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醫推拿(保健按摩)的祖師爺是誰
是我國古代 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無確定發明者
應用推拿防病、治病、健身益壽,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幾千年前就受到中國醫學家及養生學家的高度重視。如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秦漢時期的《內經》中記載了按摩可以治療痹症、痿症、口眼歪斜、胃脘痛等。我國第一部按摩專著《黃帝岐伯按摩十卷》(已佚),也是秦漢時期成書的。
《黃帝內經》中就指出:「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及得復。」說明在秦漢時期推拿已成為醫療和養生的重要手段。晉代葛洪所著《抱朴子·內篇·遐覽》中曾提到有《按摩導引經十卷》,惜已佚。但在《養性延命錄》中,曾轉引導引經部分內容曰:「……平旦以兩掌相摩令熱,熨眼三過,次又以指搔目四眥,令人目明。……又法摩手令熱以摩面,從上至下,去邪氣令人面上有光彩。又法摩手令熱,雷摩身體,從上而下,名曰干浴,令人勝風寒時氣、熱頭痛,百病皆除。」導引經的上述內容曾為許多書籍所推崇、引用。隋代的《諸病源候論》每卷之未,都附有導引按摩之法。當時,自我按摩作為按摩的一個內容十分盛行,它的廣泛開展,說明按摩療法重視預防,注意發揮病人與疾病作斗爭的主觀能動性。隋唐時期,在人體體表施行按摩手法時,塗上中葯製成的膏,於是,一種既可防止病人表皮破損、又可使葯物和手法作用相得益彰的膏摩方法有了發展。膏的種類很多,有莽草膏、丹參膏、烏頭膏、野葛膏、陳元膏和木防己膏等,根據不同病情選擇應用。而且膏摩還可用以防治小兒疾病,《千金要方》中指出:「小兒雖無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避寒風」。這個時期已有按摩專科,並有按摩博士、按摩師等職務名稱,可見當時按摩已頗盛行。尤其是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十分推崇按摩導引,他在《備急千金要方·養性》中提及:「按摩日三遍,一月後百病並除,行及奔馬,此是養身之法。」孫氏此論,既是對唐代以前養生學的繼承,又是他自己經驗的總結,對後世的影響很大。
到了宋金元時期,推拿運用的范圍更加廣泛,如宋代醫生龐安時「為人治病十愈八九……有民家婦孕將產,七日而子不下,百術無所效……令其家人以湯溫其腰腹,自為上下按摩,孕者覺胃腸微痛,呻吟間生一男子」,運用了按摩法催產。在宋代陳直的《養老奉親書》中提出了老年人經常擦湧泉穴,可使晚年步履輕便,精神飽滿。
清代在保健推拿方面發展的特點,是對小兒推拿的著作較多,內容豐富,圖文並茂,手法簡便易行,在民間流傳甚廣。
② 我想知道精油按摩是誰發明的呀想學精油按摩的正確有效的途徑是什麼
精油怎樣按摩身
一. 滑動輕撫:這應該是精油按摩法中最有用的手法,是指一連串輕專柔滑動、安撫的屬動作, 能使精油滲透到體內,讓全身放鬆、安穩。按摩時請使用整個手掌,不是只用手指,兩手要放輕松,力道可以強勁或輕柔,動作可大可小。如此肌肉將放鬆,並能增加血液循環,抒解緊張及壓力。
二. 揉揉捏捏:這種手法好比捏面團,大拇指可略為施力,但動作請緩慢且適中。這些動作對脂肪厚的部位以及背部有很大的幫助,如此可以放鬆肌肉,促進血液及淋巴液的流動,並協助體內的毒素排出
③ 誰發明的足療
