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醫切脈診斷最早的人是誰
據中國現存比較早的史籍《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的記載是扁鵲最早診脈,作為書面答案吧。 原文是: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
太史公司馬遷的話還是很可信的。我同意且支持這個說法。如果別人說不對,你就翻這句給他看。《黃帝內經》以前的人當然是會的,但他們沒留下證據。寫的時候寫扁鵲,心裡知道是歷代的前人就好。
2. 【中醫知識普及】中醫「切脈」之術是誰發明的
導讀:中醫看病,免不了要望、聞、問、切,所謂切就是摸摸患者手腕部的脈搏,俗稱切脈,亦稱脈診,切診。 切脈,是中醫科醫生診察疾病的重要手段,更是中醫辨證的拿手好戲。經驗豐富的中醫大夫,通過按二指,常能相當准確地判斷患者患病的部位和性質,推測疾病的進展和預後,窺察體內邪正盛衰等情況。 相傳,距今24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晉國上卿趙簡子有一次病例,昏迷不醒,眾人皆認為他死去。請當時的名醫扁鵲判斷,扁鵲從趙簡子的手腕部按及還有微弱的脈跳,斷言未亡。經他精心調治一周,終使趙起死回生。 又一次,扁鵲路過虢國,見舉國上下正忙於籌辦驅魔祛邪的祭祀。詢問之後方知原來是虢國太子已斷氣半日。扁鵲急上前察看,經摸脈搏、按體溫,斷定太子屬假死,其奄奄一息之態患的是屍厥(相當於現代醫學所說的休克)。當即與弟子用針刺、熱慰之法搶救。待虢太子醒來後,再以湯葯精心調治二旬告愈。故後人普遍認為扁鵲是發明切脈察病術之鼻祖,正如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里所言: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 中醫的切脈術可謂博大精深,且頗靈驗。但把它吹捧得玄之又玄,則莫過於歷史上宮廷醫官為皇親國戚的夫人千金們看病時的牽線切脈了。 據傳,清代慈禧太後有一次患頑疾,陳御醫就是在既不能目睹其神色、又不敢探問其病情的狀況下,隔著帷帳在紅綠絲線上切脈,後小心翼翼地開了三貼葯方。太後服後,果然葯到病除,特賜予他妙手回春金匾一塊。但牽線切脈畢竟屬故弄玄虛之舉,乃歷代醫官因受縛於封建禮教不得以而為之的騙技。 據傳,陳御醫晚年隱居後才敢透露當年為老佛爺牽線切脈成功獲重賞之事的內幕。當他獲悉將召自己為慈禧看病的消息後,急忙變賣家產,重金賄賂太後身邊的內待、宮女,得知太後之病乃貪嗜螺肉所致食積頑症。牽線切脈時,他先強裝鎮定,後心中有數地開出消食健脾的處方,終使老佛爺葯到病除,化險為夷。 其實,中醫診察斷病,素來須望、聞、問、切四管齊下四診合參,才能准確地辨證施治,這是眾人熟知的常識。至於中醫切脈的專著,當推晉代王叔和的《脈經》和時代李時珍的《瀕湖脈學》最馳譽中外。 順便一提,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中醫的切脈術作為現代醫學科學研究的新項目,引起中外學者的關注,並已取得長足的進展。如對檢測脈象儀器的研製、脈圖的描記、數據的分析、血循環與脈象的研究等都已取得重要的科研成果。
3. 兩千年前,我國最早用「切脈」方法診病的醫學家是:
就是兩千年前的扁鵲!
