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藏族的宗教文化
藏族宗教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范圍廣大,特別是自從公元七世紀佛教傳入藏族地區之後,以佛教為主要特色的藏族宗教文化得到蓬勃發展。而宗教文化又是一個十分龐雜的文化體系,其中既包含精神性文化、行為性文化、實體性文化,又具有藝術、科學的因素。因此,從整體上研究或掌握藏族宗教文化具有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宗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則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探討藏族宗教文化,不僅是一門學術性很強的研究課題,也是一件趣味性很濃的身心體驗。以藏傳佛教為例,它擁有久享盛名的佛教大網路——《大藏經》(包括《甘珠爾》和《丹珠爾》),此外尚有豐富的原始資料(包括當今世界上最珍貴的貝葉經),以及各類專著。總之,藏文書籍,卷帙浩繁,分門別類,就數量之多和內容之富而言,在我國五十六個民族中僅次於漢族。佛教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在雪域高原紮根、開花、結果,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漫長歷史。
佛教文化不僅是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它反映了人類對生活的體驗、理解和願望,而且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它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吸收並消化了人類思想文化的精華。正因為如此,時至今日,佛教文化仍不失為人類文明的重要一環。佛教自公元七世紀中葉正式傳入雪域高原,特別在藏傳佛教形成並得到蓬勃發展之後,對藏族地區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天文、歷算、法律、科學、醫學、建築等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可以說,藏傳佛教不僅構成了藏族人民生活和文化的精華,而且給青藏高原帶來了高度的精神文明。比如佛教未傳入青藏高原之前,藏族地區普遍盛行古老而傳統的苯波教,而苯波教信奉萬物有靈,主要以犧牲各類動物來舉行宗教儀式,現在看來,確實帶有濃重的野蠻性質。在這種宗教理念之下,藏族人具有一種尚武精神,因而給當時的周邊民族地區造成一種戰爭的恐怖氣氛。隨著佛教的傳入及其藏傳佛教的形成,藏族人將以前那種帶有野蠻、殘忍性質的生活方式改變為相對文明、理性的生活方式,開始注重融洽、安詳、和平的社會生活,以慈悲、施捨、忍讓等合乎藏傳佛教倫理道德的品行作為精神上的最高追求目的。
可以肯定的是藏傳佛教豐富並推動了藏族文化的全面發展,首先藏文文獻就是隨著公元七世紀中葉吞米·桑布札制定藏語文字、翻譯佛經而開始出現的,特別在元明清時期,藏族地區相繼出現了許多著名印經院,如四川的德格印經院,西藏的納塘印經院、拉薩印經院,甘肅的拉卜楞寺印經院、卓尼印經院,青海的塔爾寺印經院,等等。這些印經院的產生為藏族文獻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經過一千三百多年的不斷發展,藏文文獻可稱得上卷帙浩繁、汗牛充棟,總數已不可計數,其內容遍及宗教、哲學、倫理、道德、政治、經濟、文學、藝術、歷史、地理、考古、天文、歷算、醫學、建築、舞蹈、音樂、飲食等所有人文社會科學和部分自然科學,為研究藏族文化以及周邊地區的歷史、文化等提供了豐富而珍貴的資料依據。
藏傳佛教極大地發展和提高了藏民族的哲學思想水準,因為藏傳佛教中的哲學思想最為豐富、精深,包括人生哲學、宇宙哲學、認識論哲學,都具有獨到的見解。在藏族文學方面,藏傳佛教的貢獻及其影響也是巨大的,因為幾乎所有的藏族高僧都是學識淵博的學者,他們從小就得到良好的學習環境,一面修習佛法,一面學習藏族文化。所以,每位藏族高僧首先是一位佛學家,同時又是文學家、史學家、醫學家,甚至是藝術家。例如薩迦班智達就是藏族高僧中的典型人物,他著有《薩迦格言》》、《入聲明論》》、《聲明概要》》、《聲律花束》、《語詞藏》、《樂論》、《智慧煥發論》、《入智慧論》、《智者入門》、《修辭學·智者口飾》、《戲劇·善行》、《佛像身量合》、《工巧論》、《相地》、《教歷》《醫術概要》《「口劍論」要義》、《文字組合》、《「幼童入辨析論」概論》和《正理寶藏》等名著。這些作品幾乎涉及藏族所有學科,而且其內容既是文化論述、又表現佛教義理。
