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你還知道哪些發明家和亨利.阿察爾相似的故事么
美國的萊特兄弟因追風箏產生聯想,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飛機誕生了!
『貳』 1832年,法拉第和享利幾乎同時發明了()
他們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
約瑟夫·亨利 (Joseph Henry 1797-1878),美國科學家。他是以電感單位"亨利"留名的大物理學家。在電學上有傑出的貢獻。他發明了繼電器(電報的雛形),比法拉第更早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還發現了電子自動打火的原理。但卻沒有及時去申請專利。他被認為是本傑明·富蘭克林之後最偉大的美國科學家之一,對於電磁學貢獻頗大。
①強電磁鐵的製成,為改進發電機打下了基礎
1827年他用紗包銅線在一鐵芯上繞了兩層,然後在銅線中通電,發現僅重3公斤的鐵芯竟然吸起了300公斤重的鐵塊,遠遠超過一般天然磁鐵的吸引力。電轉變為磁產生如此大的力量,立即深深地吸引了享利繼續對這些電磁現象進行探討。1829年亨利對英國發明家威廉·史特京(1783-1850)發明的電磁鐵作了改進,他把導線用絲綢裹起來代替史特京的裸線,使導線互相絕緣,並且在鐵塊外纏繞了好幾層,使電磁鐵的吸引作用大大增強。後來他製作的一個體積不大的電磁鐵,能起一噸重的鐵塊。
②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比法拉第早一年
1830年8月,亨利在電磁鐵兩極中間放置一根繞有導線的條形軟鐵棒,然後把條形鐵棒上的導線接到檢流計上,形成閉合迴路。他觀察到,當電磁鐵的導線接通的時候,檢流計指針向一方偏轉後回到零;當導線斷開的時候,指針向另一方偏轉後回到零。這就是亨利發現的電磁感應現象。這比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早一年。但是,當時世界科學的中心在歐洲,亨利正在集中精力製作更大的電磁鐵,沒有及時發表這一實驗成果,因此,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功勞就歸屬於及時發表了成果的法拉第,亨利失去了發明權。
③發現了自感現象
亨利對繞有不同長度導線的各種電磁鐵的提舉力做比較實驗。他意外地發現,通有電流的線圈在斷路的時候有電火花產生。第二年八月,亨利對這種現象又進行了研究。1832年他發表了《在長螺旋線中的電自感》的論文,宣布發現了電的自感現象。1837年,亨利訪問了歐洲,與法拉第共同愉快地度過了許多日子。法拉第當時想做一個簡單的實驗使溫差電偶產生火花。他把電偶的一端置於熾熱的火爐上,另一端埋在冰塊里,並將兩根引線的線頭相碰,但並未產生預想的結果。這時亨利把一根導線繞成線圈套在一根鐵棒上,並把這個線圈接至到溫差電偶的一根引線上,再使兩根線頭相碰,頓時爆出了耀眼的電火花。法拉第對此實驗大加贊賞,大聲問道:「你到底是怎麼成功的?」於是亨利不得不向這位因發表電磁感應規律而聞名於世的科學家解釋自感的道理,顯然當時還沒有一個歐洲人讀過亨利幾年前就發表的那些論文。1832年,他在研製有更強大吸引力的電磁鐵時發現,繞有鐵芯的通電線圈在斷開電路時有電火花產生,這就是自感現象。他反復試驗,搞清楚了產生這種現象的規律,於1835年又發表了解釋自感現象的論文。
『叄』 亨利·戈培爾是黑人發明家嗎
是發明家,但不是黑人!
