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剩餘價值既不是不變資本產生的,也不是全部資本產生的
剩餘價值是由可變資本生產的,也就是工人超出自用價值的那部分勞動價值創造的,這個你應該理解的是吧。那麼剩餘價值就不是由不變資本生產的,這個說通了。
再說全部資本生產。全部資本包括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那麼我們能否說是由可變資本生產的,就是由全部資本生產的呢?我認為這是不行的。
整體包含部分,每個部分都是整體的一份子,每個部分都可以代表整體的某一方面,但是顯然不能代表整體的全部,不然就不叫部分了,這個你同意吧。同樣的,整體可以體現出各部分的有機結合,但是整體不能全權代表其中的某一部分。
舉例說,一個班級有50個學生。一次數學考試,最高分是100,最低分是70,平均分是85,那麼我們可以說考100分的就代表了班級嗎?考85分的就代表班級了嗎?考75分的能代表班級嗎?顯然不能。同理,我們可以說平均分85分能代表考100分的嗎?能代表考75分的嗎?也不能。
所以,剩餘價值既不是不變資本產生的,也不是全部資本產生的,而是由可變資本產生的。
2. 剩餘價值是如何轉化成資本的呢
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利潤和剩餘價值本來是一個東西,所不同的只是剩餘價值是對可變資本而言,利潤是對全部預付資本而言。剩餘價值是利潤的本質,利潤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二者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
產業利潤是產業資本家從產業工人處獲得的剩餘價值,商業利潤是商業資本家從產業資本家處獲得的剩餘價值,借貸資本利息是借貸資本家從商業資本家和產業資本家處獲得的剩餘價值,銀行利潤是借貸資本家從資本使用權處即儲戶處取得的剩餘價值,資本主義地租是農業資本家從農業工人處獲得的剩餘價值
1.商品價值包括不變資本c,可變資本v,和剩餘價值m三部分.隨著不變成本和可變成本轉化為生產成本,生產商品的勞動耗費被資本耗費給掩蓋了.剩餘價值由可變資本的產物變成了生產成本的增加額,並進一步成為資本家全部預付資本的增加額,此時剩餘價值就有了利潤的形式.剩餘價值相對於可變資本而言,利潤相對與全部預付資本而言.
2.因為商業資本家承擔著產業資本家的部分職能,因此產業資本家不能佔有全部的剩餘價值,必須把一部分剩餘價值分給商業資本家,這樣剩餘價值就轉化成了商業利潤
3.利息就是借貸資本家由於讓渡資本使用權而取得的報酬,是由職能資本家支付的,利息在實質上是產業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職能資本家由於借了借貸資本家的資本,所以不可能佔有全部產業利潤,要將一部分利潤與借貸資本家共同瓜分,剩餘價值就轉換成了銀行利息,銀行由此獲得了利潤
4.銀行利潤是借貸資本家獲得貸款的利息與支付儲戶存款利息的差額,實質上是由於資本使用權的報酬的差異而產生的剩餘價值.
