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古樂創造

古樂創造

發布時間:2021-08-26 03:09:05

1. 中國古樂十大名曲是什麼

<<高山流水>>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
「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
心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廣陵散琴曲>>

又名《廣陵止息》。漢魏時期相和楚調但曲之一。稽康因反對司馬氏專政而
遭殺害,臨刑前曾從容彈奏此曲以寄託,現存琴譜最早見於《神奇秘譜》。

<<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稱《雁落平沙》。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
降落前在空際盤旋顧盼的情景。

<<梅花三弄>>

此曲系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贊頌具有高尚節
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調在不同的微位上重覆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

<<十面埋伏>>

樂曲描寫公元前二零二年楚漢戰爭在垓下最後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
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

<<夕陽簫鼓>>

這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文曲,旋律優美流暢。一九二五年前後,上海大同樂社
根據此曲改編成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

<<漁樵問答>>

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三十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歌詞。樂曲表現漁樵在青山
綠水中間自得其樂的情趣。

<<胡笳十八拍>>

根據同名詩譜寫的樂曲。所反映的主題是「文姬歸漢」。漢末戰亂中,蔡文
姬流落到南匈奴達十二年之久,她身為左賢王妻,然而十分思念故鄉。當曹操派
人接她回內地時,她又捨不得離開兩個孩子,還鄉喜悅被骨肉離別之痛所淹沒,
心情非常矛盾。

<<漢宮秋月>>

此曲有兩種較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為箏曲,另為二胡曲。據載,二胡是劉
天華先生所傳。《漢宮秋月》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
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陽春白雪>>

相傳這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師曠或齊國的劉涓子所作。現存琴譜中的《陽春》
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滌盪之意,《白雪》取凜
然清潔,雪竹琳琅之意。

