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天文儀器發明者是
張衡發明地動儀,南懷仁發明黃道經緯儀,郭守敬發明簡儀、高表等等。
地動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一傳世傑作。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
黃道經緯儀是清朝製造的八件大型銅鑄天文儀器之一,是我國重要的古天文觀測儀器,也是中國第一台以現代的黃道坐標系統作觀測的儀器。適用於作觀測太陽和行星等天體的運動。1673年製成,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北京古觀象台的觀測平台上。它代表著中國和西方文化與科技交流的重要成果。
② 古代光學儀器的發明製作有哪些
凡是利用光學原理進行觀察或測量的裝置,叫作「光學儀器」。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根據平面鏡、球面鏡及透鏡具有的奇特現象製作了大量光學儀器。
我國古代曾經製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學儀器銅鏡和潛望鏡。隨著對凸面鏡和凹面鏡的認識,後來又進行了眼鏡、望遠鏡、顯微鏡、探照燈等光學儀器的研製。
唐開元年間中秋之夜,唐明皇李隆基邀請申天師及方士羅公一同賞月。3個人賞月把酒言歡之際,唐明皇心悅,想到月宮游歷一番。
於是,申天師作法,方士羅公遠擲手杖於月空,化作一座銀橋,橋的那邊一座城闕,橫匾上書:廣寒清虛之府。
羅公遠對唐明皇言道:「此乃月宮是也!」
唐明皇踏銀橋升入月宮,見仙女婀娜多姿,翩翩起舞與廣庭之上,看得皇上如痴如醉。他原本精熟樂律,聞聽仙樂優美,便默記曲調,決定在他的皇宮奏出此曲。
回到人間後,唐明皇即令主管宮廷樂舞的官員依此整理出一首優美動聽,彷彿天外之音的曲子,配上宮廷舞女的舞姿,即為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唐王游月宮的傳說成為了流傳千古的佳話,月宮也因此有「廣寒宮」之稱。遼代時期鑄有「唐王游月宮鏡」,以紀此事。此鏡直徑21。8厘米,厚0。75厘米,重達1460克,紋飾採用高浮雕和線雕相結合。
銅鏡鏡體猶如一輪滿月,高低起伏的紋飾之間彷彿映現月中寒宮;月宮的樓閣時隱時現,搖曳的桂樹在月影中晃動著枝頭;搗葯的玉兔分外高興,迎客的金蟾舒展著身軀;隨風的流雲,彎曲的月橋,橋下水潭中現身的神龍躍躍欲試;駕雲而來的唐王。好一派天上仙境,人間勝景,讓人不能不感嘆古人的智慧和獨具匠心的鑄造工藝。
古代在造鏡技術上的反射認識體現在哪裡?
我國古代造鏡技術非常發達,並且對各種鏡子成像原理有深入的研究。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已經使用銅鏡,至今仍被人們看作世界文明史上的珍品。
除了銅鏡外,古人還利用平面鏡反射原理,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潛望鏡。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淮南萬畢術》一書中,有「取大鏡高懸,置水盆於下,則見四鄰矣」的記載。這個裝置雖然粗糙,但是意義深遠,近代所使用的潛望鏡就是根據這個道理製造的。
在利用平面鏡的同時,人們又發現了球面鏡的奇特現象。球面鏡有凹面鏡和凸面鏡兩種。
認識凹面鏡的聚焦特性,利用凹面鏡向日取火,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在古代,我國把凹面鏡叫作「陽燧」,意思就是利用太陽光來取火的工具,這是太陽能的最初利用。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墨翟和他的學生就對凹面鏡進行了深入研究,並且把他們的研究成果,記載在《墨經》一書中。
他們通過實驗發現,當物體放在球心之內時,得到的是正立的像,距球心近的像大,距球心遠的像小。當時墨家已經明確地區分焦點和球心,把焦點稱作「中燧」。
