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誰發明錢的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 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大演變。 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 【紙幣的整理修復和歸類】 對紙幣進行初步加工處理是集幣的首要工作,因為紙幣一旦進入市場,經流通之後,都或多或少會受到污染,表面會很臟並附著很多細菌,如果不對其進行初步加工,細菌在潮濕地我便會發霉、產生霉點,這樣便會污染我們的集鈔本,影響收藏效果,也會降低收藏品的品相和價值,減少其保存壽命。可見,一套行之有效的歸類整理方法對於紙幣收藏者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一般對於各種品相的紙幣,有以下這些基本的整理方法: (1)對於未流通過的全品相紙幣,可以直接進入集鈔本。對一些中、高檔品還應進行塑料袋包裝,以免用手觸摸時沾上汗水油污,必要時甚至可以採取塑料真空封裝以隔絕空氣。 (2)面對著已經弄臟了的紙幣,則要經過浸泡、吸水、乾燥等清洗工序對其進行修復。浸泡時間應由紙幣的好壞決定,切記一點,只能用清水浸泡,任何清潔劑都不被允許加入水中浸泡紙幣,否則會使紙幣脫色或變色,那樣後果就不堪設想了。用清水浸泡後,要隨時更換已經變黃了的水,然後用能吸水的紙張墊在清洗過的紙幣下面,均勻輕壓使吸水紙吸去附著的多餘水份,之後讓它自然晾乾,切不可用熨斗或其它加熱機進行加熱乾燥。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對於類似舊私貼這種用舊式老棉紙印製的紙幣,則不能進行水浸,以防紙化開、破損,只能用沾濕的棉花弄濕紙幣的四邊和角,把捲曲部份展平清潔。 (3)對於透明交條粘貼過的紙幣,該如何進行處理呢?粘貼紙幣的透明膠條,時間長久之後,變黃、硬化且有所捲曲,所以有必要對其進行處理,將其揭下來。此時最好的處理方法便是用建築行業調油漆用的稀釋料把 膠帶弄濕,用鉗子慢慢將膠條撕下,而對於紙幣上殘留的膠,可用稀釋料輕輕擦拭去掉。 (4)對於已破損或斷開的紙幣,則可用相同顏色的舊棉紙如(舊以契等)修補破損部分和斷開處。對於一些有缺損的紙幣,應選找有類似花紋、顏色相同的老紙幣,在正面加以貼補,對於高檔紙幣,則建議最好請專門從事紙幣修補行業的技師對其進行加工修補。 【紙幣的收藏】 各版人民幣都有一定的收藏價值。若說具體各套人民幣中的具體高價值品種,應屬以下品種: 第一套人民幣: 1951年版一萬元「牧馬圖」券(60萬元)、五百元「瞻德城」券(30萬元)、五千元「蒙古包」券(20萬元); 第二套人民幣: 1953年版三元券(7000元)、五元券(6000元)、十元券(65000元); 第三套人民幣: 1960年版壹角券(1100元)、1962年版「背綠水印」壹角券(9000元)、1962年版「背綠」壹角券(600元); 第四套人民幣: 1980年版50元券(125元)、100元券(120元); 第五套人民幣: 正在發行流通,尚無珍稀品種。
2. 粟特人是什麼人
栗特人的歷史
栗特原居地本在蔥嶺西的河中地區,早在南北朝時期建立了康、安、米、曹、石、何等城邦,漢文載籍謂之昭武九姓,這些國家位居亞洲腹地的中心,當橫亘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樞紐,乃是絲綢——黃金貿易的最大轉運站,諸國因之致富。
栗特人的文化
栗特人以善經商聞名,多豪商大賈,操印歐系東伊蘭語,早就創立了源自阿拉美字母系統的拼音文字,一般稱之為栗特文,一作牽利文,於闐塞語中稱為suli人,即牽利人(栗特人),其復數形式則為suliya,貝利教授指出,在於闐諸佛教文獻中,suliya一詞意為商人,這恰恰說明栗特人是以經商聞名於世的。史載康國栗特「善商賈,好利,丈夫年二十去旁國,利所在無不至」。不辭勞苦,沿絲綢之路東西往返,由之形成了許多栗特聚落。例如絲路北道的碎葉城應即栗特人所築,入唐後王方翼擴其形制,招徠胡賈,定為北道徵收過往商稅的關卡所在。後又置為碎葉州,州刺史安車鼻施名見於神龍元年所建之乾陵蕃臣碑題銘。安指安國,此人似即出身安國的突厥化栗特人。
栗特人的商業
栗特人的主要商業活動內容是從中原購買絲綢,而從西域運進體積小,價值高的珍寶,如瑟瑟、美王、瑪瑙、珍珠等,因此,栗特胡以善於鑒別寶物著稱。《南部新書》記長安「西市胡入貴蚌珠而賤蛇珠。蛇珠者,蛇之所出也,唯胡人辨之」。六畜也是栗特商人出售的主要商品,突蹶汗國境內的栗特人主要承擔著這種以畜易絹的互市活動。新疆境內作為唐之臣民的栗特人也常做一些較短途的牲畜生意。
