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了一個什麼樣的天姥夢境

創造了一個什麼樣的天姥夢境

發布時間:2021-08-25 19:02:08

⑴ 後赤壁賦末端所寫的夢境與《夢游天姥吟留別》的夢境在創作方法上有什麼相同之處 急急急!

虛實結合,以虛寫實,虛實比較,以夢裡面的美好景象與現實的無奈境地相比,反襯了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的矛盾,以及其所帶來的內心苦悶

⑵ 《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夢境有何意義請說明自己的觀點。謝謝!

夢游天姥吟留別 又名《別東魯諸公》,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是一首記夢詩,也是遊仙詩。在神仙都會紹興寫下這首傳世之作,內容豐富曲折,形象輝煌流麗,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詩才橫溢,堪稱絕世名作。 以上來自度娘
其實要古文翻譯或解釋的話網上都有,夢的衍生目的大概是李白大人為了表達對權貴的不滿,和仕途不順的感嘆吧。(我的筆記上是這樣記的)
網路上的寫作背景是,
李白早年就有濟世的抱負,但不屑於經由科舉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躍而為卿相。因此他漫遊全國各地,結交名流,以此廣造聲譽。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吳筠向玄宗推薦李白,玄宗於是召他到長安來。李白對這次長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給妻子的留別詩《別內赴征》中寫道:「歸時倘佩黃金印,莫見蘇秦不下機。」 李白初到長安,也曾有過短暫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寵臣高力士脫靴,得罪了權貴,連玄宗也對他不滿。他在長安僅住了一年多,就被賜金放還,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從此完全破滅。夢游天姥吟留別」就是把夢中游歷天姥山的情形寫成詩,留給東魯的朋友作別。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qí)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一句已說的很明白了。
但在我(一個喜愛杜甫很忙的學生)看來夢境是他渴望自由的一種潛意識吧~~可能是李白大人想去遊玩天姥山而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吧。遊玩前興奮到做有關的夢對我來說也是常有的事啊~~呵呵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⑶ 介紹一下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的創作背景,還有解析

寫作背景:

李白(701—762),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有「詩仙」之稱。他懷著「濟蒼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希望能有一番作為。天寶二年,因朋友吳筠推薦,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長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學侍從官)。這時他已四十二歲了,滿以為可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因玄宗沉溺於聲色,在宦官權貴的讒言中傷下,次年李白被排擠出長安。政治上的失敗使他心情非常苦悶,也使他認清了封建統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擠出長安的第二年,即天寶四年(745)年,李白准備由東魯(今山東)南遊吳越(今江蘇南部),行前寫了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詩。政治上的失敗使他胸中塊壘難消,這首詩便是他的「發憤之作」。

譯文

航海的人談起瀛洲,(大海)煙波渺茫,(瀛洲)實在難以尋求。浙江一帶的人談起天姥山,在雲霧霞光中有時還能看見。天姥山高聳入雲,連著天際,橫向天外。山勢高峻超過五嶽,遮掩過赤城山。天台山高一萬(一萬為正確版本,四萬經考證為誤傳)八千丈,對著天姥山好像要向東南傾斜拜倒一樣。 我根據越人說的話夢游到了吳越,一天夜裡,飛渡過了明月映照的鏡湖。鏡湖的月光照著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謝靈運住的地方現在還在,清澈的湖水盪漾,猿猴清啼。腳上穿著謝公當年特製的木鞋,攀登直上雲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見了從海上升起的太陽,空中傳來天雞的叫聲。山路盤旋彎曲,方向不定,迷戀著花,依倚著石頭,不覺天色已經晚了。熊在怒吼,龍在長鳴,岩中的泉水在震響,使森林戰栗,使山峰驚顫。雲層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動盪生起了煙霧。電光閃閃,雷聲轟鳴,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門,訇的一聲從中間打開。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著金銀做的宮闕。用彩虹做衣裳,將風作為馬來乘,雲中的神仙們紛紛下來。老虎彈琴,鸞鳥拉車。仙人們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驚魂動魄,恍然驚醒起來而長長地嘆息。醒來時只有身邊的枕席,剛才夢中所見的煙霧雲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間的歡樂也不過如此,自古以來萬事都像東流的水一樣一去不復返。與君分別何時才能回來,暫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間,等到游覽時就騎上它訪名川大山。我豈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權貴,使我心中鬱郁寡歡,極不舒坦!

