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怎樣的先進文化

創造怎樣的先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8-24 05:06:11

A. 如何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引導廣大幹部群眾深刻領會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堅定理想信念。
二、要在全體人民中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三、要堅持用社會主義榮譽觀引領社會風尚,深入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加強對青少年的德育培養,在全社會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要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五、要著眼於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對稱的文化軟實力,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B. 論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第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以什麼為指導、為什麼人的問題,是文化建設的根本問題,不僅決定著文化建設的目標和方向,也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把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促進人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努力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文化利益,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第二,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雙百」方針是對文化建設經驗的深刻總結,反映了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要在憲法規定的范圍內,努力營造生動活潑、求真務實的良好氛圍,充分發揚學術民主和藝術民主,在學術問題上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的自由討論,在藝術創作上提倡不同藝術風格和流派的爭鳴和切磋,提倡健康說理的批評和反批評。尊重文化發展規律,尊重文化工作者的創造性勞動,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充分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學術研究和藝術創作的繁榮發展。注意區分學術問題、思想認識問題、政治問題的界限。對政治問題,要旗幟鮮明,立場堅定。對學術問題,要提倡學術民主、平等討論、相互切磋。對思想認識問題,要加強有針對性的引導,努力析事明理、解疑釋惑。
第三,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不斷推進文化創新。鮮活的實際、火熱的生活和人民群眾的生動實踐,是文化發展與創新的豐富土壤和不竭源泉。只有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文化建設才能回答和解決現實問題、反映生活本質、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深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在時代的高起點上,不斷推動文化觀念、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和傳播手段的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要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准確把握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發展變化的特點,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服務群眾的有效途徑和辦法,多給人民群眾提供優秀精神文化產品,做到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堅持立足當代又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立足本國又充分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文化承接著過去又昭示著未來,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結合時代特點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加以繼承和發揚,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做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要從中國實際出發,對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加以積極借鑒,做到洋為中用,博採眾長。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第五,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繁榮是文化建設的永恆主題,管理是文化繁榮發展的有力保障,兩者緊密聯系,相互促進。要堅持重在建設,把文化建設作為一個持續推進的過程,通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要堅持科學管理、依法管理,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行業自律等手段,推進文化領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建設。要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我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C. 怎樣保持中國文化先進性