奴隸也是栗特人販運的主要商品,官府一般保護這種交易的正常進行,栗特人還以非法手段搶掠或拐帶中原婦女。唐振武軍使張光晟就查獲了一起回鶻境內栗特人拐賣漢女的案件;「建中元年(780)回紇突董梅錄領眾,並雜胡等自京師返國,輿載金帛,相屬於道,光晟訝其裝藁頗多潛令驛卒以長錐刺之,則皆輦歸所誘致京師婦人也。」栗特商人幾乎都是高利貸者,除貸錢外還貸放絹帛,吐魯番阿斯塔那61號墓出土文書中有一件《唐西州高昌縣上安西都護府牒稿》,內容是漢人李紹謹借練於栗特胡曹祿山,拖欠未還,引起的一起經濟訴案。此案李紹謹於弓月城一次借練275匹之多,可見栗特人資財之眾,並以之牟利。又《冊府元龜》卷999,記長慶二年「京師內冠子弟」多「舉蕃客本錢」,即借了栗特人的錢,償還不起。由此可知,栗特人的商業活動包括絲綢、珠寶、珍玩、牲畜、奴隸、舉息等,幾乎覆蓋了一切重要市場領域,確已控制了絲路貿易的命脈。乃至「京師衣冠子弟」也不得不拜在他們的腳下。栗特人商業成功的奧秘,除了歸功於精通業務,善於籌算,不畏艱險,諳熟各種語言以外,還具有許多經商的手段。
栗特人的政治
善於投附一定政治勢力,並取得一定政治地位,從而有利於商業活動的開展。例如栗特人馬涅亞克曾代表突厥,奉使波斯、東羅馬,西魏酒泉胡安諾盤陀曾奉使突厥,唐代著名栗特商人康艷典、石萬年、康拂耽延、何伏帝延等皆擁有城主稱號,曹令忠官拜北庭大都護、康感官拜涼州刺史、康進德為安西大都護府果毅,其例不勝枚舉。憑藉官員身份或投依官府,進行商業活動,自然是得心應手了。
用宗教活動掩護商業活動。栗特人的宗教信仰相當復雜,佛教、祆教、摩尼教皆擁有其信徒,例如華嚴宗第三代宗師賢首大師釋法藏就是康國人,曾與玄奘同參譯事。回鶻皈依摩尼教亦賴栗特人之力。而「摩尼至京師,歲往來東西市,商賈頗與囊橐為奸」。可見這些具有宗教人士身份的栗特人也在經商牟利。
利用隋、唐王朝推行胡、漢有別,各依其俗的政策,發展自身勢力。這一政策對漢人推行重農抑商,嚴禁漢人從事國際貿易,從而為栗特人創造了獨霸絲路貿易財源的有利條件。栗特人寧肯附籍或客籍,多不肯甘為編戶,就是利用蕃、漢有別的空隙,由之成為巨富。例如「長安縣人史婆陀,家興販,資財巨富。身有勛官騎尉,其園池屋宇,衣服器玩,家僮侍妾比王侯」。此乃敦煌出土文書《唐人判集》中的虛擬判例,已可窺見栗特人的豪富,栗特人的資財皆在萬金以上,非但中原普通商人難於望其項背,就是世代官宦的衣冠子弟,相形之下,也顯得寒傖極了。
栗特人的服飾
栗特人屬剪發型民族。《魏書•西域傳》記「康國丈夫剪發」,慧 超《往五天竺國傳》亦雲「此中胡國並剪發」。按波斯發型為剪發齊 項,栗特人大約也是如此,《康國傳》記其女子盤髻,然品治肯特壁畫中少女發型則為梳五辮,左右各二,腦後一,則婦人的盤髻也是由辮子盤梳而成且面蒙黑巾。康國人還有以發油美發的習俗,杜環《經行記》記栗特人「以香油塗發」。
栗特人一般穿白衣,慧琳《一切經音義》卷21記曰:「西域俗人 皆著白色衣」,玄奘亦曰「吉乃素服,凶則皂衣。」黑色乃喪服的顏色,忌服用。由於栗特人重商逐利,不存在服色等級的差別,其餘花色亦各憑所好,所謂「素衣」,未必是全白,而是多夾用綠花,一般戴尖頂虛帽,大約是古塞人遺俗,有的帽子還有前檐;曰卷檐虛帽,便於遮陽遠視,宜於長途旅行。其服裝以窄袖緊身為特徵,講究突出身體線條,玄奘記其人「裳眼褊急」,劉正言詩雲「胡衫雙袖小」,就是這一特徵的顯現。栗特人的腰帶特別講究,有所謂萬釘寶鈿金帶,即在革帶上裝飾以各種珠寶,上佩刀劍,品治肯特壁畫對此有生動描繪,下穿長筒革靴,便於跋涉風沙,舞伎則穿錦軟靴,劉正言詩雲「弄腳繽紛錦靴軟」,此外還有軟式拖鞋,栗特人在家似乎更喜歡穿這種鞋。
栗特人的飲食
栗特人以麥面和羊肉為主食,慧琳《一切經音義》雲:「胡食者,即鏵鑼、燒餅、胡餅、搭納等事。」鏵鑼,即油燜大米飯,今名抓飯,是一種大米加羊肉、葡萄乾混合製成的油燜飯。現在的抓飯必須放胡蘿和洋蔥,其時洋蔥已栽培,但胡蘿卜尚未傳來,與今抓飯略有不同。燒餅即今日維吾爾族食用的饢。胡餅則上加胡麻,反似今日的北京燒餅。元耶律楚材至河中還吃到雞舌宴,可知栗特人已知養雞以供食用。葡萄酒是常備的佐餐飲料,盛在一種特殊的碗形酒器叵羅中,以金、銀、銅等各種不同質料製成,岑參詩中有「交河美酒金叵羅」之語,所指就是這種酒器。
栗特人的習俗
栗特人「父子計利」,因之不存在大家族制度,而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度。這種家庭的特徵是一方面非常重視父系家世,穆格山文書中的栗特人皆冠以某某是某某的兒子,父名至關重要,祖父以上就不計了。另一方面,男子成年後就須脫離家庭,自去經商謀生,孩子一降生就進行經商教育,至「男年五歲,則令學書,少解,則遣學賈, 以得利多為善」。及成了更須獨立生活。「丈夫年二十,去旁國,利所在,無不至」。開始與父母、兄弟別離分居,兄弟之間如發生利益糾紛,不恥訴於宮府。兄弟、鄰居之間財產分得清清楚楚,但栗特式的「小家庭」只是相對於數代同堂、兄弟分居的大家庭而言,規模並不算小,這是因為其婚姻乃建立在多妻制的基礎上,栗特人的正妻多為同族聯姻,如康阿義屈達干夫人石氏、安菩夫人康氏、米繼芬夫人米氏,康、安、米、石皆為栗特姓氏,但也有異族通婚者,如安祿山生父本姓康,養父姓安,母為突厥阿史德氏,亦屬異族豪宗大姓。正妻地位很高,可以與丈夫並坐胡床見客,法律上不但允許夫休妻,而且允許妻棄夫,擁有再嫁的權利。由於栗特人多去遠地經商,其性生活不可能為一夫一妻制束縛得很緊。因此,還另有侍妾、姘頭,這些次妻皆為外族,有的還具奴隸身份。「婦言是用,男子居下」,無非反映正妻尚擁有一定的發言權,而且在交際場合男性推崇婦女以為騎士風度而已。
