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創造了哪些奇跡
創造了以佔世界7%耕地解決佔世界22%人口吃飯問題
研製了"兩彈一星"
抗美援朝戰爭,一國抵抗內聯容合國軍,戰之能勝!使美軍【第一次在非勝利協議上簽字】。
從一窮二白到今天的世界第二經濟體
從幾乎沒有鐵路到全世界最大的高速鐵路網。
Ⅱ 中國經濟奇跡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
韋森近日在深圳召開的一次理論研討會上,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再次重申他在2008年出版的《中國的經濟制度》中的觀點──縣級政府間的競爭是過去30年中國經濟奇跡的根本原因。會上,還有不少國內和國際的華人學者對張五常教授的理論做了進一步的解釋和證明。 這一觀點的基本論證理路是:1989年之後,中央迅速把經濟權力下放到縣級政府,導致縣與縣之間在發展經濟上進行激烈競爭。每一個縣政府,都像一家公司,為了地方的GDP快速增長,拚命招商引資。投資者向當地政府購地建廠,賣地收益的四分之三歸縣,四分之一上繳。廠建成投產後,增值稅四分之一留縣,四分之三上繳國庫。張五常教授認為,這種中國獨特的租稅合約分成制,為地方政府發展經濟提供了強大的激勵,導致地方政府有很強的發展經濟積極性。他同時認為,這是1978年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奇跡的根本原因,並自信這是他的一個天才理論發現。 在之前發表的一篇「 」的專欄文章中,筆者已經指出,自改革開放以來,各級政府均把GDP增速作為考核各級政府官員行政績效的一個主要指標,確實在中國各地之間形成了一種政府間經濟績效的競爭機制。在這種「地方政府競爭」體制下,各級和各地政府都在大搞經濟建設,招商引資,大搞開發區,並且大搞政績工程或形象工程,結果,中國的各級和各地政府,均成了當地最大的「經濟發展總公司」。中國經濟過去30年的快速增長,這顯然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因此,我們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同意張五常教授「分成合約理論」的縣級競爭說。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最好還是回到現實中,仔細觀察和思考一下到底是誰在推動各地乃至每一個縣的經濟增長的?從形式看,縣政府作為本地的一個建設者,它要蓋大樓、建廣場、修馬路、設公園、搞綠化以及興建各種新的公共設施,這無疑是各地GDP快速增長的一個貢獻因素。但是,這種政府投資和建設項目顯然不是各地GDP快速增長的最主要原因。眾所周知,與20世紀90年代後中國經濟增長主要是實體部門和製造業的增長一樣,過去20多年來,那些GDP快速增長的縣,首先且主要是製造業的快速增長,尤其是那些與出口直接相關的製造業的快速增長。除個別礦產、旅遊勝地和邊境貿易縣之外,這幾乎沒有例外。 如果過去30年中國各縣的經濟增長主要是由實體部門和製造業的快速增長所造成的話,那麼,到底是誰來做實業、做出口,開廠僱工招人生產產品?顯然不是縣政府本身,而是地方政府競爭中引來各類企業和企業家,包括外資(包括港台資本)、外省和外地企業家,以及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崛起的一些本地企業家。「商」和「資」是「招」來的,是「引」來的,不是來自國外,就是來自國內其它地方。現在從某個地方搬來了這里,不去那裡,在整個經濟總量的匯總中,應該差異不大,差異也只是開辦的新廠的生產和銷售。那麼,這能解釋全部中國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么?顯然不是縣級競爭模型所能全部解釋得了的。即使是自己在本地自發成長起來的企業,也不在他的租稅分成制的地方政府競爭模型中,那又怎麼用這種合約分成的理論程式來解釋整個過去30年的經濟奇跡? 當然,必須看到,自1989年實行分權制改革以來,縣級競爭無疑是中國經濟這些年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那些「百強縣」,恐怕更是如此。但是,即使我們承認這一事實,也有如下兩個問題: 第一,按照張五常教授的合約分成制解釋理路,現有的縣級財政體制安排只能是各地製造業快速發展的一個促進因素,而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倒是我們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引進了市場化的資源配置體制,加上我們趕上了中國加入WTO後的全球化浪潮,才導致我們一大批民營企業家和企業集團迅速崛起。由此來看,縣級競爭的租稅分成制合約安排,最多是提供了一個「籠子」,一個「窩」,至多是一個溫度「孵化器」,而它本身既不是「鳥」,也不是「蛋」,更不是那種能無中生有的孕生經濟奇跡的「魔瓶」。由此來看,即使縣級租稅合約分成制的理論模型是多麼天才的理論發現,最多隻是部分解釋了中國一些經濟發達的縣快速增長的「體制環境」原因,而根本解釋不了中國經濟奇跡的根本原因。 第二,要看到,盡管在珠三角、長三角以及內陸的一些百強縣等經濟發達地區對這些年中國的GDP快速增長有貢獻,但是,在過去30年中,相對於整個經濟的快速增長來說,縣級製造業、服務業以及出口業和基建還只是貢獻了很小的一部分,而過去中國GDP總量的擴張主要還是來自上海、深圳、北京、天津、廣州、重慶、青島、大連、南京、杭州等等一些超大城市的製造業、服務業以及城市基建等快速發展,以及港口、機場、高速公路、高鐵、通訊、電網、礦山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大規模投資和興建,這些才是過去30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貢獻因素和構成部分,而不是一些縣級經濟。這也不是張五常教授的縣級租稅分成制的合約理論所能涵蓋和解釋的。 (本文作者韋森,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經濟學博士,曾在劍橋大學經濟與政治學院和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訪學。主要研究領域為制度經濟學和比較制度分析。學術著作主要有:《社會制序的經濟分析導論》、《經濟學與倫理學》、《經濟學與哲學》、《經濟理論與市場秩序》、《經濟學如詩》、《思辨的經濟學》以及《市場、法治與民主》等。本欄目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
Ⅲ 中國經濟奇跡如何產生
應該算是WTO全球化帶來的好處。因為資本社會追求的是利潤,當中國這樣一個有龐大勞動力的市專場,人工成屬本非常便宜,相對於日本,韓國,美國等。所以,國際資本國家,必然要將他們的生產線放到成本低的國家去,賺取更多的利潤,我國,是主動尋求這樣的機會,主動加入wto,中國對外招商引資,對外企他們的條件非常寬松,甚至是土地,稅收全免,這樣就可以帶動中國上億就業機會。溫州的中小企業是中國最為閃光,通過人力資源和生產資源,獲得外匯和金錢,促成了中國的騰飛,中國也付出了很大的環境代價,但是利大於弊。未來,當中國的勞動力成本過高時候,這些生產線還是會轉移到更低的國家去,比如墨西哥,印度,巴西去,所以我國的經濟奇跡是外貿出口的創造的。
