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麻醉劑最早是誰發明的
麻醉劑是中國古代外科成就之一。早在距今2000年之前,中國醫學中已經有麻醉葯和醒葯的實際應用了。《列子·湯問篇》中記述了扁鵲為公扈和齊嬰治病,「扁鵲遂飲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葯,既悟如初……。」用「毒酒」「迷死」病人施以手術再用「神葯」催醒的故事。 東漢時期,即公元2世紀,我國古代著名醫學家華佗發明了「麻沸散」,麻沸散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的麻醉劑;華佗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使用麻醉劑進行手術的人。麻沸散創造了中國古代醫學的一個世界之最。作為外科手術時的麻醉劑。據《後漢書》記載,華佗發明了麻沸散,「若疾發結於內,針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這段關於割除腫瘤或腸胃吻合手術的描述與現代外科手術的情景驚人地一致,無怪華佗一直被尊為世界上第一個使用麻醉葯進行胸腔手術的人。中葯麻醉劑「麻沸散」問世,對外科學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對後世的影響是相當大的。華佗發明和使用麻醉劑,比西方醫學家使用麻醉劑進行手術要早1600年左右。因此說,華佗不僅是中國第一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麻醉劑的研製和使用者。遺憾的是華佗的著作及麻沸散的配方均已失傳。 西醫用笑氣、乙醚、氯仿等化學麻醉劑進行外科手術僅有150年左右的歷史,然而在中世紀,歐洲也在秘密使用類似麻沸散或蒙汗葯一類的葯劑。美國人拉威爾(Lawall)在1926年出版了《世界葯學史》,他認為中古時代阿拉伯人所用的一種麻醉劑,可能是中國傳去的,因為中國名醫華倫擅長此術,他還尊稱華倫為「中國的希波克利特」(Hippocrates,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醫葯之父)。 在這里,我們可以從西方的筆記和小說中追述一下麻沸散西傳的蛛絲馬跡。 1298年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中記述了阿拉伯國家關於「山老」阿拉亭的傳說。「山老」為了訓練刺客,用一種麻葯酒將青年人麻醉,送到「極樂國」中去享樂,過一段時候再麻醉了送回來訓練《馬可·波羅游記》第一卷,第二十三、二十四章),這種麻葯酒是否由中國傳去雖然沒有明證,但這種做法與《聊齋志異》中的「天宮」中的情節極其相似。 較馬可·波羅略晚一些的卜伽丘在名著《十日談》中曾講到一個修道院長從萊望的王公那兒得到一種葯粉,據說就是「山老」用的葯粉。依照用量多少,可以隨意讓服葯的人睡的時間長些或短些,睡的像死去無二《十日談》第三天,故事第八)。在另一個故事中則講到一個名叫馬才奧·台柱·蒙太的醫生,提煉了一種麻醉葯,讓病人喝了就可以要他睡多少時候都成,以便順利開刀(《十日談》第四天,故事第十)。這說明麻醉葯已從阿拉伯國家傳到歐洲。 較卜伽丘又晚一些的義大利作家斑德洛在16世紀中寫出短篇小說集,在第二卷故事九中敘述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其中教士給朱麗葉服了葯粉而假死。後來英國莎士比亞據此故事寫出了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從這些材料中可以進一步看到口服麻醉劑西傳的蛛絲馬跡。 實際上,這種口服麻醉劑在歐洲並未廣泛流傳和應用。長期以來,歐洲在拔牙、截肢或醫療戰傷時大多是捆住病人或用棍擊頭部將病人打昏後硬做。只是150年前才創立了化學麻醉法開拓了西醫外科,後來又發展為注射用的麻醉針劑,並在世界廣泛傳播。 麻醉湯劑是中國的獨創,用量多少可以控制麻醉的深度和時間,服過量會出現假死現象,這也曾為壞人利用,南宋周密在《癸辛雜識續集》中曾指出:「或雲,今之貪官污吏,臟過盈溢,被人所訟,則服百日丹者,莫非用此?」貪官污吏用口服麻醉劑搞假死以逃應得的懲罰,這應該是麻醉劑的又一種不正當用途,但也說明中醫麻醉劑的葯性已被更多人所掌握。
