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二胡演奏中的意境創造

二胡演奏中的意境創造

發布時間:2021-08-25 18:04:36

① 誇二胡演奏的好的句子

贊美二胡的句子說說心情:二胡一根琴桿頂天立地,兩根琴弦連接東西.內弦如男人,沉穩雄厚;外弦如女人,高亢明亮.在陰陽的融合中演繹著天地的絕唱贊美二胡的句子1. 中學時特別喜歡聽《二泉映月》,知道了曲作者是瞎子阿炳後,就更加感受到曲中二胡的低沉,低沉中又帶有盲人的幾分堅毅與自強不息。

比喻二胡獨奏精彩的描繪詞有哪些
可是仔細想想,春與秋不正似一對姐妹花么

想到前幾天輪值大環境時清掃香樟的落葉,那雖淺卻密的一層黃葉的意境竟一點也不比秋天遜色,要是再添上幾棵柳樹,看到那「楊花落盡」之景,恐怕是秋也會由此黯然吧。

自古以來文人騷客的「傷春悲秋」之情想來也是從這飄飄落葉中生發的感觸吧。

倘若是像冬天一般葉盡樹孤、只見冰雪反而沒有如此悲意。

正是在那繁盛的景緻中一點點的見到衰敗與凋亡,才更容易讓人們聯想到青春、時光、生命這些美好卻如落葉般會凋逝的事物,進而產生了千古的感嘆與唏噓。

② 二胡演奏春江花月夜用什麼弦拉

春江花月夜是C調,用1 5弦演奏,就是說二胡內弦定C 外弦定G,用1 5弦演奏,有些演奏家曲子中間會有一些不同,版本都是這個,都是用這個弦拉的,只是演奏家風格的一些差異 。

拓展資料: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此詩沿用陳隋樂府舊題,運用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抒寫了遊子思婦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現了一種迥絕的宇宙意識,創造了一個深沉、寥廓、寧靜的境界。

全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通篇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意境空明,想像奇特,語言自然雋永,韻律宛轉悠揚,洗凈了六朝宮體的濃脂膩粉,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

網路_春江花月夜

③ 二胡曲《拉駱駝》到底表達什麼意境

二胡獨奏,曾尋編曲,樂曲悠揚流暢,情感親切朴實,表達了對勞動的熱愛和美好生活的贊頌。
這是一首具有鮮明的內蒙地方色彩的二胡獨奏曲,曲調悠揚流暢,情感親切朴實,表達了對勞動的熱愛和美好生活的贊頌。

④ 比喻二胡獨奏精彩的描繪詞

二胡真是一樣非常神奇的樂器。它只透過兩根琴弦散透出令人神怡的美妙音樂,琴弓與琴弦摩擦出曼妙的旋律,
二胡現已成為我國獨具魅力的拉弦樂器。它既適宜表現深沉、悲凄的內容,也能描寫氣勢壯觀的意境。音色優美、表現力強,是我國主要的拉弦樂器之一,

⑤ 二胡獨奏《二泉映月》介紹作者,分析樂曲結構及欣賞感受

二泉映月是中國民間二胡音樂家華彥鈞(阿炳)的代表作。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力,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音樂作品

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二泉映月」不僅將人引入夜闌人靜、泉清月冷的意境,聽畢全曲,更猶如見其人—
二泉映月
—一個剛直頑強的盲藝人在向人們傾吐他坎坷的一生。