栗特的歷法直接繼承波斯的影響,實行祆教歷,這種歷法分全 年為365天,12月,每月一律30天,餘5天擱置,一年差6小時,4年差1天,因此,每4年歲首提前1天,故我國史料對栗特歲首記 載不一,杜環《經行記》雲「其俗漢五月為歲首」,韋節《西蕃記》說「以六月一日為歲首」,《新唐書•康國傳》則雲:「以十二月為歲首」。記載差異正是由於歲首推移的結果,七曜制的發明則乃栗特歷法的重要特點,七曜指日、月、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合為一個周期,又稱星期,至今仍在通行。
栗特人的節慶,依蔡鴻生研究,主要有三,即歲首節、葡萄酒節、乞寒潑水節。歲首節即年節,韋節《西蕃記》記此節連續慶祝七天,舉行賽馬及射箭游戲,射中者可為一日王,顯示了金錢崇拜的力量。栗特人有陳寶鬥富的習俗,每次聚會時,在做的所有的人都把身邊所帶的寶物拿出來,相互斗寶。寶物多者,戴帽居於座上,其餘以財物的多少分列。這同明代徽商以資財多少選祭酒,定座次的風俗完全一致,反映了重商民族的本質特色,推測似乎也是在歲首節舉行的。歲首節還例行祭祖儀式,「國立祖廟,以六月祭之」。民家大概也仿行之。年節又是求天兒骸骨節,這是個同祆教有關的宗教節日,栗特「俗事天神,崇敬甚重,雲神兒七日死,失骸骨,事神之人,每至其月,俱著黑疊衣(黑色棉衣),徒跣,撫胸號泣,涕淚橫流,丈夫、婦人三五百人散在草野,求兒骸骨,七日便止」。這位失骸骨的天兒就是多尼•耽末子,起源於古巴比倫時代,對於他的祈求反映了對作物生長枯而復生的復榮願望,傳至栗特,天兒演變為西耶烏什的英雄傳說,這位英雄在安國建立捕喝城之後慘遭殺害,因於歲首凌晨舉行野祭,胡男胡女赴郊外尋找天兒骸骨,既是郊遊,又是對大地回春的禱祝。
乞寒潑水節為十月三十日,原為波斯節日,相傳波斯薩珊王朝卑路斯(459—483)在位時期出現苦旱,幸得國王相救,因之每到此日,便以水相潑為戲。 「乞寒,奉西國外康國之樂。其樂器有大鼓、小鼓、琵琶、箜篌、笛,其樂大抵以十一月,裸露形體,澆灌衢路,鼓舞跳躍以乞寒也。」這一節日對塔里木綠洲諸國影響甚巨。又有葡萄酒節,據阿里•比丘爾雲五月十八日乃是里巴巴花拉節,又作巴米花拉節,意即飲純葡萄漿,二十六日卡林花拉節,意為品聖葡萄,此節一直延續至八月九日,後來演變為清代維吾爾人的收獲節。
栗特人的宗教信仰
栗特人的宗教信仰呈現多元文化色彩,主要有祆教、佛教、摩尼教,後來還皈依了伊斯蘭教。
佛教在貴霜王朝時代曾為中亞地區的主體信仰,後來隨著薩珊王朝政治影響的擴大和祆教的復興,雖有所衰落,但仍存在一定勢力。其國「俗奉佛」,「頗有佛法」,有史料記米國遭受西突厥肆葉護可汗侵擾,毀佛伽藍,掠去大量金寶,安國佛教寺院規模宏大,佛像飾以金寶,大食攻入沛肯城,毀所供銀質佛像,重達4000迪勒木,在佛眼中挖出鴿蛋大小的珍珠兩顆,可見栗特人中佛教信徒依然不少。
栗特人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繪畫、音樂、舞蹈都非常發達。張彥遠《歷代名畫 記》盛贊北齊栗特畫家曹仲達的「濕衣貼體」的畫風,這種畫風在品治肯特的大幅宏偉壁畫中充分顯示出來。在音樂方面,康國樂、安國樂皆名聞天下,栗特琵琶高手曹婆羅門、曹僧奴、曹明達祖孫三代皆擅絕技,歷仕西魏、北齊、隋三朝,皆大紅大紫,其中曹明達還為北齊主封為郡王。著名歌手何滿子譽滿京師,元稹詩雲「何滿能歌聲婉轉,天寶年中世稱罕」,曹剛善於右手琵琶,人謂其運撥「若風雨」,康昆侖更是號稱彈琵琶「長安第一手」,歌手米嘉榮歌聲凄楚動人,劉禹錫詩雲:「三朝供奉米嘉榮,能變新聲作舊聲」,又雲「唱得涼州意外聲,故人唯數米嘉榮」。音樂理論家何妥曾為隋朝正音律,出任國子監祭酒。在舞蹈方面康國栗特善胡旋舞,石國栗特善柘枝舞,胡旋舞以旋轉快速,動作剛勁著稱,柘枝舞則胡帽銀帶,帽上飾金鈐,舞時佧轉有聲。又有胡騰舞、反手叉腰,首足如弓,倏然騰起,而又頗作醉態,李端《胡騰兒》詩曰:「揚眉動目踏花氈,紅汗交流珠帽偏,醉卻東傾又西倒,雙靴柔弱滿燈前,環行急蹴皆應節,反手叉腰如卻月。」有人認為我國武術中的醉拳就承襲了胡騰舞的某些動作。壁畫中還繪有二人對弈圖,所弈者乃是源出波斯的國際象棋。我國象棋與此同源,可見這一棋類也是以栗特人為媒介傳入的。
3. 濕通寶固體飲料是一款什麼樣的產品
【濕通寶】是「中西結合、葯食同源」
純天然食物萃取的精華,它不是葯品,也不是保健品,是比葯品和保健品更神奇有效的健康養生除濕氣產品,是凈化血液的天然口服產品,是打通微循環,通腸胃,通經絡的奇效產品,是調理五臟六腑恢復身體器官自愈能力除濕氣食品級的固體飲料。
4. 錢是誰發明的
錢是誰發明的不清楚,錢的符號我知道中國在宋朝的時候就有了,那時候不叫人民幣,叫銀票。