第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堅持以什麼為指導、為什麼人的問題,是文化建設的根本問題,不僅決定著文化建設的目標和方向,也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把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促進人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努力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文化利益,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第二,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藝術上的不同形式和不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雙百」方針是對文化建設經驗的深刻總結,反映了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要在憲法規定的范圍內,努力營造生動活潑,求真務實的良好氛圍,充分發揚學術民主和藝術民主,在學術問題上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的自由討論,在藝術創作上提倡不同藝術風格和流派的爭鳴和切磋,提倡健康說理的批評和反批評。尊重文化發展規律,尊重文化工作者的創造性,促進學術研究和藝術創作的繁榮發展。注意區分學術問題、思想認識問題、政治問題的界限。對政治問題,要旗幟鮮明,立場堅定。對學術問題,要提倡學術民主、平等討論、相互切磋。對思想認識問題,要加強有針對性的引導,努力析事明理、解疑釋惑。
「雙百」方針是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規律、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正確方針。科學的進步、理論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和藝術的創新,都必須長期堅持「雙百」方針。要把弘揚主旋律和提倡多樣化統一起來。努力創作出更多更好的既反映時代精神,又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第三,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不斷推進文化創新。
鮮活的實際、火熱的生活和人民群眾的生動實踐,是文化發展與創新的豐富土壤和不竭源泉。只有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文化建設才能回答和解決現實問題、反映生活本質、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深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深入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紮根億萬人民群眾之中,從中提煉創作的選題,激發創作的靈感,挖掘創作的素材,不斷推動文化觀念、內容、形式和手段的創新。要始終堅持把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文化建設成效的根本標准,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第四,堅持立足當代又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立足本國又充分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
文化承接著過去又昭示著未來,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結合時代特點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加以繼承和發揚,做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要從中國實際出發,對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加以積極借鑒,做到洋為中用,博採眾長。
文化建設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以其固有的文化傳統為基礎而進行的文化傳承、變革與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繼承和發揚我國各民族歷史上一切優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我國有著優秀的「和合」文化傳統,經過數千年的積淀和發展,已經深深地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中華文明的基本特性和重要價值取向。只有深刻認識祖國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才能在歷史提供的高起點上創造出更高層次的和諧文化。要發掘民族和諧文化資源,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營造和諧氛圍,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對於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無論是其內容還是形式,既要體現著濃郁的民族特色,又要充滿著鮮活的時代氣息,並以民族的形式、科學的內容和大眾的方向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巨大精神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同樣也不能離開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必須吸收和借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優勢和長處,不同文化的相互學習和借鑒是文化發展的必要條件。建設和諧文化,離不開與世界文化的交流與對話,離不開對各國有益文化成果的學習與借鑒。必須堅持洋為中用,博採眾長,積極吸收、借鑒和利用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把它熔鑄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中。既要學習引進優秀的外來文化,又要抵禦外來各種腐朽落後思想文化的侵襲和滲透,旗幟鮮明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努力維護和保障我國的文化安全。要積極推進文化創新,站在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第五,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繁榮是文化建設的永恆主題,
管理是文化繁榮發展的有力保障,兩者緊密聯系,相互促進。要堅持重在建設,把文化建設作為一個持續推進的過程,通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要堅持科學管理、依法管理、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行業自律等是手段,推進文化領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建設。要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不斷增強我國文化的總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D. 在當代中國,我們應該建設什麼樣的先進文化

先進文化與先進生產力的關系。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看,一定社會的先進文化是這個社會上層建築的一部分,它受經濟基礎的制約;對於中國共產黨人來講,由於其本身就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代表者,因而在她那裡,先進文化與先進生產力在根本上也是一致的。這就是說,在當代中國,我們黨著眼於發展先進文化,一個重要的物質前提在於,我們始終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致力於發展社會生產力。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先進文化是和中國先進生產力及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相聯系的文化。先進生產力是前提和基礎條件,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因此,離開了先進生產力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先進文化無從談起,三者的關系是互為依存,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文化屬於上層建築,它會推動生產力向前發展。先進文化與當代先進科技密不可分,就目前科技發展的態勢而言,不與先進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文化不應稱之為先進文化。中國錯過了工業革命,遺憾百年,決不可再錯過已經開始的信息革命。信息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領域的革命。

民族精神是一種社會意識,是一個民族對其社會存在、社會生活的反映,是民族文化的深層內涵。對於一個民族來說,民族精神是其成員所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所遵循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所體現的心理素質、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徵的總和。相對於其他民族來說,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自我意識與自我認同,是一個民族的集體人格的體現,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質的總和。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它是一個民族得以維系和凝聚的精神紐帶,對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來說起著精神支柱、精神動力的作用。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弘揚民族精神顯得尤為重要。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的競爭。經濟全球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我認同危機,而增進民族認同是民族精神的基本功能。追求發展是中國的現實主題。「知恥而後勇」的自尊、自強、自信精神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全體成員,團結一致,艱苦奮斗。中國現代化的目標就在於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使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民族精神既是中國現代化的動力也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我們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的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任何一個民族,要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保持其民族精神的先進性,就不僅要弘揚民族精神,而且要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是根據時代的進步、世界的發展和社會的要求,不斷豐富和發展民族精神。比較而言,培育民族精神更根本、更迫切。民族精神的魅力就在於它的活力,民族精神在弘揚中培育,在培育中弘揚,這是民族精神保持活力、民族保持生命力的唯一途徑。在新世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已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我們的民族精神更應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因此,中華民族在新世紀的民族精神不只是一個如何弘揚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如何與時俱進地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問題。