繼長小的引子之後,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隨後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宮音作結,呈微波形的旋律線,恰似作者端坐泉邊沉思往事(片段1)。第二樂句只有兩個小節,在全曲中共出現六次。它從第一樂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開始。圍繞宮音上下迴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靜,開始昂揚起來,流露出作者無限感慨之情(片段2)。 進入第三句時,旋律在高音區上流動,並出現了新的節奏因素,旋律柔中帶剛,情緒更為激動。主題從開始時的平靜深沉逐漸轉為激動昂揚,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內心的生活感受和頑強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綽注的經常運用,使音樂略帶幾分悲惻的情緒,這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將主題變奏五次,隨著音樂的陳述、引伸和展開,所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其變奏手法,主要是通過句幅的擴充和減縮,並結合旋律活動音區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現音樂的發展和迂迴前進。它的多次變奏不是表現相對比的不同音樂情緒,而是為了深化主題,所以樂曲塑造的音樂形象是較單一集中的。全曲速度變化不大,但其力度變化幅度大,從pp至ff。每逢演奏長於四分音符的樂音時,用弓輕重有變,忽強忽弱,音樂時起時伏,扣人心弦。
阿炳經常在無錫二泉邊拉琴,創作此曲時已雙目失明,據阿炳的親友和鄰居們回憶,阿炳賣藝一天不得溫飽,深夜回歸小巷之際,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為動人。
阿炳的朋友陸墟曾這樣描寫過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時的情景:「大雪像鵝毛似的飄下來,對門的公園,被碎石亂玉,堆得面目全非。凄涼哀怨的二胡聲,從街頭傳來……只見一個蓬頭垢面的老媼用一根小竹竿牽著一個瞎子在公園路上從東向西而來,在慘淡的燈光下,我依稀認得就是阿炳夫婦倆。阿炳用右脅夾著小竹竿,背上背著一把琵琶,二胡掛在左肩,咿咿嗚嗚地拉著,在淅淅瘋瘋的飛雪中,發出凄厲欲絕的裊裊之音。」
這首曲子開始並無標題,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賣藝時並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稱做「自來腔」,他的鄰居們都叫它《依心曲》,後來在楊蔭瀏、曹安和錄音時聯想到無錫著名景點「二泉」而命名為《二泉映月》(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這時方定下曲譜。賀綠汀曾說:「《二泉映月》這個風雅的名字,其實與他的音樂是矛盾的。與其說音樂描寫了二泉映月的風景,不如說是深刻地抒發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1950年深秋,在無錫舉行的一次音樂會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後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1951年,天津人民廣播電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國慶時,中國對外文化協會又將此曲作為我國民族音樂的代表之一送給國際友人。從此,此曲在國內外廣泛流傳,並獲得很高評價。1985年,此曲在美國被灌成唱片,並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國樂曲中名列榜首。
後來,彭修文將此曲改編成民族器樂合奏曲;吳祖強改編成弦樂合奏曲;丁芷諾、何占豪改編為小提琴獨奏曲;丁善德改編成弦樂四重奏等等。中國唱片社曾將阿炳於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鋼絲錄音製成唱片,暢銷海內外。
熟悉的樂曲,彷彿把我們帶入了山水秀麗的江蘇無錫:在我們的眼前,彷彿展現出惠山「天下第二泉」那美麗的景色。伴著泉水的涌動,這支婉轉的樂曲又彷彿在向我們講述著一個不平凡的故事。
曲子的作者名叫華彥鈞,出生在江蘇無錫。他對民間音樂有著強烈的興趣,從小就學了擊鼓,吹笛,拉二胡,彈琵琶。十五六歲時,已成為當地一名出色的樂師。而他三十四歲的時候,疾病使他雙目失明了。貧病交加的他,流落在街頭,生活極為艱苦。但他骨氣剛毅,從不乞求別人的施捨,而是以賣藝為生。他就是我們所熟悉的——瞎子阿炳。阿炳長期生活於社會的底層,有著鮮明的愛憎,他曾編演過許多樂曲,剛才我們所聽到的,就是阿炳的二胡曲代表作《二泉映月》。由於他生活在國民黨反動統治時期,他也曾編演過許多諷刺性的樂曲,向邪惡勢力挑戰,如《聽松》《漢奸的下場》等曲目,表達了他對日寇及漢奸的極大的義憤,而他因此也成為了反動當局的眼中釘、肉中刺。1947年,阿炳遭國民黨毆打成疾,被迫停止了賣藝生活。
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坎坷歲月,阿炳終於盼到了全國的解放,他的藝術生涯也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1950年夏,中央音樂學院采訪了阿炳,並在匆忙中錄下了他所彈奏的《二泉映月》《聽松》《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六首樂曲。他還答應半年後繼續錄制二三百首二胡曲。可是,由於他長期遭受舊社會的折磨,竟於當年12月4日吐血去世了。阿炳之死以及他數百首樂曲的失傳,不能不說是中國音樂史上永遠無法彌補的一大損失。
《二泉映月》作為他僅保留下來的幾首曲目之一,顯得彌足珍貴。據說錄音後,楊先生問阿炳這支曲子的曲名時,阿炳說:『這支曲子是沒有名字的,信手拉來,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楊先生又問:『你常在什麼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經常在街頭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楊先生脫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說:『光《二泉》不像個完整的曲名,奧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稱它為《二泉印月》呢?』楊先生說:『印字是抄襲而來,不夠好,我們無錫有個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就這樣,《二泉映月》流傳了下來,而它也被看作是作是作者一生嘔心瀝血的藝術結晶。《二泉映月》以一種抒情式的音樂語言,向我們描繪了月映惠山泉的景色和作者那無限深邃的感情。全曲共分為六段,經歷了五次變奏。