5. 錢是誰發明的。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游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但眾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幣為「貝」。因為充當實物貨幣,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穀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幣。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於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因此中國漢字中和財富、價值有關的字大多與「貝」字有關。如:貴、資、貪、貧、財、購等。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最原始的金屬貨幣。至西周晚期除貝幣外還流通一些無一定形狀的散銅塊、銅錠等金屬稱量貨幣,這在考古發掘中也有出土。
綜上所述,原始社會後期至夏、商、周時代主要貨幣形態是實物貨幣,流通較廣的是天然貝,後期出現少量金屬稱量貨幣、鑄幣,屬貨幣萌芽與形成時期。
6. 錢是誰發明的啊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 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游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但眾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幣為「貝」。因為充當實物貨幣,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穀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幣。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於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因此中國漢字中和財富、價值有關的字大多與「貝」字有關。如:貴、資、貪、貧、財、購等。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最原始的金屬貨幣。至西周晚期除貝幣外還流通一些無一定形狀的散銅塊、銅錠等金屬稱量貨幣,這在考古發掘中也有出土。 綜上所述,原始社會後期至夏、商、周時代主要貨幣形態是實物貨幣,流通較廣的是天然貝。後期出現少量金屬稱量貨幣、鑄幣,屬貨幣萌芽與形成時期。 先秦貨幣初探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 1、中原地區即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布幣脫胎於青銅鏟形農具「 」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2、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3、西北方的秦國獨用環幣,其形製取象於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 4、南方楚國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 」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四大貨幣體系分別由刀、鏟、紡輪等勞動生產工具演化而來,由此可見當時各地征戰、漁獵、制陶,紡織與貿易往來等經濟生活地區特色與社會風貌。同時形成四大貨幣區也是諸侯割據的產物。隨經濟與商品交易發展。各國貨幣互相流通,要求並相應促進幣制出現統一與標准化趨勢。 歷朝綱錢沿革 綱錢指國家或地方政權法定發行的一類錢幣。由一種綱錢的不同版別派生出「目錢」。綱舉目張,構成錢幣的統系。以綱錢為線索可了解貨幣沿革史;以目錢為線索可涉足古錢幣鑒賞與考古。下文主要由歷朝綱錢沿革解讀古代相關的政治,經濟與歷史變幻。 綱錢體系從秦漢到明清可分二大階段。第一階段:秦漢與隋唐以銅鑄幣為主,是以秦「半兩錢」和漢「五銖錢」為主幹銖兩體系階段。第二階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鑄幣出現年號,寶文體系有別於前銖兩體系外,還出現紙幣與銀本位體系,下分敘。 (一)秦漢「半兩錢」 秦統一六國後,政治統一要求經濟統一作基礎,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在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為何取這種形制呢?主要是環形便於攜帶,而方孔穿繩索銅錢不易旋轉,可防磨損。也有人認為這種形製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 鑒別戰國和秦朝的「半兩錢」可從書法入手。戰國幣錢文「半兩」為大篆:而秦朝幣錢文「半兩」為小篆。相傳秦幣由宰相李斯所書。大概受此影響,秦朝之後的錢文大都出自達官貴人或書法名家之手。宋朝還出現皇帝御書錢。中國古錢幣與西方貨幣的區別之一是中國古錢版面以錢文為主,流通幣極少有圖案為主的,而西方貨幣則以動植物,人象等圖案為主。