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老舍的資料
老舍(l899.2.3—1966.8.24),滿族,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生於北京。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親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計維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優秀的成績由北京師范學校畢業,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學去當校長。1924年夏應聘到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當中文講師。在英期間開始文學創作。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說月報》雜志連載,立刻震動文壇。以後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趙子曰》和《二馬》。奠定了老舍作為新文學開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國後,先後在齊魯大學和山東大學任教授。這個時期創作了《貓城記》、《離婚》、《駱駝樣子》等長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等中篇小說,《微神》等短篇小說。1944年開始,創作近百萬字的長篇巨著《四世同堂》。他擔任全國文聯和全國作協副主席兼北京文聯主席,是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常委。1966年「文革」中不堪躪辱投湖自盡。
著作書目:
《老張的哲學》(長篇小說)1928,商務
《趙子曰》(長篇小說)1928,商務
《二馬》(長篇小說)1931,商務
《文學概論講義》(理論)1931,齊魯大學文學院
《小坡的生日》(長篇小說)1934,生活
《貓城記》(長篇小說)1933,現代
《離婚》(長篇小說)1933、良友
《老舍幽默詩文集》
1934,的代
《趕集》(短篇小說集)1934,良友
《櫻海集》(短篇小說集)19Z9,人間
《蛤藻集》(短篇小說集)1936,開明
《老牛破車》(創作經驗)1937,人間
《三團一》(曲藝集)1938,重慶獨立出版公司
《駱駝樣子》(長篇小說)1939,人間;修改本,1955,人文
《火車集》(短篇小說集)1939,上雜
《殘霧》(話劇)1940,商務
《文博士》(長篇小說,又名《選民》)1940,香港作者書社
《張自忠》(話劇)1941,華中圖書公司
《大地龍蛇》(話劇)1941,國民圖書出版社
《劍北篇》(詩集)1942,文藝獎金管理委員會出版部
《歸去來兮》(話劇)1943,作家書屋
《國家至上》(話劇)與宋之的合著,1943,南方印書館
《誰先到了重慶》(話劇)1943,重慶聯友出版社
《桃李春風》(話劇,又名《金聲玉報》)與趙清閣合著,
l943,中西書局
《貧血集》(短篇小說集)1944.文聿出版社
《火葬》(長篇小說)1944,晨光
《惶惑》(長篇小說,又名《四世同堂》第1部)1944,良友
《偷生》(長篇小說,又名《四世同堂》第2部)1946,晨光
《東海巴山集》(短篇小說集)1946,新豐出版社
《微神集》(短篇小說集)1947,晨光
《月牙集》(短篇小說集)
l948,晨光
《方珍珠》(話劇)1950:晨光
《龍須溝》(話劇)1951,大眾
《老舍選集》
1951,開明
《春華秋實》(話劇)1953,人文
《老舍短篇小說選》
19567,人文
《福星集》(散文集)1958,北京
《茶館》(話劇)1958,戲劇
《上任》(短篇小說)1958,作家
《四世同堂》(長篇小說,又名《惶惑》、《偷生》、《飢荒》三部曲)上下冊,
1959,百花;l—3部,四川人民
《正紅旗下》(長篇小說),人文
《老舍小說集外集》
1982,北京
《老舍文藝評論集》
1982,安徽人民
《老舍選集》(1—4卷)1982,四川人民
《老舍戲劇全集》(1一4卷)1982,戲劇
《老舍新詩選》
1983,花山
《四世同堂補篇》(長篇小說)1983,百花
《老舍散文選》
1984,百花
老舍(1899.2.3.——1966.8.24)
老舍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劇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
老舍是滿族正紅旗人。1899年2月3日出生於北京西城小楊家胡同一個困苦的貧民家庭,老舍的父親是一名守衛皇城的護軍,1900年在抗擊八國聯軍入侵的巷戰中陣亡。從此,全家依靠母親給人縫洗衣服和充當雜役的微薄收入為生。老舍在大雜院里度過艱難的幼年和少年時代。大雜院的日常生活,使他從小就熟悉車夫、手工業工人、小商販、下等藝人、娼妓等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城市貧民,深知他們的喜怒哀樂。大雜院的生活使他從小就喜愛流傳於市井巷裡的傳統藝術(如曲藝、戲劇),為它們的魅力所吸引。他從這樣的環境中,接受了與現代中國大多數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藝術啟蒙。這些,都對他有極大的影響,並在他的創作中留下鮮明的印記。
1906年,在別人的資助下,老舍進私塾讀書;三年後,轉入新式學堂。1913年,考入學雜膳宿費用都由國家供給的北京師范學校。1918年老舍以優異成績在北京師范學校畢業,畢業後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學校並兼任國民學校校長。當「五四」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呼聲,把他從「兢兢業業地辦小學,恭恭順順地侍奉老母,規規矩矩地結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條中驚醒(《「五四」給了我什麼》),他作出了新的抉擇。1922年9月,老舍辭去所有職務,到以開明新派著稱的天津南開學校中學部任國文教員,在那裡寫下了第一篇新文學習作《小鈴兒》。「五四」推動他進一步掙脫了封建的、世俗的羈絆,去尋求一種比他已經得到的更有意義的生活。