⑵ 麻醉劑是誰發明的呀
麻醉劑是中國古代外科成就之一。早在距今2000年之前,中國醫學中已經有麻醉葯和醒葯的實際應用了。《列子.湯問篇》中記述了扁鵲用「毒酒」「迷死」病人施以手術再用「神葯」催醒的故事。
東漢時期,即公元2世紀,我國古代著名醫學家華佗發明了「麻沸散」,作為外科手術時的麻醉劑。他曾經成功地做過腹腔腫瘤切除術,腸、骨部分切除吻合術等。中葯麻醉劑---「麻沸散」問世,對外科學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對後世的影響是相當大的。華佗發明和使用麻醉劑,比西方醫學家使用乙醚、「笑氣」等麻醉劑進行手術要早1600年左右。因此說,華佗不僅是中國第一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麻醉劑的研製和使用者。可惜「麻沸散」後來失傳了。
近代最早發明全身麻醉劑的人是19世紀初期的英國化學家戴維。有一天,他牙疼得厲害,當他走進一間充有「一氧化二氮」氣體房間時,牙齒忽然不感覺疼了。好奇心使戴維做了很多次試驗,從而證明了一氧化二氮具有麻醉作用。因為戴聞到這種氣體時感到很爽快,於是稱它為「笑氣」。由於戴維不懂醫學,沒有把這個發現公布於世。
1844年,美國化學家考爾頓在研究了笑氣對人體的催眠作用後,帶著笑氣到各地演講,作催眠示範表演。在一次表演中,引起了在場觀看錶演的一名牙科醫生威爾士的重視,激發了他對笑氣可能具有麻醉作用的設想。經幾次試驗後,1845年1月,威爾士在美國波士頓一家醫院公開表演在麻醉下進行無痛拔牙手術。由於麻醉不足,表演失敗。但是,了解他全部過程的青年助手威廉摩頓卻仍對麻醉的可能性深信不疑。摩頓研究發現,一氧化二氮雖有麻醉作用,但效力較小,他從化學家傑克遜那裡得到啟示,決定採用乙醚來進行麻醉。1846年10月,他成功地進行了近代世界上第一例麻醉下的手術。
1842年,北愛爾蘭丁堡大學的婦科學者辛普森首次嘗試使用氯仿作為麻醉劑為病人進行手術取得了成功。1880年,威廉.梅斯文改進了辛普森的麻醉方法,他使用導管使氯仿氣體直接輸入病人的氣管。這一方法被今天的乙醚、氯仿全身麻醉術所沿用
⑶ 麻醉手術是誰發明
在我國,傳說中的麻醉術發明者是華佗,因為他發明了麻沸散。麻沸散傳說是華佗創制的用於外科手術的麻醉葯。《後漢書·華佗傳》載:「若疾發結於內,針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kū,剖開)破腹背,抽割積聚(腫塊)。」
故事要從19世紀初說起。當時,莫頓是一位波士頓小診所的牙醫。在工作中,他發現在沒有麻醉劑的情況下拔牙,對病人來說是一種痛苦的經歷。他曾看見過不止一個病人,還沒等把牙拔完,就憤怒地大踏步離開他的診所,發誓不再登門。因此莫頓立志一定要找到一種無痛拔牙的方法。
之後,他找到了位叫查理傑克森的化學家,此人也懂醫學。有一天,莫頓向老師請教如何使拔牙無疼痛的問題,傑克森建議可試用乙醚,但莫頓實驗失敗了。他並沒有氣餒,繼續用家中的愛犬做實驗:莫頓將蘸了乙醚的海綿捂住犬的口鼻使它吸入,幾秒鍾後,犬軟弱無力了,躺下了,失去了知覺。這時的犬不是昏迷,而真是睡著了。他拿開海綿,用力搖動,犬漸漸睜開眼,並站起來搖擺著走路,不久即恢復了原狀。這是他第一次得到的最滿意的實驗結果。
有一天,來了一個牙痛病人,要求他先催眠再拔牙。莫頓說,他已經找到更好的辦法,於是他用手帕加上乙醚使病人吸入,然後把壞牙拔除。病人蘇醒後,他故意向病人說:「你准備好,現在要拔牙了!」這時病人回答說:「我准備好了」,莫頓笑著說:「我已經給你拔掉了!你看,這是你的牙。」病人這時從座椅上跳起來喊道:「上帝呀,這不可能,我一點也沒有感到痛呀,真了不起,哈利路亞!」這是1839年9月30日發生的一起無痛拔牙成功實例。