在曲子開端是一段引子,它彷彿是一聲深沉痛苦的嘆息,彷彿作者在用一種難以抑制的感情向我們講述他一生的苦難遭遇。彷彿在樂曲開始之前,作者已經在心中默默地說了好久了,不知不覺地發出這聲嘆息,樂曲如同一個老藝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運屈服。他在傾訴著在所處的那個時代所承受的苦難壓迫與心靈上一種無法解脫的哀痛,他在講述著他辛酸悲苦而有又充滿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飾地表達出作者心中的真摯感情。第四段到達了全曲的高潮,我們彷彿可以聽到阿炳從心靈底層迸發出來的憤怒至極的呼喊聲,那是阿炳的靈魂在疾聲呼喊,是對命運的掙扎與反抗,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昂揚的樂曲在飽含不平之鳴的音調中進入了結束句,而結束句又給人一種意猶未盡之感,彷彿作者仍在默默地傾訴著,傾訴著,傾訴著……
可以說,這首曲子無論是在創作還是演奏上,都充分地表達出了作者心中的真摯感情,它不僅在國內深得人民喜愛,也在國際樂壇上獲得了很高的評價。它以它深沉、悠揚而又不失激昂的樂聲,撼動著千百萬人的心弦……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對該曲的評價:「我應該跪下來聽……」那是1978年,小澤征爾應邀擔任中央樂團的首席指揮,席間他指揮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響曲》和弦樂合奏《二泉映月》(改編),當時,小澤征爾並沒有說什麼。
第二天,小澤征爾來到中央音樂學院專門聆聽了該院17歲女生薑建華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動得熱淚盈眶,呢喃地說:「如果我聽了這次演奏,我昨天絕對不敢指揮這個曲目,因為我並沒有理解這首音樂,因此,我沒有資格指揮這個曲目……這種音樂只應跪下來聽。」說著說著,真的要跪下來。他還說:「斷腸之感這句話太合適了」。同年9月7日,日本《朝日新聞》刊登了發自北京的專文《小澤先生感動的淚》。《二泉映月》自此漂洋過海,得到了世界樂壇的贊譽。
二泉映月
——根據華彥鈞先生二胡曲填詞
劉周
心似泉水冷,
蕭蕭風吹月獨明;
人世間,
酸甜苦辣盡,
到頭總如月影空。
昨夜無月,
嘆泉水淙淙溺儂心;
想弦月曾經,
凄凄慘慘照愁人。
功名富貴如煙散,
花落人亡似飄蓬。
多少孽冤,
此生處處盡遭逢;
奈何有恨,
歷遍滄桑還是恨。
堪怨月圓豪門宴,
月缺月半生柔情;
粼粼波光載美色,
粉黛玉體陳。
一回望月一回明,
不識人間有崢嶸;
只問風月憔悴損,
豈憐淪落餓死人;
我今有淚對月下,
淚落泉中無處尋;
經年往事才回首,
數語難盡,
月兒彎彎泉中空,
欲上天入地總無門。
誰憐我月經風雨,
風雨蹣跚月朦朧;
仰天難見月色明,
低頭惟覺泉水冷;
春冷夏還冷,
秋冷冬亦冷;
泉冷不知天下病,
月寒未解老與貧;
從來興衰浮沉,
善惡終報應。
清輝刺破遮月雲,
愁腸瀉地,
風吹雨打盡。
古今事,
一樣糞土掩悲容。
泉響擊空明,
逐水逝去水還生;
人願一輪常滿盈,
百年人異月同;
消磨潘
不辨黃泉仙境。
敗柳殘紅可飛升,
留得一天恨,
看破老死心。
附記:「二泉映月」乃華彥鈞先生二胡曲,余謂二泉映月,泉者冷也,月者寒也,所以冷眼看世界焉。因為之詞,以輔是曲雲爾。
註:儂,指我
王明生評析:華彥鈞(阿炳)先生創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是享譽全世界的經典名曲。這首詞的成功之處主要在於作者對原曲精神的理解——即「泉者冷也,月者寒也」,二泉映月喻意「以冷應冷」,就是以冷峻之心直面冷酷現實。全詞既如泣如訴,又大徹大悟;既哀怨凄婉,又憤怒抗爭;既執著於浮沉,又超脫於名利,對世界的觀察直接冷峻,對人生的感悟透徹淋漓,傷而不悲.能提能放。
譬如:「功名富貴如煙散,花落人亡似飄蓬」可謂如泣如訴;「清輝刺破遮月雲,愁腸瀉地,風吹雨打盡」可謂哀怨凄婉;「古今事,一樣糞土掩悲容」可謂大徹大悟;「歷遍滄桑還是恨」可謂憤怒抗爭。更有「月兒彎彎泉中空,欲上天入地總無門,誰憐我月經風雨,風雨蹣珊月朦朧」使人頓感無助,孤苦仿徨,不知所從;「仰天難見月色明,低頭惟覺泉水冷,春冷夏還冷,秋冷冬亦冷,泉冷不知天下病,月寒未解老與貧」使人益覺凄冷,盪氣回腸,如霜似冰;「留得一天恨,看破老死心」,使人陡增滄桑,無限惆悵,百感交集。
阿炳是這位藝人的乳名,他的姓名叫「華彥鈞」(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是江蘇省無錫東亭人,是當地「雷尊殿」一位道士——華清和的兒子。華清和名號為「華雪梅」,擅長演奏二胡、三弦、琵琶等樂器;其中,以琵琶演奏最為精通。 華彥鈞4歲喪母,由同族嬸母撫養。8歲隨父親在道觀里學習音樂演奏(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20歲時,父親患病去世;21歲時患了眼病,34歲雙目失明;因社會動亂、生活無著,道產賣空,他無法再做道士,只得流落街頭,以賣藝為生,飽受了人間的艱辛和苦難。
華彥鈞天資聰穎,自小學習十分刻苦。冬天,為了彈好琵琶,他用冰塊摩擦雙手鍛煉指功;夏夜,他在練二胡時將雙腳泡在水裡,以防蚊蟲的叮咬;真可謂「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正由於這種勤學苦練,他在13歲時已經熟練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種樂器的演奏技藝,16歲時已得到了無錫道教界的一致公認。此後,華彥鈞不顧父親和道教長輩們的指責,沉迷於與浪跡天涯的民間藝人的交流和切磋之中,並由此廣泛學習了各地豐富的民間音樂。
華彥鈞的民族器樂演奏植根於深切的生活體驗和豐富的民族底蘊,它能夠根據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從民間藝術遺產中超凡脫俗,創作、改編、演奏出與時代息息相關的作品。在抗日戰爭時期,他曾在街頭編唱過《漢奸的下場》等小調;他著名的二胡曲《聽松》以南宋名將岳飛抗金的史實寄託了對民族解放的期望。在抗戰勝利以後,他又編唱了《前走狼,後走虎》等在街頭演唱,對國民黨的反動統治進行了揭露和抨擊。他這種新聞活報式的藝術創作和表演,表現出高尚的民族氣節和強烈的民主意識。