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造了哪些舉世矚目的 中國奇跡
新中國成立52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
1.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體系,整體科技發展水平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2000年國內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支出為896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1.0%,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在R&D經費總支出中,基礎研究佔5.2%;應用研究佔17.0%;試驗發展佔77.8%。其中各類企業支出占國內 R&D經費總支出的60.3%,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表明企業逐步成為我國R&D活動的主體。
目前,已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17個(其中包括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60個)、國家工程中心 188個,認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94個;國際權威檢索機構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數44536篇,本國居民的專利授權量92101件,其中發明專利 3097件。2000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247億美元;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技工貿總收入6774.8億元,工業增加值1476.2億元。
2.科技體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國家確定的科技體制改革階段性目標基本實現。科技工作的戰略重點正在轉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企業科技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242個國家級技術開發類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轉制工作,多數科研機構的運作直接面向市場需求,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資源得到了優化配置;民營科技企業迅速崛起,技術市場發展迅猛;宏觀科技管理體制逐步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型科技體制初步形成,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正在逐步展開。
3.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取得成果。人類基因測序、納米碳管和納米新材料、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微機電系統研究、南海大洋鑽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學非線性科學、認知科學以及地球系統科學等新興交叉學科得到迅速發展。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等八項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的建設,為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條件。
4.高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方面有所突破。載人航天技術、運載火箭及衛星技術等航天高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兩系法雜交水稻、基因工程葯物、轉基因動植物、重大疾病的相關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等技術的突破,使我國生物技術總體水平接近發達國家。高清晰度電視、"神威"計算機、大尺寸單晶硅材料、皮膚幹細胞再生技術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國在相應領域躍入世界先進行列。國防科技的發展為增強國防實力奠定了堅實基礎,促進了國防工業的技術進步。
5.工農業科技獲得進展。農業科技方面,僅"九五"期間共培育出600多個新品種,單產增產10%左右。推廣水稻旱育稀植和節水技術、ABT植物調節劑和小麥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蓋栽培等重大技術,有力地保障了我國糧食增產目標的實現。
工業科技取得了若乾重大技術突破,提升了重點產業技術水平。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氧煤強化煉鐵技術、鎳氫電池、非晶材料等的產業化方面獲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結合三峽工程、國民經濟信息化、集成電路、泰山核電站二期等一系列國家重大建設工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與創新,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掌握了若乾重大成套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幅度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創新葯物、水資源利用和保護、小康住宅、夏商周斷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實施,中國科技館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設施的建設,為社會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我國科技發展的重大成就
