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笨鍾建造歷史背景
又叫大本鍾,位於泰晤士河畔,是倫敦的象徵。大笨鍾其實是議會大廈北端96.3米高的鍾塔內的大鍾。
簡介
每當議會召開會議的時候,大鍾上方的燈就會點亮,這個鍾代表了英國古典文化,是倫敦的標志,也是英國人的驕傲。
大笨鍾其實是議會大廈北端98米高的鍾塔內的大鍾,又被昵稱為大鵬鍾,其實指的不是那四面時鍾,而是裡面重達13.5噸的共鳴鍾。
它高七英尺半,懸掛在一根粗鋼樑上,大笨鍾的聲音是從順著螺旋形樓梯往上五十英尺處發出的。
鍾聲是如此洪亮,英國廣播公司頭一次裝在鍾樓內的擴音喇叭竟被震裂。
現在,有兩個擴音喇叭裝在離大鍾有一段安全距離的樑上,向兩英里以外的廣播大樓傳音。
大笨鍾有四個鍾面,每個鍾面直徑達6.8米,面積有兩平方米左右各由312塊乳白色玻璃鑲嵌而成。
透過玻璃,2.75米長的時針和4.27米長的分針的輪廓隱約可見,這些銅制的空心指針每件重達200磅。
大笨鍾憨憨笨笨的造型,既古典又穩重,給人一種誠實可信的踏實感。
大笨鍾的心臟是鍾室。鍾室很小,粉刷得如同診療室一般潔凈。
鍾室內是一座十六英尺高的復雜裝置,包括齒輪、杠桿和滑輪。它幾乎從未停止過運轉。
唯一的一次機械故障發生在1944年:該鍾的鍾擺彈簧需調換,因三年前下議院被炸時鍾樓嚴重受震。
大笨鍾以格林威治的天文台的計時儀器來校準時間,每一刻鍾敲響一次。其准確性是這樣來保持的:圍繞著十三英尺長的鍾擺的一個環上放著三小堆銅幣;整個裝置的平衡非常精密,只要取走一枚半便士的銅幣,大鍾就會在兩天之內慢一秒鍾。
歷史由來
大笨鍾的祖先——威斯敏斯特宮中的一長列大鍾——可追溯到1288年。
1834年,威斯敏斯特王宮毀於一場大火,宮中的一個長列大鍾也在烈焰中化成了一堆廢鐵。
在重建工作中,工程總監提出了一個計劃,要製造一個世界上最大最好的鍾,它必須是鍾中之王。
既然大不列顛王國的「米」字旗在世界上是日不落的,那麼倫敦上空回盪的鍾聲就應該是最悠揚的。
政府馬上批准了這個計劃,皇家天文官擬定了大時鍾的規格,要求每個鍾點的第一響准確到誤差不超出一秒鍾。
對這樣一座帶有笨重的機械敲擊裝置、長長的指針暴露在風吹雨打之中的巨鍾來說,這個要求似乎是太苛刻了。
盡管如此,還是有三家廠商爭奪製造這座大鍾的榮譽,結果是E·J·登特公司獲勝。
裝配重達五噸的機件就花了兩年,在新鍾樓建造的同時,機件在廠內檢驗又花了五年。
當那巨大的報時鍾安裝完畢時,下議院開會討論為它命名。
有些議員知道鍾和船一樣是陰性的,想稱它為「鍾之女王。
有的人則贊成叫它「維多利亞」。
工程總監本傑明·霍爾爵士則主張將大鍾命名為「聖史迪文」。
可是這時,許多議員對這場爭論已經厭倦了,後座的普通議員席上有人喊道:「乾脆叫它『大笨鍾』算了!」於是,一陣鬨堂大笑,結束了爭論。
「大笨鍾」作為整座鍾的名稱也就從此開始。
1859年6月3日,大笨鍾傳出了第一聲宏亮的鍾聲。
作為倫敦市的標志以及英國的象徵,大本鍾巨大而華麗,重13.5噸,四個鍾面的面積有兩平方米左右.大本鍾從1859年就為倫敦城報時,至今將近一個半世紀,盡管這期間大本鍾曾兩度裂開而重籌.現在大本鍾的鍾聲仍然清晰、動聽.
