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發明的意義是什麼
發明的意義我覺得那就是可以改變人的生活,比如電燈泡的發明就可以讓成千上萬的家庭擺脫黑暗。
⑵ 廣播互動傳播的意義是什麼
其中,報紙,廣播,電視是公認的三大傳統廣告媒體。通過這三大媒體發布的廣告是主要的傳統媒體廣告。 分析傳統廣告媒體與傳統媒體廣告,其特點表現在: 1、覆蓋域 任何媒體都有特定的傳播范圍與對象,如地區性的,全國性的,國際性的。應該注意的是,泛泛的傳播范圍實際上是無意義的,重要的是媒體傳播范圍的分布及分布范圍內的主要對象。 覆蓋域是在制定媒體戰略,具體選擇媒體時的一個重要指標。一般來說,目標市場的消費者在地域分布上是相對集中的,而廣告媒體的傳播對象也有一定的確定性。如果其覆蓋域與目標市場消費者的分布范圍完全不吻合,那選擇的媒體就不適用。如果所選擇的媒體覆蓋區域根本不覆蓋或者只覆蓋一小部分或者大大超過目標消費者所在區域就都不適用。只有當媒體的覆蓋域基本覆蓋目標消費者所在區域或與目標消費者所在區域完全吻合時,媒體的選擇才是最合適的。 電視媒體的傳播范圍是相當廣泛的,在電視跨入太空傳播時代更是如此。從世界范圍看,電視傳播所到之處,也就是廣告所到之處。但就某一具體的電視台或某一具體的電視欄目或電視廣告而言,其傳播范圍又是相對狹窄的。電視媒體傳播范圍的廣泛性的同時也就衍生出傳播對象構成的復雜性。不論性別,年齡,職業,民族,修養等,只要看電視都會成為電視媒體的傳播對象,但有些受眾不可能成為廣告主的顧客。因此,電視媒體的傳播范圍雖然廣泛,但是電視廣告對象針對性不強,訴求對象不準確。 廣播媒體的覆蓋面大,傳播對象廣泛。現在幾乎家家戶戶有收音機。只要收音機在無線電廣播發射功率范圍之內,家家戶戶可以收到電台節目。由於廣播是用聲音和語言做媒介,而不是用文字作為載體傳播信息,適合不同文化程度的廣大受眾,任何有聽力的人都可以接受廣告信息。因而廣播廣告的傳播對象廣泛,幾乎是全民性的。而且還有相當數量的文盲無閱讀能力,但可以藉助廣播獲得信息。這是任何其它媒體都無法與之相比的。 報紙的傳播范圍比較明確,既有國際性的,又有全國性的和地區性的,既有綜合性的又有專業性的,不同的報紙有不同的發行區域,即不同種類的報紙的覆蓋范圍各有不同。這種明顯的區域劃分,給廣告主選擇媒體提供了方便,因而可以提高廣告效果,並避免廣告費用的浪費。 2、到達率 到達率是衡量一種媒體的廣告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它是指向某一市場進行廣告信息傳播活動後接受廣告信息的人數占特定消費群體總人數的百分比。在消費群體總人數一定的情況下,接觸廣告信息的人數越多,廣告到達率越高。 電視,廣播,報紙的媒體覆蓋域都很廣泛,而且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獲得各類信息的主要途徑,廣告主在這些媒體上投放廣告,其到達率是比較高的。 但是由於廣告過多過濫和廣告媒體中廣告的隨意插播,鑲嵌行為導致受眾對廣告的厭煩心理而躲避廣告,造成廣告信息到達受眾的比率嚴重下降。傳統媒體的到達率已大幅降低。 3、並讀性 並讀性是指同一媒體被更多的人閱讀或收看(聽)。電視,廣播,報紙都是並讀性較高的媒體。 一場奧運會比賽的現場直播可吸引全球數十億的電視觀眾,其廣告信息並讀性是相當高的。但隨著衛星轉播,有線電視的發展以及電視頻道的增多,同時internet作為網路媒體的發展以及網路數字電視廣播的發展,使得更多的人離開電視屏幕而走向電腦屏幕,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電視觀眾,降低了電視的並讀性。 報紙的並讀性也非常高。據估計,報紙的實際讀者至少是其發行量的一倍以上。各社會組織訂閱的報紙,該組織的全體成員要看。還有不買報,不訂報而可以閱讀報紙的人。如公共閱報的地方,一份報紙可有許多讀者。但由於報紙上的廣告不可能占據報紙的重要版面,如果在專門的廣告版面發布廣告信息,由於廣告擁擠,某些廣告更難被注意到,因而降低廣告的確實到達率,影響廣告效果。 廣播媒體在其問世初期並讀性較強,後來隨著電視,錄音錄象,卡拉ok等新型娛樂產品的發展,廣播收聽人數急劇下降。90年代,廣播節目開始豐富並趨於多樣化,收音機趨於小型化,廣播媒體由多人收聽而轉變為更多的個人收聽實際並讀性下降。 4、注意率 注意率即廣告被注意的程度。 電視廣告由於視聽形象豐富,傳真度高,顏色鮮艷,給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並易於記憶而注意率最高。