隨後莫頓決定找外科醫生商量做大手術,如果成功了,那就是最好的宣傳:1846年10月16日,他們成功將一個吸入乙醚的裝置(把蘸了乙醚的海綿放在瓶里,瓶口有活瓣可開關)應用於一個頸部腫瘤切除術的病人一正是在這個光輝的日子裡莫頓把人類經受手術痛苦的歷史劃分成為兩個時代,這是他的不朽業績。從此,莫頓出名了,乙醚麻醉劑也傳遍各地並逐漸成為全世界各家醫院手術室里不可缺少的葯品。所以,在奠頓的墓誌銘上寫著這樣的話:「在他以前,手術是一種酷刑;從他以後,科學戰勝了疼痛」。
還有一位名叫朗(Crawford Long)的美國鄉村醫生,他早在1842年3月30日就成功為一位手術病人施行了第一例乙醚麻醉。而3月30 日這一天,也被美國政府定為了「美國國家醫師節」。
⑷ 麻醉劑的是怎麼發明的
眾所周知,在絕大多數的現代外科手術中,麻醉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程序。如果沒有麻醉葯的輔助,很少有病人能夠忍受手術帶來的巨大痛苦。所以在發明麻醉葯以前,外科手術往往失敗,因為還沒有等到手術結束,病人就因為無法忍受劇痛而死去。雖然許多國家(如中國、印度、巴比倫、希臘等)在古代即積累了麻醉法的經驗,但是主要是應用植物性麻醉葯(曼陀羅花、鴉片、印度大麻葉等),亦有神經干機械性壓迫、飲酒、放血等使病人喪失神志,甚至棒擊病人頭部造成昏迷的「麻醉」方法,也有手術時在手術部位搽酒精,靠酒精的吸熱作用減緩疼痛感,然而這些方法都不能使人滿意。
在使用麻醉劑之前,慘死在外科醫生刀下的人所經受的痛苦無可名狀。每一例手術都伴隨著令人毛骨悚然的痛苦嘶叫。
由於手術時病人十分痛苦,休克極多,迫使手術向快速方向發展。俄國外科醫生皮羅果夫可三分鍾鋸斷大腿,半分鍾切去乳房。法國名醫讓·多米尼克·拉里24小時為200個病人做完了截肢手術。在這些快刀手中,最出名的是英國醫生羅伯特·李斯頓,他以手術奇快著稱,人稱「李斯頓飛刀」。
李斯頓畢業於愛丁堡大學,曾發明外傷軟膏、止血鉗等醫療用品,其中骨折用的固定木條,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仍在使用。他身高1.88米,天生一副急性子,在當時的醫學界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在他經手的病例中,有三個特別令人膽寒:他曾在兩分半鍾內切下患者的腿,但由於用力過猛,同時也切下了患者的睾丸;一名頸部潰爛的少年,由於李斯頓的過分自信而導致誤診,當他用刀切開患部時,少年立即噴血不止而死;他還創造了一起歷史上唯一死亡率達300%的手術紀錄:被他以神速切下腿部的患者翌日因感染死去(這在當時相當常見),他的助手則被他失手切斷手指,亦因感染而死去,另一個無辜受害者是在場觀摩手術的一位名醫,被他刺中兩腿間的要害,因恐懼而休克致死。
在這種情況下,人類的一個早期願望必定是對魔幻止痛物的希冀。為達到這一目的,古代的醫生們對某些植物的止痛性能作過廣泛地研究,從實踐經驗中悉心積累了許多知識。
400年之前,可卡因和鴉片就已作為影響心理狀態的葯品而為人所熟知。它們也經常被當做葯物來使用。公元1世紀初,羅馬作家塞爾蘇斯曾建議將莨菪當做鎮靜劑使用。對羅馬人來說,葯力最強的麻醉劑當屬曼陀羅子。其理由還是充分的:曼陀羅子含有顛茄鹼和東莨菪鹼,都是減緩心律的葯物,服用得當還能徹底消除疼痛,減少手術給病人帶來的精神創傷。普林尼於公元75年前後描述過羅馬醫生更具建設性地使用這種葯物的過程。在歐洲中世紀,為古羅馬人所熟知的這些麻醉葯物一直在持續使用。但在攝取途徑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常見的攝取途徑是公元9~15世紀無數典籍中提到的「催眠海綿」法。它是把一些葯物,包括鴉片、曼德拉草、莨菪和從芹葉鉤吻中提煉的毒物,混合後浸入海綿之中,隨後將海綿晾乾。在需要麻醉劑時可將海綿浸濕,放在患者的嘴上,讓患者吸入葯味。這些混合葯物肯定會使任何人陷入毫無知覺的狀態,盡管吸入致命的芹葉鉤吻毒物(可以先後抑制神經系統的運動中樞和感覺中樞),會使整個手術極具風險。
