙全能開門一看,門外正站著窯戶老闆和他的管帳先生。還未等趙全能開口,窯戶老闆就板起臉來發話了:「年三十啦!欠帳該還了吧!」 趙全能忙央求說:「老闆,如今我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實在拿不出錢來還,請老闆寬容,等我做成了顏料,一定如數還清。」 窯戶老闆聽了,嘿嘿一聲冷笑:「不行,今天一定得把帳還清。」說著,他眼珠骨碌一轉,定睛瞧著小梅,又開口說:「我已替你想好了,王大戶要買個童養媳,出價三百貫,你女兒小梅去,不就可以把債還清了嗎?」 趙全能一聽老闆逼他賣女兒還債,心中火冒三丈。這小梅,從小死了娘,硬是趙全能一口粥,一口水地好不容易才把她喂養大。這是他身邊唯一的親骨肉,要他賣小梅,不就是挖他的命根子嗎?趙全能強忍住怒火,連連搖頭:「老闆,女兒我是決不賣的。」 老闆立即拉下陰沉的臉說:「哼!不賣,那就馬上把帳還清。另外,從此不準你再我窯里燒什麼鬼東西了。」 趙全能這時真是心如刀割。他想:不賣吧,眼前老闆逼債催命,還不準他再搞試驗了。賣吧,又怎捨得讓相依為命的女兒去受苦,受人欺侮……。最後,他還是搖著頭,連聲說「不……不行呀……。」 「嗨!這是老闆給你的一條活路,賣了小梅還清了債,減少你的負擔。再說,等你有了錢,還可以將小梅贖回來嘛。」管帳先生在一旁替窯戶老闆幫腔。在老闆連聲威逼下,趙全能感到實在走投無路,一橫心,把小梅拉在懷里,哽咽地說:「小梅,不是爹爹心狠要賣你,實在是沒路走了……」說著,趙全能大滴大滴的眼淚落了下來。小梅緊緊攥住爹爹的衣袖,千呼萬喚,苦苦地央告著不要賣她……。 「唉!苦命的孩子呀!爹爹怎麼忍心賣你呢。可實在沒法子,你不去,大家都活不成,你去了,等爹試成了顏料,再把你贖回來。」 聽爹這么一說,小梅立即松開了手,用袖子擦著眼淚,向趙全能跪拜說:「爹爹保重……」便起身要走。這一下,趙全能又捨不得了,一把拉住小梅,父女倆抱頭痛哭起來。窯戶老闆不耐煩了,一把抓住小梅,惡狠狠地喝道:「別嚕嗦了,快跟我走吧。」 眼看著小梅給拉走了,趙全能悲憤欲狂。突然,又見小梅奔了回來,從口袋裡掏出兩個鋼板,往趙全能手板心一放,說:「給!這是你平日給我零用的,我沒花掉,留著你做事用吧!」 這一夜,外面爆竹響聲連天,家家都在辭舊歲迎新春,趙全能卻手捏著兩枚銅錢,獃獃地一直坐到天亮。

