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錢永健發明

錢永健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24 22:59:53

㈠ 急求錢永健的個人簡歷,諾貝爾獎產品研究過程和成果及作用.

錢永健
[編輯本段]1.美籍華裔化學家
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之一
個人簡介
姓名:錢永健 英文:Roger Yonchien Tsien.羅傑錢
性別:男
出生:1952年5月
生於:紐約 成長:新澤西州利文斯頓 國籍:美國 祖籍:中國浙江杭州
父親:錢學榘,美國波音公司的工程師(與錢學森同系錢王第34世孫) 母親:李懿穎
舅舅: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程學教授。
哥哥:錢永佑(Richard Tsien),神經生物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斯坦福大學教授、曾任生理系主任
堂兄:錢永剛(錢學森的長子),解放軍某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
榮譽:
1968年,即以金屬如何與硫氰酸鹽結合為題獲西屋科學天才獎 (The Westinghouse Science Talent)
1972年,拿了美國國家優等生獎學金進入哈佛大學獲學士(化學和物理,Witha National Merit Scholarship)
1977年,獲得劍橋大學博士及博士後(生理學)。
1981年,錢永健來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並在這里工作8年,成為大學教授。
1989年,錢永健將他的實驗室搬到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現在他是該校的葯理學教授以及化學與生物化學教授。
1995年,當選美國醫學研究院院士,
1998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重要獎項
1968年,即以金屬如何與硫氰酸鹽結合為題獲西屋科學天才獎 (The Westinghouse Science Talent)
1991年,帕薩諾基金青年科學家獎;
1995年,比利時阿圖瓦-巴耶-拉圖爾健康獎;
1995年,蓋爾德納基金國際獎;
1995年,美國心臟學會基礎研究獎;
2002年,美國化學學會創新獎;
2002年,荷蘭皇家科學院海內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獎;
2004年,世界最高成就獎之一以色列沃爾夫獎醫學獎。
2004年,獲沃爾夫獎(Wolf Prize in Medicine),全美化學學會,蛋白質學會等多項大獎
2008年,與美國生物學家馬丁·沙爾菲和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2名科學家以綠色熒光蛋白的研究獲得該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生物發光現象研究】
1994年,華裔美國科學家錢永健(Roger Y Tsien)開始改造GFP,有多項發現。世界上用的大多數是錢永健實驗室改造後的變種,有的熒光更強,有的黃色、藍色,有的可激活、可變色。到一些不常用做研究模式的生物體內找有顏色的蛋白成為一些人的愛好,現象正如當年在嗜熱生物中找到以後應用廣泛的PCR用多聚酶後的一波浪潮。不過真發現的有用東西並不很多。成功的例子有俄國科學院生物有機化學研究所Sergey A. Lukyanov實驗室從珊瑚里發現其他熒光蛋白,包括紅色熒光蛋白。
生物發光現象,下村修和約翰森以前就有人研究。螢火蟲發熒光,是由熒光酶(luciferase)作為酶催化底物分子熒光素(luciferin),有化學反應如氧化,以後產生熒光。而蛋白質本身發光,無需底物,起源是下村修和約翰森的研究。
下村修和約翰森用過幾種實驗動物,和本故事相關的是學名為Aequorea victoria的水母。1962年,下村修和約翰森等在《細胞和比較生理學雜志》上報道,他們分離純化了水母中發光蛋白水母素。據說下村修用水母提取發光蛋白時,有天下班要回家了,他把產物倒進水池裡,臨出門前關燈後,依依不捨地回頭看了一眼水池,結果見水池閃閃發光。因為水池也接受養魚缸的水,他懷疑是魚缸成分影響水母素,不久他就確定鈣離子增強水母素發光。1963年,他們在《科學》雜志報道鈣和水母素發光的關系。其後Ridgway和Ashley 提出可以用水母素來檢測鈣濃度,創造了檢測鈣的新方法。鈣離子是生物體內的重要信號分子,水母素成為第一個有空間分辨能力的鈣檢測方法,是目前仍用的方法之一。