2. 英國音樂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現代音樂時期——霍爾斯特行星組曲(火星 金星 水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14世紀 文藝復興
15世紀 牧歌——彌撒曲——經文歌——杜飛〈1400~1474〉
16世紀 拜德爾〈1543~1623〉 吉本斯〈1585~1625〉 泰利斯〈1585~1625〉
17世紀 巴洛克時期
歌劇
普塞爾〈1658~1695〉
韓德爾〈1685~1759〉
18世紀 古典時期——浪漫時期——清唱劇——〈神劇〉
19世紀 國民樂派——現代樂派
艾爾加〈1857~1934〉
戴流士〈1862~1934〉
佛漢威廉士〈1872~1958〉
霍爾斯特〈1874~1934〉
20世紀
班傑明—布瑞端〈1913~1976〉
英國音樂的歷史雖然也像其他國家一樣,反映國家的經濟,社會,宗教生活,卻有些傾向是特別屬於英國的.經久不變的因素之一是保守主義,這種態度即使在講求試驗的時期仍保存古老的傳統.當強大的外來影響力來臨時,英國的保守傳統仍堅強把外來的風格與曲式改變成適合本土的表達方式而後可.
英國民間的合唱傳統甚早,民謠很盛.大英博物館中有一篇手抄本的「夏天來了」(Summer is icumen in),據說是十三世紀寫成的,是現存最早的多聲部音樂(六部合唱卡農).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音樂史上,有幾位重要人物,如拜德爾,杜飛,泰利斯等,主要作品都是一些經文歌,宗教歌曲或聲樂作品.接下來的普賽爾(Henry Purcell 1659~1695)則是英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不過在他死後,英國音樂便一直走下坡,直到韓德爾的出現,才又重振英國樂壇,成為巴洛克後期唯一可以和巴哈分庭抗禮的音樂家.
二十世紀之交,英國現代音樂開始復興.從1880年到1966年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代表人物是艾爾加(Edward Elgar 1857~1934)他的作品帶有豐富的英國本土情感,曲風抒情.第二時期是國民樂派時期,代表作曲家有戴流士(Deilus1862~1934),佛漢威廉士,霍爾斯特等,著名的樂曲如佛漢威廉士的《綠袖子幻想曲》,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等.第三時期最出眾的音樂家是班傑明—布瑞頓(Benjamin Britten 1913 ~ 1976),布瑞頓的歌劇被認為是繼普賽爾之後唯一具國際聲望的,他的其他重要作品有《為青少年的管弦樂入門》,《簡易交響曲》.等等.
一,文藝復興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涌現出一批傑出作曲家,如泰利斯(1505-1585),拜爾德(1543-1623),吉本斯(1585-1625)等.文藝復興末期,伊莉莎白一世時(1558-1603),英國國勢鼎盛.文藝上有莎士比亞,思想上有弗朗西斯.培根.音樂上,牧歌(madrigal)作者(如Weelkes, Morley, Gibbons)與彌撒曲(mass)作者(如Byrd, Tarverner)都很有名.泰利斯(Thomas Tallis, 1505-85)的經文歌(Motet) Spem in alium有四十聲部.
二,巴洛克時期
到了16世紀後期,英國宗教界出現了一股清教主義運動潮流(清教主義者認為應當清除英國國教中的天主教殘余影響而得名).清教思潮反對人文主義思想,排斥塵世的娛樂,認為音樂舞蹈等藝術是有罪的.17世紀前半期,清教徒在政治上逐漸得勢.他們多代表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骨幹.宗教,政治的紛爭,清教主義的興起使得18世紀前半期的英國音樂呈現出近乎空白的局面.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主要由清教徒組成的政府取消了宗教儀式上的音樂,封閉了所有的歌劇院,英國的音樂界沉默了.
1658年斯圖亞特王朝在英國復辟.這一歷史的倒退卻成了英國音樂得以發展的轉機.17世紀後期英國最重要的音樂家是普賽爾(Henry Purcell,1659-95).普賽爾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宗教音樂,歌曲,話劇配樂,最重要的貢獻是晚年的歌劇,帶有明顯的英國市民趣味和民族特色,他的歌劇Dido and Aeneas,如今還偶而演出.普賽爾去世後,英國歌劇發展再度陷於停頓,義大利正歌劇充斥英國劇院.1714年,韓德爾定居英國,為沉悶的英國歌劇界帶來了活力.他的正歌劇《里納爾多》等在英國大受歡迎.
18世紀二十年代末,傳統的義大利正歌劇因為其沉悶的腳本,空洞的內容和雷同的劇情不能適應市民階層的口味,逐漸失去了市場.這時一部針砭時弊的《乞丐的歌劇》(約翰·蓋伊詞,佩普什曲)在倫敦上演,它取材於日常生活,採用通俗幽默的對白和流行的曲調,贏得了市民的廣泛好評.劇中對以韓德爾為代表的義大利正歌劇作了無情的諷刺,使義大利歌劇在英國受到了沉重打擊,韓德爾經營的歌劇院最後因虧損而關閉.這時韓德爾把精力轉向了清唱劇的創作.清唱劇(oratorio)是一種大型宗教性聲樂形式,內容多取材於聖經,所謂"清唱"是指沒有舞台動作和服裝布景的變換.韓德爾把這種形式推向了頂峰.他的《所羅門》,《以色列人在埃及》,《參孫》都大獲成功,1641年他的《彌賽亞》成了這一體裁的巔峰之作,其中的《哈里路亞》堪與巴赫的《b小調彌撒》倂稱為巴羅克聲樂藝術的最高成就. 韓德爾逝世後,英國每年為紀念他都要舉行清唱劇專場演出.但在他之後,英國樂壇再也沒出現堪稱偉大的音樂大師.
三,現代音樂時期
英國一直有很多高水準的聽眾,也有第一流的演出團體,至今倫敦仍然是西洋音樂的重鎮.但普塞爾之後二百年,忽然沒有了國際知名的英國作曲家.十八世紀倫敦音樂幾乎是德國人韓德爾的天下,十九世紀則由德國的交響曲與義大利的歌劇分享.廿世紀初,世界級的英國作曲家才開始大量涌現.
艾爾加&戴流士
第一個「英國的驕傲」是艾爾加(Edward Elgar, 1857-1934).他的「威風堂皇進行」因為在畢業典禮上常奏,成了耳熟能詳的名曲.他的曲風受德國影響很大.比較「英國味」的是他的弦樂小品——以弦樂表現合唱式的和音,是廿世紀英國的音樂特產之一;與他同時的戴流士(Frederick Delius, 1862-1934)則受到法國印象派的影響.
國民樂派時期
1898年,成立了「英國民歌協會」,很多年輕的音樂家隨後加入.其中有兩人:佛漢威廉士與霍爾斯特(874 - 1934),在這里發現了英國民謠的豐富.此後他們又研究伊莉莎白時代的古樂,創造了很特出的英國風格.霍爾斯特的管弦組曲「行星系」是極受歡迎的大眾名曲.
佛漢威廉士則成就更高.作品既多,品質也精,或許是廿世紀英國作曲家的代表人物.他的九首交響曲,很受推崇.弦樂「塔里斯幻想曲」是他公認的傑作之一,最富彬彬有禮的英國味.
班傑明—布瑞頓
稍後一代的班傑明—布瑞頓(1913-76)是天才型的作曲家.1945年,他的歌劇「彼得格蘭姆斯」(Peter Grimmes)使英國人覺得終於普塞爾有了後繼者.二次戰後,他的「戰爭鎮魂曲」成了和平的象徵.他的作品眾多,以聲樂的居多.
更近的英國作曲家中,塔維納(1944)頗有名.他信奉東正教,作品中幾乎都有宗教意涵,而且技法很大膽.

