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文化對世界文化做出的貢獻有哪些
中國文化發展對世界的貢獻
●為公眾生產和提供健康而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標志,也是實現聯合國倡導的提高人類發展指數的重要基礎條件。經過多年改革開放,在中國政府的不懈努力和全社會的共同推動下,中國的文化產品獲得了極大的豐富,不斷提升了公民文化權利實現的質量和水平
●中國的文化發展是建立在傳承民族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基礎上的。傳承和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已經受到了中國社會各界的重視。這不但對於中華民族的振興大業具有深遠的意義,而且對於人類文化多樣性的保護,也是重要的貢獻
●中國的文化發展,是在與世界各國廣泛交流、積極參與全球文化市場競爭的條件下展開的。中國本土文化實力的增強,有力地提升了中國文化融入世界的數量和質量,使中國逐步成為全球文化產品的主要生產國之一,又推動了中國文化為人類的進步作出比較大的貢獻
第二屆世界中國學論壇於2006年9月21-22日在上海舉行。它以「中國與世界:和諧、和平」為主題,吸引了400餘名中外學者會聚一堂,同台切磋。在論壇的諸多議題中,中國文化發展對於世界的貢獻,成為各國學者注目的一個焦點。而恰在此前,中國第一個文化建設的中長期規劃——《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正式頒布,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化發展對世界的貢獻,做出了重要的詮釋,也勾勒出2006-2010年期間中國文化發展的宏大前景。
第一,中國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這樣一種新的文化發展觀指引下,中國以一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基礎設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推動了文化產品的穩步和持續增長,大大提升了全社會的文化財富,使文化發展的水平與我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相適應,從而為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了獨特而重大的貢獻。
為公眾生產和提供健康而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標志,也是實現聯合國倡導的提高人類發展指數HDI的重要基礎條件。經過多年改革開放,在中國政府的不懈努力和全社會的共同推動下,中國的文化產品獲得了極大的豐富。盡管中國在2005年的人均GDP還只是1700美元左右,但是,中國各級政府、企業、組織和個人把大量資源投入到文化建設中,初步建立了一個常年提供大量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體系,實施了以四大重點工程為骨乾的公共文化基礎建設,包括「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村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流動綜合文化服務車」等,大大拉近了城鄉文化發展差距,到2004年全國僅公共博物館數量就達到1600多個,公共圖書館數量達到2800多個,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95%以上。
第二,中國的文化發展貫徹「以人為本」的宗旨,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既保障了公民的文化權利獲得基本的實施,關懷和滿足絕大多數人的文化消費需求,又積極發展科技含量高、服務效率高、傳播范圍廣的新型文化項目和服務內容,不斷提升了公民文化權利實現的質量和水平。
正如中國等國家共同簽署的聯合國《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家公約》等文獻所強調的:公民的文化權利是一個十分廣泛而不斷發展的概念,它包括:1,公民享受文化成果的權利,即文化權利的普遍性;2,公民參與文化活動的權利,即文化權利的主體性;3,公民文化創造的權利,即文化權利的創造性;4,公民的文化成果受到保護的權利,即文化權利的不可侵犯。
這些公民文化權利的實現,不但要依靠完善的文化法律和法規,建設大量的文化基礎設施,而且要培養大批的高層次文化藝術人才,開發和創新優秀的文化藝術產品,才能體現一個國家的文化創造力、文化培養力、文化普及力和文化消費力。《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肯定了近年來保障公民文化權利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並且在創新提升、前瞻發展和關懷群眾、服務基層這兩個相輔相成的方面,都作出了更加系統、更加有效的部署。這方面既包括設立「國家文化傑出貢獻獎」、國家「知識資源資料庫」出版工程、在2008年開播地面數字高清晰度電視等重大項目,而且包括第一次提出和實施為低收入和特殊社會群體提供「文化低保」等舉措。可以預料,「十一五」期間中國文化的發展,既如燦爛彩虹,飛架雲端,又如春雨瀟瀟,滲入田野。
