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無愧於時代和人民

創造無愧於時代和人民

發布時間:2021-08-24 20:57:30

⑴ 理想 流沙河初一的 資料(作者和文章)要全面的

6 理想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這首詩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連串的「理想是……」,一連串「理想使……」,大贊理想的意義。最後一節說「請乘理想之馬,揮鞭從此起程」,希望人們樹立遠大理想,為理想而努力奮斗。總而言之,這首詩是說,人生一定要有理想。詩人從多種角度贊美理想,一連串形象的比喻,蘊含豐富的意義。

二、問題研究

1.第1節四個比喻,喻意是什麼?

不必孤立地體會每個比喻的喻意,從石到火,從火到燈,從燈到路,四個比喻是連環的,這在修辭手法上又叫「頂針」。前兩個比喻為第三個比喻作鋪墊,詩意主要在後兩個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裡,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說「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見,這一節的意思主要是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聯系實際,就很好懂。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中國,中國的先進分子樹立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這個理想像燈一樣,照亮了夜行的路。這個理想像路一樣,引中國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國,引中國人民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前兩個比喻,從星星之火,到點燃熄滅的燈,說的是理想傳播的過程,例如李大釗等人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時,共產主義理想在中國是星星之火;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不斷傳播,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就有如一盞明燈了。

2.第2節詩是說,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時代性,對嗎?除此之外,還包含什麼意思?

說得對。理想有時代性,理想有層次性。社會不斷進步,理想也不斷提高。社會是逐步發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一種需要滿足了,就會產生新的需要,新的理想。反過來說,理想逐步提高,也使社會不斷進步。這一節的標點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號,句號只有兩個,兩個句子是從兩個角度來說的。飢寒、溫飽、文明,是從生活狀況來說的。離亂、安定,是從社會秩序來說的。

3.第3節的意思怎樣理解?跟第2節有什麼聯系?

第2節講,人類的理想步步提高,從溫飽到文明,從安定到繁榮,具有歷史性;第3節從歷史的角度看人類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類理想有如珍珠鏈。為什麼它又是歷史的脊樑骨呢?因為正是一代一代的理想,使人類歷史不斷向前發展,理想是人類不斷奮斗的精神動力。「古照今,今照來,先輩照子孫」,這個「照」字,既承接「瑩瑩光」,又照應第1節詩里「照亮」的「照」,先輩的理想照亮了子孫前進的道路。概括地說,這節詩的意思是,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4.第4節詩意的重點是什麼?

重點在後兩句。「理想是羅盤,給船舶導引方向」,與第1節第三句「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都說理想使人明確方向。第1節第四句說「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來的,這種理想是必然能實現的。第4節說了另一種情況:「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折磨著你那進取的心。」這里說的是,理想的實現,往往要經歷多次挫折和失敗,或者不像預期那樣切近,起初對長期性估計不足,越到後來越是認識其艱巨性、長期性。

5.第5節的大意怎樣概括為好?

先要理解每一句詩。「理想使你微笑地觀察著生活」,這是說,理想使人樂觀。例如,飢寒年頭,有了溫飽的理想,相信靠勤勞的雙手一定能贏得豐衣足食,滿懷希望,情緒就樂觀了。「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這是說,理想使人充滿鬥志,頑強不屈地奮斗。例如,面對不幸,面對厄運,有了理想,相信厄運是可以戰勝的,前途是光明的,就會不屈不撓地奮斗。「理想使你忘記鬢發早白;/理想使你頭白仍然天真」,就是說,理想使老年人的心理年齡非常年輕,他壯心不已,奮斗不息,是理想使他充滿活力。

一是樂觀,二是鬥志,三是活力,概括起來,是力量,包括精神力量在內。這節詩的大意,可以概括為,理想給人力量。

6.第6節怎樣理解?這里所說的「犧牲」是不是指黃金夢被敲碎,自私心被洗濯?

不錯。顯然,詩人所說的理想,是崇高的社會理想,決不是什麼黃金夢。一個人想發財,想有幾萬、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的資產,不是詩人所說的理想,即使通過正當手段發財致富也不是詩人所說的理想,更不必說,用非法手段去攫取錢財了。為崇高的社會理想而奮斗,就顧不得個人發財,也顧不得種種個人利益,他所獲得的是為理想而奮斗的幸福感,理想實現後的喜悅,犧牲的是其他個人利益。

7.為什麼說「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那隻不過是它的副產品」?為什麼「更多的是帶來被誤解的寂寥」?寂寥里怎麼有歡笑?歡笑里怎麼又有酸辛?

製造某種物品時附帶產生的物品叫做副產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會的溫飽、文明、安定、繁榮等等,而不是個人榮譽。理想實現了,社會給你榮譽,這種榮譽只不過是理想的副產品。

寂寥,就是寂靜、空曠。懷有崇高理想的人卻被誤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歷史上往往有這種情況。理想,就是要改變現狀。而尚未覺悟的人,總認為現狀是天經地義的,要改變現狀,在他們看來就是大逆不道,是瘋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對他,奮斗者的處境就陷於寂寥。

胸懷理想、為理想而奮斗的志士,處境盡管寂寥,但是他享受著斗爭的歡樂,所以有「寂寥里的歡笑」。但是,他畢竟遭人誤解,被當成異類,所以歡笑里又有酸辛。

8.第8節的中心意思是什麼?

第8節分兩個大句,每個大句上下兩個小句之間都用分號。第一大句的第一小句是承接上一節說的,「不幸」就是指「被誤解的寂寥」和「酸辛」。上下兩句意思是轉折的,寫成散文,就是「理想固然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但是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可見意思側重在後一句。這一節說的是理想對人生的意義,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使平凡的人變得偉大。所謂「大寫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偉大的人。

9.第9節是什麼意思?跟上一節有什麼關系?

第9節是說,任何人都可以樹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樹立了理想,他也可以獲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樹立了理想,「浪子回頭金不換」。「理想是還魂的仙草」,是說,罪人之所以為罪人,是因為喪失了靈魂,為邪惡的念頭所驅使,為非作歹。樹立了理想,就恢復了良知,恢復了正常人的靈魂,就能重新做人。「理想是慈愛的母親」,是說,理想能引導著浪子走上正軌。

10.第10節所說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竊」究竟是指什麼?

