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浙江人發明

浙江人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25 19:14:28

⑴ 迷蹤拳是誰發明

迷蹤拳特點為大開大合,剛柔相濟,以長為主兼有短打,與八極劈掛很相似,應該是古代戰國白士口所創,清道光時由浙江人祁信在河北固安、冀縣、涿縣一帶傳出。

⑵ 一次性打火機誰發明的

打火機是英國人發明的,一次性打火機是浙江人發明的.

⑶ 台州人為什麼對外介紹的時候,從不稱自己為「浙江人」

眾所周知,浙江省是一個十分富有的省份,這里的人們不僅非常有經商的頭腦,還勤勤懇懇十分踏實,怪不得浙江省能夠取得這么大的成就。相信不少朋友已經對“網紅”城市杭州覬覦很久了,就等著假期前去旅遊呢,還有嘉興的美好景色都在向人們招手。今天小編要帶大家來到浙江省,去一座十分年輕有活力的城市看一看,這座城市十分富有個性,自己一個城市還能“獨成一派”,對外介紹的時候還從不稱自己為“浙江人”,那這又是為什麼呢?我們趕緊走進台州市去探索探索吧。


說到這里是不是更加了解浙江省了呢,有機會一定要來感受一下這邊的風土人情,在時尚之中又有著質朴,在文藝背後還十分親民接地氣,浙江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旅遊勝地啊。

