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中國佛教中哪幾個菩薩最有名,普賢菩薩是干什麼的
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佛教中有四個最著名的菩薩,他們分別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四位菩薩各有所長,其中普賢菩薩象徵著理德和行願。他會完成求佛者的願。所以又被叫做“大行普賢菩薩”。
釋迦牟尼佛有左右脅侍,普賢菩薩的釋迦牟尼的右脅侍。文殊菩薩便是左脅侍。三人被尊稱為“華嚴三聖”。普賢菩薩代表實踐,他將孝敬、慈悲、智慧等運用在生活中。孝和善是人之根本。做人應行善盡孝運用智慧來生活。遍一切處義,心中所想,身體所行遍一切處義。賢是最妙善義,集眾德為其善。此乃普賢。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的代表,是代表一切菩薩行德本體 。菩薩行是求佛道度眾生的修行。相傳普賢菩薩有延命益壽之德,之後便有了普賢延命菩薩像。虔誠敬佛用來延命益壽,免除災禍。
㈡ 中國佛教中的四大菩薩是指哪幾位菩薩
佛教中四大菩薩,指的是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四位法力高深的菩薩。
1、文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有時又作曼殊室利。意為妙德、吉祥。據說他出生時家中出現許多吉瑞祥兆,因此而得名。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薩有很高的地位。他是眾菩薩之首,被認為是如來「法王」之子,因此常稱為「法王子」。他是智慧的化身,經常協同釋迦宣講大乘佛法玄理。
2、觀世音菩薩也稱觀自在菩薩,是「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摩訶薩」的簡稱。菩薩相貌端莊慈祥,經常手持凈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菩薩則現何身而為說法,隨緣救度,普救人間疾苦。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最深刻詮釋。
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
3、普賢菩薩是大乘菩薩的代表,象徵著大乘佛教的精神。在《華嚴經》中明示一切佛法歸於毗盧遮那如來及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二大士,三者並稱「華嚴三聖」,其中普賢菩薩代表一切菩薩行德本體。
4、地藏菩薩,關於地藏菩薩名號的由來,《地藏王菩薩十輪經》裡面說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思密知秘藏」,所以名為「地藏」。也就是說,地藏菩薩具足了最高的德性,不但能夠承載眾生的苦難,而且能夠了知一切生命的法要。另外也有說「地藏者,伏藏也」。意即潛伏在大地的一切寶藏,都是地藏。
(2)佛教在中國創造的菩薩擴展閱讀:
公歷紀元前後,印度佛教開始由印度傳入中國,經長期傳播發展,而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由於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景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傳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和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年代,依史料記載,一般認為為漢明帝時期,「漢明感夢,初傳其道」的說法最為有名,證據更充分,三國以來即被流傳。
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劉庄(漢光武帝劉秀之子)夜宿南宮,夢一個身高六丈,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次日晨,漢明帝將此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說「西方有神,稱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永平求法樣」。漢明帝聽罷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
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修建了中國第一座佛寺白馬寺,是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
㈢ 誰了解佛教給我講講它的創始人 和各種菩薩 (在問下佛教何時進入中國)
佛法傳入中國,據史書所載,系始自後漢,其實後漢以前,中國已有佛法。列子曾引述孔子語:「丘聞西方有聖人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盪盪乎民無能名焉。」可知孔子已知有佛。據朱士行經錄載:「秦王四年,西域沙門室利房等十八人,始齎佛經來華,王怪其狀,捕之獄,旋放逐於國外。」可知始皇未稱帝前,已有沙門及佛經,到達秦國。魏書釋老志載有:「前漢武帝狩中,霍去病獲昆邪王所獻金人,長丈余,帝以為大神,列於甘泉宮,焚香禮拜。」可知漢武帝時,佛像已到中國。上述事實,只能算是佛教到達中國的肇端,並沒有正式的宏傳。