聯系歷史背景就不難理解了。十年浩劫,「四人幫」歪曲馬克思列寧主義,推行他們那套假馬克思列寧主義,共產主義理想被他們糟蹋了,玷污了。因為他們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動搖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竊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識別真假,對真正的理想堅信不移,這是一種考驗,也可以說是「妖魔在考驗你的堅貞」。理想之所以會被扒竊,在自己一面,也因為不夠執著,所以說一要找回來,二要提起警戒,「以後要當心」,要把理想視為生命。

11.第11節與上面有什麼聯系?「誇耀著當年的功勛」,為什麼說「可厭」?「詛咒著眼前的環境」,為什麼說「可笑」?

上一節說「被扒竊」,這一節說「失去」,前者是被動的,後者則是主觀拋棄的,有層進關系。與第8節又構成正反對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偉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蛻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對比非常鮮明。正反對比,更突出理想對於人生的重要。

誇耀自己當年的功勛,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勞簿上爭名奪利,當然可厭。「詛咒著眼前的環境」,卻不願為改變眼前的環境而奮斗,當然可笑。

12.第12節「理想開花」兩句比喻什麼?結尾為什麼不照應「照亮夜行的路」,而說「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理想開花」兩句是說,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濃陰,樹立了理想,不懈地奮斗,就會取得豐碩的收獲。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象徵大好形勢。新的歷史時期,麗日當空,春色一片,是中國人民實現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13.探究這首詩的脈絡。

探究脈絡,先要明白各節大意,然後把相近的歸並在一起,才容易探明白。

2、3兩節相近,可以用「理想的歷史意義」來概括。

4、5、6、7節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義」來概括。

8、9、10、11節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義」來概括。

可見,全詩主要贊揚理想的意義,從歷史意義,到人格意義和人生意義。

開頭一節總說理想的意義,最後一節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斗。這樣合並概括,全詩的脈絡就清楚了。

練習說明

一 朗讀這首詩,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探究下面的問題。

1.你怎樣理解「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這兩句詩的含義?

2.詩人說:「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終生,/可笑地詛咒著眼前的環境。」你同意這些說法嗎?與同學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3.你能說說《理想》與《在山的那邊》的內在聯系嗎?找出這兩首詩中內涵相同的詩句。

本題挑出幾個難點鍛煉學生探究能力,並聯系舊課作比較閱讀。有的要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去理解,有的要聯系語境去理解。學生有學生的生活體驗,例如,為理想而勤奮學習,做功課的時間就不能看電視,可以說犧牲了看電視的愉快。用學生自己的生活體驗去理解,詩句就容易理解了。

參考答案:

1.詩人所說的「理想」,是崇高的社會理想,是為社會進步、為多數人謀利益的理想。樹立理想,擁有信念,擁有為理想而奮斗的幸福感,是獲得,而這一切又是以犧牲個人利益為前提的,他要犧牲個人利益,他要拋棄黃金夢,所以又是一種犧牲。

2.(本題讓學生談自己的看法,答案不拘一格。)

3.兩首詩的內在聯系是主題相同,都抒寫了理想的意義。

《在山的那邊》:「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折磨著你那進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

以上詩句都說,到達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長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邊》:「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開花,桃李要結甜果;/理想抽芽,榆楊會有濃陰。」

以上詩句都說,理想的實現給人帶來美好的新生活。

二、三大題從略。

教學建議

一、調動學生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引導探究詩句含義

這是一首哲理詩,聯系生活經驗,有助理解。如「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學生為自己的理想而作的犧牲也是有的。假如問一問:你們愛不愛玩兒?做作業的時候能不能玩兒?就可以理解「犧牲」二字。但是學生的生活經驗畢竟有限,還應該聯系間接經驗。聯系革命烈士,聯系獻身科學、獻身真理的仁人志士,聯系先進人物,就容易理解「犧牲」的含義了。有些詩句所說的情況是學生的經驗所沒有的,如「被誤解的寂寥」,「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等等,那就只有靠老師舉例了。學生能在原有基礎上提高一步,就算達到了教學目的。至於透徹的理解,有待今後不斷感悟。

二、可以從《在山的那邊》導入

導語設計:第一課學的是《在山的那邊》,詩中說「在山的那邊,是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就是理想,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個人就會不畏勞苦地向著一個目標前進。

三、最好能背誦

「練習」只提了朗讀的要求,沒有要求背誦,最好鼓勵學生背誦。能背,朗讀比賽就不必捧著書念了,可以朗誦得更好。這首詩構思精巧,語言精美,背誦很有好處。

四、教學設計

指導思想

1.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達到感悟和理解。

2.重視詩歌朗誦教學。

3.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1.導語。

「理想」是什麼?一本詞典上說,是對未來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一本詞典上說,是對美好未來的設想。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理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理想。如果了解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人民為理想而奮斗的歷史,如果我們正在孕育人生的理想,那麼,讀這首詩就會感到分外親切。

「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的一百年間,中國人民的一切奮斗,都是為了實現祖國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徹底結束民族屈辱的歷史。這個歷史偉業,我們已經完成了。」這就是說,那一百年間,中國人民的理想是祖國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奮斗的結果是1949年建立了新中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從20世紀中葉到21世紀中葉的一百年間,中國人民的一切奮斗,則是為了實現祖國的富強,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個歷史偉業,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已經奮鬥了50年,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再經過50年的奮斗,也必將勝利完成。」這就是說,今天中國人民的理想是祖國的富強,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偉大復興。

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事業需要我們去建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在我們手中實現,黨和人民殷切期望我們志存高遠,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廣闊舞台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努力創造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業績。青少年時期正是樹立理想的時期,讀《理想》這首詩,會得到不少有益的啟示。

2.默讀。

3.藉助注釋、詞典,讀一讀,寫一寫。

蛻 飢寒 離亂 綴連 遠行 倔強 洗濯 玷污 怨恨 扒竊 詛咒 濃陰 海天 相吻 浪子回頭 碌碌終生 絕處逢生 可望不可即

4.朗讀。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1)各自練讀。

(2)齊讀。

5.逐節研討(1~7)。

研討目的:理解每一節詩的意思。

研討方式:四人一組合作探究,提出疑問,共同解疑。每節由兩組代表報告探究結果,不能解決的疑問可請全班同學研究,或請老師解答。再齊聲朗讀。

6.作業。

「研討與練習」二。

第二課時

1.交流作業,鼓勵有創意的表達。

2.繼續逐節研討(8~12)。

研討目的、方式,同上一課。

3.小結這次探究詩意的經驗。

4.朗讀全詩。

5.語言運用。

教師投影或板書。學生兩人合作,他說你記,互相評論,並向全班推薦佳句。

(1)小康的年代裡,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一____________綴連著一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歷史的脊樑骨。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天相吻的弧線。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望而不可即。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折磨著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