墨家對凸面鏡也進行了研究,認識到物體不管是在凸面鏡的什麼地方,都只有一個正立的像。
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總結古代鑄鏡的技術說:如果鏡大,就把鏡面做成平面;如果鏡小,就把鏡面做成微凸,這樣鏡面雖然小,也能照全人的臉。
沈括還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正確地表述了凹鏡成像的原理。他指出:用手指放在凹面鏡前成像,隨著手指和鏡面的距離遠近移動,像就發生變化。
沈括用這個事例說明了凹面鏡成像和焦點的關系。當手指迫近鏡面的時候,得到的是正立的像;漸遠就看不見像,這就是因為手指在焦點處不成像;超過了焦點,像就變成倒像。他指出四鏡「聚光為一點」,他把這點叫做「礙」,就是近代光學上所謂的「焦點」。
③ 哪些儀器是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發而發明的
現代的雷達——一種無線電定位和測距裝置:科學家研究發現蝙蝠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嘴、喉和耳朵組成的回聲定位系統。因為蝙蝠在飛行時發出超聲波,又能覺察出障礙物反射回來的超聲波。科學家據此設計出了現代的雷達——一種無線電定位和測距裝置
科學家通過對海豚游泳阻力小的研究發明了能提高魚雷航速的人工海豚皮;以及模仿袋鼠在沙漠運動形式的無輪汽車(跳躍機)等。
前蘇聯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在企鵝的啟示下,他們設計了一種新型汽車--「企鵝」牌極地越野汽車。這種汽車的寬闊的底部,直接貼在雪面上,用輪勺撐動著前進,行駛速度可達50公里/小時。
科學家模仿昆蟲製造了太空機器人。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一個科研小組通過對幾種昆蟲的研究,已經研製出一個小型的導航和飛行控制裝置。這種裝置可以用來裝備用於火星考察的小型飛行器。
英國科學家在仿生學啟發下,正在研製一種可以靠尾鰭擺動以S形「游水」的潛艇新式潛艇的主要創新之處是使用了被稱為「象鼻致動器」的裝置。「象鼻」由一組用薄而柔軟的材料做成的軟管組成,模仿肌肉活動,推動鰭的運動。這種新式潛艇可以充當水底掃雷潛艇,用來對付最輕微的聲響或干擾便會引爆的水雷。
令人討厭的蒼蠅,與宏偉的航天事業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仿生學卻把它們緊密地聯系起來了。
蒼蠅是聲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穢的地方,都有它們的蹤跡。蒼蠅的嗅覺特別靈敏,遠在幾千米外的氣味也能嗅到。但是蒼蠅並沒有「鼻子」,它靠什麼來充當嗅覺的呢? 原來,蒼蠅的「鼻子」——嗅覺感受器分布在頭部的一對觸角上。
每個「鼻子」只有一個「鼻孔」與外界相通,內含上百個嗅覺神經細胞。若有氣味進入「鼻孔」,這些神經立即把氣味刺激轉變成神經電脈沖,送往大腦。大腦根據不同氣味物質所產生的神經電脈沖的不同,就可區別出不同氣味的物質。因此,蒼蠅的觸角像是一台靈敏的氣體分析儀。
仿生學家由此得到啟發,根據蒼蠅嗅覺器的結構和功能,仿製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這種儀器的「探頭」不是金屬,而是活的蒼蠅。就是把非常纖細的微電極插到蒼蠅的嗅覺神經上,將引導出來的神經電信號經電子線路放大後,送給分析器;分析器一經發現氣味物質的信號,便能發出警報。這種儀器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這種小型氣體分析儀,也可測量潛水艇和礦井裡的有害氣體。利用這種原理,還可用來改進計算機的輸入裝置和有關氣體色層分析儀的結構原理中。
