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瑜伽的發源地在哪裡
起源:瑜伽起源於印度,距今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被人們稱為「世界的瑰寶」。瑜伽發源印度北部的喜馬拉雅山麓地帶,古印度瑜伽修行者在大自然中修煉身心時,無意中發現各種動物與植物天生具有治療、放鬆、睡眠、或保持清醒的方法,患病時能不經任何治療而自然痊癒。於是古印度瑜伽修行者根據動物的姿勢觀察、模仿並親自體驗,創立出一系列有益身心的鍛煉系統,也就是體位法。這些姿勢歷經了五千多年的錘煉,瑜伽教給人們的治癒法,讓世世代代的人從中獲益。
關於瑜伽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吠陀經》的印度經文中,大約在公元前300年時,瑜伽之祖帕坦伽利在《瑜伽經》中闡明了使身體健康、精神充實的修煉課程,這門課程被其系統化和規范化,構成當代瑜伽修煉的基礎。帕坦伽利提出的哲學原理被公認為是通往瑜伽精神境界的里程碑。
參考:http://ke..com/link?url=3hG5x5fAsmeVkh4CnB3RmlXth_#1_1
㈡ 瑜伽是哪個國家的特色
瑜伽」這個詞,是從印度梵語「yug」或「yuj」而來,其含意為「一致」「結合」或「和諧」。瑜伽是一個通過提升意識,幫助人們充分發揮潛能的哲學體系及其指導下的運動體系。瑜伽姿勢是一個運用古老而易於掌握的方法,提高人們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種達到身體、心靈與精神和諧統一的運動形式。大約在公元前300年,印度的大聖哲瑜伽之祖帕坦伽利(patanjali)創作了《瑜伽經》,印度瑜伽在其基礎上才真正成形,瑜伽行法被正式訂為完整的八支體系。
瑜伽起源於印度,距今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被人們稱為「世界的瑰寶」。瑜伽發源印度北部的喜馬拉雅山麓地帶,古印度瑜伽修行者在大自然中修煉身心時,無意中發現各種動物與植物天生具有治療、放鬆、睡眠、或保持清醒的方法,患病時能不經任何治療而自然痊癒。於是古印度瑜伽修行者根據動物的姿勢觀察、模仿並親自體驗,創立出一系列有益身心的鍛煉系統,也就是體位法。這些姿勢歷經了五千多年的錘煉,瑜伽教給人們的治癒法,讓世世代代的人從中獲益。
㈢ 瑜珈最初的發明者是誰瑜伽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呢
瑜伽源於古印度來,是古印度六大自哲學派別中的一系。
印度的大聖哲瑜伽之祖帕坦伽利(英文:Patanjali,印地語)創作了《瑜伽經》,印度瑜伽在其基礎上才真正成形,瑜伽行法被正式訂為完整的八支體系。
瑜伽是一個通過提升意識,幫助人類充分發揮潛能的體系。
瑜伽姿勢運用古老而易於掌握的技巧,改善人們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種達到身體、心靈與精神和諧統一的運動方式,包括調身的體位法、調息的呼吸法、調心的冥想法等,以達至身心的合一。
關於瑜伽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吠陀經》的印度經文中,大約在公元前300年時,瑜伽之祖帕坦伽利在《瑜伽經》中闡明了使身體健康、精神充實的修煉課程。
這門課程被其系統化和規范化,構成當代瑜伽修煉的基礎。帕坦伽利提出的哲學原理被公認為是通往瑜伽精神境界的里程碑。
㈣ 瑜珈是誰發明的
瑜珈是帕坦伽來利PATANJALI發明。
公元自前2500—3000年,印度修行者在原始森林從動物身上參悟瑜伽的修持方法,主要以密傳的方式,歷1000年的演變,以靜坐、冥想及苦行的形式出現。