(一) 背景材料
1.人類基因研究成就巨大
(1) 1999年12月1日,由英、美、日等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宣布已被譯出首對人體染色體遺傳密碼,這是人類科學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人類基因組計劃是人類歷史上與曼哈頓原子彈工程及阿波羅登月計劃齊名的人類三大科學工程之一,但其價值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將遠遠超過前兩個計劃。
(2) 2000年6月26日,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基因組草圖終於繪制完成,我國科學家參與並高質量地完成了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繪制百分之一的測序任務表明中國科學家有能力起躋身國際科學前沿,並做出重要貢獻。
(3) 2000年2月12日,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六國科學家聯合公布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其分析結果,人類基因組的完成圖將於今年繪制出。繪制出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破譯出人類全部遺傳信息。這一計劃的實施將為人類自身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提供依舊,給醫葯產業帶來不可估量的變化,將促進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2.航空航天技術發展迅速
(1) 2000年12月21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二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發射成功,它與2000年10月31日發射的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一起構成了「北斗導航系統」。這標志著我國將擁有自主研製的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這個系統建成後,主要為公路交通、鐵路運輸、 海上作業等領域提供導航服務,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2) 2001年1月10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1月16日,「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准確返回並成功著陸。這是中國航天在新世紀的首次發射,也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它標志著我國向實現載人飛行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3.在納米技術領域屢創佳績
我國科學家在納米科技研究方面,居於國際科技前沿。最近的一次,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直接發現納米金屬的「奇異」性能—超塑延展性,納米銅在室溫下竟可延伸50多倍而不折不繞,被譽為「本領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無空隙納米材料是如何變形的」。從總體看,目前我國有關納米論文總數排行世界第四,在納米材料研究方面已在國際上佔一席之地。
4.超級計算機智能化
2000年11月29日,我國獨立研製的第一台具有人類外觀特徵、可以模擬人行走與基本操作功能的類人型機器人,在長沙國防科技大學首次亮相。類人型機器人的問世,標志著我國機器人技術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5.國家「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覽舉行
2001年3月,國家在北京展覽館舉辦了「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863」計劃自1986年3月實施以來,共獲國內外專利2000多項,發表論文47000多篇,累計創造新增產值560多億元,產生間接經濟效益2000多億元。863計劃重點支持的高技術領域的研究開發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整體距離明顯縮小,開始在世界高技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60%以上的技術從無到有,如今已進入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另有25%仍然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但在原來的基礎上也有很大進步。
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造了哪些舉世公認的奇跡
1、我們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偉大奇跡。
中國經濟發展的偉大奇跡,植根於新中國前30年艱苦卓絕的探索,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抉擇。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在不長的時間里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改革開放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全面展開,充分釋放了中國經濟的活力,創造了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罕見的中國速度。201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900309億元,經濟總量首次站上90萬億元的歷史新台階,穩居世界第二位。
2、我們創造了民生改善的偉大奇跡。
