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門電路發展史
門電路也即數字邏輯電路。
20世紀初首先得到推廣應用的電子器件是真空電子管。它是在抽成真空的玻璃或金屬外殼內安置特製的陽極、陰極、柵極和加熱用的燈絲而構成的。電子管的發明引發了通信技術的革命,產生了無線電通信和早期的無線電廣播和電視。這就是電子技術的「電子管時代」。由於電子管在工作時必須用燈絲將陰極加熱到數千度的高溫以後,陰極才能發射出電子流,所以這種電子器件不僅體積大、笨重,而且耗電量大,壽命短,可靠性差。因此,各國的科學家開始致力於尋找性能更為優越的電子器件。1947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巴丁(Bardeen)、布萊頓(Brattain)和肖克利(Schockley)發明了晶體管(即半導體三極體)。由於它是一種固體器件,而且不需要用燈絲加熱,所以不僅體積小、重量輕、耗電省,而且壽命長,可靠性也大為提高。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晶體管在幾乎所有的應用領域中逐漸取代了電子管,導致了電子設備的大規模更新換代。同時,也為電子技術更廣泛的應用提供了有利條件,用晶體管製造的計算機開始在各種民用領域得到了推廣應用。1960年又誕生了新型的金屬一氧化物一半導體場效應三極體(MOSFET),為後來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研製奠定了基礎。我們把這一時期叫做電子技術的「晶體管時代」。為了滿足許多應用領域對電子電路微型化的需要,美國德克薩斯儀器公司(TexasInstruments)的科學家吉爾伯(Kilby)於1959年研製成功了半導體集成電路(integratedcircuit, IC)。由於這種集成電路將為數眾多的晶體管、電阻和連線組成的電子電路製作在同一塊硅半導體晶元上,所以不僅減小了電子電路的體積,實現了電子電路的微型化,而且還使電路的可靠性大為提高。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集成電路大規模投放市場,並再一次引發了電子設備的全面更新換代,開創了電子技術的「集成電路時代」。隨著集成電路製造技術的不斷進步,集成電路的集成度(每個晶元包含的三極體數目或者門電路的數目)不斷提高。在不足10年的時間里,集成電路製造技術便走完了從小規模集成(small scaleintegration, SSI,每個晶元包含10個以內邏輯門電路)到中規模集成(medium scaleintegration, MSI,每個晶元包含10 至1000個邏輯門電路),再到大規模集成(large scaleintegration, LSI,每個晶元包含1000 至 10 000個邏輯門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very largescale integration, VLSI,每個晶元含10 000個以上邏輯門電路)的發展過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集成電路基本上遵循著摩爾定律(Moore's Law)在發展進步,即每一年半左右集成電路的綜合性能提高一倍,每三年左右集成電路的集成度提高一倍。
B. 世界上第一塊電路板誰發明的
印製電路板的創造者是奧地利人保羅·愛斯勒(Paul Eisler),1936年,他首先在收音機里採用了印刷電路板。1943年,美國人多將該技術運用於軍用收音機,1948年,美國正式認可此發明可用於商業用途。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印刷線路板才開始被廣泛運用。
在PCB出現之前,電子元器件之間的互連都是依託電線直接連接完成的。
(2)電路類發明擴展閱讀
線路板按層數來分的話分為單面板,雙面板,和多層線路板三個大的分類。單面板,在最基本的PCB上,零件集中在其中一面,導線則集中在另一面上。因為導線只出現在其中一面,所以就稱這種PCB叫作單面線路板。單面板通常製作簡單,造價低,但是缺點是無法應用於太復雜的產品上。
雙面板是單面板的延伸,當單層布線不能滿足電子產品的需要時,就要使用雙面板了。雙面都有覆銅有走線,並且可以通過過孔來導通兩層之間的線路,使之形成所需要的網路連接。