印度河文明時期,印度次大陸有一群原住民在大地四處游盪,萬物給無限靈感,舉行嚴肅的儀式,祭祀神靈,以此叩問生命的真相,對性力的崇拜,特異功能、長生是密教瑜伽的特徵。
(4)瑜伽運動是哪個國家發明的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練習頻率:每個星期保證鍛煉3~4次,至少也要保證3次,有條件最好每天固定時間練習。可以選擇清晨,中午或是晚上,最好飯後2-4小時空腹練習。
2、練習地點: 練習場地不宜太硬或太軟,瑜伽是最不受場地限制的活動之一,無論在家中客廳、卧室、陽台,或公司辦公室均可,因此即使是在旅行中也可以自在練習。
3、由於瑜伽動作涉及到許多柔軟動作,練習時難免有擠壓肢體、肌肉的狀況,所以應避免在堅硬的地板或太軟的彈簧床上練習,否則容易造成擦傷或因失去重心而受傷。如果做瑜伽,最好是在地毯上進行,若家中沒有地毯,可在地板上鋪塊瑜珈墊、毛毯或大毛巾,即可練習。
㈤ 瑜伽是誰發明得
瑜珈創始於五千年前的印度,瑜珈(Yoga)一詞原為梵文,有「聯結統一」的意思,它是身體與呼吸法和心靈聯結合一的一種身體與精神的練習。遠古時期,一些修行者無意中發現,有的動物患病後,不經任何治療也可能自然痊癒。於是他們學習和模仿各種動物的姿勢,這種鍛煉被稱為體位練習,再配合有意識的呼吸達到精神安寧的鍛煉目的。它不是激烈運動,而是調身、調息、調心,使人恢復到與自然協調,身心健康的狀態。
五千年前,在古老的印度,高僧們為求進入心神合一的最高境界,經常僻居原始森林,靜坐,冥想。在長時間單純生活之後,高僧們從觀察生物中體悟了不少大自然法則,再從生物的生存法則,驗證到人的身上,逐步地去感應身體內部的微妙變化,於是人類懂得了和自己的身體對話,從而知道探索自己的身體,開始進行健康的維護和調理,以及對疾病、創痛的醫治本能。幾千年的鑽研歸納下來,逐步衍化出一套理論完整、確切實用的養身健身體系這就是瑜珈。
例如:在長期觀察貓科動物後發現,它們透過聳肩、胸部貼地等動作,使得肩、背、腰、臀的肌肉得到充分地伸展,牽扯、按摩肺、胃等內部器官,刺激了腰椎周圍神經、肌腱、骨骼、肌肉等。由這觀察,人類領悟出在意識力的支配下進行這一整套的動作,將可治療腰部酸痛、強壯肺、胃,並可以清除多餘脂肪一美化腰部曲線。
瑜珈的函義為"結合" ,"平衡" ,"統一" ,不僅是知性的、感性的,而且要理性的去實踐"它" ,瑜珈是讓我們去身體力行的運動。
瑜珈是一種幫助我們協調身體和精神的行之有效的傳統科學。它還能用於預防和治療各種身心相關的疾病。
瑜珈最大的特點是它嚴謹的實踐性、科學性和邏輯性。修煉瑜珈,男女老幼都可以練習,它對人體也沒有特殊的要求,對防病健身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能消除煩惱,平靜心境。
2、能維持姿勢平穩。
3、能夠凈化血液、凈化肉體、調節人的體重,有效的消除脂肪,而對過瘦的人又能增!加體重,能維持飲食平衡。
4、少能刺激內分泌系統,維持內分泌平衡,對內分泌的一些疾病如:糖尿病、甲亢等也有較好的療效。
㈥ 瑜珈輪最早在哪個國家
說印度其實不準確,根據記載和傳說,瑜伽最早喜馬拉雅山區生活的人們發明,版因為高海拔權環境惡劣身體都很差壽命短,但在生活中發現高山地區的猿猴和其他動物都十分健康,身體強健。於是高原地區的賢者觀察猿猴動物的生活。發現動物經常做些奇特的動作,通過模仿這些動作和生活習慣,創造了瑜伽。所以說是高原地區的人發明的瑜伽
嚴格來說瑜珈輪最早出現的國家的是尼泊爾。另外嚴格說佛教也是起源於尼泊爾。兩者和恆河平原的印度人沒有關系,只是後來傳人印度
㈦ 瑜伽是哪國發明的
印度的
㈧ 瑜伽的發展歷史