藏傳佛教為推動藏族建築、繪畫、雕塑等藝術事業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更為突出,對此,藏族人民也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藏族地區的上萬座寺院,以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以及不拘一格的繪畫雕塑形式,個個顯得金碧輝煌、光彩奪目,寺內供奉的各種神像和藝術雕刻品,更令人目不暇接。其中雄偉壯麗的布達拉宮,儼如天宮一般,屹立在青藏高原,特別是它以獨有的藝術魅力,像一塊磁鐵般地吸引著國內外的觀光旅遊者。所以,藏族建築繪畫以及工藝美術享有很高的地位,並聞名於世。但值得說明的是,在藏族地區沒有一樣建築、繪畫、雕塑以及雕刻是非宗教意義的,而且藏族家家戶戶都不能沒有宗教藝術作品。可見,藏傳佛教將藏族人民熏陶成為一個具有高度藝術審美觀的民族。
目前,以藏傳佛教寺院為主的宗教聖地,已成為藏族地區繁榮文化、發展旅遊、搞活經濟的重要支柱以及第三產業的主要內容之一。此外,藏傳佛教還促進了藏族天文、歷算等自然科學的發展,豐富了藏族人民的文化娛樂活動,諸如舞蹈、音樂、節日等無不與藏傳佛教緊密相連。
同時,藏傳佛教也給藏族社會帶來不少消極因素。因為長期以來,藏族社會以宗教為中心,特別是佛教在藏族社會中立足之後,其宗教氣氛更加濃厚。近代以來,以佛教為主導的宗教文化滲透到了藏族社會的方方面面,以宗教為中心的文化領域,被認為是神聖而不可侵犯的禁區。藏傳佛教不但囊括了藏族的整個思想領域,而且有很大的政治勢力,如護教主義盛行、保守思想統治了文化市場。這不僅造成了藏族社會對外界先進科技文化的普遍無知,而且導致藏族人對自己宗教和文化傳統的盲目偏愛。很少有人從科學的角度去研究或評估自己的傳統文化,信徒們只有信仰、繼承的選擇,而沒有探討、革新的機會。
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揭示傳統歷史文化有助於了解和掌握本民族文化的現實。藏族傳統歷史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宗教文化。
Ⅱ 西藏的宗教有什麼特點
安多地區,是藏族歷史上頗負盛名的佛教後弘期之策源地,這里擁有特殊的宗教地理、奇異的人文景觀以及雄厚的宗教基礎。尤其格魯派躍居藏傳佛教的統治地位後,安多地區便成了格魯派的重要道場,寺院林立,形成了以青海的四大佛寺和以甘肅的拉卜楞寺為母寺的寺院網路系統,從而達到了歷史的頂峰。歌舞音樂,不僅在民間廣為流傳,更為宗教寺院所擁有。古樸典雅、庄嚴肅穆的佛殿音樂「道得爾」和粗獷有力、令人生畏的宗教法舞「羌姆」,不僅以神秘的色彩和獨具的形式服務於宗教,而且以特殊的手段繼承和發揚了藏民族最古老最原始的文化,傳統沿襲到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讓世人感知、回味、獲益。
在安多地區的眾多藏傳佛教寺院中,拉卜楞的佛殿音樂最負盛名。它自產生的二百多年來,以優美舒緩的色調、典雅肅穆的旋律、鮮明規整的節奏、深沉淳樸的風格,深受安多地區廣大藏蒙人民的喜愛,具有濃郁的宗教風味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它保留著我國古代藏族宗教、民間音樂和清代宮廷部分樂曲的古老風貌,為我們研究安多地區藏族的歷史、風俗習慣、語言文學以及音樂藝術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1.佛殿音樂源流
在雪域這塊神奇迷離的土地上,源遠流長的藏族歌舞音樂,具有鮮明的區域特徵,經過漫長的文明演變,成為舉世矚目的藝術珍品。拉卜楞佛殿間樂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佛殿音樂」,在安多地區俗稱「道得爾」(Mdo-dar),樂隊則稱為「道得爾巴」(Mdo-dar-pa).拉卜楞寺的樂隊是寺主嘉木樣大師儀仗隊的四大組成部分之一包括〔香火隊(spos-dar-pa)、傘蓋隊(vbs-bzung-pa)、旗隊(zhal-dar-pa)、樂隊〕。「道得爾」,原指古代藏族民間和王宮以管樂與打擊樂相結合的一種傳統音樂。然而,隨著藏族社會的發展變遷和「政教合一」制度的形成,這種傳統的音樂逐步轉化,僅限於寺院的各種宗教場所之中,故將其稱為「佛殿音樂」較為合適。
2.佛殿音樂類型。歸納有兩類:
1)全寺性大型宗教活動中的佛殿音樂。用於「伊扎」、毛蘭木法會、法舞、七月法會、亮寶法會、燃燈節。
2)各學院宗教活動中佛教音樂。用於時輪金剛法會、禳災法會、僧俗性的宗教活動中的佛殿音樂。
3.佛殿樂曲