多層板是指具有三層以上的導電圖形層與其間的絕緣材料以相隔層壓而成,且其間導電圖形按要求互連的印製板。多層線路板是電子信息技術向高速度、多功能、大容量、小體積、薄型化、輕量化方向發展的產物。線路板按特性來分的話分為軟板(FPC),硬板(PCB),軟硬結合板(FPCB)。
C. 電路板是怎麼發明的
在晶體管發明十年後的1958年,那個時代的工程師們因為晶體管發明而備受鼓舞回,開始嘗試設計高速計算答機,但是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由晶體管組裝的電子設備還是太笨重了,工程師們設計的電路需要幾英里長的線路還有上百萬個的焊點組成,建造它的難度可想而知。至於個人擁有計算機,更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針對這一情況,基爾比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 「能不能將電阻、電容、晶體管等電子元器件都安置在一個半導體單片上?」這樣整個電路的體積將會大大縮小,於是這個新來的工程師開始嘗試一個叫做相位轉換振盪器的簡易集成電路。 1958年9月12日,基爾比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成功地實現了把電子器件集成在一塊半導體材料上的構想。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板
D. 請問各種電路是怎樣被發明出來的
大多經典電路是原創者千萬次的試驗中發明的
E. 電是什麼電路是什麼發明的
電是一種自然現象,是一種能量。自然界的閃電就是電的一種現象。電是像電子和質子這樣的亞原子粒子之間的產生排斥力和吸引力的一種屬性。它是自然界四種基本相互作用之一。電或電荷有兩種:我們把一種叫做正電,另一種叫做負電。
電是個一般術語,包括了許多種由於電荷的存在或移動而產生的現象。這其中有許多很容易觀察到的現象,像閃電、靜電等等,還有一些比較生疏的概念,像電磁場、電磁感應等等。
電路專指:由金屬導線和電氣以及電子部件組成的導電迴路,稱其為電路。直流電通過的電路稱為「直流電路」;交流電通過的電路稱為「交流電路」。
電流流過的迴路叫做電路,又稱導電迴路。最簡單的電路,是由電源,負載,導線,開關等元器件組成。電路導通叫做通路。只有通路,電路中才有電流通過。電路某一處斷開叫做斷路或者開路。如果電路中電源正負極間沒有負載而是直接接通叫做短路,這種情況是決不允許的。另有一種短路是指某個元件的兩端直接接通,此時電流從直接接通處流經而不會經過該元件,這種情況叫做該元件短路。開路(或斷路)是允許的,而第一種短路決不允許,因為電源的短路會導致電源、用電器、電流表被燒壞等現象的發生。
F. 印刷電路是誰發明的
現在,通信產品、計算機和其他幾乎全部的電子產品,都使用了印刷電專路。印刷電路技術的屬發展和完善,為改變世界面貌的發明——集成電路的問世,創造了條件。
印刷電路是奧地利電氣工程師保·艾斯勒於20世紀30年代中期發明的,但直到40年代中期,印刷電路的作用才為世人所知。
在印刷行業,為了在紙上印刷出圖片,通常採用照相製版技術。即通過照相,把拍攝下來的圖片底版,蝕刻在銅版或鋅版上,用這種銅版或鋅版,就可印刷出許許多多的圖片來。
艾斯勒在製造電路板時,也採用與印刷業類似的製版方式進行嘗試。他先畫出電子線路圖,再把線路圖蝕刻在覆蓋有一層銅箔的絕緣板上,使不需要的銅箔被蝕刻掉,只留下導通的線路。這樣,各個電子元件,就通過這塊板上銅箔所形成的電路相互連接起來了。這種印刷線路,既能提高電子產品的可靠性,又能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對開發電子新產品有極大的價值和潛力。
G. 如何製作一個有關電路的小製作、小發明
- -去給你家各層樓梯裝電燈,在家一按開關就全亮.那個就是並聯了...
H. 如何撰寫電路類的專利
電器A是現有技術只用畫方框圖
電路B是創造點必須畫電路圖
電路B的電路圖有很多種,每種都要畫
並且要把A和B的相互工作關系表達清楚
I. 想自己設計電路發明創造電子類產品學習路線是什麼
重要的是基礎,首先弄懂器件在電路裡面的用處,達到效果需要給器件提供怎樣的條件,這條件既是電阻電容的參數。有了這樣基礎之後就可以設計想要的系統啦。說的容易,需要極大數量的實驗過程才可以達到上述效果。現在很多人懂得模擬學習,已經可以極大的加快學習進度。老人們都是靠搭接實驗掌握參數的。其他沒有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