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鋼結構什麼時候開始廣泛應用於建築
最早在建造房屋中使用的金屬結構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未的英國。由於當時棉紡廠經常發生火災,因而在廠房結構中採用了鐵框架。100年後,美國的芝加哥學派建造了一批鋼結構摩天大樓,法國工程師埃菲爾建造了著名的鐵塔,金屬建築從此進入了第一個光輝時代。在那個時代,人們也建造金屬結構的獨戶住宅,有些金屬住宅,至今狀態良好。
在以後的半個多世紀里,鋼筋混凝土結構興起,金屬在建築領域里失去了它的名聲和魅力,主要用於建造工廠、飛機庫等。
鋼結構建築在20世紀60年代再次開始新發展。建築鋼材獲得了突破性進展,計算機也開始早期應用,金屬建築的各種結構體系日趨成熟。70年代法國蓬皮杜文化中心建成,高科技潮流開始出現;到80、90年代,雷諾汽車零件配送中心、香港匯豐銀行、法國里昂機場TGV鐵路客運站、日本關西國際機場等則把鋼結構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與此同時,建築師們在中小型項目中,也把鋼結構技藝發揮得淋漓盡致,如FRANCE建築工作室設計的大學生餐廳、儒勒.瓦爾納中學、美國ABC公司製造的住宅等。特別值得指出的是,西方發達國家已提出預工程化金屬建築概念,預工程化金屬建築是指將建築結構分成若干模塊在工廠加工完成,從而使鋼結構建築的設計、加工和安裝得以一體化,這就大大降低了建築成本(比傳統結構型式低10~20%),縮短了施工周期,使鋼結構的綜合優勢更加明顯。
⑵ 世界上著名的鋼結構工程,鋼結構建築有哪些
不用說的,世界前幾大高的建築都是鋼結構的,混凝土結構上不到那麼高的。
你可以自己看一下。
例如:
哈利法塔838米、蘇州蘇南中心729米(在建)、武漢綠地中心636米(在建)、上海中心632米、天津117大樓621米、麥加皇家釧塔飯店601米、廣州塔600米、深圳平安金融大廈600米
著名的當然還有:中央電視台、國家體育館、水立方、金茂大廈、台北101、香港中銀大廈等等。
⑶ 鋼結構的生產工藝
1、放樣:包括核對圖紙的安裝尺寸和孔距,以1:1大樣放出節點,核對各部分的尺寸,製作樣板和樣桿作為下料、彎制、銑、刨、制孔等加工的依據。
2、號料:包括檢查核對材料,在料上劃出切割、銑、刨、制孔等加工位置,打沖孔,標出零件編號等。號料應注意以下問題:
1)根據配料表和樣板進行套裁,盡可能節約材料。
2)應有利於切割和保證零件質量。
3)當工藝有規定時,應按規定取料。
3、切割下料:包括氧割(氣割)、等離子切割等高溫熱源的方法和使用機切、沖模落料和鋸切等機械的方法。
4、平直矯正:包括型鋼矯正機的機械矯正和火焰矯正等。
5、邊緣及端部加工:方法有鏟邊、刨邊、銑邊、碳弧氣刨、半自動和自動氣割機、坡口機加工等。
6、滾圓:可選用對稱三軸滾圓機、不對稱三軸滾圓機和四軸滾圓機等機械進行加工。
7、煨彎:根據不同規格材料可選用型鋼滾圓機、彎管機、折彎壓力機等機械進行加工。當採用熱加工成型時,一定要控制好溫度,滿足規定要求。
8、制孔:包括鉚釘孔、普通連接螺栓孔、高強螺栓孔、地腳螺栓孔等。制孔通常採用鑽孔的方法,有時在較薄的不重要的節點板、墊板、加強板等制孔時也可採用沖孔。鑽孔通常在鑽床上進行,不便用鑽床時,可用電鑽、風鑽和磁座鑽加工。
9、鋼結構組裝:方法包括地樣法、仿形復制裝配法、立裝法、胎模裝配法等。
10、焊接:是鋼結構加工製作中的關鍵步驟,要選擇合理的焊接工藝和方法,嚴格按要求操作。
11、摩擦面的處理:可採用噴砂、噴丸、酸洗、打磨等方法,嚴格按設計要求和有關規定進行施工。
12、塗裝:嚴格按設計要求和有關規定進行施工。
⑷ 鋼結構的發展歷程
中國雖然早期在鐵結構方面有卓越的成就,但長期停留於鐵制建築物的水平。直到19世紀末,我國才開始採用現代化鋼結構。新中國成立後,鋼結構的應用有了很大的發展,不論在數量上或質量上都遠遠超過了過去。輕鋼結構的樓面由冷彎薄壁型鋼架或組合梁、樓面OSB結構板,支撐、連接件等組成。所用的材料是定向刨花板,水泥纖維板,以及膠合板。在這些輕質樓面上每平方米可承受316~365公斤的荷載。