3. 古典樂來歷

我們所謂的「古典音樂」也出於一個特殊的階段---他們是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從手工業向工業化生產的階段產生的, •古典大師•音樂之父巴赫以管風琴的即興演奏風靡當世
網路上說 古典音樂 廣義是指西洋古典音樂,那些從西方中世紀開始至今的、在歐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創作的音樂,主要因其復雜多樣的創作技術和所能承載的厚重內涵而有別於通俗音樂和民間音樂。狹義指古典主義音樂,是1750-1820年這一段時間的歐洲主流音樂,又稱維也納古典樂派。此樂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中國那種就成了民樂而不是古典樂

4. 古樂是指什麼

中華民族的祖先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中創造了最初的音樂,這就是詩歌、舞蹈、音樂三位一體的「樂舞」。「樂舞」被後世稱為古樂,泛指傳說中的遠古音樂和夏、商兩代的樂舞。

5. 中國古樂的著名曲目

01.中國樂器大全[1]
01.姑蘇行(笛-曲笛)
02.陽關三疊(管子-單管)
03.百鳥朝鳳(鎖吶)
04.梅花三弄(簫)
05.江河水(管子-雙管)
06.鳳凰展翅(笙)
07.唐曲三首(塤與敲擊樂)
08.漁歌(巴烏)
02.中國樂器大全[2]
01.二泉映月(二胡)
02. 雙聲恨(高胡)
03.月牙五更(板胡)
04.空山鳥語(二胡)
05.夜深沉(京胡)
06.秦腔牌子曲(板胡)
07.流波曲(二胡)
08.平湖秋月(高胡)
09.草原上(中胡)
03.中國樂器大全[3]
01.古風操(古琴)
02.十面埋伏(琵琶)
03.漁舟唱晚(箏)
04.火把節之夜(中阮)
05.蕉窗夜雨(箜篌)
06.大浪淘沙(三弦)
07.龍船(揚琴)
08.高山流水(箏)
09.山寨戀歌(柳琴)
04.中國樂器大全[4]
01.月兒高(合奏)古曲 瞿春泉改編
02.喜(彈撥樂合奏)顧冠仁曲
03.泛滄浪(小合奏)古曲 龔一演奏古琴
04.秦王破陣樂(合奏)顧冠仁曲
05.關山月(彈撥樂合奏)古曲 顧冠仁改編
06.蘇堤小景(小合奏)顧冠仁曲
07.春江花月夜(合奏 周成龍改編
05.中國古樂器(1)雲
01.陶塤 古曲( 龔國富 趙良山曲)
02.排簫 招魂(彭先誠曲)
03.虎雲(伊維鶴曲)
04.陶塤與古琴 長門怨(古曲)
05.骨哨 原始狩獵圖(錢兆熹曲)
06.編鍾 神人暢(彭先誠編曲)
07.編磬與古樂隊 梅花三弄(古曲)
08.古箏 魚舟唱晚(古曲)
09.古樂隊 山鬼(彭先誠曲)
06.中國古樂器(2)流水
01.編磬 流水(古曲)
02.陶塤與古箏 高山流水(古曲)
03.古箏 高山流水(古曲)
04.古琴 流水(古曲)
05.古樂隊 祭(彭先誠曲)
06.古箏 西廂詞(古曲)
07.瑟 淡月映魚
08.重奏 鬲溪梅令 (姜白石曲)
09.古樂隊 陽關三疊(古曲)
10.古琴與樂隊 憶故人(理琴軒舊抄譜)
07.中國古樂器(3)王昭君
01.笙與樂隊 王昭君
02.琵琶 霸王卸甲
03.彈撥樂 駝鈴響叮當
04.管子 孔雀東南飛
05.琵琶 平沙落雁
08.中國民族管弦樂系列(1)長城隨想
01-03.長城隨想(二胡協奏曲) [文件夾]
02.第二樂章 烽火操
03.第三.四樂章 忠魂祭 遙望篇
04-06.水之聲(交響音畫) [文件夾]
04第一樂章 瀑布.
05.第二.三樂章 湖水 小溪
第四樂章 大海
07..春節序曲(大型合奏)
08.翠湖春曉(大型合奏)
09.中國民族管弦樂系列(2)雲南回憶
01.雲南回憶
02.拉薩行