但不同電視台,同一電視台不同時段的注意率又有差異,在具體選擇媒體時還應結合企業產品的特點和消費對象進行具體分析和選擇。 廣播媒體的最大優勢是范圍廣泛。有些節目有一定的特定聽眾,廣告主如果選擇在自己的廣告對象喜歡的節目前後做廣告,效果較好,注意率也較高。但廣播媒體具有邊工作邊行動邊收聽的特點,廣告受眾的聽覺往往是被動的,因而造成廣告信息的總體注意率不高。 報紙媒體覆蓋域廣,但注意率較低。由於報紙版面眾多,內容龐雜,讀者閱讀時傾向於新聞報道及感興趣的欄目,如果沒有預定目標,或者廣告本身表現形式不佳,讀者往往會忽略,所以報紙廣告的注意率極低。 5、權威性 媒體的權威性對廣告效果有很大影響,即'光環效應'。對媒體的選擇過程中應注意人們對媒體的認可度。不同的媒體因其級別,受眾群體,性質,傳播內容等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權威性;從媒體本身看,也會因空間和時間的不同而使其權威性有所差異。 比如電視媒體,中央電視台與地方電視台的廣告相比,前者比後者具有更明顯的權威性。廣播,報紙同樣如此。 權威性同時是相對的,受專業領域,地區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在某一特定領域有權威的報紙,對於該專業之外的讀者群就無權威可言,很可能是一堆廢紙。 6、感染力 從現代廣告信息的傳播角度來分析,廣告信息藉助於電視媒體,通過各種藝術技巧和形式的表現,使廣告具有鮮明的美感,使消費者在美的享受中接受廣告信息,因此電視對於消費者的影響高於其它媒體,對人們的感染力最強。 廣播是聽眾'感覺補充型'的傳播,聽眾是否受到廣告信息的感染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收聽者當時的注意力。同時僅靠廣播詞以及有聲響商品自身發出的聲音是遠遠不夠的,有的受眾更願意看到真實的商品形態,以便於更具體感性的了解商品,這一點廣播無法作到。 報紙以文字和畫面傳播廣告信息,即使是彩色版,其傳真效果和形象表現力也遠不如電視,廣播,感染力是最差的。 7、實時性 電視和廣播是最適合做時效性強的廣告的媒體,報紙次之。 電視由於設備等因素制約,時效性不如廣播。但在電台發布廣告受到節目安排及時間限制。 8、持久性 從某種意義上講,三大傳統媒體的持久性都不強--實時性強。 電視和廣播媒體具有易逝性特點。廣告信息轉瞬即逝,不易保存。因而廣告需要重復播出,資金投入巨大。
⑶ 簡述廣播發明與電視發展
廣播誕生於20世紀20年代。1906年聖誕節前夜,美國的費森登和亞歷山德遜在紐約附近設立了一個廣播站,並進行了有史以來第一次廣播。1908年,美國的弗雷斯特又在巴黎埃菲爾鐵塔上進行了一次廣播,被那一地區所有的軍事電台和馬賽的一位工程師所收聽到。1916年,弗雷斯特又在布朗克斯新聞發布局的一個試驗廣播站播放了關於總統選舉的消息,可是在當時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收聽這些早期的廣播。由於無線電的廣泛使用以及人們對於大功率發射機和高靈敏度電子管接收機技能的熟練掌握,使廣播逐漸變成了現實。
1925年貝爾德發明了可以映射圖像的電視裝置之後,1939年美國也誕生了第一台黑白電視機。20世紀50年代,是電視機開始普及的年代,1953年,美國RCA公司設定了全美彩電標准,並於1954年推出第一台彩色電視,到1964年,有31%的美國家庭擁有了彩色電視機。
1958年3月17日,這是我國第一台黑白電視機的「生日」。1978年,國家批准引進第一條彩電生產線,並將生產重任托給上海電視機廠(現在的上廣電集團)。1982年10月份這條生產線竣工投產。不久,國內第一個彩管廠咸陽彩虹廠成立。這期間我國彩電業迅速升溫,並很快形成規模。
1978年,國家批准引進第一條彩電生產線,並將生產重任托給上海電視機廠(現在的上廣電集團)。1982年10月份這條生產線竣工投產。不久,國內第一個彩管廠咸陽彩虹廠成立。
隨著時代的發展,電視機的多媒體功能也越來越多樣化,創維早在2007年就推出了全球首款支持RM/RMVB格式網路視頻文件播放的酷開TV。中國的消費者由此可以拋開DVD、VCD,直接下載網路視頻內容在電視上共享。而到了2008年,這種多媒體娛樂功能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創維在電視上加入了酷K功能,使消費者通過電視便可以實現「在家K歌」,在當時的年輕用戶中引起了巨大反響。
酷K功能還在2009年得到進一步升級,創維當年力推的酷開TV創先內置了家庭KTV娛樂系統及Mr.Mic智能評分,具有在家K歌、自製MTV、一鍵錄音三大實用功能。