海因里希·戈培爾(德語:Heinrich Göbel,1818年4月20日-1893年12月20日)版,後改名亨利權·戈培爾(Henry Goebel),生於德國施普林格,是一名精密機械發明家。1848年,他移居到紐約市直到去世。他於1865年獲得美國公民資格。
1893年通用電氣起訴亨利·戈培爾擔任顧問的燈三家燈泡公司侵犯愛迪生的專利,亨利·戈培爾表示他於1854年設計了第一個白熾燈泡,但沒有申請專利。
『肆』 還有那些關於發明家享利·阿察爾相似的故事
亨利.阿察爾,是因為一個外地人,才創造的郵票打孔機
『伍』 有哪些發明家與亨利·阿察爾發明郵票打孔機的故事相似
魯班進山砍樹時,被一種帶有利齒的野草劃傷了,於是他想到如果有齒狀的工具,那麼就能很快地鋸斷樹木了,於是發明了鋸子。
『陸』 美國發明家有哪些
美國發明家有: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萊特兄弟、亞歷山大·貝爾、羅伯特·富爾頓、本傑明·富蘭克林等。
1、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米蘭鎮。愛迪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利用大量生產原則和電氣工程研究的實驗室來進行從事發明專利而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的人。他發明的留聲機、電影攝影機、電燈對世界有極大影響。他一生的發明共有兩千多項,擁有專利一千多項。
參考資料:網路-愛迪生
參考資料:網路-萊特兄弟
參考資料:網路-亞歷山大·貝爾
參考資料:網路-羅伯特·富爾頓
參考資料:網路-本傑明·富蘭克林
『柒』 亨利·莫茲利有哪些發明
19世紀40年代,英國完成了以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的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完成,離不開機器製造業。這是因為,機器生產的發展,不僅使得機器體系內部結構日益復雜,而且要求機器的數量越來越多;因此,手工製造不能滿足機器生產發展的需求,必須發明生產機器的新技術,用機器生產機器。在用機器生產機器的機器製造業興起之初,有一位發明家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他就是被稱為「車床之父」的亨利·莫茲利。
1771年8月22日,莫茲利生於英國的沃爾里奇。從他少年時的情況來看,顯然是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里。因為家裡窮,莫茲利沒有進過學校接受正規教育。12歲時,他就進入當地一家兵工廠當童工。這家工廠雖然主要製造槍炮彈葯,但是也使莫茲利接觸到了一些機械,學到了一些技術。在兵工廠勞動的兩年時間里,莫茲利對機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4歲時,莫茲利離開沃爾里奇兵工廠,到一位木匠那裡去當學徒。雖然這位木匠手藝不錯,但是莫茲利對做木工活的興趣不大。第二年,他在得到父母的同意後,又轉到離家不遠的一個鐵匠鋪里去,當了一名學徒工。鐵匠鋪里生產各種日常用品和工具,需要使用一些機械。這正是莫茲利喜愛的工作。於是,他利用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和有利條件,在生產實踐中勤奮學習,很快就掌握了作為機械工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術,成為一名優秀的機械工。據說,他特別善於使用各種銼刀,沒有人能夠超過他。可是,按照當時英國的習慣,學徒工必須學滿7年後,才能成為工匠。莫茲利對此極為不滿。他感到,在鐵匠鋪里長期呆下去,已經學不到更多的高超技術了。因此,懷著對科學知識和先進技術的渴望,莫茲利常常在考慮如何改變自己的現狀。不久,機會來了。