⑷ 造紙術真正是誰發明的

公元105年發明造紙後, 造紙術就從河南向經濟文化發達的其它地區傳播。蔡倫被封到陝西洋縣為龍亭侯,造紙術就傳到漢中地區並逐漸傳向四川。據蔡倫家鄉湖南耒陽的民間傳說,蔡倫生 前也向家鄉傳授過造紙術。東漢末年山東造紙也比較發達,出過東萊縣(今掖縣)的造紙能手左伯。另外,紙和藻飾書通過絲綢之路也先後傳向 北方各少數民族地區。 晉代開始,我國書畫名家輩出,大大促進了書畫用紙的發展。如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在他父子時期書畫用紙大有提高。晉與南北朝的書寫紙抄經紙為麻和楮皮製造,紙面已敷用澱粉與白色礦物塗料並進行研光。 隋代統一南北後,唐、宋繼承與發展了數百年造紙的成就,並開辟了唐、宋我過手工造紙的全盛時期:唐代書畫與佛教盛行,使紙的需求劇增,造紙的原料擴大 到用藤和桑皮等。書畫紙還用澱粉硝煮成塗料塗布後再經打蠟,最後用粗布或石塊等揩磨砑光。寫經紙還用黃檗染成黃色以避蠹。北宋時安徽已採用日曬夜收的辦法 漂白麻纖維以制紙,抄出的生紙光滑瑩白,耐久性好。南宋時我國南方已盛產竹紙,王安石、蘇東坡等都喜歡用竹紙寫字,認為竹紙墨色鮮亮,筆鋒明快,當時受到 許多文人墨客的仿效,從而促進了竹紙的發展。宋代不但盛產竹紙,而且開始用稻、麥草造紙。北宋蘇易簡《文房四譜》中記載了浙江人以麥、稻桿做紙漿及與油藤 配用造紙。 到了明代,我國用竹子造紙的技術(指手工)已臻完善,該時代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系統敘述了用竹子造紙的生產過程,並附有生產設備與操作過程的插圖。該書已譯成日、法、英文傳人日本與歐洲,是我國系統記述造紙工藝的最早著作。 經過元、明、清數百年歲月,到清代中期,我國手工造紙已相當發達,質量先進,品種繁多,成為中華民族數千年文化發展傳播的物質條件。 我國在發明造紙以後,起先是把紙本書攜往國外,然後造紙術也逐漸外傳。 紙和造紙術首先是傳向與我國山水相連並早有交往的朝鮮。 公元384年,東晉熟悉造紙的和尚摩羅難陀從山東乘船渡海至百濟國,帶去各種書籍獻給百濟國王,並在朝鮮傳播造紙。唐、宋之後,朝鮮高麗紙質量甚至一度曾超過我國。 公元610年,朝鮮和尚曇征渡海到日本,把造紙術獻給日本攝政王聖德太子,聖德太子下令推廣全國,後來日本人民稱他為紙神。 造紙術傳人阿拉伯是在公元751年。 那一年唐將高仙芝在與阿拉伯大食國在中亞西亞坦羅斯城(原蘇聯南部哈薩克地區)的戰爭中失敗,被俘去一批造紙工匠出身的士兵。當地人組織這些俘虜傳授造紙方法,並在撒馬爾康辦起用棉花造紙的廠子。 公元751年之後,造紙術就逐漸傳向阿拉伯與歐洲各國。 從文獻資料匯集的各地開始造紙年代的順序大體是: 伊拉克的巴格達(793年),敘利亞的大馬士革(795年),埃及(900年),西班牙(950年或1150年)摩洛哥(1100年),法國(1180或 1189年),義大利(1276年),比利時(1320或1405年),德國(1320或1336年),荷蘭(1323或1580年),奧地利(1356 或1498年),瑞士(1411年),英國(1488或1494年),波蘭(1491年),瑞典(1532年),丹麥(1540年),匈牙利(1546 年),芬蘭(1560或1660年),莫斯科(1567或1576年),挪威(1654年)。 1575年西班牙人到墨西哥建紙廠,把造紙術傳到美洲。1690年荷蘭人把造紙術傳到美國費城,從美國傳到加拿大已是1803年了。造紙術傳到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則是清朝晚期才發生的事。 盡管造紙術發明於中國,並且我國造紙業在很長的歷史范圍內都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但由於我國封建社會歷史過長,手工工藝與應用技術的發展未能上升到機 械化大生產的水品,長期以來僅僅利用水碓等簡單水力機械。而在17世紀到18世紀,歐洲資產階級革命解放了生產力,隨之而來的產業革命已將手工造紙推向全 面機械化階段,使西方造紙工業超過了發明造紙術的中國。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才成批建設了大型國營機制紙廠,逐步形成了基本自給的造紙工業體 系。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紙張新品種和產量都在大幅度地增長,1989年紙和紙板的總產量已達1264.5萬噸,在產量方面已躍居世界第四位。 因此,中華民族不僅有理由為發明造紙技術而驕傲,也完全有理由為四十年來特別是近十年來造紙工業的發展而歡欣。雖然我國造紙工業的技術裝備、人均產量、品種、質量等與國際先進水品還有較大的差距,但在不遠的將來,中國應該也能夠重振造紙術發明之邦的神威。 還必須指出,曾經有人提出在東漢之前的西漢就已經發明了紙的觀點,國外也曾有人聲稱發明造紙術的國家不是中國。這些觀點是缺乏根據的,也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⑸ 中國在100年來有哪些眾大發現和發明

重大的發現

1、甲骨文的發現

截至2012年,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葯等科學技術。

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2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

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 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

2、北京猿人的發現

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裡,中國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遠古人類頭蓋骨化石,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

他們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打制和使用工具,會使用天然火。森林茂密,野草叢生,猛獸出沒。北京人將石塊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樹枝砍成木棒,憑著極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進行艱難的斗爭。

2、量子衛星

2016年8月16日凌晨1時40分,我國科學家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成功入軌運行。這使得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個實現太空和地面之間量子通信的國家,同時也建成了我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墨子號」是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潘建偉表示,之所以給它起名「墨子」,是因為墨子首先通過小孔成像實驗發現了光沿直線傳播,而且他也提出了某種意義上的「粒子論」。

3、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從1958年開始,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化學系三個單位聯合,以鈕經義為首,由龔岳亭、鄒承魯、杜雨蒼、季愛雪、邢其毅、汪猷、徐傑誠等人共同組成一個協作組。

在前人對胰島素結構和肽鏈合成方法研究的基礎上,開始探索用化學方法合成胰島素。經過周密研究,他們確立了合成牛胰島素的程序。這是中國當時唯一一次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機會。