賞析:

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遊仙詩。詩寫夢游名山,著意奇特,構思精密,意境雄偉。感慨深沉激烈,變化惝恍莫測於虛無飄渺的描述中,寄寓著生活現實。雖離奇,但不做作。內容豐富曲折,形象輝煌流麗,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形式上雜言相間,兼用騷體,不受律束,體制解放。信手寫來,筆隨興至,詩才橫溢,堪稱絕世名作。
全詩共分三個層次。 第1段:入夢緣由:天姥山時隱時現,勝似仙境,高聳入雲,橫貫天際,氣勢簡直超出了五嶽而蓋壓赤城山,詩人充滿了嚮往之情。入夢原因句: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第2段:夢游幻境:飛度鏡湖—登山覽勝—洞天仙境—夢醒若失。 由現實轉入夢境:我欲因之夢吳越。 由夢境轉入現實: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唯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第3段:出夢慨嘆:蔑視權貴。揭示全詩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天姥山其實映射的是朝廷。 第二段從登山起,描寫天姥山的美麗壯闊,來表現自己進入朝廷後初期受到重用之時對朝廷的依賴和好感。而「忽已暝」三字表示自己深陷其中。已被迷惑看不見真正的事實。然後忽然間「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表示他已經開始得罪權貴。後來「列缺霹靂,丘巒崩摧」則映射自己失寵。而自己則一直在這種「得」與「失」中掙扎。到達頓悟的境界後,「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才發現這一切的一切不過是一場夢。 最後一段表現自己對黑暗朝廷的不屑與性格上的灑脫。第一句表達了世事不可把握,略顯消極的思想。第二句寫出了詩人想隱遁,遠離著黑暗污穢的現實世界的想法。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吐長安三年的郁悶之氣。天外飛來之筆,點亮了全詩的主題。

如滿意,請採納

⑷ 夢游天姥吟留別詩人寫出了怎樣的夢游奇境這夢境與詩人的理想追求有什麼關系

⑴從全詩看,哪些是寫實,哪些是寫虛(夢)?
入夢緣由(現實)→夢境路線(夢中)→夢中仙境(夢中)→夢醒留別(現實)
⑵夢中仙境寫了哪些圖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晝-山中壯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樂。
4.理清本詩結構
一.入夢緣由現實天姥神奇雄峻
二.夢游幻境夢到剡溪清幽寂靜
白天景象壯美奇絕
夜間景象離奇險怪
神仙洞府壯麗輝煌
夢境消失無限留戀
三.抒情表態蔑視權貴反抗現實
四.課時小結
這首詩作者用奇特的誇張描寫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筆墨藉助想像描繪了夢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現了作者的浪漫主義風格。全詩通過夢境的描寫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對權貴的不妥協態度。同時,也反映了他消極的避世態度

⑸ 夢游天姥吟留別詩人描繪了一個什麼樣的夢境

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詩人描繪了一個奇特雄偉、虛無飄渺、輝煌流麗、驚心動魄的夢境。
一開始,詩人並沒有直接說出天姥山怎樣高,卻用比較和襯托的手法,把那高聳的樣子寫得淋漓盡致,彷彿那高峻挺拔、在雲霞里時隱時現的天姥山就在我們眼前,喚起了我們的幻想,跟著詩人一步步地向那夢幻境界飛去。
接著,詩人說:他穿著謝靈運特製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連青雲的石階。站在高山之巔,看見東海的紅日在半山腰湧出,聽見天雞在空中啼叫。這樣,從飛渡鏡湖到登上天姥山頂,一路寫來,景物一步步變幻,夢境一步步開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濃,一直引向幻想的高潮。正面展開一個迷離恍惚、光怪陸離的神仙世界:「千岩萬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這幾句的意思是說,在千回萬轉的山石之間,道路彎彎曲曲,沒有一定的方向。倚靠著岩石,迷戀繽紛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熊在咆哮,龍在吟嘯,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巒都在發抖。天氣也急劇地變化,青青的雲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煙霧,寫得有聲有色。
此詩寫夢遊仙府名山,著意奇特,構思精密,意境雄偉。感慨深沉激烈,變化惝恍莫測於虛無飄渺的描述中,寄寓著生活現實。雖離奇,但不做作。內容豐富曲折,形象輝煌流麗,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⑹ 夢游天姥吟留別》本詩是一首記夢詩,也可稱作遊仙詩。詩人寫出了怎樣的夢游奇景這個夢境與詩人的理想追