古錢上的書法藝術為另一話題當別論。 據說秦始皇為防備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鑄十二金人。這勢必影響銅錢的鑄量。因銅價極高,貨幣流通量不足,故秦半兩錢價值很高。漢初發生「秦錢重(價高)難用」問題。漢承秦制沿用半兩錢,但劉邦當皇帝時國家很窮,改鑄了許多小錢,先後出現「榆莢半兩八銖半兩,四銖半兩等。一兩為二十四銖,因對秦半兩大幅減重,「半兩」名實不符。尤其是一種小半兩,形似榆樹果實而稱「榆莢半兩」重不足1克,直徑不足1厘米。漢還允民間私鑄與郡國鑄幣,引起幣制紊亂與通貨膨脹,至漢武帝大改幣制。 (二)漢「五銖錢」與沿革 五銖錢 1、漢武帝首創「五銖錢」。 漢武帝即位後,「外事四夷,內興功利」急需開辟財源。同時郡國自由鑄錢,造成幣制混亂,物價上漲,威脅中央財政。於是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鍾官(掌鑄錢)、辨銅(掌原料)、均輸(掌制范),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銖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象,有利於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從漢武帝起歷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銖長期為歷朝法定貨幣。因五鐵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銖」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日本、安南、朝鮮等國。而泰國現在的貨幣單位仍稱「銖」與此不無關系。 2、新莽幣制大亂與鑄錢精品問世。 西漢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濫發貨幣。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後為解決經濟危機而鑄行的一種大錢。「泉」是「錢」字的借用。王莽相信 緯學說,在他奪取劉姓天下後,為諱忌「劉」字,劉字由卯、金、刀三字組成,故錢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漢五銖錢重量的二個半,卻要當五十個五銖錢用。意味著每發行一枚大錢就要從百姓手中奪走四十七個半五銖錢財富,這必然引起人民不滿,於是民間仍用五銖錢交易。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規定:凡敢私藏五銖錢者將作為犯人充軍戍邊。由幣制混亂可見王莽統治不得人心,必垮無疑。此外還有一種大錢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錢當五千個五銖錢。如此大額錢幣必有人冒死偽造。為防盜鑄私錢,除頒行刑法重治外,另創造了一種新幣形,即把古代刀幣和圓錢結合,創造出世界上第一枚雙色金屬錢幣。為防假私鑄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幣「做工精絕」,這一扭曲風情也令後人千年嘆息。 東漢恢復西漢以來的五銖錢制度,到東漢末年,董卓進京毀五銖錢,更鑄小錢,引起通貨膨脹,貨幣制度再陷混亂。 3、「六朝五銖」劣錢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分裂時期,戰爭頻繁,政局動盪,社會經濟遭破壞,史稱此時「錢法大壞」。為了省銅,五銖錢越做越小,有「鵝眼」、 「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銖,一枚錢改二枚,面額卻大,百當千用。錢幣界把這一時期五銖錢統稱為「六朝五銖」。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個朝代。這一時期五銖錢除鑄造粗劣且錢文革率、筆畫不全。有將「五銖」寫成「五金」者,也有寫成反文「銖五」的。但期間五銖錢也有個別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史稱「重如其文」,質量上乘,不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4、隋朝「五銖錢」與傳聞。 隋代隋文帝鑄造「開皇五銖」結束了漢末以來三百多年錢制龐雜局面,這也是最後一個使用五銖錢的朝代。有人辯認隋「五銖錢」五銖的「五」即「X」字左邊加豎 | 為「|X」,放倒後似為「凶」字。於是有人說是隋的凶兆,預示其滅亡為時不遠了。故隋朝「五銖錢」較好辯認。其實這種寫法北魏也曾有過,這不過是老百姓藉此詛咒隋末戰亂而已。 唐朝起方孔圓錢 方孔圓錢 1、唐高祖首創「寶文」「年號錢」 唐代是一個經濟文化都發達的強盛朝代。