⑹ 康熙年間戴梓發明出28連發的「機關槍」,為何他後來會被流放寧古塔

一、當戴梓成功炮製時,他獲得了康熙皇帝獎。楠懷仁是康熙皇帝的科學啟蒙教師。他精通天文歷法,擅長鑄槍。他知道戴梓在這么短的時間里炮製後恨他的心。結果,楠懷仁與起義軍叛徒陳通艷勾結,向皇帝申訴,落入烏龜,導致戴梓有罪流放。

四、戴梓是漢族人。康熙對他太好了。畢竟,他能製造出如此強大的武器。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康熙寧可以相信南懷仁不會相信戴梓。

以上的內容就詳細的講了康熙年間戴梓發明出28連發的「機關槍」,為何他後來會被流放寧古塔的事情。

⑺ 明朝真的發明了機關槍么

(大明軍隊里的火器營)

在紀大煙袋紀曉嵐的筆記里,有這樣的記載,明代萬曆年間,浙江有一位戴某,是絕頂的能工巧匠,此人特別不服西洋人的手藝。
他曾經製造過一種火銃,外形看上去像是琵琶,火葯和鉛丸都貯藏於銃脊部位,這個銃設有兩個扳機,像一公一母連在一起,扳動其中一個,火葯鉛丸就會自動滑落到槍筒之中,隨即扳動第二機,以石激火,槍彈就噴發而出,按他的設計此銃可以連發二十八響,直到火葯鉛丸打盡為止。
(此為趙士禎發明的迅雷銃。)
也是在明代萬曆年間,還有一位浙江人趙士禎參考了國外的類似火器,不斷改進,在萬曆二十六年給皇帝進呈的迅雷銃還只能連發五彈,到萬曆三十年經過改進的迅雷銃就可以一口氣發射十八彈。
這個迅雷銃使用火繩或者燧石擊發,加上外罩後形狀也像琵琶一樣。最可貴的是,發射完畢後,它還可以作為冷兵器使用。長187厘米,重量卻只有2.5公斤。
(沒有史料記載迅雷銃廣泛用於明朝軍隊中,但是電影里倒是用得虎虎生風。)

中國人發明了火葯,算是四大發明之一,能發明這樣的東西,卻有人說中國人製造不了好的槍炮,甚至有人偏激地說,中國人把火葯都用在了煙花爆竹上,而西方人卻把它用於製造了熱兵器,最後還用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逼著中國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雲雲,其實筆者不同意這樣的觀點。
首先,清末喪權辱國,是國運衰微,是體制和人的問題,這是內因,至於西方人的船堅炮利,只是外因而已。簡單舉一個例子,就說甲午海戰,大清朝的水師若論裝備確在日本之上,還不一樣被打得精光掉蛋?
其次,中國人製造器械之類的東西向來就是祖宗級別的,有些東西,不是造不了,不是不屑造,或者說是不肯造,那又是為什麼呢?主要是中國幾千年來的道德觀念深入人心,講求的就是兩個字:「仁厚」,而這兩個字的背後就是中國人一直最推崇的「好生惡殺」和「因果報應」,所以聰明人多研究的是「利益眾生」的學問,就是有人偶爾研究出了這樣精製的槍炮,也絕不肯傳給子孫,他們最大的擔心是「有損陰騭」,所以寧願自己帶著墳墓里。這一點,又不得不讓人為先人們點贊之後再扼腕嘆惜!
所以這位戴某所研究的高級武器也沒有用到戰場上。此人曾在欽天監為官,名字不詳,關於他和他的火槍沒有找到任何的圖片資料。