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一首遊仙詩。意境雄偉,變化惝恍莫測,繽紛多採的藝術形象,新奇的表現手法,向來為人傳誦,被視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這首詩的題目一作《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作於出翰林之後。天寶三載,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敗。離長安後,曾與杜甫、高適游梁、宋、齊、魯,又在東魯家中居住過一個時期。這時東魯的家已頗具規模,盡可在家中怡情養性,以度時光。可是李白沒有這么作,他有一個不安定的靈魂,他有更高更遠的追求,於是離別東魯家園,又一次踏上漫遊的旅途。這首詩就是他告別東魯諸公時所作。雖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憤怨仍然郁結於懷,所以在詩的最後發出那樣激越的呼聲。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間,熱愛山水,達到夢寐以求的境地。此詩所描寫的夢游,也許並非完全虛托,但無論是否虛托,夢游就更適於超脫現實,更便於發揮他的想像和誇張的才能了。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詩一開始先說古代傳說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虛無縹緲,不可尋求;而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浮雲彩霓中時隱時現,真是勝似仙境。以虛襯實,突出了天姥勝景,暗蘊著詩人對天姥山的嚮往,寫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勝。
天姥山臨近剡溪,傳說登山的人聽到過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與天台山相對,峰巒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墮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覺。浙東山水是李白青年時代就嚮往的地方,初出川時曾說「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對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熱愛,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號稱奇絕,是越東靈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嶺如我國的五大名山——五嶽,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見大巫之別。可是李白卻在詩中誇說它「勢拔五嶽掩赤城」,比五嶽還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則傾斜著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樣。這個天姥山,被寫得聳立天外,直插雲霄,巍巍然非同凡比。這座夢中的天姥山,應該說是李白平生所經歷的奇山峻嶺的幻影,它是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筆下誇大了的影子。
接著展現出的是一幅一幅瑰麗變幻的奇景:天姥山隱於雲霓明滅之中,引起了詩人探求的想望。詩人進入了夢幻之中,彷彿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飛渡過明鏡一樣的鏡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鏡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謝靈運當年曾經歇宿過的地方。他穿上謝靈運當年特製的木屐,登上謝公當年曾經攀登過的石徑——青去梯。只見:「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繼飛渡而寫山中所見,石徑盤旋,深山中光線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雞高唱,這本是一片曙色;卻又於山花迷人、倚石暫憩之中,忽覺暮色降臨,旦暮之變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龍吟,震響於山谷之間,深林為之戰栗,層巔為之驚動。不止有生命的熊與龍以吟、咆表示情感,就連層巔、深林也能戰栗、驚動,煙、水、青雲都滿含陰郁,與詩人的情感,協成一體,形成統一的氛圍。前面是浪漫主義地描寫天姥山,既高且奇;這里又是浪漫主義地抒情,既深且遠。這奇異的境界,已經使人夠驚駭的了,但詩人並未到此止步,而詩境卻由奇異而轉入荒唐,全詩也更進入高潮。在令人驚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時間「丘巒崩摧」,一個神仙世界「訇然中開」,「青冥浩盪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洞天福地,於此出現。「雲之君」披彩虹為衣,驅長風為馬,虎為之鼓瑟,鸞為之駕車,皆受命於詩人之筆,奔赴仙山的盛會來了。這是多麼盛大而熱烈的場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像列隊迎接詩人的到來。金台、銀台與日月交相輝映,景色壯麗,異彩繽紛,何等的驚心眩目,光耀奪人!仙山的盛會正是人世間生活的反映。這里除了有他長期漫遊經歷過的萬壑千山的印象、古代傳說、屈原詩歌的啟發與影響,也有長安三年宮廷生活的跡印,這一切通過浪漫主義的非凡想像凝聚在一起,才有這般輝煌燦爛、氣象萬千的描繪。
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寫夢游奇境,不同於一般遊仙詩,它感慨深沉,抗議激烈,並非真正依託於虛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虛無飄渺的描述中,依然著眼於現實。神遊天上仙境,而心覺「世間行樂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夢境旋亦破滅,詩人終於在驚悸中返回現實。夢境破滅後,人,不是隨心所欲地輕飄飄地在夢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來萬事東流水」,其中包含著詩人對人生的幾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時此刻詩人感到最能撫慰心靈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徜徉山水的樂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所說:「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本來詩意到此似乎已盡,可是最後卻憤憤然加添了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吐長安三年的郁悶之氣。天外飛來之筆,點亮了全詩的主題:對於名山仙境的嚮往,是出之於對權貴的抗爭,它唱出封建社會中多少懷才不遇的人的心聲。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多少人屈身權貴,多少人埋沒無聞!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較開明的,較為重視人才,但也只是比較而言。人才在當時仍然擺脫不了「臣妾氣態間」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詞出之於東晉的陶淵明,他由於不願忍辱而賦「歸去來」。李白雖然受帝王優寵,也不過是個詞臣,在宮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約可以從這兩句詩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稱「天子」,君臨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卻抹煞了一切人的尊嚴。李白在這里所表示的決絕態度,是向封建統治者所投過去的一瞥蔑視。在封建社會,敢於這樣想、敢於這樣說的人並不多。李白說了,也做了,這是他異乎常人的偉大之處。
這首詩的內容豐富、曲折、奇譎、多變,它的形象輝煌流麗,繽紛多彩,構成了全詩的浪漫主義華贍情調。它的主觀意圖本來在於宣揚「古來萬事東流水」這樣頗有消極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調卻是昂揚振奮的,瀟灑出塵的,有一種不卑不屈的氣概流貫其間,並無消沉之感。