華彥鈞在二胡、琵琶等藝術作品中體現了相當高的藝術造詣,但他留下的只有創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親傳的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被收入了1956年音樂出版社出版的《阿炳曲集》,成為中國近現代民間音樂研究的寶貴遺產。
他的《寒春風曲》音調與《二泉映月》相近,在明亮音區的演奏更顯得活潑流暢、舒展寬廣,展現了充滿活力的世界;他傳譜的琵琶曲《大浪淘沙》取材於十番鑼鼓曲中的《將軍令》,音調鏗鏘有力,表現了熱情奔放的情緒,使人陶醉於「天人合一」的意境;《昭君出塞》是華彥鈞的父親華清和傳授的琵琶曲,曲中展示了威嚴端莊,富於動力和明快的形象。琵琶曲《龍船》源自江南民間套曲,表現了端午節龍舟競渡的歡快熱烈場面,反映出作者的民俗生活情趣……在這些作品中,無不顯示出華彥鈞豐富的精神世界;其中,以《二泉映月》的影響最為廣泛。
《二泉映月》是華彥鈞最傑出的二胡代表作。這首樂曲原為道教的嗩吶曲,具有濃郁的宗教音樂風格。20世紀30年代末,華彥鈞在街頭流浪賣藝的過程中,經過反復演奏、加工、創作,引入了蘇南一帶的山歌、小調、江南絲竹、蘇南吹打、灘簧腔甚至廣東音樂《三潭映月》的音調。它從最初不定型的片段到完整結構,經歷了久遠的年代才得以形成,華彥鈞稱之為「依心曲」或「自來腔」。在1950年夏天,我國著名音樂史學家楊蔭瀏先生等人在民間音樂的「搶救」性采風中,為其錄制了鋼絲錄音,並與華彥鈞先生商榷,定名為《二泉映月》。
作品的旋律委婉流暢、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作者運用二胡上五個把位的寬廣音域演奏,配合蒼勁的運弓處理,流露出如泣如訴、如悲似怒的情調及對光明和理想境界的憧憬,表現了一個經歷舊中國生活坎坷和磨難的流浪藝人的感受和倔強不屈的性格,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身後的懷念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當時文化藝術界「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的口號下,眾多藝術家對祖國的傳統音樂文化遺產進行了加工整理。《二泉映月》先後有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的作者之一——何占豪改編的小提琴獨奏、儲望華改編的鋼琴獨奏、吳祖強改編的弦樂合奏等西洋樂器改編曲相繼問世,得到廣大聽眾的由衷喜愛。弦樂合奏《二泉映月》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相繼由一些世界級的指揮家指揮著名的中國和外國交響樂團演奏,並使它的影響跨出了國門。
《二泉映月》作為中國近現代民族器樂創作的優秀代表,以邏輯嚴謹的結構以及對人生的深切感嘆,展現了古老民族的東方神韻。中國人民的好朋友、多次親自指揮這部作品演奏的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先生,在第一次聆聽我國著名二胡演奏家閔惠芬演奏這首樂曲時激動得流下了眼淚,他說:「這首樂曲太感動人了,像這樣的樂曲應該跪下來聽。」
華彥鈞作為一位中國的民間藝人,在中國民間音樂文化的歷史積淀上,以自己度過的滄桑歲月和不平凡的經歷凝聚成了逐漸獲得世界性聲譽的傳世之作;應該說,他是一位在中國音樂史上罕見的、走向世界的民族、民間音樂家。
22歲時父親去世,他繼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後因交友不慎,沾染上嫖娼、吸毒的惡習,35歲時雙目先後失明。為謀生計,他身背琵琶、胡琴,走上街頭,自編自唱,說唱新聞,淪為街頭藝人。40歲時,與寡婦董催弟(彩娣)同居。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萬昌茶館門前圍場演唱。他敢於切中時弊,抨擊社會黑暗,用人們喜聞樂見的說唱形式吸引聽眾。一二八事變發生後,他又編唱《十九路軍在上海英勇抗擊敵寇》的新聞,並用二胡演奏《義勇軍進行曲》。在抵制日貨的運動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語言激發人們的愛國熱忱。他的許多新聞唱出了群眾的心聲,深得一般市民的喜愛。每天晚上還走街串巷,手操二胡,邊走邊拉,聲調感人。蜚聲國際樂壇的《二泉映月》,就是這一時期創作的。日軍侵佔無錫後,阿炳和董催弟一同到雙方老家避難。不久赴上海,在崑曲班仙霓社擔任琴師,彈奏三弦,並在電影《七重天》中擔任表演群眾角色盲人。這時他創作的《聽松》,是一首氣魄豪邁、情感充沛的二胡獨奏曲,傾吐著不願當亡國奴的愛國主義熱情。民國28年重返錫城,再操舊業。他每天上午去茶館搜集各種新聞,回來構思創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館門前演唱;夜間在街上拉著二胡,演奏他創作的《寒春風曲》。他的琴藝十分高超,可將琵琶放置在頭頂上彈奏,還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說話、嘆息、歡笑以及雞鳴狗叫的聲音。抗日戰爭勝利後,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場所說唱新聞。民國36年,他肺病發作,卧床吐血,從此不再上街賣藝,在家以修理胡琴為業,艱難度日。
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樂曲獲得新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樂學院師生為了發掘、研究和保存民間音樂,委託楊蔭瀏教授等專程到無錫為他錄制《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終年57歲。
軼聞趣事
人們稱阿炳是三不窮:人窮志不窮(不怕權勢);人窮嘴不窮(不吃白食);人窮名不窮(正直)。
在無錫城裡,有個地主強奸家中的一個13歲丫頭,阿炳知道後,馬上把此事編詞演唱,揭露地主的罪惡之舉,激起民憤,嚇得那個地主外逃好幾個月都不敢回家。
有一次,國民黨軍閥湯恩伯要阿炳給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會,阿炳斷然拒絕,遭到一頓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並編了唱詞,拉起二胡痛罵他們。
抗戰時期,日寇佔領無錫,一個叫章士鈞的人當了漢奸,阿炳知道後,就編詞罵他,又遭到一頓毒打。後來,這個漢奸被日本人殺了,阿炳拍手稱快,並編了一首《漢奸的下場》沿街演唱,無錫人士無不叫好。
https://gss0..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ke/pic/item/72b19c0235d2c8264bfb5183.jpg
這個是譜子

