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類歷史上到底什麼時候開始食用「鹽」
20世紀50年代福建出土文物,其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前版3000年)古代中國人權已學會煎煮海鹽。中華民族的祖先很早就發現了食鹽。相傳在炎帝時期,居住在山東半島的夙沙氏,發明了用海水煮鹽的方法。先秦時期,齊國煮海為鹽,國富民強。
中國古時的鹽是用海水煮出來。中國是最早食用和人工生產食鹽的國家,鹽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鹵」。根據以上資料和實物佐證,在中國,鹽起源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發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後世尊崇其為「鹽宗」。
(1)誰發明了煮鹽擴展閱讀:
人類食用鹽的歷史,幾乎和人類的歷史一樣古老。人們用各種各樣的辦法來獲得鹽分:早在鐵器時代,英國人就開始將海水裝入粘土罐中,在火上加熱,通過蒸發來提取其中的鹽分。羅馬人則開始用襯鉛的大鍋煮海水來生產鹽。
中國人則採用曬鹵法制鹽。在海灘邊就地取材,將沙子攤曬在地面上,灑上海水,太陽把海水蒸發之後鹽分附著在沙子上,再收集這些沙子用海水澆灌,成為濃鹵。最後,注鹵子鍋,煎熬成鹽。而甲骨文的鹵字,就是高空俯視人工鹽田曬鹵制鹽得到的象形文字。
『貳』 最早的制鹽法是誰發現的
我國人民很早就懂得制鹽和用鹽調味。相傳在夏朝(前2140~前1711),我們的祖先就會用海水煮鹽。20世紀60年代福建出土文物中發現有古代熬鹽器皿,據考證是殷商時期的遺物,可見福建沿海居民在3700年前就已經會利用海水來煮鹽了。周朝(前1066~前256)制鹽規模更大,並設有專職的鹽官叫作「鹽人」的來管理制鹽事業。這時已能用鹽湖的鹹水來煮鹽,開創了湖鹽的生產。這種湖鹽當時用作向統治階層繳稅的實物。
春秋時(前722~前481),齊國宰相管仲大力發展鹽業,鹽稅成為國家一筆巨大收入。在這段時期,勞動人民不但利用鹽池(如山西運城的解池)的鹹水,借著太陽的熱來曬鹽,而且也能開鑿鹽井(如四川的鹽井)把地下的成鹵水汲取上來煎熬成鹽。
漢朝制鹽事業更加發達,從事鹽業的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知識和經驗。他們趁著天晴乾燥時日,把含有鹽質的土堆積起來,用水淋出較濃的咸鹵水來煎熬成鹽。制鹽在漢朝初期已成為國家的三大工藝(冶鐵、制鹽、鑄錢)之一。著名的《鹽鐵論》就反映鹽在國家經濟中所佔的重要地位。唐朝的制鹽方法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人們已能把土地開辟成「畦」(音其,即在大面積的土地上開辟成一塊塊的小區),並開溝引進咸鹵水,讓太陽來曬成鹽。宋、元以來,制鹽技術更有提高,也更成熟。
關於古代制鹽工藝的記載,以明末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作咸篇》所敘述的最為詳細。宋應星所述的制鹽工藝過程,雖然是從宋元或更早以前傳留下來的方法,但至今基本上仍在沿用。
『叄』 第一個發現鹽的人是誰
中國歷史上對鹽的發現,最早聞名的是夙沙氏煮海為鹽的傳說。
相傳遠古時候,在山東半島南岸膠州灣一帶,住著一個原始的部落,部落里有個人名叫夙沙,他聰明能幹,膂力過人,善使一條用繩子結的網,每次外出打獵,都能捕獲很多的禽獸魚鱉。有一天夙沙在海邊煮魚吃,他和往常一樣提著陶罐從海里打半罐水回來,剛放在火上煮,突然一頭大野豬從眼前飛奔而過,夙沙見了豈能放過,拔腿就追,等他扛著死豬回來,罐里的水已經熬幹了,缶底留下了一層白白的細末。他用手指沾點放到嘴裡嘗嘗,味道又咸又鮮。夙沙用它就著烤熟的野豬肉吃起來,味道好極了。那白白的細末便是從海水中熬出來的鹽。
夙沙氏的傳說自戰國漢、唐至宋流傳很普遍。古籍《世本》一書記有「夙沙氏煮海為鹽」、「宿沙氏始煮海為鹽」的字句。夙沙氏(即宿沙氏)是什麼人?一種說法是「黃帝臣」,一種說法是炎帝的諸侯,一種說法是「夙沙瞿子」。《呂氏春秋·用民篇》載:「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歸神農」,神農即炎帝。