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自從人類發明了電燈,生活變得方便、豐富多了。但電燈只能將電能的很少一部分轉變成可見光,其餘大部分都以熱能的形式浪費掉了,而且電燈的熱射線有害於人眼。那麼,有沒有隻發光不發熱的光源呢? 人類又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都能發光,如細菌、真菌、蠕蟲、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昆蟲和魚類等,而且這些動物發出的光都不產生熱,所以又被稱為「冷光」。
在眾多的發光動物中,螢火蟲是其中的一類。螢火蟲約有1 500種,它們發出的冷光的顏色有黃綠色、橙色,光的亮度也各不相同。螢火蟲發出冷光不僅具有很高的發光效率,而且發出的冷光一般都很柔和,很適合人類的眼睛,光的強度也比較高。因此,生物光是一種人類理想的光。
科學家研究發現,螢火蟲的發光器位於腹部。這個發光器由發光層、透明層和反射層三部分組成。發光層擁有幾千個發光細胞,它們都含有熒光素和熒光酶兩種物質。在熒光酶的作用下,熒光素在細胞內水分的參與下,與氧化合便發出熒光。螢火蟲的發光,實質上是把化學能轉變成光能的過程。
早在40年代,人們根據對螢火蟲的研究,創造了日光燈,使人類的照明光源發生了很大變化。近年來,科學家先是從螢火蟲的發光器中分離出了純熒光素,後來又分離出了熒光酶,接著,又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了熒光素。由熒光素、熒光酶、ATP(三磷酸腺苷)和水混合而成的生物光源,可在充滿爆炸性瓦斯的礦井中當閃光燈。由於這種光沒有電源,不會產生磁場,因而可以在生物光源的照明下,做清除磁性水雷等工作。
現在,人們已能用摻和某些化學物質的方法得到類似生物光的冷光,作為安全照明用。
電魚與伏特電池
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都能產生電,僅僅是魚類就有500餘種 。人們將這些能放電的魚,統稱為「電魚」。
各種電魚放電的本領各不相同。放電能力最強的是電鰩、電鯰和電鰻。中等大小的電鰩能產生70伏左右的電壓,而非洲電鰩能產生的電壓高達220伏;非洲電鯰能產生350伏的電壓;電鰻能產生500伏的電壓,有一種南美洲電鰻竟能產生高達880伏的電壓,稱得上電擊冠軍,據說它能擊斃像馬那樣的大動物。
電魚放電的奧秘究竟在哪裡?經過對電魚的解剖研究, 終於發現在電魚體內有一種奇特的發電器官。這些發電器是由許多叫電板或電盤的半透明的盤形細胞構成的。由於電魚的種類不同,所以發電器的形狀、位置、電板數都不一樣。電鰻的發電器呈棱形,位於尾部脊椎兩側的肌肉中;電鰩的發電器形似扁平的腎臟,排列在身體中線兩側,共有200萬塊電板;電鯰的發電器起源於某種腺體,位於皮膚與肌肉之間,約有500萬塊電板。單個電板產生的電壓很微弱,但由於電板很多,產生的電壓就很大了。
電魚這種非凡的本領,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19世紀初,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以電魚發電器官為模型,設計出世界上最早的伏打電池。因為這種電池是根據電魚的天然發電器設計的,所以把它叫做「人造電器官」。對電魚的研究,還給人們這樣的啟示:如果能成功地模仿電魚的發電器官,那麼,船舶和潛水艇等的動力問題便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水母的順風耳
「燕子低飛行將雨,蟬鳴雨中天放晴。」生物的行為與天氣的變化有一定關系。沿海漁民都知道,生活在沿岸的魚和水母成批地游向大海,就預示著風暴即將來臨。
水母,又叫海蜇,是一種古老的腔腸動物,早在5億年前,它就漂浮在海洋里了。這種低等動物有預測風暴的本能,每當風暴來臨前,它就游向大海避難去了。
仿生學舉15個例子:
1。由令人討厭的蒼蠅,仿製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2。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3。電魚與伏特電池;