足療是近些年隨著人們健康與保健意識的增強而出現的「新詞」。眼下,在大多數人認為:足療就是運用中醫原理,集檢查、治療和保健為一體的無創傷自然療法。足療包括兩部分:足浴和足部按摩。足部是人體的「第二心臟」,是人體的陰晴表,能夠很准確地反映人體的健康狀況。足療法分為以下三大類:1. 熱水足浴法 2. 足部按摩法 3. 中葯足療法。
我國是足部療法起源最早的國家。幾千年前的中國就有關於足部按摩的記載。據考證,當年足療與針灸在我國為 「 同根生 」 之療法 。 古代黃帝內經 「 足心篇 」 之 「 觀趾法 」 ( 一種診療方法 ) ;隋朝高僧所撰《摩河止觀》之 「 意守足 」 ( 常擦足心,能治多種疾病 ) ;漢代神醫華佗著於《華佗秘笈》之 「 足心道 」 ( 意即足底的學問 ) ,司馬遷《史記》之 「 俞跗用足治病 」(「 俞 」 通 「 愈 」 ,跗指足背 ) ; 宋代文豪蘇東坡先生對養生頗有研究,對堅持摩擦足底湧泉穴對身體的益處就大加贊賞,稱 「 其效不甚覺, 但積累至百餘日,功用不可量 ……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 」 說明中國人很早就對足部按摩有益於健康有很深的了解。中醫療法 ( 包括足部按摩 ) 在唐代即傳人日本、朝鮮。元朝以後又傳人歐洲。元朝伯仁之《十四經》 …… 明朝時期,足部按摩得到進一步發展。後因封建禮教、女子裹腳等輕視足部健康的 「 政策 」 、民風,大大影響了該療法的健康發展。特別是到了清末年間,這一中國歷史文化遺產更是遭到了外國列強的殘酷掠奪,一度在國內 「 銷聲匿跡 」 ,幾乎失傳。 ……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美國印古哈姆《足的故事》專門介紹了 「 足部按摩療法 」 。 一九七五年,瑞士瑪魯卡多《足反射療法》,從學術上總結了人類關於足部反射區的自然療法。 — 九八五年,英國現代醫學協會正式將足部按摩方法定為 「 現代醫學健康法 」 ,明確了更高的醫學地位。 一九八九年,美國加州召開了 「 足反射療法大會 」 …… 直至二十世紀末, 足療又在國內 「 重現江湖 」 ,並以更高的水準流行起來。一九九一年, 「 中國足部反射區健康法研究會 」 於北京正式掛牌成立。
④ 按摩的祖師爺是誰
是我國古代 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無確定發明者 應用推拿防病、治病、健身益壽,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幾千年前就受到中國醫學家及養生學家的高度重視。如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秦漢時期的《內經》中記載了按摩可以治療痹症、痿症、口眼歪斜、胃脘痛等。我國第一部按摩專著《黃帝岐伯按摩十卷》(已佚),也是秦漢時期成書的。
《黃帝內經》中就指出:「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及得復。」說明在秦漢時期推拿已成為醫療和養生的重要手段。晉代葛洪所著《抱朴子·內篇·遐覽》中曾提到有《按摩導引經十卷》,惜已佚。但在《養性延命錄》中,曾轉引導引經部分內容曰:「……平旦以兩掌相摩令熱,熨眼三過,次又以指搔目四眥,令人目明。……又法摩手令熱以摩面,從上至下,去邪氣令人面上有光彩。又法摩手令熱,雷摩身體,從上而下,名曰干浴,令人勝風寒時氣、熱頭痛,百病皆除。」導引經的上述內容曾為許多書籍所推崇、引用。隋代的《諸病源候論》每卷之未,都附有導引按摩之法。當時,自我按摩作為按摩的一個內容十分盛行,它的廣泛開展,說明按摩療法重視預防,注意發揮病人與疾病作斗爭的主觀能動性。隋唐時期,在人體體表施行按摩手法時,塗上中葯製成的膏,於是,一種既可防止病人表皮破損、又可使葯物和手法作用相得益彰的膏摩方法有了發展。