1924年,老捨去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的漢語講師。多彩的世界和濃烈的鄉思,將他拉入文學的天堂。他閱讀了大量英文作品,業余開始小說創作。寫有《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等。1926年加入文學研究會,老舍在文學事業中找到了值得為之獻身的工作和充實的生活。他的創作從一開始就顯現出現實主義的特點,並且從語言、筆調到內容、主題,都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 1929年夏,老舍取道法、德、意、新加坡等國回國。次年7月,到濟南齊魯大學任教。1934年,改任青島山東大學教授。課余繼續長篇小說的創作。《貓城記》(1932)、《離婚》(1933)、《牛天賜傳》(1934)、《月牙兒》(1935)、《駱駝祥子》(1936)、《我這一輩子》(1937),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特別是小說《駱駝祥子》突出地表現了作家對於城市貧民的真摯同情和深刻理解,成為老舍的主要代表作。《駱駝祥子》是30年代中國最優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現代中國一部傑出的長篇小說;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40年代譯成英文以後,也贏得了外國讀者的喜愛。
抗日戰爭爆發後,老舍隻身南下赴漢口和重慶。1938年3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武漢成立,他被選為理事兼總務部主任,主管協會的日常事務。在創作上,以抗戰救國為主題,寫了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有話劇《殘霧》,小說《火葬》、《四世同堂》等。1939年6月,他參加全國慰勞總會北路慰問團,慰問抗戰軍民。近半年之中,行程兩萬余里,歷經川、鄂、豫、陝、寧、青、甘、綏八省,包括延安和陝甘寧抗日民主根據地。這些,都開闊了他的視野,豐富了他的生活,他的政治態度明顯地激進起來。抗戰後期,他又投身日漸高漲的民主運動之中。以上變化也鮮明地反映在他的創作中。他先後在濟南、武漢、重慶等地,與演唱曲藝的藝人討論編寫抗戰鼓詞的問題,自己也利用各種舊形式寫了不少宣傳抗戰的通俗作品,包括京劇、鼓詞、相聲、數來寶、墜子、話劇等,供藝人演出。1944年初,老舍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四世同堂》,以濃烈的油彩塗抹出在民族存亡關頭這座古老城市的眾生相,細致刻畫了深受傳統觀念束縛的中下層居民的內心沖突和由此萌發的覺醒,蘊含著對於他們的鞭撻和期待,在他關於北京市民的眾多描繪中增添了不少豐富多彩並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畫幅。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3月,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老舍赴美講學。期滿後旅居美國從事創作。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3日,老舍立即啟程回國,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等職。他以巨大的熱誠,參加政治、社會、文化和對外友好交流等活動、從事傳統藝術的改革、注意對青年文學工作者的培養和輔導,同時創作了《茶館》、《龍須溝》等著名話劇。1951年,話劇《龍須溝》上演,引起文藝界和社會的強烈反響。一個來自舊中國的老作家能在短促的時間里,寫出這樣一部歌頌新中國的優秀作品,它的成功引起普遍的贊嘆,老舍因此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他努力了解、體驗新的生活,反映在作品中,寫出歷史的躍進。
在後期創作中,最為成功的是話劇《茶館》(1957)和小說《正紅旗下》(1961~1962,未完)。前者以北京一座茶館作為舞台,展開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以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盤據時期和國民黨政府崩潰前夕三個不同時代的生活場景和歷史動向,結構嚴密,一氣呵成,再現了尖銳的矛盾沖突和豐富的社會生活,雖有濃厚的悲劇意味,卻都跳躍著時代的脈搏,顯示出人民的力量和歷史前進的趨勢,具有一種內在的歷史樂觀主義精神。這標志了作家的思想和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又有了重要發展。《茶館》是當代中國話劇舞台上最優秀的劇目之一,在西歐一些國家演出時,被譽為「東方舞台上的奇跡」。 老舍是現代中國作家中作品形式體裁最為豐富多樣的一個,而且在不少領域中都取得出色的成績。在老捨身上,「不但表現了一個藝術家最可寶貴的政治熱情,而且也表現了同樣可寶貴的藝術家的真正的勇氣」(周揚《從〈龍須溝〉學習什麼?》),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藝術創新精神,使他孜孜不倦地涉獵文學創作的各個領域,也使他永不滿足已經取得的任何成就,在4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能夠不斷取得重要的進展和突破。
在現代文學史上,老舍的名字總是與市民題材、北京題材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他是現代中國文壇上傑出的風俗、世態(尤其是北京的風土人情)「畫家」。他把歷史和現實,從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時代的社會氣氛、風俗習慣,一直到各種人物的喜怒哀樂、微妙心態都結合濃縮在一起,有聲有色、生動活潑,自成一個完整豐滿、「京味」十足的世界。這是老舍在現代文學史上作出的特殊貢獻。