但是情況表明,這些處方並不像所說的那樣深受歡迎——因為它們在劑量過高時可能會帶來致命的危險。
除了西方,中國古人很久以前就有關於手術麻醉的傳說和記載。公元2世紀,醫學家華佗發明了「麻沸散」,並已可以使用全身麻醉進行腹腔手術。而歐美使用全身麻醉術是19世紀初的事,比我國推遲了一千六百多年。這是中國麻醉術最重要的一個進步。
華佗對麻醉學的貢獻已得到國際醫葯學界的承認,並不斷有人對麻沸散的成分進行研究。美國的拉瓦爾在其所著的《葯學四千年》一書中指出:「一些阿拉伯權威提及吸入性麻醉術,這可能是從中國人那裡演變出來的。因為,據說中國的希波克拉底——華佗,曾運用這一技術,把一些含有烏頭、曼陀羅及其他草葯的混合物應用於此目的。」其中所說的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臘醫師、西方醫學的奠基者。
可惜的是,「麻沸散」已經失傳了。19世紀以來,手術治療的客觀要求日益增長,對麻醉的要求也更加迫切,同時化學的發展為麻醉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1799年,英國的化學家戴維最早發現了氧化亞氮有麻醉作用,他在自己吸入氧化亞氮後,發現其炎症部位的疼痛有所緩解,因而他斷定:「氧化亞氮,可以在出血不多的手術中起到麻醉作用。」戴維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敘述過他吸入氧化亞氮以後的歡樂、快慰的感覺。因此氧化亞氮也稱作「笑氣」。但是這一發現卻沒能及時在臨床上推廣。
1824年,希克曼用二氧化碳、氧化亞氮和氧氣對動物施行了麻醉實驗,並進行了截肢手術。他要求進行人體實驗,但未被應允。直到1893年,化學家斯考芬證實吸入多量笑氣可使人呈醉態,甚至失去知覺,使用麻醉劑的時代才真正開始了。
除了氧化亞氮以外,人們還探索了其他麻醉的方法。1818年,著名科學家法拉第在著作中曾指出「乙醚有致人昏迷的作用,其效應與氧化亞氮很相似」。1842年,美國羅徹斯特的一個叫威廉·克拉克的學化學的學生,給一個需要拔牙的婦女施用了乙醚,使她在拔牙時毫無痛苦。同年3月30日,美國的另一位醫生克勞福德·郎格應用乙醚吸入式麻醉方法,成功地為一個頸背部腫瘤患者進行了切除手術,隨後他繼續用乙醚進行了許多小手術。由於當時郎格居處偏僻,他的成就未能被世人所知。
1844年夏天,美國牙科醫生莫爾頓到波士頓實習,並來到他的校友傑克遜處學習化學知識。後者畢業於哈佛大學醫學院,是位化學家。一次閑談中,莫爾頓談到拔牙時如果能破壞牙神經就好了。傑克遜說,他有些乙醚,這種物質可減輕牙痛,說著隨手給了莫爾頓一些。後來,一位患者找莫爾頓拔牙,並希望不要太痛。於是莫爾頓將蘸有乙醚的手帕遞給患者,讓其吸入,使其漸漸失去知覺,然後在助手的幫助下,將牙拔掉。莫爾頓拔完牙後,問患者有何感覺,病人高興地說:「真是奇跡!一點疼痛感都沒有。」這次成功引起很大轟動。麻醉葯開始得到越來越多的醫生承認和應用。
1846年10月16日,美國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的另一個莫爾頓用乙醚麻醉,從一個病人的脖子上割下一個腫瘤,僅歷時8分鍾,首次證明在進行大手術時,能用乙醚來進行全身麻醉。這次手術成功的消息在美國迅速傳開,而後又傳遍了全世界。各國相繼採用乙醚麻醉進行手術,結束了病人必須強忍劇痛接受手術的時代。中國和俄國都是在莫爾頓成功的次年即開始採用乙醚麻醉的國家。
後來,婦產科大夫辛普森把乙醚用在產科手術中,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後,他發現用氯仿比乙醚的麻醉效果更好,所以氯仿成了第三種重要的麻醉葯。
今天,乙醚和氯仿仍是全身麻醉最常用的麻醉劑。
知識點
可卡因