我們黨始終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堅持讓人民群眾共享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成果。經過70年不懈努力,人民生活水平從解決溫飽到實現總體小康,正在邁向全面小康。1978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高達7.7億人,到2018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已下降到1660萬人。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力度之大、效果之彰,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
3、我們創造了科技進步的偉大奇跡。
多復變函數論、陸相成油理論、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等成就,高溫超導、中微子物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納米科技等基礎科學突破,「兩彈一星」、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等工程技術成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支撐,也為我國成為一個有世界影響的大國奠定了重要基礎。當前,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推動數字經濟、平台經濟、共享經濟井噴式發展。古老的中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中踏浪前行。
4、我們創造了制度創新的偉大奇跡。
70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了制度創新的偉大探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障了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權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構建起和諧的黨際關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優勢結合起來,「一國兩制」偉大構想開辟了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的嶄新道路,等等。新中國70年的制度創新,為人類制度文明發展作出了獨特貢獻。
5、我們創造了社會保障體系的偉大奇跡
中國還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人口最多的社會保障體系。截至2018年6月,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9.25億、1.91億、2.3億。今天,廣大人民群眾過上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富足的生活。
Ⅵ 中國創造的奇跡是什麼
制度成功創造中國奇跡
[2299] (2009-10-05)
制度,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和基礎。一個國家的先進與落後,也必然體現在制度競爭的結果之上。如果從這個角度審視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年,我們是不是要得出這樣的結論:制度的成功決定了中國再度復興。
中國在世界范圍的落後和挨打,始自1840年的鴉片戰爭。盡管隨後進行了洋務運動,但卻慘敗於葺爾小國日本,舊的東亞體系全面崩潰,隨後便全面淪為西方的殖民地。如果不是西方列強之間的矛盾,中國早已被徹底瓜分(美國二十年代大學課堂上的討論題目是:是否應該瓜分中國?)。中國之失敗顯然在於實行了一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已經無法適應新的時代發展需要,是制度之敗。到現在,這一點應該不會有異議。在美國長期生活的孫中山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提出以美國為範本重建中國的制度,並最終於1911年取得成功,終結了晚清七十年的屈辱歷史。然而,在中華民國三十八年間,別說中國再度復興,甚至連國家統一、主權獨立的歷史任務都沒有完成。更可怕的是,反而沿著1840年以降的下滑軌道加速沉淪:國家進一步分裂、國力進一步衰微。其實民國成立不到半年,民國元老章太炎就公開提出「民國亡國論」,實是振聾發聵、遠見卓識。袁世凱稱帝固然有其權力私心,但中華民國不適合中國也是其理由之一。張勛復辟固然和他個人對清王朝的愚忠有關,但同樣也是中華民國的失敗造成的。因此,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也就是歷史的必然。
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已經走過一個甲子,中國在重新贏得獨立和主權之後,也再度崛起成為世界新的強國。不僅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還是拉動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國家,到2007年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已上升到19.2%,比美國高3.5個百分點,比歐元區高6.3個百分點,比日本高11.7個百分點,超過世界所有國家。到今天,中國銀行業早已超過金融帝國美國,全球十大銀行中國位居前三。中國汽車銷售量也超過汽車王國美國位居世界第一。如果和建國時相比,GDP增長了77倍;外匯儲備高居世界第一,增長了一萬多倍;貿易總量增長2200多倍,躍居世界第一;財政收入則增加1000多倍;人均GDP在人口增長兩倍(從4.5億到13億)的情況下,超過3000美元,增長133倍。不僅經濟如此,社會發展也是成果驚人。文盲率從80%降至3.6%,人均壽命不足35歲增至73歲。基本醫療將在今年覆蓋12億人口。中國的城鎮化率從10.6%提高到45.7%,是全球城鎮化速度的兩倍。這樣的成就,如果不是源於制度成功,還能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這一點,就是自由派人士也不得不承認。中國政法大學蔡定劍教授這樣評價一種制度:「國際上的投資,大的資本的投資,人家要選擇投資環境,不會選擇一個沒有制度保障的國家去投資」。雖然他是在肯定西方的民主制度時說的這番話的,但卻是對任何一種制度模式有效的檢驗標准。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第二大吸引外資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8526億美元,僅次於美國。全球五百強(這可是十足的大資本)絕大多數都在中國投資設廠。顯然,全球用資本對美國和中國的制度投了贊成票。不過考慮到在中國的投資主體是周期長、流動性差的固定資產投資,而美國更多是短期、風險性高、流動性極強的金融投資,全球對哪一個制度更有信心不是昭然若揭了嗎?