這時,隨著機器工業的發展,英國出現了很多機械技師。其中,倫敦有一位機械技師約瑟夫·布拉馬,特別著名。布拉馬技術高超,在當時英國機械製造業內具有極高的威望。他發明和製造的安全鎖,以其優良的性能而馳名各地。由於這種鎖精密度非常高,加工時間很長,因此生產數量很少,往往供不應求。布拉馬工廠為了增加鎖的產量,急需僱用具有熟練技術的機械工。
莫茲利得知這個信息後,非常興奮。盡管他作為鐵匠鋪的學徒尚未期滿,但也希望早一天進入著名的布拉馬工廠,迅速提高自己的技術。然而,布拉馬工廠是當時許多渴望學習機械技術的人嚮往的地方,要想進入這家工廠,也並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當莫茲利向布拉馬提出自己的申請時,布拉馬想了解一下莫茲利的技術情況,便決定對他進行一次嚴格的考核。布拉馬指定了幾種機械活,讓莫茲利去干。由於莫茲利在機械技術方面已經具有一定的基礎,因此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各種技術考核項目都達到了要求。於是,布拉馬決定錄用莫茲利。這時,莫茲利年僅18歲。進入布拉馬工廠,成為這位著名機械技師的弟子,對於莫茲利來說,可以說是他生活中的一個重大的轉折點。他在機械方面的創造發明,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1789年,莫茲利來到倫敦,進入布拉馬工廠。他在這個工廠里工作了8年。在工廠里,他不僅認真學習技術,而且積極工作,深得布拉馬的喜愛和器重。由於他的各種技術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在工人們中間威信也很高,因此,他不久就被任命為總工長,在生產中負起了一定的領導責任。
莫茲利在領導生產的過程中,對改進和提高機械技術十分重視。布拉馬工廠的主要產品是安全鎖。可是,原來那種手工制鎖方式,產量不高。為了提高產量,莫茲利考慮到,必須把手工製造、改變為機器生產。而要進行機器生產,就需要改進過去使用的機床。為此,他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和設計,夜以繼日地埋頭於新式機床的研究和製造工作之中。
所謂「機床」,一般是泛指工作母機。就其狹義而言,實際上指的是金屬切削機床。在金屬切削機床中,最常用的一種是車床,也叫旋床。它主要用來進行工件的內圓、外圓、螺紋等成型面的加工。車床是機器製造中加工零件所不可缺少的一種工作母機。莫茲利取得的第一項重大成就,就是對原有的車床進行改造,從而發明了新式車床。
經過多次研究和試驗,莫茲利在1794年製造出一種新式車床。這部車床的發明,完全是為了適應制鎖的需要。因為要把鎖芯精確地旋成圓柱形,沒有精密度很高的車床是根本做不到的。這種新式車床的所有部件都是用鐵做的,非常結實。不僅如此,莫茲利還把原來的腳踏板和彈簧擺改換為一個輪子,輪子通過傳動軸與蒸汽機聯系起來,從而得到帶動機器運轉的動力。
這部新式車床最重要的裝置,是安上了進給箱。進給箱也叫做進給台,是車床上的重要部件,也是莫茲利的重要發明。今天,車床上帶有進給箱,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可是,在莫茲利發明進給箱以前,原來的車床上是沒有進給箱這種裝置的。由於沒有進給箱,工人在車床上加工製作機械零件的時候,他使用的刀具是拿在手上的。當時,一名車工為了操縱刀具,需要付出艱苦的體力勞動,而且加工出的零件精密度也不高。有了進給箱後,刀具不再拿在工人手中,而是固定在刀架上。刀具隨著刀架送向工件,它還可以跟著旋轉軸平行移動,車工只需操作手柄。這樣一來,工人的勞動量減低了,工件的精密度卻提高了。由此可見,進給箱真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創造。
