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或捕捉教育的前提

創造或捕捉教育的前提

發布時間:2021-08-25 17:09:47

① 試述教育學創立的條件,標志和簡要過程

教育學創立的條件:
(1)來源於社會實踐發展的客觀需要;
(2)與近代以來科學發展的總趨勢和一般科學方法論的奠定有著密切的關系;
(3)與一些著名學者和教育家們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② 淺談如何在一日活動中捕捉教育契機

《綱要》指出:幼兒一日活動中的各項活動都對幼兒發展有重要價值,應有機地整合各項活動,努力提高各活動的整體成效。幼兒在園一日活動其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性的活動,包含了多領域的、豐富的教育內容,只要我們用心觀察,用心思考,總能發掘其隱含的教育價值。我們應該以人為本,把握時機,積極引導,讓幼兒在幼兒園「大家庭」中充分自主地發展。那麼,我是如何在一日活動中捕捉教育契機的呢?一、挖掘點名環節中教育契機萌發幼兒的愛心 按照慣例,點名時應該是老師報幼兒的名字,幼兒叫聲「到」,但實際上,以往只是老師有時間才這樣做,如果抽不出時間,便不聲不響地進行。《綱要》告訴我們,要把教育滲透到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活動之中。於是我就考慮如何利用這個環節對幼兒進行教育呢?經過思索我讓每組幼兒分別觀察,自報自己小組缺席的幼兒,以引起幼兒注意關心周圍的人和事,從而培養幼兒關心同伴的品德。在幼兒報名的過程中,我有意提出疑問:XX小朋友為什麼沒來?是什麼原因?以激起幼兒想念、關心同伴的感情。有一次點名,當孩子們報到「向誠」小朋友時,有的孩子就自言自語地說:「她兩天沒來了,不知道她是不是生病了」?我聽到這話,就適時的啟發幼兒想一想,,用什麼方法才能知道她不來的原因。大部分幼兒說請老師問問,但劉震小朋友說的更好,等她來了,我們自己問問就知道了。這是多好的同伴間交流的機會!第二天,「向誠」來了,我就暗示小朋友去問問她,讓他們通過交往,增進友誼,萌發愛心。二、通過幼兒喜愛的值日生工作提高幼兒解決問題及運用語言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為值日生創設了同伴間語言交往,互相協商的環節,讓值日生先用語言向同伴表達自己值日分管的內容,使幼兒明確各自的具體分工,增強幼兒做值日生的積極性。遇到有幾個值日生同時想管一種內容時,我就讓幼兒自己協商解決,久而久之,幼兒合理地分工,靈活地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我還注意充分發揮各分管值日生的作用,讓他們以小主人的姿態,學會觀察同伴,運用語言交往。如:洗手時,常聽到幼兒和值日生這樣對話:「請你幫我捲袖子」「請你幫我把手擦乾」。幼兒在這種良好的互相幫助的環境中進行交往,既發展幼兒的語言,又利於養成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

③ 如何對幼兒進行創造教育

1.給孩子提供盡情探索的環境
在保證孩子身體安全的情況下,不要給孩子設置太多的限制,生活中有很多東西時孩子創造力的源泉。因此,家長應當給孩子提供一些能夠幫助他們想像和創造的事物,如:刮紙、蠟筆和各種玩具,這些都是能夠有效開發幼兒創造力的材料,家長應當給孩子創造這樣一個能夠盡情發揮、盡情探索的環境。

2.當孩子問為什麼時,要先聽他的想法
孩子都喜歡問為什麼,面對這樣的問題,家長要認識到這是很好的學習時間,大多數的父母遇到這樣的情況都會耐心的解決孩子的問題。事實上,家長應當先讓孩子說說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這樣孩子能夠將自己的想法再思考一遍,形成邏輯,再變成語言說出來。在這樣的流程中,孩子沒有被動的接受信息,而是針對問題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對培養創造力十分有效。

3.重視孩子的邏輯,不要用成人的思路
孩子是天真無邪的,他們的思維沒有收到太多社會價值觀念的影響,因此孩子在思考問題時也是天馬行空的。面對孩子的豐富想像力,家長應當盡可能的理解孩子的想法,多多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且引導孩子做出實際行動,將想法付諸實踐。而不是強行按照自己的思路和邏輯灌輸給孩子,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4.孩子做了錯事要先問問原因
富有創造力的孩子往往更敢於嘗試新鮮事物,也就會犯下更多的錯誤。如果孩子拿著好好地玩具車,但是把玩具車拆了。家長先不要訓斥孩子,而是要問問孩子為什麼要拆掉汽車,拆掉之後有沒有什麼想法。只有嘗試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為,才能夠避免孩子的創造力受到阻擋,更好的促進孩子創造力的發展。