⑥ 著名的二胡曲有哪些

1、《二泉映月》--閔惠芬,二胡名曲,是中國民間音樂家華彥鈞 (阿炳)的代表作。

2、《拉駱駝》是一首著名的二胡獨奏曲,由作曲家曾尋先生根據內蒙古民歌《拉駱駝》改編而成,作於1954年。

3、《江河水》,雙管獨奏曲。王石路、朱廣慶、朱長慶和谷新善等根據「遼南鼓樂」同名笙管曲牌整理加工改編而成。原型中速,旋律簡朴,常用於民間風俗場合,情緒輕快。用「放慢加花」手法改編後全曲激越悲憤有力,感染力極強,曾被用於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第一場「苦難歲月」的配音。後經黃海懷改為二胡曲,另有一種凄愴哀怨的情緒,廣為流傳。

4、《戰馬奔騰》是二胡演奏家陳耀星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創作的一首二胡獨奏曲,也是他強力打造的軍營狂想曲。樂曲描寫守衛在祖國邊疆草原的騎兵戰士為了保衛社會主義祖國,苦練殺敵本領的情景,表現了他們英勇頑強、一往無前的戰斗精神。

5、《江南春色》是作曲家馬熙林和二胡演奏家朱昌耀先生以浙江民間小調《知心客》為素材創作的一部江南風格二胡名曲。作品巧妙運用加花變奏、曲調擴充、節奏對比等手法,使一個短小的民歌成為一首優美動人、充滿生機的二胡獨奏曲。

拓展資料:

二胡(拼音:Erhu) 始於唐朝,稱「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一種中國傳統拉弦樂器。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樂器(擦弦樂器)之一。

二胡名曲有《二泉映月》、《良宵》、《聽松》、《賽馬》等。

《二泉映月》網路

拉駱駝 網路

江河水 網路

戰馬奔騰 網路

江南春色 網路

二胡 網路

⑦ 二胡曲《一枝花》的創作背景及含義

以任同祥的嗩吶獨奏曲《一枝花》的音樂素材為基礎,曲調具有濃郁的魯西南地區風味。恰當地運用了現代音樂技法和西方交響音樂結構思維。

樂曲依據標題可分為三大部分,其中「引子」除了樂隊為營造悲壯情境而寫的快速序奏部分外,其餘多為自由散板的二胡獨奏,樂隊則只做偶爾的點綴和襯托。

「吟腔」段由慢板和中板構成,「快板」則由快板和急板組成。雖然樂曲進行中偶有速度的變化,但整體速度逐漸加快,呈「散、慢、中、快、急」的速度發展布局,這種漸變的處理是中國傳統音樂常見的手法,也與西方現代音樂中常用的自由曲式發展原則相似,符合當下人們的審美取向。