據考唐高祖武德年間621年鑄行「開元通寶」錢,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銖兩定名的錢幣體系,而開創了唐宋以後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銅鑄幣。「開元」有創始,首創之意,「通寶」即流通的寶貨。其在重量單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銖為一兩。「開元通寶」開創十進位制,每枚重二銖四 為一文錢,積十文錢重一兩,即十錢一兩「以錢代銖」。開元通寶在唐代鑄行二百多年而使幣制長期穩定。唐以「文」計數,以錢兩為重量單位的寶文錢體系沿襲到清朝歷時千年。另相傳唐高祖鑄行的「開元通寶」由初唐書法大家歐陽間所書的增文采,被譽書法幣。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為對付財政困難、鑄造大錢,稱「乾元重寶」。這是最早稱「重寶」的錢,一文重寶當開元錢十文,引起通貨貶值,物價飛漲,盜鑄嚴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廢佛,取佛銅大量鑄「會昌開元」錢,使延續了半個世紀的通貨緊縮現象才有所緩和。「乾元」,「會昌」均為紀年。 五代十國是軍閥割據混戰分裂時期,由於政權林立,貨幣五花八門,是一個貨幣混亂時期。幣材除銅外還有錫、鐵等。大額錢幣當十當百,甚至當千當萬流行。錢制的混亂復雜反映出割據戰亂帶來的經濟惡化。 綜上所述,銅鑄幣方孔圓錢從銖兩體系轉變為年號,寶文體系為貨幣發展一大轉折時期。 兩宋到明清 1、兩宋「年號錢」、「御書幣」與「紙幣」 兩宋的銅鑄幣以採用年號為顯著特點。據考證年號首創於漢武帝,而「年號錢」始於十六國時四川成都李壽的「漢興錢」。最後一枚年號錢為袁世凱復辟帝制鑄行的「洪憲元年,當十銅元。」此錢隨袁世凱垮台,存在不到四個月。「年號錢」因鑄有年號,標明鑄造時間,使人在考證古幣年代時可一目瞭然,這在錢幣形式發展上是一個進步。歷朝年號錢中宋、明、清三朝的錢幣最容易收集。 另外,歷代書法中要數宋朝見著。相傳宋神宗元豐年間所鑄元豐錢有篆、隸、楷、草四種書體,其中蘇東坡手筆的隸書錢文沉著、豪邁,被稱「東坡元豐」。宋哲宗年間司馬光和蘇東坡用篆、行兩種書法寫過對文錢「元裕通寶「。使宋朝流行書幣幣對文錢。擅長書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錢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書寫的「御書錢」,據考證第一人為宋太宗趙炅,而歷代皇帝中書法成就最高為宋徽宗趙佶。他治國安邦無能,「靖康之恥」與兒子欽宗一起被擄為金兵俘虜。但對琴棋書畫情有獨鍾,尤其是書法「瘦金體」鐵畫銀鉤,別具一功。宋朝書法幣見著與皇帝身體力行推崇不無關系,尤其是年號御書錢流行。此錢文風到明朝有變。明代中葉開始錢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體呆板,不講布局結構,談不到書法藝術了。 兩宋時期鑄幣銅鐵錢並行,因銅器比銅幣值錢,有毀錢鑄器現象,少見銅錢而出現鐵錢。另外隨經濟重心南移,貨幣流通擴大,兩宋產生的紙幣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這紙幣是一種象徵性貨幣,它是社會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同時與造紙和印刷技術的進步也有關。北宋的紙幣主要有交子,南宋有會子、關子。交子、會子都是當時對票據、證券、況換券類的俗稱。而幣值是否穩定成為經濟財政局勢的晴雨表。 遼、宋、西夏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與漢族交往中受中原經濟文化影響,除了使用唐宋所鑄銅幣外,也發行過民族文字與漢文類銅鑄幣。 2、元代幣制以紙幣為主 元代曾鑄行過少量銅錢,但貨幣主要流通紙幣。這在中國古代是較突出的。元代的紙幣稱為鈔。原鈔本不許挪用,紙鈔發行量有嚴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敗,皇室奢侈,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濫發紙幣來彌補,引起物價飛漲。加上黃河改道泛濫,天災人禍,故稱「開河變鈔禍根源」,可見濫發紙幣與元朝滅亡很有關系。 3、明朝由紙幣政策轉 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體系。 發行紙幣在貨幣史上雖是一個進步,但歷代統治者無不利用它來剝削,掠奪人民而使紙幣紙策崩潰。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准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如明朝「班匠」以銀代役、僱工工資,富豪積家產等都主要用銀量了。銀量被鑄為一定標準的銀錠從元朝開始,從元朝至元年間開始,銀錠自名「元寶」,這是中國稱銀錠為「元寶」的開始。同時民間流行銅制錢,質材由青銅轉黃銅,鑄行以年號為號的通寶錢。 