1955年Davenport和Nicol發現水母可以發綠光,但不知其因。在1962 年下村修和約翰森在那篇純化水母素的文章中,有個注腳,說還發現了另一種蛋白,它在陽光下呈綠色、鎢絲下呈黃色、紫外光下發強烈綠色。其後他們仔細研究了其發光特性。1974年,他們純化到了這個蛋白,當時稱綠色蛋白,以後稱綠色熒光蛋白GFP。Morin和Hastings提出水母素和GFP之間可以發生能量轉移。水母素在鈣刺激下發光,其能量可轉移到GFP,刺激GFP發光。這是物理化學中知道的熒光共振能量轉移(FRET)在生物中的發現。
下村修本人對GFP的應用前景不感興趣,也沒有意識到應用的重要性。他離開普林斯頓到 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後,同事普臘石(Douglas Prasher)非常感興趣發明生物示蹤分子。1985年普臘石和日裔科學家Satoshi Inouye獨立根據蛋白質順序拿到了水母素的基因(准確地說是cDNA)。1992年,普臘石拿到了GFP的基因。有了cDNA,一般生物學研究者就很好應用,比用蛋白質方便多了。
普臘石1992年發表GFP的cDNA後,不做科學研究了。他申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時,評審者說沒有蛋白質發光的先例,就是他找到了,也沒什麼價值。一氣之下,他離開學術界去麻省空軍國民衛隊基地,給農業部動植物服務部工作。當時他如果花幾美元,就可以做一個一般研究生都能做,但是非常漂亮的工作:將水母的GFP基因放到其他生物體內,比如細菌里,看到熒光,就完全證明GFP本身可以發光,無需其它底物或者輔助分子。
將GFP表達到其它生物體這項工作,1994年由兩個實驗室獨立進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做線蟲的Marty Chalfie實驗室,和加州大學聖迭哥分校、Scripps海洋研究所的兩位日裔科學家Inouye和Tsuji。
水母素和GFP都有重要的應用。但水母素仍是熒光酶的一種,它需要熒光素。而GFP蛋白質本身發光,在原理上有重大突破。
Chalfie的文章立即引起轟動,很多生物學研究者紛紛將GFP引入自己的系統。在一個新系統表達GFP就能在《自然》、《科學》上發表文章,其實不過是跟風性質,沒有原創性。
縱觀整個過程,從1961年到1974年,下村修和約翰森的研究遙遙領先,而很少人注意。如果其他生化學家願意,他們也可以得到水母素和GFP,技術並不特別難。在1974年以後,特別是八十年代後,後繼的工作,很多研究生都很容易做。其中例外是錢永健實驗室發現變種出現新顏色,並非顯而易見。
研究內容
錢永健是和下村修研究相關的一位重要科學家。他在成像技術中,有兩項重要工作都與下村修有一定關系。
第一項是鈣染料
1980年錢永健發明檢測鈣離子濃度的染料分子,1981年改進將染料引入細胞的方法,以後發明更多、更好的染料,被廣泛應用。檢測鈣的方法有三種:選擇性電極、水母素、鈣染料。在錢永健的鈣染料沒有出現以前,具有空間檢測能力的只有水母素,但當時水母素需要注射到細胞內,應用不方便,而錢永健的染料可以通透到細胞裡面去。水母素和鈣染料各有優缺點,目前用染料的人多。錢永健還發明了多種染料用於研究其他分子。
第二項是GFP
1994年起,錢永健開始研究GFP,改進GFP的發光強度,發光顏色(發明變種,多種不同顏色),發明更多應用方法,闡明發光原理。世界上應用的FP,多半是他發明的變種。他的專利有很多人用,有公司銷售。
錢永健的工作,從八十年代一開始就引人矚目。他可能是世界上被邀請給學術報告最多的科學家,因為化學和生物都要聽他的報告,既有技術應用、也有一些很有趣的現象。他1952年出生,年齡允許等很多年(而80高齡的下村修沒有這個優勢)。所以,錢永健多年被很多人認為會得諾貝爾獎,可以是化學、也可以是生理獎。必須指出,錢永健非常肯定下村修的工作,錢較早公開介紹下村修的發現。
兩兄弟分別獲Rhodes和Marshall學者獎(通常認為是美國大學生競爭性最強的兩個獎學金,柯林頓總統曾獲Rhodes).
錢學森堂侄與兩位美科學家共享諾貝爾化學獎
中新網10月8日電 綜合報道,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於當地時間10月8日11時45分左右(北京時間10月8日17時45分左右)宣布,將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日裔美國科學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美國科學家馬丁·查爾菲Martin Chalfie,以及美國華裔科學家錢永健。他們三人在發現綠色熒光蛋白方面作出突出成就。他們三人將分享諾貝爾獎金。
下村修和Martin Chalfie分別出生於1928年和1947年。他發明多色瑩光蛋白標記技術,為細胞生物學和神經生物學發展帶來一場革命。