(7)二胡演奏中的意境創造擴展閱讀

特色

改編後的二胡曲曾用於電視連續劇《武松》中,作為刻畫主人公性格的主題音樂。樂曲吸收了嗩吶及墜琴上的大滑音、滑揉等技巧,要求盡量用傳統手法來演奏,以保持作品朴實的民間特色。1982年在「全國民族器樂調演」中首次亮相即引起轟動,多年來經久不衰,已成為魯西南風格的代表曲目。

樂曲音調具有濃郁的山東地方音樂色彩。高亢嘹亮,悲壯激越。隨著電視劇在全國播放。這段動人的音樂主題也得到大家的喜愛。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當聽到它,就自然地聯想起這位遭人陷害身陷囹圄的打虎英雄。當這首樂曲被改編成二胡曲時,就不僅僅把它當做一首純民間樂曲來對待,而是賦予了它特定的人物形象和意境。這能使人們在欣賞這首作品時.產生更豐富的聯想和體會,使得作品獲得更為理想的藝術效果。

樂曲由散板、慢板、快板三部分組成,旋律層層向上發展既有變化又高度統一。樂曲一開始由低沉的中音區滑揉略帶傷感,表現了英雄「虎落平陽被犬欺」的壓抑心情。

隨著散板的發展音調提高八度突然休止,表現出人物內心的激憤不平的情緒。散板最後落在同一個音上採用連續不斷的滑揉手法忖托出一中傷感的心情。樂曲進入主題慢板部分表現出一種蒼勁。悲壯的情緒,已無哀怨憂傷之感,武松他畢竟是個勇猛壯士,雖枷鎖在身然豪氣不減。

在慢板里也表現了武鬆柔的、深情的一面。他想到從小將自己撫育成人被毒害致死的大哥寄託著無限的哀思和深情的悼念。慢板到結束前演奏出一種厚實、圓潤、底氣很足的音色加上激昂有力的八度大跳,表現出武松豪爽和決不屈服的叛逆性格。

樂曲進入快板部分音樂具有一種「開打場面」節奏強勁、鏗鏘有力。在頭目宋江、吳用的帶領下水泊梁山眾好漢齊心協力直打得朝廷江山搖搖搖欲墜,顯現出梁山好漢的英雄本質。樂曲最後將梁山好漢定格在最輝煌的時期結束全曲。

⑧ 推薦幾首二胡演奏的好聽的曲子!

1、《悲歌》又名《處世難》,是劉天華創作於1927年的一首二胡曲。大量使用變化音(#I)(#5),甚至把五聲音階中常用的小三度(35)(61),變成大三度(3#5)(6#1)。

2、《寒春風曲》是中國民間音樂家阿炳(華彥鈞)創作的二胡獨奏曲。曲子通過對初春寒風的描繪,表達了被壓迫者的沉重哀嘆和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表現了作者苦難坎坷抗爭的一生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3、《空山鳥語》是中國近代音樂家劉天華創作的二胡獨奏曲。其初稿寫於1918年,十年後才定稿。在此曲中,劉天華創造性地運用三弦拉戲式的模進手法,描繪了深山幽谷,百鳥嚶啼的意境,是一首富形象性的作品。

4、《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國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的代表作。作品於20世紀50年代初由音樂家楊蔭瀏先生根據阿炳的演奏,錄音記譜整理,灌製成唱片後很快風靡全國。

5、《秦腔主題隨想曲》為著名作曲家、西安音樂學院教授趙震霄和魯日融1958年以秦腔曲牌為素材創作的民族管弦樂曲。1963年,該曲在第四屆「上海之春」全國二胡獨奏比賽中以新作品與觀眾見面,獲得巨大成功。