拉卜楞寺佛殿樂曲,從整體上看大多數傳於西藏,是純粹的宗教樂曲。如「浪麥」(巡夜調)、「仰保」(喚靈調),「央移」(誦經詠唱調)、「嘛呢」(六字真言調)。這些樂曲,歷史久遠。也有一部分是土生土長的,並吸收了民間音樂的演奏手法和素材,如「恰欽」(法舞)。此外,部分樂曲基本上源於內地寺廟和宮廷,如《五台山》和《萬年歡》。據《拉卜楞寺概況》記載,第四世嘉木樣從五台山帶回了一些曲譜,其中《日卧孜阿》即《五台山》就流傳至今。
4.佛殿樂器
普通的樂器而言,其式多仿自印度,為類有六:①敬禮用的法器;②稱贊用的法器;③供養用的法器;④持驗用的法器;⑤護摩用的法器;⑥勸導用的法器。樂器慣稱贊用的法器,這種法器又可分為三類,一類是打擊樂器,如大鼓、小鈸、鈴杵等;另一類是管樂器,如法螺、骨笛、簫、嗩吶、大號、笙等;還有一類是弦樂器,如馬頭琴、揚琴、四胡等。
5.佛殿音樂的藝術特色
拉卜楞寺佛殿音樂,是以濃厚的宗教意識和鮮明藝術特性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藏族音樂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經過數百年的創新和演化,以特有的音樂語言、象徵和暗示等藝術表達方式,藉以說明抽象的宗教教理,讓宗教信仰者們從中感受和體驗那神秘莫測、高深虛幻和神性,達到虔信教義、敬畏神靈的目的,成為僧俗眾生心目中最神聖的音樂。
Ⅲ 1, 如何看待宗教文化對西藏社會歷史發展的作用積極意義和消極影響分別是什麼
宗教出現之初是進步的,是推動人類歷史發展的,但若我們抱著某些教條不放,用兩千年前的教義來指導今天人們的現實活動,反而將會阻礙我們靈性的發展,就象人類歷史上出現過的朝代,剛建立之時,它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但隨著時間的推移
Ⅳ 為什麼西藏的政治和宗教關系會那麼密切
之所以西藏的政治和宗教的關系如此的密切,這是由於西藏人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非常堅定的。在西藏地區人們對於自己所信奉的宗教內心是十分崇敬的,他們認為若是自己做了有違背自己宗教的事情,那在之後將會因此而受到懲罰。
宗教的力量是十分巨大的,特別是對於那些信奉宗教的人來說,宗教之中所規定的可以做,不可以做以及必須要做的事情,是很多的信徒在一生之中都會去努力遵守的規則。所以其二者之間的關系才會如此的密切。
Ⅳ 西藏文化
荷馬史詩(《伊利昂紀》和《奧德修紀》)氣勢磅礴,是史前社會的寶貴文獻。埃斯庫羅斯(《被縛的普羅米修斯》[KG*2〗括弧內為這位作家的代表作,下同。)、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和歐里庇得斯(《美狄亞》)的命運悲劇是奴隸主民主制時期社會現實的寫照。阿里斯托芬(《阿卡奈人》)被稱為古希臘「喜劇之父」。抒情詩、寓言和文藝理論的成就同樣令人矚目。古羅馬文學繼承了古希臘文學的傳統,維吉爾(《埃涅阿斯紀》)、賀拉斯(《詩藝》)和奧維德(《變形記》)是古羅馬最具影響的詩人。
歐洲中世紀文學主要由教會文學、騎士文學、英雄史詩和城市文學構成。騎士文學反映了騎士階層的榮譽觀和愛情觀。《羅蘭之歌》是中世紀英雄史詩的代表。《列那狐的故事》表現了市民階層的思想情緒。但丁是中世紀最卓越的詩人,《神曲》用夢幻故事的形式探索民族復興之路。
人文主義文學出現在14至16世紀的歐洲。義大利作家彼得拉克(《歌集》)和薄迦丘(《十日談》)是其先驅。法國作家拉伯雷的長篇小說《巨人傳》表現出反經院主義思想。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長篇小說《堂吉訶德》塑造了一個既耽於騎士幻想又體現人文主義精神的復雜形象。英國作家喬叟(《坎特伯雷故事集》)、托馬斯·莫爾(《烏托邦》)和斯賓塞(《仙後》)的創作各具特色。莎士比亞在歷史劇、喜劇和悲劇創作中均有很高的成就。悲劇《哈姆雷特》體現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劇情生動、背景廣闊、形象鮮明。
17世紀歐洲文學的最高成就是古典主義文學。法國作家高乃依(《熙德》)和拉辛(《安德洛瑪克》)的悲劇均有擁護王權和崇尚理性的特徵,符合「三一律」規范。莫里哀的喜劇《偽君子》對宗教騙子達爾杜弗的鞭撻,體現了這位作家的民主傾向。英國詩人彌爾頓以長詩《失樂園》等作品,表現了資產階級清教徒的革命理想和英雄氣概。
18世紀的啟蒙文學是啟蒙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國現實主義小說家笛福的《魯濱孫飄流記》塑造了「真正資產者」的形象,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以荒誕的情節諷刺了英國現實,理查遜的《克拉麗莎》對感傷主義文學產生影響,菲爾丁的《湯姆·瓊斯》在近代長篇小說發展史上佔有地位。法國啟蒙文學的重要作家有:小說家孟德斯鳩(《波斯人信札》)、伏爾泰(《老實人》)、狄德羅(《拉摩的侄兒》)、盧梭(《新愛洛依絲》)和劇作家博馬舍(《費加羅的婚姻》)。萊辛是德國民族文學的奠基人。席勒的劇作《陰謀與愛情》和歌德的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反映了「狂飈突進」運動時期的時代精神。歌德的詩劇《浮士德》表現了啟蒙思想家對真理的探索。