老舍這樣一個優秀的文學家、藝術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殘酷的迫害,1966年8月24日因不堪凌辱而含冤棄世。
作品介紹:
老舍戲劇集
《殘霧》 《張自忠》《面子問題》 《神拳》《荷珠配》 《 歸去來兮》 《秦氏三兄弟》 《方珍珠》 《龍須溝》 《春華秋實》 《茶館》 《女店員》 《大地龍蛇》 《柳樹井》 《青霞丹雪 》《青蛙騎手》 《全家福》 《西望長安》 《誰先到了重慶》。
老舍長篇小說集
《蛻》 《老張的哲學》 《 鼓書藝人》 《 文博士》《 火葬》 《無名高地有了名 》《小坡的生日 》《正紅旗下》 《牛天賜傳》 《趙子曰》 《二馬》《 離婚》 《駱駝祥子》《 貓城記》
老舍短篇小說集
《趕集》 《熱包子》 《愛的小鬼》 《同 盟》 《大悲寺外》 《馬褲先生》 《開市大吉》《歪毛兒》 《柳家大院》 《抱 孫》 《黑白李》 《眼 鏡》 《鐵牛和病鴨》 《也是三角》 《蛤藻集》 《上任》 《犧牲》 《柳屯的》 《末一塊錢》 《老年的浪漫》 《毛毛蟲》 《善人》 《鄰居們》 《月牙兒》 《陽光》 《櫻海集》 《老字型大小》 《斷魂槍》《聽來的故事》 《新時代的舊悲劇》 《且說屋裡》 《新韓穆烈德》 《哀 啟》 《火車集》 《「火」車》 《東西》 《人同此心》 《殺 狗》 《我這一輩子》 《一封家信》 《一塊豬肝》 《浴奴》 《貧血集》 《八太爺》 《不成問題的問題》 《小木頭人》(童話) 《一筒炮台煙》 《集外》 《不說謊的人》 《創造病》 《敵與友》 《電話》 《狗之晨》 《記懶人》 《民主世界》 《牛老爺的痰盂》 《 沈二哥加了薪水》 《生滅》 《小鈴兒》《新愛彌耳》 《裕興池裡》 《抓葯》。
老舍曲藝作品
《厚古薄今》《活-武松》《假博士》《教授》 《她記得》《抗戰民歌二首》《空城計》 《控訴摟包的》-大鼓書詞 《禮物》《戀歌》《流離》《亂形容》《說明白話》《覃本秀自述》《痰迷新格》《童謠二則》 《微笑》《為和平而戰》《為小朋友們作歌》《維生素》 《小相聲一則》《新春之歌》《新青年》《新詩》《雪中行軍》《音樂的生活》《英雄贊《元旦銘》《慈母》《打刀曲》《讀書》《二期抗戰》《附錄-致友人函》《歌唱偉大的黨》《歌聲》《鬼曲》《國葬》《過新年》《海外新聲》 《和平解放西藏》《紅售貨員》《紅葉》《鴻興飯館紅旗飄》 《八九十枝花》《保民殺寇》《保我河山》《壁報詩》《別迷信》《長期抵抗》《陳各莊上養豬多》《 成渝路上》《蒙古青年進行曲》《女兒經》 《陪都贊》《 青年》《 青年突擊隊員》《 清明》 《日本撤兵了》《 掃盪五氣》 《山高擋不住太陽》《 神仙辭職》 《生產就業》《柿子豐收》《蜀江船歌》《雙反》 《札蘭屯的夏天》《戰》《丈夫去當兵》《致富神咒 》《中秋月餅》 《祝賀北京解放十年》《祝賀兒童節1》《祝賀兒童節2》 《作詩》。
(1899年~1966年),現代著名小說家、戲劇家。原名舒慶予,字舍予,滿族人。老捨出生於北京一個城市貧民家庭。1918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學校,當過中小學教員。"五四"新文化運動中,他開始用白話創作。1924年赴英講學,並進行文學創作。1930年回國,先後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1937年,代表作、著名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問世。1946年赴美國講學並進行創作,近百萬字的長篇小說《四世同堂》問世。1949年年底回到祖國,先後寫了《龍須溝》、《西望長安》、《茶館》、 京劇《十五貫》等23個劇本。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草原》這篇課文摘自老舍寫的訪問記《內蒙風光》。
㈡ 老舍幽默的寫作風格(舉例)
老舍在《談幽默》一文中曾引用薩克萊的一句話:「幽默的寫家是要喚醒與指導你的愛心,憐憫,善意——你的恨惡不實在,假裝,作偽——你的同情與弱者,窮者,被壓迫者,不快樂者。」
老舍也明確表示:「我失了諷刺。而得到幽默。據說,幽默中是有同情的。」因此老舍的幽默並不只是為取笑或調侃,其中包含著他的處事哲學和悲天憫人的情懷。
首先,對窮苦百姓命運的關注與同情是老舍小說的一個重要主題。
(2)創造病老舍解讀擴展閱讀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市民生活。他善於描繪城市貧民的生活和命運,尤其擅長刻畫浸透了封建宗法觀念的保守落後的中下層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階級搏鬥中,在新的歷史潮流沖擊下。惶惑、猶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進退維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徑。
他喜歡通過日常平凡的場景反映普遍的社會沖突,筆觸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運的思考,讓人從輕快詼諧之中品味出生活的嚴峻和沉重。關於自然風光的色彩鮮艷的渲染和關於習俗人情的細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氣息和情趣。
㈢ 老舍的寫作風格
老舍的寫作風格是朴實、 幽默, 俗而能雅,清淺中有韻味,從而表現出作家獨具的個性色彩。
1、語言風格,老舍的語言俗白精緻,雅俗共賞。老舍說:「沒有一位語言藝術大師是脫離群眾的,也沒有一位這樣的大師是記錄人民語言,而不給它加工的。」因此,作品中人物語言是加提煉過的北京白話。其作品語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細的思考與研究的基礎上。
2、創作題材,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市民生活。他善於描繪城市貧民的生活和命運,尤其擅長刻畫浸透了封建宗法觀念的保守落後的中下層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階級搏鬥中,在新的歷史潮流沖擊下。惶惑、猶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進退維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徑。
