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文學創造主體的「客體化」
文學創作是指作家為現實生活所感動,根據對生活的審美體驗,通過頭腦的加工改造,以語言為材料創造出藝術形象,形成可供讀者欣賞的文學作品,這樣一種特殊的復雜的精神生產活動,它是創作主體與創作客體的有機統一。
在文學創作中這兩者的關系如何統一的,這就是我這個學期學文學理論最感興趣的問題之一。
我常常問自己,問什麼別人能創作出一部部傑出的文學作品,而我只是個欣賞者,有時連個欣賞者也做不到,只是個門外漢,只是個過客,充充看一眼就離去,什麼也感受不到因為我不具有文學創作主體基本素質。
文學創作的主體並不完全等同於作家的概念,他是指那些面對文學創作客體,並進入創作過程的作家。文學創作主體有三個基本特徵:一是暫時放棄對現實的直接功利性關注;二是想像力被充分調動起來;三是向創作對象傾注強烈感情。
俗話:「《文選》爛,秀才半。」「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楊雄說:「大抵能讀千賦,則能為之。」杜甫也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古今中外作家大多得力於閱讀。高爾基、奧斯特洛夫斯基、司馬遷、王安石、冰心、茅盾、三毛等都是如此。冰心7歲已讀完《三國志》,11歲前就讀完了《水滸傳》《聊齋志異》《滑稽外史》《塊肉餘生述》《西遊記》《天雨花》《再生緣》《兒女英雄傳》《說岳》《東周列國志》《封神演義》《紅樓夢》等。台灣女作家三毛3歲時就迷上書,5歲半就讀《紅樓夢》,她一生嗜書如命。
也就是說也是說學問影響文學創作。
曹丕《典論.論文》:「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這里所謂「氣」,乃指作家的氣質、個性。《情采》篇中闡明了「為情而造文」的創作原則,在《物色》篇中提出了「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的藝術概括理論。
所謂智者樂山,仁者樂水。
這就是主體選擇客體,有什麼樣的主體就有什麼樣的客體。
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只有體驗才是主客體融合的方式。
偉大作家司馬遷成功經驗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關於文學創作客體的幾種觀點。所謂文學創作的客體是指作家在創作過程中加工改造的對象。以往人們對於文學創作客體主要有三種看法:一是認為文學創作的客體就是人的主觀情感意念;二是認為文學創作的客體就是自然,即外在的客觀世界;三是認為文學創作的客體是社會意識形態。文學創作的客體是以人的活動為中心的社會生活。
曹雪芹說的「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就是要求把注意力集中到生活實際中,研究一切實際的人和事,豐富我們的生活經驗,有了生活積累,寫起來就得心應手。這就是說到了創作的客體,當你遇到秋天黃葉飄落時,就會有「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的感受。
而情感是體驗的途徑。
偉大情感是構成偉大心理品質的主要因素,聖人說:「有德者必有言」,偉大的情感品質可造就才華橫溢的文章
文學藝術是情感藝術。要想打動別人就要先打動自己。花鳥很普通,可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人是有七情六慾的,不要對自己身上萌生的情感無動於衷,麻木不仁。
文學創作是主客體雙向建構的過程也就是情景交融、心目相取。心中之情與眼中之景互相滲透構成藝術形象。任何藝術形象都不可能是純粹主觀的或純粹客觀的。文學創作所反映的社會生活不是獨立於作家之外的自在存在,而是作家眼中的存在,帶有作家的主觀傾向;作家在作品中融進的主觀傾向是社會生活影響制約的產物,並非空穴來風。也就是主體的客體化,客體的主體化。
晉代陸機的《文賦》,中說 「意不稱物,文不逮意」,對「物、」「情」、「文」三者的關系進行了探索。我想這里的物是指創作的客體,而情是創作的主體,而文是指語言。孟郊寫作講究一字一句慢慢錘煉,講究「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或是「語不驚人死不休」。
高爾基說:「語言把我們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來,它是文學的基本材料。文學就是用語言來表達的造型藝術。」(《論散文》)語言具有描繪形象、喚起讀者形象聯想的功能,是因為語詞所表現的概念是同有關的表象聯系在一起的。作家應當掌握語言藝術的特點和技巧。從所反映的生活出發,去尋求最恰當的語言。老舍在《語言與生活》中說過:「語言脫離了生活就是死的。語言是生命與生活的聲音。」作家有深厚的生活底子,對所寫的人物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駕馭語言。