(7)___________________倔強地反抗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命運。

(8)_____________________鬢發早白。

(9)__________________洗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絕處逢生。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玷污了。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誇耀著當年的功勛。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碌碌終生。

6.作業。

「研討與練習」一。

有關資料

一、流沙河自撰《流沙河小傳》

原名余勛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1935年遷回金堂槐樹街老家。幼習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學高中部,轉習新文學,1948年始發表作品。1949年入四川大學農業化學系,寫作愈勤。1950年到《川西農民報》任副刊編輯。1952年調四川省文聯,歷任創作員、《四川群眾》編輯、《星星》編輯。1957年後在成都從事多種勞作,工余研讀諸子百家。1966年押回金堂老家,勞動糊口,共12年。1978年到金堂縣文化館任館員。1979年復出發表作品。年底調回四川省文聯,任《星星》編輯。1985年起專職寫作。中國作協理事、四川作協副主席。作品出版20種。

(《語文學習》1996年第6期)

二、寫莊子現代版的流沙河(徐虹北)

以前只是從書本上讀過一些流沙河的詩,後來,又讀到他寫的Y先生語錄,幽默之中含著令人心痛的記憶,提醒人們對一個尚未走遠的時代的繼續反思。有人說他,嫻熟於正話反說,直話曲說,庄話諧說,因此,文章之中總是彌散著一股不同凡俗的怪異之趣,這樣的感覺在我見到應門而出的流沙河先生本人時才得到完全印證,那種步履輕移的身姿,那種似動非動的神態,加之那重重的川音,悠悠的語調,輕輕的語氣,讓人覺得這就是寫莊子現代版的流沙河,就是寫Y先生語錄的流沙河,就是寫鋸齒嚙痕的流沙河。

流沙河先生把我領到陽台,整個陽台被芭蕉、常青藤以及許多詩人鍾愛而我卻叫不上名的綠色植物所覆蓋,遮天蔽日,倒有點令人覺得像是身處熱帶雨林之中。我說:給您在這極具特色的小世界裡拍張照吧?詩人雙手插在褲兜里,那神態,讓我覺得是Y先生的最好造型。然後,他又拿出一些小竹簍,說:我就是喜歡養些花草和小蟲蟲。喏,這只小蟲蟲,我們四川人叫姑姑,也就是紡織娘,河北人叫蟈蟈,你看嘛,我的這本隨筆中,就有好些個是寫這些小動物,寫花草植物的。好吧,你就把這個內容作為你的采訪記的結尾,我替你想好了,你看好不好?

(摘自《就是那一隻蟋蟀——訪流沙河先生》,《語文學習》1996年第6期)

三、詩人說他寫詩「像老牛拉破車」(徐虹北)

他又說:他寫詩,很注意詩的韻律,所以,常常在一張紙上塗塗改改,一句句地慢慢拼湊,一字字地緩緩雕琢,像老牛拉破車,嘴裡一邊嘟噥,手裡還要一邊查字典,磨磨蹭蹭,斤斤計較,一點也不爽快,當別人紛紛改弦易轍,更新觀念,投奔「現代詩」麾下時,他仍然鍾情於傳統詩的形式節奏之美與音韻平仄之諧,講求詩句的流暢易懂,琅琅上口。「不過,」——他加重了語氣,給我和讀者一個特別的提醒——「我的好些詩,只有用四川話念才押韻,我曾經用四川土話念自己詩給成都人聽,很上口,還念了餘光中的小詩《鄉愁》,聽眾反應強烈,一用普通話念就不押韻了,念出來聽的話,就很蹩腳,這個缺點,你在文章中一定要說出來。」

⑵ 大學生如何為新時代改革開放做貢獻

1、首先,必須來樹立強烈的歷史使命源感和責任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志存高遠,胸懷寬廣,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廣闊舞台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努力創造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業績。

2、其次,必須努力把自己培養成時代所需要的創造性人才。綜觀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史,許多科學家的重要發明創造,都是產生於風華正茂、思維最敏捷的青年時期。21 世紀是以知識經濟為主要特徵的世紀,知識經濟需要的人才將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創造性人才。創新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和個人成長的不竭源泉。

3、最後,必須樹立遠大理想,有為實現理想的堅定信念和腳踏實地、百折不撓的精神。我國要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任務十分艱巨。

(2)創造無愧於時代和人民擴展閱讀:

1、從中華民族復興歷程進程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2、從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進程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3、從人類歷史進程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⑶ 他才是中國五千年來,最懂生活的人你知道嗎

屬蘇東坡莫屬啊!此人無論生活怎樣對待他,他都能活出自己的快樂,他說:知世故而不世故…這位東坡居士,詩歌書畫、釀酒、烤肉、做飯、旅遊…都有自己的獨門秘訣!

⑷ 政治辨析題:借鑒和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就能創造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優秀文化作品

辨題的看法是來片面的。
(1)各民族自文化相互交流、借鑒與融合,是實現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一。創造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優秀文化作品,必須充分借鑒和吸收人類的有益成果,博採眾長。因此,題中觀點有一定的合理性。
(2)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也是實現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一。創造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優秀文化作品,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既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又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3)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創造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優秀文化作品,必須立足於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生活中汲取營養。因此,題中觀點是片面的。
(4)創造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優秀文化作品,要牢牢把握發展先進文化的方向,反對「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和「守舊主義」、「歷史虛無主義」。

⑸ 辯題:借鑒和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就恩能夠創造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優秀文化作品

答:
本辯題觀點片面。
我的觀點如下:
1創造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優秀文化作品必須要借鑒和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因為對文化的繼承和創新要求我們面向世界,博採眾長。
2而辯題中的這個條件,顯然是片面的,我們不但要借鑒和吸收優秀文化作品,還要發揮我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優勢,努力實踐,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准,批判繼承,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取文化中的精華,彌補文化中的糟粕,這樣我們才能夠創造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優秀文化作品。

⑹ 在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的新時代,大學生應該如何擔負起自己的使命

大學生應該擔負起自己的使命:

1、首先,必須樹立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志存高遠,胸懷寬廣,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廣闊舞台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努力創造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業績。