膏的種類很多,有莽草膏、丹參膏、烏頭膏、野葛膏、陳元膏和木防己膏等,根據不同病情選擇應用。而且膏摩還可用以防治小兒疾病,《千金要方》中指出:「小兒雖無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避寒風」。這個時期已有按摩專科,並有按摩博士、按摩師等職務名稱,可見當時按摩已頗盛行。尤其是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十分推崇按摩導引,他在《備急千金要方·養性》中提及:「按摩日三遍,一月後百病並除,行及奔馬,此是養身之法。」孫氏此論,既是對唐代以前養生學的繼承,又是他自己經驗的總結,對後世的影響很大。
到了宋金元時期,推拿運用的范圍更加廣泛,如宋代醫生龐安時「為人治病十愈八九……有民家婦孕將產,七日而子不下,百術無所效……令其家人以湯溫其腰腹,自為上下按摩,孕者覺胃腸微痛,呻吟間生一男子」,運用了按摩法催產。在宋代陳直的《養老奉親書》中提出了老年人經常擦湧泉穴,可使晚年步履輕便,精神飽滿。
清代在保健推拿方面發展的特點,是對小兒推拿的著作較多,內容豐富,圖文並茂,手法簡便易行,在民間流傳甚廣。
⑤ 按摩走罐是誰發明的
1扁鵲發明的按摩 望聞問切是扁鵲所發明,下面為詳細介紹:扁鵲,其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據人考證,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於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他為什麼被稱為「扁鵲」呢?這是他的綽號。綽號的由來可能與《禽經》中「靈鵲兆喜」的說法有關。因為醫生治病救人,走到哪裡,就為那裡帶去安康,如同翩翩飛翔的喜鵲,飛到哪裡,就給那裡帶來喜訊。因此,古人習慣把那些醫術高明的醫生稱為扁鵲。秦越人在長期醫療實踐中,刻苦鑽研,努力總結前人的經驗,大膽創新,成為一個學識淵博,醫術高明的醫生。他走南闖北,真心實意地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獲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歡迎。於是,人們也尊敬地把他稱為扁鵲。
扁鵲善於運用四診,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述了與他有關的兩個醫案:一個是用脈診的方法診斷趙子簡的病,一個是用望診的方法診斷齊桓侯的病。
有一次,他到了晉國(今山西、河北、河南一帶),正碰到了晉國卿相趙簡子由於「專國事」,用腦過度,突然昏倒,已五天不省人事了。大夫(官名)們十分害怕,急忙召扁鵲診治。扁鵲按了脈,從房裡出來。有人尾隨著探問病情,顯得很焦急。扁鵲沉靜地對他說:「病人的脈搏照常跳動,你不必大驚小怪!不出三日,他就會康復的。」果然過了兩天半,趙簡子就醒過來了。准確地用切脈診病是扁鵲的首創。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高度贊揚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近代歷史學家範文瀾也說:扁鵲「是切脈治病的創始人」。