6. 古典音樂作曲家是如何創作古典樂的

古典樂作曲當然也是寫五線譜。
其他音樂家我不清楚,但莫扎特是在腦子里想好完整的曲子,然後直接寫下來,不再修改(據我所知只有莫扎特的曲譜是一氣呵成,不修改的)。也就是說他在腦子里想好整首曲子,再把每個樂器的譜子寫下來。至於配器是要通過學習的,掌握了基本的規律,再發揮自己的特色。

要學配器的話,起碼要會一種樂器,要熟悉多種樂器,下面是我找的比較簡單的資料,可以了解一下。
配器是指各樂器在音樂作品表現中得到合理的分配,是音樂的二度創作,具體表現音色、音域、音區、力度,風格、和聲、副調、節奏、速度等等。音色構成肢體。

MIDI樂隊肢體:在MIDI肢體中,各聲部為單音樂器,忌諱聲部重復。

MIDI肢體音樂 四大要素

①旋律 ②和聲 ③低音 ④鼓擊

①旋律 a、音色對比:在音色選擇上,旋律音不同於肢體其他因素的音色,這樣可以辨認出旋律特點。樂隊盡可能不重復旋律音色,但在樂曲高潮時,為加強旋律力度和色彩表現,這時可重復旋律音色,使旋律變為符合音色。

b、音區對比:音區選擇上盡量不同於肢體中其他因素的音區,使旋律穿越復雜的樂隊肢體,更加清晰。

c、力度對比:略大於樂隊肢體中其他因素,可使旋律透過肢體,得到充分展現。

d、節奏對比:旋律節奏不同於肢體中其他因素的節奏,形成旋律節奏與肢體節奏「動與靜」互補。

②和聲 是推動和展開音樂的重要手段,它可增強樂曲動力和豐滿肢體音響。

a、和聲長音:使樂曲音響穩定和豐滿,軟化電器樂音色,使整個樂隊盡可能融合(鋪底音色採用軟音色類,宇宙音色等)

b、和聲節奏型:在肌體中應用和聲節奏型使音樂富有動態和產生流動性。(MIDI樂隊:連續使用切分節奏,改變強弱位置的節奏律動。)