帶有進給箱的新式車床發明出來後,每個車工都能加工製造具有平滑表面的工件,從而給機器製造業提供了迫切需要的精密零件。但是,莫茲利並沒有就此止步。他還在繼續進行研究,對這台車床不夠完善的地方加以改造。1797年,他又製成了一台新車床。這台車床的重要改進是,使刀架向工件的進給實行了機械化。在車床的床身中,裝有一根旋轉的絲杠(刻有螺紋的長棒),與驅動輪相連接。這樣,絲杠就可以使刀架均勻地沿著工作的軸向移動。經過這一改進,車床的效率更高了。
正因為有了新式車床,莫茲利能夠按照布拉馬簽訂的合同,製造出大量的安全鎖,供應市場需要。這時,莫茲利已在布拉馬工廠工作8年了。他發明的新式車床,為布拉馬帶來了巨額利潤。為了養家煳口,莫茲利向布拉馬提出了增加工資的要求。按說,莫茲利為布拉馬工廠作出了重大貢獻,他提出這樣的要求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可是,這個要求竟然遭到了布拉馬的拒絕。莫茲利一氣之下,向布拉馬提出辭職,離開了這家工廠。
1797年,26歲的莫茲利脫離布拉馬工廠後,自己單獨地創辦了一個工廠,不僅製造機械,而且從事發明創造。這個工廠雖然規模不大,但是,憑著莫茲利發明的新式車床和他當時在機械製造方面的聲譽,仍然得到了很快的發展。當工廠接受第一批訂貨時,他非常認真地進行設計和製造,務必使產品符合要求。莫茲利工廠生產的優質機械,贏得了用戶的贊許。於是,前來訂貨的用戶絡繹不絕。
在眾多的用戶中,最大的一個用戶是英國海軍部。由於莫茲利工廠生產的機械性能優良,信譽很高,海軍部的官員慕名而來,向它訂購一批滑輪。對於這批訂貨,莫茲利不僅深感責任重大,而且認為其意義也非同小可,因此必須全力以赴,爭取順利完成。為了製作這批滑輪,首先必須製造出專門的機器。1801年,他經過反復研究,畫出了機器設計圖紙,立即投入生產。第二年,便完成了製造滑輪的全部機械設備。據說,為了生產這批滑輪,莫茲利設計製造的機床就有44台之多。莫茲利工廠生產的滑輪,按期向海軍部交貨了。這些滑輪作為港口設施,在英格蘭南部海軍基地朴茨茅斯長期使用,證明質量優良。
莫茲利的名聲越來越高了。在當時英國眾多的機械技師中,他被公認為成就卓著的權威人士,對英國機械工業的發展起著指導作用。由於莫茲利設計的刀具和刀架能夠自動移動,因此便不僅僅是在車床上使用,其他各種機床都可以使用。這樣,便推動了一些新的機床的發明和改良。在莫茲利和他發明的新式車床的影響下,沖床、刨床、鑽床、銑床等機床也由其他一些發明家先後研製出來了。
1801年,莫茲利把工廠遷移到了蘭帕森。由於工業革命發展迅速,對機器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為了適應這種形勢,莫茲利決定擴大工廠的規模,以便製造更多的機械產品。可是,他本人的財力有限。正好這時有一個名叫菲爾德的人願意投資相助。於是,莫茲利便同菲爾德合作,成立了「莫茲利—菲爾德商會」。所謂「商會」,實際上相當於後來的公司。這個商會的成立,使莫茲利的高超技術與菲爾德的雄厚資本得到了完美的結合。於是,它很快就發展成為一家規模較大的機械製造廠,生產各種機床。
莫茲利為了保證和提高產品質量,不斷進行技術改造。例如,他設計製造了鍋爐鋼板的打刻機,改變了過去的手工打刻加工方式,使之實現了操作的機械化。他還經過刻苦鑽研,先後製造出各種設備和儀器。用這些儀器進行測量,可以使機械零件的精密度符合要求。莫茲利通過多年的生產實踐,深深認識到,在機械加工中,精確的平面非常重要。因此,他製造出來的標准平面,平滑程度如此之高,以致把兩個平面疊在一起時,就緊緊貼牢,只有靠滑動才能夠把它們分開。據一本辭書上介紹,莫茲利製造的一種測量儀器,精確度可以達到0.0001英寸(1英寸=2.54厘米)。
除了重視產品質量之外,莫茲利也很注意產品的外形。他設計製作的機床,盡量簡化結構,並且盡量不用有銳角的部件,以保證產品的安全性。同時,產品的造型也很美觀精緻。凡是莫茲利工廠製造的機床,都要打上莫茲利的刻印,以示負責。
自從發明新式車床後,莫茲利一直沒有停止研究和改進。他是一位永不滿足現狀的發明家,在技術上真可以說得上是精益求精。