又有一次,他路過齊國都城臨淄的時候,見到了齊國的國君齊桓侯。他看齊桓侯的氣色不好,就斷定他已經生病了,便直言不諱地對他說:「你有病在膚表,如不快治,就會加重。」桓侯聽了不以為然,說:我沒病。」扁鵲見他不聽勸告就走了。這時,桓侯對左右的人說:「凡是醫生都是貪圖名利的。他們沒有本事,就把沒有病的人當有病的來治,以顯示本領,竅取功利。」過了五天,扁鵲又來見齊桓侯,作了一番觀察之後,對齊桓侯說:「你的病到了血脈,不治會加重的。」桓侯聽了很不高興,根本沒有把扁鵲的話放在心上。再過五天,扁鵲又來見齊桓侯,經過細致的觀察,嚴肅地對他說:「你的病進入腸胃之間,再不治,就沒救了!」齊桓侯聽了很生氣,當然也沒有理睬扁鵲的話。等到扁鵲第四次來見桓侯,他只瞥了一眼,就慌忙跑開了。齊桓侯發覺扁鵲不理睬自己,就派人詢問。扁鵲說:「病在膚表,用湯熨可以治好;病進入血脈,用針灸可以治好;病到了腸胃,用酒劑也能治癒。如今齊桓侯的病已經深入骨髓,再也沒法治了,我只好躲開。」又過了五天,齊桓侯果然病重,派人請扁鵲來治,扁鵲早已逃離齊國,而齊桓侯因誤了治病時機,不久也就死了。早在兩千四百多年前,扁鵲就能從齊桓侯的氣色中,看出病之所在和病情的發展,這是很不簡單的。所以,漢代著名的醫學家張仲景贊賞不絕地說:「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
扁鵲不僅善於切脈和望診,而且善於運用針灸、按摩、熨貼、砭石、手術和湯葯等多種方法去治療各種病症。有一次,他和弟子子陽、子豹等人路過虢國,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厲害,人們都以為他死了。為此,全國正舉行大規模的祈禱活動,把國家大事都撂在一邊。扁鵲找到了中庶子(太子的侍從官)問道:「太子患什麼病?」中庶子答道:「太子中邪。邪氣發泄不出去突然昏倒就死了!」扁鵲進一步了解了太子發病的各種情況,就信心百倍地對中庶子說:」你進去通報虢君,就說我能救活太子!」但中庶子不信扁鵲能「起死回生」,不肯去通報,而且嘲諷扁鵲說:「你既無上古名醫俞跗的本事,反而說你能救活太子,就是不懂事的嬰兒也會知道你是騙人的!」扁鵲氣憤地說:「你這是從竹管里望天。老實告訴你,我秦越人不等切脈、望色、聽聲、審察病人形態,就能說出病的部位。不信,你試去看看太子,他此刻耳朵該會鳴響,鼻翼該會扇動,從其大腿摸到陰部也該是溫熱的。」聽到這里,中庶子不禁目瞪口呆。因為扁鵲雖沒有見過太子,但通過多次詢問,對太子的病情已了如指掌,說得頭頭是道,說明他很有本事,不可小看。中庶子只得進去通報了。虢君得知消息,吃了一驚,趕快出來接見扁鵲,說:「我久慕先生大名,只是無緣拜見;先生路過我這小國,幸虧主動來救助,這實在是寡人的幸運!有先生救助,我兒就能活命;沒有先生救助,就只有把他的屍體埋在山溝罷了。」說著,「流涕長潸」,哭得好悲切。扁鵲告訴虢君,太子患的是「屍厥」(類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於是,扁鵲叫弟子子陽磨製針石,在太子頭頂中央凹陷處的百會穴扎了一針。過一會兒,太子就蘇醒過來。接著叫弟子子豹在太子兩脅下做葯熨療法。不久,太子就能坐起來。再服二十天的湯葯,虢太子就完全恢復了健康。從此以後,天下人都知道扁鵲有「起死回生」之術。而他卻實事求是地說,並非他能把死去的人救活,而是病人根本就沒有真正死去,他只不過用適當的治療方法,把太子從垂死中挽救過來而已。
2拔火罐」是我國民間流傳很久的一種獨特的治病方法,俗稱「拔罐子」、「吸筒」,在《本草綱目拾遺》中叫作「火罐氣」,《外科正宗》中又叫「拔筒法」。古代多用於外科癰腫,起初並不是使罐,而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罩在患部排吸膿血,所以一些古籍中又取名為「角法」。關於拔火罐治療疾病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公元281~361年間,晉代葛洪著的《肘後方》。 後來,牛角筒逐漸被竹罐、陶罐、玻璃罐所代替,治病范圍也從早期的外科癰腫擴大到風濕痛、腰背肌肉勞損、頭痛、哮喘、腹痛、外傷淤血、一般風濕感冒及一切酸痛諸證。 