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春聯是發明的

春聯是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8-26 09:20:29

① 對聯是怎麼發明

對聯,又稱楹聯,是懸掛或粘貼在牆壁和楹柱上的聯語。究其歷史,源遠流長,它的起源同駢體文的形成和發展有密切的關系。駢體文由漢代曹植開其先河,至南朝梁陳趨於成熟,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其特點是文辭用偶,兩兩相對,務諧音以成韻,必修辭以達遠。有學者說,對聯是「駢文的後裔」,是頗有見地的。

唐初形成的律詩,句式對仗工整,與對聯的寫作方法相同。六朝以後興起的律賦,更強調音韻和諧、對仗工整。這些詩作中的許多上下句,本身就是一副對聯。不論五言律詩或七言律詩,每首都是八句,其中第三、四兩句,第五、六兩句都必須相對,這種詩體從唐代到現在,千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沿用。對聯就是從律詩為代表的對偶文體中派生出來的。所以也可以說,對聯是唐初律詩、律賦的衍生品。

從對聯的發展史看,它萌芽於律詩之前,發展於律詩之後,鼎盛於詩詞日益衰落的清代。中國的對聯,據說最早出現的便是春聯。而春聯則是從「桃符」轉化而來的。桃符產生在秦代前後,在兩塊深紅色的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郁壘」,或畫上兩個神像,以鎮邪驅鬼,祈福納祥。隨著駢文的出現和律詩的定型發展,「桃符」也在內容上得到了更新,產生了題寫兩句對偶的「桃符詩句」,這便是對聯的最早雛形。對聯究竟是產生於何時何人之手,眾說紛紜。但有譚嗣同考證,南梁時代的文學家劉考綽罷官不出,自題其門曰:「閉門罷慶吊,高卧謝公聊。」其三妹令嫻續曰:「落花掃仍合,叢蘭摘復生。」這雖是詩,但語句皆為駢儷,又題在門上,故堪稱對聯面世之首作。比之很久以來大家都認為是創先的五代孟昶的春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上推了近四百年。

對聯講究煉字煉意,對聯作者要用精煉的文字,巧妙的構思以及畫龍點睛的手法,創作出感情豐富、形象鮮明、構思奇特、意韻濃郁的作品。因而,對聯能引人入勝,發人深思,耐人尋味,給人啟迪。自從對聯成為一種獨特的文體後,由於其精粹的特點,便像長了翅膀一般,從士大夫那裡飛向民間,深入千家萬戶,它既像「陽春白雪」,也像「下里巴人」。正因為它有廣泛深厚的群眾基礎與極強的生命力,千百年來,「對聯熱」經久不衰,一直為我國廣大人民群眾所欣賞、所喜愛,真正成為中華民族的魂寶,堪稱我國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由於對聯一般是用古典藝術語言造句和修辭的,所以它典雅、精煉、優美,且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魅力奇妙。同時,它的表現手法多種多樣:或狀物寫景,或詠物言志,或抒情寓意,或愐古敘懷,或揚善抑惡等。此外,它又是與書法揉和在一起的綜合藝術,兩者相互映襯,更顯出一種神秘飛動、瑰麗典雅的藝術美。

許多對聯不但與詩詞同樣具有高度的文學性和審美意義,而且能贏得更多的讀者,更富有廣泛的使用價值。在過去,歷代皇帝殿試進士,選拔狀元,常用對聯;文人墨客交往,互相題贈要用對聯;游覽名勝古跡,也會即興題聯。到了現代,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聯的使用更為廣泛,民間歲時節令,升遷新居和喜事慶典或行業開張,以及現在的酒店茶亭、書院店堂、樓台亭閣等無不使用對聯,正是「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在我們廣大農村都喜歡貼春聯。春節到了,春天來了,在廳堂或門前掛上一幅醒目的對聯,心情就是不一樣。

對聯這一獨特的藝術文體,從起源至今,已有千百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發展歷程中,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聯林奇珍和趣聞軼事,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魂寶,是一種值得我們發揚光大的藝術。在現實生活中,對聯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生活,真正是雅俗共賞,老少咸宜。所以:對苑民間增異彩;聯花園里溢奇香。

閱讀全文 |

② 春聯起源年代及發明人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郁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國時,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

③ 春聯最早在發明在幾幾年

春聯最早由五代時後蜀國君孟昶發明。公元964年臘月三十,孟昶讓一位叫辛寅遜的大臣在桃木上寫下「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的詩句,並掛在自己宮殿的門上,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後人仿效孟昶,將表達新年美好祝願的詩句寫在桃木板上,等到大年三十便掛在門窗上。是我國特有的春節文化中的一種重要習俗。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在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④ 對聯是誰發明的

對聯相傳起於五代蜀後主孟昶,曾寫了一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的對子,是我國最早的對聯。