1800年左右,莫茲利製造出一種小型車床,可以切削螺紋。這是為了改進原來的車床而製造的。因為在原來的車床上,進給箱隨著絲杠(刻有螺紋的長棒)的圓周運動而左右移動。因此,絲杠越精確,切削的精密度就越高。而為了製造出精確的絲杠,就需要有製造精確絲杠的車床。為此,莫茲利花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反復進行研究和試驗。他造出切削螺紋的小型車床後,先切削好幾根絲杠,再用銼刀仔細地進行加工。然後從這些絲杠中,挑選出一根最精確的來,作為製造新的車床之用。
在莫茲利發明切削螺紋的車床之前,切削螺紋都是依靠手工,使用簡單的夾具,其精確度也只能靠目測。由於切削螺紋非常困難,精密度也不高,因此不僅一般不用螺絲,而且還影響到車床對絲杠的使用。自從螺紋加工車床發明之後,這種狀況很快就改變了。螺紋加工車床可以多級改變絲杠的轉速,因此,它就可以加工出不同螺距的螺紋。同過去相比,這又是車床上的一個重大的技術進步。
莫茲利研製出切削螺紋的車床後,仍然沒有滿足。這時,他聽說他的一位朋友巴頓為了製造微型儀表,也在研製螺栓。於是,決定去同巴頓比較一下,看看誰的螺栓更精確。然而,比較的結果,莫茲利發現自己製造的螺栓雖然尺寸准確,但是還有不少缺點,例如角度不規則,有微小的彎曲等。莫茲利虛心地承認這個事實,但是他不甘落後,決定迎頭趕上。經過若干改進,他終於製成了更為精密的絲杠。將這根絲杠用於車床上,就能夠不斷地製造出精密度很高的絲杠來了。
1810年左右,莫茲利又造出了具有多種功能的車床。然而,他仍然沒有停止對車床的研究和改進。例如,他最初製造的進給箱,每改變一次刀具的移動速度,就要更換一次不同型號的絲杠,因此操作起來很不方便。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他經過反復研究試驗,終於發明了一種叫做「齒輪變速器」的裝置。只要在車床上安上齒輪變速器,通過改變幾個齒輪間的嚙合,就可以自動地改變刀具的傳送速度,而不需要再去一根根地更換絲杠了。莫茲利通過齒輪改變傳送速度的技術,不僅使車床得到了改進,而且也應用於所有的機床和其他機械之中。
莫茲利對於車床,可以說是活到老,研製到老。一直到他去世之前,他都在進行車床的改進。為了研製和不斷更新車床,他不惜投入大量的資金。據說,莫茲利工廠製造蒸汽機汽缸等機器零部件所獲得的錢,幾乎都被他在車床研製過程中花光了。
莫茲利的發明創造,特別是他把滑動原理引進了機器,應用於刀架,這就不僅促使了新式車床的誕生,而且也推動了其他機床的改造。對於他的這種貢獻,後來倫敦出版的《各國的工業》一書中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該書的作者認為:莫茲利發明的刀架,「可以毫不誇大地說,它對機器的改良和更廣泛應用所產生的影響,不下於瓦特對蒸汽機的改良所產生的影響」。19世紀上半期,許多國家的機械製造設備,不是來自英國,就是按照英國的式樣製造的。
除了發明和改進車床外,莫茲利還有許多其他發明。例如:花布印染法、供船舶鍋爐用的海水脫鹽法以及船用發動機等。所有這些,都在工業生產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捌』 亨利·貝色麥是誰一生有何作為
在現代工業生產中,鋼鐵的重要性盡人皆知。曾有人把鋼鐵形象地比喻成工業生產中的元帥。而讓這位元帥升帳的人,是19世紀英國的發明家亨利·貝色麥爵士。
貝色麥是英國哈福德郡人,於1813年1月19日出生於該郡的查爾頓。這里離倫敦不遠,經濟比較發達。在工業革命時期,以倫敦為中心的英國東南部地區,機器工業發展得特別迅速,貝色麥就生活在這個地區,從小就受到了工業化生產的熏陶。
貝色麥的父親原籍法國。法國大革命爆發後,遷到英國定居。關於他父親的情況,諸書說法不一。有的說他是個發明家,有的說他是一位工程師,還有的說他是工廠主。不管怎麼說,他的父親熟悉工程技術,這是沒有疑問的。
正是因為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里,所以貝色麥從小就具有接受技術教育的有利條件。貝色麥一生中沒有受過多少教育,只上過小學。他後來的知識,都是在實踐中自學的。貝色麥的父親開辦了一家工廠,父親的工廠就是他學技術的學校。他一生中有許多發明,為完成這些發明所需要的技術和知識,大部分都是在他父親的工廠里學到的。