2、必須努力把自己培養成時代所需要的創造性人才。綜觀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史,許多科學家的重要發明創造,都是產生於風華正茂、思維最敏捷的青年時期。21世紀是以知識經濟為主要特徵的世紀,知識經濟需要的人才將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創造性人才。創新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和個人成長的不竭源泉。

3、大學生應不斷培養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善於學習知識和更新知識的慾望和能力,磨煉意志,增長才幹;瞄準世界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創造性地學習和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大膽地進行探索和創新,促進科學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努力成為當代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4、必須樹立遠大理想,有為實現理想的堅定信念和腳踏實地、百折不撓的精神。我國要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任務十分艱巨。

5、大學生在前進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挑戰,需要有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意志,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在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隨時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面臨著生與死的考驗,年輕的共產黨人就是靠著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不怕死、不怕苦,硬要走出一條光明之路來。

6、肩負歷史使命,勇擔時代責任,要求我們堅定理想信念,胸懷報國之志。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動力源泉,我們當代大學生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引領自己,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激勵自己,用社會主義榮辱觀規范自己,在人生的關鍵時期確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復雜多變的形勢中認清形勢,理性愛國,合理表達,永遠跟黨走,把個人的理想融入祖國和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把個人的追求融入祖國和人民的共同奮斗之中,讓青春因融入民族的偉大事業而閃閃發光。

⑺ 關於莫言說明怎樣才能創造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接地氣,尊重傳統文化,深入生活又高於生活。對時代的尊重。

⑻ 面對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當代大學生為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復興做好哪些自己的事情

1、必須樹立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志存高遠,胸懷寬 廣,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廣闊舞台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努力創造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業績。

2、必須努力把自己培養成時代所需要的創造性人才。綜觀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史,許多科學家的重要發明創造,都是產生於風華正茂、思維最敏捷的青年時期。21 世紀是以知識經濟為主要特徵的世紀,知識經濟需要的人才將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創造性人才。

創新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和個人成長的不竭源泉。大學生應不斷培養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善於學習知識和更新知識的慾望和能 力,磨煉意志,增長才幹;瞄準世界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創造性地學習和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大膽地進行探索和創新,促進科學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努力成為當代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為國家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

3、必須樹立遠大理想,有為實現理想的堅定信念和腳踏實地、百折不撓的精神。我國要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國家的繁榮富強,任務十分艱巨。大學生在前進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挑戰,需要有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意志,有良好的精神狀態。民族復興大業召喚著當代中國青年,寄希望於當代中國青年。

當前國際形勢的變化突出特點有:

1、全球性經濟危機與社會危機疊加發生,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面臨深刻調整。

2、國際力量對比舊的平衡被打破,在新的力量平衡構建過程中,大國關系走向出現了不確定性。

3、全球性的兩極分化加劇,政治激化導致對抗性因素上升。

4、西方國家面臨體制結構調整震盪。

5、伊斯蘭國家對社會現代性的訴求與其原有的文化、宗教、體制發生了尖銳的沖突,引起地區規模級的持續動亂並嚴重外溢。

6、全球工業化進程推動人類海洋工業文明時代來臨,基於物質資源的海上爭奪與對抗凸顯。

7、地球生態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給社會造成的負荷幾近極限,生態危機正向社會危機轉化。

8、網路媒體的消極作用持續發酵,網路空間日益成為國家安全的新挑戰。

⑼ 理想全文是按什麼思路寫的

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並為之奮斗
a.理想使人積極樂觀。b.理想使人鬥志頑強。c.理想使人永遠年青。d.理想使人充滿活力。
6 理想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這首詩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連串的「理想是……」,一連串「理想使……」,大贊理想的意義。最後一節說「請乘理想之馬,揮鞭從此起程」,希望人們樹立遠大理想,為理想而努力奮斗。總而言之,這首詩是說,人生一定要有理想。詩人從多種角度贊美理想,一連串形象的比喻,蘊含豐富的意義。

二、問題研究

1.第1節四個比喻,喻意是什麼?

不必孤立地體會每個比喻的喻意,從石到火,從火到燈,從燈到路,四個比喻是連環的,這在修辭手法上又叫「頂針」。前兩個比喻為第三個比喻作鋪墊,詩意主要在後兩個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裡,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說「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見,這一節的意思主要是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聯系實際,就很好懂。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中國,中國的先進分子樹立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這個理想像燈一樣,照亮了夜行的路。這個理想像路一樣,引中國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國,引中國人民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前兩個比喻,從星星之火,到點燃熄滅的燈,說的是理想傳播的過程,例如李大釗等人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時,共產主義理想在中國是星星之火;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不斷傳播,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就有如一盞明燈了。

2.第2節詩是說,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時代性,對嗎?除此之外,還包含什麼意思?

說得對。理想有時代性,理想有層次性。社會不斷進步,理想也不斷提高。社會是逐步發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一種需要滿足了,就會產生新的需要,新的理想。反過來說,理想逐步提高,也使社會不斷進步。這一節的標點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號,句號只有兩個,兩個句子是從兩個角度來說的。飢寒、溫飽、文明,是從生活狀況來說的。離亂、安定,是從社會秩序來說的。

3.第3節的意思怎樣理解?跟第2節有什麼聯系?

第2節講,人類的理想步步提高,從溫飽到文明,從安定到繁榮,具有歷史性;第3節從歷史的角度看人類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類理想有如珍珠鏈。為什麼它又是歷史的脊樑骨呢?因為正是一代一代的理想,使人類歷史不斷向前發展,理想是人類不斷奮斗的精神動力。「古照今,今照來,先輩照子孫」,這個「照」字,既承接「瑩瑩光」,又照應第1節詩里「照亮」的「照」,先輩的理想照亮了子孫前進的道路。概括地說,這節詩的意思是,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4.第4節詩意的重點是什麼?

重點在後兩句。「理想是羅盤,給船舶導引方向」,與第1節第三句「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都說理想使人明確方向。第1節第四句說「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來的,這種理想是必然能實現的。第4節說了另一種情況:「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折磨著你那進取的心。」這里說的是,理想的實現,往往要經歷多次挫折和失敗,或者不像預期那樣切近,起初對長期性估計不足,越到後來越是認識其艱巨性、長期性。

5.第5節的大意怎樣概括為好?