第三,中國的文化發展是建立在傳承民族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基礎上,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多年努力,傳承和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已經受到了中國社會各界的重視。這不但對於中華民族的振興大業具有深遠的意義,而且對於人類文化多樣性的保護,也是重要的貢獻。中國自1985年成為《世界遺產公約》締約國之一,參與了聯合國教科文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的工作,從白山黑水到南海之濱,全國許多部門、團體和民眾投入了物質性和非物質性遺產的保護工作,到2005年底,中國已擁有物質類世界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31項,非物質類世界遺產2項。這33項世界遺產使中國成為全球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國家之一。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1995年)中所說:「文化的創造性是人類進步的源泉。文化多樣性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對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國家和地區對多元文化的包容性,是它的創意和創新活力的資源之一。豐富的文化遺產蘊涵著前人智慧的豐富密碼,將成為人類後代不斷開發的社會財富。
第四,中國的文化發展,是在與世界各國廣泛交流、積極參與全球文化市場競爭的條件下展開的。尤其是跨入21世紀以來,中國加入WTO,中國內地與香港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等跨境、跨國經貿合作模式和關系的建立,為中國深化對外文化交流,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加快了中國文化的「走出去」步伐,反過來說,中國本土文化實力的增強,有力地提升了中國文化融入世界的數量和質量,使中國逐步成為全球文化產品的主要生產國之一,又推動了中國文化為人類的進步作出比較大的貢獻。
中國文化的發展,使得億萬中國人民可以在高起點上理解和迎接世界文化的優秀成果,從1990年代以來,《悲慘世界》、《貓》、《獅子王》等世界著名音樂劇、世界三大男高音等頂級音樂家、費城交響樂團等世界著名藝術團體紛紛在中國演出,獲得了很多知音。與此同時,中國的優秀文化藝術作品,也紛紛走向了世界的舞台。如從1997年開始,以「為中國喝彩」為主題的大型音樂歌舞晚會先後在美國、俄羅斯、英國、希臘、南非、日本、法國、巴西等國舉辦。而依託於中國生產的服裝、設備、餐飲、禮品、玩具、文具、傢具等的大量出口,融合在產品中的中國文化內涵也在全球獲得了廣泛的傳播。
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文化政策促進發展行動計劃》(1998年)所說:「發展可以最終以文化概念來定義,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最高目標。」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徵的文化發展成果,不但造福了億萬中國人民,而且為21世紀人類的文化發展提供了深遠的啟發和寶貴的經驗。
樓主貢獻太多不得不長 摘抄一下吧 有不需要的 呵呵^^
B.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及其所做的貢獻
指南針:以前歐洲人沒有指南針,對大海視為畏途,只能沿著海岸航行,跨不出歐洲大陸這個框框。中國發明的指南針傳到歐洲以後,哥倫布才敢於向大海挺進,去尋找傳說中文明富庶的中國,結果中國未找到卻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從而改變了歐洲發展的進程,改變了世界發展的格局。可見指南針這一發明對世界的影響是何等深遠。
火葯:火葯傳到歐洲,促進了武器的革新,j結束了冷兵器時代,粉碎了歐洲騎士制度,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變革。中國是發明黑火葯的國家,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煙火生產國與出口國。中國的煙火行業不僅每年為國家創造了大量外匯,而且也以其精湛的煙火燃放技術,將中國特色的藝術煙花表演推向世界,並為國家贏得了許多榮譽。
造紙術: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化學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
在紙還未發明之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由於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從而促使了書寫工具的改進。