近年在世界各地興起和大熱的瑜伽,並非只是一套流行或時髦的健身運動這么簡單。瑜伽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能量知識修煉方法,集哲學、科學和藝術於一身。瑜伽的基礎建築在古印度哲學上,數千年來,心理、生理和精神上的戒律已經成為印度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代的瑜伽信徒發展了瑜伽體系,因為他們深信通過運動身體和調控呼吸,可以完全控制心智和情感,以及保持永遠健康的身體。
【起源】
五千年前,在古老的印度,高僧們為求進入心神合一的最高境界,經常僻居原始森林,靜坐冥想。在長時間單純生活之後,高僧們從觀察生物中體悟了不少大自然法則,再從生物的生存法則,驗證到人的身上,逐步地去感應身體內部的微妙變化,於是人類懂得了和自己的身體對話,從而知道探索自己的身體,開始進行健康的維護和調理,以及對疾病、創痛的醫治本能。幾千年的鑽研歸納下來,逐步衍化出一套理論完整、確切實用的養身健身體系這就是瑜伽。
例如:在長期觀察貓科動物後發現,它們透過聳肩、胸部貼地等動作,使得肩、背、腰、臀的肌肉得到充分地伸展,牽扯、按摩肺、胃等內部器官,刺激了腰椎周圍神經、肌腱、骨骼、肌肉等。由這觀察,人類領悟出在意識力的支配下進行這一整套的動作,將可治療腰部酸痛、強壯肺、胃,並可以清除多餘脂肪一美化腰部曲線。
瑜伽的函義為"結合" ,"平衡" ,"統一" ,不僅是知性的、感性的,而且要理性的去實踐"它" ,瑜珈是讓我們去身體力行的運動。
考古學家曾在印度河流域發掘到一件保存完好的陶器,上面描畫著瑜伽人物做冥想時的形態,這件陶器距今至少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了,可見瑜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
Yoga一字,是從印度梵語yug或yuj而來,是一個發音,其含意為「一致」「結合」或「和諧」。瑜伽就是一個通過提升意識,幫助人類充分發揮潛能的體系。瑜伽姿勢運用古老而易於掌握的技巧,改善人們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種達到身體、心靈與精神和諧統一的運動方式。古印度人更相信人可以與天合一,他們以不同的瑜伽修煉方法融入日常生活而奉行不渝:道德、忘我的動作、穩定的頭腦、宗教性的責任、無欲無求、冥想和宇宙的自然和創造。
再簡單一點來說,瑜伽是生理上的動態運動及心靈上的練習,也是應用在每天的生活哲學。瑜伽的最終目標就是能控制自己,能駕御肉身感官,以及能馴服似乎永無休止的內心。感官的集中點就是心意,能夠駕御心意,即代表能夠駕御感官;通過把感官、身體與有意識的呼吸相配合來實現對身體的控制。這些技巧不但對肌肉和骨骼的鍛煉有益,也能強化神經系統、內分泌腺體和主要器官的功能,通過激發人體潛在能量來促進身體健康。
人體的神經系統、內分泌腺體和主要器官的狀況決定著一個人的健康程度。有規律的瑜伽練習有助於消除心理緊張,以及由於疏忽身體健康或提早衰老而造成的體能下降。因此練習瑜伽能保持活力,令思路清晰。
現代生活節奏快,競爭激烈,壓力較大。當然,適度的壓力也是必要的,因為壓力可以激發興趣,振奮精神,使人精力充沛。但是,如果這種壓力超過我們所能承受的限度,身體就會感到緊張不適,自我免疫力下降,體力不支,有時還包括心理上的挫敗感、肌肉緊張(可導致脊椎疼痛)、疲累不堪、呼吸短促甚至神志不清等。
瑜伽包含伸展、力量、耐力和強化心肺功能的練習,促進身體健康,有協調整個機體的功能,學習如何使身體健康運作的同時也增加了身體的活力。此外,培養心靈和諧和情感穩定的狀態也引導你改善自身的生理、感情、心理和精神狀態,使身體協調平衡,保持健康。
【發展歷史】
現代學者將瑜伽分為三個時期:
一、前古典時期:
由公元前5000年開始,直到(犁俱吠陀)的出現為止,約有3000多年的時期,是瑜伽原始發展,缺少文字記載的時期,瑜伽由一個原始的哲學思想逐漸發展成為修行的法門,其中的靜坐、冥想及苦行,是瑜伽修行的中心。