位於 Westminster Bridge的南面橋頭,與 Houses of Parliament 相連,是倫敦的傳統地標,坐地鐵可以在 Westminster 站下車.
大本鍾位於英國議會大廈的北角,鍾樓高79米,鍾樓四面的圓形鍾盤,直徑為6.7米.大本鍾建於1859年,根據格林尼治時間每隔一小時敲響一次.二戰期間,議會大廈曾遭德國空軍轟炸,大本鍾倖免於難.
英國倫敦泰晤士河畔著名的「大本鍾」2005年5月27日晚突然停走了1個多小時.技術人員現在還不明白這座有著147年歷史的大鍾為何「罷工」?英國議會大廈一名工程師28日說,位於議會大廈東側高95米的鍾樓上的大本鍾在當地時間27日晚10時07分出現了故障,其分針停止轉動.接著,分針開始緩慢轉動,在10時20分又停了一次.這一 停就是1個半小時,此後才恢復了正常.
一些人猜測說,可能是炎熱的天氣造成了這一問題.28日倫敦的最高氣溫達到了31.8攝氏度.氣象部門說,這是自1953年以來英格蘭地區5月份中最炎熱的一天.但那名議會大廈工程師認為,這一說法缺乏依據.「我們得知有一點小故障,但接著它就再次開始運轉,」他說.
大本鍾一向以其准時而聞名.二戰中納粹德國對倫敦的狂轟濫炸也未能將它摧毀.不過,畢竟是有著一百多歲的「高齡」,它也出過一些小問題.例如1962年元旦,一場大雪就讓它的零點鍾聲比正常時間晚了10分鍾.
2. 大笨鍾的歷史是什麼
歷史由來
大笨鍾的祖先——威斯敏斯特宮中的一長列大鍾——可追溯到1288年。
1834年,威斯敏斯特王宮毀於一場大火,宮中的一個長列大鍾也在烈焰中化成了一堆廢鐵。
在重建工作中,工程總監提出了一個計劃,要製造一個世界上最大最好的鍾,它必須是鍾中之王。
既然大不列顛王國的「米」字旗在世界上是日不落的,那麼倫敦上空回盪的鍾聲就應該是最悠揚的。
政府馬上批准了這個計劃,皇家天文官擬定了大時鍾的規格,要求每個鍾點的第一響准確到誤差不超出一秒鍾。
對這樣一座帶有笨重的機械敲擊裝置、長長的指針暴露在風吹雨打之中的巨鍾來說,這個要求似乎是太苛刻了。
盡管如此,還是有三家廠商爭奪製造這座大鍾的榮譽,結果是E·J·登特公司獲勝。
裝配重達五噸的機件就花了兩年,在新鍾樓建造的同時,機件在廠內檢驗又花了五年。
當那巨大的報時鍾安裝完畢時,下議院開會討論為它命名。
有些議員知道鍾和船一樣是陰性的,想稱它為「鍾之女王。
有的人則贊成叫它「維多利亞」。
工程總監本傑明·霍爾爵士則主張將大鍾命名為「聖史迪文」。
可是這時,許多議員對這場爭論已經厭倦了,後座的普通議員席上有人喊道:「乾脆叫它『大笨鍾』算了!」於是,一陣鬨堂大笑,結束了爭論。
「大笨鍾」作為整座鍾的名稱也就從此開始。
1859年6月3日,大笨鍾傳出了第一聲宏亮的鍾聲。
3. 關於大本鍾的介紹
大本鍾(Big Ben)英國倫敦著名古鍾,即威斯敏斯特宮鍾塔,英國國會會議廳附屬的鍾樓 (Clock Tower) 的大報時鍾的昵稱。建於1858年。安裝在西敏寺橋北議會大廈東側高95米的鍾樓上。大鍾由當年負責工務的專員本傑明爵士監制,故名「大本」。鍾重14噸,鍾盤直徑7米,時針和分針長度分別為2.75米和4.27米,鍾擺重305公斤,每走一小時,發出深沉而又鏗鏘的報時聲。1923年起,通過廣播,鍾聲遠及世界各地。
http://ke..com/view/30427.htm
4. 大本鍾誰建造的
大本鍾又稱大笨鍾,是位於倫敦西敏寺北端議會大廈98米高的鍾塔內的大鍾,每當議會召開會議的時候,大鍾上方的燈就會點亮,這個大本鍾代表了英國古典文化,是倫敦的標志,也是英國人的驕傲。
大笨鍾有四個鍾面,每個鍾面各由312塊乳白色玻璃鑲嵌而成。透過玻璃,時針和分針隱約可見,在電影《第三十九級台階》中,男主角用雙手吊在大笨鍾的時針上,跟製造爆炸的歹徒做著殊死搏鬥,分針每走一秒都讓人心驚膽戰。