拔火罐是一種充血療法,利用熱力排出罐內空氣,形成負壓,使罐緊吸在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現象,從而產生治療作用,中國人稱它為鬱血療法。由於這種方法簡便易行、效果明顯,所以在民間歷代沿襲,至今不衰,連一些外國人也頗感興趣。 拔火罐是我國傳統的中醫療法相信許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不會對它陌生,因為其操作簡單、方便易行,也曾經一度被老百姓當作是重要的家庭日常救治手法。怎樣在家安全有效地使用火罐,我們采訪了省名中醫刁本恕等專家。 火罐一拔病體舒暢 「拔火罐」是民間對拔罐療法的俗稱,又稱「拔管子」或「吸筒」。它是藉助熱力排除罐中空氣,利用負壓使其吸著於皮膚,造成瘀血現象的一種治病方法。這種療法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所以,許多疾病都可以採用拔罐療法進行治療。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見,按中醫的解釋多屬風濕入骨。拔火罐時罐口捂在患處,可以慢慢吸出病灶處的濕氣,同時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止痛、恢復機能的目的,從而治療風濕「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適。 由於拔火罐能行氣活血、祛風散寒、消腫止痛,所以對腰背肌肉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刁老師還介紹,火罐還可以用在人體穴位上,治療頭痛、眩暈、眼腫、咳嗽、氣喘、腹痛等毛病,可以多隻火罐同時施行。 在家操作要講方法 專家提醒:既然是一種專業的治療手段,拔火罐當然並不簡單,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自行在家拔火罐,容易造成危險,生活中並不乏拔火罐時出現意外的事件。如果亂施穴道,有時還會適得其反。 首先要注意選材,中醫多用竹筒,如找不到,玻璃瓶、陶瓷杯都可以,只是口一定要厚而光滑,以免火罐口太薄傷及皮肉,底部最好寬大呈半圓形。 在拔火罐前,應該先將罐洗凈擦乾,再讓病人舒適地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然後點火入罐。點火時一般用一隻手持罐,另一隻手拿已點著火的探子,操作要迅速,將著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幾晃後撤出,將罐迅速放在要治療的部位;火還在燃燒時就要將罐口捂緊在患處,不能等火熄,否則太松,不利於吸出濕氣,要有罐口緊緊吸在身上的感覺才好。注意不要把罐口邊緣燒熱以防燙傷。 一般拔15—20分鍾就可將罐取下,取時不要強行扯罐,不要硬拉和轉動,動作要領是一手將罐向一面傾斜,另一手按壓皮膚,使空氣經縫隙進入罐內,罐子自然就會與皮膚脫開。 還可以採用走罐法。走罐是指在罐子捂上以後,用一隻手或兩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體在患者的皮膚上移動。可以向一個方向移動,也可以來回移動。這樣就治療了數個部位。走罐時應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塗抹一些潤滑劑,如甘油、石蠟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時拉傷皮膚。
提問者評價
謝謝!