⑻ 山西人看浙江人如何用文化賺錢

文化產業正在成為熱門產業 有專家認為,經過近10年的快速發展,以2009年為起點,中國的文化產業將進入一個黃金發展期。在這樣的背景下,全國許多地方都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戰略抉擇,在繁榮文化、滿足人民文化需求的同時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當地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新時期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力量。 近幾年,浙江已成為全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最快的省份之一,去年,浙江文化創意產業收入超過了2000億元,這個數字是山西的10倍。 浙江省國土面積約為10萬平方公里,人口有4700多萬,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稱,是一個資源缺乏、人口眾多的省份。 山西省國土面積約為1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3400萬,自古被稱為「表裡山河」,有豐富的能源資源和文化資源,所謂 「五千年中國看山西」。 古為今用發「古」財 山西的文化古跡數不勝數,但用這些文化古跡來「發財」卻很難。浙江的文化古跡沒法和山西比,但浙江人抓住一點兒就當寶貝,並不遺餘力地開發,直到能賺錢為止。 現在,到杭州旅遊的中外賓客去過西湖、靈隱寺、六和塔後,都想去宋城轉一轉,去那裡看看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 《宋城千古情》是民營企業宋城集團斥6000萬元巨資打造的,是一個由300位演員表演的節目,日均演出3場,年票房收入超過兩億元。觀眾置身劇場,看完第一場「宋宮宴舞」,感嘆之餘定會想起那首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再聽聽著名的古箏曲《臨安遺恨》,人們也許會想,如果時光倒流30年,如果換個地方,《宋城千古情》很可能會被視為靡靡之音而胎死腹中,絕對不會成為宋城的「搖錢樹」,正是浙江人的思想解放催生了《宋城千古情》這朵藝術奇葩。 其實,所謂宋城,在山西人看來就是一個「山寨古跡」,但事情往往就是這么怪,真的沒人理,假的卻能用來發大財。 把「天安門」搬進了山為了打造中國第一影視城,橫店集團投資9億元人民幣,按一比一的比例建造了堪比皇宮的「明清宮苑」,把遠在北京的「紫禁城」搬到了山裡。「明清宮苑」的「神來之筆」是將我國在修建天安門廣場時拆掉的天安門前的兩個角樓搬到了橫店,讓遊客看到了「原汁原味」的天安門風貌。 拆掉兩個角樓給天安門廣場 「讓道」,這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史實,也是很多人不敢提、不會提的史實,浙江人居然把這兩個角樓展現在了世人面前,這需要多大的氣魄和膽識。 兩個角樓的「再生」起碼說明了3點:一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開明政治;二是浙江人的思想解放、敢為人先;三是橫店集團的創新意識。。 自封「麻將發明家」 在中國文化產品的開發上,麻將可以稱得上中國「第一品牌」。麻將在中國城鄉可謂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而且成功走向了海外,其魅力讓世人嘆服。關於麻將的由來,許多專家、學者認為,麻將是鄭和下西洋時發明的。麻將中,條子像帆繩、筒子代表錢、萬子是發財數字、東西南北是航海方位、紅中是船隊中央的寶船、白板象徵船帆……專家、學者說得相當有道理,讓人一聽就感到確實是那麼回事。但是,浙江人卻稱麻將是寧波一位漁夫出身的陳先生發明的,並且還給陳先生建了一座展覽館,鑄了銅像,展出了古往今來各式各樣的麻將,鋪陳了陳先生發明麻將的歷史傳奇。在展覽館中還別出心裁地設了一桌牌局,主座為陳先生,左側是一個日本人,右側是一個西洋「老外」,對面則是一個空座,稱其為「三缺一」。但凡遊客到此都要在那個空座上坐一坐,桌上的麻將因此被參觀者摸得發亮。 我們分析比較一下就會覺得,麻將這個蘊涵著豐富內涵的 「尤物」由鄭和發明似乎更合乎情理。但是,浙江人卻不認鄭和,而是敢為人先地認定麻將就是由寧波人陳先生發明的,反正史無可考,搶得先機賺他個盆滿缽滿,待史有定論後再改也不遲,總比雲南人停留在口頭上,扯著脖子爭論知識產權歸誰來得實惠和爽快。 在有關麻將的問題上,浙江人偏不信鄭和,而是推崇自己的祖先,力推寧波這個品牌。 文化搭台,經濟唱戲 文化搭台,經濟唱戲。這是各地舉辦節慶活動時常見的宣傳口號,但真正取得效果的並不多。 浙江人舉辦節慶活動是名副其實的「文化搭台,經濟唱戲」,而且是「文化搭台,社會投資」。就拿在浙江省建德市舉辦的新安江之夏旅遊節來說,據建德市委書記趙繼來介紹,新安江之夏旅遊節舉辦10年來,地方政府基本上沒有為此花錢,也沒有強制性地向企業攤派,政府只是搭建了一個平台,在台上唱戲的是眾多的企業。每年舉辦新安江之夏旅遊節前,節慶期間的各項活動承辦權都會被企業「搶購一空」。各承辦單位為了有所盈利,想著法兒地吸引海內外賓客。由於新安江之夏旅遊節活動內容豐富多彩,遊客們樂意掏錢「買」快樂,不僅當地百姓過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節日,政府也因此獲得了發展地方經濟的良好動力。企業、賓客和當地老百姓嘗到了甜頭,參與辦節的積極性更高了,新安江之夏旅遊節終於成為了建德市每年固定的活動。 據浙江省旅遊局統計,浙江各地近年來每年舉辦的節慶活動超過了100個,如西湖博覽會、國際觀潮節、新安江之夏旅遊節、國際沙雕節、新世紀曙光節等,可以說是「市市有節,縣縣有節」。而且,這些節慶活動大多是收入遠遠高於投入,給當地帶來的是滾滾財源,這一點是最值得山西人學習的。山西的節日、會展也有很多,但大多是由政府牽頭舉辦的,雖然政府部門熱情高漲,但卻吸引不來社會投資,仍舊是「政府搭台,經濟唱戲」的老路子。 山西人最難整明白的是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政府和市場真是遠不得又近不得,恨不得又愛不得。