4。水母的順風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5。人們根據蛙眼的視覺原理,已研製成功一種電子蛙眼。這種電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樣,准確無誤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物體。把電子蛙眼裝入雷達系統後,雷達抗干擾能力大大提高。這種雷達系統能快速而准確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飛機、艦船和導彈等。特別是能夠區別真假導彈,防止以假亂真。
電子蛙眼還廣泛應用在機場及交通要道上。在機場,它能監視飛機的起飛與降落,若發現飛機將要發生碰撞,能及時發出警報。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揮車輛的行駛,防止車輛碰撞事故的發生。
6。根據蝙蝠超聲定位器的原理,人們還仿製了盲人用的「探路儀」。這種探路儀內裝一個超聲波發射器,盲人帶著它可以發現電桿、台階、橋上的人等。如今,有類似作用的「超聲眼鏡」也已製成。
7。模擬藍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將設計出仿生光解水的裝置,從而可獲得大量的氫氣。
8。根據對人體骨胳肌肉系統和生物電控制的研究,已仿製了人力增強器——步行機。
9。現代起重機的掛鉤起源於許多動物的爪子。
10。屋頂瓦楞模仿動物的鱗甲。
11。船槳模仿的是魚的鰭。
12。鋸子學的是螳螂臂,或鋸齒草。
13。蒼耳屬植物獲取靈感發明了尼龍搭扣。
14。嗅覺靈敏的龍蝦為人們製造氣味探測儀提供了思路。
15。壁虎腳趾對製造能反復使用的粘性錄音帶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16。貝用它的蛋白質生成的膠體非常牢固,這樣一種膠體可應用在從外科手術的縫合到補船等一切事情上
④ 我國最早的指南儀器是什麼時期發明的
司南是有史可查、有據可證的戰國時期的發明;指南車則尚存爭議,所以將司南作為現在所用指南針的始祖,司南是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作的指向儀器.是將天然磁石經人工琢磨後製成的,樣子如同一隻圓底的勺.它在平滑的盤上自由旋轉,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自由指向南方.
⑤ 儀器有些什麼樣的發明故事
儀器通常用於科學研究或技術測量、工業自動化過程式控制制、生產等用途,一般來說專用於一個目的。儀器構造較為復雜,屬於高新技術產品,由多個部件組成的。儀器體積、重量、形狀有各種各樣,最小的可以直接拿在手中操作,較大體積的儀器一般被稱為裝置或設備。精密儀器隸屬於儀器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與信息科學與技術密切相關,它能夠改善、擴展或補充人的官能。人們用感覺器官去視、聽、嘗、摸外部事物,而時鍾、顯微鏡、望遠鏡、溫度計等儀器儀表可改善和擴展人的這些官能,讓人們對世界有了更新的認識。
19世紀到20世紀,工業革命和現代化大規模生產促進了新學科和新技術的發展,後來又出現了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等,儀器儀表因而也得到迅速的發展。現代儀器儀表已成為測量、控制和實現自動化必不可少的技術工具。
⑥ 心裡話儀器發明的出來了嗎
對於不懂測謊的人,比較容易就騙過去了,大部分中國的測謊專家就這水平。
但是遇到真正懂的人就等死吧,瞞的越多,露的越多。
⑦ 北宋蘇頌發明了什麼儀器
水運儀象台——世界第一座天文鍾
⑧ 世界上第一台測地震的儀器是誰發明的
世界上第一台測地震的儀器是由中國東漢時期的張衡發明的。
三、當某個地方發生地震的時候,懸垂擺就會撥動旁邊的小球,通過八道觸動機關,這樣就可以使發生地震的方向的龍頭張開自己的嘴,將嘴裡的銅球吐出來,落到底下的蛤蟆嘴裡,同時還會發出很大的聲響,在這個時候人們就可以知道在哪裡發生了地震,在公元134年當時的甘肅西部發生了地震,通過這個儀器完全的證明了這個儀器的准確性,而這個發明也比歐洲發明的地震儀早了1700多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
