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馬其頓方陣的人是

創造馬其頓方陣的人是

發布時間:2021-08-24 14:32:12

① 怎麼破馬其頓方陣

首先為親們科普一下什麼是馬其頓方陣?只有了解了其中的奧秘,才能有辦法破之。

這好比穆桂英得到降龍木之後,“天門陣”很快也就破了;三國時,諸葛亮的老丈人了解“八卦陣”的秘密,他能輕松把困在陣中東吳大都督陸遜從生門領出去。

這就是一層窗戶紙,一捅就破,所謂“難者不會、會者不難”。

馬其頓方陣是古希臘重步兵的一種作戰陣法,它的特點和優勢就是能有條不紊作戰,可以一抵十


親們腦補一下《三國演義》中,趙子龍手持寶劍在曹營殺的七進七出的場景。

假如我能用上諸葛亮發明的連弩,破方陣易如反掌,免去了麾下戰士持短刃的肉搏戰,埋伏一支強弩軍,等方陣進入埋伏圈,萬弩齊發,馬其頓再不逃跑身上就成了馬蜂窩。

事實上,當弓箭出現後,威力無比的“馬其頓方陣”就此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② 為什麼有史以來最強的馬其頓方陣,最後會被羅馬人給破掉

馬其頓方陣是馬其頓王國創建的一種強大的曠野戰術。這種戰術最大的特點,是攻擊強勁,防守嚴密,無堅不摧,無人可破。馬其頓王國也依靠這套馬其頓方陣,征服希臘,攻陷巴比倫,橫掃歐亞,成為歷史上疆域廣闊的大帝國之一。

(馬其頓方陣)

前面說了,中國奴隸制時代最正規的戰爭,是兩支軍隊用戰車排成方陣,往中間沖殺,依照力量來硬拼。

但是,後來很多戰術逐漸擺脫了這樣一種形式。比如長勺之戰中,曹劌就不按套路出牌,等敵人三次擊鼓,軍隊注意力鬆懈,力量減弱以後,再發動沖擊。以此打敗齊軍。再比如晉楚之戰,晉國也是利用“避退三舍”,把楚國誘進他們的埋伏圈,給予了楚國極大的殺傷。到了後來,孫武、吳起、孫臏這樣的謀略家出現後,奴隸制時代的那種方陣形式,就全部給瓦解了。

羅馬人之所以能夠打敗馬其頓王國的強大無比的馬其頓方陣,靠的也是靈活與謀略。

馬其頓方陣雖然強大無比,無堅不摧。但是這種方陣也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它必須在平整的地方上打仗,而且陣型必須保持齊整不亂。如果遇到的地方不是那麼平整,或者對方先採用沖亂其陣型的方式。那麼,他們6.3米長的長矛,就起不到什麼作用了?

實際上,羅馬人正是採用這種方式,破了馬其頓方陣的。他們首先是把馬其頓軍隊引到不平的地方去,接著從側翼往馬其頓方陣裡面鑽洞。馬其頓的步兵方陣前方和後方都堅不可摧,但是側翼卻是他們的盲區。羅馬人的短劍和盾牌,正好可以從側翼打進去,攪亂馬其頓方陣的陣型,然後再實行各個擊破。