鋼結構建築的多少,標志著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經濟實力和經濟發達程度。進入2000年以後,我國國民經濟顯著增長,國力明顯增強,鋼產量成為世界大國,在建築中提出了要「積極、合理地用鋼」,從此甩掉了「限制用鋼」的束縛,鋼結構建築在經濟發達地區逐漸增多。特別是2008年前後,在奧運會的推動下,出現了鋼結構建築熱潮,強勁的市場需求,推動鋼結構建築迅猛發展,建成了一大批鋼結構場館、機場、車站和高層建築,其中,有的鋼結構建築在製作安裝技術方面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如奧運會國家體育場等建築。
奧運會後,鋼結構建築得到普及和持續發展,鋼結構廣泛應用到建築、鐵路、橋梁和住宅等方面,各種規模的鋼結構企業數以萬計,世界先進的鋼結構加工設備基本齊全,如多頭多維鑽床、鋼管多維相貫線切割機、波紋板自動焊接機床等。並且現在數百家鋼結構企業的加工製作水平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如鋼結構製作特級和一級企業。近幾年,鋼產量每年多達6億多噸,鋼材品種完全能滿足建築需要。鋼結構設計規范、鋼結構材料標准、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以及各種專業規范和企業工法基本齊全。
鋼結構下遊行業對鋼結構行業的發展具有較大的牽引和驅動作用,它們的需求變化直接決定了行業未來的發展狀況。
1.鋼結構的上遊行業為鋼鐵等原材料供應行業
鋼鐵行業是鋼結構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鋼鐵行業的技術進步為鋼結構的應用創造了有利條件。國內鋼鐵行業的一些大企業已經開始了建築結構用鋼的品種和技術的研發,相繼開發了高強鋼和耐火、耐候、耐海水、抗層狀撕裂、抗低溫用鋼,以及H 型鋼、高性能彩塗鋼板、冷彎型鋼等,為鋼結構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應用基礎。
2、上下游對本行業的影響
鋼結構的上游主要是鋼鐵行業,鋼材產品價格波動直接影響本行業的采購成本。從整體上看,上遊行業基本屬於競爭性行業,生產用於鋼結構的各類鋼板、鋼管、型鋼等鋼材,其中H 型鋼和中厚板是鋼結構建築中最為常用的產品。產業洞察研究數據2011 年粗鋼產量達6.96 億噸,產量相對飽和,鋼結構生產所需的原材料能獲得穩定的供應。
下遊行業對鋼結構行業的發展具有較大的牽引和驅動作用,它們的需求變化直接決定了行業未來的發展狀況。鋼結構以其強度高、自重輕、抗震性能好、工業化程度高、施工周期短、可塑性強、節能環保等綜合優勢,在工業廠房、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文教體育建設、電力、橋梁、海洋石油工程、航空航天等行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市場空間逐步擴大。另外,一旦住宅鋼結構市場取得突破,逐步取代傳統建築形態進入住宅建設領域,鋼結構行業將引來爆發性的增長。
⑸ 想找一家精工鋼結構廠家製造小發明。
找一些街道的小型工場,有部車床加工的就可以了,部件少於5個的話一般1000元以下。
⑹ 輕鋼結構的歷史
鋼結構是現代建築工程中較普通的結構形式之一。我國是最早用鐵製造承重結構的國家,遠在秦始皇時代(公元前246-219年),就已經用鐵做簡單的承重結構, 而西方國家在17世紀才開始使用金屬承重結構。公元3-6世紀, 聰明勤勞的我國人民就用鐵鏈修建鐵索懸橋,著名的四川瀘定大渡河鐵索橋,雲南的元江橋和貴州的盤江橋等都是我國早期鐵體承重結構的例子。 我國雖然早期在鐵結構方面有卓越的成就,但由於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的束縛,科學不發達。因此,長期停留於鐵制建築物的水平。直到19世紀末,我國才開始採用現代化鋼結構。新中國成立後,鋼結構的應用有了很大的發展,不論在數量上或質量上都遠遠超過了過去。在設計、製造和安裝等技術方面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掌握了各種復雜建築物的設計和施工技術,在全國各地已經建造了許多規模巨大而且結構復雜的鋼結構廠房、大跨度鋼結構民用建築及鐵路橋梁等,我國的人民大會堂鋼屋架,北京和上海等地的體育館的鋼網架,陝西秦始皇兵馬佣陳列館的三鉸鋼拱架和北京的鳥巢等。