⑨ 怎樣把握二胡作品和演奏風格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千百年來,由於時間的推移、地域的劃分、時代的發展等一系列的變化形成了大量不同風格的二胡作品。所謂音樂風格就是指音樂作品所表現的主要思想特徵和藝術特徵。了解這一點,我們才能對作品進行更深入的分析,更淋漓盡致地表現音樂。那麼怎樣掌握各具特色的二胡作品,敲開風格的「大門」,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了解作品
從哲學普遍聯系的觀點來說,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二胡作品當然也不例外。當我們拿過一首作品,首先必須對它有所了解,不應盲目地去演奏樂譜。這里的「了解」不只是力度,表情術語……更重要的是它的背景,其中包括作品產生的時代、作曲家的生活經歷、藝術道路、創作個性以及作品的創作意圖。這些才是作品的「根」。另外,我們還應該了解作品的「雙重性」,即地域性與時代性的統一。地域性,就是指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同的地理環境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樂曲。我國民族眾多,各有各地的方言、各地的民歌、各地的地方戲曲。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同時也為二胡作品的創作提供了多樣化的地方音樂素材。例如:江南的語調柔和,自然環境優美,它所形成的音樂都有著細膩、柔和的特點;那麼相對於南方來說的北方音樂,由於北方人的語言粗獷、性格豪爽,那裡沒有江南水鄉的秀雅,但卻有冰天雪地的北國風光,這便形成了剛勁、有力、豪放的北方音樂風格。所謂時代性,它是指不同的樂曲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社會背景下所突出的時代意義。例如,有控訴了黑暗舊社會的不平等,憧憬著美好未來的;也有歌頌祖國大好河山,激勵人們永遠向前的。它所反映的是時代的脈搏,時代的精神。
從「雙重性」來說,任何一首作品都有其地方風格,而這種風格又離不開與時代性相結合;反過來說任何一首時代性的作品都呈現出其地域上的風格特徵,所以二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因此,我們在了解作品時一定要注意地域性與時代性的相互結合,忽略任何一方都不能完整地表達樂曲的內涵。以《二泉映月》為例,從題目上看是在寫江蘇第二泉的優美景色,感覺寧靜、優美,但作者卻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寓情於樂,以樂言志。向我們展現了他飽經滄桑的一生。從地域性來看,作者華彥鈞是江蘇無錫人,此樂曲具有濃郁的江南韻味,樂句中也呈現著江南小調的色彩及細膩的演奏技巧。從時代性來看,當時阿炳所處時代是軍閥混戰、日寇入侵的戰亂時期,政局腐敗、民不聊生。作為社會最低階層的民間藝人,他的一生是痛苦凄涼的,而在這種情況下,他卻表現出了寧折不彎的堅強性格,向黑暗的社會提出控訴,他是處於階級壓迫、民族壓迫之下的反抗精神力量的代表。這首作品蒼涼中見挺拔,凝靜中見剛直,蘊含著大氣朴實的美感,有強烈的時代意義。所以,我們在學習這首作品時既應抓住作者的心理,又不能忽視江南地區所特有的風格,注意兩者的相互統一,這一點對於表現作品的完整性是極為重要的。
二、抓住特色
在已經了解作品的前提下,我們還要對作品進行進一步的分析,看它具有什麼地方性的特殊技巧、特殊的語調和特殊的旋律線條,這些都是構成區域性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掌握這一點,筆者認為最有效、最科學的方法就是多聽、多唱。演奏二胡也應像說話、唱歌一樣,有呼吸、有語氣、有各種表情,無論是活潑、歡快、委婉、優美的樂曲都表現出一定的內容,即使是最簡單的幾個音也是有生命的,有的堅定有力、有的輕捷跳躍,一定要表現得地地道道、有聲有色。只有「心聲相融」,才能掌握作品中的樂感和旋律的起伏流動,從而得到最美妙的「聲」。
大多數二胡作品都是與我國的民間音樂相聯系的。有的來源於某地區的民歌;有的來源於歌劇或地方戲曲;還有的則與民間說唱有關。因此,多聽、多唱與其相關的音樂材料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樂曲的源頭,還可以豐富我們的大腦,有益於我們掌握各地區的音樂的特點,並富有歌唱性地去演奏。以《江南春色》為例,這是一首有著濃郁韻味的江南樂曲,此曲向我們展現了山清水秀的江南美景。受當地民歌風格的影響,它的旋律線條仍逃不出江南音樂的柔美細膩,再加上其地方特有的潤腔風格,使樂曲獨具特色,讓人耳目一新。筆者建議大家多聽、多唱一些江南的民歌,像《茉莉花》、《無錫景》、《姑蘇風光》等,這會使你更加確定地去表現美好的江南景色,這也是地域性風格相統一而形成的。再如《豫鄉行》、《河南小曲》,它們都是中州地區韻味較濃厚的樂曲,其中借鑒墜胡的大幅度懸腕滑揉手法,這種滑揉要求滑動速度快、幅度大、有強音頭,且持續不松勁,要表現得粗獷、豪爽,以表現河南人民豪放的性格。另外,其旋律俏皮、詼諧、流暢,掌握這一類型風格的樂曲,我們也要多聽一些河南地區的音樂素材,多唱河南墜子以及豫劇中的唱腔,了解其音樂的語匯。例如:《花木蘭》、《穆桂英掛帥》中的片斷等等,模仿其唱腔去演奏會使我們輕松地掌握河南地區這類個性音樂的特點。在大量的二胡作品中,由歌劇中的片斷改編而鹹的也是屢見不鮮。例如:《紅梅隨想曲》的主題音調來源於歌劇《江姐》中的《紅梅贊》,這首作品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鄉土氣息,並以四川民歌基調為主,廣泛吸取了川劇、婺劇、越劇、四川清音、京劇等各種風格語匯加以創作而成,有強烈的戲劇性,又有優美的流暢的歌唱性,它保留了原歌劇的音樂風格,所以多唱《紅梅贊》會使自己真正地了解「紅梅」的精神,以及全曲的主題。再如:《洪湖人民的心願》,它源於歌劇《洪湖赤衛隊》中的《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它也保留了原歌劇的風格,是音樂創作中聲腔器樂化的一種嘗試。音樂旋律更近於歌唱,因此更有必要去唱,去了解湖北音樂的風格。此外,還有內蒙風格的樂曲,它借鑒了馬頭琴的小三度顫音,以表現大草原所特有的風味。《賽馬》、《賓士在千里草原》,就是其特色的代表;還有集壓弦和墊指於一身的陝西風格的墊指壓滑、秦腔地區的游移音……廣泛了解這些特色,有利於我們分析不同種風格的作品,更好地表現音樂。對待國內的作品是這樣,對待由國外音樂移植而來的作品也應該是這樣。例如:《卡門主題幻想曲》,它來源於歌劇《卡門》中的詠嘆調,對待此類作品,我們更應多聽、多唱,去找找西方音樂的風格特徵,這對我們來說更是受益匪淺的。