培育民族精神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題中之意和必然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要求我們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而社會主義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因此,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要做到「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必須通過民族精神的凝聚作用集中全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開拓創新,聚精會神抓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中,「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就是中華民族的成員,「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也就是中華民族成員的根本利益。在中國,人民的利益就是民族的利益,向人民負責就是向民族負責,這是民族精神維系和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最終基礎。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須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添新力量。同時,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重在「始終」。中國共產黨只有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才能保證自己始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才能保證自己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領導核心。在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尤其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我們不僅要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更需要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即以創新的形式吸引人。通過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方式貫徹和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一個十分有效的途徑。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嵌入民族精神的培育,就能以更加貼近民眾心理、情感的方式得到認同。

民族精神培育必須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三個代表」重要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統領著文化建設和民族精神培育,保證了民族精神培育的正確方向和先進內容。民族精神本身是中性的,但是在新世紀的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中國,我們培育的民族精神應該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反映時代精神的精華。新世紀中國反映時代精神精華的就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所以,新世紀的民族精神培育工作必須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下進行。

一是在知識經濟時代,以科學技術為主要因素的綜合國力成為衡量一個民族是否強大的首要條件。鄧小平早就強調中國必須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這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反映了這種時代精神,新世紀的中華民族精神也必須反映這種時代精神,並為發展中國先進生產力提供精神動力。二是體現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層內涵,是民族文化中活著的部分。但是,民族精神也有狹隘與寬容、封閉與開放、先進與落後之分。狹隘、封閉、落後的民族精神必然導致自負的民族自我中心主義、種族主義、最終阻礙和窒息本民族的發展,甚至給整個人類造成不幸。所以培育新世紀的民族精神必須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培育寬容、開放、先進的,因而也是健康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民族精神。為了保證民族精神始終體現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繼承民族精神中精華部分,吸收和借鑒其他民族精神中優秀的部分,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實現整合創新。三要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和全社會全民族的積極性創造性,對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始終是最具決定性的因素」。民族精神要真正成為一個民族成員所共享的精神,就必須符合這個民族中絕大多數成員的根本利益,任何離開利益的意識和精神都不能長久和持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本質在於執政為民,新世紀的民族精神的本質也在於服務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進中華民族每個成員的利益。

E. 先進文化是指什麼

社會主義文化理論 優秀傳統文化 優秀外來文化 符合時代精神的文化

F. 如何積極創造正能量文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

1、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關鍵在於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2、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樹立共同理想,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3、要立足於發展中國特設社會主義的實踐,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涉及世界各民族的長處,不斷創新,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
4、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G. 中國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要怎樣建設

作為公務員,我們要清楚,思想文化領域,先進文化不去佔領,落後文化、腐朽文化就會去佔領。從根本上鏟除不良思想文化的影響,一方面要通過加強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逐步鏟除不良思想文化存在的條件和土壤;另一方面要從思想上提高認識,引導人們自覺地劃清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同封建主義、資本主義不良思想文化的界限,增強抵禦不良思想文化的免疫力和戰鬥力。當前,我們公務員主要應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首先,要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努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其次,要注重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捕捉靈感、吸取智慧,大力推進文化創新,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能夠充分反映不斷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新要求。

再次,還劃清文化遺產中精華同糟粕的界限,既繼承弘揚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又吸取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第四,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尤其要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論魅力和實踐效果,使其成為抵制不良思想文化侵襲的中流砥柱。

第五,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鏟除不良思想文化賴以滋生的土壤。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國家宏觀調控與市場自主調節相結合,努力克服市場經濟的盲目性、短期性和滯後性等天然缺陷,減少或消除這些缺陷的負面作用及其對人們思想的影響。

第六,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從制度上保證經濟社會生活的民主化、法治化、科學化。嚴格執行文化市場監管的法律法規,堅決糾正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現象,使文化場所成為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場所,決不為不良思想文化的殘存和傳播提供空間。