4. 切脈是誰發現的
中醫的獨特的診病方法——脈診,即切脈,俗稱「號脈」。切脈診病,由來已久。司馬遷在《史記》中就記載了醫家診脈治病的內容,而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西漢)墓中出土的簡帛醫書中,已有「脈法」的內容。我國第一部脈學專著——《脈經》產生於晉朝,其中的診脈方法和理論已相當完備。
早期的切脈方法比較復雜,要切按頭頸、手、足等多處部位的脈動。以後逐漸簡化為只切按手腕部的脈搏,稱為「寸口」診法。在這短短寸許長的脈動部位上,古代醫家做足了文章。他們將腕橫紋向上約一寸長的這段脈動分成了三「寸、關、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關、尺部位分屬不同的臟腑,認為可以反映相應臟腑的病變。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況,右關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腎(命門);左寸反映心,左關反映肝,左尺反映腎與膀胱。
仔細觀察,大家可以發現:遠端的寸部對應的是人體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與循環系統);中間的關部,對應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統);近端的尺部對應腎、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統)。如此,小小的「寸口」,卻儼然成為人體五臟六腑的全息窗口。
僅此還不夠,在切脈的時候,還要用三種不同的指力去按壓脈搏,輕輕用力按在皮膚上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為「沉取」。寸、關、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稱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脈,臨床意義不同。通常,脈浮於外者,病位淺,沉於里者病位深。
切脈時還有許多講究。首先,要求安靜,包括外環境的安靜與醫患兩者心神的安靜。患者在診脈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靜後方可診脈。醫者切脈前一定要靜心,調整呼吸,並將注意力完全集中於指下,細心切按一分鍾以上。診脈時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與心臟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時醫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關部,再根據患者身高調整三個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兒則用一指(拇指)診脈,不分三部。
學習診脈,必須先了解正常的脈象。正常脈稱為「平脈」、「常脈」。每分鍾跳動70—80次左右,節律規則,脈型不粗不細,不浮不沉,不剛不弱。但正常脈象常隨季節、年齡、性別、體質等會有差異。如春、夏、秋季的脈大多偏浮,而且搏動有力;冬季的脈多沉伏於里。年齡越小脈搏越快,青壯年脈多強而有力,老年人的脈較弱;身材高大的人脈多長,矮小的人脈較短,瘦人脈多浮,胖人脈多沉;飽食後及情緒激動時脈多快而有力,飢餓時脈多軟弱。如果發現相反脈象,如冬天脈浮、胖人脈浮、瘦人脈沉等,提示脈象異常
摸脈以橈骨頭內側為關脈,中指定關脈,拇指為寸脈,無名指為尺脈。左手寸脈為心,關脈為肝,尺脈為腎;右手寸脈為肺。關脈為脾,尺脈為命門。體會各手指下輕取為浮為表證,重取為沉為里證。根據三指情況及病人敘述症狀,經長時間的總結、探索,就可以以脈測病人的各方面症狀,達到90%以上的准確率。
正常的脈象,亦名常脈,又稱平脈或緩脈。常脈脈象從容和緩,不浮不沉,不遲不數,不細不洪,節律均勻,一息(一呼一吸)脈搏四或五至,每分鍾約60~90至,且應指有力。中醫認為常脈一般都有胃氣(從容和緩、節律一致)、有神(脈至數來去清楚,無三五不調,亦不過快或過慢)、有根(尺脈候腎,如兩尺脈沉取有力而柔和,即是脈象有根)。
5. 我國對脈搏研究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最早使用「切脈」來診斷病症的是() A..李時珍 B.扁鵲 C
華佗是外科鼻祖發明麻沸散、五禽戲著有《青囊經》. 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相傳有名的中醫典籍《難經》為扁鵲所著;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 孫思邈 ,是著名的 醫師 與 道士 ,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偉大的醫學家和葯物學家,被後人譽為「 葯王 」,許多華人奉之為「醫神」. 李時珍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葯物學家,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葯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古代葯物學的總結性巨著,還著有《奇經八脈考》. 故選:B. |