二、古典時期:
由公元前1500年《吠陀經》統的記載下來,到了《奧義書》確的記載瑜伽,到《伽梵歌》出現,完成了瑜伽行法與吠檀多哲學的合一,使瑜伽這一民間的靈修實踐變為正統,由強調行法到行為、信仰、知識三者並行不悖。大約在公元前300年時,印度聖哲派坦佳里(pantanjali)創作了 《瑜伽經》印度瑜伽在其基礎上真正成形,瑜伽行法正式訂為八支體系。
三.後古典時期:
由「瑜伽經」以後,為後古典瑜伽。主要包括了「瑜伽奧義書」,密教和訶陀瑜伽。「瑜伽奧義書」有二十一部,在這些「奧義書」中,純粹認知,推理甚至冥想都不是達到解脫的唯一方法,它們都有必要通過苦行的修練技術所導致的生理轉化和精神體會,才能達到梵我合一的境地。因此,產生出了節食、禁慾,體位法,七輪等,加上咒語、手印、身印、尚師之結合,是後古典時期瑜伽的精華。
19世紀的「克須那摩卻那」是現代瑜伽之父。其後的「愛恩加」和「第斯克佳」是聖王瑜伽的領導者。另外印度錫克族的「拙火瑜伽」和「濕婆阿蘭達」瑜伽也是二個重要的瑜伽派別。一個練氣一個練心。
㈨ 瑜伽是誰創造的
瑜伽術原產於古印度。它最初本是古代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為了實現解脫而採用的一種修持方式,後來這種方式也被佛教和耆那教所吸納,故成為印度宗教特有的產物。「瑜伽」一詞,來自於印度古代梵文,是梵文「yoga」的音譯。此詞最早出現在公元前1500年的婆羅門教經典——《梨俱吠陀》中。在《梨俱吠陀》中,「瑜伽」的意思是指「軛」或「伽」(牛、馬拉車時架在脖子上的器具),具有用軛或伽把「馬與車連結在一起」的含義。後來,它的詞義逐漸擴大,引申出兩種事物相互「連接」、「結合」、「合一」、「化一」等義。最早把「瑜伽」一詞與宗教的解脫思想聯系在一起的,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把每個人的靈魂稱之為「自我」,把宇宙的最高本體稱為「梵」或「大我」,他們認為只要使兩者結合在一起,就可實現人的解脫,而使兩者結合的手段就是「瑜伽」。婆羅門教的經典《薄伽梵歌》對此做了明確的解釋:「瑜伽就是促使個人靈魂(小我)與宇宙靈魂(梵或大我)結合化一的手段」。因此,「瑜伽」就成為婆羅門教的專有名詞,特指使個人靈魂與梵或神相互結合的手段,即實現解脫的一種修行方式。「瑜伽」的思想和實踐在印度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前的印度河文明。據考古發現,當時居住在印度河流域的達羅毗荼人就已開始從事瑜伽實踐活動。在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的考古遺址上,曾出土一些石雕和印章,這些石雕和印章就刻有人進行瑜伽冥思和各種瑜伽坐法的圖案。這說明,大約在5000年之前印度的先民就已有瑜伽活動了。為什麼在印度會產生瑜伽呢?有人分析,這跟印度的自然環境有關。因為在印度那種高溫炎熱的氣候下,人們在森林裡通過瑜伽靜心冥思、修心養性,對抵禦酷暑濕熱是絕對有益的。正如中國人所說的「心靜自然涼」,這種方法深受印度古人喜愛是不難理解的。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原來居住在高加索和南歐草原一帶的雅利安人開始南下,途徑伊朗和阿富汗,侵入印度河流域並征服當地民族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原是游牧民族,侵佔印度河流域後定居下來,他們一方面學習農耕知識,另一方面也大量吸收了達羅毗荼人的文化。其中,他們把達羅毗荼人的瑜伽活動也吸收過來,作為實現自己宗教信仰的一種補充。