18世紀末19世紀前期,浪漫主義文學席捲歐美。德國出現過耶拿派和海德堡派。英國出現過湖畔派詩人華茲華斯等。拜倫(《恰爾德·哈羅爾德游記》)和雪萊(《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的創作代表了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最高成就。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體現了他的人道主義思想。法國有影響的浪漫主義作家還有夏多布里昂、大仲馬、梅里美、喬治·桑和繆塞等。普希金和萊蒙托夫的詩篇揭開了19世紀俄國文學輝煌的序幕,他們的代表作《葉甫蓋尼·奧涅金》和《當代英雄》塑造了俄國最早的「多餘人」形象。惠特曼(《草葉集》)和霍桑(《紅字》)是美國最有影響的浪漫主義詩人和小說家。義大利的曼佐尼、波蘭的密茨凱維奇和匈牙利的裴多菲也是這一時期的著名作家。
19世紀30年代開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成為歐美文學的主潮。法國作家斯丹達爾的小說《紅與黑》是其奠基作。法國現實主義大師巴爾扎克的巨著《人間喜劇》(《高老頭》《歐也妮·葛朗台》等)堪稱巴黎上流社會的編年史。法國傑出的作家還有:福樓拜(《包法利夫人》)、左拉(《盧貢馬卡爾家族》)和莫泊桑(《羊脂球》)等。英國作家狄更斯的長篇小說《雙城記》體現了他的人道主義思想,哈代的長篇小說《德伯家的苔絲》反映了他的命運觀。薩克雷(《名利場》)、蓋斯凱爾夫人(《瑪麗·巴頓》)、夏洛蒂·勃朗特(《簡·愛》)、愛米莉·勃朗特(《呼嘯山莊》)和蕭伯納(《巴巴拉少校》)都是著名的英國現實主義作家。俄國作家果戈理(《死魂靈》)以辛辣的諷刺鞭撻專制農奴制度。屠格涅夫(《父與子》)以抒情的筆觸描寫自然和人生。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以深邃的目光開掘心靈的奧秘。列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以恢弘的氣勢探索俄國社會的出路。契訶夫(《套中人》)以含蓄的風格表現對舊生活的厭惡和對新生活的嚮往。赫爾岑(《誰之罪》)、車爾尼雪夫斯基(《怎麼辦》)、岡察洛夫(《奧勃洛摩夫》)、阿·奧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和涅克拉索夫(《誰在俄羅斯能過好日子》)均是有影響的作家。這一時期重要的現實主義作家還有: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德國詩人海涅(《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玩偶之家》)和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等。
20世紀發生的社會革命對文學產生影響。高爾基是蘇聯文學的奠基人,劇作《底層》和小說《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等作品,再現了「革命前俄國的『人間喜劇』」。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是描寫頓河哥薩克命運的長篇史詩。著名作家還有:馬雅可夫斯基(《列寧》)、葉賽寧(《波斯抒情》)、阿·托爾斯泰(《苦難的歷程》)、布爾加科夫(《大師和瑪格麗特》)、帕斯捷爾納克(《日瓦戈醫生》)和艾特馬托夫(《斷頭台》)等。這一時期,傳統的歐美現實主義文學出現了新的趨向。重要作家有:法國的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安德烈·紀德(《偽幣製造者》)、莫里亞克(《蝮蛇結》),英國的高爾斯華綏(《福爾賽世家》)、勞倫斯(《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毛姆(《人性的枷鎖》)、戈爾丁(《蠅王》),德國的托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海爾曼·海塞(《草原之狼》)、雷馬克(《西線無戰事》)、布萊希特(《伽利略傳》),奧地利的茨威格(《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美國的歐·亨利(《麥琪的禮物》)、傑克·倫敦(《馬丁·伊登》)、德萊塞(《美國的悲劇》)、菲茨傑拉爾德(《了不起的蓋茨比》)等。