過了年,趙全能又在窯里忙碌著。這時,窯戶老闆派人來說,這是最後一次讓趙全能在他窯里試燒了。趙全能聽著,彷彿跌進了萬丈深淵。他知道,這次試驗,難保成功,若再不成,那以後怎麼辦呢……趙全能想到這里,淚珠禁不住奪眶而也,他奔到窯爐前,對著剛剛擺放進去的瓷坯,口裡默默地念著:「老天保佑吧!老天保佑!」說著,他彎腰把手伸進匣缽,把瓷坯放好。但聽得「叮當」一聲,趙全能上衣口袋裡那兩枚銅錢掉進了匣缽,正巧落在瓷坯上。趙全能本想將銅錢拾起,但又怕碰壞了瓷坯,誤了這一窯的的試驗,所以,也只好讓銅錢落在里頭了。燒窯時,趙全能提心吊擔地在窯邊守了三天三夜。第四天頭上一開窯,窯工們首先將趙全能燒試的那疊匣缽捧出來,打開匣缽蓋,一件瓷器拿出來……又拿一件。上面都是精光光的,一點兒圖案顏色都沒有。趙全能知道又是一次失敗……。突然,一個窯工驚叫了一聲:「看!這瓷碗上有兩個圓圓的紅顏色呢!」 趙全能急忙奪過瓷碗,啊!那是兩枚銅錢留下的印子。趙全能下心裡明白了:銅可以做畫瓷的顏料…… 真是喜從天降,趙全能二話沒說,轉身就往害里奔。回到家中,他到處翻尋,把盡剩的一把銅鎖磨成了粉末,又摻入一些葯料,調成漿糊糊,用毛筆沾著,一筆一筆在瓷坯上細心地繪畫起來。趙全能拿著已經畫好的瓷坯,找到了窯戶老闆,苦苦要求再借用一次窯位做試驗。可是 心腸毒辣的老闆要趙全能先拿錢來,沒有錢,說什麼也不答應。趙全能心中又急又氣,他放膽說:「老闆,再給我試燒一次,如若不成,我寧願終身幫你做工,不要工錢。」。「真的?」窯戶老闆貪婪地望著趙全能。 「真的!」趙全能肯定地回答道。 「哈哈!」窯戶老闆頓時眉開眼笑起來,「好吧,再給你一次機會,可別忘了,不成功,你就得給我做一輩子的工羅!」 「要是成功了呢?」趙全能反問。 「我就輸給你三百貫,讓你將女兒贖回來。」在窯戶老闆的心眼裡,趙全能是永遠試不成的,這只是一句信口開河的話。 「好!一言為定。」趙全能心中充滿了希望。窯戶老闆真是做夢也沒想到,趙全能這次試燒居然成功了。只見那透明的釉下,那紅光閃閃的圖案花紋,竟是那樣絢麗迷人!釉里紅的成功,一下子轟動了整個瓷城。趙全能創造的釉里紅,從此結束了靠刻花來裝飾瓷器的歷史,它與這時期發明的青花釉料,相互襯托,相互比美,難怪當時人們稱贊說:「青花瓷能入瓷骨,釉里紅更入釉骨。」 小梅終於回到了趙全能的身邊,父女團聚,快活之中,不免又流下滴滴辛酸淚。

『捌』 求一個完整破解版的手機游戲(ipa格式的):我們一起製作陶器Let's create! Pottery

同步推、軟體獵手、iTools搜索即可: 讓我們來創造陶器! Let's Create! Pottery HD Lite 簡介:虛擬做內瓷器的游戲,做好之容後還可以拍賣,老少皆宜。 應用說明: 使你的創作力釋放吧!與「Let『s create ?! Pottery」一起,泥塑從來不那麼簡單、開心的!你成 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吧,創作非凡的泥塑,與朋友們分享吧!把黏土放在陶工旋盤,使你的藝 術人才釋放,使用很多材料創作你自己的設計!釉第一個泥塑的時候,這你感覺更放鬆,因為 泥塑是減輕日常緊張、使內心平靜的最好方法。很驚人、治療的經歷,你與家人和朋友一起玩 兒吧!

『玖』 如何燒制陶器

陶瓷
陶瓷 china,大寫China,其意則為中國。

我們的祖先和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如埃及、印度、希臘、波斯、西南亞的先民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陶器。陶器的製作也有近萬年的歷史,人類自從開始懂得製作陶器,各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正如恩格斯所說的那樣「野蠻時代的最低級階段——是由制陶術的應用開始的」。在制陶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中國人發明了瓷器。陶瓷器的發明不僅解決了人們生活問題,如生活用具、建築材料等,還提供藝術的享受。

陶器的發明

古代人類大多依山傍水而居,他們需要尋找貯水、汲水、貯存和蒸煮食物的器具。從技術上來講,很早就知道土壤加水就具有可塑性,加上用火的豐富經驗這些都是製作陶器的准備條件。另一個條件就是要「定居」。因為陶器不易攜帶,既笨重又容易破損。當然,陶器的生產又促使定居生活逐漸鞏固下來。