③低音 是肢體的基礎,決定和聲功能屬性,推動音樂發展。(樂曲慢,低音節奏律動就慢,反之快則快。)

a、低音長音:使樂曲音響飽滿、渾厚、結實、穩定。

b、低音節奏型:增強音樂律動和音響動態。

c、低音力度:略大於其他聲部,突出低音,使肢體音響更加清晰和飽滿。

④鼓擊 學會節省音色,使音樂分段、分層的逐步增加至樂曲高潮處再一並投入。

7. 說一下哪些古典樂大師的創作靈感來源哪裡呢

那些古典樂大師的創作靈感應該來自生活中的一些細節上,或者自身的感情方面,也可能會去老百姓的生活中提取靈感。

8. 中國古樂的簡介

中國古樂,源遠流長。從《呂氏春秋·古樂》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之史實,和考古工作者發現的大約七千年以前先民們用陶土做的吹奏樂器「塤」就可以證明,很早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創造了音樂。

9. 西方的古樂

CLASSICAL MUSIC,中文翻譯成「古典音樂」。有人認為"古典"給人的感覺有古董、古板的味道,故改稱「經典音樂」。也有人根據牛津英文辭典里對古典的定義,in traditional and serious style,而稱其為「嚴肅音樂」。於是,「古典音樂」又被戴上了「嚴肅」的帽子,讓人更不敢靠近。但下此定義的人一定沒有好好查字典,因為serious的第二條義項是這樣給出定義的:(指書、音樂等)啟發思考的,不僅為消遣的。因此我們知道原來古典音樂不同於流行音樂的地方是它內涵深刻,能發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於低俗。再來看一下朗文辭典對古典音樂的解釋:music that people consider serious and that has been popular for a long time。可見,古典音樂是歷經歲月考驗,久盛不衰,為眾人喜愛的音樂。古典音樂是一個獨立的流派,藝術手法講求洗練,追求理性地表達情感。
當我們聽到巴赫、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的音樂時,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優美的旋律,充滿意趣的樂思,還有最真摯的情感,或寧靜、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歡喜、快樂,或悲傷、惆悵......

說到歐洲古典音樂,我們不能不提到中世紀伊麗莎白時期,格里高利時期的音樂,其中,佔主導地位的是宗教音樂!當時的人們對基督的信仰與崇拜,直接影響到了當時社會的政治與音樂,當時的音樂,只是純粹的宗教用途,只限於在教堂中演唱,沒有樂器,但是,卻對今後的音樂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1450年,歐洲音樂開始進入了文藝復興時期,因為當時的歐洲政治的不穩定,教廷的威信與勢力開始衰弱,資產階級萌芽,為了適應當時社會的發展與人們的新思想,音樂開始宣揚以人為本的思想,所以在各個領域里都開始了文藝復興運動,也就是在那時,歐洲傳統的大小調式逐漸形成!
歐洲到了1600年開始,進入了一個大發展的時期——巴洛克時期,那時候不僅產生了象大家所熟知的巴赫,亨德爾等偉大的作曲家,歌劇,協奏曲,奏鳴曲等題材相繼被創造發展出來。
當歐洲音樂進入古典時期後,也就是在1750年巴赫逝世後,歐洲復調後繼無人,樂風轉向簡潔實用的主調,那時候,出現了三位音樂大師:「樂聖」貝多芬,「神童」莫扎特,以及「交響樂之父」之稱的海頓!音樂的主題也從延續幾個世紀的宗教音樂,逐漸變成富有豐富哲理內涵的古典音樂!
在1827年貝多芬逝世後,結束了嚴謹的古典主義時期。當時的歐洲正在接受浪漫主義的洗禮,當時的作曲家把作曲當作抒發內心情感的手段,對音樂的審美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產生了炫技等音樂表現手法!如當時的帕格尼尼,李斯特等就是那時紅極一時的演奏家!音樂表現,風格也日趨豐富,出現了一些以民族音樂語言進行創作的民族作曲家,如芬蘭的西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羅斯的五人強力集團等,都是民族樂派的偉大作曲家~
時間進入19世紀,出現了以德彪西為首的印象派音樂!音樂表現極具色彩化,和當時的繪畫風格有相同之處!
在浪漫主義後期,也就是歐洲調性體系發展到了最輝煌也是最後的時期,我不得不提到拉赫馬尼諾夫,馬勒等作曲家,他們把歐洲傳統作曲法發展到了極致,當然也包括新的嘗試,出現了象馬勒第八交響曲《千人合唱》這樣的宏大的作品。再者,就是斯特拉文斯基,他的新古典主義崇尚復調和對位法,採用多調性,為以後的傳統作曲法到先鋒音樂的過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時間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音樂又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以韋伯恩為開始的作曲家打破十二音作曲法,拋棄了近400年的歐洲調性體系,發明了十二音序列,之後無調性等音樂形式出現,如當時的勛伯格就是代表!在世界大戰之後,科技更加發達,人們的思想也更加豐富,出現了電子音樂,以及國家間的文化交流不斷融合,產生了更加豐富的音樂形式,更加多元化!在1945年後的音樂被稱為先鋒音樂,這時候的音樂已經動搖了人們對音樂的美的看法,也更加理論化,產生了象無聲音樂,噪音,微分音等人們無法理解的音樂形式!
註:按廣義的古典音樂定義:從17世紀到19世紀的專業音樂創作來看,印象派音樂和現代音樂皆不屬古典音樂之類;若按嚴格的古典音樂定義,則古典是指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人的音樂作品。