負責鍾塔工程的人叫做本傑明·霍爾,人們便以他名字的愛稱尊稱這座時鍾塔樓為「大本鍾」。但最初這個名字只是賦予塔中那座13噸重的大鍾,如今卻已成為整個塔樓的名字了。一到夜晚,大鍾在燈光的照耀下,靜靜地浮在夜空中,從對岸觀望更覺壯觀。
5. 埃菲爾鐵塔和大本鍾、自由女神像哪個的歷史最悠久
大本鍾
作為倫敦市的標志以及英國的象徵,大本鍾巨大而華麗,重13.5噸,四個鍾面的面積有兩平方米左右。大本鍾從1859年就為倫敦城報時,至今將近一個半世紀,盡管這期間大本鍾曾兩度裂開而重籌。現在大本鍾的鍾聲仍然清晰、動聽。
位於 Westminster Bridge的南面橋頭,與 Houses of Parliament 相連,是倫敦的傳統地標,坐地鐵可以在 Westminster 站下車。
埃菲爾鐵塔
埃菲爾鐵塔(Eiffel Tower, French: La Tour Eiffel)是現代巴黎的標志,是一座於1889年建成位於法國巴黎戰神廣場上的露空結構鐵塔,高320米。埃菲爾鐵塔得名於它的設計師橋梁工程師居斯塔夫·埃菲爾。鐵塔設計離奇獨特,是世界建築史上的技術傑作,因而成為法國和巴黎的一個重要景點和突出標志。
埃菲爾鐵塔位於巴黎市中心的西區,臨塞納河的左岸。鐵塔建成於1889年,使為了慶祝法國大革命100周年和迎接巴黎世界博覽會而建立。埃菲爾鐵塔分為三層,從塔座到塔頂共有1711級階梯,分別在離地面57米、115米和276米處建有平台。據說,該塔共用去鋼鐵7000噸,12000個金屬部件,250萬只鉚釘而相連起來。
1889年5月15日,為給世界博覽會開幕式剪綵,鐵塔的設計師居斯塔夫·埃菲爾親手將法國國旗升上鐵塔的300米高空,由此,人們為了紀念他對法國和巴黎的這一貢獻,特別還在塔下為他塑造了一座半身銅像。
直到2004年1月16日,為申辦2012年夏季奧運會,法國巴黎市政府特意在埃菲爾鐵塔上介紹了其為申奧所做出的准備情況,而埃菲爾鐵塔更成為了法國申奧的「天然廣告」。
羅馬斗獸場
羅馬斗獸場(Colosseum),亦譯作羅馬大角斗場、羅馬競技場、羅馬圓形競技場、科洛西姆、哥羅塞姆,原名弗萊文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 Flavium),位於今天的義大利羅馬市中心,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斗場,建於公元72至82年間,現僅存遺跡。
斗獸場由維斯西巴安(Vespasian)皇帝下令修建,在其兒子圖密善在位期間建成,是古羅馬帝國標志性的建築物之一。斗獸場建在另一個羅馬皇帝尼祿的「金宮」(Domus Aurea)原址之上,這個宮殿在公元64年發生的羅馬大火中被毀。斗獸場是古羅馬舉行人獸表演的地方,參加的角鬥士要與一隻牲畜搏鬥直到一方死亡為止,也有人與人之間的搏鬥。根據羅馬史學家狄奧·卡西烏斯(Dio Cassius)的記載,斗獸場建成時羅馬人舉行了為期100天的慶祝活動,宰殺了9,000隻牲畜。
斗獸場這種建築形態起源於古希臘時期的劇場,當時的劇場都傍山而建,呈半圓形,觀眾席就在山坡上層層升起。但是到了古羅馬時期,人們開始利用拱券結構將觀眾席架起來,並將兩個半圓形的劇場對接起來,因此形成了所謂的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並且不再需要靠山而建了。而羅馬斗獸場就是羅馬帝國內規模最大的一個橢圓形角斗場,它長軸187米,短軸155米,周長527米,中央為表演區,長軸86米,短軸54米,地面鋪上地板,外面圍著層層看台。看台約有60排,分為五個區,最下面前排是貴賓(如元老、長官、祭司等)區,第二層供貴族使用,第三區是給富人使用的,第四區由普通公民使用,最後一區則是給底層婦女使用,全部是站席。在觀眾席上還有用懸索吊掛的天篷,這是用來遮陽的;而且天篷向中間傾斜,便於通風。這些天篷由站在最上層柱廊的水手們像控制風帆那樣操控。