⑼ 古代的樂器是誰發明的出自那個朝代

孔子:春秋時著名的教育家、音樂家。約公元前481年,作琴曲《陬操》,以傷悼被趙簡子殺害的兩位賢大夫。現存琴曲《龜山操》、《獲麟操》、《猗蘭操》相傳都是孔子的作品。
師曠:春秋後期晉國著名宮廷樂師。目盲,精於審音調律,對於音感極為敏感。明、清琴譜中說《陽春》、《白雪》等琴曲是他的作品。伯牙:先秦琴師。《呂氏春秋》記載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而能為鍾子期領悟的故事。《琴操》記載伯牙學琴三年不成,老師成連帶他到東海蓬萊山去實地領略「移情」的功夫,於是創作出《水仙操》。現存琴曲《高山》、《流水》、《水仙操》都是源於這些傳說的作品。
雍門周:戰國琴師。善鼓琴,嘗為孟嘗君鼓琴。後世說他是最早發明琴譜的人。桓譚:東漢琴家。任掌樂大夫。所著《新論》,常論及音樂。並著《琴道》,介紹有關琴及琴曲的事跡。 蔡邕:漢末琴家。他創作了著名的《蔡氏五弄》,包括《游春》、《淥水》、《幽思》、《坐愁》、《秋思》。現存《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亦傳為他的作品。蔡琰:漢末女琴家,字文姬,蔡邕的女兒。漢末,她被虜入胡地,十二年後被曹操贖 回。琴曲中表現這一題材的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等。這些往往被認為是她的作品。
嵇康:魏末琴家、音樂理論家,竹林七賢之一。。作有琴曲《嵇氏四弄》,包括:《長清》、《短清》、《長側》、《短側》,與《蔡氏五弄》合稱《九弄》。他的《琴賦》生動地描繪了琴曲藝術的多種表現,並評論了當時的一些琴曲,具有史料價值。,此外,《玄默》、《孤館遇神》等琴曲也傳為他的作品。阮籍: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之一。精於琴道。現存琴曲《酒狂》傳說是他的作品。有音樂論文《樂論》傳世。
阮咸:魏晉琴家,竹林七賢之一。琴曲《三峽流泉》相傳為他的作品。劉琨:晉代琴家。創作琴曲《胡笳五弄》,包括:《登隴》、《望秦》、《竹吟風》、《哀松露》、《悲漢月》,是最早以胡笳聲編為琴曲的作品。賀若弼:隋代琴師。創作琴曲《石博金》、《清夜吟》、《不換玉》等。《西麓堂琴統》中存有《清夜吟》。 趙耶利:初唐琴師。琴藝冠絕當世。曾整理《蔡氏五弄》及《胡笳五弄》等琴曲。著有《琴敘錄》九卷,《彈琴手勢圖譜》和《彈琴右手法》。他總結琴派說:「 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有國士之風;蜀聲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時之俊。」這些評論至今仍符合吳、蜀兩派的特點。