據考證,夙沙氏是一個長期居住在山東半島上的古老部落,和傳說中的洪荒時期的炎帝部落有密切的關系。可以推論,夙沙部落長期與海為鄰,不僅首創了煮海為鹽,而且大約在商、周之際就已在當地推廣和普及用海水煮鹽。《中國鹽政史》謂:「世界鹽業莫先於中國,中國鹽業發源最古在昔神農時代夙沙初作煮海為鹽,號稱『鹽宗』。」20世紀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當地已學會煎煮海鹽。這一發現與史載資料相印證,可以肯定至少在4700年前我國山東至福建沿海一帶已學會煎煮海鹽。
根據以上資料佐證,在中國,鹽起源發生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發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後世尊崇其為「鹽宗」。在宋朝以前,在河東解州安邑縣東南十里,就修建了專為祭祀「鹽宗」的廟宇。清同治年間,鹽運使喬松年在泰州修建「鹽宗廟」,廟中供奉在主位的即是煮海為鹽的夙沙氏,商周之際運輸鹵鹽的膠鬲、春秋時在齊國實行「鹽政官營」的管仲,置於陪祭的地位。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
『肆』 鹽發源什麼時候,最早開始食鹽是什麼時候,最早來自哪裡
食鹽是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最早開始使用的。最早是由中國人發現的。 相傳遠古時候,在山東半島南岸膠州灣一帶,住著一個原始的部落,部落里有個人名叫夙沙,他聰明能幹,膂力過人,善使一條用繩子結的網,每次外出打獵,都能捕獲很多的禽獸魚鱉。有一天夙沙在海邊煮魚吃,他和往常一樣提著陶罐從海里打半罐水回來,剛放在火上煮,突然一頭大野豬從眼前飛奔而過,夙沙見了豈能放過,拔腿就追,等他扛著死豬回來,罐里的水已經熬幹了,缶底留下了一層白白的細末。他用手指沾點放到嘴裡嘗嘗,味道又咸又鮮。夙沙用它就著烤熟的野豬肉吃起來,味道好極了。那白白的細末便是從海水中熬出來的鹽。
夙沙氏的傳說自戰國漢、唐至宋流傳很普遍。古籍《世本》一書記有「夙沙氏煮海為鹽」、「宿沙氏始煮海為鹽」的字句。夙沙氏(即宿沙氏)是什麼人?一種說法是「黃帝臣」,一種說法是炎帝的諸侯,一種說法是「夙沙瞿子」。《呂氏春秋·用民篇》載:「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歸神農」,神農即炎帝。
據考證,夙沙氏是一個長期居住在山東半島上的古老部落,和傳說中的洪荒時期的炎帝部落有密切的關系。可以推論,夙沙部落長期與海為鄰,不僅首創了煮海為鹽,而且大約在商、周之際就已在當地推廣和普及用海水煮鹽。《中國鹽政史》謂:「世界鹽業莫先於中國,中國鹽業發源最古在昔神農時代夙沙初作煮海為鹽,號稱『鹽宗』。」20世紀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當地已學會煎煮海鹽。這一發現與史載資料相印證,可以肯定至少在4700年前我國山東至福建沿海一帶已學會煎煮海鹽。
根據以上資料佐證,在中國,鹽起源發生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發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後世尊崇其為「鹽宗」。在宋朝以前,在河東解州安邑縣東南十里,就修建了專為祭祀「鹽宗」的廟宇。清同治年間,鹽運使喬松年在泰州修建「鹽宗廟」,廟中供奉在主位的即是煮海為鹽的夙沙氏,商周之際運輸鹵鹽的膠鬲、春秋時在齊國實行「鹽政官營」的管仲,置於陪祭的地位。 希望對您有幫助。
『伍』 是誰發現了鹽
中國歷史上對鹽的發現,最早聞名的是夙沙氏煮海為鹽的傳說。