⑨ 儀器儀表的發展史
(一)早期主要的測量、度量器具1.稱重器和計時器人類最早的度量器具是稱重器和計時器,反映了人類早期的認識和生活需求。現已發現公元前2500年使用天平的證據,而在普通貿易中使用天平的最早跡象是在公元前1350年。天平桿為木製,砝碼則是用青銅做成的各類鳥獸形狀。原始的計時器主要有影鍾、水鍾和水運天文台3種。公元前1450年,古埃及就有綠石板影鍾。至公元14世紀,用以表示時間的唯一可靠的方法是日晷或影鍾。
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525年,也有用棕櫚葉和鉛垂線記錄夜間時間和特定天體的儀器。當天體通過子午線時,從棕櫚葉的開口中觀察到天體穿過鉛垂線的過程。在中國江蘇儀征,出土了東漢中期的小型折疊銅質民間測影儀器。
公元1400年前,埃及記錄較短時間的儀器叫水鍾,水鍾內有刻度,下有小孔,整個水鍾用雪花石膏做成瓶狀。在古希臘,古羅馬有當時世界上唯一的機械計時儀——水儀。通過水的傳遞計量時間,記錄的是不斷流動的概念而不是連續相等的時間,非常不精確。中國北宋時期的蘇頌和韓公謙於1088年製作了天文計時器——天文儀象台。它採用民間的水車、筒車、桔槔、凸輪和天平秤桿等,是集觀測、演示和報時為一身的天文鍾,被稱為水運天文台。2.指南針、渾天儀、地動儀
在中國,公元前300~公元前100年,有人利用天然磁石的性質,發明了磁羅盤,即定向儀器;指南針到宋代發展成熟。中國西夏時候就有觀測和記錄天文的儀器,叫渾天儀元代的郭守儀(1231年~1361年)對渾天儀進行了改造,製成簡儀,其製造水平在當時遙遙領先,其原理在現代工程測量、地形觀測和航海儀器中廣泛使用。東漢時期,張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動天文儀——渾天儀和世界上第一台觀測氣象的候風儀,開創了人類使用儀器測量地震的歷史。
(二)中世紀的儀器
至1500年,世界上已有了精密儀器。這時的天文儀器已經比較精確,主要有赤道經緯儀、子午渾儀、視差儀,以及希臘的角度儀、水準儀及星盤等;計時儀器有攜帶型日昝和水鍾;計算和證明儀器有天球儀、日歷、小時計算器等。這些儀器的製造工藝和使用材料等在當時都有相當高的水平和測量精度。780年,穆斯林造幣廠的工人把天平放在密閉容器中,以兩次的稱量結果相比較,天平經過無數次擺動達到平衡後讀取數據,能稱出1 /3毫克。這是分析天平的始祖。
(三)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儀器
15世紀後期,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早期的科學儀器也以不同的背景和形式逐漸形成,主要有光學儀器、溫度計、擺鍾、數學儀器等。 光學儀器 1590年左右,荷蘭人扎哈里那斯·詹森製造了第一個非常精確的復合顯微鏡,這就是今天人們常說的顯微鏡。
另一荷蘭人漢斯·利佩於1608年發明了單筒望遠鏡,後來又發明了雙筒望遠鏡。伽利略把望遠鏡和顯微鏡第一次用於科學實驗,並於1609年後製造了第一台長29米、直徑42毫米的鉛管儀器,所以後來人們常把伽利略作為望遠鏡和顯微鏡的實際發明者。1611年,刻卜勒出版了《屈光學》,解釋瞭望遠鏡和顯微鏡的光學原理,並提出了「天文望遠鏡」的設想。再後來,沙伊納製造第一架天文望遠鏡,牛頓於1668年製成了第一架天文反射望遠鏡。
18世紀後半葉,所有的光學儀器都是在開普勒式透鏡組合的基礎上改造。 溫度計 伽利略在他早期的實驗中,用玻璃管製成了空氣溫度計。後來,托斯卡斯的大公斐迪南二世改良製成液體溫度計。