畢竟這個陣型是由人組成的,並非是鐵板一塊。當它不是鐵板一塊的時候,它笨拙不靈活就顯露出來了。而馬其頓王國滅亡後,這種方陣就再也沒有人使用過了。

③ 馬其頓方陣的方陣簡介

自公元前333年的伊薩斯之戰和公元前332年的高伽米拉會戰以來,馬其頓方陣的威名傳遍了古代地中海區域,馬其頓的敵人提起馬其頓方陣就會感到顫栗,因為亞歷山大大帝使得方陣變成了一種傳奇:他是不可戰勝的。馬其頓方陣,是一種早期步兵作戰時的戰術。在荷馬時代以前,步兵打起仗來像一窩蜂似地雜亂無章,所以,具有嚴格陣法的馬其頓方陣能輕易地打敗數量上占優勢但較混亂的敵人,這在當時可以說是戰術上的創新。古代戰爭同現代戰爭一樣,戰術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馬拉松之戰希臘人之所以大勝波斯人,主要就是在戰術上佔了上風。
古希臘世界中的早期戰斗模式主要是由貴族出身的戰士們之間進行的單兵格鬥戰。隨著盔甲護具逐步從皮革制過渡到青銅制,士兵們的防護力得到了增強,但動作卻變得愈加遲鈍。特別是古希臘軍隊廣泛裝備的青銅圓盾沉重無比,必須以數道皮帶綁縛在左臂上才能支撐得住,使用時甚為不便且只能防護身體的左側面。
為了克服上述缺點,在軍隊的主力轉為由非職業軍人出身的有產市民構成後,為了互相掩護缺乏防護的身體右側並有效地進行戰斗,方陣戰術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左右應運而生。
公元前418年,斯巴達人在曼丁怪亞戰場上為了使喚方陣步伐整齊,還專門建立了笛子隊,步兵們踏著笛子的節奏而緩慢地前進。
公元前4世紀,方陣戰術在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和他的繼承者亞歷山大的時代發展到了頂峰,基本隊形變為手持6米長槍的16人縱隊、並有騎兵和排成鬆散隊形的輕步兵掩護配合。各兵種有機結合成原始的多兵種混成部隊,在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中發揮了巨大的威力。
在亞歷山大死後,馬其頓方陣仍舊作為最強的步兵戰斗隊形君臨於戰場之上,但亞歷山大創造出來的諸多戰術卻沒能得到繼續發展,反而停滯不前。步兵裝備變得更為沉重、機動能力進一步退化;而本該掩護方陣側翼的騎兵部隊卻反而被削弱了。後來,馬其頓王國和他們的方陣敗給了羅馬人和他們的無敵軍團。

④ 馬其頓方陣究竟是什麼樣的,為什麼只有亞歷山大才能使用

每當在歷史圈提到馬其頓方陣,就有很多人出來大罵,說這是西方的偽史。是文藝復興時期西方人為了向世界宣揚他們的偉大,才編制出來的一套謊言。甚至還有人說,這是什麼共濟會搞出來的玩意,目的是向全世界洗腦。到底有沒有共濟會,我真的很好奇。我們拋開各種猜測,僅以現有的史料來進行分析馬其頓方陣。很多人都把馬其頓方陣理解錯了,認為它僅僅只是步兵玩的東西。其實馬其頓方陣是一個多種兵種組合起來的混合戰隊。它的厲害之處到底在哪裡呢?



其實馬其頓方陣的最厲害之處還在於團隊協作水平。前面有槍兵擋住對方的攻擊,把對方死死咬住,然後亞歷山大指揮重騎兵從側翼或後方對敵人進行猛烈的突擊。這種以奇制勝,靈活掌握戰場變動性,抓住戰場每一個微小的變化,才是別人復制不了的。不是馬其頓方陣不厲害,而是亞歷山大和拿破崙一樣,都是一個軍事奇才。

就憑槍兵那些長矛,那麼遠的距離,能穿透敵人的盔甲嗎?而且那玩意兒攻堅能力也很一般啊。不要告訴我冷兵器時代打仗不穿盔甲。另外馬其頓方陣里的弓兵,也是相當牛的。其實馬其頓方陣很象二戰時德軍的鋼甲戰隊。步兵保持強大的隊形,騎兵和弓箭手隨時可以出擊。他們像一個大車輪一樣,向敵方殘酷地碾壓過去。

⑤ 馬其頓方陣是有史以來攻擊力最強的陣型,後面如何被羅馬人破掉

馬其頓方陣是馬其頓王國創建的一種強大的曠野戰術。這種戰術最大的特點,是攻擊強勁,防守嚴密,無堅不摧,無人可破。馬其頓王國也依靠這套馬其頓方陣,征服希臘,攻陷巴比倫,橫掃歐亞,成為歷史上疆域廣闊的大帝國之一。