有人推測,古人為了使枝條編制的器皿耐火和密緻無縫而塗上黏土,經過火燒之後,黏土部分很堅硬,進而發現成型的黏土不要內部容器也可以燒製成器,這可能是最原始的陶器。也有人認為,古人是偶然發現用手捏成的器物經火燒之後變得結實了,而且不怕水,因此而發現了陶器。

我國已發現距今約10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殘陶片。河北徐水縣南庄頭遺址發現的陶器碎片經鑒定為10800~9700年的遺物。此外,在江西萬年縣、廣西桂林甑皮岩、廣東英德縣青塘等地也發現了距今10000~7000年的陶器碎片。

我國已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殘陶片,質地粗糙,厚薄不等,摻雜有大小不等的石英粒,質松易碎。用以燒制這些陶器的原料都是就地取土。根據這些陶片中存在的礦物,以及測量少數陶片的燒成溫度,可以確定這些陶器的燒成溫度大致在700°C。在這些遺址中沒有發現窯爐遺跡,可以推斷是平地堆燒的。器型都是用盤築或手工捏成型的罐、缽之類的小型陶器。雖然這些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簡單、燒成溫度低,但這畢竟是人類利用化學變化製造器物的嘗試,它大大地改進了原始人的生活質量。

距今5、6千年的仰韶文化時期的陶器以紅陶為主,灰陶、黑陶次之。當時處於新石器時代的母系氏族社會。從出土的文物來看,當時的制陶業以比較發達,已發掘的陶窯遺址大部分在村落附近,表明為部落集體所有。燒制陶器的黏土是經選擇具有一定塑性的黏土。陶器基本上是手製成型,也有部分小型器件採用模製。到了仰韶後期開始出現慢輪修整。普遍使用陶窯燒制陶器。在陶窯中陶器不再直接在火焰上燒烤,火力也比較均勻,減少了陶器的龜裂和變形。這是一個相當大的進步。最能反映當時制陶水平的是細泥彩陶。它表面呈紅色,里表磨光,且造型獨特,可見當時的制陶工藝已達到相當成熟的階段。此外這些陶器上還繪有生動逼真美麗的圖案,這充分表現了繪畫者的想像力和創造才能,這些都為我們提供了解原始社會先民生活和生產的可靠信息。

一萬年前,原始窯燒制時,由於陶坯與大量空氣接觸燒成的陶器為紅色,成為紅陶

七千年前,在陶坯表面用紅、白、黑等繪紋形圖案,入窯燒制後花紋附著於器物表面,稱彩陶。

龍山文化時期的陶器以灰陶為主,制陶工藝的珍品是黑陶這種陶器器壁薄如蛋殼而堅硬厚度僅1—3毫米,表面漆黑有光。燒制這種陶器的關鍵工藝是在燒成後期,用泥封窯頂,同時滲水入窯,煙熏滲碳。

相當於中原龍山文化後期,在江南和東南沿海一帶出現一種印紋硬陶。由於原料中酸性氧化物相對增加,因此燒成溫度達1100°C。到了商代印紋硬陶開始大量生產,它吸水率外型美觀、堅硬耐用,成為深受歡迎的陶器品種。

陶器的應用

陶器作為一種器具首先用於生活之中,所以一開始陶器多製成罐、碗、盆、缽等用於燒煮、儲藏、飲食方面的用具。在許多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各類炊煮器、食用器、盛貯器,這些都是滿足先民們生活需要的用品。這一用途一直保留至今。

此外,在許多文化遺址還發現了陶網墜、陶紡輪、陶子彈等生產工具,陶網墜用於捕撈,陶紡輪用於紡織,陶子彈用於打獵。這表明陶製品已從生活領域跨入生產領域。

商代以後,陶器的最大用途是用做建築材料。商代早期已出現了陶水管,晚期又出現三通陶水管,這些都是用於地下排水系統。

西周初期,筒瓦和板瓦已經出現,隨後瓦當也問世了。這就使屋面的建築材料有了新的格局。此後幾千年,屋面建築大都是這一格局。到了戰國時期又出現了磚塊。陶制建築材料,如磚瓦在秦、漢有了更大的發展,「秦磚漢瓦」成了建築的基本材料。