與此同時,反傳統的現代主義文學開始崛起。後期象徵主義的代表作家有英國的艾略特(《荒原》)等,表現主義的代表作家有奧地利的卡夫卡(《變形記》)和美國的奧尼爾(《毛猿》)等,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家有愛爾蘭的喬伊斯(《尤里西斯》)、法國的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和美國的福克納(《喧嘩與騷動》)等,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有法國的薩特(《惡心》)和加繆(《局外人》)等,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家有哥倫比亞的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等。此外還出現了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荒誕派戲劇、新小說和黑色幽默等眾多流派。
東方文學主要指亞洲和非洲各國的文學。古代東方文學具有歷史悠久和地域多源的特徵。公元前三千多年,古埃及就出現了神話、歌謠、宗教詩和故事,最著名的是《亡靈書》。公元前19世紀至16世紀完成的古巴比倫史詩《吉爾加美什》是世界第一部完整的史詩。《舊約》是古代希伯來文學作品的總集,具有很高的文學和文獻價值。古代印度文學中出現過兩部著名的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代表了古代印度戲劇的最高成就,寓言故事集《五卷書》對後世文學有影響。
中世紀東方文學(公元2、3世紀至19世紀中葉)有新的發展。《萬葉集》是日本最古老的和歌總集。紫式部的《源氏物語》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小說,反映了平安時代日本貴族社會的興衰。詩人松尾芭蕉、小說家井源西鶴和劇作家近松門左衛門,各有成就。波斯出現了一批傑出的詩人,如菲爾多西(《王書》)、內扎米(《五詩集》)、薩迪(《薔薇園》)等。《古蘭經》是伊斯蘭教經文,也是一部巨型散文著作。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內容豐富,東方情調濃郁。朝鮮的小說《春香傳》和越南的小說《金雲翹傳》各具特色。
近代東方文學(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具有反封建和反殖民的思想傾向,形式有重大革新。泰戈爾是近代印度最優秀的作家,哲理詩集《吉檀迦利》表達了作家對理想人生的探索,長篇小說《戈拉》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班吉姆·錢德拉·查特吉(《毒樹》)和薩拉特·錢德拉·查特吉(《斯里甘特》)也是有影響的小說家。二葉亭四迷的長篇小說《浮雲》是日本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森鷗外的《舞姬》用浪漫主義的筆法提出了現實的社會問題。文壇上先後出現了以島崎藤村(《破戒》)和田山花袋(《棉被》)為代表的自然主義文學、以永井荷風為代表的唯美派、以志賀直哉為代表的白樺派和以芥川龍之介(《羅生門》)為代表的新思潮派。夏目漱石是近代日本最傑出的作家,長篇小說《我是貓》生動地塑造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辛辣地諷刺了明治社會的丑惡現實。
現當代東方文學(20世紀20年代開始)與西方文學有了更多的交匯。德永直(《沒有太陽的街》)和小林多喜二(《蟹工船》)是日本無產階級文學最優秀的代表。文壇上出現新感覺派和戰後派的派別。川端康成以融匯本民族傳統和西方現代的表現手法的《雪國》等作品,為日本文學帶來世界聲譽。日本當代著名作家還有三島由紀夫(《金閣寺》)和大江健三郎(《萬元延年的足球隊》)等。印度現代最傑出的作家是普列姆昌德,長篇小說《戈丹》揭示了印度農民貧困的根源。印度當代著名作家有傑南德爾·古馬爾和阿基蘭等。朝鮮的李箕永、黎巴嫩的紀伯倫、埃及的塔哈·海珊和納吉布·邁哈福茲、塞內加爾的桑戈爾和烏斯曼、喀麥隆的奧約諾、奈及利亞的阿契貝和沃爾·索因卡、南非的納丁·戈迪默等,都是現當代亞洲和非洲文學中有影響的作家。
Ⅵ 藏族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1、歷史悠久
據考古發現,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魯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
2、地域性和多樣性