按照傳統,2008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將在今年12月10日舉行。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和經濟學獎都將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今年諾貝爾獎每項獎金仍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
頒獎盛況
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貢諾•厄奎斯特首先宣讀了獲獎者名單。他說,這三位科學家因在發現和研究綠色熒光蛋白方面做出貢獻而獲獎。他們將平分諾貝爾化學獎獎金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 隨後,化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貢納爾•馮•海伊內和評委莫恩斯•艾倫貝里分別介紹了三位獲獎者的成就。他們說,綠色熒光蛋白是研究當代生物學的重要工具,藉助這一「指路標」,科學家們已經研究出監控腦神經細胞生長過程的方法,這些在以前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他們說,下村修1962年在北美西海岸的水母中首次發現了一種在紫外線下發出綠色熒光的蛋白質,即綠色熒光蛋白。隨後,馬丁•沙爾菲在利用綠色熒光蛋白做生物示蹤分子方面做出了貢獻;錢永健讓科學界更全面地理解綠色熒光蛋白的發光機理,他還拓展了綠色以外的其他顏色熒光蛋白,為同時追蹤多種生物細胞變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在記者招待會上,厄奎斯特撥通錢永健的電話向他表示祝賀。錢永健在回答新華社記者提問時說,華裔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會令華人感到驕傲和自豪,也能激勵更多中國年輕人投身於科研事業。錢永健還對在場媒體表示,他很高興能夠成為今年的獲獎者,雖然之前也有傳言,但這確實出乎預料。
錢永健的研究歷程
擁有「世界上最美麗的大腦」
在獲獎名單公布前夕,錢永健在電話中被告知他獲得了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並被邀請參加12月將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頒獎典禮。這無疑是錢永健至今為止獲得的最重要的獎項。
此前,錢永健已獲得無數有「含金量」的專業獎項,其中包括2004年獲得的有「諾貝爾指針」之稱的沃爾夫醫學獎。此外,他還擁有不少於60項的美國專利發明。
憑借化學與生物方面的天分,錢永健找到了讓綠色熒光蛋白更亮更持久發光的方法,並創造出了更廣泛的熒光蛋白色彩,包括黃、藍、橙等顏色。「我總是被色彩所吸引,」錢永健說,正是色彩,讓他的工作更有趣,「當工作進展得不順利時,因為色彩,我可以把工作繼續進行下去。如果我天生是色盲,估計我不會取得今天的成就了。」
錢永健的天分與成就是圈內人士公認的。錢永健長期的合作者、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國家顯微成像與研究中心的主任馬克·愛利斯門說,錢永健是他見過的最聰明的人。
他在接受《聖迭哥聯盟論壇報》采訪時這樣評價錢永健:「他擁有世界上最美麗的大腦,不僅因為他能夠深入思考如何填補已知科學領域的空白,更因為他知道如何發現新問題。他挖掘得很深,理解問題又快,還擅長把問題的各部分統一起來看,發現新的研究工具,以此幫助其他科學家挖掘其它新問題。」
對此,錢永健謙虛地強調自己並不是熒光蛋白的發現者,「我只是那一個製造工具的人。」
曾幾度「轉向」最終回歸化學
錢永健因為其在熒光蛋白研究領域的成果,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其實,興趣廣泛的他,並非從一開始就選擇了這條道路。
錢永健是一個擁有廣泛興趣的人。因為氣喘,小時候只能待家裡,由於對化學的愛好,於是他就在自家的地下室,搭起自己的「小化學實驗室」,擺弄瓶瓶罐罐。16歲時,錢永健還獲得西屋科學天才獎,當時他研究的是如何將金屬融進硫氰酸。這個「西屋科學天才獎」是全美最久遠,也是最負盛名的科學類比賽,獲獎者經常被看作是「小諾貝爾獲得者」。之後,他又通過獲得的西屋獎學金,進入哈佛大學念書。
雖然成績出色,但錢永健也有過對化學厭倦的時刻。在哈佛大學求學時,他就對呆板的課程設置頗為不滿,所以自己上了不少鋼琴課。