5.如果孩子創作了什麼,不要隨意評價
當孩子製作了一個稀奇古怪的東西或者畫了一幅四不像的畫時,家長不要試圖用成人的眼光理解這是什麼東西,也不要告訴孩子世界上沒有這樣的東西,這個東西沒有用,沒有人這樣畫畫等等。要知道,孩子的每一次創作都是一次嘗試,在慢慢的創作中,孩子會獲得豐富的經驗積累,為以後的學習帶來積極的作用。

④ 抓住一切教育的契機就可以創造教育的契機是誰的名言

1、轉變教育觀點,培養創新意識

教師觀念的轉變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和前提,教師觀念不改變就不可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首先,要認識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和作用,教與學的關系,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構建而獲得。

因此,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應是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評價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不要把教師的意識強加於學生;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探索者、合作者,學生的學習動機、情感、意志對學習效果起著決定性作用。

其次,在教學方法上也要改變傳統的注入式為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處理所獲起的信息,使新舊知識融合貫通,建構新的知識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滿足心裡上的需求,體現自我價值,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內在的學習動機,增加創新意識。

2、營造教學氛圍,提供創新舞台

課堂教學氛圍是師生即時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是由師生的情緒、情感、教與學的態度、教師的威信、學生的注意力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

良好的教學氛圍是由師生共同調節控制形成的,實質就是處理好師生關系、教與學的關系,真正使學生感受到他們是學習的主人,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是教學效果的最終體現者。

因此,教師要善於調控課堂教學活動,為學生營造民主、平等、和諧、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下學習,鼓勵他們大膽質疑,探討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關系融洽,課堂氣氛才能活躍,只有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才能為學生提供一個鍛煉創新能力的舞台。

3、訓練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思維源於常規的思維過程,又高於常規的思維,它是指對某種事物、問題、觀點產生新的發現、新的解決方法、新的見解。它的特徵是超越或突破人們固有的認識,使人們的認識「更上一層樓」。因此,創造思維是創造能力的催化劑。提問是啟迪創造思維的有效手段。

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通過特定的問題使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愛因斯坦曾說:「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想像是指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通過想像可以使人們看問題能由表及裡,由現象到本質,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維活動起質的飛躍,豐富的想像力能「撞擊」出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誘發學生的想像思維。

4、掌握研究方法,提高實踐能力

科學的研究方法是實現創新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任何新的發現,新的科學成果都必須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並在實踐中檢驗和論證。因此,教師要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其基本程序是: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

課堂教學中主要通過實驗來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盡量改變傳統的演示性實驗。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另外還可以向學生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實驗用品,讓學生根據特定的背景材料提出問題,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實驗進行觀察、分析、思考、討論,最後得出結論,

這樣才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和創作能力。有時實驗不一定獲得預期的效果,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失敗的原因,找出影響實驗效果的因素,從中吸取教訓,重新進行實驗,直到取得滿意的效果為止。這樣不僅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還培養學生的耐挫能力。

⑤ 誰應當為有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創造條件

國家、社會、家庭、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為有違法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創造條件
《教育法》第三十九條規定:「國家、社會、家庭、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為有違法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創造條件。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實施了犯罪行為。
未滿14周歲的人實施法律規定的犯罪行為不認為是犯罪,不承擔刑事責任。

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只有實施了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的行為,才構成犯罪,需要承擔刑事責任。