3、文學思想,老舍沒有堅定單純的文學立場,他的文藝思想是搖擺不定的,但是他傾向於從感情角度看文學,認為「使人欣喜是藝術的目的」,「文學是認識生命的,解釋生命的」。同時老舍認為「文以氣為主」強調表達自我為主,不使文學變成傳道的教科書。
4、老舍的作品也追求幽默,一方面來自狄更斯等英國文學家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內蘊的「京味」。
幽默風趣,是老舍作品語言的總體風格特色。他認為:「文字要生動有趣,必須利用幽默⋯⋯假荇乾燥、晦澀、無趣,是文藝的致命傷;幽默便有了很大的重要。」因此,老舍的小說、戲劇,散文等也都充滿了幽默風趣色彩。
(3)創造病老舍解讀擴展閱讀:
老舍的文學思想成分復雜,現代文學史中無產階級文學和資產階級文學的斗爭里,他的派別色彩不明顯,雖然他對左派的革命領導文學的藝術指導方式及其他藝術和思想上的主張頗有微詞。同時老舍也未曾加入蘇汶和梁實秋等人的第三派----不認為文學至死都是自由的。
他的文學思想的基調是強調文學的自由表達,同時認為文學對社會的作用是不期然而然的和遠期的。
但是由於受到時代的影響,老舍也曾一度向文學的實用性靠近,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發展,藝術家的他又感到不適,於是又重新呼喚並實踐文學的自由表達和藝術性,在此期間其文學思想也出現了反復和震盪。
因此而言老舍沒有堅定單純的文學立場,他的文藝思想是搖擺不定的,但是他傾向於從感情角度看文學,認為「使人欣喜是藝術的目的」,「文學是認識生命的,解釋生命的」。同時老舍認為「文以氣為主」強調表達自我為主,不使文學變成傳道的教科書。
舒慶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筆名老舍,滿族正紅旗人,本名舒慶春,生於北京,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
著有長篇小說《小坡的生日》、《貓城記》、《牛天賜傳》、《駱駝祥子》等,短篇小說《趕集》等。老舍的文學語言通俗簡易,朴實無華,幽默詼諧,具有較強的北京韻味。
1966年8月24日,中國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紅衛兵的暴力批鬥,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盡。1978年初,老捨得到平反,恢復了「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㈣ 老舍的文章
趕集
序 五九
熱包子 愛的小鬼
同 盟 大悲寺外
馬褲先生 微 神
開市大吉 歪毛兒
柳家大院 抱 孫
黑白李 眼 鏡
鐵牛和病鴨 也是三角
蛤藻集
序 上任
犧牲 柳屯的
末一塊錢 老年的浪漫
毛毛蟲 善人
鄰居們 月牙兒
陽光
櫻海集
序 老字型大小
斷魂槍 聽來的故事
新時代的舊悲劇 且說屋裡
新韓穆烈德 哀 啟
火車集
「火」車 東西
人同此心 殺 狗
我這一輩子 一封家信
一塊豬肝 浴奴
貧血集
八太爺 不成問題的問題
小木頭人(童話) 小序
一筒炮台煙
集外
不說謊的人 創造病
敵與友 電話
丁 番表——在火車上
狗之晨 記懶人
民主世界 牛老爺的痰盂
沈二哥加了薪水 生滅
小鈴兒 新愛彌耳
裕興池裡 抓葯
文學概論講義
第一講引言
第二講中國歷代文說(上)
第三講中國歷代文說(下)
第四講文學的特質
第五講文學的創造
第六講文學的起源
第七講文學的風格
第八講詩與散文的分別
第九講文學的形式
第十講文學的傾向(上)
第十一講文學的傾向(下)
第十三講詩
第十四講戲劇
第十五講小說
舊體詩--老舍
白雲寺 北戴河贈四友詩 北行小詩
春遊小詩 登太白樓 登岳陽樓
登岳陽樓題-三秋圖 觀豫劇《花打朝》 賀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
黃山奇 黃山小詩之一 黃山雲
哭王禮錫先生 內蒙東部紀游 內蒙即景
汕頭行 詩二首 詩二章
詩三律 詩三首 詩四首
詩四章 詩五首 詩謝郭老秋雨中來訪
蜀村小景 題----全家福 題關良「鳳姐圖」詩
題靜廬寫禿松小品 向日本話劇團獻詩 一九六五年春節與北京曲藝團諸友歡聚得句
詠黃山 游海門----蓮花峰 游秦皇島
游日十七首 再集馬派名劇----贈馬連良 贈白土吾夫
贈北京晉陽飯庄 贈陳叔通 贈滌非詞人
贈廣州部隊戰士話劇團 贈湖南博物館 贈梅阡
贈木下順二 贈山月 贈汕頭工藝美術陳列館
贈申鳳梅 贈沈柔堅 贈土歧善麿
贈王瑩 贈荀慧生 贈友人歸廣州
致郭老 致章老
曲藝----老舍
八九十枝花 保民殺寇 保我河山 壁報詩
別迷信 長期抵抗 陳各莊上養豬多 成渝路上
慈母 打 打刀曲 讀書
二期抗戰 附錄-致友人函 歌唱偉大的黨 歌聲
鬼曲 國葬 過新年 海外新聲
和平解放西藏 紅售貨員 紅葉 鴻興飯館紅旗飄
厚古薄今 活-武松 假博士 教授
她記得 抗戰民歌二首 空城計 控訴摟包的-大鼓書詞
禮物 戀歌 流離 亂形容
蒙古青年進行曲 謎 怒 女兒經
陪都贊 青年 青年突擊隊員 清明
日本撤兵了 掃盪五氣 山高擋不住太陽 神仙辭職
生產就業 柿子豐收 蜀江船歌 雙反
說明白話 覃本秀自述 痰迷新格 童謠二則
微笑 為和平而戰 為小朋友們作歌 維生素
小相聲一則 新春之歌 新青年 新詩
雪中行軍 音樂的生活 英雄贊 元旦銘
札蘭屯的夏天 戰 丈夫去當兵 致富神咒
中秋月餅 祝賀北京解放十年 祝賀兒童節1 祝賀兒童節2
作詩
㈤ 有人看過老舍的《創造病》嗎,作者對這對夫妻的創造病到底是什麼看法夫妻二人到底是感情好還是性格不合
不該來這里問
㈥ 有誰能提供關於老舍鼓詞的創作特色的資料 急急急急急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劇作家。
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
老舍是滿族正紅旗人。1899年2月3日出生於北京西城小楊家胡同一個困苦的貧民家庭,老舍的父親是一名守衛皇城的護軍,1900年在抗擊八國聯軍入侵的巷戰中陣亡。從此,全家依靠母親給人縫洗衣服和充當雜役的微薄收入為生。老舍在大雜院里度過艱難的幼年和少年時代。大雜院的日常生活,使他從小就熟悉車夫、手工業工人、小商販、下等藝人、娼妓等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城市貧民,深知他們的喜怒哀樂。大雜院的生活使他從小就喜愛流傳於市井巷裡的傳統藝術(如曲藝、戲劇),為它們的魅力所吸引。他從這樣的環境中,接受了與現代中國大多數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藝術啟蒙。這些,都對他有極大的影響,並在他的創作中留下鮮明的印記。