⑺ 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詩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怎樣的夢境在夢境中詩人的心情怎樣

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遊仙詩。詩寫夢游名山,著意奇特,構思精密,意境雄
偉。感慨深沉激烈,變化惝恍莫測於虛無飄渺的描述中,寄寓著生活現實。雖離奇,
但不做作。內容豐富曲折,形象輝煌流麗,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⑻ 夢游天姥吟留別對夢境的理解

夢游天姥吟留別對夢境的理解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寫夢遊仙府名山,著意奇特,構思精密,意境雄偉。感慨深沉激烈,變化惝恍莫測於虛無飄渺的描述中,寄寓著生活現實。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夢」的解析。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夢」的解析
摘 要: 本文對《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夢境進行了解讀,通過對照李白天寶初年的生活經歷,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對夢象進行了整合分析,認為李白所寫的夢境,符合天寶二三年間李白的生活和思想實際,是那個階段李白宦海沉浮的反映,是李白尋求自我解脫和心靈凈化的過程,是李白完成了一次心靈突圍的見證。
關鍵詞: 李白 夢境 心靈突圍
一、美夢說站不住
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又名《別東魯諸公》,是李白被排擠出長安的第二年,即天寶四年,准備由東魯南遊越中時,寫來向朋友們留別的詩。作為浪漫主義詩作的代表,它不同於一般的留別詩,主要體現在大膽奇特的夢境上。夢境的解讀也就成為解讀這首詩的關鍵所在了。詩中的夢究竟是美夢還是噩夢還是其他?讓我們先來看看名家們的解讀。游國恩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在分析此詩時提出:「淋漓揮灑、心花怒放的詩筆,寫出了詩人精神上的種種歷險和追求,好像詩人苦悶的靈魂在夢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夢境的自由美好,更加強了他對現實中權貴人物的憎惡和反抗。餐霞飲露的求仙生活是他所神往的,但是他也明白這種生活只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排遣憂愁的手段」。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該詩的解題為:「詩用浪漫主義手法,通過夢游,抒寫了對山水名區和神仙世界的熱烈嚮往,表現了作者鄙棄塵俗、蔑視權貴、追求自由的思想。」由蕭滌非等撰寫的上海辭書版《唐詩鑒賞辭典》在分析了該詩的夢境後指出:作者「對於名山仙境的嚮往,是出之於對權貴的抗爭,他唱出封建社會中多少懷才不遇的人的心聲」。人教社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語文》選修本《教師教學用書》,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之「整體感知」與「關於練習」中說:「他的徜徉山水,求仙訪道,是想用遠離現實的方式表示對權貴的抗爭,是追求個性自由的一種體現」;「這首詩的主要部分是寫夢境,寫幻想世界,這是用幻想世界的美好襯托現實世界的丑惡,用詩人在幻想世界的自由遨遊襯托他在現實世界的失意和碰壁」。這些觀點基本上是一致的,即李白「夢游天姥」之「夢」是一個美夢,夢中的世界是一個令詩人嚮往的神仙世界。如若真是美夢,為何詩人會驚悸嗟嘆?「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這兩句應該是我們理解整個夢的關鍵。如果夢境美好,怎麼會使李白魂悸魄動,膽戰心驚,又怎能令他「驚起」而且「長嗟」呢?按心理學的角度講,一個人做了美夢,是絕對不會有如此感受的。因為美夢總是令人回味無窮、憧憬不已,並且總是希望做得越長久越好。而李白卻被夢驚醒了,醒來之後沒有感到絲毫可回味迷戀的東西,反而是心有餘悸,驚魂未定。由此看來,「美夢說」站不住腳。