4、清朝銅錢,紙幣和機制幣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復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清初一百年以銀錠為主幣,征稅一兩以上必須收銀,清朝各州縣每年分夏,秋兩季徵收田賦,完糧必須是足銀。因中央不鑄造統一流通銀兩,民間使用的銀子未必是足銀,各地銀錠形式、成色、平碼不同,因此每逢納稅前由銀匠和銀鋪將民間散銀熔鑄成足銀上當。一些銀匠勾結吏役趁機在銀兩成色,分量上苛剝百姓,造成許多復雜的社會問題。 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到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中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機制銅元,又稱「銅板」。機制銀幣和銅元的出現對中國傳統的銀兩貨幣和方孔圓形為主的銅錢制是一種巨大沖擊。 清代發行的紙幣品種復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可兌換方孔銅錢)、銅元票(可兌換銅元)、銀兩票(可兌換白銀)、銀元票(可兌換銀元)四種。發行紙幣開始有庫銀准備金、鈔本來憑證。 綜上所述,從兩宋到明清,紙幣產生與流通,白銀貨幣地位日益提高和明清開始確立銀本位制的紙幣制度,晚清機制幣體系出現,為中國貨幣史發展的第二階段後期情況。 編輯本段中國貨幣發展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 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大演變。 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 【紙幣的整理修復和歸類】 對紙幣進行初步加工處理是集幣的首要工作,因為紙幣一旦進入市場,經流通之後,都或多或少會受到污染,表面會很臟並附著很多細菌,如果不對其進行初步加工,細菌在潮濕地我便會發霉、產生霉點,這樣便會污染我們的集鈔本,影響收藏效果,也會降低收藏品的品相和價值,減少其保存壽命。可見,一套行之有效的歸類整理方法對於紙幣收藏者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一般對於各種品相的紙幣,有以下這些基本的整理方法: (1)對於未流通過的全品相紙幣,可以直接進入集鈔本。對一些中、高檔品還應進行塑料袋包裝,以免用手觸摸時沾上汗水油污,必要時甚至可以採取塑料真空封裝以隔絕空氣。 (2)面對著已經弄臟了的紙幣,則要經過浸泡、吸水、乾燥等清洗工序對其進行修復。浸泡時間應由紙幣的好壞決定,切記一點,只能用清水浸泡,任何清潔劑都不被允許加入水中浸泡紙幣,否則會使紙幣脫色或變色,那樣後果就不堪設想了。用清水浸泡後,要隨時更換已經變黃了的水,然後用能吸水的紙張墊在清洗過的紙幣下面,均勻輕壓使吸水紙吸去附著的多餘水份,之後讓它自然晾乾,切不可用熨斗或其它加熱機進行加熱乾燥。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對於類似舊私貼這種用舊式老棉紙印製的紙幣,則不能進行水浸,以防紙化開、破損,只能用沾濕的棉花弄濕紙幣的四邊和角,把捲曲部份展平清潔。 (3)對於透明交條粘貼過的紙幣,該如何進行處理呢?粘貼紙幣的透明膠條,時間長久之後,變黃、硬化且有所捲曲,所以有必要對其進行處理,將其揭下來。此時最好的處理方法便是用建築行業調油漆用的稀釋料把 膠帶弄濕,用鉗子慢慢將膠條撕下,而對於紙幣上殘留的膠,可用稀釋料輕輕擦拭去掉。 (4)對於已破損或斷開的紙幣,則可用相同顏色的舊棉紙如(舊以契等)修補破損部分和斷開處。對於一些有缺損的紙幣,應選找有類似花紋、顏色相同的老紙幣,在正面加以貼補,對於高檔紙幣,則建議最好請專門從事紙幣修補行業的技師對其進行加工修補。
7. 廣東利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做什麼的,目前做的怎麼樣
廣東利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於2017年,在改革開放先行地——東莞成立,注冊資金1000萬,經過近三 年的時間發展,目前公司已實現過億 元的年產值,公司實力強勁,管理規 范,發展潛力巨大。我們擁有強大的 科研團隊,生產加工基地和市場營銷 中心,公司目前已有兩大拳頭產品 【濕通寶】、【清煙寶】都已面向全 國市場,我們將引導全國分公司營銷 策劃和銷售運營,並會提供各種活動 策劃與營銷推廣的一體化專業服務,目前也正全力招商中.....
自成立以來,公司也一直秉承以 用戶需求為核心,在專注南方市場開 拓的同時為全國各地公司提供最專業 貼心的5A級服務,並贏得了全國各地 客戶的高度信賴和一致好評,同時也 在全國地區建立了高度認可的市場美 譽度!我們相信,通過我們的不斷努 力和追求,一定能發展成為全球大健 康領域的龍頭企業!
