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司馬遷發明了什麼 有史記嗎
創造性的以「紀傳體」的方式寫史書。
我國最早的紀傳體史書,也是我國最優秀的一部史書,是西漢
司馬遷編纂的〈史記〉。〈
② 司馬遷寫得什麼書
是《史記》,它是我國歷史學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是司馬遷對我國民族文化特別是歷史學方面的極其寶貴的貢獻。全書包括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本紀」除《秦本紀》外,敘述歷代最高統治者帝王的政跡;「表」是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是全書敘事的聯絡和補充;「書」是個別事件的始末文獻,它們分別敘述天文、歷法、水利、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發展和現狀,與後世的專門科學史相近;「世家」主要敘述貴族侯王的歷史;「列傳」主要是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階層人物的傳記,少數列傳則是敘述國外和國內少數民族君長統治的歷史。《史記》就是通過這樣五種不同的體例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配合和補充而構成了完整的體系。它的記事,上自黃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101)年間,全面地敘述了我國上古至漢初三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面的歷史發展,是我國古代歷史的偉大總結。
參考資料:http://www.ld.nbcom.net/shiji/
③ 司馬遷的主要著作是《》
司馬遷的主要著作是《史記》。
《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該著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司馬氏世代為太史,整理和論述歷史。司馬遷子承父志,繼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
但是,事出意外,天漢三年(前98年),李陵戰敗投降匈奴,司馬遷因向漢武帝辯護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獄,並處以宮刑,在形體和精神上給了他巨大的創傷。
出獄後任中書令,他忍辱含垢,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前後經歷了14年,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④ 司馬遷的主要的著作是什麼
司馬遷的主要著作是《史記》。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⑤ 司馬遷寫過什麼書
《史記》 又叫《太史公記》
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太初四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
⑥ 司馬遷寫過什麼書啊
史記 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大部分 3000年左右的歷史 一百三十 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一十五字
⑦ 司馬遷的著作有哪些
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史學家司馬談之子。早年遍游南北,考察風俗,採集傳說。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前108年)繼父職,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年)與大中大夫公孫卿、壺遂等共訂《太初歷》,對歷法進行改革。後因替李陵軍敗降匈奴事辯護,得罪下獄,受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發憤繼續完成所著史籍。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後稱《史記》,是我國最早的通史。此書創立紀傳體史書的形式,書中不少傳紀語言生動,形象鮮明,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對後世史學與文學都有深遠的影響。
⑧ 司馬遷發明了什麽
創造性的以「紀傳體」的方式寫史書。 我國最早的紀傳體史書,也是我國最優秀的一部史書,是西漢 司馬遷編纂的〈史記〉。〈
紀傳體是以「本紀」和「列傳」為主體的史書寫作體裁。「本紀」的內容是記述帝王生平事件的,按時間順序記載重大事件,排列在全書最前面。「列傳」主要是人物傳記。不論是《史記》,還是其他紀傳體史書,「列傳」都是全書中篇幅最多的。在「二十五史」中,一般把列傳放在最後面。
在「本紀」、「列傳」之外,《史記》還有「表」、「書」、「世家」。「表」採用表格的形式,按一定的順序,譜列人物和事件。「書」專門記載典章制度,每一篇「書」,猶如一部專史。「世家」主要用來記載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歷史。
紀傳體,很有助於有條理地記載歷史,是《史記》的偉大發明。當然,這種體例非常深刻地烙上了中國儒家的思想道德的烙印,「天地君親師」的道德觀和倫理觀直接的體現就是帝王的特殊性。
⑨ 司馬遷寫了什麼書
史記《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 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傳記的一種,主要記諸侯之事。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約成書於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巨著後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後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 「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近人梁啟超稱贊這部巨著是「千古之絕作」(《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
⑩ 司馬遷的主要著作是
司馬遷的主要著作是《史記》。
《史記》是西方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的一部史書。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通史。它被列為「二十四史」,記載著黃帝時代的遠古傳說。漢武帝元年有3000多年的歷史。再加上後來的《漢書》、《漢書》、《三國志》、《前四史》。
《史記》對後世歷史和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傳記史的開拓方法是對後世「正史」的繼承。同時,《史記》也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它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被魯迅譽為「史家之歌,無韻之離騷」,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翔等人認為,這本書是「有條不紊,不驕,不質」。
《史記》包括十二卷(載於皇帝的政績)、三十家(記諸侯、漢代諸侯、尊榮、垂死)、七十節(記重要人物的事跡、主要敘述者、末代一是文章自訂,十張表(大事年表),八本書(記各種規章制度、音樂、性情、歷法、天文、禪修、水利、財政,共130篇,五十二篇六千五百多。
(10)司馬遷發明了什麼書擴展閱讀:
史記取材:
《史記》取材相當廣泛。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
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搜集的材料做了認真的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如不列沒有實據的三皇,以五帝作為本紀開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採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於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