藏區以地域主要分為衛藏、康區、安多、阿里四地,各自的文化呈現不同的特色。以地理環境而言高地、平地、山谷、林區等所處的地域文化有所不同。以勞動產業不同而言牧區、農區、農牧結合以及少數的漁業區的文化不同。
3、完整性
藏族文化主要以藏族聚居的地域文化為主,解放前藏區處於幾乎封閉的環境,保持著較完整的原始狀態,保留著的文化較完整。
4、宗教性
藏區的文化幾乎全部都跟宗教有關聯或受宗教的影響,藏傳佛教是佛教與藏區土生土長宗教「苯教」結合而成,因此它的宗教有一定的獨特性。
(6)宗教是西藏人民的文化創造嗎擴展閱讀
藏族的史前文化特點
一、史前藏文化的本土特質
1、石器——狩獵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象徵。
2、半地穴、圜地式房屋——藏族碉房建築的源頭。
3、石棺葬——遠古藏族先民本土的喪葬習俗及宗教情懷。
4、大石遺跡——原始風俗及宗教現象的文化遺存。
5、岩畫——遠古藏族先民生活及精神的寫照。
二、史前藏文化呈現出的多元性特點
在歷史的進程中,藏文化以其開放性和包容性與周邊文化互動、交流,形成了青藏高原的多元文化圈,呈現出文化互動的各種跡象,這些跡象在卡若文化、曲貢文化、部落遺跡中都有明顯反映。
此外,史前青藏高原的岩畫,不僅有其地方特色和本土特質,而且在其發展、變遷中也應表現出它的復合性,這還有待於與印、巴兩國的岩畫作比較研究。
三、史前藏文化是人類古文明的象徵
1、從地理環境的角度分析,可以說明遠古時代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具備了猿和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在藏族口承文學中,大量的藏族神話、民間故事和傳說等,記錄了史前藏族人民的思想意識、信仰觀念、行為方式,以及社會和文化結構的初始形態。
因此,考察史前藏文化的文明史,不僅可通過考古,也可通過對藏族民間文學作品的分析,從而總結出史前青藏高原歷史文化的形態,說明在史前的生態環境和文化背景下,本土族人的物質、精神、制度三方面的傳承和變遷的起始過程。
2、藏族文明史有5千年以上的歷程。具有5千年歷史的卡若文明、曲貢文明、象雄文明,以及雅隆部落文明正是以游牧、畜牧兼農業經濟為主的,以既本土又多元的文化特性構築了藏族5千年的文明史。
史前藏文化不僅具有悠久古老的歷史,而且有著豐富多彩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是人類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在遠古、在史前一直不斷地創造著藏文化的遠古文明,構築了藏文化史前的本土性、多元性和變遷性。
Ⅶ 西藏文化的西藏文化
作為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跡貫穿於西藏的方方面面。「從生產到生活,從民俗到信仰,處處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轉山等宗教活動儀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
西藏在未傳入印度佛教之前,原本盛行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本教遠在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之前,早已在雪域高原廣泛傳播,是西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在七世紀之前,藏地象雄地區的所有天文學家、教育學家、譯師、醫師、卦師、算命師、風水師、以及有文化的學者等等都可稱為「本波」,當時青藏高原的所有文化和宗教信仰都可稱為「本教」。「本教」實際上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宗教信仰,而是藏族同胞族的文化體系、哲學思想、文明禮儀、民風民俗、民族精神和社會教育。
「雍仲本教」(簡稱本教)起源於古象雄(現西藏阿里地區)岡底斯神山一帶,是以顯、密、大圓滿的理論為基礎,以皈依三寶為根本,濟世救人,導人向善,有著自己圓滿成佛竅訣的佛陀教育,也是中國西藏最古老的佛法,至今已有一萬八千年的歷史。輝煌鼎盛的古象雄文明就是以「雍仲本教」 的傳播為主線而發展起來的。由於古象雄文化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范圍。「雍仲本教」 就是以人為 「本」,將一切有情眾生都作為普度的對象,令世人破迷開悟、斷障除惑、解今生來世之苦、獲得究竟圓滿解脫的大乘佛法。
「雍仲本教」 創造了很多個藏文化的最初,例如生活民俗、禮儀規范、天文歷算、藏醫、藏文、宗教信仰、政教制度,以及歌舞繪畫藝術等等,可以當之無愧地稱為西藏文化和藏傳佛教的源泉!