在我看來,中國制度的優越性還在於超強的糾錯能力。誰都知道中國的決策素來以高效著稱,但糾錯的能力和效率卻往往被人所忽視。新中國六十年,最大的失誤有二:一是三年災荒,二是十年文革。中國糾正這些錯誤一是時間短,分別為三年和十年,二是自我糾錯。這一點和西方的民主制度相比,尤其明顯。美國獨立建國後以立憲的方式實行黑奴制長達百年。廢除黑奴制後,又以法律的名義實行種族隔離長達百年。而黑奴制和種族隔離的廢除與終止,也並非自我糾錯。黑奴制的結束是通過一場代價極高而且慘烈的內戰。北方對南方在戰爭期間甚至實行「殺光、搶光、燒光」的焦土政策。而種族隔離制度則是在黑人此起彼伏的和平與暴力的抗爭方式才獲得的,這期間慘烈的暴動曾震憾全球。
不僅制度上的糾錯能力存在顯著差異,就是政策性的糾錯能力也是天壤之別。中國錯誤批判馬寅初的人口論,導致人口增長失控。但中國意識到錯誤後,立即實行計劃生育,局面迅速得到控制。另一個人口大國印度雖然也意識到人口高速增長的代價,也曾想嘗試計劃生育政策,但卻屢屢失敗。而失敗的原因就在於它的制度。任何政黨想推進計劃生育,都會在大選中敗北。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人口暴漲,並將很快取代中國成為全球第一----正如西方所說,這是印度唯一可以超過中國的地方。還有,當中國七十年代末放棄計劃經濟的時候,同樣是實行計劃經濟的印度在中國取得巨大成功後,才於九十年代實行市場經濟,比中國落後十多年,這在一日千里的地球村時代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
美國的次貸危機,幾年前就被當時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發現,但卻不採取任何措施。危機爆發後,他在國會舉行的聽證會這樣辯解:不錯,我是幾年前就知道次貸的危害,可是如果我讓銀行破產、窮人失去住房,國會會批准嗎?一語道出何以失去糾錯能力的制度性原因。美國的次貸危機,以「兩房」破產為轉折點。但兩房的問題二十年前就被美國學者(湯姆.斯坦頓,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美國政府研究中心的經濟學教授)看出,在他的努力下,國會甚至舉行了聽證會。然而,在兩房兩大巨頭的游說下,在聽證會上甚至不允許這位學者講話,後來雖然成立一個委員會,但沒有任何權力的委員會根本無法制衡兩房。直到2007年,這位學者仍然一再撰文呼籲兩房的問題,但最終等來的是危機的全面爆發。
其實西方的制度只所以失去了高效的糾錯能力,只有等到危機爆發才有可能解決,原因可從鄧小平的一句話中尋找到答案:1989年,西方資本曾大舉撤離,鄧小平當時撂下一句狠話:「資本家,資本家,資本回來了,資本家的政府還回不來嗎?」可謂一語道破西方制度的本質。日本京都大學每年都做一個調查;信賴商人的比例為3%,而信賴政治家的比例則為0.3%!美國有一個說謊俱樂部,規定政治家不得參與。因為大家都是業余玩玩的,哪比的了政治人物的專業水準。
如果東西方制度進行對比,我們會發現西方的制度至少有兩個難以解決的困境。一是西方的政策受制於普通的選民----這是道德正確色彩濃厚但卻弊端叢生。選民只關心自己的切身利益,對於事關長遠、全局甚至全球的事務並不關心,也缺乏足夠的專業知識。德國選民素質之高可冠全球,尤其是環保意識。但只要綠黨提出增加燃油稅,綠黨的選票就會大幅減少。德國尚且如此,更何況其他國家。美國是當今世界發達國家唯一沒有全民醫療保險的國家。