⑥ 按摩椅誰發明的
最先好像是由松下集團發明的,推廣之後很多商家都開始生產,並改進
⑦ 按摩起源時間
按摩,又稱推拿,古稱按磽、案杌等,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與疾病斗爭中逐漸總結認識和發展起來的。在原始社會,原始人在生產勞動時或與野獸搏鬥中,必定有一些外傷發生,出現疼痛,他們自然地用手去撫摸,按揉逐步收到效果。人類本能地重復應用一些能夠祛病的撫摸`按揉手法,經過時間的延續,這些手法得到發展和積累。約在幾千年前,我國祖先就為按摩奠定了基礎,並逐步形成我國的按摩學科。從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辭中可以發現,早在公元前14世紀,就有"按摩"的文字記載。
在中國古代文獻《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說:"上古之時,醫有俞跗,治病不以湯葯, 酒而以橋引、案杌、毒熨等法。這些記載中的"齊摩"、"案杌"、"橋引" 都指的是按摩。
春秋戰國及其以前時期,《莊子》、《老子》、《旬子》、《墨子》等著作也提到了鍛煉及自我按摩的方法。《周禮疏》中記載的扁鵲治癒虢太子屍厥的醫案,不僅說明這種綜合性治療產生的奇特效果,而且說明按摩在臨床應用中的重要作用。
秦漢三國時期《皇帝內經》不僅記載了按摩的起源,而且指出了按摩的作用和應用。《素問。血氣形志篇》說:"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酒。"指出了經絡不通,氣血不通,人體中的某個部位就會出現疾患,在治療上可以用按摩的方法疏通經絡氣血,達到治療的作用。在這個時期出現了我國第一部按摩專著《皇帝歧伯按摩十卷》。
魏晉南北朝時期,受道家、佛家學術思想影響很大。按摩的手法,被推衍出搓、抖、纏、捻、滾、揉六法。
隋唐時期是按摩的興旺時期。隋《百官志》中記有「太醫院有主葯二人,......按摩博士二人」,從行政上設置了按摩專科,並授以一定的職務。《唐。六典》說:「太醫署有按摩工56人,按摩生115人。」這不僅劃分了按摩師的等級,而且也將按摩入醫學教育的范疇。天寶年間,按摩術傳入日本、朝鮮、印度等國度。
宋金元時期,按摩作為一門醫術在廣泛使用。該時期按摩發展的特點是注重按摩適應症手法應用方式的探討。
明朝時期是按摩學術第二個興盛時期。明朝不僅設置了按摩專科,而且按摩在小兒科疾病的應用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小兒按摩獨特的體系。
在清代,按摩學術又形成了一個新的分支---正骨按摩。官方編篡的《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里,把按摩列入正骨八法之中,提出正骨的的手法有「摸、接、端、提、推、拿、按、摩」。清代有許多關於按摩的著作,如《推拿易知》,《推拿圖解》,《小兒推拿直錄》,《釐正按摩要術》等。這些著作不但積累了按摩臨床經驗,而且在理論上也有了很大提高,對推拿的治療法則和適應症,也有了比較系統和全面的闡述。
民國時期 由於受西方文化的沖擊和影響,政府歧視中醫,加之戰亂頻繁,使按摩術一落為按摩史上最低潮時期。但也出現一些名醫和按摩名著,女中醫馬玉書著《推拿捷徑》一書,用歌賦形式將難解的推拿手法編寫出來;曹澤普的《按摩術實用指南》一書重解剖知識和機械力的作用;楊華亭的《華氏按摩術》集古代秘法和現代西洋之生理、病理、解剖、電磁學等於一體。
新中國時期 新中國建立初期,沉沒欲絕的按摩術枯木逢春,蓬勃發展。十年動亂時期,按摩事業又遭到極度破壞,關閉了全國唯一的推拿學校,專業隊伍受到嚴重摧殘,學術活動全部停止。改革開放後,按摩業得到很大發展,按摩范圍涉及心、腦血管、神經、內分泌等疑難雜症。在傳統按摩手法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來捏脊療法,推拿麻醉,並運用於臨床。 70年代以來許多按摩器械被發明創造出來。由於我國建國初年與國際按摩學術交流很少,國外按摩業只是近30年來才發展得很快,現在全世界都注視著按摩這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許多外國人與學者紛紛來中國學習取經,相信不久的將來富有濃郁中華民族特色的按摩會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迅速的推廣和發展。
⑧ 按摩推拿起源於哪個國家
按摩推拿療法的起源於中國!