1906年,在別人的資助下,老舍進私塾讀書;三年後,轉入新式學堂。1913年,考入學雜膳宿費用都由國家供給的北京師范學校。1918年老舍以優異成績在北京師范學校畢業,畢業後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學校並兼任國民學校校長。當「五四」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呼聲,把他從「兢兢業業地辦小學,恭恭順順地侍奉老母,規規矩矩地結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條中驚醒(《「五四」給了我什麼》),他作出了新的抉擇。1922年9月,老舍辭去所有職務,到以開明新派著稱的天津南開學校中學部任國文教員,在那裡寫下了第一篇新文學習作《小鈴兒》。「五四」推動他進一步掙脫了封建的、世俗的羈絆,去尋求一種比他已經得到的更有意義的生活。
1924年,老捨去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的漢語講師。多彩的世界和濃烈的鄉思,將他拉入文學的天堂。他閱讀了大量英文作品,業余開始小說創作。寫有《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等。1926年加入文學研究會,老舍在文學事業中找到了值得為之獻身的工作和充實的生活。他的創作從一開始就顯現出現實主義的特點,並且從語言、筆調到內容、主題,都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
1929年夏,老舍取道法、德、意、新加坡等國回國。次年7月,到濟南齊魯大學任教。1934年,改任青島山東大學教授。課余繼續長篇小說的創作。《貓城記》(1932)、《離婚》(1933)、《牛天賜傳》(1934)、《月牙兒》(1935)、《駱駝祥子》(1936)、《我這一輩子》(1937),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特別是小說《駱駝祥子》突出地表現了作家對於城市貧民的真摯同情和深刻理解,成為老舍的主要代表作。《駱駝祥子》是30年代中國最優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現代中國一部傑出的長篇小說;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40年代譯成英文以後,也贏得了外國讀者的喜愛。
抗日戰爭爆發後,老舍隻身南下赴漢口和重慶。1938年3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武漢成立,他被選為理事兼總務部主任,主管協會的日常事務。在創作上,以抗戰救國為主題,寫了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有話劇《殘霧》,小說《火葬》、《四世同堂》等。1939年6月,他參加全國慰勞總會北路慰問團,慰問抗戰軍民。近半年之中,行程兩萬余里,歷經川、鄂、豫、陝、寧、青、甘、綏八省,包括延安和陝甘寧抗日民主根據地。這些,都開闊了他的視野,豐富了他的生活,他的政治態度明顯地激進起來。抗戰後期,他又投身日漸高漲的民主運動之中。以上變化也鮮明地反映在他的創作中。他先後在濟南、武漢、重慶等地,與演唱曲藝的藝人討論編寫抗戰鼓詞的問題,自己也利用各種舊形式寫了不少宣傳抗戰的通俗作品,包括京劇、鼓詞、相聲、數來寶、墜子、話劇等,供藝人演出。1944年初,老舍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四世同堂》,以濃烈的油彩塗抹出在民族存亡關頭這座古老城市的眾生相,細致刻畫了深受傳統觀念束縛的中下層居民的內心沖突和由此萌發的覺醒,蘊含著對於他們的鞭撻和期待,在他關於北京市民的眾多描繪中增添了不少豐富多彩並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畫幅。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3月,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老舍赴美講學。期滿後旅居美國從事創作。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3日,老舍立即啟程回國,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等職。他以巨大的熱誠,參加政治、社會、文化和對外友好交流等活動、從事傳統藝術的改革、注意對青年文學工作者的培養和輔導,同時創作了《茶館》、《龍須溝》等著名話劇。1951年,話劇《龍須溝》上演,引起文藝界和社會的強烈反響。一個來自舊中國的老作家能在短促的時間里,寫出這樣一部歌頌新中國的優秀作品,它的成功引起普遍的贊嘆,老舍因此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他努力了解、體驗新的生活,反映在作品中,寫出歷史的躍進。
在後期創作中,最為成功的是話劇《茶館》(1957)和小說《正紅旗下》(1961~1962,未完)。前者以北京一座茶館作為舞台,展開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以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盤據時期和國民黨政府崩潰前夕三個不同時代的生活場景和歷史動向,結構嚴密,一氣呵成,再現了尖銳的矛盾沖突和豐富的社會生活,雖有濃厚的悲劇意味,卻都跳躍著時代的脈搏,顯示出人民的力量和歷史前進的趨勢,具有一種內在的歷史樂觀主義精神。這標志了作家的思想和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又有了重要發展。《茶館》是當代中國話劇舞台上最優秀的劇目之一,在西歐一些國家演出時,被譽為「東方舞台上的奇跡」。