先要理解每一句詩。「理想使你微笑地觀察著生活」,這是說,理想使人樂觀。例如,飢寒年頭,有了溫飽的理想,相信靠勤勞的雙手一定能贏得豐衣足食,滿懷希望,情緒就樂觀了。「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這是說,理想使人充滿鬥志,頑強不屈地奮斗。例如,面對不幸,面對厄運,有了理想,相信厄運是可以戰勝的,前途是光明的,就會不屈不撓地奮斗。「理想使你忘記鬢發早白;/理想使你頭白仍然天真」,就是說,理想使老年人的心理年齡非常年輕,他壯心不已,奮斗不息,是理想使他充滿活力。

一是樂觀,二是鬥志,三是活力,概括起來,是力量,包括精神力量在內。這節詩的大意,可以概括為,理想給人力量。

6.第6節怎樣理解?這里所說的「犧牲」是不是指黃金夢被敲碎,自私心被洗濯?

不錯。顯然,詩人所說的理想,是崇高的社會理想,決不是什麼黃金夢。一個人想發財,想有幾萬、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的資產,不是詩人所說的理想,即使通過正當手段發財致富也不是詩人所說的理想,更不必說,用非法手段去攫取錢財了。為崇高的社會理想而奮斗,就顧不得個人發財,也顧不得種種個人利益,他所獲得的是為理想而奮斗的幸福感,理想實現後的喜悅,犧牲的是其他個人利益。

7.為什麼說「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那隻不過是它的副產品」?為什麼「更多的是帶來被誤解的寂寥」?寂寥里怎麼有歡笑?歡笑里怎麼又有酸辛?

製造某種物品時附帶產生的物品叫做副產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會的溫飽、文明、安定、繁榮等等,而不是個人榮譽。理想實現了,社會給你榮譽,這種榮譽只不過是理想的副產品。

寂寥,就是寂靜、空曠。懷有崇高理想的人卻被誤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歷史上往往有這種情況。理想,就是要改變現狀。而尚未覺悟的人,總認為現狀是天經地義的,要改變現狀,在他們看來就是大逆不道,是瘋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對他,奮斗者的處境就陷於寂寥。

胸懷理想、為理想而奮斗的志士,處境盡管寂寥,但是他享受著斗爭的歡樂,所以有「寂寥里的歡笑」。但是,他畢竟遭人誤解,被當成異類,所以歡笑里又有酸辛。

8.第8節的中心意思是什麼?

第8節分兩個大句,每個大句上下兩個小句之間都用分號。第一大句的第一小句是承接上一節說的,「不幸」就是指「被誤解的寂寥」和「酸辛」。上下兩句意思是轉折的,寫成散文,就是「理想固然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但是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可見意思側重在後一句。這一節說的是理想對人生的意義,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使平凡的人變得偉大。所謂「大寫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偉大的人。

9.第9節是什麼意思?跟上一節有什麼關系?

第9節是說,任何人都可以樹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樹立了理想,他也可以獲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樹立了理想,「浪子回頭金不換」。「理想是還魂的仙草」,是說,罪人之所以為罪人,是因為喪失了靈魂,為邪惡的念頭所驅使,為非作歹。樹立了理想,就恢復了良知,恢復了正常人的靈魂,就能重新做人。「理想是慈愛的母親」,是說,理想能引導著浪子走上正軌。

10.第10節所說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竊」究竟是指什麼?

聯系歷史背景就不難理解了。十年浩劫,「四人幫」歪曲馬克思列寧主義,推行他們那套假馬克思列寧主義,共產主義理想被他們糟蹋了,玷污了。因為他們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動搖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竊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識別真假,對真正的理想堅信不移,這是一種考驗,也可以說是「妖魔在考驗你的堅貞」。理想之所以會被扒竊,在自己一面,也因為不夠執著,所以說一要找回來,二要提起警戒,「以後要當心」,要把理想視為生命。

11.第11節與上面有什麼聯系?「誇耀著當年的功勛」,為什麼說「可厭」?「詛咒著眼前的環境」,為什麼說「可笑」?

上一節說「被扒竊」,這一節說「失去」,前者是被動的,後者則是主觀拋棄的,有層進關系。與第8節又構成正反對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偉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蛻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對比非常鮮明。正反對比,更突出理想對於人生的重要。

誇耀自己當年的功勛,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勞簿上爭名奪利,當然可厭。「詛咒著眼前的環境」,卻不願為改變眼前的環境而奮斗,當然可笑。

12.第12節「理想開花」兩句比喻什麼?結尾為什麼不照應「照亮夜行的路」,而說「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理想開花」兩句是說,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濃陰,樹立了理想,不懈地奮斗,就會取得豐碩的收獲。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象徵大好形勢。新的歷史時期,麗日當空,春色一片,是中國人民實現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13.探究這首詩的脈絡。

探究脈絡,先要明白各節大意,然後把相近的歸並在一起,才容易探明白。

2、3兩節相近,可以用「理想的歷史意義」來概括。

4、5、6、7節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義」來概括。

8、9、10、11節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義」來概括。

可見,全詩主要贊揚理想的意義,從歷史意義,到人格意義和人生意義。

開頭一節總說理想的意義,最後一節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斗。這樣合並概括,全詩的脈絡就清楚了。

練習說明

一 朗讀這首詩,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探究下面的問題。

1.你怎樣理解「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這兩句詩的含義?

2.詩人說:「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終生,/可笑地詛咒著眼前的環境。」你同意這些說法嗎?與同學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3.你能說說《理想》與《在山的那邊》的內在聯系嗎?找出這兩首詩中內涵相同的詩句。

本題挑出幾個難點鍛煉學生探究能力,並聯系舊課作比較閱讀。有的要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去理解,有的要聯系語境去理解。學生有學生的生活體驗,例如,為理想而勤奮學習,做功課的時間就不能看電視,可以說犧牲了看電視的愉快。用學生自己的生活體驗去理解,詩句就容易理解了。

參考答案:

1.詩人所說的「理想」,是崇高的社會理想,是為社會進步、為多數人謀利益的理想。樹立理想,擁有信念,擁有為理想而奮斗的幸福感,是獲得,而這一切又是以犧牲個人利益為前提的,他要犧牲個人利益,他要拋棄黃金夢,所以又是一種犧牲。

2.(本題讓學生談自己的看法,答案不拘一格。)

3.兩首詩的內在聯系是主題相同,都抒寫了理想的意義。

《在山的那邊》:「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折磨著你那進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

以上詩句都說,到達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長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邊》:「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開花,桃李要結甜果;/理想抽芽,榆楊會有濃陰。」