由此可見,多聽、多唱,對於我們掌握不同種風格的作品是百利無一害的。科普蘭說過:「廣泛傾聽各種類型不同的音樂,一方面可以增進對音樂的愛好與興趣,同時還可以從音樂作品的比較和鑒別中提高音樂鑒賞能力。」這也可以鍛煉我們在眾多的作品中鑒別各具特色的風格特徵及表現手法,在共性中找出個性。從中,我們還可以得出一個規律:產生於不同時代的作品,在表達不同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同時,也呈現出各種不同的音樂風貌;同一時期或相近時期產生的音樂作品往往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音樂風貌。所以說,要掌握多樣性風格的二胡音樂,應該培養自己聽、唱的能力,學會找其特點,找其規律,使音樂表現得更加具有「風味性」。
三、培養情感
音樂藝術是情感的藝術,是人們情感的凝聚。在二胡的演奏中,技巧固然重要,沒有技巧的演奏就像沒有翅膀的鳥、沒有輪子的車,寸步難行。但有了過硬的技巧,卻缺乏感情的投入時,那音樂也是一樣的蒼白無力。因此,任何一首作品都應從意境著手,以情感為切入口,這樣符合藝術審美活動的規律。音樂的兩個更為重要的特點:一個是「聲」,即音響;另一個是「情」,即「情感」,兩者缺一不可。成書於漢代的《毛詩序》中說:「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可見,情感在音樂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
培養情感首先要為自己創設情境,這是「情感化」的基礎和前提。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積累各種類型的素材,為情感的演繹作好充分的准備。積累素材的途徑很多,例如:多看電影、戲劇、舞蹈……積累各種豐富的圖像,並在情節中感受音樂,了解每個地區的風土人情,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使這些事和像與你的情感相結合,這是培養情感的第一步。其次,要培養自己的想像能力。每首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情緒,特定的圖像畫面。創設了情境,我們可以融身於事,融情於景,在聯想中產生共振,情發於其中而產生共鳴,想像一切可感知的因素是表現作品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例如:《空山鳥語》是一首技巧性較為突出的樂曲,重在突出畫面與意境,它向人們展現了「空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畫面,空曠的山,清脆的鳥鳴更是動與靜的完美結合,在想像中演奏此樂曲,會發現其別有一番風味。再以《葡萄熟了》為例,它描寫了新疆葡萄園里的豐收景象。一串串可人的葡萄訴說著新疆人民的辛勤勞動,一幕幕忙碌的場景表現著又一年豐收的喜悅。伴著舞蹈性的節奏,想像豐收的喜悅,會調動你每一顆律動的細胞,使你在輕松愉快中表現那種收獲的美好。這可見想像的重要性。沒有想像,不會有「莫扎特的作品是永恆的陽光」「貝多芬是矗立的高山」「巴赫是小溪,是大海」,乘著想像的翅膀去演奏,去理解,讓心中有詩情,眼前有畫意,流淌在我們指尖的音樂也就充滿了生命的靈氣。
培養情感還要高屋建瓴。一棵小樹之所以有一天長成參天大樹,根系不但要扎得深,還要伸得廣。除了在情境和想像上著手外,還應在文化藝術修養上不斷完善自己,使自己擁有濃厚的民族文化底蘊,這是堅定我們藝術道路的核心與關鍵。
總之,情感是我們渡水的飛舟,登天的雲梯。但豐富的情感不是一天能形成的,它需要我們從學習和生活中去點滴的積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至江河。」只有日積月累,才會使自己的感情豐富,情思細膩,才能成熟地去體現美感,體現風格。從中我們還可以挖掘出作品中的音外之音、景外之景所蘊含的豐富內涵。邁著富有情感的腳步,你會發現二胡音樂的魅力之所在。
掌握二胡作品風格的方法是多樣化的。筆者認為綜上所述的三個方面,即:了解作品,抓住特色,培養情感是我們敲開風格「大門」的關鍵,它有助於我們去認真的思索音樂、學習理解音樂、走進音樂、演奏音樂,從好的作品中去獲得對二胡音樂的最大興趣。地區風格的「個性化」是二胡作品尤為突出的特徵,豐富的「個性化」又來自豐富的音樂內容。用我們對音樂的極大熱情去演繹音樂,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去熱愛和深入學習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紮根於民族文化傳統的深厚土壤來進行新的創造,用我們手中的「二胡」去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

⑩ 二胡怎樣拉才能讓聽眾感受到其中的意境

雖然本人不算專業人士但是學二胡也有十多年要想感動別人首先自己先要達到曲子中的意境,
空山鳥語 首先在拉的過程中自己的腦子要想山 想鳥 想像自己置在其中是什麼感覺
自己被感動了感受了 才能讓別人融入其中

閱讀全文

與二胡演奏中的意境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