當時人們已開始應用小塊的絲綿製成的紙,因為考古學家於1933年在新強羅布淖爾發現了一張古紙,它是"麻物、白色,作方塊薄片,四周不完整,長約40厘米,寬約100厘米,質甚粗糙,不勻凈,紙 面尚有麻筋,蓋初做紙時所做,故不精細也″由於古漢時的紙張是由麻縷和絲綿,加上製法粗糙,所以紙張的質量不太好。而麻縷和絲綿都有其本身的作用,如要把它們用作造紙的原料,就必然會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難以得到迅速的發展,來滿足文化生活上對紙張的要求。
在新的客觀形勢要求下,蔡倫的出現便為造紙術帶來新突破,在《東漢觀記》卷二上記載:"蔡倫··有才學,盡忠重慎,每次休沐,閉門以絕賓客,曝體田野。典作尚方,造意用樹皮及敝布、魚網作紙。元興元年奏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咸稱蔡侯紙″。從以上看來,蔡倫是用樹皮、破布、魚網造紙的。
雖然在蔡倫之前也有紙的存在,但是原料左身就有很大的局限,而蔡倫對新原料的發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破布、破魚網早已結束了它們本身的任務,成了廢物而又用作做原料,對造紙工業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活字印刷術: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和推廣應用,對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考證和捍衛中國印刷術發明權有著重要的意義,是向世界人民介紹中國文化文明的重要環節。
C. 舉例說明中華文化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一,科技方面,中國的四大發明推動了世界的進步,近代化的開端,新航路的開辟,離不開指南針;思想解放,文藝復興,啟蒙運動離不開造紙和印刷;而火葯又成為砸碎封建城堡的利器。
二,文化方面,隋唐時中外交往空前頻繁,周邊國家大多仿效中國的各項制度,特別是日本,派來大量留學生、流血僧,一大批日本學者回國後在日本發動了大化改新,是日本進入封建社會,中國文化圈也在這時形成。啟蒙運動中,法國伏爾泰便利用了中國儒家思想。
三,交通方面,路上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連接了亞歐,促進了各地的交流。四大發明除火葯是元朝軍隊帶去的其它都是經絲綢之路傳過去的。
四,經濟方面,雖然封建經濟的特點是自給自足,但是不能說中國古代對世界經濟是沒有積極影響的。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水稻種植的傳播極大促進了其他地區農業的發展,養活了更多的人口。
五,對外交往,鄭和下西洋時倡導: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處、共享太平。維亞非國家間的交往確立了不成文的准則,對後世影響深遠。
D. 在中國的發展歷史上貢獻最大的是什麼
是一種文化,它已經植入到我們的骨髓里。
E. 在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哪項發明對人類貢獻最大 論點要有根據,謝謝
肯定是造紙術了,造紙術的發明記錄了人類的文明史,就像語言一樣,語言是同時期的人類交流的媒介,而造紙術的發明則是歷史空間上的交流媒介
F.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對人類文化的傳承作出巨大貢獻的發明有哪些
中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對西方科技發展產生一定回影響,印刷答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歐洲中世紀天主教的思想枷鎖。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西方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四大發明,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這些偉大的發明曾經影響並造福於全世界,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前進。而在古代中國,雖然發明了火葯,卻只會用來造煙花。以至於,槍炮,軍艦等也不得不從西方國家進口。當西方國家,利用指南針環游世界,積極開發殖民地的時候,中國人卻從清朝開始對外實施閉關鎖國政策,對西方世界的興起一無所知,中國開始落後於西方各國
G. 連句子.中國文化上最大的發明貢獻不是四大
是序號吧?
435162
中國文化上最大的發明貢獻不是」四大「而是」五大「。此「五大」者何?即「四大」之外還要加一個毛筆。
H. 談談中國四大發明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葯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最輝煌的技術成就,對於促進各國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推動知識的迅速傳播與增加 ,促進世界的文明和進步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是中國人民對世界科學技術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在世界科技史上留下了極其輝煌的一頁.