⑤ 春聯是誰發明的

春聯 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城鄉百姓家家戶戶總要貼上新的春聯,以示辭舊迎新,期冀度過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來甜甜美美的新春佳節。可以說,春節是我國特有的傳統節日,而春聯則是我國獨有的一種傳統文化。這是因為春節源於我國的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春聯便伴隨著一年一度的春節應運而生,進入尋常百姓之家,融入人們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 我國古代春聯可以知識追溯到春秋時代,那時候的春聯是刻寫在門庭木掾或石柱上,也有篆刻在懸掛門庭的長幅竹片上,以後又墨寫在絲帛稠帶上(北方人稱之為幌子)以裝飾門庭。及至造紙術在我國古代發明後,春聯便由文人墨客書寫在紙制條幅上懸掛,進而再發展到人們用紅紙書寫並張貼在門亭與廳堂。有人又稱春聯為對聯,其實春聯只是對聯中的一種。眾多的對聯還包括祝賀新婚嫁娶,新屋落成,喬遷志禧,生日壽辰和其他喜慶節日。而春聯則是在我國民間流傳最廣,應用最多又最為人民所喜聞樂見。它與鞭炮,喜筵相隨,為人們的喜慶節日平添幾分歡樂和吉祥。應該說,古人對春聯的內容和形式頗有研究。因為春聯的格式起源於我國的古典詩詞,因而最初的春聯要求象律詩一樣講究嚴格的字句相等與平仄對仗,即上下聯的每個字都應要求其聲調呈陰陽平仄相對,再配以具有章法技巧的書法墨寫,所以古代文人視春聯為一種既高深又典雅的藝術創作。

⑥ 春聯的來歷

春聯的來歷:

關於春聯的起源,最早應追溯到周朝的「桃符」,所謂桃符,其實就是兩塊桃木板。當時的桃符並不是過年時候才懸掛,是平時就一直懸掛在大門的,大體就像現在屋前的「泰山石敢當」;那時的桃木板上也寫有名字,即神荼、郁壘,桃木辟邪也正是來自二人的相關傳說。到後世,春聯的形成,此二人就直接當作了門神被人們張貼了。但以此為開端,過年的春聯也在慢慢形成了。




到漢朝,有相關記載,就直接言明,桃符是在正月初一懸掛的,具有辟邪驅鬼的作用;這樣一來,桃符就和過年有了直接關系。在接下來,隨著駢體文的體裁盛行,到了隋唐時代詩歌的盛行,就有了對仗、平仄的講究;而真正被稱為「歷史上第一副春聯」,是在唐後的五代十國時期,當時的後蜀最後一代皇帝孟昶(chǎng),好學能文,就標新立意的命令一個叫辛寅遜的文臣,在懸掛的桃符上書寫文字,這樣就有了「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一聯的產生,即第一幅春聯。

以上雖然第一副「春聯」出現了,可它的載體仍然是「桃符」;在這之後,就是宋朝造紙術的發明,使得紙張的使用變得普遍,才有了紙張書寫楹聯,並在春節張貼。但在宋朝,這種雖然在載體和內容上都有了變化的「桃符」,仍以「桃符」為名。春節最著名的一首詩《元日》,出自宋朝王安石,裡面有一句詩就寫著「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寫春聯、貼春聯的習俗就從明朝盛行了起來,到了清朝就增加了紙張顏色、字數等許多講究,並流傳了下來,所謂「喜氣臨門紅色妍,家家戶戶貼春聯」。

⑦ 春聯的由來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郁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朝鮮、越南的春聯(2張)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國時,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

發展

據說五代時的後蜀國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他手下的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第二句的大意是: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由此開始,桃符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這不僅表現在開始用駢體聯語來替代「神荼」、「郁壘」,而且還擴展了桃符的內涵,不只是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願的內容。這就成了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戶戶掛桃符(即今春聯)的盛況。同時,隨著門神的出現和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負的驅邪避災的使命逐漸轉移給門神,而桃符的內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穀豐登的美好心願。
「春聯」一詞的出現,則是在明代初年。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非常高興,贊不絕口。在巡視時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朱元璋很是生氣,就詢問什麼原因,侍從回答說:「這是一家從事殺豬和劁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朱元璋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為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寫完後就繼續巡視。過了一段時間,朱元璋巡視完畢返回宮廷時,又路過這里,見到這個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就問是怎麼回事。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就命令侍從賞給這家三十兩銀子。由此可見,「春聯」的得名和推廣,是朱元璋採取行政命令的辦法,頒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戶戶推廣開來的。

⑧ 春聯的歷史和發明人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郁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國時,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

⑨ 誰發明的對聯啊丶

邵唯,我國著名青年作家,才華橫溢,玉樹臨風,
對聯就是這位才子發明的,謝謝,請給分。

⑩ 對聯是誰發明的

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春節時 掛的對聯專叫春聯。對聯是利屬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聯才需要押韻)。對聯大致可 分詩對聯 ,以及 散文對 聯 。對聯格式嚴格,分大小詞類相對。傳統對聯的形式相通、內容相連、聲調協調、對仗嚴謹。 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 昶。他在寢室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檮杌》)。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下聯以異物對之,或和其意、駁其意。意義及深之對句,散文對聯亦不可說不。

閱讀全文

與春聯是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