以上詩句都說,理想的實現給人帶來美好的新生活。

二、三大題從略。

教學建議

一、調動學生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引導探究詩句含義

這是一首哲理詩,聯系生活經驗,有助理解。如「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學生為自己的理想而作的犧牲也是有的。假如問一問:你們愛不愛玩兒?做作業的時候能不能玩兒?就可以理解「犧牲」二字。但是學生的生活經驗畢竟有限,還應該聯系間接經驗。聯系革命烈士,聯系獻身科學、獻身真理的仁人志士,聯系先進人物,就容易理解「犧牲」的含義了。有些詩句所說的情況是學生的經驗所沒有的,如「被誤解的寂寥」,「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等等,那就只有靠老師舉例了。學生能在原有基礎上提高一步,就算達到了教學目的。至於透徹的理解,有待今後不斷感悟。

二、可以從《在山的那邊》導入

導語設計:第一課學的是《在山的那邊》,詩中說「在山的那邊,是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就是理想,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個人就會不畏勞苦地向著一個目標前進。

三、最好能背誦

「練習」只提了朗讀的要求,沒有要求背誦,最好鼓勵學生背誦。能背,朗讀比賽就不必捧著書念了,可以朗誦得更好。這首詩構思精巧,語言精美,背誦很有好處。

四、教學設計

指導思想

1.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達到感悟和理解。

2.重視詩歌朗誦教學。

3.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1.導語。

「理想」是什麼?一本詞典上說,是對未來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一本詞典上說,是對美好未來的設想。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理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理想。如果了解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人民為理想而奮斗的歷史,如果我們正在孕育人生的理想,那麼,讀這首詩就會感到分外親切。

「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的一百年間,中國人民的一切奮斗,都是為了實現祖國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徹底結束民族屈辱的歷史。這個歷史偉業,我們已經完成了。」這就是說,那一百年間,中國人民的理想是祖國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奮斗的結果是1949年建立了新中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從20世紀中葉到21世紀中葉的一百年間,中國人民的一切奮斗,則是為了實現祖國的富強,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個歷史偉業,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已經奮鬥了50年,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再經過50年的奮斗,也必將勝利完成。」這就是說,今天中國人民的理想是祖國的富強,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偉大復興。

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事業需要我們去建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在我們手中實現,黨和人民殷切期望我們志存高遠,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廣闊舞台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努力創造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業績。青少年時期正是樹立理想的時期,讀《理想》這首詩,會得到不少有益的啟示。

⑽ 流沙河寫《理想》時的背景

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並為之奮斗
a.理想使人積極樂觀。b.理想使人鬥志頑強。c.理想使人永遠年青。d.理想使人充滿活力。
6 理想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這首詩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連串的「理想是……」,一連串「理想使……」,大贊理想的意義。最後一節說「請乘理想之馬,揮鞭從此起程」,希望人們樹立遠大理想,為理想而努力奮斗。總而言之,這首詩是說,人生一定要有理想。詩人從多種角度贊美理想,一連串形象的比喻,蘊含豐富的意義。

二、問題研究

1.第1節四個比喻,喻意是什麼?

不必孤立地體會每個比喻的喻意,從石到火,從火到燈,從燈到路,四個比喻是連環的,這在修辭手法上又叫「頂針」。前兩個比喻為第三個比喻作鋪墊,詩意主要在後兩個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裡,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說「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見,這一節的意思主要是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聯系實際,就很好懂。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中國,中國的先進分子樹立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這個理想像燈一樣,照亮了夜行的路。這個理想像路一樣,引中國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國,引中國人民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前兩個比喻,從星星之火,到點燃熄滅的燈,說的是理想傳播的過程,例如李大釗等人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時,共產主義理想在中國是星星之火;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不斷傳播,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就有如一盞明燈了。

2.第2節詩是說,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時代性,對嗎?除此之外,還包含什麼意思?

說得對。理想有時代性,理想有層次性。社會不斷進步,理想也不斷提高。社會是逐步發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一種需要滿足了,就會產生新的需要,新的理想。反過來說,理想逐步提高,也使社會不斷進步。這一節的標點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號,句號只有兩個,兩個句子是從兩個角度來說的。飢寒、溫飽、文明,是從生活狀況來說的。離亂、安定,是從社會秩序來說的。

3.第3節的意思怎樣理解?跟第2節有什麼聯系?

第2節講,人類的理想步步提高,從溫飽到文明,從安定到繁榮,具有歷史性;第3節從歷史的角度看人類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類理想有如珍珠鏈。為什麼它又是歷史的脊樑骨呢?因為正是一代一代的理想,使人類歷史不斷向前發展,理想是人類不斷奮斗的精神動力。「古照今,今照來,先輩照子孫」,這個「照」字,既承接「瑩瑩光」,又照應第1節詩里「照亮」的「照」,先輩的理想照亮了子孫前進的道路。概括地說,這節詩的意思是,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4.第4節詩意的重點是什麼?

重點在後兩句。「理想是羅盤,給船舶導引方向」,與第1節第三句「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都說理想使人明確方向。第1節第四句說「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來的,這種理想是必然能實現的。第4節說了另一種情況:「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折磨著你那進取的心。」這里說的是,理想的實現,往往要經歷多次挫折和失敗,或者不像預期那樣切近,起初對長期性估計不足,越到後來越是認識其艱巨性、長期性。

5.第5節的大意怎樣概括為好?

先要理解每一句詩。「理想使你微笑地觀察著生活」,這是說,理想使人樂觀。例如,飢寒年頭,有了溫飽的理想,相信靠勤勞的雙手一定能贏得豐衣足食,滿懷希望,情緒就樂觀了。「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這是說,理想使人充滿鬥志,頑強不屈地奮斗。例如,面對不幸,面對厄運,有了理想,相信厄運是可以戰勝的,前途是光明的,就會不屈不撓地奮斗。「理想使你忘記鬢發早白;/理想使你頭白仍然天真」,就是說,理想使老年人的心理年齡非常年輕,他壯心不已,奮斗不息,是理想使他充滿活力。

一是樂觀,二是鬥志,三是活力,概括起來,是力量,包括精神力量在內。這節詩的大意,可以概括為,理想給人力量。

6.第6節怎樣理解?這里所說的「犧牲」是不是指黃金夢被敲碎,自私心被洗濯?