斗獸場的看台用三層混凝土製的筒形拱上,每層80個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環形券廊(即拱券支撐起來的走廊),最上層則是50米高的實牆。看台逐層向後退,形成階梯式坡度。每層的80個拱形成了80個開口,最上面兩層則有80個窗洞,觀眾們入場時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編號,首先找到自己應從哪個底層拱門入場,然後再沿著樓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區域,最後找到自己的位子。整個斗獸場最多可容納5萬人,卻因入場設計周到而不會出現擁堵混亂,這種入場的設計即使是今天的大型體育場依然沿用。
斗獸場表演區地底下隱藏著很多洞口和管道,這里可以儲存道具和牲畜,以及角鬥士,表演開始時再將他們吊起到地面上。斗獸場甚至可以利用輸水道引水。公元248年在斗獸場就曾這樣將水引入表演區,形成一個湖,表演海戰的場面,來慶祝羅馬建成1000年。
公元217年斗獸場遭雷擊引起大火,受到部分毀壞,但是很快在238年又修復,繼續舉行人與獸或人與人之間的搏鬥表演,這樣的活動一直到公元523年才被完全禁止。公元442年和508年發生的兩次強烈地震對斗獸場結構本身造成了嚴重的損壞,在中世紀時期該建築物並沒有受到任何保護,因此損壞進一步加劇,後來乾脆被用來當作碉堡。15世紀時教廷為了建造教堂和樞密院,竟然拆除了斗獸場的部分石料。1749年羅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難為由才宣布其為聖地,並對其進行保護。約翰·保羅二世教皇生前每年都會在此舉行儀式紀念這些殉難的烈士,但是卻沒有歷史證據顯示確曾有基督徒在此殉道。
自由女神像
美國,自由女神像,文化遺產,1984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女神像的鋼鐵骨架由設計巴黎鐵塔的埃菲爾設計,雕像由法國雕刻家維雷勃杜克設計,並在巴黎完成。法國政府將這一標志自由的紀念像,作為慶祝美國獨立100周年的禮物贈給美國。自從1886年落成以來,它聳立在紐約港的入口。
自由女神像,作為美國象徵,位於美國紐約市曼哈頓以西的一個小島--自由島上,她手持火炬,矗立在紐約港入口處,日夜守望著這座大都會,迎來了自19世紀末以來到美國定居的千百萬移民。1984年,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自由女神像是法國人民贈給美國人民的禮物,是自由的象徵,女神像高46米,連同底座總高約100米,是那時世界上最高的紀念性建築,其全稱為"自由女神銅像國家紀念碑",正式名稱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整座銅像以120噸的鋼鐵為骨架,80噸銅片為外皮,以30萬只柳釘裝配固定在支架上,總重量達225噸,銅像內部的鋼鐵支架是由建築師維雷勃杜克和以建造巴黎埃菲爾鐵塔聞名於世界的法國工程師埃菲爾設計製作的。