而在劍橋大學繼續深造時,他想做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所以從化學轉到了分子生物學,又轉到了海洋學。「我總有一些關於在藍色大海上航行的夢想,但是結果表明,我的工作和這個美夢無關。我的研究包括測量海灣的石油污染狀況。最後,我終於明白,我根本不關心藻海的深度問題。」
於是,錢永健又從海洋學轉到了生理學,並獲得博士學位。當時,他的研究主要側重於人腦,這對於他來說更有研究的樂趣。
在錢永健看來,人腦是一部讓人心醉的織布機,「它需要更為熟練、更為精細、更有創造性的方法把碎片拼織起來。」此後,他又「回歸」化學,開始了自己對於綠色熒光蛋白的研究之路。
對自己的癌症研究充滿信心
美國國家幼兒健康與人類發展學會的細胞器生物學負責人傑尼佛說:「錢永健有巨大的影響,正是他,展示了以綠色熒光蛋白為基礎的反應物的一系列應用可能,並且方便這一切在生物學界的使用,錢博士對於細胞生物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綠色熒光蛋白目前正受到科學界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而在1992年以前,關於綠色熒光蛋白的科研文章寥寥無幾,但僅去年,根據統計,與綠色熒光蛋白或熒光蛋白相關的科研文章達到12000篇。有科學家預測,這一數量還將持續增長。
錢永健對於熒光蛋白是否可以用在神經生物學以及癌症攻克方面有特別興趣。他的父親就是因為得癌而死。「他得了胰腺癌,診斷出來6個月後,他就離開了我們。」
雖然錢永健在熒光蛋白的研究領域已有了革命性貢獻,但他已計劃把這類工作留給他的同事,而把更多時間和精力用在人體狀況的研究方面,包括攻克癌症、動脈粥樣硬化以及中風之類疾病。
錢永健坦言,自己對癌症的研究可能沒有任何結果。「科學的歷史上,到處都是科學家在一項研究上成功,而在另一項研究上失敗的例子。」
不過,錢永健還是對自己的研究充滿信心,因為動物實驗已表明這項研究是有成功希望的。
生平
錢永健1952年出生於美國紐約,父親是一名機械工程師,舅舅們在麻省理工學院當工程學教授。童年時代的錢永健就顯露出科學天賦。
由於兒時患有哮喘,錢永健不得不盡量避免室外運動。他經常花上數小時在地下實驗室中做化學實驗。實驗產生的鮮艷色彩讓他著迷。
16歲那年,憑借一個金屬易受硫氰酸鹽腐蝕的調查項目,錢永健在美國全國性獎項「西屋科學人才選拔賽」中獲一等獎。這項比賽現名「英特爾科學人才選拔賽」,是美國歷史最久、最具聲望的科學競賽,參賽者以高中生為主,又稱「少年諾貝爾獎」。
錢永健1972年獲哈佛大學化學和物理學士學位,時年20歲。
有機染料
在英國劍橋大學讀研究生時,錢永健發明出一種更好的染料,可追蹤細胞內的鈣水平。
鈣在多種生理反應中扮演關鍵角色,包括神經沖動調節、肌肉收縮、受精作用等。不過,計量細胞內鈣水平的方法當時還相當原始,需要穿透細胞壁注射鈣結合蛋白,這種方法通常會毀壞研究細胞。
錢永健利用化學技術發明出有機染料,與鈣質結合時會戲劇性地改變熒光。
此外,錢永健還找到了為鈣質「上妝」的方法,使染料無需注射即可穿透細胞壁。
錢氏家族的傳奇
錢永健的父親錢學榘與錢學森是堂兄弟,兩人均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並赴美國留學。對於家族的長輩錢學森,錢永健非常推崇。去年在接受《細胞生物學雜志》采訪時,他特意提到,母親和父親的家族中有很多工程師,其中,錢學森是中國原子彈項目的負責人。
1952年,錢永健出生在紐約。或許是家學淵源,他打小就對科學產生興趣。讀小學時,父母給他買了化學實驗玩具,但他覺得不過癮。後來,錢永健在學校圖書館發現一本化學書,裡面講到怎麼將紫色的溶液變成綠色,他於是被化學深深吸引。讀高中的時候,他家地下室已經擺滿瓶瓶罐罐。兄弟倆甚至悄悄製造火葯,結果不慎起火,燒到乒乓球桌。盡管出現了事故,父母並沒有阻止孩子們的化學實驗,錢永健也只是將實驗地點搬到室外的混凝土露台。
16歲時,錢永健憑借美國科學基金會資助的一個化學項目,獲得專為中學生設立的西屋科學獎。不過,錢永健在哈佛大學就讀時,並不喜歡當時的化學教學方式,興趣開始向神經科學轉移。後來,他獲得獎學金,將前往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其指派的導師是理查德·阿德里安(Richard Adrian)。
當時,錢永健的大哥錢永佑(Richard Tsien)剛好從英國牛津返回。錢永佑後來在斯坦福大學任職,並且和錢永健一樣成為了美國科學院院士。錢永佑告訴弟弟,阿德里安是一位研究肌肉的電生理學家。錢永健頓時愣住了,因為那時他想研究的是大腦。
不過,阿德里安給了錢永健極大的自由度,錢永健開始研究如何觀察大腦的神經信號網路。1980年,錢永健發明出檢測鈣離子濃度的染料分子。鈣離子是生物體內的重要信號分子,因此,錢永健的這一發明被廣泛應用於生物體內成像技術。很長一段時期,生物學家們忽視了鈣離子的化學問題,化學家不了解鈣離子信號的生物意義。兼具化學和生物背景的錢永健,則在多次失敗之後有所斬獲。
兩年後,錢永健與漂亮的姑娘溫迪(Wendy Globe)成婚。