陶器由於易於加工,人們在製造陶器時一開始就注意到美觀的需求。最早的嘗試就是在陶坯成型後,處於半干時用手和水將表面抹平,甚至在表面塗一層泥漿,即所謂陶衣。彩陶的出現,更增加了陶器的審美價值。陶塑作為一種藝術在新石器時代已經開始,如河母渡遺址出土的陶豬、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人頭像等。到了商代,陶塑得到更大的發展,種類增加,形象更加生動逼真。舉世聞名的秦兵馬俑是秦代制陶工人的傑作。原料就地取土,未加調配。使用如此一般的黏土燒制這樣巨大的陶俑而不變型,歷經2000餘年不損壞,這說明當時制陶技術的精湛、高超。

唐代的三彩陶器以其特殊的風格和高超的藝術形象馳名於世界。這種「唐三彩」陶器是用白色黏土做胎,施以含鉛的低溫釉,釉中使用鐵、銅、錳、鈷等多種金屬作呈色劑,在750-850°C低溫下焙燒而成。所謂「三彩」即多彩之意。在製作時還採用了類似「蠟染」的所謂「漏花」的技法,巧妙的製成五彩繽紛,鮮艷奇目的器物。

陶器的耐火特性以及它易成型的優點,使它成為冶煉青銅時的陶坩堝和鑄造青銅和鐵器的陶范。從商周開始直到今日一直是人們使用的耐火材料。

瓷器的發明

瓷器是中國人發明的,這是舉世都公認的。瓷器的發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白陶的燒製成功對由陶器過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志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准。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耀州窯(陝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凈;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鎮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越窯燒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細致,光澤美觀;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於卞京,為宮廷燒制瓷器;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均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我國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鬥彩。

彩瓷一般分為釉下彩和釉上彩兩大類,在胎坯上先畫好圖案,上釉後入窯燒煉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又經爐火烘燒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種。

明代精緻白釉的燒製成功,以銅為呈色劑的單色釉瓷器的燒製成功,使明代的瓷器豐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樣化,標志著中國制瓷技術的不斷提高。成化年間創燒出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的「鬥彩」,嘉靖、萬曆年間燒製成的不用青花勾邊而直接用多種彩色描繪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制瓷技術達到了輝煌的境界。康熙時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時的粉彩、琺琅彩都是聞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而燒成的一種瓷器,由於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繪爭奇斗艷,故名「鬥彩」。

清代仿銅胎畫琺琅效果的一種瓷器。琺琅彩又稱「料彩」。

中國陶瓷業對世界的影響

我國初唐時期,瓷器便由海上和「絲綢之路」輸入到西方去了。公元8世紀,我國瓷器已經傳到阿拉伯、印度、波斯、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各國。

五代時瓷器傳到朝鮮。與此同時,制瓷技術也被引進。朝鮮工匠在學習中國技術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燒製成功了優美的「翠色」瓷器。唐代的陶瓷在日本出土的很多,南宋時期日本人加藤四郎、左衛門景正在福建學習制瓷,回國後建窯,燒制出黑釉等瓷器。

在南洋一帶,如印度尼西亞曾出土晚唐、五代的青瓷和三彩陶器。汶萊也發現過唐代黑釉、青釉瓷器。馬來半島也發現過唐代的瓷器。

11世紀,我國造瓷技術傳到波斯喇吉斯,後來又傳到阿拉伯、土耳其和埃及等地。15世紀後半葉,中國的造瓷技術才傳到義大利的威尼斯。從此,歐洲的造瓷技術便得到迅速發展。

生物陶瓷
生物陶瓷指與生物體或生物化學有關的新型陶瓷。包括精細陶瓷、多孔陶瓷、某些玻璃和單晶。根據使用情況,生物陶瓷可分為與生物體相關的植入陶瓷和與生物化學相關的生物工藝學陶瓷。前者植入體內以恢復和增強生物體的機能,是直接與生物體接觸使用的生物陶瓷。後者用於固定酶、分離細菌和病毒以及作為生物化學反應的催化劑,是使用時不直接與生物體接觸的生物陶瓷。