5.分為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二者本質是一致的,都是由農業工人創造的,支付給農業資本家的作為使用土地報酬的剩餘價值
3. 商品價值中可變資本與剩餘價值
我剛剛考完研,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你的提問的第一行後半句的意思是:勞動力的使用創造新的價值,包括勞動力價值(即可變資本v)和剩餘價值,即v+m=可變資本+剩餘價值。而不是說可變資本創造了勞動力價值和剩餘價值。
4. "可變資本是剩餘價值的源泉"這句話對嗎我質疑。請指教。
是不對的,剩餘價值來源於剩餘勞動,雇傭工人的剩餘勞動是剩餘價值的唯一源泉。
可變資本是用於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這部分
資本的價值不是轉移到新產品上去的,而是由抽象勞動再生產出來的。勞
動力的抽象勞動不僅再生產出勞動力的價值,而且還生產出超過勞動力
價值的剩餘價值。因此,購買勞動力的資本在生產過程中發生了量的變
化,實現了價值增殖,所以叫做可變資本(V)。把資本區分為不變資本和
可變資本,揭示了剩餘價值的源泉。它科學地說明,剩餘價值不是由全部
資本創造的,也不是由不變資本創造的,而是由可變資本創造的,雇傭工
人的剩餘勞動是剩餘價值的唯一源泉。
可變資本的價值之所以能夠發生量的變化,是因為它轉化為勞動力;勞動力發揮作用的結果,才創造了剩餘價值。總的來說,就是因為有了雇傭工人的剩餘勞動,才有了剩餘價值,光有可變資本是不夠的。
5. 可變資本與不可變資本對剩餘價值產生的影響
資本的區分揭示了可變資本是剩餘價值的源泉。它表明,剩餘價值既不是由全部資本創造的,也不是由不變資本創造出來的,而是由可變資本創造的。僱傭勞動者的剩餘勞動是剩餘價值的唯一源泉,從而進一步揭露了剩餘價值形成的實際過程,使剩餘價值理論更加完善和科學。
揭示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真實程度。既然剩餘價值是可變資本創造的,因此在考察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時,不應當拿剩餘價值同全部預付資本相比,更不應同不變資本相比,而是應當同可變資本相比。剩餘價值同可變資本的比率,就是剩餘價值率,又叫資本主義剝削率,能准確地表示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
6. 第四題為什麼選D剩餘價值和可變資本關系又是什麼
可變資本是資本家用於購買勞動力的那一部分資本。勞動力在使用過程中,不僅能夠創造出補償勞動力價值的價值,而且能創造出剩餘價值,使資本增值。剩餘價值是勞動力創造的,不是可變資本,也不是購買勞動力的可變資本創造的,所以,馬克思認為利潤或者資本盈利掩蓋了剩餘價值和可變資本的關系。
7. 剩餘價值是由不變資本還是可變資本創造的
剩餘價值既不是不變資本創造的,是可變資本中支付勞動者工資通過勞動者的剩餘勞動創造的。
8. 剩餘價值是由不變資本還是可變資本創造的
剩餘價值指的是:規定的勞動時間外的勞動值,通俗的講就是延長勞動時間.在規定的勞動時間里是不存在剩餘價值.
9. 剩餘價值是由可變資本創造的,所以不變資本與資本增值無關
錯誤。
分析思路:
1.先明確概念:
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
可變資本:資本家用於購買勞動力的那一部分資本。勞動力在使用過程中,不僅能夠創造出補償勞動力價值的價值,而且能創造出剩餘價值,使資本增殖。
不變資本:資本家用於購買生產資料的那一部分資本。生產資料在生產過程中,只是將其價值轉移到產品中去,不改變原有的價值量,故購買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稱為不變資本。
資本有形增值:即出資人投資建立企業帶來的超過原始資本和無風險收益之外能夠確認和計量的價值。它包括了風險報酬和超過經營預期所實現的收益兩個部分。
資本的無形增值:即出資人投資建立企業所創造無形資產所帶來的價值(如商譽、品牌價值等)。
2.題目中實際上是錯誤的將資本增值的概念等同於剩餘價值,即認為增值的那部分資本完全來源於剩餘價值。但實際上資本增值中有來自於額外剩餘價值(相對剩餘價值:因個別商品價值低於社會價值而獲得的剩餘價值。)的部分,而額外剩餘價值很大一部分決定於資本家的設備技術等不變資本的投入。
同時資本的無形增值也不是源於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更多的來自管理、營銷等經營策略。而這部分的投入也不能算在創造剩餘價值的可變資本裡面。
3.生產資料是生產的根本,沒有生產資料而只有勞動力是沒法進行生產的。也就談不上產生剩餘價值。所以不變資本與資本增值無關是錯誤的。
ps這道題要是用現代的情況來解釋的話就有更多的說法了。與時俱進吧,馬克思自己也這么說的,所以其剩餘價值論有待被賦予新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