中世紀時期(Medieval Period)(1450年前)
這一時期主要是羅馬天主教會所保存的在教堂中廣為演唱的單聲部歌曲集。大多用於兩種禮拜儀式:一是彌撒,歌詞為紀念基督最後晚餐及其獻身事跡,這是教 堂儀式的中心;二是日課,就是修道院每天詠唱的八課聖事,主要以詩篇為主。 推薦:GREGORIAN CHANT

巴洛克時期(Baroque)(約為公元1600—1750)
這一時期的音樂是現代演奏會的先河。作曲家手下的巴洛克音樂帶有顯見的特性: 華麗、復雜、藻飾、扭曲, 著重於超現實和雄偉宏奇, 這些特質都能彼此融會貫通。如果說文藝復興時代(以及後來的古典時代)代表著井然的秩序和澄澈的表現, 那麼巴洛克時代 (及後來的浪漫時代)就是代表著騷動、不安和疑慮。四聲部的和聲, 以及加上文字指示和弦的「數字低音」 (figured bass) 都產生於巴洛克時代;舊有的教會調式消逝, 大小調音階系統和沿用至今的相關調性之崛起, 是巴洛克時代大事。另外, 節奏思想也在這個時代萌芽, 也就是在音樂曲譜中加入小節線。這些形式日後直接衍生為奏鳴曲、交響曲、協奏曲、前奏曲與變奏曲。不過巴洛克時代也不乏一些自由的曲式--如觸技曲、幻想曲、序曲和主題模仿(古幻想曲) 。
古典主義時期(Classicl)(約公元1750—1820)
因為這一時期的三位代表性人物: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的生活與創作主要都在維也納,因此又被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或「維也納古典主義音樂」。此時期作家中,莫扎特的小夜曲、嬉遊曲等都很具親和力。海頓的第一、二號大提琴協奏曲也會是很適合入門者欣賞的曲目。至於貝多芬的作品,轟轟烈烈的音響俯手可得,個人比較欣賞他的小提琴奏鳴曲《春》、鋼琴奏鳴曲《悲愴》、《熱情》、《月光》。
浪漫主義時期(Romanticism)(約為公元1820—1900)
這一時期的音樂更注重表達人的精神境界與主觀感情,對自然景物的表現也愈加突出,創作上對民族和民間音樂的利用更加重視與頻繁。19世紀中後期出現了以振興本民族音樂為己任的民族樂派。在音樂體裁上出現了新的器樂獨奏體裁,如夜曲,即興曲,敘事曲,諧謔曲,幻想曲與無詞歌等。此時期作品風情萬種,各自獨具特色,入門曲目有舒伯特藝術歌曲精選、《美麗的磨坊少女》;蕭邦夜曲、鋼琴協奏曲第二號;門德爾松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第一、二號;華格納歌劇序曲集;布拉姆斯交響曲第一、三號;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第一號;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第二號、《帕格尼尼主題與變奏》;拉羅《西班牙交響曲》;拉威爾鋼琴協奏曲G大調。
20世紀的作品有布列頓的《青少年管弦樂指引》、《小交響曲》,斯特拉文斯基的《保欽奈拉》、《彼得洛希卡》,以及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奏鳴曲第七號、鋼琴協奏曲第一號。在此推薦德國作曲家亨德密特的《韋伯主題交響變奏曲》、《畫家馬席斯》交響曲,以及美國作曲家科普蘭的《馬術競技會》、《一個平凡人的號角》。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 編輯詞條
參考資料:
1.世界音樂網
2.天文樂譜基地