近幾十年歷任總統都想將之建立,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奧巴馬這一次以破釜沉舟之勢要取得成功,聲稱為了醫改,他寧可放棄連任,他在國會演講也毫無退路的表示自己將是最後一位醫改闖關總統。然而,既得利益者卻發起了強大的反撲,把他與斯大林、希特勒並列,並扣上要把美國社會主義化的大帽子,現在鹿死誰手仍難預料。至於法國,相同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2005年公投歐盟憲法,盡管是法國人起草的,而且對法國國家利益做了很大關照,但仍被公投拒絕。而實際上,絕大多數選民都沒有讀過歐盟憲法草案,他們只所以投反對票僅僅是對現政府不滿,而不是對歐盟憲法有不同意見。屢屢在危機中拯救過法國的戴高樂,就是在一次事關改革的公投中敗北,而辭去總統職務,徹底離開政壇。當然對於民意的不合理性,西方國家也從制度上進行修補。比如,歐盟憲法公投失敗後,法國新政府就不再通過公投進行表決,而是直接在議會表決通過。大家可能注意到,雖然西方號稱民主和三權分立,但大法官一不是選舉產生,二是採用終身制。原因在於,不是選舉產生,就可以不受民意影響和左右。任期終身制,就可以不受政府控制。但根本目的還是要擺脫民意的制約。盡管有制度上的修補,但當民意走向極端的時候,仍然於事無補。希拉克時代的德維爾潘政府,為解決就業難題,推出CPE法案,以幫助青年人就業(由於法國勞工制度,老闆一旦僱用員工將很難辭退。但卻造成老闆不願僱人的現象。特別是青年人就業相當困難。為此,該法案決定增加老闆的權力。針對青年人僱用前兩年可以辭退)。這樣一個改革幅度不大、針對面也不廣的法案卻在法國引起軒然大波。盡管議會通過,總統簽署已成為法律,但民眾卻發起大規模長期的罷工、遊行。最終迫使這項法律做廢。這就是廣場政治的效應。事實上,任何改革都是對利益的調整,總是有人得益有人受損,但國家要看是否整體上有利。但選民只會看自己。這就是票選民主的致命傷。這就是寧可通用破產,魚死網破,民眾也不會同意減少福利、減少工資、共度難關的原因。
二是西方的政治受制於財團。西方的選舉民主,決定了必須有巨額的選舉資金。而唯一有能力提供的只有財團。別看最後是選民在進行投票,實際上投票開始前,資本已經進行了「初選」。那些獲得財團青睞的候選人才可能脫穎而出。勝選後,當然必須進行回報。這也是為什麼,去年華爾街五大投行全軍覆滅,但高盛集團的政治獻金仍然高達數億美元。由於政治力量對資本力量的臣服,從而使得資本處於無監管狀態,不出問題,仍然可以保持繁榮,一出問題就是全局性的、崩潰性的。這也是為什麼可以產生次貸危機,進而可以演變成全球經濟危機。前幾年倒閉的全美第十七大公司安然,是布希總統最大的金主之一,71%的參議員、眾議員能源委員會的23名委員中的19 人接受過安然的資金。就是聯邦能源管制委員會的主席也是在安然公司總裁的推薦下才獲得這個職位的。這樣的公司誰還能管的了?直到它自己玩完、徹底毀滅為止。同樣的,這也是為什麼馬多夫居然能夠在美國可以多年撐起一個五百億美元的騙局。他自己在監獄中也一再聲稱怎麼也想不到自己可以騙這么久。
資本的力量在中國雖然迅速崛起,但仍然臣服於政治權力之下,一旦資本逐利本性惡性發展,政治權力可以迅速解決。三鹿奶粉事件發生後,盡管企業本身妄圖收買媒體和當地政府掩蓋真相,但卻在最高政治權力面前碰的粉碎。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美國,必將會是第二個「兩房」。
中國的現行制度如何,從自身取得的成就,從縱向與滿清、民國相比,從橫向與西方相比,都可以得出無容置疑的結論。如果套用西方的話語模式,至少是「最不壞的制度」。也就是制度的成功,才創造了中國的復興這一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文明衰落後再度復興的奇跡。