別名古柯鹼,人類發現的第一種具有局麻作用的天然生物鹼,為長效酯類局麻葯,脂溶性高,穿透力強,對神經組織親和性良好,產生良好的表面麻醉作用。其收縮血管的作用,可能與阻滯神經末梢對去甲腎上腺素的再攝取有關。毒性較大,小劑量時能興奮大腦皮層,產生欣快感,隨著劑量增大,使呼吸、血管運動和嘔吐中樞興奮,嚴重者可發生驚厥;大劑量可引起大腦皮層下行異化作用的抑制,出現中樞性呼吸抑制,並抑制心肌而引起心力衰竭。因其毒性大並易於成癮,近來已被其他局麻葯所取代。
⑸ 現代麻醉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威廉·湯姆斯·格林·莫頓(William·T·G·Morton),美國牙科醫生,現代麻醉學創始人之一。1846年10月16日,世界現代第一例麻醉手術由他完成。
⑹ 麻葯是怎麼發明的
疼痛是讓人很痛苦的事,特別是需要用刀子,把肌肉劃開,對病人進行醫治的時候,那割肌之痛更是讓人難以忍受。幾千年來,人類在征服疼痛的道路上,艱難地向前邁進。
據各國的文獻記載,在人類沒有發明有效的麻醉葯物以前,醫生給病人做外科手術,往往都是把病人牢牢地綁住,使病人不能亂動。當手術時,那撕裂人心的叫聲使人慘不忍聞。有的醫生也想出了一些減輕病人痛苦的辦法,如手術前將病人有病的肢體浸在冰水裡,等到凍麻木了再開刀。再不就叫病人喝些烈酒,待其沉醉時再手術。
在中國的東漢末年,名醫華佗發明了麻沸散,在手術之前給病人服下,使病人昏迷後再進行手術。這雖是人類最早使用的麻葯,但效果卻不理想,仍然疼痛難忍。於是關羽刮骨療毒時,寧可忍著巨痛也不用麻沸散。
從中國傳統醫學中發展出來的針刺麻醉,曾引起世界醫學界的極大重視一般地認為,人類真正征服疼痛的時代是19世紀中期乙醚的發現和使用,說起來還是一段有趣的故事。
從中國傳統醫學中發展出來 的針刺麻醉,曾引起世界醫學界的極大重視
威廉·摩頓。摩頓經常為患者拔牙,為了減輕被拔牙者的痛苦,他想了很多辦法。後來,他偶然發現,患者聞了乙醚味就不會感到疼痛了。於是,每次為患者拔牙時,他都用一塊浸了乙醚的手帕蓋在患者的鼻子上,結果,找他來拔牙的人絡繹不絕,他的門診顧客盈門。
為了保住自己的這一「專利」,摩頓耍了個心眼兒,他把乙醚加進了香料,這樣一來,在使用的時候,別人就分辨不出他用的是什麼東西,搞不清他的配方了。
摩頓拔牙不疼的消息越傳越廣,引起了社會的關注。當時麻省有個醫學團體組織,這一組織規定,醫生行醫要光明正大,不準用騙術騙人。按照醫學倫理學的要求,如果摩頓不公開他的秘密配方,那就是「騙術」,就停止他行醫的權力。後來,摩頓思索再三,在良心的驅使下,向同行們公布了他的秘方,人們這才知道乙醚有如此神奇的功效。
經過多次試驗證明,乙醚可以用於多種外科手術。1846年10月16日,摩頓在麻省綜合醫院里首次舉行了外科麻醉手術表演。當病人按摩頓的要求深呼幾下,吸入麻醉氣體後,主刀醫生便割下了患者頸部的血管瘤。整個手術持續了30分鍾,病人全然不覺疼痛,在場的人無不拍手稱奇。從此以後,乙醚麻醉法便走向世界一直使用到今天。
1868年,年僅48歲的摩頓去世了。波士頓的市民們在他的紀念碑上刻下了這樣一段文字:「他是吸入性麻醉開刀法的創始人。由於他的發明,使開刀的疼痛從這個世界上消失……」
⑺ 麻葯的發明講了什麼
疼痛是讓人很痛苦的事,特別是需要用刀子,把肌肉劃開,對病人進行醫治的時候,那割肌之痛更是讓人難以忍受。幾千年來,人類在征服疼痛的道路上,艱難地向前邁進。
據各國的文獻記載,在人類沒有發明有效的麻醉葯物以前,醫生給病人做外科手術,往往都是把病人牢牢地綁住,使病人不能亂動。當手術時,那撕裂人心的叫聲使人慘不忍聞。有的醫生也想出了一些減輕病人痛苦的辦法,如手術前將病人有病的肢體浸在冰水裡,等到凍麻木了再開刀。再不就叫病人喝些毒酒,待其沉醉時再手術。
在中國的東漢末年,名醫華佗發明了麻沸散,在手術之前給病人服下,使病人昏迷後再進行手術。這雖是人類最早使用的麻葯,但效果卻不理想,仍然疼痛難忍。於是關羽刮骨療毒時,寧可忍著巨痛也不用麻沸散。
一般地認為,人類真正征服疼痛的時代是19世紀中期乙醚的發現和使用,說起來還是一段有趣的故事。