貝色麥生性聰穎,愛動腦子。還在很年輕的時候,他就表現出了從事發明創造的才能。18歲時,他離開故鄉,隻身一人到倫敦去謀求職業,獨立生活。這時,英國的工業革命已經進入完成階段,科學技術方面的各種發明,不斷涌現出來。這種時代環境,為貝色麥提供了一個大顯身手的機會。據說,他在倫敦工作期間,就已經有了多種發明。
不到20歲時,他就發明了一種機械沖壓法,可以用沖壓的方法在郵票上自動加蓋郵戳。他的這一發明引起了英國政府的注意,很快就被採用了。由於使用這種機械,不僅郵局工作人員減少了很多麻煩,而且政府每年可以挽回50萬英鎊的經濟損失。不過,英國政府沒有因此給他以獎賞,不少人覺得他只不過是個毛頭小夥子,而那項發明看上去也算不上復雜,用不著給他獎勵。這件事對貝色麥刺激很大,他終生都念念不忘。從那以後,他再從事各項發明時,總要設法獲得專利證書,以此來保護自己的權益。
貝色麥還發明過一種製造銅粉的機械。銅粉俗稱「金粉」,由銅鋅合金的黃銅加工製造而成,是一種金色顏料。銅粉因為用途很廣,而加工製造又頗費功時,所以在市場上售價很高。貝色麥了解到這一情況後,決心對當時製造銅粉的方法加以改進。
他一方面鑽研有關的技術書籍,一方面進行研究和實驗,發明出了一種結構簡單的製造銅粉的機械。可是,起初用這台機械製造出來的銅粉,既不平滑,又無光澤,同市場上出售的銅粉比較起來,相差很遠。於是,他又對這台機械做了多次改進,終於製成了性能完善的機械。貝色麥用這台機械製造的銅粉,完全達到了市場上出售的同類產品的質量。
貝色麥發明了銅粉製造機械後,為了不讓外界知道,並沒有立即申請專利權,而是把它藏在家裡,自己製造銅粉。貝色麥這時的想法是,利用這台機械製造銅粉出售,將獲得巨額收入;然後利用這些錢財作為經費,從事研究和製造,以便取得更多的發明。他的這種做法和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除了以上兩種發明外,貝色麥還對排字機做了一些改造。他還研究過玻璃製造工藝,並加以改進,提出了新的製造方法。對於青銅合金,他也進行過較多的研究。青銅既可以通過鑄造的方式來生產一般機械零件和藝術品,也可以通過壓延的方式來製造板材、棒材、管材等各種半成品。貝色麥經過研究,對青銅片的壓延工藝進行過許多改進,獲得了人們的認可。
19世紀50年代初,俄羅斯與土耳其之間爆發了戰爭,戰火很快蔓延到整個克里米亞,史稱克里米亞戰爭。接著英法聯盟也卷了進來,1854年,英法兩國向俄羅斯宣戰,並派兵進入克里米亞。英國整個國家的注意力都轉向了這場戰爭,貝色麥也不例外,他很想為戰爭做點什麼事情。
首先,他對戰士們手裡的武器做了改進,發明了一種新式步槍,叫來復槍。這種步槍的槍膛里刻有來復線,它發射出去的子彈以旋轉方式向前運動,彈道比較穩定。用這種步槍進行射擊,不僅射程遠,而且命中率高。實驗結果表明,來復槍是一種性能優良的步兵作戰武器。
發明了來復槍以後,他又把注意力轉向了大炮。當時士兵所用的大炮性能不太好,炮彈出膛以後,因為空氣的阻力等因素,常常在空中翻滾,不能保持穩定的彈道,從而影響射擊的准確性。貝色麥擅長機械技術,他決定用自己的智慧幫助國家解決這一問題。
從物理學上我們知道,旋轉中的物體在運動時,會保持沿轉軸方向的穩定。如果槍彈在飛行過程中,能夠以飛行方向為軸線旋轉,那麼它就會避免翻滾現象,保持穩定的彈道。貝色麥就是根據這一原理,發明了來復槍,效果很好。現在,他還要沿著這一思路,製造出來復炮來。
那麼,如何才能讓炮彈在飛行時旋轉起來呢?當然應該像來復槍一樣,在炮膛里邊刻上來復線,並使炮彈與炮膛密切吻合,這樣火葯在燃燒時,推動炮彈沿來復線運動,炮彈自然就旋轉了起來。大炮裝上這種炮彈,就可以打得更遠、更准確。
根據這一設想,貝色麥設計出了新型的大炮。他興致勃勃地把這一設計遞交給了英國陸軍部。
讓貝色麥頗感失望的是,英國陸軍部相當保守,對他的發明不感興趣。於是,他想到了法國。一方面,法國是當時英國的盟友;另一方面,他本人是法國人的後裔,他父親是法國革命爆發時移民到英國去的。所以,他對法國從內心裡有較強的親近感。就這樣,貝色麥帶著他的設計,來到了法國。