㈡ 錢永健的簡介,他有什麼成就

  1. 錢永健,1952年2月1日出生於美國紐約,祖籍浙江杭州,是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之一,美國生物化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聖地亞哥加利福尼亞大學生物化學及化學系教授。

  2. 1991年,帕薩諾基金青年科學家獎;

    1995年,比利時阿圖瓦-巴耶-拉圖爾健康獎;

    1995年,蓋爾德納基金國際獎;

    1995年,美國心臟學會基礎研究獎;

    2002年,美國化學學會創新獎;

    2002年,荷蘭皇家科學院海內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獎;

    2004年,獲沃爾夫獎(WolfPrizeinMedicine),全美化學學會,蛋白質學會等多項大獎

    2008年,與美國生物學家馬丁·沙爾菲和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2名科學家以綠色熒光蛋白的研究獲得該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㈢ 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錢永健等發明的綠色熒光蛋白標記技術,這項發明為細胞生物學和神經生物

C。
考點:化學性質與物理性質的差別及應用.
專題:物質的回性質與用途.
分析:可以根據物質的結構和答性質方面進行分析、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解答:解:綠色熒光蛋白分子中含有氨基(-NH2,具有鹼的性質),所以綠色熒光蛋白能和顯酸性的物質反應.羧基(-COOH,具有酸的性質),所以綠色熒光蛋白能和顯鹼性的物質反應.即綠色熒光蛋白既能與硫酸反應,又能與氫氧化鉀反應.
觀察選項,故選C.
點評:解答本題要掌握物質的結構,只有掌握了物質的結構才能確定物質具有的性質.

㈣ 錢永健等發明的綠色熒光蛋白標記技術,該綠色熒光蛋白分子具有什麼性質

D

因為既有H,又有OH,所以既可能顯酸性,也可能顯鹼性

㈤ 華裔科學家錢永健等發明了綠色熒游標記技術而獲得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若將綠色熒光蛋白基因植入腫瘤細胞

A、生物體的各種性狀都是由基因控制的,與細胞數目的多少無關.故不符合題意.
B、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生物體的各種性狀都是由基因控制的,即使低等的生物各性狀也是由基因控制的.故不符合題意.
C、按照現代的生物技術,可以通過轉基因工程改變作物的營養成分,從而獲得生物新品種.故不符合題意.
D、生物體由細胞組成,而細胞的細胞核中有攜帶遺傳物質的結構-染色體,染色體上的遺傳物質是DNA,每個DNA上有多個基因,基因才是控制性狀的基本遺傳單位.故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㈥ 諾貝爾獲得者錢永健發明染料分子,對中國的化學研究有哪些貢獻