直到東漢永平七年,明帝夢金人,飛行殿庭,頂有圓光,明旦以問群臣,是何祥瑞?太史傅毅對曰:周書異記載:昭王時,有五色光,入貫太微。太史蘇由奏曰:有大聖人,生於西方,故現此瑞,一千年後,聲教至此。王命勒石記之,陛下所夢,其是矣。於是帝遣郎中蔡,博士王遵,中郎將秦景等十八人,往求佛法。至月氐國,遇攝摩騰、竺法蘭二尊者,以白馬載佛經像,欲來中國弘法,遂請同來。至永平十年到洛陽,暫住鴻臚寺中,後乃建白馬寺居之,二尊者遂譯出四十二章經,是為中國有佛寺(寺是漢朝時候政府辦事的機關,它並不是廟,而是帝王所管轄的一級單位,皇帝下面設有九個寺,寺的長官叫「卿」,佛教傳入後,皇帝下面再增加一個單位,也就是從九個寺增加到十個寺,這個寺就叫「佛寺」),及翻譯佛經的開始。
新來的佛教,頗受朝廷的崇奉與保護,於是五嶽諸山道士,心懷忌妒,上表雲:「陛下棄本逐末,求教梵僧,恐非大道,臣等五嶽諸山,多有聰明智慧,博通經典者,請與試驗。臣等經術,悉能了了,太虛符咒,並皆明白,吞符餌氣,策使鬼神,入火不燒,履水不溺,願與比較。」帝許之,擇日於白馬寺南方,築三台,分置釋道經典,及佛舍利,舉火焚之,道經悉成灰燼,佛經則光焰煥發,火不能燃。攝摩騰、竺法蘭,踴身虛空,現諸神變,說偈曰:「狐非師子類,燈非日月明,池無巨海量,邱
無嵩岳榮,法雲垂世界,法雨潤群萌,顯通希有事,處處化群生。」
此時道士六百二十八人,立即改皈佛教。司空劉峻等,二百六十人,京師士庶三百九十人,帝後宮陰夫人,王婕妤並彩女等一百九十人,見此神異,俱求出家,期於修證聖果。帝乃敕建十寺,城外七寺安僧,城內三寺安尼,由是三寶皆備,佛法大行。
㈣ 佛教的菩薩有哪些 具體名字是什麼
佛教里有四大菩薩:地藏王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
1.地藏王菩薩——象徵願力
地藏菩薩蓋於陰陽之間,在陰廣度幽冥世界離開黑暗苦楚,在陽廣度人間疾苦。而自己發願度盡眾生而後成佛,可見度眾願望無有窮盡。地藏菩薩見證幽冥大苦,普勸我們要盡一生力量,不造罪惡,脫離苦海輪回之苦,證得涅般快樂,此為地藏菩薩大願。
地藏王菩薩道場在九華山,坐騎是一頭形似獅子的怪獸——諦聽。
2.普賢菩薩——象徵實踐
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為本願,從一者禮敬諸佛到十者普皆迴向。都體現菩薩度眾生的願力,普賢菩薩無有退轉的心更是不可思議。一時做善事、利益眾生、修行不難,一輩子做善事、利益眾生、修行就難,而普賢菩薩指導我們正是身無疲憊地去行去做,才是普賢菩薩的度眾特點。
普賢菩薩道場在峨嵋山,坐騎是六牙白象——靈牙仙。
3.文殊菩薩——象徵智慧
文殊菩薩以大智慧為本願,經中雲:攝心為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而文殊菩薩以凈行法門做為攝心的法門。凈行法門中指導我們要處處為眾生著想,故文殊菩薩教導我們要有無私念頭,把將大眾的利益放在第一,自身清凈不染而利人,才能入三昧大智正定。
文殊菩薩道場在五台山,坐騎是是青獅——虯首仙。
4.觀世音菩薩——象徵慈悲
觀世音菩薩以大悲為本願,救苦救難為目的。經中說:救度諸末法,觀世音為最。悲是拔除眾生之苦。當然,必須施與眾生快樂,才能離苦。故此,菩薩教導我們要有愛世精神,那裡有苦難我們應盡量去幫忙,那就是觀世音菩薩救度我們這個時代,最為著力的原因。
觀世音菩薩道場在普陀山,坐騎的是金毛犼——金光仙,又名「朝天吼」。
(4)佛教在中國創造的菩薩擴展閱讀:
菩薩是古代印度語的譯音,意思是大士,即是指發大心願的人。菩薩是立誓:『以智上求佛道,以悲下化眾生。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救世慈悲者。菩薩的地位僅次於佛,而高於羅漢。
菩薩的主要職責是協助佛一起教化眾生,傳播佛法,普渡眾生。而菩薩最終修行成佛的。菩薩都是立下宏願,為了解救眾生的苦難,以自我奉獻的精神而留住人間,並且以種種不同的化身來到民眾中間,隨時隨地解救危難,所以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植於民心,使人倍感親切可敬。
四大菩薩信仰之盛形成就了四大名山道埸,山西五台山的文殊道場,浙江普陀山的觀音道場,四川峨嵋山的普賢道場和安徽九華山的地藏道場地,故稱為 「佛教四大名山」,而且從明代起就有」金五台、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之說。
㈤ 中國佛教中的四大菩薩,分別指的是誰
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行普賢王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
㈥ 中國佛教中的四大菩薩是誰怎樣區分有什麼明顯特徵
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明顯的特徵和區分方法,主要看坐騎和手中法器:
1、觀世音菩薩:站在蓮台上(也有站或坐在龍上的),一手持凈瓶,一手拿楊枝。
2、地藏菩薩:坐騎是「地聽」(也有站蓮華台),一手中持錫杖,一手托明珠。
3、普賢菩薩:騎白象,手持如意。
4、文殊菩薩:騎獅子,手持寶劍 或佛經。
5、以下圖片從左到右依次是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
四大菩薩介紹:
1、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梵名Mañjuśrī ,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系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