老舍是現代中國作家中作品形式體裁最為豐富多樣的一個,而且在不少領域中都取得出色的成績。在老捨身上,「不但表現了一個藝術家最可寶貴的政治熱情,而且也表現了同樣可寶貴的藝術家的真正的勇氣」(周揚《從〈龍須溝〉學習什麼?》),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藝術創新精神,使他孜孜不倦地涉獵文學創作的各個領域,也使他永不滿足已經取得的任何成就,在4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能夠不斷取得重要的進展和突破。
在現代文學史上,老舍以長篇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
老舍的名字總是與市民題材、北京題材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他的作品大都取材於市民生活,為中國現代文學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世態人情、習俗時尚,運用的群眾口語,都呈現出濃郁的「京味」。優秀長篇小說《駱駝樣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說構思精緻,取材較為寬廣,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斷魂槍》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是現代中國文壇上傑出的風俗、世態(尤其是北京的風土人情)「畫家」。他把歷史和現實,從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時代的社會氣氛、風俗習慣,一直到各種人物的喜怒哀樂、微妙心態都結合濃縮在一起,有聲有色、生動活潑,自成一個完整豐滿、「京味」十足的世界。這是老舍在現代文學史上作出的特殊貢獻。
他的作品已被譯成20餘種文字出版,以具有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賞而贏得了廣大的讀者。
老舍這樣一個優秀的文學家、藝術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殘酷的迫害,1966年8月24日因不堪凌辱而含冤棄世。
老舍戲劇集
《殘霧》 《張自忠》《面子問題》 《神拳》《荷珠配》 《 歸去來兮》 《秦氏三兄弟》 《方珍珠》 《龍須溝》 《春華秋實》 《茶館》 《女店員》 《大地龍蛇》 《柳樹井》 《青霞丹雪 》《青蛙騎手》 《全家福》 《西望長安》 《誰先到了重慶》。
老舍長篇小說集
《蛻》 《老張的哲學》 《 鼓書藝人》 《 文博士》《 火葬》 《無名高地有了名 》《小坡的生日 》《正紅旗下》 《牛天賜傳》 《趙子曰》 《二馬》《 離婚》 《駱駝祥子》《 貓城記》
老舍短篇小說集
《趕集》 《熱包子》 《愛的小鬼》 《同 盟》 《大悲寺外》 《馬褲先生》 《開市大吉》《歪毛兒》 《柳家大院》 《抱 孫》 《黑白李》 《眼 鏡》 《鐵牛和病鴨》 《也是三角》 《蛤藻集》 《上任》 《犧牲》 《柳屯的》 《末一塊錢》 《老年的浪漫》 《毛毛蟲》 《善人》 《鄰居們》 《月牙兒》 《陽光》 《櫻海集》 《老字型大小》 《斷魂槍》《聽來的故事》 《新時代的舊悲劇》 《且說屋裡》 《新韓穆烈德》 《哀 啟》 《火車集》 《「火」車》 《東西》 《人同此心》 《殺 狗》 《我這一輩子》 《一封家信》 《一塊豬肝》 《浴奴》 《貧血集》 《八太爺》 《不成問題的問題》 《小木頭人》(童話) 《一筒炮台煙》 《集外》 《不說謊的人》 《創造病》 《敵與友》 《電話》 《狗之晨》 《記懶人》 《民主世界》 《牛老爺的痰盂》 《 沈二哥加了薪水》 《生滅》 《小鈴兒》《新愛彌耳》 《裕興池裡》 《抓葯》。
老舍曲藝作品
《厚古薄今》《活-武松》《假博士》《教授》 《她記得》《抗戰民歌二首》《空城計》 《控訴摟包的》-大鼓書詞 《禮物》《戀歌》《流離》《亂形容》《說明白話》《覃本秀自述》《痰迷新格》《童謠二則》 《微笑》《為和平而戰》《為小朋友們作歌》《維生素》 《小相聲一則》《新春之歌》《新青年》《新詩》《雪中行軍》《音樂的生活》《英雄贊《元旦銘》《慈母》《打刀曲》《讀書》《二期抗戰》《附錄-致友人函》《歌唱偉大的黨》《歌聲》《鬼曲》《國葬》《過新年》《海外新聲》 《和平解放西藏》《紅售貨員》《紅葉》《鴻興飯館紅旗飄》 《八九十枝花》《保民殺寇》《保我河山》《壁報詩》《別迷信》《長期抵抗》《陳各莊上養豬多》《 成渝路上》《蒙古青年進行曲》《女兒經》 《陪都贊》《 青年》《 青年突擊隊員》《 清明》 《日本撤兵了》《 掃盪五氣》 《山高擋不住太陽》《 神仙辭職》 《生產就業》《柿子豐收》《蜀江船歌》《雙反》 《札蘭屯的夏天》《戰》《丈夫去當兵》《致富神咒 》《中秋月餅》 《祝賀北京解放十年》《祝賀兒童節1》《祝賀兒童節2》 《作詩》。
㈦ 老舍認為自己在創作有兩條道路分別以它的兩部作品為代表這兩部作品是
、縱觀老舍的長、中、短篇小說創作,可以看到一個基本主題,那就是對於民族傳統文化的反思、批判。老舍繼承了魯迅的關於「國民性」的思考,在某些方面還顯出了自己新的開拓與新的特色。《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早期的長篇中,相當深入地剖析了中國國民的精神弱點,如被金錢銹損了靈魂的老張、渾渾噩噩的趙子曰、抱殘守缺的馬則仁。《二馬》中把中國國民性的解剖放進了世界民族之林這個大手術室中,具有宏闊的視野,也從獨特的角度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嶄新的透視。顯示了老舍開闊的文化意識。《貓城記》中對中國社會現實、中國傳統文化母體身上的毒瘤,其剖析達到了相當深入的地步。《離婚》中直面現實,把小市民的庸俗無聊與官府的衙門的黑暗腐敗連結在一起。表現了作者對民族文化批判意識已經達到自覺的程度,因而具有界碑的意義。《駱駝祥子》《月牙兒》對底層貧苦市民的熱情而深具痛惜之情的注視,形成了文化批判的另個側面,深入到了抨擊社會制度的層次。《四世同堂》表達了老舍希望在民族戰爭的烈火中清算歷史遺傳病的新的思想高度,滿懷著對民族性更新的信念。
二、以北京下層市民社會為中心,是老舍為自己的文化批判所開拓的領域。中國人的國民性在市民階層中體現得相當充分與全面,而北京又是保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最為典型的古城。從某種意義上說,老舍的小說只有一個「主角」,那就是北京。
㈧ 評價老舍的文章