馬其頓方陣是一種把步兵和騎兵結合起來協同作戰的方陣。步兵居於中間,騎兵分居兩側。步兵每人手裡都拿著一桿6.3米長的長矛,所有的長矛錯落有致地向前挺進,同時也可以立刻倒轉過來對著後面,整個方陣就像一個刺蝟一樣。除此外,兩邊的騎兵則靈活推進,協同配合。在步兵方陣沖散對方隊形之後,騎兵來回沖殺,對敵人進行各個擊破。

實際上,羅馬人正是採用這種方式,破了馬其頓方陣的。他們首先是把馬其頓軍隊引到不平的地方去,接著從側翼往馬其頓方陣裡面鑽洞。馬其頓的步兵方陣前方和後方都堅不可摧,但是側翼卻是他們的盲區。羅馬人的短劍和盾牌,正好可以從側翼打進去,攪亂馬其頓方陣的陣型,然後再實行各個擊破。

畢竟這個陣型是由人組成的,並非是鐵板一塊。當它不是鐵板一塊的時候,它笨拙不靈活就顯露出來了。而馬其頓王國滅亡後,這種方陣就再也沒有人使用過了。

⑥ 求馬其頓方陣的詳細資料,人員組成和武器來源之類。 馬其頓方陣里有奴隸嗎

1.馬其頓方陣,是一種早期步兵作戰時的戰術,希臘重步兵方陣的改良方陣。在荷馬時代以前,步兵打起仗來像一窩蜂似地雜亂無章,所以,具有嚴格陣法的馬其頓方陣能輕易地打敗數量上占優勢但較混亂的敵人,這在當時可以說是戰術上的創新。
自公元前333年的伊薩斯之戰和公元前332年的高伽米拉會戰以來,馬其頓方陣的威名傳遍了古代地中海區域,馬其頓的敵人提起馬其頓方陣就會感到顫栗,因為亞歷山大大帝使得方陣變成了一種傳奇:他是不可戰勝的。馬其頓方陣,是一種早期步兵作戰時的戰術。在荷馬時代以前,步兵打起仗來像一窩蜂似地雜亂無章,所以,具有嚴格陣法的馬其頓方陣能輕易地打敗數量上占優勢但較混亂的敵人,這在當時可以說是戰術上的創新。古代戰爭同現代戰爭一樣,戰術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馬拉松之戰希臘人之所以大勝波斯人,主要就是在戰術上佔了上風。
2.人員組成
常備兵
數量較多,攜帶馬其頓長矛(長13~14英尺,雙手操作,後期的超過18英尺。長矛末端有配重利於平衡,兼做長矛折斷時之備用武器。),直徑2英尺的圓盾。 方陣中士兵們手中的盾牌在保護自身左側的同時也掩護了相鄰戰友身體的右側,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後,原先位於第二排的士兵將迅速填上他留下的缺口。第一排的士兵一般都是半蹲著,將長矛對准前方,而第二排士兵則是將矛搭在第一排士兵的肩上,這樣可以增強正面對騎兵的殺傷力。而整個方陣戰術的精髓就在於全部士兵同心協力、齊頭並進,臨陣脫逃者會受到最為嚴厲的懲罰。
輕裝步兵
矛的長度短一些,盾的直徑大一些(可以遮住跪著的士兵的全身),盔甲稍輕一些。機動性更好。
騎兵
年輕貴族組成的重騎兵。手持一根馬其頓長矛。等待作戰時,往往將長矛擱在肩上,矛頭稍向下。沖鋒時,長矛向下方刺出。刺中第一個敵人後,往往讓長矛留在他的身體里不再拔出,然後,再用刀劍繼續進行戰斗。等到戰斗勝利結束後,再去找回那些長矛。
馬其頓夥伴騎兵(Heteroi)
輔助兵
裝甲很輕甚至無甲,以標槍,弓箭和投石器為主要兵器。