貢獻者(共11名):
蒗鴞䲁、茵夕、huluobo2、太3、magneto_、若畫、天妒淼才、zhw、pfjin、zt518029、小兔吃德芙
本詞條在以下詞條中被提及:
瑪麗·揚布拉德、詹姆斯·拉斯特、赫伯特·馮·卡拉揚、楊銳、萊羅爾·安德森、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倫敦、NEW AGE、日內瓦、梵蒂岡、列奧波德·斯托科夫斯基、斯美塔那、梁邦彥、魯契亞諾·帕瓦羅蒂、水晶宮、諧謔曲、r&b、殘響、第九交響曲、馬來西亞國油管弦樂廳、赤川次郎、三寶、種族音樂、安德羅波夫、保羅·莫里哀、小資、譚盾、赫爾穆特·施密特、林肯中心、交響樂團 更多>>
「古典音樂」在漢英詞典中的解釋(來源:網路詞典):

10. 歷史上是誰第一個創造了音樂

關於人類社會音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時代。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一勞動 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信息的呼喊,這便是最原始的音樂雛形;當人們慶賀收獲和分享勞動成果時, 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音樂,但到底是誰發明了音樂?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幾千年來,有許多種說法。 有人說,音樂是神創造的。古希臘有個哲學家拉柏圖認為,音樂家「只是神的代言人」。天上有個主管音樂與詩詞的繆斯女神,她附在音樂家的身上,給音樂家以靈感,召喚音樂家去創作,於是人間才有了音樂。中國古書《山海經·大荒西經》說,夏禹的兒子夏後啟是個半人半神的英雄,天帝非常敬重他,經常邀他上天赴宴,而每次宴請時都要演天樂助興。天樂極其美妙動聽,夏後啟把它偷偷記下帶回人間,於是,人間就有了音樂。 有人說音樂起源於摹仿。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從蜘蛛那裡我們學會了織布和縫針;從燕子那裡學會了造房子;從天鵝和黃鶯等歌唱鳥那裡學會了唱歌。」我國古代也有這種說法,《呂氏春秋·古樂》一書中說,音樂起源於「聽鳳凰之鳴」,「效八風之音」。 有人說音樂起源與游戲。英國哲學家斯賓塞認為,人是高等動物,不同於一般低等動物。低等動物要把全部精力用於維持和延續生命,而人類則在維持和延續生命之外,還有過剩精力,於是在游戲中便創造了音樂。 那麼到底是誰創造了音樂藝術呢?我國著名音樂家揚蔭瀏所著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一書中說:「音樂起源於勞動。」這個回答完全符合馬克思提出的「勞動創造了美」這一美學論斷。恩格斯說:「只是由於勞動……人的手才達到這樣高度的完善,在這基礎上,它彷彿憑著魔力似的產生了拉斐爾的繪畫,托爾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樂。」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就有人注意到,歌曲是出於勞動的呼聲。劉安在《淮南子》一書中說:抬大木的人,前面的人喊出「邪許、邪許」的聲音,後面的人也跟上去喊著,這就是在抬重物的勞動中所產生的歌曲。我國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在《門外文談》中說:「我們的祖先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勞動,必須發表意見,才漸漸地練出復雜的聲音來,假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麼,這就是創造……」 總的來說,音樂不是神創造的,而是人類創造的,是人類在勞動中創造並發展起來的。

記得採納啊

閱讀全文

與古樂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