Ⅷ 西藏de宗教文化是怎麼樣的
西藏傳統社會中的宗教信仰 在政教合一的西藏傳統社會里,人們從生到死,從生產到生活,從家庭到村落,無處不受宗教信仰的影響和支配。作為西藏封建農奴制社會的主要精神支柱和意識形態,宗教已經滲透到西藏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並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尤其是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娛樂、教育等無不蒙受宗教的影響。宗教在西藏已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絕大多數人的社會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藏的傳統宗教信仰基本上是由兩大部分構成,一方面是在廣大農村牧場廣泛流行的,不分教派的「見佛就拜、見塔就轉、見活佛就磕頭」的民間信仰,其內容十分豐富並與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文化、娛樂和各種風俗有密切的聯系;另一方面則是以寺院為活動中心的理論化、規范化、系統化並控制整個上層意識的顯赫的神學宗教,其中占統治地位和占優勢力量的是藏傳佛教,內分很多教派,如寧瑪、噶舉、薩迦、格魯和本教等。不過「本」教與其它教派有所不同,曾經歷了一個從自然的原始宗教向神學的佛教轉化的漫長歷史歲月。第一節 本教本教(又譯作「缽教」,「笨教」等),因其教徒自稱「本波」,又稱「本波教」。一般認為本教是佛教傳入西藏以前就已在西藏本土廣泛流行的一種古老宗教或說成是西藏固有的一種宗教,也有的學者籠統地把它說成是原始本教。然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本教早已不是本來意義上的原始宗教,而是一個復合、本佛混雜的歷史產物,其內容十分復雜、既有比較古老的原始巫教的一些特點,又有大量的系統化的神學宗教的成分。因此,我們可以說本教是由非佛教的原生形態早期本教和受佛教影響後形成的次生形態的晚期本教兩部分構成。一、原生形態的本教本教的原生形態迄今因資料仍付闕如,其面貌仍然顯得朦朦朧朧不夠清楚。據晚期形成的本教文獻記載,本教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以前就盛行於象雄。然後從象雄傳入西藏。一般認為象雄位於西藏的西部,包括現在的阿里。近年來在阿里的日土縣境內發現了一些與本教信仰有關的岩畫。考古工作者認為這些岩畫的族屬是古代象雄人。從這些岩畫內容反映出古代象雄居民以狩獵、畜牧為生。岩畫中幾乎沒有象徵農業文化的內容。同時岩畫中沒有見到任何反映佛教的蹤跡,相反內容最豐富的任姆棟一組一號岩畫展示出殺牲獻祭用的宏大場面。作為獻祭用的祭品有一百二十五隻羊頭和十隻估計是盛血的陶罐。作為祭祀對象的神有太陽、月亮、象徵本教的「雍仲」符號、魚、男性生殖器,還有象徵「天梯」的「目」字形符號。從日土三處起點的岩畫中可以明顯看出「雍仲」符號是以太陽的圖案演變而來的。由此可以看出原始形態的本教的某些信仰特點,即崇拜自然、崇拜動物,殺牲獻祀等,具有自然宗教的特徵。衛藏地區在吐蕃王朝建立以前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時期,這個時期藏族的居民信仰多神的本教,據一些史料記載,傳說中的吐蕃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時代,社會上已有了被稱為「篤本」的本教。這也是本較史稱的初宏期。到了第八代藏王止貢贊普和第九代藏王布代貢傑時期本教又有了新的發展,進入本教史家所稱的宏期。出現了從克什米爾、勃律、象雄、大食和吐谷渾等地請來的各種各樣分工不同的本教徒,史稱「恰本」。「篤本」和「恰本」都是佛教傳入西藏以前的本教,東嘎·洛桑赤列教授認為是「吐蕃地方的一種原始的宗教」這個時期的本教概括起來具有以下幾方面的明顯特點:1、崇拜大自然,崇拜的對象包括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等。這種帶有自然宗教特色的本教信仰在吐蕃王朝建立以後仍然盛行,據《舊唐書·吐蕃傳》記載,吐蕃王朝在舉行會盟大典時,要「會巫者告於天地、山川、日月星辰諸神」。其中對天神的崇拜在早期本教信仰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教把世界分為天上、地上和地下三界,天為上界,是天神「贊」所居之所。並認為吐蕃王統第一代藏王和本教始祖辛繞米沃切都是從天而降的天神。「由於當時本波意樂天空」,所以把藏族最早的《積達嘛呢法門》等佛經也「遂說為從天而降」。由此看來,所謂「始祖贊普自言天上所生」和「天赤七王」死後「攀授天繩,逝歸天界」的古老傳說與早期本教對天的崇拜有密切的關系。