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歷年國家發明一等獎

歷年國家發明一等獎

發布時間:2021-08-25 02:49:48

㈠ 新中國成立以來被國家授予第一個特等發明獎的科學家是

1981年6月6日,國家科委、國家農委聯合召開授獎大會,授予全國秈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袁隆平等人特等發明獎。

㈡ 中國科技發明創造一等獎 是誰得的 能否簡單介紹下

黃伯雲

黃伯雲,男,漢族,1945年11月出生,湖南省南縣人,中共黨員。

黃伯雲教授1969年畢業於中南礦冶學院特種冶金系,1986年在美國愛阿華州大學獲博士學位,隨後進入美國田納西大學和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88年回國。

黃伯雲教授長期從事粉末冶金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在航空制動材料、高溫金屬間化合物和特種功能材料研究與應用方面開展了許多創造性的工作,為飛機剎車材料的國產化、國家飛機剎車材料重點工程和創立國內一流、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粉末冶金高技術輻射基地和人才培養基地作出了突出貢獻。獲國家級獎3項,省部級二等以上獎8項,80餘篇論文被SCI和EI收錄,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黃伯雲教授現任的主要學術職務有:國家863高技術新材料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常務理事、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粉末冶金國家工程中心主任、《中國有色金屬學報》和《中南工業大學學報》主編等。

㈢ 2008年國家科技創新獎獲獎項目有哪些

據中央電視台報道,200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的獎項今日一一揭曉,一大批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在抗震救災、以及北京奧運會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科技成果,成為本年度的最大贏家。 倍受關注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次評選產生了兩位科學家,他們當中一位是被稱為中國神經外科開拓者之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忠誠,另外一位是在稀土元素分離以及應用中做出重要貢獻的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光憲。 除了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技獎還包括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技術進步獎和國際科技合作獎。 據報道,注重應用研究、體現中國重大原始創新能力的技術發明一等獎連續5年「名花有主」,這次共有3個項目獲獎,涉及航天等領域。而同樣體現原始創新能力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繼去年空缺後,再度出現空缺,只產生了34個二等獎。從一個側面說明中國原始創新能力雖然已在逐年增強,但重大基礎科學研究原創成果依然稀缺。 此外,「青藏鐵路工程」等3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51個解決國家需求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3位外國專家獲得國際合作獎。參考資料: http://news.cctv.com/society/20090109/111045.shtml

㈣ 2000-2011年歷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及其獲獎原因 請言簡意賅的介紹

歷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得主

2000:吳文俊、袁隆平

吳文俊在代數拓撲學領域的奠基性工作,半個世紀以來對國際數學領域的發展一直產生著廣泛而積極的影響。
他運用計算機進行數學定理證明和非線性方程組求解,徹底改變了數學機械化領域的面貌,為信息時代數學發展開辟了新途徑。
袁隆平突破經典遺傳理論的禁區,提出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
現在中國雜交水稻的優良品種已佔中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平均增產20%。

2001:王選、黃昆

王選長期致力於文字、圖形和圖像的計算機處理研究,應用自己的發明成果開發漢字激光照排系統並形成產業,取代沿用了上百年的鉛字印刷,推動了中國報業和出版業的跨越式發展。
黃昆在固體物理學研究方面做出了許多開拓性的重大貢獻,推動了固體物理學的發展。

2002:金怡濂

他是中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之一,主持完成了中國多台大型、巨型計算機的研製,系統和創造性地提出了巨型機體系結構、設計思想和實現方案,推動了中國計算機事業特別是巨型計算機的跨越式發展。

2003:劉東生、王永志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東生,長期奮斗在地球科學研究領域,在黃土研究方面作出了大量原創性研究成果,使中國在第四紀地質學與環境地質學研究方面居於國際地球科學前沿。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從1992年起擔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開創者之一,也是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之一。

2004:空缺

2005: 吳孟超 葉篤正

肝臟外科學家吳孟超,創立了肝臟外科的關鍵理論和技術體系。開辟了肝癌基礎與臨床研究的新領域。創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肝臟疾病研究和診療中心,培養了大批高層次專業人才。

中國氣象學家葉篤正,開創了青藏高原氣象學,創立了大氣長波能量頻散理論,創立了東亞大氣環流和季節突變理論。創立了大氣運動的適應尺度理論。開拓全球變化科學新領域,對中國現代氣象業務事業發展的卓越貢獻。

2006年 李振聲(1931— ,遺傳學家,小麥遠緣雜交的奠基人)

2007年 閔恩澤(1924— ,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 吳征鎰(1919— ,著名植物學家

2008年 兩位科學家獲得最高國家科學技術獎,一位獲獎者是被稱為中國神經外科事業的開拓者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忠誠,另外一位獲獎者是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光憲。