2011年,智能電視的概念逐漸被炒熱,三星電視在1月份的CES(全球消費電子展上)上發布智能電視,一時間其風頭蓋過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成為最受矚目的「智能明星」。到了4月,三星率先將13款Smart TV引入國內市場。而為了給用戶提供更充分的娛樂,三星在2010年智能電視還處於概念期的時候,已經率先開發出了自己的App應用程序商店。此後,索尼、夏普等品牌也紛紛投入到各自應用程序平台的開發中。今年年初,三星Smart TV發布不久,其智能應用程序商店的程序下載量已達200萬次。
⑷ 對早期廣播電視技術發明的歷史,你有何見解
從世界廣播發展史來看,有線廣播先於無線廣播誕生在歐洲的一些國家。
1876年有線電話的誕生,為有線廣播的出現打下了技術基礎。
1880年俄國人奧霍洛維奇研製成功用導線把劇院里的音樂節目傳輸出去的播音設備。
1893年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連接了700多條電話線,定時進行新聞廣播,形成正式的有線廣播。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美國、英國和十月革命後的俄國先後都創辦了無線廣播,但有線廣播仍然在歐美、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蓬勃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線廣播在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得到推廣,如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蒙古等國也是有線廣播普及率較高的國家。中國於1946年開始在哈爾濱和齊齊哈爾大規模建立有線廣播。1950年起,全國各大、中城市的機關、學校、企業普遍建立了小型有線廣播系統。
電視分有線電視、地面電視、衛星電視和應用電視等,
世界上第一台機械電視⑸ 無線電的發明對人類信息傳播的意義是什麼
一,傳播過程,傳播學名詞,指的是具備傳播活動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過程。研究它所用的最常見的視角分別是歷時性考察和共時性考察。二,一個基本的傳播過程,應包括以下要素:1,傳播者傳播者,又稱信源,指的是傳播行為的引發者,即以發出訊息的方式主動作用於他人的人。在社會傳播中,傳播者既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組織或群體。2,受傳者受傳者,又稱信宿,即訊息的接收者和反映者,傳播者的作用對象。作用對象一詞並不意味著受傳者是被動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過反饋活動來影響傳播者。受傳者同樣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組織或群體。傳播者和受傳者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角色,在一般傳播活動中,這兩者能夠發生角色的轉換或交替。3,訊息訊息指的是由一組相互關聯的有意義的符號組成,能夠表達某種完整意義的信息。訊息是傳播者和受傳者之間社會互動的介質,通過訊息,兩者之間發生意義的交換,達到互動的目的。4,媒介媒介,又稱傳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訊息的搬運者,也是將傳播過程中的各種因素相互連接起來的紐帶。現實生活中的媒介是多種多樣的,郵政系統、大眾傳播系統、互聯網路系統、有線和無線電話系統都是現代人常用的媒介。5,反饋反饋,指受傳者對接收到的訊息的反應或回應,也是受傳者對傳播者的反作用。獲得反饋訊息是傳播者的意圖和目的,發出反饋訊息是受傳者能動性的體現。反饋是體現社會傳播的雙向性和互動性的重要機制,其速度和質量因媒介渠道的性質有所不同,但它總是傳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⑹ 廣播一詞的由來