錢永健利用化學技術發明出有機染料,與鈣質結合時會戲劇性地改變熒光

㈦ 錢永健的研究

擁有「世界上最美麗的大腦」
在獲獎名單公布前夕,錢永健在電話中被告知他獲得了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並被邀請參加12月將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頒獎典禮。這無疑是錢永健至今為止獲得的最重要的獎項。
此前,錢永健已獲得無數有「含金量」的專業獎項,其中包括2004年獲得的有「諾貝爾指針」之稱的沃爾夫醫學獎。此外,他還擁有不少於60項的美國專利發明。
憑借化學與生物方面的天分,錢永健找到了讓綠色熒光蛋白更亮更持久發光的方法,並創造出了更廣泛的熒光蛋白色彩,包括黃、藍、橙等顏色。「我總是被色彩所吸引,」錢永健說,正是色彩,讓他的工作更有趣,「當工作進展得不順利時,因為色彩,我可以把工作繼續進行下去。如果我天生是色盲,估計我不會取得今天的成就了。」
錢永健的天分與成就是圈內人士公認的。錢永健長期的合作者、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國家顯微成像與研究中心的主任馬克·愛利斯門說,錢永健是他見過的最聰明的人。
他在接受《聖迭哥聯盟論壇報》采訪時這樣評價錢永健:「他擁有世界上最美麗的大腦,不僅因為他能夠深入思考如何填補已知科學領域的空白,更因為他知道如何發現新問題。他挖掘得很深,理解問題又快,還擅長把問題的各部分統一起來看,發現新的研究工具,以此幫助其他科學家挖掘其它新問題。」
對此,錢永健謙虛地強調自己並不是熒光蛋白的發現者,「我只是那一個製造工具的人。」
曾幾度「轉向」最終回歸化學
錢永健因為其在熒光蛋白研究領域的成果,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其實,興趣廣泛的他,並非從一開始就選擇了這條道路。
而在劍橋大學繼續深造時,他想做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所以從化學轉到了分子生物學,又轉到了海洋學。「我總有一些關於在藍色大海上航行的夢想,但是結果表明,我的工作和這個美夢無關。我的研究包括測量海灣的石油污染狀況。最後,我終於明白,我根本不關心藻海的深度問題。」
於是,錢永健又從海洋學轉到了生理學,並獲得博士學位。當時,他的研究主要側重於人腦,這對於他來說更有研究的樂趣。
在錢永健看來,人腦是一部讓人心醉的織布機,「它需要更為熟練、更為精細、更有創造性的方法把碎片拼織起來。」此後,他又「回歸」化學,開始了自己對於綠色熒光蛋白的研究之路。
對自己的癌症研究充滿信心
美國國家幼兒健康與人類發展學會的細胞器生物學負責人傑尼佛說:「錢永健有巨大的影響,正是他,展示了以綠色熒光蛋白為基礎的反應物的一系列應用可能,並且方便這一切在生物學界的使用,錢博士對於細胞生物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綠色熒光蛋白目前正受到科學界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而在1992年以前,關於綠色熒光蛋白的科研文章寥寥無幾,但僅2007年,根據統計,與綠色熒光蛋白或熒光蛋白相關的科研文章達到12000篇。有科學家預測,這一數量還將持續增長。
錢永健對於熒光蛋白是否可以用在神經生物學以及癌症攻克方面有特別興趣。他的父親就是因為得癌而死。「他得了胰腺癌,診斷出來6個月後,他就離開了我們。」
雖然錢永健在熒光蛋白的研究領域已有了革命性貢獻,但他已計劃把這類工作留給他的同事,而把更多時間和精力用在人體狀況的研究方面,包括攻克癌症、動脈粥樣硬化以及中風之類疾病。
錢永健坦言,自己對癌症的研究可能沒有任何結果。「科學的歷史上,到處都是科學家在一項研究上成功,而在另一項研究上失敗的例子。」
入選美國癌症研究院一級院士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美國華盛頓的「美國癌症研究院」(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 Academy,AACR)日前宣布,包括華裔科學家、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錢永健(Roger Tsien)在內的五位聖地亞哥加州大學(UCSD)與鄰近科研機構的教授、專家,已入選AACR「一級院士」(First Class of the Fellows),以肯定他們對防治及研究癌症所作的卓越貢獻。
AACR為此發布的文告稱,錢永健入選的理由是:由於他在細胞生物學與神經生物學領域的革命性創見,科學家們得以窺探細胞內部的活動,並能實時觀察分子的動態。科學家還可以據此追蹤某些基因在細胞或整個機體內的表達。 錢永健是和下村修研究相關的一位重要科學家。他在成像技術中,有兩項重要工作都與下村修有一定關系。
第一項是鈣染料