不錯。顯然,詩人所說的理想,是崇高的社會理想,決不是什麼黃金夢。一個人想發財,想有幾萬、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的資產,不是詩人所說的理想,即使通過正當手段發財致富也不是詩人所說的理想,更不必說,用非法手段去攫取錢財了。為崇高的社會理想而奮斗,就顧不得個人發財,也顧不得種種個人利益,他所獲得的是為理想而奮斗的幸福感,理想實現後的喜悅,犧牲的是其他個人利益。

7.為什麼說「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那隻不過是它的副產品」?為什麼「更多的是帶來被誤解的寂寥」?寂寥里怎麼有歡笑?歡笑里怎麼又有酸辛?

製造某種物品時附帶產生的物品叫做副產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會的溫飽、文明、安定、繁榮等等,而不是個人榮譽。理想實現了,社會給你榮譽,這種榮譽只不過是理想的副產品。

寂寥,就是寂靜、空曠。懷有崇高理想的人卻被誤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歷史上往往有這種情況。理想,就是要改變現狀。而尚未覺悟的人,總認為現狀是天經地義的,要改變現狀,在他們看來就是大逆不道,是瘋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對他,奮斗者的處境就陷於寂寥。

胸懷理想、為理想而奮斗的志士,處境盡管寂寥,但是他享受著斗爭的歡樂,所以有「寂寥里的歡笑」。但是,他畢竟遭人誤解,被當成異類,所以歡笑里又有酸辛。

8.第8節的中心意思是什麼?

第8節分兩個大句,每個大句上下兩個小句之間都用分號。第一大句的第一小句是承接上一節說的,「不幸」就是指「被誤解的寂寥」和「酸辛」。上下兩句意思是轉折的,寫成散文,就是「理想固然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但是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可見意思側重在後一句。這一節說的是理想對人生的意義,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使平凡的人變得偉大。所謂「大寫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偉大的人。

9.第9節是什麼意思?跟上一節有什麼關系?

第9節是說,任何人都可以樹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樹立了理想,他也可以獲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樹立了理想,「浪子回頭金不換」。「理想是還魂的仙草」,是說,罪人之所以為罪人,是因為喪失了靈魂,為邪惡的念頭所驅使,為非作歹。樹立了理想,就恢復了良知,恢復了正常人的靈魂,就能重新做人。「理想是慈愛的母親」,是說,理想能引導著浪子走上正軌。

10.第10節所說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竊」究竟是指什麼?

聯系歷史背景就不難理解了。十年浩劫,「四人幫」歪曲馬克思列寧主義,推行他們那套假馬克思列寧主義,共產主義理想被他們糟蹋了,玷污了。因為他們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動搖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竊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識別真假,對真正的理想堅信不移,這是一種考驗,也可以說是「妖魔在考驗你的堅貞」。理想之所以會被扒竊,在自己一面,也因為不夠執著,所以說一要找回來,二要提起警戒,「以後要當心」,要把理想視為生命。

11.第11節與上面有什麼聯系?「誇耀著當年的功勛」,為什麼說「可厭」?「詛咒著眼前的環境」,為什麼說「可笑」?

上一節說「被扒竊」,這一節說「失去」,前者是被動的,後者則是主觀拋棄的,有層進關系。與第8節又構成正反對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偉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蛻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對比非常鮮明。正反對比,更突出理想對於人生的重要。

誇耀自己當年的功勛,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勞簿上爭名奪利,當然可厭。「詛咒著眼前的環境」,卻不願為改變眼前的環境而奮斗,當然可笑。

12.第12節「理想開花」兩句比喻什麼?結尾為什麼不照應「照亮夜行的路」,而說「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理想開花」兩句是說,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濃陰,樹立了理想,不懈地奮斗,就會取得豐碩的收獲。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象徵大好形勢。新的歷史時期,麗日當空,春色一片,是中國人民實現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13.探究這首詩的脈絡。

探究脈絡,先要明白各節大意,然後把相近的歸並在一起,才容易探明白。

2、3兩節相近,可以用「理想的歷史意義」來概括。

4、5、6、7節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義」來概括。

8、9、10、11節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義」來概括。

可見,全詩主要贊揚理想的意義,從歷史意義,到人格意義和人生意義。

開頭一節總說理想的意義,最後一節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斗。這樣合並概括,全詩的脈絡就清楚了。

練習說明

一 朗讀這首詩,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探究下面的問題。

1.你怎樣理解「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這兩句詩的含義?

2.詩人說:「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終生,/可笑地詛咒著眼前的環境。」你同意這些說法嗎?與同學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3.你能說說《理想》與《在山的那邊》的內在聯系嗎?找出這兩首詩中內涵相同的詩句。

本題挑出幾個難點鍛煉學生探究能力,並聯系舊課作比較閱讀。有的要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去理解,有的要聯系語境去理解。學生有學生的生活體驗,例如,為理想而勤奮學習,做功課的時間就不能看電視,可以說犧牲了看電視的愉快。用學生自己的生活體驗去理解,詩句就容易理解了。

參考答案:

1.詩人所說的「理想」,是崇高的社會理想,是為社會進步、為多數人謀利益的理想。樹立理想,擁有信念,擁有為理想而奮斗的幸福感,是獲得,而這一切又是以犧牲個人利益為前提的,他要犧牲個人利益,他要拋棄黃金夢,所以又是一種犧牲。

2.(本題讓學生談自己的看法,答案不拘一格。)

3.兩首詩的內在聯系是主題相同,都抒寫了理想的意義。

《在山的那邊》:「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折磨著你那進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

以上詩句都說,到達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長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邊》:「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開花,桃李要結甜果;/理想抽芽,榆楊會有濃陰。」

以上詩句都說,理想的實現給人帶來美好的新生活。

二、三大題從略。

教學建議

一、調動學生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引導探究詩句含義

這是一首哲理詩,聯系生活經驗,有助理解。如「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學生為自己的理想而作的犧牲也是有的。假如問一問:你們愛不愛玩兒?做作業的時候能不能玩兒?就可以理解「犧牲」二字。但是學生的生活經驗畢竟有限,還應該聯系間接經驗。聯系革命烈士,聯系獻身科學、獻身真理的仁人志士,聯系先進人物,就容易理解「犧牲」的含義了。有些詩句所說的情況是學生的經驗所沒有的,如「被誤解的寂寥」,「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等等,那就只有靠老師舉例了。學生能在原有基礎上提高一步,就算達到了教學目的。至於透徹的理解,有待今後不斷感悟。