法國巴黎 宋魯鄭
《聯合早報網
Ⅶ 怎樣理解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經濟建設創造中國奇跡
新中國成立抄以來,在襲70年的奮斗歷程中,完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工業化進程。建國初期,中國是落後的農業國家,在蘇聯幫助下,中國初步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最開始收集農產品補助工業發展,保證工業體系完善,創造兩彈一星的成績,保證了中國的國家安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充分吸收國外的資金技術,利用自己高儲蓄的習慣,充分進行投資開發,先後經歷民營企業大發展、基礎設施大建設和高質量經濟三個階段,創造了今天中國的經濟奇跡。
Ⅷ 四大支柱支撐中國經濟奇跡進入第二階段是怎麼回事
3月30日,美國《福布斯》雙周刊刊登湯普金斯國際公司負責中國業務的副總裁邁克爾·扎庫爾的文章,題為《中國奇跡沒有終結,它進入了第二階段》。
文章稱,1980年,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但40年時光荏苒,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去年,其國內生產總值(GDP)達10.8萬億美元。許多人把這個轉變稱為「中國經濟奇跡」,描述得恰如其分。以前從來沒有哪個擁有中國這種面積、范圍、復雜性和歷史的國家在這么短時間內這么快崛起:它從一個基本停滯不前的中央計劃經濟體變成了一個連續20年每年增長逾10%的市場經濟體。
但在過去六年裡,中國的增長率為「區區」6%至9%,於是有些人稱之為中國奇跡的終結。他們錯了。它只是進入了第二階段。中國剛剛開完兩會,一個關鍵性重點是經濟和「穩中求進」。我們可以把這理解為中國致力於使經濟從重型製造和出口轉向更加成熟的支撐GDP增長的行業。以下是中國實現這一點並繼續增長須重點關注的四個行業:
4、服務業
服務業必須成為中國未來增長和財富的第四塊基石。歷史證明,一個經濟體想要擺脫出口和基礎設施求進步,就必須使服務業成為財富創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為此,中國正在推進FIRE + H行業(金融、保險、房地產+醫療保健)。但這個支柱雖然是最重要的卻恐怕也是最難實現的。
文章稱,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相關聯,其增長不僅關繫到中國公民生活的改善,而且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關鍵。如今,中國佔全球經濟增長的30%左右。
文章最後指出,中國可以通過著眼於消費、技術、先進製造業和服務業這四大支柱來轉變和發揚其「奇跡」。如果說從過去可推知未來,那麼,我相信,匪夷所思之事在中國將依然是現實。
Ⅸ 為什麼說中國的經濟發展是個奇跡
因為中國的經濟發展一直是跳躍式發展,而且發展過程中沒有什麼錯誤,縱觀各國發展歷史沒有一個向中國這樣靠自己發展這么迅速的
Ⅹ 中國奇跡是什麼
中國奇跡源於國家制度優勢。
中國能創造這樣的經濟奇跡,背後是中國政治經濟制度在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