老舍就任小學校長的第二年,爆發了五四運動。他自稱只是「看見了五四運動,而沒在這個運動裡面,……對於這個大運動是個旁觀者」(《我怎樣寫〈趙子曰〉》)。這確實使他在一段時期里,對於青年學生及其活動,有些隔膜和誤解。但「五四」時期興起的新的時代潮流,包括文學革命在內,仍然沖擊著他的心靈。本來,軍閥政府基層機構的腐敗,混跡其間的衛道者們的虛偽,在這個剛剛來自社會底層的年輕人的眼中,無處不是破綻和丑態,難以與他們安然相處。當「五四」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呼聲,把他從「兢兢業業地辦小學,恭恭順順地侍奉老母,規規矩矩地結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條中驚醒(《「五四」給了我什麼》),他作出了新的抉擇。1922年9月,老舍辭去所有職務,到以開明新派著稱的天津南開學校中學部任國文教員,在那裡寫下了第一篇新文學習作《小鈴兒》。在這以前,還堅決退掉母親包辦的婚約。次年回到北京,任顧孟余主持的北京教育會的文書,同時在第一中學兼課,業余時間到燕京大學旁聽英文。一度還信仰過基督教。雖然道路不無曲折,但「五四」推動他進一步掙脫了封建的、世俗的羈絆,去尋求一種比他已經得到的更有意義的生活。
1924年,老捨去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的漢語講師。為了提高英文水平,閱讀了大量英文作品。生活和書本都向他打開一個比原先見到的更為寬廣多彩的世界。閱讀作品進一步激發了他的文學興趣。客居異國的寂寞和日益濃烈的鄉思,又需要寄託和發泄。幾種因素交織在一起,促使他把見到過的人和事用文藝的形式寫下來。1926年寫成的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取材於當年在教育界任職時的見聞。接著又寫下了長篇《趙子曰》(1926)和《二馬》(1929)。三部作品陸續在文學研究會的刊物《小說月報》上連載,立刻以文筆輕松酣暢,富有北京的地方色彩,善於刻畫市民生活和心理,引起讀者的注意。他的創作從一開始就顯現出現實主義的特點,並且從語言、筆調到內容、主題,都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1926年,老舍加入文學研究會。他終於在文學事業中找到了值得為之獻身的工作和充實的生活。
㈨ 老舍的辭工獎是什麼意思
《辭工》是老舍雜文集第十四卷中的作品。
可對照老舍作品集:
作品分類如下:
1、長篇小說
四世同堂、駱駝祥子、正紅旗下、我這一輩子、二馬、鼓書藝人、火葬、離婚、趙子曰、老張的哲學、貓城記、牛天賜傳、蛻、文博士、無名高地有了名、小坡的生日、
2、短篇小說集:
趕集(序、五九、熱包子、愛的小鬼、同盟、大悲寺外、馬褲先生、微神、開市大吉、歪毛兒、柳家大院、抱孫、黑白李、眼鏡、鐵牛和病鴨、也是三角)、
火車集(「火」車、兔、東西、人同此心、殺狗、我這一輩子、一封家信、一塊豬肝、浴奴)
蛤藻集(序、老字型大小、斷魂槍、聽來的故事、新時代的舊悲劇、且說屋裡、新韓穆烈德、哀啟)
集外(不說謊的人、創造病、敵與友、電話、丁、番表——在火車上、狗之晨、記懶人、民主世界、牛老爺的痰盂、沈二哥加了薪水、生滅、小鈴兒、新愛彌耳、裕興池裡、抓葯)
貧血集(小序、戀、八太爺、不成問題的問題、小木頭人(童話)、一筒炮台煙)
櫻海集(序、上任、犧牲、柳屯的、末一塊錢、老年的浪漫、毛毛蟲、善人、鄰居們、月牙兒、陽光)
3、戲劇集:
寶船、茶館、春華秋實、殘霧、大地龍蛇、方珍珠、歸去來兮、火車上的威風、荷珠配、龍須溝、女店員、面子問題、全家福、秦氏三兄弟、柳樹井、青蛙騎手、青霞丹雪、神拳、誰先到了重慶、西望長安、張自忠、
4、雜文集:
報告
(八月十日報告、二月二十五日報告、附:總務部報告、六月十八日報告、六月五日報告、七月二日報告、七月九日報告、七月十六日報告、十一月二十六日報告、十一月十二日報告、十一月五日報告、十月八日報告、十月二十九日報告、十月十五日報告、五月十四日報告、一月二十八日報告、一月二十日報告、一月九日略報)
出口成章
(序、自序、人物語言、語言 人物戲劇、人物語言及其他、語言與生活、話劇的語言、兒童劇的語言、戲劇語言、對話淺論、關於文學的語言問題、學生腔、談敘述與描寫、人物不打折扣、文病、比喻、越短越難、談簡練、別怕動筆、談讀書、看寬一點、多練基本功、勤有功、青年作家應有的修養、談相聲的改造、習作新曲藝的一些小經驗、大眾文藝怎樣寫、「現成」與「深入淺出」、《駱駝祥子》序、北京市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成立大會開幕詞、鼓詞與新詩、暑中寫劇記)
和工人同志們談寫作
(不怕,不慌、多改多念、怎樣運用口語、寫透一件事、突出主題,安排材料、談人物的刻畫、怎樣寫快板)
老牛破車
(序、我怎樣寫《大明湖》、我怎樣寫《二馬》、我怎樣寫《火葬》、我怎樣寫《劍北篇》、我怎樣寫《老張的哲學》、我怎樣寫《離婚》、我怎樣寫《駱駝祥子》、我怎樣寫《貓城記》、我怎樣寫《牛天賜傳》、我怎樣寫《小坡的生日》、我怎樣寫《趙子曰》、我怎樣寫短篇小說、我怎樣寫通俗文藝、閑話我的七個話劇、言語與風格、人物的描寫、景物的描寫、事實的運用、談幽默)
雜文集第十四卷
(一些印象、文藝與木匠、吃蓮花的、第一屆詩人節、辭工、趵突泉的欣賞、可愛的成都、買彩票、抬頭見喜、青蓉略記、寫信、小麻雀、舊詩與貧血、有聲電影、頭一天、我的母親、科學救命、還想著它、「四大皆空」、自傳難寫、哭白滌洲、我有一個志願、一九三四年計劃、又是一年芳草綠、割盲腸記、新年的二重性格、春風、一點點認識、新年醉話、小動物們、雙十、特大的新年、小動物們(鴿)續、文牛、觀畫記、何容何許人也、大智若愚、大發議論、青島與山大、文協七歲、考而不死是為神、想北平、給茅盾兄祝壽、小病、英國人、痴人、神的游戲、我的幾個房東、八方風雨、《牛天賜傳》廣告、大明湖之春、紐約書簡、避暑、東方學院、我熱愛新北京、習慣、這幾個月的生活、北京的春節、暑中雜談二則、無題(因為沒有故事)、大地的女兒、取錢、五月的青島、新社會就是一座大學校、畫像、五天的日記、生活,學習,工作、北京、寫字、吊濟南、要熱愛你的胡同、讀書、南來以前、謝謝青年朋友們的關切、落花生、小型的復活(自傳之一章)、養花、有錢最好、快活得要飛了、「五四」給了我什麼、談教育、入會誓詞、新疆半月記、西紅柿、致台兒庄戰士的慰勞書、白石夫子千古、再談西紅柿、一封信、百花齊放的春天、暑避、記「文協」成立大會、賀年、檀香扇、會務報告、悼念羅常培先生、青島與我、這一年的筆、貓、立秋後、轟炸、寶地、等暑、我為什麼離開武漢、勤儉持家、鋼筆與粉筆、懷友、梅蘭芳同志千古、《天書代存》序、生日、內蒙風光(節選)、鬼與狐、五四之夜、敬悼郝壽臣老先生、代語堂先生擬赴美宣傳大綱、獨白、南遊雜感、避暑、宗月大師、記憶猶新、婆婆話、又一封信、春來憶廣州、我的理想家庭、向王禮錫先生遺像致敬、可喜的寂寞、有了小孩以後、未成熟的穀粒、下鄉簡記、搬家、行都通訊、致陳逸飛先生信、文藝副產品——孩子們的事情、詩人、到了濟南、理想的文學月刊、自述、討論、兔兒爺、敬悼許地山先生、兔兒爺、話劇觀眾須知二十則、參加郭沫若先生創作二十五年紀念會感言、、給黎烈文先生的信、四位先生、滇行短記、夏之一周間、多鼠齋雜談、悼趙玉三司機師、一天、夢想的文藝、家書一封、晝寢的風潮、「住」的夢、母雞、當幽默變成油抹、「住」的夢、我所認識的沫若先生、給趙景深的一封信、答客問、不遠千里而來、悼於非閛的畫、可喜的寂寞)