1980年錢永健發明檢測鈣離子濃度的染料分子,1981年改進將染料引入細胞的方法,以後發明更多、更好的染料,被廣泛應用。檢測鈣的方法有三種:選擇性電極、水母素、鈣染料。在錢永健的鈣染料沒有出現以前,具有空間檢測能力的只有水母素,但當時水母素需要注射到細胞內,應用不方便,而錢永健的染料可以通透到細胞裡面去。水母素和鈣染料各有優缺點,目前用染料的人多。錢永健還發明了多種染料用於研究其他分子。
第二項是GFP
1994年起,錢永健開始研究GFP,改進GFP的發光強度,發光顏色(發明變種,多種不同顏色),發明更多應用方法,闡明發光原理。世界上應用的FP,多半是他發明的變種。他的專利有很多人用,有公司銷售。
錢永健的工作,從八十年代一開始就引人矚目。他可能是世界上被邀請給學術報告最多的科學家,因為化學和生物都要聽他的報告,既有技術應用、也有一些很有趣的現象。他1952年出生,年齡允許等很多年(而80高齡的下村修沒有這個優勢)。所以,錢永健多年被很多人認為會得諾貝爾獎,可以是化學、也可以是生理獎。必須指出,錢永健非常肯定下村修的工作,錢較早公開介紹下村修的發現。
兩兄弟分別獲Rhodes和Marshall學者獎(通常認為是美國大學生競爭性最強的兩個獎學金,柯林頓總統曾獲Rhodes). 1994年,華裔美國科學家錢永健(RogerYTsien)開始改造GFP,有多項發現。世界上用的大多數是錢永健實驗室改造後的變種,有的熒光更強,有的黃色、藍色,有的可激活、可變色。到一些不常用做研究模式的生物體內找有顏色的蛋白成為一些人的愛好,現象正如當年在嗜熱生物中找到以後應用廣泛的PCR用多聚酶後的一波浪潮。不過真發現的有用東西並不很多。成功的例子有俄國科學院生物有機化學研究所SergeyA.Lukyanov實驗室從珊瑚里發現其他熒光蛋白,包括紅色熒光蛋白。
生物發光現象,下村修和約翰森以前就有人研究。螢火蟲發熒光,是由熒光酶(luciferase)作為酶催化底物分子熒光素(luciferin),有化學反應如氧化,以後產生熒光。而蛋白質本身發光,無需底物,起源是下村修和約翰森的研究。
下村修和約翰森用過幾種實驗動物,和本故事相關的是學名為Aequoreavictoria的水母。1962年,下村修和約翰森等在《細胞和比較生理學雜志》上報道,他們分離純化了水母中發光蛋白水母素。據說下村修用水母提取發光蛋白時,有天下班要回家了,他把產物倒進水池裡,臨出門前關燈後,依依不捨地回頭看了一眼水池,結果見水池閃閃發光。因為水池也接受養魚缸的水,他懷疑是魚缸成分影響水母素,不久他就確定鈣離子增強水母素發光。1963年,他們在《科學》雜志報道鈣和水母素發光的關系。其後Ridgway和Ashley提出可以用水母素來檢測鈣濃度,創造了檢測鈣的新方法。鈣離子是生物體內的重要信號分子,水母素成為第一個有空間分辨能力的鈣檢測方法,是目前仍用的方法之一。
1955年Davenport和Nicol發現水母可以發綠光,但不知其因。在1962年下村修和約翰森在那篇純化水母素的文章中,有個注腳,說還發現了另一種蛋白,它在陽光下呈綠色、鎢絲照射下呈黃色、紫外光下發強烈綠色。其後他們仔細研究了其發光特性。1974年,他們純化到了這個蛋白,當時稱綠色蛋白,以後稱綠色熒光蛋白GFP。Morin和Hastings提出水母素和GFP之間可以發生能量轉移。水母素在鈣刺激下發光,其能量可轉移到GFP,刺激GFP發光。這是物理化學中知道的熒光共振能量轉移(FRET)在生物中的發現。
下村修本人對GFP的應用前景不感興趣,也沒有意識到應用的重要性。他離開普林斯頓到WoodsHole海洋研究所後,同事普臘石(DouglasPrasher)非常感興趣發明生物示蹤分子。1985年普臘石和日裔科學家SatoshiInouye獨立根據蛋白質順序拿到了水母素的基因(准確地說是cDNA)。1992年,普臘石拿到了GFP的基因。有了cDNA,一般生物學研究者就很好應用,比用蛋白質方便多了。
普臘石1992年發表GFP的cDNA後,不做科學研究了。他申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時,評審者說沒有蛋白質發光的先例,就是他找到了,也沒什麼價值。一氣之下,他離開學術界去麻省空軍國民衛隊基地,給農業部動植物服務部工作。當時他如果花幾美元,就可以做一個一般研究生都能做,但是非常漂亮的工作:將水母的GFP基因放到其他生物體內,比如細菌里,看到熒光,就完全證明GFP本身可以發光,無需其它底物或者輔助分子。
將GFP表達到其它生物體這項工作,1994年由兩個實驗室獨立進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做線蟲的MartyChalfie實驗室,和加州大學聖迭哥分校、Scripps海洋研究所的兩位日裔科學家Inouye和Tsuji。
水母素和GFP都有重要的應用。但水母素仍是熒光酶的一種,它需要熒光素。而GFP蛋白質本身發光,在原理上有重大突破。
Chalfie的文章立即引起轟動,很多生物學研究者紛紛將GFP引入自己的系統。在一個新系統表達GFP就能在《自然》、《科學》上發表文章,其實不過是跟風性質,沒有原創性。
縱觀整個過程,從1961年到1974年,下村修和約翰森的研究遙遙領先,而很少人注意。如果其他生化學家願意,他們也可以得到水母素和GFP,技術並不特別難。在1974年以後,特別是八十年代後,後繼的工作,很多研究生都很容易做。其中例外是錢永健實驗室發現變種出現新顏色,並非顯而易見。