美國波士頓的麻省綜合醫院有一位27歲的牙科醫生,他叫威廉?莫頓。莫頓經常為患者拔牙,為了減輕被拔牙者的痛苦,他想了很多辦法。後來,他偶然發現,患者聞了乙醚味就不會感到疼痛了。於是,每次為患者拔牙時,他都用一塊浸了乙醚的手帕蓋在患者的鼻子上,結果,找他來拔牙的人絡繹不絕,他的門診顧客盈門。
為了保住自己的這一「專利」,莫頓耍了個心眼兒,他把乙醚加進了香料,這樣一來,在使用的時候,別人就分辨不出他用的是什麼東西,搞不清他的配方了。
莫頓拔牙不疼的消息越傳越廣,引起了社會的關注。當時麻省有個醫學團體組織,這一組織規定,醫生行醫要光明正大,不準用騙術騙人。按照醫學倫理學的要求,如果莫頓不公開他的秘密配方,那就是「騙術」,就停止他行醫的權力。後來,莫頓思索再三,在良心的驅使下,向同行們公布了他的秘方,人們這才知道乙醚有如此神奇的功效。
經過多次試驗證明,乙醚可以用於多種外科手術。1846年10月16日,莫頓在麻省綜合醫院里首次舉行了外科麻醉手術表演。當病人按莫頓的要求深呼幾下,吸入麻醉氣體後,主刀醫生便割下了患者頸部的血管瘤。整個手術持續了30分鍾,病人全然不覺疼痛,在場的人無不拍手稱奇。從此以後,乙醚麻醉法便走向世界一直使用到今天。
年,年僅48歲的莫頓去世了。波士頓的市民們在他的紀念碑上刻下了這樣一段文字:「他是吸人性麻醉開刀法的創始人。由於他的發明,使開刀的疼痛從這個世界上消失……」
⑻ 麻醉針什麼時候發明的
麻醉不是麻醉針。
說到麻醉,很多人會馬上想到開刀時打一針麻醉葯後睡過去的場景。其實,麻醉不僅是在開刀時很重要,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我們每個人從出生到去世,都離不開麻醉科醫生的幫助。
美國國家醫生節
美國有一個國家醫生節(National Doctor』sDay),就是每年的3月30日。紀念誰呢?紀念第一位施行乙醚麻醉的醫師Long(郎)。他在1842年3月30日為一位手術患者施行了第一例乙醚麻醉。只是他的工作開始沒有報道,所以在很多麻醉教科書里,都是將另一位美國醫生莫頓1846年10月16日在麻省總醫院施行的乙醚麻醉作為現代麻醉的開端。但美國還是尊重發明的。在確認郎是第一位乙醚麻醉的施行人後,美國為他發行了一枚紀念郵票。但他的家鄉人並不滿足,又向國會提交議案,建議將他施行乙醚麻醉的這一天定為國家醫生節。經國會參眾兩院通過後,由美國總統布希(老布希)於1993年簽署總統令,成為美國的國家醫生節。
有史以來,美國的名醫成千上萬,為什麼會選郎醫生做第一例乙醚麻醉的日子來做醫生節呢?那就是大家都認識到,麻醉的發明,對促進人類的健康發展、人類文明社會的進步所具有的劃時代的意義。實際上,在發明麻醉以前,已經有非常成熟的外科手術技術了,只不過是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實施罷了。那時是將病人捆綁在手術台上,或是將患者用酒灌醉,或將其擊暈,甚至放血到休克後再進行手術。這是多麼殘酷的經歷!只是到發明麻醉的這一天,這一切才徹底發生了改變。所以,在莫頓的墓誌銘上寫著這樣的話:「在他以前,手術是一種***;從他以後,科學戰勝了疼痛。」
「我打這一針是免費的」
在美國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小故事:「我打這一針是免費的……」美國著名華裔麻醉學家李清木教授在上海曾經講過這個故事。很多美國人都認為,麻醉科醫生的工作,不過就是給病人打一針、睡睡覺,那麼簡單,怎麼拿的薪水卻是美國醫療行業的第一(平均工資)呢?應該減薪。於是就有了一場非常熱烈的TV辯論。絕大多數嘉賓,一邊倒地支持給麻醉科醫生降薪。這時,出席這次辯論會的麻醉科醫生說了一句名言:「其實我打這一針是免費的……」全場立刻安靜下來。他接著說道:「我打這一針是免費的,我收的費用,和我拿的薪水,不過是打完針後看著病人,不要讓他(她)因為麻醉或手術出血而死去,並保證他們在手術結束後能安全醒過來。如果你們認為我錢拿多了,也沒問題,我打完針走就是了。」從此美國不再爭論麻醉科醫生工資是否太高的問題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麻醉科醫生是手術過程中患者生命安危的保護者。人的生命價值高了,管理這個價值的人的薪水自然也應該高一些。