2、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梵文:,Avalokiteśvara),觀世音來自於竺法護與其弟子譯於長安敦煌寺的 《正法華經》。竺法護初譯「光世音」 其弟子聶道真改為「觀世音」。 玄奘新譯為觀自在,中國每略稱為觀音。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
佛經上說,觀世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他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觀世音與阿彌陀佛有著特殊的關系。他是西方三聖中的一尊, 也是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是繼承阿彌陀佛位的菩薩,而且還有說觀世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3、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 (梵文Samantabhadra),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曾譯為遍吉菩薩,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象徵著理德、行德,與象徵著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薩相對應,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此外,毗盧遮那如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被尊稱為「華嚴三聖」。
4、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梵語:Ksitigarbha),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所以得名。佛典載,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並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發願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
所以這位菩薩同時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佛教廣為弘傳。也因此被普遍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並且成為了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唐朝來華求法的地藏比丘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這位出身新羅王族的僧人所在的安徽九華山也被視為地藏菩薩的應化道場,並因此成為了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千百年來香火鼎盛。
(6)佛教在中國創造的菩薩擴展閱讀
四大菩薩本願:
1、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以大智慧為本願,經中雲:攝心為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而文殊菩薩以凈行法門做為攝心的法門。凈行法門中指導我們要處處為眾生著想,故文殊菩薩教導我們要有無私念頭,把將大眾的利益放在第一,自身清凈不染而利人,才能入三昧大智正定。
2、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以大悲為本願,救苦救難為目的。經中說:救度諸末法,觀世音為最。悲是拔除眾生之苦。當然,必須施與眾生快樂,才能離苦。故此,菩薩教導我們要有愛世精神,那裡有苦難我們應盡量去幫忙,那就是觀世音菩薩救度我們這個時代,最為著力的原因。
3、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為本願,從一者禮敬諸佛到十者普皆迴向。都體現菩薩度眾生的願力,普賢菩薩無有退轉的心更是不可思議。一時做善事、利益眾生、修行不難,一輩子做善事、利益眾生、修行就難,而普賢菩薩指導我們正是身無疲憊地去行去做,才是普賢菩薩的度眾特點。
4、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蓋於陰陽之間,在陰廣度幽冥世界離開黑暗苦楚,在陽廣度人間疾苦。而自己發願度盡眾生而後成佛,可見度眾願望無有窮盡。地藏菩薩見證幽冥大苦,普勸我們要盡一生力量,不造罪惡,脫離苦海輪回之苦,證得涅般快樂,此為地藏菩薩大願。
㈦ 請問中國創造了什麼教如:釋迦牟尼創造了佛教
不要認為佛教是外來的了,佛教早就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最圓滿的佛教除中國外是找不到的,解釋佛法最精妙的也是我們中國人,當年印度和尚不遠萬里來請教天台大師,因為菩薩告訴他這里才有真的佛法.佛入滅時告訴人們中國是佛教正法興盛的地方,根據佛經記載全世界的佛教徒如果想見文殊菩薩,都只能去五台山了.