8. 唐朝風土人情,宮廷簡介
唐朝最時尚的美食----胡餅、搭納一類的胡食;
唐朝最時尚的穿戴-----穿的是翻領、對襟、窄袖的胡服;
戴的是虛頂、搭耳、渾脫等各式胡帽;
唐朝最時尚的音樂-----演奏的是西涼、天竺、高麗、龜茲、安國、疏勒、高昌等西域樂,尤其以龜茲樂為重
唐朝最時尚的舞蹈------龜茲舞(快節奏的胡旋、胡騰舞);
唐朝最時尚的娛樂活動------玩的是「潑寒胡戲」(冬天**赤腳,相互投泥潑水,以示不怕寒冷)以及馬球、雙陸等外來娛樂活動;
唐朝最時尚的主流妝容-----從吐蕃傳來的「時世妝」,宮廷楊貴妃的「血暈妝」。
唐朝最時尚的「洋酒」-------波斯釀法的三勒漿、龍膏酒,高昌釀法的葡萄酒,
唐朝最風靡的場所--------胡姬侍酒的酒肆
唐朝最龐大的遷移部落-------西安城的西北角聚居著30萬回族同胞,當地人習慣稱那裡為「回坊」。多是盛唐時波斯人的後代,男子多連腮胡、頭發捲曲、英勇剽悍,女子則天生麗質、明眸皓齒、身材高桃。
唐朝最流行的吉祥話-------恭喜你,雁塔題名
男子袍衫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藝術繁榮昌盛的時代,也是中國傳統服裝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唐朝時期男子普通穿著的是圓領袍衫,圓領袍衫一般為圓領、右衽,領、袖及衣襟處都有拼接邊緣。文官的袍衫衣長至足裸,武官袍衫衣長略短至膝下,袖有寬窄之分。袍衫穿著很廣泛,上至帝王百官下至平民百姓,居家外出禮儀宴會均可穿著。
女子褥裙服 唐朝以前中國社會的女子一直深受禮教的束縛,唐朝女子服裝的改革,主要得益於當時的社會風尚改革。唐朝女子當時最時髦的打扮是:身穿襦裙服,加半臂,足登鳳頭絲履,頭代花髻。褥裙服是衣長到腰節的超短上衣與長裙連接的一種服裝,所以又稱短褥裙。短褥裙上衣領口的變化是唐朝女子服裝最大的改革和創新,除了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雞心領外,還有袒領。最初多為宮廷賓妃、歌舞伎者穿著,出現之後,仕宦貴婦民間女子也紛紛效仿垂青。比短褥裙上衣部分稍長並單獨作為一件上衣的稱為衫,一般多用質地輕軟的絲帛。上穿衫衣下配長裙,也是唐朝女子十分喜歡的服飾,衣閃內可不穿內衣,僅以輕紗蔽體,上身肌膚隱隱顯露,在晚唐時十分流行。唐朝女子對下裳既裙的款式造型、面料選擇和製作工藝也十分講究。唐朝流行的長裙腰節提得很高,上提高度可以掩胸,並在腋下綢帶系扎,類似於現代西方女子結婚禮服。唐朝女子的穿著是中國歷代女子中最開放的,在中國傳統服裝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9. 錢是誰發明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 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 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大演變。 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 【紙幣的整理修復和歸類】 對紙幣進行初步加工處理是集幣的首要工作,因為紙幣一旦進入市場,經流通之後,都或多或少會受到污染,表面會很臟並附著很多細菌,如果不對其進行初步加工,細菌在潮濕地我便會發霉、產生霉點,這樣便會污染我們的集鈔本,影響收藏效果,也會降低收藏品的品相和價值,減少其保存壽命。可見,一套行之有效的歸類整理方法對於紙幣收藏者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一般對於各種品相的紙幣, 有以下這些基本的整理方法: (1)對於未流通過的全品相紙幣,可以直接進入集鈔本。對一些中、高檔品還應進行塑料袋包裝,以免用手觸摸時沾上汗水油污,必要時甚至可以採取塑料真空封裝以隔絕空氣。 (2)面對著已經弄臟了的紙幣,則要經過浸泡、吸水、乾燥等清洗工序對其進行修復。浸泡時間應由紙幣的好壞決定,切記一點,只能用清水浸泡,任何清潔劑都不被允許加入水中浸泡紙幣,否則會使紙幣脫色或變色,那樣後果就不堪設想了。用清水浸泡後,要隨時更換已經變黃了的水,然後用能吸水的紙張墊在清洗過的紙幣下面,均勻輕壓使吸水紙吸去附著的多餘水份,之後讓它自然晾乾,切不可用熨斗或其它加熱機進行加熱乾燥。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對於類似舊私貼這種用舊式老棉紙印製的紙幣,則不能進行水浸,以防紙化開、破損,只能用沾濕的棉花弄濕紙幣的四邊和角,把捲曲部份展平清潔。 (3)對於透明交條粘貼過的紙幣,該如何進行處理呢?粘貼紙幣的透明膠條,時間長久之後,變黃、硬化且有所捲曲,所以有必要對其進行處理,將其揭下來。此時最好的處理方法便是用建築行業調油漆用的稀釋料把 膠帶弄濕,用鉗子慢慢將膠條撕下,而對於紙幣上殘留的膠,可用稀釋料輕輕擦拭去掉。 (4)對於已破損或斷開的紙幣,則可用相同顏色的舊棉紙如(舊以契等)修補破損部分和斷開處。對於一些有缺損的紙幣,應選找有類似花紋、顏色相同的老紙幣,在正面加以貼補,對於高檔紙幣,則建議最好請專門從事紙幣修補行業的技師對其進行加工修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