㈧ 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錢永健等發明的綠色熒光蛋白標記技術,這項發明為細胞生物學和神經生物學的發展帶

綠色熒光蛋白分子中含有氨基(-NH2,具有鹼的性質),所以綠色熒光蛋白能和顯酸性的物質反應.羧基(-COOH,具有酸的性質),所以綠色熒光蛋白能和顯鹼性的物質反應.即綠色熒光蛋白既能與硫酸反應,又能與氫氧化鉀反應,其它選項均不正確.
故選D

㈨ 錢永健拿下諾貝爾獎之後說了什麼話

“兩彈一星”成功發射後,我國的導彈技術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一定影響力,不僅提升了我國在這塊領域的話語權,而且留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在“兩彈一星”研發中,錢學森先生功不可沒,他也為我國的導彈技術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錢學森家裡不止他一位科學人才,他的侄子錢永健也有非常卓越的成就,還獲得了諾貝爾獎。眾所周知,諾貝爾獎獲得者很少有華人,錢永健拿下諾貝爾獎,相當於為華人爭口氣。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獲獎之後,錢永健並沒有表示對祖國的熱愛和感恩,相反,他還發聲明表示自己與中國沒有關系,這讓不少支持他的人寒心,他究竟何出此言?


錢永健在2016年去世,直到去世,他也沒有認同自己華人的身份,或許與他從小在美國長大有關,而他自己也曾提到過,“血統出身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身份”,或許在他眼裡,國籍只是出生就有的,無法推翻。

結語

科學技術的發展能讓一個國家在國際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和決定權,同時,科技帶來的便利能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給經濟帶來迅速發展的可能。在眾多高端人才的辛苦付出下,我們的科研能力才得以飛速成長,在國際上都佔有一席之位。

但對錢永健這類人才,我們也只能報以惋惜的態度,因為我國現在的科學研究條件與其他發達國家確實存在差距,只希望在未來國家能夠投入更多的科研經費在教育和科研方面,培養出更多更強大的人才,也能吸納更多可用之才,這樣我們的國家才可以生生不息向前進,而那些看低中國的人遲早會被打臉。

閱讀全文

與錢永健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海信濮塘 瀏覽:376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