女神雙唇緊閉,戴光芒四射的冠冕,身著羅馬式寬松長袍,右手高擎象徵自由的幾米長的火炬,左手緊握一銅板,上面用羅馬數字刻著《美國獨立宣言》發表的日期--公元1776年7月4日,腳上散落著已斷裂的鎖鏈,右腳跟抬起作行進狀,整體為掙脫枷鎖、挺身前行的反抗者形象,女神氣宇軒昂、神態剛毅,給人以凜然不可侵犯之感。而其端莊豐盈的體態又似一位古希臘美女,使人感到親切而自然。當夜暮降臨時,神像基座的燈光向上照射,將女神映照得宛若一座淡青色的玉雕。而從女神冠冕的窗孔中射出的燈光,又好像在女神頭上綴了一串閃著金黃色的亮光,給熱鬧而喧囂的大都會平添了一處頗為壯觀的夜景。創造這一藝術傑作的是法國雕塑家巴特爾迪,女神的形象源於他在17歲時親眼目睹的激動人心的一幕:1851年,路易·波拿巴發動了推翻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的政變。一天,一群共和國黨人在街頭築起防禦公事,與政變者展開巷戰。暮色時分,一位忠於共和政權的年輕姑娘,手持燃燒的火炬,躍過障礙物,高呼"前進"的口號向敵人沖去,不幸中彈犧牲。從此,這位高擎火炬的勇敢姑娘就成了雕塑家心中追求自由的象徵,另外,女神像的形體以巴特爾迪後來的妻子為原型創作,面容則取自他的母親。
1869年,巴特爾完成了自由女神像的草圖設計。1874年造像工程開工,到1884年完全造竣,前後歷時十年,雕像僅食指就有2.5米長,1米寬,指甲則有75厘米厚。
1884年7月6日,自由女神像正式贈送給美國。8月5日,神像底座奠基工程開始,基座高約27米,由花崗石混凝土製成。基座下面是打入弗特伍德古堡中心部位6米深處的混凝土巨柱。該古堡是一座軍用炮台,呈八角星狀,於1808-1811年為加強紐約港的防衛而建,1840年翻新。1885年6月,整個塑像被分成200多塊裝箱,用拖輪從法國里昂運到了紐約。1886年10月中旬,75名工人在腳手架上將30隻鉚釘和約100塊零件,組合一處。28日,美國總統克利夫蘭親自主持了萬人參加的自由女神像的揭幕典禮。1916年,威爾遜總統為女神像安裝了晝夜不滅的照明系統並主持了竣工儀式。1942年美國政府做出決定,將自由女神像列為美國國家級文物。
一個多世紀以來,聳立在自由島上的自由女神銅像已成為美利堅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誼的象徵,永遠表達著美國人民爭取民主、嚮往自由的崇高理想
富士山
屹立在本州中南部的富士山(Fujisan)是日本最高的山峰,海拔3776米,山峰高聳入雲,山巔白雪皚皚。
富士山被日本人民譽為「聖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徵。它東距東京約80公里,跨靜岡、山梨兩縣,面積為90.76平方公里。整個山體呈圓錐狀,一眼望去,恰似一把懸空倒掛的扇子,日本詩人曾用「玉扇倒懸東海天」、「富士白雪映朝陽」等詩句贊美它。富士山四周有劍峰、白山嶽、久須志岳、大日岳、伊豆岳、成就岳、駒岳和三岳等「富士八峰」。
富士山是一座休眠火山。據傳是公元前286年因地震而形成的。自公元781年有文字記載以來,共噴發過18次,最後一次是1707年,此後變成休眠火山。
由於火山口的噴發,富士山在山麓處形成了無數山洞,有的山洞至今仍有噴氣現象。最美的富岳風穴內的洞壁上結滿鍾乳石似的冰柱,終年不化,被視為罕見的奇觀。山頂上有大小兩個火山口,大火山口,直徑約800米、深200米。天氣晴朗時,在山頂看日出、觀雲海是世界各國遊客來日本必不可少的游覽項目。
富士山的北麓有富士五湖。從東向西分別為山中湖、河口湖、西湖、精進湖和本棲湖。山中湖最大,面積為6.75平方公里。湖畔有許多運動設施,可以打網球、滑水、垂釣、露營和劃船等。湖東南的忍野村,有涌池、鏡池等8個池塘,總稱「忍野八海」,與山中湖相通。河口湖是五湖中開發最早的,這里交通十分便利,已成為五湖觀光的中心。湖中的鵜島是五湖中唯一的島嶼。島上有一專門保佑孕婦安產的神社。湖上還有長達1260米的跨湖大橋。河口湖中所映的富士山倒影,被稱作富士山奇景之一。