二、夢之解析
李白《夢游天姥山吟留別》中的夢到底是什麼呢?下面我們結合文本,知人論世,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對夢象進行整合分析。
這首詩從字面上看是夢游天姥山,夢境跌宕起伏,富於變幻。李白一生徜徉於山水之間,熱愛名山大川,對美景自然是心馳神往。一聽說越人語天姥,他就迫不及待地入夢,竟「一夜飛渡鏡湖月」,在夢中,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能身臨絕壁。登高望遠,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流連忘返——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險象環生,忽而一轉,又進入了金碧輝煌的神仙世界。青冥浩盪,日月雙懸,霓衣風馬,仙人如麻。這一夢就是一天,游覽了天姥。從靜謐優美的湖月到奇麗壯觀的海日,從曲折迷離的千岩路轉到驚恐戰栗的深林層顛,從人間美景到繽紛的仙境,李白的夢游之旅景象變化萬千,可謂波瀾起伏。不妨看做是李白在天姥山進行的一次空中旅行和空中飛翔。
僅就景論景當然不行,因為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更何況詩中的景為夢境,離奇變幻。弗洛伊德認為夢是潛意識的真實。李白這個夢游者,也許自己都未曾意識到在層層景物的幻覺中要去與現實尋求對應,但卻恰恰流露了作者心靈的真實,是心靈深處所積累的人生歷程投射到了思維的窗口上。那麼,詩中不同層次、不同特點、不同色彩的夢境描寫,分別反映著李白怎樣的內心真實呢?對照李白的際遇和文本,我們發現夢境恰恰是李白天寶年間人生軌跡的折射,是那個階段李白宦海沉浮的反映。下面作具體分析。

⑼ 求:用自己的話描述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的四個夢境

「我欲固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這里展示的是夢中第一景,朗朗月色,澄碧湖水,漾漾淥水,清亮猿啼,構成了一幅清麗恬靜的幽美畫面。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這一段移步換形而變化迅疾。石徑通雲,海日升空,天雞高唱,山花爛漫,似已見到光明而仍在曖昧之境。這是夢中展現的第二景。
「熊咆龍吟殷岩泉,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但隨著夜晚的降臨,詩人夢中的見聞已是熊在咆哮,龍在吟嘯,而且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巒都在發抖。天氣也在急驟變化,青青的雲天像要下雨的水面騰起煙霧,置身這樣的環境,令人感到身居高危之地而毛骨悚然。可用陰森恐怖來形容這夢中的第三景。
第四景:「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盪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如果說前面僅僅是詩境的奇異的話,那麼這接下來則是光怪陸離,夢境也隨之進入高潮。剛才雖是令人驚憟之境而舉目所見,依然一片寧靜。緊接著便寫到山崩地裂之聲,彷彿《天方夜譚》中的石穴洞開一樣,一幅奇異而璀璨的景象呈現在眼前,由晦暗突然轉為光芒萬丈。古人說山中別有洞天,這一景詩仙有意識地把它形象化了。既有奇麗的形象,又有色彩的描繪,且有舒捲的情域,這是詩人夢游暢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全詩最為飽滿、明朗的藝術畫面。

閱讀全文

與創造了一個什麼樣的天姥夢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