⑦ 有史以來攻擊力最強的馬其頓方陣是如何被羅馬人破掉的

馬其頓方陣是馬其頓王國創建的一種強大的曠野戰術。這種戰術最大的特點,是攻擊強勁,防守嚴密,無堅不摧,無人可破。馬其頓王國也依靠這套馬其頓方陣,征服希臘,攻陷巴比倫,橫掃歐亞,成為歷史上疆域廣闊的大帝國之一。

(馬其頓方陣)

前面說了,中國奴隸制時代最正規的戰爭,是兩支軍隊用戰車排成方陣,往中間沖殺,依照力量來硬拼。

但是,後來很多戰術逐漸擺脫了這樣一種形式。比如長勺之戰中,曹劌就不按套路出牌,等敵人三次擊鼓,軍隊注意力鬆懈,力量減弱以後,再發動沖擊。以此打敗齊軍。再比如晉楚之戰,晉國也是利用“避退三舍”,把楚國誘進他們的埋伏圈,給予了楚國極大的殺傷。到了後來,孫武、吳起、孫臏這樣的謀略家出現後,奴隸制時代的那種方陣形式,就全部給瓦解了。

羅馬人之所以能夠打敗馬其頓王國的強大無比的馬其頓方陣,靠的也是靈活與謀略。

馬其頓方陣雖然強大無比,無堅不摧。但是這種方陣也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它必須在平整的地方上打仗,而且陣型必須保持齊整不亂。如果遇到的地方不是那麼平整,或者對方先採用沖亂其陣型的方式。那麼,他們6.3米長的長矛,就起不到什麼作用了?

實際上,羅馬人正是採用這種方式,破了馬其頓方陣的。他們首先是把馬其頓軍隊引到不平的地方去,接著從側翼往馬其頓方陣裡面鑽洞。馬其頓的步兵方陣前方和後方都堅不可摧,但是側翼卻是他們的盲區。羅馬人的短劍和盾牌,正好可以從側翼打進去,攪亂馬其頓方陣的陣型,然後再實行各個擊破。