2、崇拜動物是早期本教的重要內容之一,獼猴變人的神話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它具有原始圖騰崇拜的某些特點。在遠古早期,氣候溫和,森林茂密,猴類成群的環境中,藏族先民把具有某些人類生活相似特徵的獼猴神化為人類祖先是可以理解的。此外本教還有崇拜羊的傳統習俗,在敦煌古藏文寫卷中與本教喪葬儀軌有關的一些故事中稱「羊比人更聰明,羊比人更有法力」,甚至把羊頌揚為「沒有父親的人的父親,沒有母親的人的母親」從《新唐書·吐蕃傳》中「事羝為大神」的記載來看,早期本教不但把羊作為崇拜對象,而且視公羊(「羝」表示是公羊)為「大神」,表明其較高的地位。此外古代藏族把氂牛也當作神的化身來崇拜。遠古時期人們把生存所依賴的一切動物看成是具有超自然力的神靈加以禮拜也是一種普遍的原始信仰特點。3、早期本教最突出的一個特點之一大概就是用鮮血和肉體的形式來向超自然力量表達其虔誠的信念,表示其敬畏、感恩和祈求。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殺生祭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動物殉葬和人祭,這也是本教與佛教發生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佛教教徒稱此類本教的葬儀為「黑葬法」。關於人祭不但在本教經典《色爾義》中提供了一個為救患病的王子必須以他的屬民舉行人祭的材料,而且《舊唐書·吐蕃傳》明確記載:「其贊普之死,以人殉葬」。同樣《通典》亦稱:「又有親信人,作刀當腦縫鋸,亦有將四尺木大如指,刺兩肋下,死者十有四五,亦殉葬焉」,想必這是事實。早期本教的動物殉葬制度不但流行,而且延續到佛教傳人西藏後仍然存在。據《後妃三園》記載,赤松德贊死後舉行了有動物獻祭內容的喪葬儀式。獻祭的動物有牛、馬等,這與《通典》所載:「人死殺牛馬以殉」相吻合。參加這次葬禮的有浴本、祈禱本、計數本、辛本、剖割本、墳場本等各類本教巫師.他們有的為獻祭的動物澆淋洗浴、有的吟誦祈持、有的負責宰殺、有的剖割動物肉、有的分配和包裝分割後的動物肉,分工明確。據《論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一書介紹:早期的「朗辛」本教還有季節性的動物獻祭,名為牡鹿孤角;每年秋季宰殺耗牛、綿羊、山羊各三千頭(只),獻供其血肉,名為本教紅供。漢籍(《舊唐書·吐蕃傳》)也提到:「(贊普)與其臣下一年一小盟,刑羊、狗、獼猴,先折其足而東之,繼裂其腸而屠之」。4、崇拜鬼魂、敬重巫師、崇尚巫術又是早期本教的一大特點。「其俗重鬼在巫。(《舊唐書·吐蕃傳》)和「好咒誓、諂鬼神。(《冊府元龜》)等記載高度概括了本教原生形態的信仰特點。這里的「鬼」即鬼神,「巫」即巫師,神巫結合構成了早期本教的主要內容。正如王森教授所言,佛教傳入西藏以前的「本教似內地古代的巫覡,以占休咎,祈福禳災,以及治病送死,驅神降神等為其主要活動」。早期的本教徒不承認有前世和來世,但他們認為人世間到處都有鬼神,而且人與鬼神互相依存、互相所求。人可反脫生為鬼神,鬼也可以轉生為人,而且鬼神可以驅使人,如被稱為「篤本」的本教實為一個十三歲的童子被鬼推祟而變成了一個預知禍福的能人。同樣人也可以通過巫師及其巫術活動來驅鬼神,使人倖免於難。因此,溝通人與鬼神之路成了「本」的重要職能,即本教巫師通過實施各種巫術替人驅鬼求神,制止災害。據《本教史》(嘉言寶藏)記載,獻祭就是「驅除惡魔的學問」,因為,如果一個人給惡魔獻祭,惡魔就會息怒。除了拔魔法,驅鬼神,本教的巫師還有許多與人們生死攸關的職能。在佛教傳入西藏以前,社會上舉見「為生者除災、死者安葬」「上觀星相、下降地鬼」,「納祥求福、禱神乞葯、增益福運、興旺人財」,甚至「占善惡休咎、決定是非之疑」和「護國奠基」都無不依賴於本教的巫師及其巫術活動。有些巫師介入政治、左右王權。正如不少藏文宗教史籍中提到的那樣,從第一代吐蕃藏王聶赤贊普到第二十七代藏王拉脫脫日聶贊均以本教治國。這充分說明在吐蕃社會中本教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早期本教的鬼魂崇拜具體表現為對死的認識和喪葬儀式中,據敦煌古藏文寫卷記載,本教認為人死後要通過兩種「死後世界」。一是進入富足、安樂的「樂土」世界;二是穿過一個充滿險阻的黑暗、痛苦世界而獲得再生。舉行葬禮的目的就是為死者引路,幫助死者迅速安全地穿過黑暗的世界並「贖回」死者的靈魂。葬禮儀式除了以上所述的殺牲獻祭活動之外,還要為死者的屍體進行結發、徐丹、剖屍、搗屍、挖屍、掩埋等處理。本教的喪葬儲藏軌始於止貢贊普時代,在此以前的「天赤七王」都「逝歸天界」、「神身無屍如虹散」,沒有留下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