世界上發出第一個無線電廣播的,是在加拿大出生的費辛敦。這位發明家潛心研究,經過6年的努力,終於在1906年聖誕節前夕研究成功,這天晚上20時左右,新英格蘭海岸外船上,少數無線電電報員正在緊張地工作著,准備著接收電碼訊號。突然從耳機中聽到有人讀《聖經》中的聖誕故事,接著又聽到演奏小提琴和播放亨德爾的《舒緩曲》唱片。最後,聽到了親切的祝福聲。幾分鍾後,耳機中又傳出了那聽慣了的電碼聲。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次廣播之聲的情景,在費辛敦研究無線電廣播的同時,美國物理學家福萊斯特也在努力研究。1907年福萊斯特發明了一種可以廣播人聲的無線電真空管——三極體。不久,即被採用到工業生產上來,成為無線電收音機標准真空管。當時,福萊斯特曾激動地寫道:「我發明了一個看不見的空中帝國。」中國最早出現的廣播電台,是在1922年底,美國記者勇斯邦為了謀利和其它政治目的,通過一個姓曾的華僑富商出錢,在上海租界里辦起來的。
⑺ 廣播電視的作用
廣播電視具有社會公共性, 是公共產品和服務。 在整個發展歷程中, 廣播電視經歷了純粹的公共產品、 混合的公共產品以及向產業化轉型的演變過程。 伴隨這個過程, 曾出現無償提供、 補償性供給、 到營利性經營的不同階段。 這種演變過程是許多其他公共產品也都會經過的必由之路。我國城鄉廣播電視的發展,也都將經由漸進的發展過程。
一、 廣播電視是一種公共產品
廣播電視是通過無線電波或電纜向廣大地區傳送聲音、圖像節目的大眾傳播媒介。只播送聲音的,稱為聲音廣播(簡稱廣播)。既播送聲音又播送圖像的, 稱為電視廣播 (簡稱電視) 。 以下從公共產品理論的角度對廣播電視進行分析 。
(一) 公共產品理論
公共產品理論是公共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和核心理論之一 。 自由主義經濟學派認為, 只要存在一種有效的產權體系, 使人們的權利得到保證, 並且具有實質性意義,那麼,個人的積極性、創造性便能創造人間的繁榮。但是,這種理論的前提是市場萬能的假設, 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 市場卻是存在很大的失靈的, 尤其對公共產品(Public Goods)的供給,市場是無法有效地提供公共產品的。正如道克爾·泰勒所言: 「政府幹預經濟最有說服力的理由便是, 如果沒有國家, 人們就不能卓有成效地相互協作, 實現他們的公共利益, 尤其不能為自己提供某些特定的公共產品。」 在經濟學史上, P · 薩繆爾森是現代福利經濟學中公共廣品理論的莫基人。 1954年,薩繆爾森發表了一篇著名的論文一 «公共支出的純粹理論»,該論文給出了公共產品的經典定義。第一次提出了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和消費上非競爭性的基本特徵。
一般來說, 公共產品是相對於私人產品而言的, 它有三個基本的特性, 即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消費的非排它性、 受益的不可阻止性, 這些特性決定了市場在提供公共產品方面是失靈的,從而也就決定了國家財政將提供公共產品納入職能范田的必然性。
⑻ 廣播有些什麼作用
【競爭態勢下廣播評論的重要作用】
一、評論,改造了廣播
南京電台一向有重視廣播評論的傳統。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南京台就辦了一個新聞評論節目的專欄《大家談》,迄今已經二十多年了。經濟頻率的《骨鯁在喉》已開辦6年,三言兩語,針砭時弊;廣播新聞頻率的《馬青時間》2005年創辦,冷靜客觀,眼光獨具。
這些欄目在南京都有很大的社會影響。
廣播評論做得好不好,與廣播的核心競爭力有很大的關系。進入2000年以後,南京台把辦好評論節目作為提高南京電台節目的整體質量,提高南京廣播媒體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一環。我們提倡並且要求大多數的節目主持人、編輯記者學習寫評論,開設專門的評論性專欄,並提出了具體的標准和措施。
現在南京電台五個系列台10套節目,新聞專欄評論節目有13個,還有一些節目中間有主持人類似「編後」的這種評論就不包括在內了。這些節目可以分成幾個類型:或本台評論的形式,像《大家談》;或本台評論員的形式,像《骨鯁在喉》;或以本台評論主持人命名,像《馬青時間》。有論壇類的節目,像《午夜心橋》,有熱線節目;有專業的行業的評論,像體育評論、交通評論,甚至還有一些住房類的節目,經濟類的節目;此外,還有一些雜類。這些節目和欄目的主持人、作者大多是本台的業務骨幹,很多稿件都出於新聞部主任、系列台總監以及台長之手。