如果未成年人在14歲以前和14至16歲期間都實施了上述行為,那麼只對14至16歲期間的行為承擔刑事責任,14歲以前的行為不是犯罪,不能一並作為犯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⑥ 語文學科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本文立足於語文課堂教學,從創新精神、發散思維、課堂氛圍、聯想和想像能力等方面闡明在推進素質教育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 創造性思維 培養
恩格斯說:「科學的教育的任務是教學生去探新、創造」。創造力的發現、培養和整合,離不開教育手段的完善。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等,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產生直接具體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推進素質教育過程中,應該致力把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放在首位。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認為應從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知識積累和生活實踐是創新的前提。
知識積累和生活實踐是密切聯系的。通過生活實踐獲取知識經驗和方法,就是積累。積累之後,又把知識、經驗和方法運用於生活實踐從而產生新的思考、新的見解、新的方法,就是創造。豐富的知識、經驗積累和深厚的生活實踐基礎,是創造之源,創造之本。語文教學的基礎性就在於通過語文應用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知識經驗積累,為學生的創新精神打下基礎,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增強創新意識,自主吸納知識,積極思考,探索和實踐。這樣,知識豐富了,實踐能力提高了,就會有所創新,有所創造。
二、激發求知興趣,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創新精神。
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以激發求知興趣為前提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堅持啟發性原則,提問設疑,強烈刺激學生的學習情緒,活躍思維,產生積極的求知慾望。「疑」是探求新知的起點,也是激發學生的支點。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注意從「疑」入手,巧設懸念,啟發思維,引導學生質疑、解疑,鼓勵學生敢於吹毛求疵,發現問題,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學習《孔乙己》一課時,可設計這樣一段導語:「過去有人說,希臘悲劇是命運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性格的悲劇,而易卜生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悲劇往往催人淚下,但孔乙己的悲劇呢?人們讀後眼淚卻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受到內心的刺痛,可以說是往內流,那麼,孔乙己究竟是怎樣的悲劇呢?學習這篇課文,從其含蓄深沉的描寫中,細細咀嚼,深入體會,我們可以獲得答案。」這樣一個導語,激發了學生們的閱讀興趣,目的單一,導向明確,富有啟發性,激發了學生思維,使學生能在閱讀中發揮想像,探求孔乙己悲劇的原因。
三、開展創造性活動,培養發散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多種思維的綜合效應,而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因素。發散思維即求異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成分,發散性思維的培養,主要是教會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以求得多種設想、方案或結論。例如舉行一次繪畫比賽,教師可給學生一個題目《春天》,然後讓學生自由想像發揮,每個同學都能畫出一幅畫,除了都有春天的主要景物外,每個學生所突出的重點都不一樣。這樣的活動,學生思維得到充分發揮,都在創造著自己大腦中的關於春天的圖畫。在作文中,許多題目都能運用求異思維,變單向思維為多向性思維,從而打破思維定勢,靈活地思考問題,抒寫自己的獨特感受。如《「旁觀者」未必清》、《「開卷」並非有益》、《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都是培養求異思維的好題目。
四、營造創造性的課堂氛圍。
課堂教學是實現教育目標的主陣地,也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渠道。創新教育要逐步增強課堂教學的選擇性和開放性,構建以學習為中心,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的新型教育過程,大力推進教學活動由教向學轉變,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主動探索的基礎上。這樣,就需要努力創設一個讓學生能更積極主動地思維和參與教學活動,並樂於、勇於表現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新型教學氛圍,以利於師生共同進行知識的發現、創造和成果分享。
(1) 給學生以充分的思維空間,不把學生的思維局限在設置好的教案框架裡面,讓學生始終處於獨立探索、主動積極地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狀態中,使學生不斷地處在熱情、活躍、關注等積極的情緒體驗中。
(2) 善於捕捉新的或突發信息,及時判斷其價值,並創造性地將其轉化為新的教學情景,不斷為學生提供新的學習良機。尤其是要敏銳地發現學生中閃耀的具有獨特性和新穎性的思想,並努力促進、及時鼓勵那些「標新立異」、「異想天開」的行為,盡可能給以全體同學表現的機會。
(3) 要放手讓學生自己組織教學,自己制定方案計劃,自行探索和研討問題,使學生真正處在自主學習、創造學習和積極交流與合作中。同時教師要花大力氣研究如何提出問題和提什麼問題,在關鍵時刻不斷地提出具有爭論價值的問題,以維持學生學習的適當難度,不斷激發學生的創造欲,並努力引導到更高水平。任何教學活動,都是在特定的心理氛圍中進行的,開展創新教育,就要形成促進創新的心理氛圍。只有在這樣的背景下,才有真正的創新教育

⑦ 陶行之是我國創造教育的首創者簡述它所主張的解放兒童思想培養兒童創造力的六大要求

陶行知提出的是三個主線:生活即教育 社會即學校 教學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
核心。在陶行知看來,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於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他主張把教育與生活完全熔於一爐。「生活即教育」的核心
內容是「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陶行知認為,人們在社會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
教育,過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可見,陶行知所說的「教育」是
指終生教育,它以「生活」為前提,不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堅決反對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
陶行知認為,「生活主義包含萬狀,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屬之」。「生活」不是人們通常狹義的理解,而是「包含廣泛意味的生活實踐的意思」。「生活」是包括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的總體,是人類

一切實踐活動的總稱。「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質而言,是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體講,教育的目的、內容、原則、
方法均由生活決定;教育要通過生活來進行;整個的生活要有整個的教育;生活是發展的,教育也應隨時代的前進而不斷發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動地由
生活制約,而是對生活有能動的促進作用。生活教育的實質體現了生活與教育的辯證關系。陶行知認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義,發揮出教育的特
殊力量。同時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聯系,展開對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響。把教育推廣到生活所包括的領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準的水平。
2、社會即學校
「社會即學校」來源於杜威的「學校即社會」,是在對杜威教育思想批
判的基礎上得出的。陶行知認為,在「學校即社會」的主張下,學校里的東西太少,不如反過來主張「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
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學生、先生也可以多起來。「社會即學校」是與「生活即教育」緊密相聯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義的不同說明,也是它的邏輯延
伸與保證。因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會生活,所以「整個社會的運動,就是教育的范圍,不消談什麼聯絡而它的血脈是自然相通的」。
3、教學做合一這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
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
事,要在田裡做的,便須在田裡學,在田裡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方
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作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
得知識。

閱讀全文

與創造或捕捉教育的前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