中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對西方科技發展產生一定影響,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歐洲中世紀天主教的思想枷鎖.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西方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四大發明,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這些偉大的發明曾經影響並造福於全世界,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前進.火槍,火箭,火炮等武器全部由中國發明,宋朝由於單兵作戰素質不高,因此大力發展軍事科學技術,以求平衡,影響世界的軍事武器由此誕生.明朝期間對各種火葯武器都進行了相當多的改造,因此明朝的軍事科技達到了世界的巔峰.當西方國家,利用指南針環游世界,積極開發殖民地的時候,中國人卻從清朝開始對外實施閉關鎖國政策,對西方世界的興起一無所知,中國開始落後於西方各國. 早在西漢時,我國勞動人民就已造紙.東漢時,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破布和舊漁網等材料製成植物纖維紙.蔡倫他曾被封為「龍亭侯」,所以人們把他創造的這紙叫做「蔡侯紙」.從6世紀開始,造紙術逐漸傳往朝鮮、日本,以後又經阿拉伯、埃及、西班牙傳到歐洲的希臘、義大利等地.1150年,西班牙開始造紙,建立了歐洲第一家造紙廠.此後,法國(1189)、義大利(1276)、德國(1391)、英國(1494)、荷蘭(1586)、美國(1690)都先後建廠造紙.到16世紀,紙張已流行歐洲.中世紀的歐洲,據說抄一本《聖經》要用300多張羊皮,文化信息的傳播因材料的限制,范圍極其狹小,紙的發明為當時歐洲蓬勃發展的教育、政治、商業等方面的活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中國隋唐時期,人們把刻制印章從刻石上拓印文字兩種方法結合起來,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唐代留下的《金剛經》,精美清晰,是世界上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868年).11世紀中期的宋代,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使印刷術得到普遍推廣.我國的雕版印刷大約在公元8世紀傳到阿拉伯,11世紀以後,又由阿拉伯傳的歐洲,12世紀左右傳到埃及,隨著造紙術的傳播,紙張先後取代了埃及的紙草,印度的樹葉以及歐洲的羊皮等,引發了世界書寫材料的巨大變革,14至15世紀歐洲開始流行印刷術.歐洲現存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德國南部的《聖克利斯托菲爾》畫像(1423年),晚於我國約600年.1450年前後,德國人受中國活字印刷術的影響,創制了歐洲拼音文字的活字,用來印刷書籍,比畢升晚了400年.印刷術傳到歐洲後,改變了原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接受較高教育的狀況,為歐洲的科學從中世紀漫長黑夜之後突飛猛進發展以及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物質條件. 我國在唐朝時期就已發明了火葯,並最早用於軍事.10世紀初的唐未,出現了火炮、火箭,宋時火器普遍用於戰爭.蒙古人從與宋、金作戰中學會了製造火葯、火器的方法,阿拉伯人從與蒙古人作戰中學會了製造火器.歐洲人大約於13世紀後期,又從阿拉伯人的書籍中獲得了火葯知識,到14世紀前期,又從對回教國家戰爭中學到了製造火葯、使用火器的方法.火器在歐洲城市市民反對君主專制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恩格斯指出:「火器一開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為依靠的新興君主政體反對封建貴族的武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貴族城堡的石牆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槍彈射穿了騎士的盔甲,貴族的統治跟身披鎧甲的貴族騎兵隊同歸於盡了.」 早在戰國時代,中國就已經根據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製成了「司南」,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北宋時期,人們發明了用人工磁化鐵針的方法,製成指南針,並開始應用於航海.南宋時,指南針普遍應用於航海,同時傳到阿拉伯.13世紀初指南針傳入歐洲.指南針在航海上應用,導致了以後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航行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這打大大加速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
I.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裡哪項發明最具貢獻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沉澱其中,熠熠生輝。在漫長的歷史中,我們的祖先發明了太多的東西。四大發明是公認的最偉大的發明,它不僅推動了中國的發展,也推動了世界的發展。這四大發明分別是:造紙術、指南針、印刷術和火葯。如果非要我們從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裡中選一項最具有貢獻的發明,你覺得是哪一個?我會選造紙術。沒有火葯,我們還有長矛、盾牌。沒有指南針,我們可以根據日照的方向來判斷東西南北。沒有造紙術,那印刷術就無用武之地了。所以,我覺得造紙術最重要。
有的人會說印刷術更重要,但我們要知道印刷術是在造紙術基礎上發明的。沒有紙,如何進行快捷方便的印刷書籍。在竹簡上、絲綢上印刷嗎?當然,造紙術的發明,促進了印刷術的發展,推動了我國的文化與外國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激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