6. 脈學的起源
我們從《戰國策》、《史記》等書中可以找到扁鵲的傳記和病案,其中起死回生是這方面的著名故事。有一個,扁鵲帶著弟子路過虢國,聽說太子死了,虢國正忙著辦喪事。一路上,人們都在談論太子的病,扁鵲留心聽著。根據大家談論的病情,他迅速進行判斷,認為太子可能害了屍厥(假死)病。於是,扁鵲急忙趕到王宮,要求給太子治病。經國王同意後,扁鵲被帶到靈堂。他仔細觀察太子的臉色,又摸了摸太子的脈搏。然後,又解開太子的衣帶,摸了摸太子的胸口。最後,他吩咐弟子取來針,在太子的頭頂和身上有關穴位進行針灸,並且給他熱敷。大約過了幾個時辰,太子終於完全清醒過來。扁鵲救活太子後,人人都誇他是起死回生的神醫。通過此事,也可以看到扁鵲在切脈方面造詣很深。正是由於他了解了太子的脈象,知道脈搏盡管跳得微弱緩慢,但還能救活,因此才採用了相關的治療措施。據《史記》記載,扁鵲最初診脈時無固定部位,凡有淺表動脈部位,都可診循,以後才改為以寸口切脈為主。他發明的寸口是人體經脈會合處,切診寸口可以了解人體氣血運行情況。他發明的寸口切脈法一直沿用到今天。難怪司馬遷曾贊揚他說:「到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扁鵲之後,我國脈學知識經過多年經驗積累而越來越豐富,但也十分繁雜、零散,需要進行一次較全面的總結,並使之規范化,以便於學習、掌握和臨床運用。令人欣慰的是,距醫聖張仲景時代不遠的漢末晉初產生了一位醫學家,他擔負起了這一光榮的使命。此人就是在我國醫學史上首次總結脈學的王叔和。王叔和出身寒門,對醫學特別喜愛。他剛行醫的時候,因為家貧,穿得破破爛爛,人們都瞧不起他,也不相信他的醫術。有次他來到河南洛陽,想寄住在葯鋪里行醫,可是門面較大的葯店掌櫃見他那副窮愁潦倒的樣子,都不肯收留。後來他到一家小葯鋪,說了許多好話,才得以寄住下來為四方過客治病。由於醫術精湛,他33歲被聘為太醫令。王叔和對脈象一直保持濃厚興趣,他治病非常重視切脈,每次看病總是仔細分辨不同病情的脈象,記下來後認真加以研究,久而久之便總結出許多經驗。做了太醫令後,他更是有條件閱讀到許多醫學典籍,潛心鑽研。在對醫學史上有關脈學的資料進行認真鑒別和整理的基礎上,他撰寫了我國現在最早的一部脈學專著《脈經》。它吸收扁鵲、華駝和張仲景等古代著名醫學家的理論,首次總結了兩晉以前的脈學經驗,對脈學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它的問世,對我國和世界醫學都有很大影響,使中醫診脈、脈學成為一門系統科學,奠定了脈學診斷基礎。
7. 望聞問切是誰發明的
望聞問切是扁鵲發明的,望聞問切最早源於《難經》第六內十一難,《難經》原名《容黃帝八十一難經》,古代漢族醫學著作之一,傳說為戰國時期秦越人扁鵲所作。
名稱:望聞問切
拼音:wàng wén wèn qiè
釋義:指觀氣色,合稱四診。
出處:最早應源於《難經》第六十一難。
造句:
1、 等我望聞問切之後,再對症下葯。
2、中醫師都是經過望聞問切後,才對症下葯。
3、那醫生望聞問切,對症下葯,醫術十分高明。
4、兩人寒暄以後,孫老先生給趙淑嫻一番望聞問切,認為趙淑嫻並無病情,寬慰了幾句以後就要告辭。
5、一番望聞問切之後,郎中點點頭起身道,「大將軍,這位小友看來體質甚佳,身上的內傷已經基本痊癒,現在只要再修養幾日,待傷口癒合就可以了!」。
6、大嬸,中醫中講究的是四字『望聞問切』,經過剛才望聞兩字,本少看到大嬸雙眼眼圈微黑,雙眼眼珠暗淡無光,典型的沒有休息好或者是無法休息好。
7、通過望聞問切,發現該患者嘴唇紫而干,舌頭暗紅,舌邊緣紫黯,脈沉弦。
8、昔日扁鵲的望聞問切就是這個說法,而段老先生的佐助之術就是對應的第二點,想來以段老先生的高超技術應該能查探清楚的。
8. 診脈是中國人發明的嗎
是
脈診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它是我國古代醫學家長期醫療實踐的經驗總結。《史記》中記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便是以精於望、聞、問、切的方法特別是以 脈診著名的。《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甚至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他把我國古代 脈診的發明完全歸功於扁鵲,並不確切。據歷史記載,我國 脈診的淵源很古,例如,傳說中的上古醫生做貸季、鬼臾區等已經討論了脈診。到春秋戰國時期, 脈診已經達到相當水平。當時開始出現的重要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和稍晚的《難經》中,已經對 脈診有許多詳細論述。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醫葯文獻帛書——《 脈法》、《陰陽脈癥候》,也有用 脈診判斷疾病的寶貴材料。這些都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 脈學已成為我國古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9. 兩千年前,我國最早用「切脈」方法珍病的醫學家是
戰國時代的醫學家秦越人是我國中醫脈學和望診的創導者,也是世界上最早用「四診法」給病人診病和治病的醫生。