例如「用惠山泉水泡小龍團茶」,這是日常生活化的語言,到了東坡詩里就成了「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生活物象到了文學中變的別具一格、神靈活現,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文學想像經常因為創新不夠,於是語言變得過俗、過濫,總擺脫不了別人的影子。一寫荷塘就是田田的葉子,就是微風過處之類;一寫美女就是瓜子臉櫻桃嘴,現在時興的是可人、性感之類。古人都懂得不正面去寫羅敷的美,這就是文學的語言。
所以說有了文學的語言文學創作主體和客體更好統一。
而主客體的統一是一個彼此之間雙向交流、相互融合、同構對位和共同吸附、共同超越的過程。
B. 名詞解釋文學材料是什麼意思
能為文學創作提供素材的物質,包括事件文字圖片等等。文學材料是文學創作的前提,沒有文學材料,那麼文學創作將無法進行。
C. 文學作品怎麼分析
從以下五個方面分析。
1、從原著創作時代背景來分析時代意義。
正確評價文學作品在文學史上的價值,重要的一點是離不開時代背景的探究。
2、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
王國維是用心理學來研究《紅樓夢》又有重大建樹的。西方心理學家認為,人格有共同特質、個性特質、表面特質、根源特質、內外傾特質、精神質、神經質等類型。此外人格還分為雙重人格、多重人格等。
3、從哲學和科學的發展看文學創作思潮的變遷。
在西方文學史上,文學創作思想深受哲學思潮和科學發展的影響。無論是古羅馬希臘時期、歐洲的文化啟蒙運動,還是「二戰」以來的文學,哲學對文學的滲透影響是巨大的。
4、從同類作品或相似作品比較加深理解。
從同類題材作品或某些相似題材的作品進行比較,從中可以加深對原著的理解。
5、從體制看文學創作題材的重心有別。
歐洲最早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19世紀其作品的內容重在批判資本主義的金錢帶來的罪惡、人慾橫流的社會、社會的不公及人情的冷漠。
(3)文學創造的材料是怎樣獲得的擴展閱讀:
文學作品的形象思維創作過程決定了文學作品與科學家們的運用邏輯思維創作的學科著作有著根本的區別,其區別可從以下五方面認識:
1.從內容來說
它們雖然都是客觀事物的反映, 但學科著作採取了「對世界的科學的掌握方式」,材料翔實、准確無誤,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經過、結果必須真實,事物的外形、大小、性質、特徵、用途、必須准確,所舉的數字、圖表、例子必須可靠, 一切都有具有客觀的實在性。
而文學作品則採取了「對世界的藝術的掌握方式」,它依據生活而又經過虛構,從不拘泥於真人真事,人物不專用一個模特兒而是雜取多人、合而為一,事件不全用事實而是採取一端、加以生發,環境不只是依託一地一處而是根據需要加以組合、創造,一切都具有主觀情理性。
2.從形式來說
它們雖說運用的媒介都是語言,但學科著作的語言貴在條理清晰;而文學作品語言貴在文質彬彬。
3.從作者來說
它們都是思維的成果,但學科著作主要用的是邏輯思維,以客觀事實、統計數字、邏輯的判斷和推理說話;而文學作品主要用的是形象思維,以生動感人的形象描繪說話。
4.從讀者來說
它們都有認知價值,但學科著作訴諸讀者以事實與理智,鑒賞者側重於科學真實和實用功能的評價;而文學作品訴諸讀者以感情和想像,鑒賞者側重於藝術真實和審美創造的判斷。
5.從功能來說
它們都有社會價值,但學科著作主要是傳遞信息的工具,重在實用;而文學作品則重於社會教化,重於審美。
文學作品與其它著作的區別,在於它不以傳遞特定的具體知識為目的, 通過閱讀文學作品,不可能獲得科學技術專門知識或具體的科學實驗、生產與工作方法; 如果某種著作的主旨為傳達特定的具體知識,那麼盡管它具有優美的文學價值,如司馬遷的《史記》,也不屬於文學范疇。
D. 什麼叫文學材料
文學材料是指文學作品在創作過程前或過程中創作者所收集、積累的有關作品創作的一切資料。
文學材料一定要豐富、生動,但不一定都能用到文學作品當中,文學材料相對文學作品是比較粗糙、散亂的,需要作家的整理及再創造。
E. 怎樣理解文學創造是對社會生活的一種情感把握
文學: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是以語言為材料來構築藝術形象的,並以滲透著情感的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具有審美特質的社會意識形態.
簡單地說,文學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文學具有形象的間接性、意象性、概括性、模糊性.因此,它更易於表現廣闊的社會生活和豐富的內心世界.
作為社會意識形態,文學具有意識性、社會性、和獨特性.
文學是社會生活的能動反映:從社會生活到文學作品,須經過作家心靈的中介加工.在這個問題上歷來有不同的看法,大致可歸結為「再現說」、「表現說」和「能動反映論」.