相傳遠古時候,在山東半島南岸膠州灣一帶,住著一個原始的部落,部落里有個人名叫夙沙,他聰明能幹,膂力過人,善使一條用繩子結的網,每次外出打獵,都能捕獲很多的禽獸魚鱉。有一天夙沙在海邊煮魚吃,他和往常一樣提著陶罐從海里打半罐水回來,剛放在火上煮,突然一頭大野豬從眼前飛奔而過,夙沙見了豈能放過,拔腿就追,等他扛著死豬回來,罐里的水已經熬幹了,缶底留下了一層白白的細末。他用手指沾點放到嘴裡嘗嘗,味道又咸又鮮。夙沙用它就著烤熟的野豬肉吃起來,味道好極了。那白白的細末便是從海水中熬出來的鹽。
夙沙氏的傳說自戰國漢、唐至宋流傳很普遍。古籍《世本》一書記有「夙沙氏煮海為鹽」、「宿沙氏始煮海為鹽」的字句。夙沙氏(即宿沙氏)是什麼人?一種說法是「黃帝臣」,一種說法是炎帝的諸侯,一種說法是「夙沙瞿子」。《呂氏春秋·用民篇》載:「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歸神農」,神農即炎帝。
據考證,夙沙氏是一個長期居住在山東半島上的古老部落,和傳說中的洪荒時期的炎帝部落有密切的關系。可以推論,夙沙部落長期與海為鄰,不僅首創了煮海為鹽,而且大約在商、周之際就已在當地推廣和普及用海水煮鹽。《中國鹽政史》謂:「世界鹽業莫先於中國,中國鹽業發源最古在昔神農時代夙沙初作煮海為鹽,號稱『鹽宗』。」20世紀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當地已學會煎煮海鹽。這一發現與史載資料相印證,可以肯定至少在4700年前我國山東至福建沿海一帶已學會煎煮海鹽。
根據以上資料佐證,在中國,鹽起源發生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發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後世尊崇其為「鹽宗」。在宋朝以前,在河東解州安邑縣東南十里,就修建了專為祭祀「鹽宗」的廟宇。清同治年間,鹽運使喬松年在泰州修建「鹽宗廟」,廟中供奉在主位的即是煮海為鹽的夙沙氏,商周之際運輸鹵鹽的膠鬲、春秋時在齊國實行「鹽政官營」的管仲,置於陪祭的地位。
『陸』 是誰發明了吃鹽
不是誰發明的,是逐漸抄發現並使用的。 早在遠古時候人類就已懂得用鹽來保存食物、充當調味料,甚至做一些簡單的醫療。依照自然存在的狀況,鹽又可分為海鹽、湖鹽、井鹽和礦鹽四種。 人類采鹽最早使用的方法是從含鹽量高的乾涸河床或湖床刮下鹽結晶塊。但沒多久人們便發明了較復雜的產鹽方法。 最常用的鹽是海鹽。海鹽的取得主要是在氣候和地質條件適合的海邊開發鹽田,依靠日曬和自然蒸發,從而使鹽分析出。世界上許多地方的海邊都出產海鹽,如亞洲的中國、韓國、印度;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歐洲的地中海沿岸等是海鹽的大產地。
『柒』 鹽最早是誰發現或發明的
『捌』 誰發明的鹽
食鹽不能說是誰發明的,而只能探討是誰把食鹽提煉出來。
據史書記載,鹽起源發生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發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後世尊崇其為「鹽宗」。
『玖』 你知道是誰發明了鹽嗎
古人最早何時開始食用鹽,迄今尚未無史籍記載或考古資料可以確切說明。最早使用回和制鹽的答是中國人,在古代稱自然鹽為「鹵」,把經人力加工過的鹽,才稱之為「鹽」。中國古代最早發現和利用自然鹽,是在洪荒時代,與動物對岩鹽、鹽水的舐飲一樣,是出自生理本能。中國古代流傳下的「白鹿飲泉」、「牛舐地出鹽」、「群猴舔地」、「羝羊舐土」的記載都說明了這一點。 20世紀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最晚在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古人已學會煎煮海鹽。中國最早發現並利用的自然鹽有池鹽。其產地在晉、陝、甘等廣大西北地區,最著名的是山西運城的鹽池(即解池、河東鹽池)歷史悠久,在《史記》中有記載,黃帝曾戰炎帝於阪泉,敗蚩尢於涿鹿,後又「邑於涿鹿之阿」。據專家考證:「阪泉在山西解縣鹽池上源,相近有蚩尤城、蚩尤村及濁澤,一名涿鹿」。而「炎黃血戰,實為食鹽而起」。
『拾』 是誰發明了用鹽來煮菜的