2009年:孫家棟
遼寧省復縣人,1929年生,男,中共黨員,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8歲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預科學習俄語,後轉入汽車系。新中國開始組建空軍後,品學兼優的孫家棟作為急需的俄語翻譯人才被選送入伍。
谷超豪(1926-),數學家。復旦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溫州人。1948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數學系,1953年起在復旦大學任教,1957年赴前蘇聯莫斯科大學進修,獲科學博士學位。歷任復旦大學副校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撰有《數學物理方程》等專著。研究成果「規范場數學結構」、「非線性雙曲型方程組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經典規范場」分別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三等獎、09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2010年1月11日,谷超豪院士獲得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0年:王振義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於2011年1月14日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師昌緒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內科血液學專家王振義榮獲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1年:
1.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粒子加速器事業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謝家麟
2.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著名建築與城鄉規劃學家、新中國建築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環境科學創建者吳良鏞榮獲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中國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共授獎374個項目和10位科技專家,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國家自然科學獎3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55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83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8人。其中,「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2012:
謝家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粒子加速器事業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
吳良鏞: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著名建築與城鄉規劃學家、新中國建築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環境科學創建者。

㈤ 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頒發給了誰

在航空、航天、交通等高端裝備製造領域,有「一克重就是一克金」的說法,材料越輕結構工作效能越高。目前國際通用的碳纖維復合材料可以顯著提高裝備性能,但加工過程極易產生損傷,制約其廣泛應用。201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授予大連理工大學賈振元團隊,表彰其發明的「高性能碳纖維復合材料構件高質高效加工技術與裝備」解決了碳纖維復合材料構件高質高效加工難題,將我國碳纖維復合材料構件加工技術水平推進到國際前沿。

經過10多年攻關,團隊研發出13台套高性能碳纖維復合材料數控加工工藝裝備,成為我國航空航天多個重點型號關鍵復合材料構件加工的唯一裝備,實現了從無法加工或手工加工到低損傷數字化加工的跨越。成果已在航天一院、航天三院、中航工業、中國商飛等企業應用,突破了某新型航天裝備艙段、某飛行器筒段、某系列直升機旋翼、某重型飛機調節板、大型客機機身筒段試驗件、高鐵車身試驗件等關鍵復合材料構件高質高效加工難題,打破國外封鎖。

㈥ 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是啥最高獎嗎

您好!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是該獎項的最高獎。
國家技術發明獎的評審,對候選人所做出的技術發明,從難易復雜程度、技術思路新穎程度、技術創新程度、主要技術經濟指標的先進程度,對技術進步的推動作用、推廣應用程度、已獲經濟或者社會效益及發展應用前景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定,據此決定授獎等級。
基本評定標准如下:
1、屬國內外首創的重大技術發明,技術思路獨特,技術上有重大的創新,技術經濟指標達到了同類技術的領先水平,推動了相關領域的技術進步,已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可以評為一等獎。
2屬國內外首創,或者國內外雖已有、但尚未公開的重大技術發明,技術思路新穎,技術上有較大的創新,技術經濟指標達到了同類技術的先進水平,對本領域的技術進步有推動作用,並產生了明顯的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可以評為二等獎。
謝謝閱讀!

㈦ 海南大學在1982年獲得國家發明一等獎的科研成果是

你應該說的是「橡膠樹在北緯18-24度大面積種植技術」,這個技術是由許多單位共同研究出來的,其中有華南熱帶作物學院,也就是華南熱帶農業大學,2008年海南大學與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合並,更名為海南大學。下面是報道:
國家科委發明評選委員會評定 橡膠北移栽培技術獲發明一等獎

第1版()
專欄:

國家科委發明評選委員會評定
橡膠北移栽培技術獲發明一等獎
本報訊記者王友恭、通訊員雷於新報道:國家科委發明評選委員會18日舉行的第十二次會議評定:我國科技工作者首創的一整套橡膠北移栽培技術,為國家發明一等獎。
這項包括選擇地勢、營造防護林、選用抗風、抗寒品種、割膠技術在內的成果發明者,是廣東省農墾總局、雲南省農墾總局、廣西農墾局、福建農業廳農墾局、華南熱帶作物科學研究院、華南熱帶作物學院等單位。中國科學院等單位的地理、土壤、氣象等科學工作者也為此做了不少工作。
國外歷來認為,橡膠樹只能在赤道以南10度、以北15度范圍內的高溫、多雨、靜風地區栽培。我國橡膠科技工作者在黨中央的關懷下,得到廣大農墾職工的支持,自力更生、協作攻關,在南起海南島,北到福建龍溪地區的范圍內,成功地栽培並收割了橡膠,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唯一在北緯18度到24度地區大面積種橡膠的國家。
橡膠北移主要遇到冬季低溫和夏秋季強台風兩大危害。科技工作者克服種種困難,初步建立了橡膠科學技術體系。
這項發明在科學上具有重大價值。橡膠屬裸芽植物,幼芽沒有鱗片保護,經不住寒冷。我國的發明打破了「裸芽植物不能北移」的論斷,在植物馴化、育種的研究上,打開了人們的思路,開闊了眼界。這項發明已經引起世界產膠國的重視。
(詳細報道見第三版)

閱讀全文

與歷年國家發明一等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海信濮塘 瀏覽:376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