畢竟這個陣型是由人組成的,並非是鐵板一塊。當它不是鐵板一塊的時候,它笨拙不靈活就顯露出來了。而馬其頓王國滅亡後,這種方陣就再也沒有人使用過了。

⑧ 馬其頓方陣是不是只有希臘人使用過

1 馬其頓士兵的分工
正規常備兵:數量較多,攜帶馬其頓長矛(長13-14英尺,單手操作,後期的超過18英尺),直徑2英尺的圓盾。
輕裝步兵:矛的長度短一些,盾的直徑大一些(可以遮住跪著的士兵的全身),盔甲稍輕一些。機動性更好。
騎兵:年輕貴族組成的重騎兵。手持一根馬其頓長矛。等待作戰時,往往將長矛擱在肩上,矛頭稍向下。沖鋒時,長矛向下方刺出。刺中第一個敵人後,往往讓長矛留在他的身體里不再拔出,然後,再用刀劍繼續進行戰斗。等到戰斗勝利結束後,再去找回那些長矛。
輔助兵:裝甲很輕甚至無甲,以標槍,弓箭和投石器為主要兵器。
2 馬其頓軍隊編制。
馬其頓方陣這種軍事編制跟現代軍隊的編制極其相似。通常64名甲兵組成一個排,128人組成一個連,256人組成一個營,1024人組成一個團,4096人組成一個師(即初級方陣)。初級方陣跟現代的一個師相同,是自成體系的多兵種作戰部隊,它除了重步兵外,還包括(在滿編的情況下)2048名輕裝盾兵,1024名輔助兵和一個1024人的騎兵團,總計8192人。每個聯合方陣由四個初級方陣組成,相當於現代一個小型的軍或野戰軍,約32,000人。這就是亞歷山大典型的遠征部隊的編成情況。
3 方陣的布置
作戰時排成很長的橫隊,縱深16人,士兵與士兵之間有著較大的間隔,馬其頓長矛通常握在離柄端3至6英尺的位置,方陣頭上4至6排士兵的矛頭對准前方,後面各排士兵握矛的姿勢有的傾斜,有的垂直於地面,各不相同。每個縱列的排頭三人和末尾一人屬於關鍵位置,因而選用驍勇而技術高強的士兵。作戰時,整個方陣常常以堅固的密集隊形跑步向前推進,就象一把攻城錘猛烈沖擊敵人的隊伍。
為了保護側翼和後方,戰斗開始前輕裝長矛兵在方陣的後面排成縱深約8人的橫隊,而輔助兵(大部分是重步兵的勤務兵和糧秣徵收員)則在方陣前面排成散兵橫隊,兩翼配置騎兵和一定數量的輕裝長矛兵。
4 優點:自身具有很高的機動性,能以完整的橫隊勇猛地沖向敵人,給尚未從騎兵襲擊中恢復過來的敵人以更沉重的打擊,正面的攻擊力極其兇狠,難以阻擋。
5 缺點:一旦對方突破側翼,矛陣中的長矛兵很難 抵抗劍兵的進攻。對付密集箭陣的能力弱,無論是輕騎射兵,還是步射集團,只要能驅散輕步兵,列陣的長矛手幾乎是任憑射殺。
個人以前常常奇怪於希臘德重裝步兵如何在山地上進行成功的作戰。這個疑惑最早源自閱讀色諾芬的《長征記》,當時感覺很奇怪——這支希臘僱傭軍約有一萬人,除了數百名臨時拼湊的投石手和弓箭手,再加上數十名同樣是拼湊的騎兵外,幾乎都是重甲長矛兵。而這支部隊居然在一系列的山地戰中打得有聲有色,無論是波斯正規軍還是兇悍的山區部落都沒能擋住他們。

後來隨著閱讀的加深,發現自己是把對馬其頓方陣的認識和希臘方陣混淆了。因為希臘長矛只有6-9英尺,也就一人多高,復雜地形上散開做戰沒有問題。馬其頓長矛有15英尺,根本無法在復雜地形作戰。不過,馬其頓長矛步兵實際上也分為兩種類型:正規常備兵和輕裝步兵。前者數量較多,攜帶馬其頓長矛,後者配備制式希臘長矛。但是,在崎嶇不平的地形上,正規常備兵則把長矛跟行李放在一起,改用較短的希臘長矛進行戰斗。(題外話:如果想對此有個感性直觀理解得話,強烈推薦去找Total War這N款游戲來玩,其中擺出的步兵方陣簡直就是教科書般經典)

不過到了羅馬時代,希臘和馬其頓方陣徹底變得畸形了,以至於刻板僵化。

⑨ 馬其頓方陣

我想,那個方陣是對付騎兵用的

利用騎兵的沖擊慣性,對沖擊本方陣的騎兵造成殺傷。。。

因為樓主也提到,槍很重,方陣的機動性大大降低,所以這樣的方陣的作用就是在軍隊大陣前,對敵方騎兵造成沖擊阻礙。(因為就算騎兵不會傻到往上撞,也會繞開從而減緩沖擊速度。。。)

⑩ 馬其頓方陣是怎麼破的

馬其頓方陣看上去就像是人肉坦克一般,令人心驚膽寒。然而,盡管它稱雄一時,但終究還是存在著諸多弊端,在敵人了解了這一陣型後,很快就找到了破解的方法,打破了馬其頓方陣堅不可摧的神話。

其實,在軍事史上,並沒有哪一種方陣能夠占盡一切優勢。馬其頓方陣是在希臘方陣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在其誕生之初,確實如同人肉坦克一般,在歐洲戰場上所向披靡。可是,一旦敵人熟悉了這一陣型,它的優勢也就不再具備了,勢必要退出歷史舞台。

閱讀全文

與創造馬其頓方陣的人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海信濮塘 瀏覽:376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