佛教在印度早就被遺棄了,印度人少有信佛的.佛教文化是我們的優勢,有利於我們的中華文化在全世界普及,提升我們這個民族的地位.
㈧ 中國是觀音菩薩創造的,你相信嗎
這句話復就不符合佛教制的教義,可見肯定是誰在胡扯的話。佛教一直強調,是眾生因緣和合而形成了宇宙世界,從來就沒有什麼創世主,佛菩薩也是應緣而生的,他們是來度眾生的,世界也不是他們創造的。
在佛經中,有一名大梵王,自以為是自己創造了世界,「曰我如父」,佛祖和他辯論,辯得他啞口無言呢
㈨ 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都是誰
一、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時時刻刻細心地,深入地觀察著和聆聽著,尋找世界上一切苦難的呼救聲音。世上所有的男女老少,凡遇到災難的危急時刻,只要誠心稱呼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請求救助,觀世音菩薩就會實時觀察到你的苦難,聽到你呼救的聲音,以大無畏的精神,用適當的化身,救你脫離苦難。正如『法華經、普門品』中所講的:『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所以說觀世音菩聖號的含義,就是大慈大悲,循聲救苦,無處不現身。 二、文殊菩薩: 文殊是文殊師利的簡稱。《文殊師利涅盤經》中所說:他是釋迦牟尼的大弟子,本是舍衛國(今印度西北)一個婆羅門貴族家庭中的公子,離家投奔釋迦牟尼學道,功德圓滿,修成菩薩身,並被尊為菩薩之首。文殊在四大菩薩中稱「大智」,常與右肋侍普賢並列於佛祖兩側,一佛二菩薩合稱「華嚴三聖」,文殊侍於佛左,專司智能,菩賢侍於佛右,司理。 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所有寺院內都供有文殊菩薩的雕像。聖誕日為農歷四月初四。 文殊菩薩展現出不同的風貌,有時手握蓮花,象徵智能的高尚純潔;有時手握寶劍,表示智能能斷除一切煩惱;有時騎坐金毛獅子,表示勇猛威武;有時安居蓮台,表示清凈無染;有時騎乘孔雀,表示飛揚自在。 三、普賢菩薩: 象徵佛陀理德,行德的菩薩與文殊菩薩之智德,證德相對。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右脅侍。和佛陀,文殊菩薩合稱華嚴三聖。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其塑像多騎六牙白象,代表佛法的大悲力。普賢菩薩的道場在四川的峨嵋山。 四、地藏菩薩: 佛滅度1500年後,地藏菩薩降跡新羅王家,姓金名喬覺,軀體雄偉,頂聳奇骨,嘗自誨曰:六籍寰中,三清術內,唯第一義與方寸合.唐高宗永徽四年,金喬覺二十四歲落發,渡海入大唐國。地藏菩薩金喬覺至江南池州九華山,樂此勝景,於山中覓得一石洞,靜居修持.菩薩苦修時,曾遭毒蛇咬傷,穩然不動。忽有一婦人出現,作禮饋葯雲:小兒無知,願出泉以補過。此婦人實為九華山神。地藏菩薩金喬覺向當地紳士閔讓和募化一袈裟之地,閔公許之。孰料菩薩袈裟一展,遍覆九華山山水水,閔公見其神異,遂盡舍九華為菩薩道場,並與其子雙雙出家陪侍菩薩。今地藏聖像左右侍者即閔公及其子道明。當地鄉老諸葛節率群老登高攬勝,見菩薩獨居石室,用斷足鼎煮食白土和少量米粒,驚嘆:菩薩如此苦行,我等供奉不周。遂集資建寺,延請菩薩安居.新羅僧眾得知菩薩在九華苦行顯異,相率渡海前來求法.唐開元二十六年(一說唐貞元十九年)七月三十日夜,菩薩召眾徒告別,跏趺示寂,其時山鳴石隕,扣鍾嘶嗄,群鳥哀啼,世壽九十九歲.菩薩入寂二十年,仍顏貌如生。唐至德二年,僧徒在南台建塔供奉。寶塔建成後,常見發光如火,南台由此得名神光嶺。地藏菩薩垂跡九華一千二百多年來,朝山進香者接踵而至,歲無虛日,香火之盛甲於天下。