雜文集第十五卷
(小引、AB與C、哀莫大於心死、芭蕉集序、保衛武漢與文藝工作、北京俗曲百種摘韻序一、本刊半年來的回顧、儲蓄思想、大時代與寫家、讀《鴨嘴澇》、讀巴金的《電》、讀畫小記、對三十二年文藝界的希望、傅抱石先生的畫、《關友聲畫集》序、關於大鼓書詞、關於文協、關於文協的工作——致周揚、關於文藝諸問題、觀畫偶感、國內文人的團結——致郁達夫、滑稽小說、話劇中的表情、記寫《殘霧》、教育與文藝、敬悼許地山先生、看畫、《抗戰詩歌集二輯》序、抗戰戲劇的發展與困難、抗戰以來文藝發展的情形、老舍幽默詩文集序、連環圖畫、靈的文學與佛教、魯迅先生逝世兩周年紀念、略談抗戰文藝、略談人物描寫、論創作、論新詩、漫畫、沒有「戲」、青年與文藝、如何接受文學遺產、三年來的文藝運動、三年寫作自述、三言兩語、桑子中畫集序、神曲、詩人節獻詞、《泰山石刻》序、談通俗文藝、談中國現代木刻、唐代的愛情小說、通俗文藝的技巧、《通俗文藝五講》序、文協的過去與將來、文協第二年、文藝的工具——言語、文與貧、文章下鄉,文章入伍、我的「話」、
我的創作經驗(講演稿)、五年來的文協、習作二十年、獻曝、小報告一則、寫與讀、形式·內容·文字、血點、約瑟·康拉得、一九四一年文學趨向的展望、一年來文協會務的檢討、幽默的危險、臧克家的《烙印》、怎樣讀小說、怎樣維持寫家們的生活、怎樣寫小說、怎樣學詩、戰時的藝術家、製作通俗文藝的苦痛、《忠烈圖》小引、走向真理之路)
雜文集第十六卷(「厚今薄古」及其他、《北京話語匯》序、《北京文藝》發刊詞、《郝壽臣臉譜集》序、《紅樓夢》並不是夢、《老舍短篇小說選》後記、《老舍選集》俄文譯本序、《離婚》新序、《龍須溝》(修正本)序、《龍須溝》的人物、《龍須溝》寫作經過、《駱駝祥子》後記、《馬連良演出劇本選集》序、《十五貫》改編說明、《西望長安》作者的話、《新生》簡評、把紅旗插到評書界、北京的「曲劇」、北京市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工作總結報告、充實我們的學識、創作的繁榮與提高、從蓋老的《打店》說起、答復有關《茶館》的幾個問題、大家合作、大力推廣普通話、讀《套不住的手》、讀了《娥並與桑洛》、對曲劇的發展說幾句話、多編好相聲、多寫小小說、風格與局限、古為今用、關於文學創作中的語言問題、關於兄弟民族文學工作的報告、關於業余曲藝創作的幾個問題、關於語言規范化、關於閱讀文學作品、觀戲簡記、好戲真多、回答《文藝學習》編輯部的問題、紀念英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菲爾丁、簡評演技、健康的笑聲、介紹北京相聲改進小組、救救電影、劇本習作的一些經驗、老百姓的創造力是驚人的、論悲劇、民間文藝的語言、請多注意通俗文藝、熱愛今天、人物、生活和語言、三多、散文並不「散」、散文重要、深入生活,大膽創作、詩與快板、十年筆墨、什麼是幽默、說好新書、談「粗暴」和「保守」、談《茶館》、談《方珍珠》劇本、談《將相和》、談《林則徐》、談《武松》、談《陰陽五行》、談翻譯、談諷刺、談快板、談詩、談談文藝創作的提高問題、談文藝通俗化、談文字簡練、談用字、題材與生活、土話與普通話、文學創作和語言、文學修養、文學語言問題、文章別怕改、我的幾句話、我的經驗、我為什麼寫《全家福》、我怎麼寫的《春華秋實》劇本、我怎樣學習語言、舞台花甲、習寫喜劇增本領、喜劇的語言、喜劇點滴、戲劇漫談、先學習語文、相聲語言的革新、新《王寶釧》、新文藝工作者對戲曲改進的一些意見、選擇與鑒別、學習民間文藝、學一點詩詞歌賦、要真鑽,也要大膽創造、一點小經驗、一點印象、銀幕上的《一百個放心》、有關《西望長安》的兩封信、
與日本友人的一次談話、怎樣寫通俗文藝、祝賀、本固枝榮)
5、其它
舊體詩
(白雲寺、北戴河贈四友詩、北行小詩、春遊小詩、登太白樓、登岳陽樓、登岳陽樓題-三秋圖、觀豫劇《花打朝》、賀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黃山奇、黃山小詩之一、黃山雲、哭王禮錫先生、內蒙東部紀游、內蒙即景、汕頭行、詩二首、詩二章、詩三律、詩三首、詩四首、詩四章、詩五首、詩謝郭老秋雨中來訪、蜀村小景、題-全家福、題關良「鳳姐圖」詩、題靜廬寫禿松小品、向日本話劇團獻詩、一九六五年春節與北京曲藝團諸友歡聚得句、詠黃山、游海門-蓮花峰、游秦皇島、游日十七首、再集馬派名劇----贈馬連良、贈白土吾夫、贈北京晉陽飯庄、贈陳叔通、贈滌非詞人、贈廣州部隊戰士話劇團、贈湖南博物館、贈梅阡、贈木下順二、贈山月、贈汕頭工藝美術陳列館、贈申鳳梅、贈沈柔堅、贈土歧善、贈王瑩、贈荀慧生、贈友人歸廣州、致郭老、致章老)
新詩
(保民殺寇、保我河山、壁報詩、長期抵抗、成渝路上、慈母、打、打刀曲、附錄-致友人函、歌唱偉大的黨、歌聲、鬼曲、國葬、海外新聲、紅葉、教授、她記得、抗戰民歌二首、空城計、禮物、戀歌、流離、蒙古青年進行曲、謎、怒、青年、青年突擊隊員、清明、日本撤兵了、山高擋不住太陽、蜀江船歌、痰迷新格、童謠二則、微笑、為和平而戰、為小朋友們作歌、新春之歌、新青年、新詩、雪中行軍、音樂的生活、元旦銘、札蘭屯的夏天、戰、丈夫去當兵、致富神咒、祝賀北京解放十年、祝賀兒童節)
曲藝
(八九十枝花、別迷信、陳各莊上養豬多、讀書、二期抗戰、過新年、和平解放西藏、紅售貨員、鴻興飯館紅旗飄、厚古薄今、活-武松、假博士、控訴摟包的-大鼓書詞、亂形容、女兒經、陪都贊、掃盪五氣、神仙辭職、生產就業、柿子豐收、雙反、說明白話、覃本秀自述、維生素、小相聲一則、英雄贊、中秋月餅、祝賀兒童節、作詩)
文學概論講義
(引言、中國歷代文說(上)、中國歷代文說(下)、文學的特質、文學的創造、文學的起源、文學的風格、詩與散文的分別、文學的形式、文學的傾向(上)、文學的傾向(下)、文學的批評、詩、戲劇、小說)希望、勵友人書、自擬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