《鋼結構設計規范》GBJ17-88已經於2003年12月1日起廢除,現時實行的是《鋼結構設計規范》GB50017-2003輕鋼結構即輕型鋼結構建築體系,是以熱軋輕型 H 鋼、輕型焊接型鋼、高頻焊接型鋼、冷彎薄壁型鋼、薄鋼板和薄壁鋼管等高效能結構鋼材和高效功能材料為主,以各類高效裝飾連接材料為輔組裝而成,能滿足建築特定使用功能和特定空間需求的輕型全裝配鋼結構建築。
⑺ 中國鋼結構協會的發展歷史
中國鋼結構協會 是由中國鋼結構行業的企、事業單位和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企業家自願組成具有法人地位的全國性行業經濟技術團體,組建於 1984 年 6 月。協會由原冶金、建設、石油、化工、機械、船舶、電力、鐵道、交通、航空等十餘個部委、總公司下屬的設計、研究、製造、安裝、鋼鐵生產廠等 2600 余個團體會員單位組成。協會管理登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主管單位為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協會遵守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代表會員利益,維護會員的合法權益。堅持科學發展觀引領行業發展,發揮在政府和企事業單位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為企業服務、為行業服務、為政府服務、為社會服務。依靠科學技術進步,促進鋼結構事業發展,組織與鋼結構行業有關單位進行跨部門、跨行業、跨學科的聯合,把協會建設成國內有威信、國際有影響的行業組織。協會2010年通過民政部全國性行業協會商會評估,被授予AAAA等級。
⑻ 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金屬結構顯微鏡的是
B 列文虎克
1673年有個名叫列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的荷蘭人用自己製造的顯微鏡觀察到了被他稱為「小動物」的微生物世界。他在給英國皇家學會寫了許多信,介紹他的觀察結果,他發現了桿菌、球菌和原生動物,表明他實實在在看到並記錄了一類從前沒有人看到過的微小生命。因為這個偉大的發現,他當上了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所以今天我們把列文虎克看成是微生物學的開山祖。不過,在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後差不多過了200年,人們對微生物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對它們的形態進行描述上,並不知道原來是這些微小生命的生理活動對人類健康和生產實踐有那樣的重要關系。
列文虎克出生在荷蘭東部一個名叫德爾福特的小城市,16歲便在一家布店裡當學徒,後來自己在當地開了家小布店。當時人們經常用放大鏡檢查紡織品的質量,列文虎克從小就迷上了用玻璃磨放大鏡。正好他得到一個兼做德爾福特市政府管理員的差事,這是一個很清閑的工作,所以他有很多時間用來磨放大鏡,而且放大倍數越來越高。因為放大倍數越高,透鏡就越小,為了用起來方便,他用兩個金屬片夾住透鏡,再在透鏡前面按上一根帶尖的金屬棒,把要觀察的東西放在尖上觀察,並且用一個螺旋鈕調節焦距,製成了一架顯微鏡。連續好多年,列文虎克先後製作了400多架顯微鏡,最高的放大倍數達到200—300倍。用這些顯微鏡,列文虎克觀察過雨水、污水、血液、辣椒水、腐敗了的物質、酒、黃油、頭發、精液、肌肉和牙垢等許多物質。從列文虎克寫給英國皇家學會的200多封附有圖畫的信里,人們可以斷定他是全世界第一個觀察到球形、桿狀和螺旋形的細菌和原生動物,還第一次描繪了細菌的運動。
列文虎克活到91歲。直到逝世,他除了用自己製作的顯微鏡觀察和描繪觀察結果外,別無愛好。雖然他活著的時候就看到人們承認了他的發現,但要等到100多年以後,當人們在用效率更高的顯微鏡重新觀察列文虎克描述的形形色色的「小動物」,並知道他們會引起人類嚴重疾病和產生許多有用物質時,才真正認識到列文虎克對人類認識世界所作出的偉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