統治法國的拿破崙三世對他的設計很感興趣,鼓勵他做實驗。實驗的結果,新式大炮確實打得又准、射程又遠。於是,這種炮很快被用來裝備部隊。可是不久,問題接二連三地反饋了回來:有時炮彈發射出去後力量不足,有時發生卡膛現象,後來還發生了幾起炮膛爆炸、炮手傷亡的重大事故。新式大炮不但沒有殺傷敵人,反倒毀滅了使用武器的人。軍方不得不將這種炮從戰場上撤了下來。一時間,人們對新式大炮議論紛紛,而且對貝色麥也產生了懷疑。
貝色麥面臨巨大的壓力,但他相信自己的設計無誤。在他及有關方面的要求下,軍方對這些事故進行了仔細的調查。
調查報告不久就出來了。在法國一位大炮專家的介入下,調查報告對事故原因做了正確分析:當時法國和其他國家一樣,大炮都是用鑄鐵製造的。用這種方法鑄造的炮膛相應來講不夠規整,很難滿足來復線對炮膛的要求。而新式大炮的關鍵之處就在於對炮膛與炮彈之間的間隙有嚴格要求:當炮彈與炮膛之間間隙偏大時,火葯爆炸後的氣體會向外泄露,導致彈丸旋轉力量不足,效力不大;當炮彈與炮膛之間間隙偏小時,火葯爆炸使得炮膛內壓力猛增,炮膛內外溫度分布不均勻,而鑄鐵本身堅韌性不夠,不耐高壓,這就容易導致炸膛。因此,問題出在鑄炮所用的材料上。如果能煉出耐高壓的堅硬而又有韌性的鐵來,新式大炮就不會出問題。
調查報告雖然公布了,但人們對貝色麥大炮造成的事故仍心有餘悸,沒人敢再按他的設計去製造大炮。他費盡心血研製的新式大炮,轉眼就成了一堆毫無用處的廢鐵。
耐人尋味的是,英法沒有採納貝色麥設計的新式大炮,可他的設計思想卻被德國人接受了。1855年,在巴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上,德國工程師克虜伯展出了貝色麥夢寐以求的鋼質來復大炮。大炮試射的結果,發射3000發炮彈,炮身安然無恙。事實證實了貝色麥的設計是完全正確的。
面對在法國的挫折,貝色麥沒有氣餒,他想,只要突破材料這一關,新式大炮就能起死回生。於是,他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冶煉工作上來,下決心煉出高強度的鐵來,徹底解決新式大炮炸膛問題。
貝色麥所要煉的那種堅硬而又有韌性的鐵,實際上是鋼。可當時,他對冶鐵一無所知,於是,他便從頭學起。首先,從冶鐵的基本常識出發學起。在短短兩三年時間內,貝色麥幾乎讀遍了有關冶金問題的所有書籍。與此同時,他還到英國各地的煉鐵工廠去進行參觀,詳細考察了當時的煉鐵方法。為了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鋼鐵生產實踐更多地結合起來,他還建立了工廠,以之為基地進行實驗。經過刻苦的鑽研,他終於掌握了有關冶鐵的基本知識。
在貝色麥做實驗的年代,製造業用的鐵,基本上只有兩種。一種是鑄鐵,也就是生鐵。它的含碳量高,很堅硬,但也很脆,抗張強度小,主要用於熔化後鑄造發動機的汽缸、機座以及其他產品等。生鐵因為質地堅脆,所以容易斷裂,這是它的一大缺陷。貝色麥設計的新式大炮,就是用生鐵鑄造的。
另一種是抗張強度大得多也柔韌得多的熟鐵。熟鐵因為比較軟,所以可用鍛、壓和其他成型方法,來製造鐵軌、船殼、橋梁和各種機器部件。這種鐵因為質地柔軟,在高壓情況下容易變形,因此其用途也受到較大限制。
直接從煉鐵爐里煉出來的鐵是生鐵,生鐵的含碳量很高,在2%以上。設法把生鐵中所含的碳去掉,就得到了熟鐵。熟鐵的含碳量一般在004%以下。含碳量介於二者之間的,是鋼。相對於生鐵和熟鐵而言,鋼的性能非常優越,既堅硬又有韌性。但在當時情況下,鋼的製造非常困難,因此它很昂貴,被人們視為珍貴金屬。要用它來鑄造大炮,顯然是不現實的。當然,如果能找到廉價快速製造鋼的方法,則又另當別論。現在,貝色麥所做的,就是要找到這種方法。
傳統煉鋼方法是先把生鐵煉成熟鐵,然後再往其中加入適量的碳使其變成鋼。要把生鐵變成熟鐵,當時採用的是氧化法,即向生鐵中加入氧化劑(一般是鐵礦石),加熱使其處於熔融狀態,這時生鐵熔液中的碳就會與氧化劑起反應,從而被脫去。