二、可以從《在山的那邊》導入

導語設計:第一課學的是《在山的那邊》,詩中說「在山的那邊,是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就是理想,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個人就會不畏勞苦地向著一個目標前進。

三、最好能背誦

「練習」只提了朗讀的要求,沒有要求背誦,最好鼓勵學生背誦。能背,朗讀比賽就不必捧著書念了,可以朗誦得更好。這首詩構思精巧,語言精美,背誦很有好處。

四、教學設計

指導思想

1.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達到感悟和理解。

2.重視詩歌朗誦教學。

3.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1.導語。

「理想」是什麼?一本詞典上說,是對未來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一本詞典上說,是對美好未來的設想。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理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理想。如果了解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人民為理想而奮斗的歷史,如果我們正在孕育人生的理想,那麼,讀這首詩就會感到分外親切。

「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的一百年間,中國人民的一切奮斗,都是為了實現祖國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徹底結束民族屈辱的歷史。這個歷史偉業,我們已經完成了。」這就是說,那一百年間,中國人民的理想是祖國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奮斗的結果是1949年建立了新中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從20世紀中葉到21世紀中葉的一百年間,中國人民的一切奮斗,則是為了實現祖國的富強,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個歷史偉業,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已經奮鬥了50年,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再經過50年的奮斗,也必將勝利完成。」這就是說,今天中國人民的理想是祖國的富強,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偉大復興。

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事業需要我們去建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在我們手中實現,黨和人民殷切期望我們志存高遠,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廣闊舞台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努力創造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業績。青少年時期正是樹立理想的時期,讀《理想》這首詩,會得到不少有益的啟示。

2.默讀。

3.藉助注釋、詞典,讀一讀,寫一寫。

蛻 飢寒 離亂 綴連 遠行 倔強 洗濯 玷污 怨恨 扒竊 詛咒 濃陰 海天 相吻 浪子回頭 碌碌終生 絕處逢生 可望不可即

4.朗讀。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1)各自練讀。

(2)齊讀。

5.逐節研討(1~7)。

研討目的:理解每一節詩的意思。

研討方式:四人一組合作探究,提出疑問,共同解疑。每節由兩組代表報告探究結果,不能解決的疑問可請全班同學研究,或請老師解答。再齊聲朗讀。

6.作業。

「研討與練習」二。

第二課時

1.交流作業,鼓勵有創意的表達。

2.繼續逐節研討(8~12)。

研討目的、方式,同上一課。

3.小結這次探究詩意的經驗。

4.朗讀全詩。

5.語言運用。

教師投影或板書。學生兩人合作,他說你記,互相評論,並向全班推薦佳句。

(1)小康的年代裡,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一____________綴連著一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歷史的脊樑骨。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天相吻的弧線。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望而不可即。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折磨著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

(7)___________________倔強地反抗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命運。

(8)_____________________鬢發早白。

(9)__________________洗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絕處逢生。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玷污了。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誇耀著當年的功勛。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碌碌終生。

6.作業。

「研討與練習」一。

有關資料

一、流沙河自撰《流沙河小傳》

原名余勛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1935年遷回金堂槐樹街老家。幼習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學高中部,轉習新文學,1948年始發表作品。1949年入四川大學農業化學系,寫作愈勤。1950年到《川西農民報》任副刊編輯。1952年調四川省文聯,歷任創作員、《四川群眾》編輯、《星星》編輯。1957年後在成都從事多種勞作,工余研讀諸子百家。1966年押回金堂老家,勞動糊口,共12年。1978年到金堂縣文化館任館員。1979年復出發表作品。年底調回四川省文聯,任《星星》編輯。1985年起專職寫作。中國作協理事、四川作協副主席。作品出版20種。

(《語文學習》1996年第6期)

二、寫莊子現代版的流沙河(徐虹北)

以前只是從書本上讀過一些流沙河的詩,後來,又讀到他寫的Y先生語錄,幽默之中含著令人心痛的記憶,提醒人們對一個尚未走遠的時代的繼續反思。有人說他,嫻熟於正話反說,直話曲說,庄話諧說,因此,文章之中總是彌散著一股不同凡俗的怪異之趣,這樣的感覺在我見到應門而出的流沙河先生本人時才得到完全印證,那種步履輕移的身姿,那種似動非動的神態,加之那重重的川音,悠悠的語調,輕輕的語氣,讓人覺得這就是寫莊子現代版的流沙河,就是寫Y先生語錄的流沙河,就是寫鋸齒嚙痕的流沙河。

流沙河先生把我領到陽台,整個陽台被芭蕉、常青藤以及許多詩人鍾愛而我卻叫不上名的綠色植物所覆蓋,遮天蔽日,倒有點令人覺得像是身處熱帶雨林之中。我說:給您在這極具特色的小世界裡拍張照吧?詩人雙手插在褲兜里,那神態,讓我覺得是Y先生的最好造型。然後,他又拿出一些小竹簍,說:我就是喜歡養些花草和小蟲蟲。喏,這只小蟲蟲,我們四川人叫姑姑,也就是紡織娘,河北人叫蟈蟈,你看嘛,我的這本隨筆中,就有好些個是寫這些小動物,寫花草植物的。好吧,你就把這個內容作為你的采訪記的結尾,我替你想好了,你看好不好?

(摘自《就是那一隻蟋蟀——訪流沙河先生》,《語文學習》1996年第6期)

三、詩人說他寫詩「像老牛拉破車」(徐虹北)

他又說:他寫詩,很注意詩的韻律,所以,常常在一張紙上塗塗改改,一句句地慢慢拼湊,一字字地緩緩雕琢,像老牛拉破車,嘴裡一邊嘟噥,手裡還要一邊查字典,磨磨蹭蹭,斤斤計較,一點也不爽快,當別人紛紛改弦易轍,更新觀念,投奔「現代詩」麾下時,他仍然鍾情於傳統詩的形式節奏之美與音韻平仄之諧,講求詩句的流暢易懂,琅琅上口。「不過,」——他加重了語氣,給我和讀者一個特別的提醒——「我的好些詩,只有用四川話念才押韻,我曾經用四川土話念自己詩給成都人聽,很上口,還念了餘光中的小詩《鄉愁》,聽眾反應強烈,一用普通話念就不押韻了,念出來聽的話,就很蹩腳,這個缺點,你在文章中一定要說出來。」

(摘自《就是那一隻蟋蟀——訪流沙河先生》,《語文學習》1996年第6期)

閱讀全文

與創造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海信濮塘 瀏覽:376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