植入陶瓷又稱生物體陶瓷,主要有人造牙、人造骨、人造心臟瓣膜、人造血管和其他醫用人造氣管和穿皮接頭等。

植入陶瓷要求其一要與生物體的親和性好,即植入的陶瓷被侵蝕、分解的產物無毒,不使生物細胞發生變異、壞死,不會引起炎症、生長肉芽等。二要在體內有長期功能,且可靠性高,即在10年~20年的長期使用中,不會降低強度,不發生表面變質,對生物體無致癌作用等。三要易於在短期內成形加工。四要容易滅菌。陶瓷不同於金屬,它具有強共價鍵性質,即使在生物體內苛刻的化學條件下,也具有良好的化學穩定性,排異反應遲緩,具備長期使用的機械性質。與有機高分子材料相比,生物體陶瓷耐熱性好,便於進行高壓滅菌。

目前已經實用的植入陶瓷的品種如表所示。

植入陶瓷的品種、用途

氧化鋁陶瓷和單晶氧化鋁 表面為親水性,與生物體組織有良好的親合性人造骨、人造關節、接骨用螺釘

磷酸鈣系陶瓷(磷灰石質陶瓷) 類似於人骨和天然牙的性質、結構,可依靠從體液中補充Ca2+、PO 等形成新骨,可在骨骼接合界面產生分解、吸收和析出等反應,實現牢固結合人造骨、人造關節、人造鼻軟骨、穿皮接頭、人造血管、人造氣管等

其他陶瓷(碳,CaO-P2O5-SiO2、Na2O系玻璃、微晶玻璃等) 具有生物穩定性的碳有很好的生物體親和性 人造心臟瓣膜、人造骨、人造牙等

生物工藝學陶瓷主要應用的有多孔玻璃和多孔陶瓷。多孔玻璃用作固定酶的載體;多孔陶瓷可用於細菌、病毒、各種核酸、氨基酸等的分離和提純,還可用於處理生活用水。

陶瓷人工關節
現在,人的關節萬一損傷,可以換上人工關節。正像機器損壞了,換個零件那樣。以前人工關節一般用不銹鋼之類的金屬材料製成。在氣溫變化時,特別是遇到陰雨天,裝上這種金屬關節的人,往往會感到酸痛。這是因為人體里的液體(稱為體液)酸鹼度會隨氣候的變化而變化,並與金屬關節相互作用,產生電解現象,使人體的局部生理狀態紊亂,引起不適的感覺。

如果採用陶瓷材料來製造人工關節,就沒有這種痛苦和煩惱了。陶瓷不怕酸鹼腐蝕,也不導電,無論體液酸鹼度如何變化,對陶瓷都不會起作用。

不是任何陶瓷都可以作為人工關節材料的。凡是生物醫學材料,除應滿足一定的理化性質要求外,還必須滿足生物學性能的要求,即生物相容性要求。

凡是可作為生物醫學材料的陶瓷,稱為生物陶瓷,它們可用於製造體內修復器件和人工器官,在化學成分上,生物陶瓷通常由存在於生理環境中的離子(鈣、磷、鉀、鎂、鈉等)或對人體組織僅有極小毒性的離子(鋁、鈦等)所組成,因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生物陶瓷的種類很多。例如,氧化鋁生物陶瓷強度大、硬度高、摩擦系數小、耐磨性好,適合於製造人工關節頭和臼等對耐磨性要求高的修復體、牙種植體、耳聽骨修復體、骨螺絲等。氧化鋯生物陶瓷不僅具有良好的耐磨性、抗生理腐蝕性和生物相容性,而且其斷裂韌性和強度均優於氧化鋁陶瓷,用其製作的髖關節頭比氧化鋁陶瓷的小20%左右,從而具有更好的耐磨性和更長的壽命,主要用於關節、牙等硬組織的修復和替換。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的科學家還研製成功了等離子噴塗氧化鋁、氧化鋯人工骨與關節陶瓷塗層材料,並獲得了國家發明獎。