貝色麥認真研究了把生鐵變成熟鐵的方法。他把經過仔細稱量的鐵礦石加進生鐵中,然後將混合物加熱,使其處於熔融狀態。鐵礦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鐵,在高溫條件下,氧化鐵中的氧原子與生鐵中的碳原子結合而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進一步燃燒變成二氧化碳逸出。這時,爐子中留下的就是熟鐵。
根據實驗結果,貝色麥想到:既然把生鐵中的碳原子氧化就可以得到熟鐵,為什麼不能用別的加氧方法把碳燒掉呢?例如用鼓風機直接向生鐵熔液吹風,這樣空氣中的氧氣就會與生鐵熔液中的碳原子反應,使其脫碳,從而得到熟鐵。
貝色麥的建議遭到了一些專家的反對。這些專家認為,用鼓風機向生鐵熔液吹風時,吹進去的冷空氣會使鐵水冷卻、凝固,從而導致整個冶煉過程停止。
貝色麥沒有盲目聽從專家的意見。他覺得,自己的建議是否可行,應該通過實驗來做出鑒定。實驗的結果與專家們的意見正好相反,鼓進去的風不但沒有使鐵水降溫,反而因為其中的氧原子與生鐵中的碳起反應燃燒放熱,而提高了鐵水的溫度。
第一次實驗時,當鼓風機向生鐵熔液中吹風時,本來已經平靜的煉鐵爐中突然燃燒起來,反應進行得異常激烈,幾乎失去控制。這使他非常緊張。他沒想到鐵水中的碳和其他雜質氧化時居然會放出如此大量的熱。好在這一過程只進行了十幾分鍾。氧化完畢,他才如釋重負。實驗證明,鼓風法不再需要附加外界燃料,它降低了成本,而且簡便易行,確實是一種熟化生鐵的好方法。
隨著實驗的深入,貝色麥進一步想到,在熟化生鐵的過程中,如果讓反應在適當的時候就停下來,不讓生鐵中的碳完全脫去,而是讓它保留在2%~004%這樣的范圍之內,那就直接得到了鋼。用不著像傳統的方法那樣,先由生鐵煉出熟鐵,再經過熟鐵階段得到鋼。當然也就不用再花錢去買進行這些中間過程所需的大量燃料。
為了驗證這一設想是否可行,他在倫敦的聖潘克利斯自己開的工廠里,建起了一座固定式的大熔爐,熔爐高約12米,可以裝進350公斤生鐵,爐底有6個風口。貝色麥用它認真做了實驗,實驗結果證明他的想法完全可行。於是,1856年8月,在切爾滕哈姆南不列顛科學振興年會上,他作了題為《不用燃料製造熟鐵和鋼的方法》的報告,介紹了自己的煉鋼法,同時還把精心寫成的論文送到雜志上發表。從此,他的鼓風煉鋼法正式公布於世。1860年,經過改進的第一個可移動的轉爐建成投產。人們一般把這種熔爐稱為「貝色麥轉爐」。由於它以酸性材料做爐襯,因此這種煉鋼法又被稱為「酸性底吹轉爐煉鋼法」。
『玖』 亨利阿察爾的故事有哪些
郵票四周有整齊的齒紋,它的來歷是:
1840年5月6日,英國正式發行郵票,郵政工作人員備有裁紙小刀,以便把幾十枚連成整張的郵票裁開出售。這樣,既麻煩又不易裁整齊。
1848年一天,英國的發明家亨利·阿察爾在一家小酒吧間喝酒,一位外地來的客人,坐在他身旁寫信。那人寫完信,裝進信封後,便拿出預先購買的一整張郵票,准備一枚一枚地裁開。可是客人沒有小刀,猶豫了片刻,便取下別在西服領帶上的一枚別針,在各枚郵票之間刺了一行行小孔,很快就把郵票扯下了。阿察爾一直在旁默默地觀察著,從中得到了啟示,發明了郵票打孔機,英國的郵政部門立即採用了。
後來,歐美及世界各地紛紛仿效。
『拾』 有哪些發明家和亨利阿薩相似的故事
亨利 。
阿察爾
1984年的一天,英國發明家亨利 。
阿察爾去郵局寄信。
他發現身旁有一位外 地人,正對著一張大郵票而發愁。
原來,那時人們常常買幾十枚連成整章的郵票, 寄信的時候,再用小刀(裁 栽) 開。
很明顯,那位外地人一定是忘了帶小刀。
「先生,想借小刀用一下。
」
「很抱歉,也沒帶。
」亨利 。
阿察爾無可奈何地(攤 張) 開雙手。
那位外地人 一抬頭,看見了亨利 。
阿察爾西服領帶上的別針,頓時,微皺的眉頭舒展開了。
「先生,能借別針用一下嗎 。
」
「當然可以」可是亨利 。
阿察爾疑惑不解地望著他外地人接到別針, 在一枚郵票的四周整整齊齊地刺了一圈小孔,然後很快地就把這枚郵票撕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