西湖又名西海,是五湖中環境最安靜的一個湖。據傳,西湖與精進湖原本是相連的,後因富士山噴發而分成兩個湖,但這兩個湖底至今仍是相通的。岸邊有紅葉台、青木原樹海、鳴澤冰穴、足和田山等風景區。精進湖是富士五湖中最小的一個湖,但其風格卻最為獨特,湖岸有許多高聳的懸崖,地勢復雜。本棲湖水最深,最深處達126米。湖面終年不結冰,呈深藍色,透著深不可測的神秘色彩。
富士山的南麓是一片遼闊的高原地帶,綠草如茵,為牛羊成群的觀光牧場。山的西南麓有著名的白系瀑布和音止瀑布。白系瀑布落差26米,從岩壁上分成十餘條細流,似無數白練自空而降,形成一個寬130多米的雨簾,頗為壯觀。音止瀑布則似一根巨柱從高處沖擊而下,聲如雷鳴,震天動地。富士山也稱得上是一座天然植物園,山上的各種植物多達2000餘種。
在靜岡縣裾野市的富士山麓,還辟有富士游獵公園,面積74萬平方米,豢養著40種1000多頭野生動物,僅獅子就達30多頭。遊人可駕駛汽車,在公園內觀賞放養的各種動物。
此外,富士山區還設有幻想旅行館、昆蟲博物館、自然科學廳、奇石博物館、富士博物館、大型科學館、植物園、野鳥園、野猴公園和各種體育、游藝場所等。
坐落在頂峰上的聖廟——久須志神社和淺間神社是富士箱根伊豆國立公園的主要風景區,也是遊人常到之地。每年夏季到山頂神社觀光的國內外遊客數以千計。
6. 大本鍾的簡介
本-華萊士
Ben Wallace
位置:前鋒-中鋒
生日:9/10/74
高度:2.06M
體重:108.9kg
畢業學校:
弗吉尼亞聯合大學(Virginia Union)
96年畢業
英文資料
入選2001-02賽季NBA「最佳防守陣容」
榮獲2001-02賽季「最佳防守隊員」稱號
參加2002年世界男籃錦標賽
2001-02賽季,成為NBA歷史上第4位在一個賽季平均每場籃板和蓋帽統計分別列第一位的球員,此前的三名球員是:賈巴爾(1975-76賽季),瓦爾頓(1976-77賽季),奧拉朱旺(1989-90賽季)
「本周最佳球員」(2002年2月24日和2002年3月31日)
2000年3月19日,對費城76人隊,搶得21個籃板,創職業生涯最高記錄
1999年4月29日,對克利弗蘭騎士隊,得到職業生涯最高分20分
1998年1月27日,首次在NBA首發出場,對印第安納步行者隊,搶得12個籃板
1996年11月1日,首次在NBA亮相,對手是奧蘭多魔術隊,上場19分鍾,搶得10個籃板
過往賽季平均
每場比賽籃板
賽季 球隊 上場 首發 時間 投籃% 3分% 罰球% 進攻 防守 總數 助攻 搶斷 蓋帽 失誤 犯規 得分
96-97 奇才 34 0 5.8 .348 .000 .300 .70 1.00 1.70 .1 .24 .32 .53 .80 1.1
97-98 奇才 67 16 16.8 .518 .000 .357 1.70 3.20 4.80 .3 .91 1.07 .42 1.70 3.1
98-99 奇才 46 16 26.8 .578 .000 .356 3.00 5.40 8.30 .4 1.09 1.96 .78 2.40 6.0
99-00 魔術 81 81 24.2 .503 .000 .474 2.60 5.60 8.20 .8 .89 1.60 .83 2.00 4.8
00-01 活賽 80 80 34.5 .490 .250 .336 3.80 9.40 13.20 1.5 1.34 2.33 1.46 2.40 6.4
01-02 活賽 80 80 36.5 .531 .000 .423 4.00 9.00 13.00 1.4 1.73 3.48 .88 2.20 7.6
02-03 活賽 73 73 39.4 .481 .167 .450 4.00 11.40 15.40 1.6 1.42 3.15 1.21 2.50 6.9
03-04 活賽 81 81 37.7 421 .125 .490 4.00 8.40 12.40 1.7 1.77 3.04 1.52 2.00 9.5