董庭蘭:盛唐琴師。從鳳州參軍陳懷古學得當時流行的「沈家聲」「祝家聲」,而青出於藍。在唐代享有很高的聲譽。今存《大胡笳》、《小胡笳》、《頤真》等琴曲相傳為他的作品。
薛易簡:唐代琴家。他九歲彈琴,十二歲能彈雜曲三十及《三峽流泉》等三弄,十七歲彈《胡笳》兩本及《別鶴》、《白雪》等名曲。他在講究「用指輕利,取聲溫潤,音韻不絕,句度流美」之外,更強調「聲韻皆有所主」的內在表現。還指出了從彈琴姿勢反
映出的精神不集中的「七病」,為後世琴家所重視,從而引申出許多的彈琴規范。
義海:北宋琴家。夷中的入門弟子。在越州法華山學琴,「積十年不下山,晝夜手不釋弦,遂窮其妙。」著有《則全和尚節奏指法》。
郭楚望:南宋琴家。因感政治腐敗,猶如雲霧遮蔽九嶷山,遂作琴曲《瀟湘水雲》。又有《秋鴻》、《泛滄浪》等琴曲作品。劉志方傳其琴藝與毛敏仲、徐天民形成著名的浙派。郭楚望實為浙派的創始人。
徐天民:南宋琴師。為楊瓚門客時,由學江西譜改學郭楚望譜,並參與編輯《紫霞洞琴譜》。其祖孫四代皆是著名琴師。後人推崇為「徐門正傳」。現存《神奇秘譜》中的《澤畔吟》為其作品。
毛敏仲:南宋琴師。為楊瓚門客時從劉志方學郭楚望傳譜。創作琴曲甚多,有《漁歌》、《樵歌》、《列子御風》、《山居吟》、《佩蘭》等。其中,《漁歌》、《樵歌》的藝術水平很高。
嚴徵:明末琴家。虞山派創始人。琴風「清、微、淡、遠」,所編的《松弦館琴譜》為虞山派主要的譜集。
徐上瀛:明末琴家。虞山派集大成者。他和嚴徵同學藝於陳愛桐的弟子,但是琴風大不相同。他吸收《雉朝飛》、《烏夜啼》等快節奏的琴曲,收入《大還閣琴譜》。琴風「徐疾咸備」,彌補了嚴徵的不足。所著《溪山琴況》,對琴曲演奏的美學理論有系統而詳盡的闡述。
庄臻鳳:清代琴家。彈琴近三十年,創作了首琴曲,收入《琴學心聲》中,較為流行的有《梧葉舞秋風》、《春山聽杜鵑》等。
徐常遇:清初琴家。廣陵琴派的先行者。所傳琴譜於1702年刊為《澄鑒堂琴譜》,為廣陵派最早的譜集。
徐祺:清代琴師。廣陵派的繼起者。傳譜輯為《五知齋琴譜》,所收琴曲以虞山派為多,並對各曲進行了加工發展,從中可以看出廣陵派與虞山派的淵源關系。
吳虹:清代琴師。學琴於徐常遇之孫徐錦堂。當時是廣陵派鼎盛時期,琴家雲集,日夜彈奏,對他很有幫助。他致力學琴數十年,編琴曲八十二首,於1802年刊印《自遠堂琴譜》,為廣陵派集大成者。
祝鳳喈:清代琴家。十九歲學琴,致力琴學三十多年。著有《與古齋琴譜》,對琴學理論有深入探討。
張孔山:清代琴師。學琴於浙江人馮彤雲。咸豐年間為四川青城山道士,1875年協助唐彝銘編成《天聞閣琴譜》。所傳諸曲如《流水》、《醉漁唱晚》、《普安咒》都很有特點。經他發展加工的《流水》流傳甚廣。中國古代樂器漫談 [轉]

閱讀全文

與浙江人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海信濮塘 瀏覽:376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