秦越人(約公元前360年--約公元前310年)是戰國時代的渤海郡莫縣人(今河北省任邱縣北)。生活貧苦,少年好學。青年時曾擔任過「舍長」,即旅店的管理人。
一天,在他旅店裡,住著一位醫術高超的名醫叫長桑君。秦越人對他照顧的十分周道,誠懇地向他求教。長桑君被秦越人虛心好學的精神所感動,於是接受了他拜師求醫的請求,從此秦越人刻苦鑽研醫術,掌握了許多醫術,尤其是掌握了切脈方面的治療技術,成為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民間醫生。他反對巫術醫病,明確提出,信巫不信醫是六不治之一。所謂「六不治」是秦越人提倡科學治病,反對迷信思想的著名論斷。他說:「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這就是說驕傲蠻橫達到不講道理的程度得了病是第 一個不能治好的。「輕身重財,二不治也。」這就是說過著荒淫無恥的生活還貪利圖財得了病第二個不能治好。「衣食不能適」是「三不治」,「陰陽並藏氣不足」是「四不治」,「形嬴不能服葯」是「五不治」。並提出「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左圖為「神醫扁鵲」)
秦越人經過長期行醫,積累了豐富的醫療經驗,總結了我國醫學上治療疾病的傳統方法:「望」(即看氣色),「聞」(即聽聲音),「問」(即問病情),「切」(即按
脈搏)。他尤其精通切脈和望診,用這兩種醫療方法,治好了許許多多的重病患者。由於他醫道高明,又有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人們稱贊他有起死回生的本領,把他比做遠古(黃帝時代)傳說中的「神醫扁鵲」,稱他為「扁鵲先生」。
在《史記》、《戰國策》中載有扁鵲(秦越人)的傳記和病例,在民間傳誦著他的許多故事。如一次扁鵲來到齊國,一見齊桓公,發現他氣色很不正常,誠懇地說:「國君您有病了,現在病在皮膚里,是在淺表部位,如不治療,就會加重的。」齊桓公認為自己沒病。過了五天,扁鵲又對齊桓公說:「國君您的病已經在血脈里,不治恐怕加重」,齊桓公根本沒理睬。又過了五天,扁鵲又對齊桓公說:「國君您的病已在腸胃之間,不治會加重的」齊桓公仍不聽勸告。半個月過去了,扁鵲又見到齊桓公時什麼話也沒說,扭頭就走。桓公派人問扁鵲為什麼這樣?扁鵲說:「一個人生了病,輕的時候不治,一拖再拖,等病進入骨髓,可就沒有什麼辦法醫治了,今君已病入骨髓,沒有辦法治了。」齊桓公聽後,仍不以為然。又過了五天。齊桓公的病突然發作,渾身疼痛難忍,才想起扁鵲話,忙派人請扁鵲給他醫治,這時扁鵲已離開齊國到秦國去了。諱疾忌醫的齊桓公,病情日益惡化,很快的死去了。
又如扁鵲到了虢國,聽說太子中邪暴死,他不以為然。經他仔細查看後斷定為昏厥症。於是採取針刺和熱敷的方法,使病人慢慢蘇醒了過來,接著服用湯葯,終於完全恢復了健康。從此扁鵲的名字傳遍了當時各國。
扁鵲不是專門願為王室貴族治病的御用醫生,而是經常關心群眾的疾苦,他帶領自己的徒弟們背著葯箱,跋山涉水,四處奔走,採用針灸、按摩和外科手術等多種醫療方法為民眾治病。他們來到趙國都城邯鄲,聽說婦女多病,就主動為患病的婦女們治療。後途經東周都城洛陽,發現這里年紀大的人多患耳病和眼病,他們就擔任「耳目醫」,治好了很多耳聾眼花的老人。當他們來到秦地咸陽,了解到那裡兒童多病,便擔任「小兒醫」,治好了許多兒童。後來扁鵲來到秦國,因診治秦武王之病,被秦國太醫令李醯妒忌殺害。
秦越人死後,他的醫術由徒弟們繼承下來。傳至漢代,有人把他的醫療理論和經驗,編寫了《黃帝八十一難經》,成為我國寶貴的醫學遺產。
10. 二千年前,我國最早用「切脈」診病的醫學家是()A.李時珍B.扁鵲C.華陀D.張仲
A、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葯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古代葯物學的總結性巨著,還著有《奇經八脈考》.
B、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相傳有名的中醫典籍《難經》為扁鵲所著;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 孫思邈,是著名的醫師與道士,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偉大的醫學家和葯物學家,被後人譽為「葯王」,許多華人奉之為「醫神」.符合題意.
C、華佗是外科鼻祖發明麻沸散、五禽戲著有《青囊經》.
A李時珍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葯物學家,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葯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古代葯物學的總結性巨著,還著有《奇經八脈考》.
D、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辯證法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李時珍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葯物學家,
故選: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