04-05 活塞 74 74 36.1 .453 .111 .428 3.9 8.2 12.2 1.7 1.43 2.38 1.11 2.10 9.7
職業生涯 616 501 30.5 .479 .133 .419 3.3 7.4 10.6 1.2 1.28 2.30 1.02 2.10 6.5
季後賽 75 75 40.4 .472 .000 .443 4.3 9.7 14.0 1.5 1.97 2.57 1.35 2.60 9.5
全明星 3 2 20.7 .429 .000 .000 3.3 3.3 6.7 .0 1.67 1.00 1.33 1.00 4.0
賽季/職業生涯記錄
2005-06 紀錄 職業生涯紀錄
得分 22 12/04/04 對 黃蜂
投籃命中 10 12/04/04 對 黃蜂
出手次數 16 10/29/03 對 步行者
三分球命中 1 4次
三分球出手 2 03/14/03 對 奇才
罰球命中 8 02/20/02 對 奇才
罰球次數 16 03/04/01 對 魔術
進攻籃板 12 2次
防守籃板 21 0314/03 對 奇才
籃板總數 28 2次
助攻 8 11/05/04 對 猛龍
搶斷 6 3次
蓋帽 10 2次
上場時間 50 3次
個人簡介
他有10個兄弟姐妹
在大學主修刑事司法專業
喜歡打獵、釣魚、游泳和玩電腦游戲
高中時,在橄欖球、籃球和棒球方面都獲得過榮譽
入選2001-02賽季NBA「最佳防守陣容」
榮獲2001-02賽季「最佳防守隊員」稱號
參加2002年世界男籃錦標賽
2001-02賽季,成為NBA歷史上第4位在一個賽季平均每場籃板和蓋帽統計分別列第一位的球員,此前的三名球員是:賈巴爾(1975-76賽季),瓦爾頓(1976-77賽季),奧拉朱旺(1989-90賽季)
「本周最佳球員」(2002年2月24日和2002年3月31日)
2000年3月19日,對費城76人隊,搶得21個籃板,創職業生涯最高記錄
1999年4月29日,對克利弗蘭騎士隊,得到職業生涯最高分20分
1998年1月27日,首次在NBA首發出場,對印第安納步行者隊,搶得12個籃板
1996年11月1日,首次在NBA亮相,對手是奧蘭多魔術隊,上場19分鍾,搶得10個籃板
7. 大本鍾的來歷
大本鍾的來歷:伊麗莎白塔原名大本鍾,命名來源眾說紛紜,有一種說法稱大本鍾的名字來自於本傑明·豪爾爵士。伊麗莎白塔是由Augustus Welby Northmore Pugin奧古斯塔斯·普金設計,並由愛德華·登特及他的兒子弗雷德里克建造的。伊麗莎白塔在1859年被安裝在鍾樓上。
伊麗莎白塔原先只指鍾塔內的銅鍾,但後來演變成指整座鍾塔。2012年6月2日,為紀念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大本鍾正式更名為伊麗莎白塔。伊麗莎白塔,高96米,是英國議會建築一部分。伊麗莎白塔是坐落於英國倫敦的國會大廈的北部的一座大鍾其鍾樓。伊麗莎白塔的著名之處在於它的准確和那重達13噸的巨大的用於報時的銅鍾。
(7)鐵路公司發明大本鍾擴展閱讀:
大本鍾的意義:
在英國,伊麗莎白塔是人們慶祝新年的重點地方,收音機和電視都會播出它的鍾聲來迎接新一年的開始。同樣地,在陣亡將士紀念日,伊麗莎白塔鍾聲的傳出表示第11個月的第11天的第11個小時及2分鍾的默哀開始。
8. 大本鍾的建造時間
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時建造的。
大鍾造於1856年,以建造工程的第一名監督官本傑明爵士的名字命名,叫"BIG BEN"(大本鍾)。
1857年該鍾出現裂痕,於1859年重新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