可以追溯至遠古時期。先民們在生存競爭中遇到意外損傷時,由於用手按撫體表患處而感到疼痛減輕或緩解,從而逐漸發現其特殊的治療作用,並在長期實踐的過程中形成了這一獨特療法。據《素問·異法方宜論》載述:按蹻之法出自中國中州地區,這是因為該地區生活安逸,環境潮濕,民眾「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的緣故。唐代王冰認為「按,謂抑按皮肉;蹻,謂捷舉手足」,說明本療法既有在體表的按摩搓揉手法,又有舉足投手的肢體活動。《內經》還對本療法的適應症和禁忌症作了介紹,指出各種痹證、痛證、痿證及某些急症可以按摩治療,而腹部患有膿腫者則應禁止施以切按手法,反映了先秦時期對本療法已有相當深入的認識。戰國時期名醫扁鵲在搶救虢太子「屍厥」暴疾時,曾成功地運用了推拿等治療方法(《周禮註疏》),這是有關本療法醫治實例的最早文獻記載。中國第一部推拿專著《黃帝岐伯按摩經》十卷(見《漢書·藝文志》,已佚),也成書於秦漢時期。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有《金匱要略》中介紹了前胸按壓搶救心跳,呼吸驟停的心肺復甦術和膏摩治療方法;《肘後備急方》有爪掐人中治療暈厥患者的急救法。
隋唐時期設立了按摩專科,有按摩博士、按摩師、按摩工等職別,並在太醫署展開了有組織的教學活動。
到了宋金元時期,推拿運用的范圍更加廣泛,如宋代醫生龐安時「為人治病十愈八九……有民家婦孕將產,七日而子不下,百術無所效……令其家人以湯溫其腰腹,自為上下按摩,孕者覺胃腸微痛,呻吟間生一男子」,運用了按摩法催產。在宋代陳直的《養老奉親書》中提出了老年人經常擦湧泉穴,可使晚年步履輕便,精神飽滿。
嗣後各朝代均將推拿列為臨床專科,促進了推拿療法的普及和發展。明清時期,在全面總結推拿臨床治療經驗的基礎上,發展了許多各具特色的推拿治療方法,形成了諸多不同的流派,有關專著達數十種之多。運用手、指的技巧,在人體皮膚、肌肉組織上連續動作來治病,這種方法,叫作按摩療法。
中國史記上記載秦代名醫扁鵲,曾用按摩療法,治療虢太子的屍厥症。秦代到今已兩千多年,可見按摩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歷史了。中國最早的按摩專書,當推《黃帝按摩經》(十卷,見《漢書。藝文志》),可借早已亡佚。但在現存的古典醫書《黃帝內經》里,許多地方,談到按摩。如《血氣形志篇》「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葯。」又《異法方宜論》:「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洽宜導引按蹺。」可見古代很早就已掌握用按摩療法來治療肢體麻痹不仁、痿症、厥症、濕症和寒熱等症。
⑨ 足療是誰發明的
我國是足部療法起源最早的國家。幾千年前的中國就有關於足部按摩的記載。據考證,當年足療與針灸在我國為 「 同根生 」 之療法 。 古代黃帝內經 「 足心篇 」 之 「 觀趾法 」 ( 一種診療方法 ) ;隋朝高僧所撰《摩河止觀》之 「 意守足 」 ( 常擦足心,能治多種疾病 ) ;漢代神醫華佗著於《華佗秘笈》之 「 足心道 」 ( 意即足底的學問 ) ,司馬遷《史記》之 「 俞跗用足治病 」(「 俞 」 通 「 愈 」 ,跗指足背 ) ; 宋代文豪蘇東坡先生對養生頗有研究,對堅持摩擦足底湧泉穴對身體的益處就大加贊賞,稱 「 其效不甚覺, 但積累至百餘日,功用不可量 ……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 」 說明中國人很早就對足部按摩有益於健康有很深的了解。中醫療法 ( 包括足部按摩 ) 在唐代即傳人日本、朝鮮。元朝以後又傳人歐洲。元朝伯仁之《十四經》 …… 明朝時期,足部按摩得到進一步發展。