文學作為人的精神創造產品,帶有目的和意義,具備著某種價值.其最為直接和獨特的作用是它的美悅作用.人們在欣賞文學作品時得到情緒上、感覺上和精神上的滿足.其次是認識作用.可以從中認識歷史和人生,提高觀察和理解生活的能力.最後是教育作用.文學作品能影響人的心靈和行為,幫助人提高思想境界,凈化靈魂,增強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辭海》是這樣定義文學的:「文學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中外古代都曾把一切用文字書寫的書籍文獻統稱為文學.現代專指用語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藝術,所以又稱為「語言藝術」,現代通常分為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影視文學等體裁,在各體裁中又有多種樣式.」
文學的這種性質就決定了文學既有「純藝術的」,又不可避免地反映時代背景、社會生活乃至對歷史的總結、評判以及對其發展方向的主觀願望.如外國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紅與黑》、《巴黎聖母院》、《人間喜劇》、莎士比亞戲劇、中國的《詩經》、曹操的詩歌、《水滸》、《三國演義》等.即使是《紅樓夢》,能簡單的說它就是一部愛情的悲劇小說嗎?魯迅說,翻開中國的封建史,看到的就是「吃人」兩字.看《紅樓夢》就能感到這個社會就是扼殺人性,因而不可避免的產生要推翻這個社會的沖動.事實上,《紅樓夢》從它一問世就被看作有傷風化和「反書」而遭禁,並不是後人把「革命」強加在它頭上.
F. 論述文學創造的過程
過程
1、話語蘊藉——是對文學活動的特殊的語言與意義狀況的概括,指文學作為社會性話語蘊含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
2、原始意象——按容格的解釋,就是「人類遠古的深層集體無意識」,是自遠古人類在生活中形成的、並且時代遺傳下來的深層心理經驗,是一種亘古綿延、無所不在、四處滲透的最深遠、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人類思想,即人類精神本體。
3、藝術構思——是作家在材料積累和藝術發現的基礎上,在某種創作動機的指導下,以心理活動和藝術概括方式,創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維過程。
4、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性質——對文學活動的特殊性質的概括,指文學是一種交織著無功利與功利、形象與理性、情感與認識等綜合特性的話語活動。
5、精神生產——指人類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資料而進行的對於自然、社會的觀念活動。科學、哲學、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藝術(7種)都屬於精神生產。(精神生產的概念首見於《德意志的意識形態》,此後在《共產黨宣言》《剩餘價值理論》等著作中多次出現)
6、物化階段——是文學創造過程的最後階段。它是指作家將在構思過程中已基本醞釀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轉換為文學符號,並固定在紙張上,使其成為可以流通和消費的意識形態話語系統的階段。
G. 論述文學作品創作的過程
創作動機:創作動機是驅使作家投入文學創作活動的一股內在動力,它是與一定的主觀願望或目的相聯系的,是由作家強烈的內在需要促成的。
藝術構思:藝術構思本質上是一種藝術思維:即藉助於再現想像,尤其是創造性想像所從事的思維。確切地講,藝術構思是作家在材料積累和藝術發現的基礎上,在某種創作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回憶、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動,以各種藝術構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藝術思維過程。
形象思維:指在藝術構思中,以想像為中心環節,綜合運用聯想、感情、理智、回憶等多種心理機制,以創造具有豐富審美意義的形象或意念為目的的思維方式,由於形象思維主要體現在藝術創造中,因此它又叫藝術思維。在文學創造中,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相輔相成,相互為用,而總體上,形象思維包含抽象思維。
藝術直覺:藝術直覺是文藝家在創作活動中直接、敏銳、迅速地感受、捕捉具有審美價值的形象的一種特殊心理能力。藝術直覺是憑感官直覺得到的客觀對象物最初的主觀映像,所以它既不完全是感性認識,也不是無意識。其表現形態是感性的、不自覺的、非邏輯的和非功利的,而本質內涵又常是和理性、邏輯、功利目的有內在聯系的。它看似先天的本能,實為後天的再造,是以審美主體長期的實踐積累、經驗積淀、思想修養為內在依據的。藝術直覺在審美判斷、藝術創造中有不可忽視的獨特功能。
靈感:靈感是指創造性思維過程中認識發生飛躍的心理現象,它是作家在內心長期積累、比較、分析材料並艱苦地思索之後,突然在無意之間獲得的對所思主題(意念和形象)的一種頓悟,其突出特徵是非預期性、亢奮性和創造性。
H. 「藝術生產」的概念是怎樣提出來的文學創造作為一種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喲的關系如何
答題要點:(1)「藝術生產」是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社會生產活動的客觀過程時提專出來的,最初在屬《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稱藝術活動為「藝術勞動」,後來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稱為「藝術生產」。(2)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是人類社會生產活動的兩種基本形式。精神生產的產生和發展,始終以物質生產為前提和基礎。精神生產最初與物質生產交織在一起,從屬於物質生產,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精神生產才獨立發展起來。精神生產獨立發展起來之後,一方面仍受物質生產的制約,另一方面又有相對獨立性,表現在它的發展與物質生產存在著不平衡現象以及它對物質生產具有反作用。文學作為一種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的關系也如上所述。
I. 以一部文學作品為例,敘述其文學創造過程。(文學理論題,最好長一點)
兄弟咱們應該是一個班的,我感覺這個問題一時不能有答案😭😭還是自己加油吧,不過如果你找到了記得發我一份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