大約1714年,華倫海特創造了以其名字命名的溫度計,被稱為華氏溫度計。17世紀末,氣壓計和溫度計與刻度標尺、指針和其它配件配合安裝在一起,成為儀器大家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儀器製造貿易中的重要部分。 數學儀器 英格蘭的吉米尼( Thomas Gemini)率先進行數學儀器(1524年~1562年)的製造,之後不久英國雕刻匠和制模匠科爾(Humfray Cole)開始從事儀器的專門製作,從此開始出現了大批的儀器供應商,產品范圍也由星盤、日昝和象限儀擴展到觀測和測量用儀器,以及一系列演示「自然科學實驗」的儀器。 其它儀器 到1650年後,新型的精密儀器就不斷地被製造出來。如測量用的圓周儀、量角器,航海用的高度觀測儀和反向式八分儀,繪圖和校儀用的分度尺和繪圖儀,還有經緯儀、氣泡水平儀、新型望遠准鏡、測探儀、海水取暖器、玻意爾製造的比重計、擺鍾,等等。這些精密儀器為17世紀後自然科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標志,也為科學儀器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到了18世紀初,由於科學研究和科學課堂的需求,製造者們開始設計和生產標準的儀器和配件;儀表工匠與其它專業製造者聯合起來,製造了光學、氣動、磁力和電力等方面的儀器,從此將儀器與儀表正式結合起來,使儀器儀表融為一體,成為一個專門的學科。 以蒸汽機的發明為標志,一種將蒸汽的能量轉換為機械功的往復式動力機械,引起了18世紀的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工業化時代。 1800年,英國的特里維西克設計了可安裝在較大車體上的高壓蒸汽機,這是機車的雛型。英國的史蒂芬孫將機車不斷改進,在1829年創造了「火箭」號蒸汽機車,該機車拖帶一節載有30位乘客的車廂,時速達46公里/時,引起了各國的重視,開創了鐵路時代。 自從奧斯特在1820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奧斯特做了六十多個實驗,考察電流對磁針作用的強弱、電流對磁針的影響;並在1820年7月21日發表了題為《關於磁針上電流碰撞的實驗》的論文,向科學界宣布了電流的磁效應,揭開了電磁學的序幕,標志著電磁學時代的到來。 1831年8月26日,法拉第用伏打電池在給一組線圈通電(或斷電)的瞬間,在另一組線圈獲得的感生電流,稱之為「伏打電感應」。同年10月17日,法拉第完成了在磁體與閉合線圈相對運動時在閉合線圈中激發電流的實驗,稱之為「磁電感應」,並提出磁場的概念,實現了「磁生電」,創造電磁力學,設計了圓盤發電機,宣告了電氣時代的到來,以電磁為核心的第一代電磁式儀器開始逐步走向成熟。
電磁效應的發現與應用,為原始的機械式儀器儀表向電磁式儀器儀表發展提供了理論和技術保障,使第一代指針式儀器儀表正式形成與發展。3.麥克斯韋繼法拉第之後集電磁學大成,在1865年他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說並指出電磁波只可能是橫波,計算出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等於光速。麥克斯韋於1873年建立電磁理論,在出版的科學名著《電磁理論》中系統、全面、完美地闡述了電磁場理論,成為經典物理學的重要支柱之一。4.1886 年至1888 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通過試驗驗證了麥克斯韋爾的理論,證明了無線電輻射具有波的所有特性,進而發現了無線電波,設計出了雷達,開啟了無線電波通信技術,使遠距離無線測量儀器的出現成為可能,讓電話、電視等電器有了飛躍發展。 隨著X射線、γ射線先後被德國科學家倫琴、法國科學家P.V.維拉德發現,因其超強穿透力這一特性,使儀器的功能與概念被進一步推向更深的領域,如廣東正業的X光檢查機、檢孔機ASIDA-JK2400、線寬檢測儀等儀器,就採用了X射線、γ射線的超強穿透力研發的先進檢測儀器設備。 6.20世紀初,電子技術的發展使各類電子儀器快速產生,如今後普及全球的電子計算機,便是從這一時代開始崛起的。同時,隨著工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各行各業的電子儀器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如計量、分析、生物、天文、汽車、電力、石油、化工儀器等。
電子儀器的產生使儀器儀表從模擬式儀器過渡到數字式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