新型陶瓷材料
傳統陶瓷主要採用天然的岩石、礦物、粘土等材料做原料。而新型陶瓷則採用人工合成的高純度無機化合物為原料,在嚴格控制的條件下經成型、燒結和其他處理而製成具有微細結晶組織的無機材料。它具有一系列優越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性能,其應用范圍是傳統陶瓷遠遠不能相比的,這類陶瓷又稱為特種陶瓷或精細陶瓷。

新型陶瓷控化學成分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純氧化物陶瓷,

如Al2O3、ZrO2、MgO、CaO、BeO、ThO2等;另一類是非氧化物系陶瓷,如碳化物、硼化物、氮化物和硅化物等。按照其性能與特徵又可分為:高溫陶瓷、超硬質陶瓷、高韌陶瓷、半導體陶瓷。電解質陶瓷、磁性陶瓷、導電性陶瓷等。隨著成分、結構和I:藝的不斷改進,新劑陶瓷層出不窮。按其應用不同又可將它們分為工程結構陶瓷和功能陶瓷兩類。

在工程結構上使用的陶瓷稱為工程陶瓷,它主要在高溫下使用,也稱高溫結構陶瓷。這類陶瓷具有在高溫下強度高、硬度大、抗氧化、耐腐蝕、耐磨損、耐燒蝕等優點,是空間技術、軍事技術、原子能、業及化工設備等領域中的重要材料。工程陶瓷有許多種類,但目前世界上研究最多,認為最有發展前途的是氯化硅、碳化硅和增韌氧化物三類材料。

精密陶瓷氨化硅代替金屬製造發動機的耐熱部件,能大幅度提高工件溫度,從而提高熱效率,降低燃料消耗,節約能源,減少發動機的體積和重量,而且又代替了如鎳、鉻、鈉等重要金屬材料,所以,被人們認為是對發動機的一場革命。氮化硅可用多種方法制備,工業上普遍採用高純硅與純氮在1600K反應後獲得:
也可用化學氣相沉積法,使SiCl4和N2在H2氣氛保護下反應,產物Si3N4積在石墨基體上,形成一層緻密的Si3N4層。此法得到的氮化硅純度較高,其反應如下:
氯化硅、碳化硅等新型陶瓷還可用來製造發動機的葉片、切削刀具、機械密封件、軸承、火箭噴嘴、爐子管道等,具有非常廣泛的用途。

利用陶瓷對聲、光、電、磁、熱等物理性能所具有的特殊功能而製造的陶瓷材料稱為功能陶瓷。功能陶瓷種類繁多,用途各異。例如,根據陶瓷電學性質的差異可製成導電陶瓷、半導體陶瓷、介電陶瓷、絕緣陶瓷等電子材料,用於製作電容器、電阻器、電子工業中的高溫高頻器件,變壓器等形形色色的電子零件。利用陶瓷的光學性能可製造固體激光材料、光導纖維、光儲存材料及各種陶瓷感測器。此外,陶瓷還用作壓電材料、磁性材料、基底材料等。總之,新劑陶瓷材料幾乎遍及現代科技的每一個領域,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中國十大陶瓷品牌分別是:1、鷹牌陶瓷 2、冠軍陶瓷 3、羅馬陶瓷 4、東鵬陶瓷 5、金舵陶瓷 6、嘉俊陶瓷 7、新中源陶瓷 8、薩米特陶瓷 9、蒙娜麗莎陶瓷 10、馬可波羅陶瓷
為促進陶瓷行業的發展的做大做強,激勵更多的陶瓷企業長足的發展。2005年中國推出了十大陶瓷品牌活動。有十家知名陶瓷企業榮登榜位,相信這些企業既是代表也是旗幟,是引領中國陶瓷快速發展的領頭羊。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會有更多的陶瓷品牌走向國際。

閱讀全文

與創造陶器簡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