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信仰的婆羅門教已經形成,當時出現的《梨俱吠陀》就是婆羅門教產生的標志。有關瑜伽的最早文字記載,已出現在《梨俱吠陀》中。《梨俱吠陀》雖然是一部贊美神靈的詩歌集,但其中有一首詩,專門描述了人通過瑜伽所獲得的神奇智慧和力量。公元前7世紀以後,婆羅門教又涌現出一批探討宇宙起源、人的本質、人與世界關系的哲學經典,統稱奧義書。在奧義書中,婆羅門教的先哲們進一步發展瑜伽思想,並對瑜伽實踐作了具體闡述。例如,《石氏奧義書》把瑜伽解釋為「統制心和各種器官的活動」。《白驢奧義書》論述了瑜伽的各種行法,如身體的姿勢、呼吸的調整、修習的場所和目的等。《慈氏奧義書》對瑜伽行法作了系統的分類,形成最初的「六支行法」。這六支行包括調息、制感、靜慮、執持、觀慧和三昧。此時,關於瑜伽的學說基本成形,它已成為婆羅門教的主要修持方式,其特點是通過對身體、感官和心思的控制,達到人與神、個人靈魂與宇宙本體相結合的神秘境界。公元前4世紀以後,進入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的時代,瑜伽已在印度民間廣為流行。《摩訶婆羅多》記載了許多有關瑜伽的內容,無論對身體修煉,還是對精神控制,都有生動的敘述。在這個時期,瑜伽的形式也有新的發展,出現了各種類型的瑜伽術。在《薄伽梵歌》中曾提到三種瑜伽:「智瑜伽」、「業瑜伽」和「信瑜伽」,此後又產生了「王瑜伽」。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瑜伽學說已經形成一個獨立的哲學流派,名為「瑜伽派」,並且成為婆羅門教六大正統哲學流派之一。瑜伽派的創始人為波顛闍利 (Patajali),他所著的《瑜伽經》(Yoga-stra)是該派的主要經典。《瑜伽經》對以前的瑜伽方法和實踐進行了系統的歸納和總結,並把它進一步理論化。這樣,瑜伽學說就上升為一個既有完整理論,又有實踐知識的系統哲學體系。4世紀以後,古代婆羅門教經過改革,出現了全新的面貌,人們把此後的婆羅門教稱為「新婆羅門教」。我們今天所說的「印度教」,就是指這種「新婆羅門教」。在印度教的時代,瑜伽被各種教派廣泛採納,並出現了不少新的種類,其中最突出的就是12世紀出現的「訶特瑜伽」 (Hathayoga)。「訶特瑜伽」,意譯為「力量瑜伽」。此種瑜伽的創始人為古羅俱商那特,著有《訶特瑜伽》和《護牛頌》等書。訶特瑜伽有幾十種功法,測重於調息、坐法和身體其他部位的訓練。因此,它後來演化為一種體育鍛煉的方式或保健體操,現在在歐美和我國流行的主要是這種瑜伽的現代版。
㈩ 瑜伽起源於哪個國家
Yoga一字,是從印度梵語yug或yuj而來,是一個發音,其含意為「一致」「結合」或「和版諧」。瑜伽就是權一個通過提升意識,幫助人類充分發揮潛能的體系。瑜伽姿勢運用古老而易於掌握的技巧,改善人們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種達到身體、心靈與精神和諧統一的運動方式。古印度人更相信人可以與天合一,他們以不同的瑜伽修煉方法融入日常生活而奉行不渝:道德、忘我的動作、穩定的頭腦、宗教性的責任、無欲無求、冥想和宇宙的自然和創造。
近年在世界各地興起和大熱的瑜伽,並非只是一套流行或時髦的健身運動這么簡單。瑜伽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能量知識修煉方法,集哲學、科學和藝術於一身。瑜伽的基礎建築在古印度哲學上,數千年來,心理、生理和精神上的戒律已經成為印度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代的瑜伽信徒發展了瑜伽體系,因為他們深信通過運動身體和調控呼吸,可以完全控制心智和情感,以及保持永遠健康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