後因封建禮教、女子裹腳等輕視足部健康的 「 政策 」 、民風,大大影響了該療法的健康發展。特別是到了清末年間,這一中國歷史文化遺產更是遭到了外國列強的殘酷掠奪,一度在國內 「 銷聲匿跡 」 ,幾乎失傳。 ……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美國印古哈姆《足的故事》專門介紹了 「 足部按摩療法 」 。 一九七五年,瑞士瑪魯卡多《足反射療法》,從學術上總結了人類關於足部反射區的自然療法。 — 九八五年,英國現代醫學協會正式將足部按摩方法定為 「 現代醫學健康法 」 ,明確了更高的醫學地位。 一九八九年,美國加州召開了 「 足反射療法大會 」 …… 直至二十世紀末, 足療又在國內 「 重現江湖 」 ,並以更高的水準流行起來。一九九一年, 「 中國足部反射區健康法研究會 」 於北京正式掛牌成立。
⑩ 推拿是起源於什麼時候啊
推拿療法的起源,可以追溯至遠古時期。先民們在生存競爭中遇到意外損傷時,由於用手按撫體表患處而感到疼痛減輕或緩解,從而逐漸發現其特殊的治療作用,並在長期實踐的過程中形成了這一獨特療法。據《素問·異法方宜論》載述:按蹻之法出自中國中州地區,這是因為該地區生活安逸,環境潮濕,民眾「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的緣故。唐代王冰認為「按,謂抑按皮肉;蹻,謂捷舉手足」,說明本療法既有在體表的按摩搓揉手法,又有舉足投手的肢體活動。《內經》還對本療法的適應症和禁忌症作了介紹,指出各種痹證、痛證、痿證及某些急症可以按摩治療,而腹部患有膿腫者則應禁止施以切按手法,反映了先秦時期對本療法已有相當深入的認識。戰國時期名醫扁鵲在搶救虢太子「屍厥」暴疾時,曾成功地運用了推拿等治療方法(《周禮註疏》),這是有關本療法醫治實例的最早文獻記載。中國第一部推拿專著《黃帝岐伯按摩經》十卷(見《漢書·藝文志》,已佚),也成書於秦漢時期。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有《金匱要略》中介紹了前胸按壓搶救心跳,呼吸驟停的心肺復甦術和膏摩治療方法;《肘後備急方》有爪掐人中治療暈厥患者的急救法。
隋唐時期設立了按摩專科,有按摩博士、按摩師、按摩工等職別,並在太醫署展開了有組織的教學活動。
到了宋金元時期,推拿運用的范圍更加廣泛,如宋代醫生龐安時「為人治病十愈八九……有民家婦孕將產,七日而子不下,百術無所效……令其家人以湯溫其腰腹,自為上下按摩,孕者覺胃腸微痛,呻吟間生一男子」,運用了按摩法催產。在宋代陳直的《養老奉親書》中提出了老年人經常擦湧泉穴,可使晚年步履輕便,精神飽滿。
嗣後各朝代均將推拿列為臨床專科,促進了推拿療法的普及和發展。明清時期,在全面總結推拿臨床治療經驗的基礎上,發展了許多各具特色的推拿治療方法,形成了諸多不同的流派,有關專著達數十種之多。
運用手、指的技巧,在人體皮膚、肌肉組織上連續動作來治病,這種方法,叫作按摩療法。
中國史記上記載秦代名醫扁鵲,曾用按摩療法,治療虢太子的屍厥症。秦代到今已兩千多年,可見按摩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歷史了。中國最早的按摩專書,當推《黃帝按摩經》(十卷,見《漢書。藝文志》),可借早已亡佚。但在現存的古典醫書《黃帝內經》里,許多地方,談到按摩。如《血氣形志篇》「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葯。」又《異法方宜論》:「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洽宜導引按蹺。」可見古代很早就已掌握用按摩療法來治療肢體麻痹不仁、痿症、厥症、濕症和寒熱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