這些節目的影響力,我們從央視-索福瑞的調查來看,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受眾忠誠度高,在65%以上,與主持人形成了約會意識。有一個計程車駕駛員愛聽《馬青時間》。有一次,有個客人坐在計程車上,最後到了但節目沒有結束,客人說:「你就再開吧,一直把這個節目開結束。」
第二,聽眾的質量高, 60%以上都是大專文化以上、25到50歲的社會示範層。
第三,廣告效益好。這些帶有評論性質的節目,有的可以收獲200萬以上的年廣告額,甚至400萬。
二、要為評論主持人設置一個流動的平台
培養優秀的評論主持人,以及相對的欄目,是保證南京電台節目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南京的廣播受眾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過去60%的低端,現在反過來了,評論節目出現了以後,節目提升了以後,收聽廣播的人現在佔到南京可收聽人群的80%,其中高端受眾,佔到60%。廣告結構也因此發生了變化。過去,賣葯佔到60%,現在只佔30%。這給我們進一步調整節目和廣告的結構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
培養優秀的評論節目主持人和欄目,還要做兩件重要的事情:
一是培養一批專家型和行家型的主持人,即使是你做評論,你也要是某一方面的專家或者行家,信口胡說的評論只會貽笑大方。
第二,優秀的評論型主持人要在電台內部形成流動,並且要製造一個平台引入社會上更高層次的人才。我們現在每個系列台都有一兩個優秀的評論節目主持人,但是這些主持人分散在各個系列台中間,不能給整個電台的10套節目形成一種合力。同時又因為我們很多的評論性欄目大多數是專門的主持人在做,因此,社會上的更高層次的人才不容易在我們內部發揮他的力量,我們不容易引進這種評論的因素。所以,一定要在電台的內部製造一個平台,使我們內部的優秀的評論節目主持人可以在這個平台上自由地橫向流動。同時,這個平台也和社會接合在一起,能使社會上的高層次的專家型人才,順利地進來。
三、廣播特色,決定了評論的地位
評論是廣播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廣播特色,決定了評論的地位。
第一,廣播的原生態決定了廣播評論在廣播中的地位,這是其他媒體很難比擬的。廣播的原生態實際上就是人際交流,利用現代的手段,使人際交流得到迅速的放大。人際交流,交流的主要是情感和信息,這也就是廣播節目中最重要的傳播要素,也就是廣播的特點。在這個交流的過程中,人物形象和人物個性是第一性的,而觀點是形成人物形象和人物個性的第一要素,特別是傳媒人物。
第二,城市的發展,導致城市各種社群發育迅速,人群的垂直移動速度比任何時候都要激烈,不同的社群對同一個事件的看法迥然不同,所以有人說現在是「觀點新聞」的時代,這個提法雖然有失偏頗,但在我們的新聞中間,觀點正在成為報道對象的一個最重要的主體。廣播有時空合一的特點,可以讓不同的社群不同的觀點,在同一個時空中交匯、交流、交融、交鋒,以至於互相了解、理解,達到一種理性上的和諧。
第三,因為廣播有人際交流的原生態特點,所以廣播對傳播方式要求很高。我們現在面臨的受眾結構復雜,因為文化、經濟、社會地位甚至閱歷的不同,對傳播形式非常苛求。接收方式決定傳播方式的這種原則現在是越來越明顯。這幾年,廣播在分眾化廣播方面做了很多嘗試,以頻率、以時段、以節目和欄目細分受眾,確定不同節目欄目的不同聽眾,受眾分割的集中度在不斷加強。那麼,某一個欄目的主持人在做節目的時候,心裡就會有自己的目標聽眾,聽眾在選擇節目的時候有自己心儀的主持人。所以廣播主持人在傳播方式上和受眾接收方式上互相契合,增強了傳播的效果。
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缺少一批好的主持人。原因是什麼?是過去廣播太偏重於輕、滑、軟、短的東西了,主持人、編輯記者往往缺少思考,特別是新人寫寫很短的稿子,在節目的形式上搞點小花樣,動的快得很,可是一認真思考以後,就會感覺到江郎才盡。如果不能在思考上再下點功夫的話,我們可能就會被新的一波競爭拋棄。
⑼ 廣播什麼時候發明的
1906年12月24日即聖誕節前夕的晚上8點鍾左右,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費森登通過馬薩諸塞州布朗特岩的國家電器公司 128米高的無線電塔成功地進行了一次廣播。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進行的正式的無線電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