為每個人出生狀態打分
我們每個在現代醫院出生的人,在他(她)出生時都有一個Apgar評分,滿分是10分,是根據每個人出生時的身體狀態評出的,包括:1.皮膚顏色:全身皮膚粉紅2分,身體紅、四肢青紫1分,全身青紫或蒼白0分。2.心率:大於100次/分鍾2分,小於100次/分鍾1分,聽不到心音0分。3.呼吸:規律2分,慢或不規律1分,沒有呼吸為0分。4.肌張力及運動:四肢活動正常2分,四肢異常亢進或低下1分,四肢鬆弛0分。5.反射:彈其足底,或用其他方式刺激後,嬰兒啼哭為2分,皺眉或其他動作1分,無反應0分。Apgar評分包括出生1分鍾的評分,8分以上為正常,低於7分,則醫護人員會根據情況進行相應處理。5分鍾後還會再次進行Apgar評分,為緊急救治後的結果。有了這個評分標准,使圍產期的醫療工作有了明顯改進,有效提高了新生兒出生前後的醫護質量,為提高整個人類的素質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很多人都以為這個評分體系是哪位婦產科醫生的發明,其實是美國一位偉大的麻醉科女醫師、也就是Apgar醫生的傑作。正因為她對人類社會文明發展所做出的傑出貢獻,美國也為她專門發行了一枚紀念郵票。
使更多人起死回生
美國醫生Safar,他也是一個麻醉科醫生。他後半生的事業,主要致力於心肺腦復甦的研究,以及在全美消防員、警察、計程車司機以及國家公務員、教師、學生中普及野外條件下的心肺復甦(起死回生)技術。他制定了標准化的心肺復甦步驟,並用ABCD(開放呼吸道、口對口人工呼吸、心臟按壓、除顫)來概括心肺復甦的基本步驟,使得心肺復甦技術在全球推廣,從而挽救了無數生命。他也是外科ICU(重症監護病房)創始人。由於他的貢獻,人們將他譽為腦復甦之父。
注射死刑與安樂死
這里談一下人類社會對死亡方式的選擇和進步,以及麻醉學科在其中的貢獻。有生就會有死,本來是很自然的事。但人類對死亡的恐懼卻與生俱來。理想的情況下,死亡應該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或按中國傳統的說法,應該是壽終正寢。但現實中,除了壽終正寢外,還有因災、因病、因傷等的死亡,以及因犯重罪而被處死。更激進的,還有人選擇安樂死。因病死亡的病人,很多在臨終時需要麻醉科醫生進行搶救,是大家都理解的,不再贅述。這里主要介紹一下對犯人執行死刑方式的進步。
死刑的執行,是對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分子的打擊,對法制權威的維護,對廣大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的保護。但執行方式,卻有文明與野蠻之分。歷史上,曾經有凌遲、車裂(五馬分屍)、斬首、絞刑等種種殘酷的方式。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注射死刑越來越普遍。而注射死刑的基礎,仍然離不開麻醉,也即是在使死囚犯人麻醉後,再注射使心跳停止的葯物,完成死刑。這無疑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
再談一下安樂死。雖然目前安樂死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還未被大眾接受和獲得合法地位,但它代表的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表明人類能夠有尊嚴地選擇舒適的死亡方式,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又一標志。安樂死的過程,仍然是一個以麻醉為基礎的過程。在有限的幾個能合法施行安樂死的北歐國家中,安樂死也是由麻醉科醫生主持的。可見麻醉科醫生既是為人類「迎來送往」者,又是在您需要得到幫助時為您保證安全、解除痛苦者,是不是也應該得到更多一點的尊重呢?