㈩ 中國佛教里有那些佛和菩薩
五方佛: 東方不動(身)佛;南方寶生佛;中央毗盧遮那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豎三世佛:
過去佛的燃燈上古佛,加上現在世的釋迦佛(原名:悉達多),以及未來世的彌勒佛
橫三世佛:
中間是釋迦牟尼佛,右有文殊菩薩,左立普賢菩薩;
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兩旁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左邊為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葯師佛,兩旁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
大乘佛教中分應化身佛、法身佛、報身佛
法身即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湛然清凈,周遍法界,是體,現觀庄嚴論上
說:及一切相智,說名為法身.華嚴經中的毗盧遮那佛即指法身佛.
梵語毗盧遮那,華言遍一切處。謂煩惱體凈,眾德悉備,身土相稱,遍一切
處。能為色相所作依止,具無邊際真實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
亦名法身。佛,梵語具雲佛陀,華言覺,謂理性之體,本來覺了也。
報身佛是佛為菩薩顯示之身,登地以上的聖菩薩才能見到,是相,梵網經中的盧舍那佛就是報身佛.
應化身佛是佛為凡夫及二乘人(聲聞,緣覺)顯示之身.是用,如釋迦牟尼佛.
阿彌陀經
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
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
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凈光佛。
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
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
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
過去七佛 □婆屍佛、屍棄佛、□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
辟支迦佛陀
簡稱辟支、辟支迦佛、辟支佛等,華話為緣覺,或獨覺,因觀飛花落葉或十二因緣而開悟證道,故名緣覺,又因無師友之教導,全靠自己之覺悟而成道,故又名獨覺。
中乘佛教也叫做「辟支佛乘」的佛教,辟支佛比小乘要高一點,比如說中國的老子,他可以說是辟支佛乘的代表者。辟支佛,他在多生累劫以前,遇到因緣,也皈依了佛陀,成為佛的弟子,聞佛講說十二因緣法,那個時候,他修行還沒有證到果位;到了今生,轉世為人,沒有遇到佛陀出世,也沒有看到佛教的經典,他照他過去所修無為之法,修成證到辟支佛果,就叫辟支佛乘。因為他比小乘高一點,所以叫做中乘辟支佛。他和小乘一樣,也是沒有發心來度化眾生,他只是看了飛花落葉,四時凋謝,世事的變化,或者見十二因緣法而證了果,叫做「辟支佛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