福建省會。「因州北有福山」,故名。又因九百多年前就遍植榕樹,「綠蔭滿城,暑不張蓋」,故又有「榕城」的美稱。福州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 心。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總面積1043平方公里;總人口480多萬,其中城區人口116萬。現轄鼓樓、台江、倉山、馬尾、晉安五個區和福清、閩侯、羅源、連江、長樂、平潭、閩清、永泰等二市六縣。居民以漢族為主,還有畲、滿、苗、回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氣候宜人,綠樹長青,屬暖濕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9.6℃,最冷一月平均氣溫為10.5℃,最熱七月平均氣溫28.6℃,年均降水量1342.5毫米。最佳旅遊季節為每年4-11月。市區內有聞名全國的溫泉。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名城。唐開元十三年設福州都督府始稱福州。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 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烏山、於山、屏山圈入城內,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別名。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親自在衙門前種植榕樹2棵,並號召百姓普遍種植後滿城綠蔭蔽日,暑不張蓋,故又有榕城之美稱。宋末北方動亂,端宗皇帝在福州即位,改名福安府,明末唐王朱聿鍵,也在福州登基,改名天興府,又稱福京,使福州先後兩度成為臨時京都。明清兩代福建省為福州府府治。從民國年間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 後,福州均為福建省省會,其中1933年福建事變時期,曾一度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革命政府的「國都」。
福州風光秀麗、名勝眾多,早在1600多年前,西晉尚書郎郭璞在《遷城記》中就有「左旗右鼓,全國二絕」記載,名勝古跡星羅棋布,名山有鼓山、旗山、青芝山、石竹山、白岩山、方廣岩、雪峰山、瑞岩山、五虎山、碧岩、姬岩、蓮花山等。名寺有湧泉寺、西禪寺、林陽寺、崇福寺、地藏寺、法海寺、萬福寺、雲居寺等。名墓有王審知墓、李綱墓、林則徐墓、嚴復墓、陳寶琛墓等。名園有西湖、南公園、煙台山等。名塔有白塔、烏塔、羅星塔、瑞雲塔、三峰塔、金山塔、千佛陶塔等。名橋有萬壽橋、迥龍橋、龍江橋。名居有林翰尚書故居、鄭振鐸故居、陳紹寬故居、林覺民故居等。目前,福州市文物古跡屬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林則徐墓、華林寺大殿等2處。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鼓山摩崖石刻、瑞岩彌勒造像、林則徐祠堂、枯木庵樹腹碑、三峰寺塔、龍江橋等45處,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39處。
福州為全國三大溫泉區之一,是世界上久負盛譽的溫泉名城,它不僅以溫泉集中市區中心為世界各大中城市所罕見,且泉脈廣、水量大、溫度高、質量好而馳名遐邇。目前福州各大酒家、飯店、賓館都設有溫泉沐浴,中外遊客來到福州都以進行「溫泉浴」為快。
福州市是全國工藝美術的重點產區,數百年來福州工藝品的精美絕倫傾倒中外遊人。主要品種有壽山石雕、脫胎漆器、金銀首飾、文房四寶、煙花鞭炮、竹木傢具、軟木畫、象牙雕、玉雕、木刻、瓷器、紙傘、花燈、角梳等。如福州壽山石中的「田黃」尤為珍貴,如乾隆帝的御印,就是福州藝人生產的,如今仍收藏%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