首腦的隨行醫生
多年前的一次大型國際會議上,筆者曾接待某國首腦的隨行保健班子,他們是兩個人,一位麻醉科醫生,一位麻醉科護士。事後有領導問我,這位首腦為什麼只帶麻醉科醫生?我說這也很好理解。因為這位領導年齡不大,平時又喜歡鍛煉身體,沒有什麼慢性病,當然不用帶專科醫生。而從安全考慮,首腦出訪可能遇到的危險,不外乎車禍、槍擊、爆炸等,在這些事件中一旦受傷,能在第一時間挽救生命的是麻醉科醫生。所以其保健班子全為麻醉科工作人員,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傑克遜與麻醉管制葯
一代天王傑克遜突然死了。警方在反復調查後確認,他的私人保健醫生疑犯過失殺人罪。那麼,傑克遜到底是怎麼死的呢?原來,傑克遜有嚴重的失眠,每天都要使用大量的安眠葯才能入睡。事發當天,傑克遜仍然無法入眠,遂請他的私人醫生為他用葯。在使用多種催眠葯仍無效後,傑克遜要求他的醫生為他注射異丙酚(一種快速起效的麻醉誘導葯物,能迅速誘發類似自然睡眠的睡眠狀態,但也使心率減慢、血壓下降、呼吸停止)。他的醫生為他注射了異丙酚後,就離開他去了洗手間。等他回來時,傑克遜已停止了呼吸。由於他不是麻醉科醫生,無法有效施行心肺復甦(CPR),遂使一代天王絕塵而去。檢方之所以認定傑克遜的私人醫生犯過失殺人罪,是因為異丙酚屬於麻醉管制葯,只有麻醉科醫生才可以使用。
解除手術後疼痛
多少年來,人們總認為,手術後的疼痛是不可避免的。但近年來,隨著中國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手術後的疼痛已不再是困擾患者的主要障礙。伴隨著各種新的止痛葯物和鎮痛技術的層出不窮,手術後鎮痛技術的安全性已大為提高,特別是患者自控鎮痛技術的普及,更令患者能根據其自身對疼痛的感受來自己控制給葯,使得手術後鎮痛無論是在安全性還是有效性方面都得到極大的改善。
所謂患者自控鎮痛技術,就是在手術前,由麻醉科醫生根據患者的生理條件、手術部位和種類以及麻醉的方式,選擇適當的手術後鎮痛裝置(主要是經靜脈給葯和經硬膜外給葯的鎮痛泵),在手術結束時開始給患者持續輸入一個背景劑量的鎮痛葯物。如果這個劑量能夠滿足患者的需要,即不用再增加劑量。如果背景輸注劑量不能滿足患者的需要,則患者按下控制按鈕後,鎮痛泵就會根據事先設定好的劑量,給予患者一個補充的劑量。由於這個補充劑量很小,因此不會產生副作用,所以患者非常安全。又因這個補充劑量是在背景劑量的基礎上給予的,所以又非常有效。行文至此,我又想起了美國的莫頓醫生,1846年10月16日,他在美國麻省總醫院的穹頂教室(乙醚教室,ether dome)公開演示了乙醚麻醉,被譽為現代麻醉的開拓者。他的墓誌銘上寫著:「在他以前,手術是一種酷刑;從他以後,科學戰勝了疼痛。」今天,我們又可以說,現代科學真正戰勝了手術後的疼痛。
麻醉在今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領域里,與我們的關系越來越密切。願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健康的體魄,從而遠離疾病的困擾,也盡可能遠離麻醉。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麻醉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主任委員)
⑼ 麻醉葯是誰發明的
麻醉葯是華佗發明的。
麻醉劑用葯物或非葯物方法使機體或機體局部暫時可逆性失去知覺及痛覺,多用於手術或某些疾病治療的葯劑。「麻沸散」就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和使用的麻醉劑,由東漢末年和三國年間傑出的醫學家華佗所創造,公元2世紀我國已用「麻沸散」全身麻醉進行剖腹手術。近代最早發明全身麻醉劑的人是19世紀初期的英國化學家戴維。
東漢時期,即公元2世紀,我國古代著名醫學家華佗發明了「麻沸散」。麻沸散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的麻醉劑;華佗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使用麻醉劑進行手術的人。麻沸散創造了中國古代醫學的一個世界之最。
(9)麻醉的發明擴展閱讀:
麻醉葯用於那些在人體的限定范圍內能暫時完全地和可逆地阻斷神經傳導,即在意識未消失的狀況下使人體的某一部分失去感覺,以便於外科手術進行的葯物。普遍應用於口腔科、眼科、婦科和一些外科小手術中,用於暫時解除疼痛。
局部麻醉葯和全身麻醉葯根本區別在於:局部麻醉葯與神經膜上的鈉離子通道上的某些特定部位結合後,通過鈉離子通道的鈉離子減少從而改變神經膜電位,導致神經沖動的傳導被阻斷,最終實現麻醉效果;而全身麻醉劑則是通過影響神經膜的物理性狀,比如膜的流體性質、通透性等起到麻醉的作用。
局部麻醉葯按結構類型可分為對氨基苯甲酸酯類、醯胺類、氨基酮類、氨基醚類、氨基甲酸酯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