第七,增強陣地意識,構建完善的社會主義文化傳播體系。面對迅猛發展的科技革命和新的傳播媒體的出現,在文化傳播領域搶占制高點,是當前抵制不良思想文化侵蝕的一項刻不容緩的艱巨任務。我們必須站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的創新,運用高新技術創新文化生產方式,培育新的文化業態,加快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傳播體系,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H. 聯系實際談談在當代中國如何進行發展先進文化

先進文化與先進生產力的關系。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看,一定社會的先進文化是這個社會上層建築的一部分,它受經濟基礎的制約;對於中國共產黨人來講,由於其本身就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代表者,因而在她那裡,先進文化與先進生產力在根本上也是一致的。這就是說,在當代中國,我們黨著眼於發展先進文化,一個重要的物質前提在於,我們始終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致力於發展社會生產力。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先進文化是和中國先進生產力及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相聯系的文化。先進生產力是前提和基礎條件,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因此,離開了先進生產力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先進文化無從談起,三者的關系是互為依存,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文化屬於上層建築,它會推動生產力向前發展。先進文化與當代先進科技密不可分,就目前科技發展的態勢而言,不與先進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文化不應稱之為先進文化。中國錯過了工業革命,遺憾百年,決不可再錯過已經開始的信息革命。信息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領域的革命。

民族精神是一種社會意識,是一個民族對其社會存在、社會生活的反映,是民族文化的深層內涵。對於一個民族來說,民族精神是其成員所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所遵循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所體現的心理素質、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徵的總和。相對於其他民族來說,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自我意識與自我認同,是一個民族的集體人格的體現,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質的總和。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它是一個民族得以維系和凝聚的精神紐帶,對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來說起著精神支柱、精神動力的作用。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弘揚民族精神顯得尤為重要。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的競爭。經濟全球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我認同危機,而增進民族認同是民族精神的基本功能。追求發展是中國的現實主題。「知恥而後勇」的自尊、自強、自信精神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全體成員,團結一致,艱苦奮斗。中國現代化的目標就在於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使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民族精神既是中國現代化的動力也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我們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的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任何一個民族,要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保持其民族精神的先進性,就不僅要弘揚民族精神,而且要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是根據時代的進步、世界的發展和社會的要求,不斷豐富和發展民族精神。比較而言,培育民族精神更根本、更迫切。民族精神的魅力就在於它的活力,民族精神在弘揚中培育,在培育中弘揚,這是民族精神保持活力、民族保持生命力的唯一途徑。在新世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已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我們的民族精神更應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因此,中華民族在新世紀的民族精神不只是一個如何弘揚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如何與時俱進地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問題。

培育民族精神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題中之意和必然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要求我們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而社會主義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因此,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要做到「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必須通過民族精神的凝聚作用集中全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開拓創新,聚精會神抓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中,「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就是中華民族的成員,「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也就是中華民族成員的根本利益。在中國,人民的利益就是民族的利益,向人民負責就是向民族負責,這是民族精神維系和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最終基礎。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須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添新力量。同時,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重在「始終」。中國共產黨只有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才能保證自己始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才能保證自己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領導核心。在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尤其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我們不僅要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更需要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即以創新的形式吸引人。通過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方式貫徹和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一個十分有效的途徑。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嵌入民族精神的培育,就能以更加貼近民眾心理、情感的方式得到認同。

民族精神培育必須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三個代表」重要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統領著文化建設和民族精神培育,保證了民族精神培育的正確方向和先進內容。民族精神本身是中性的,但是在新世紀的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中國,我們培育的民族精神應該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反映時代精神的精華。新世紀中國反映時代精神精華的就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所以,新世紀的民族精神培育工作必須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下進行。

一是在知識經濟時代,以科學技術為主要因素的綜合國力成為衡量一個民族是否強大的首要條件。鄧小平早就強調中國必須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這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反映了這種時代精神,新世紀的中華民族精神也必須反映這種時代精神,並為發展中國先進生產力提供精神動力。二是體現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層內涵,是民族文化中活著的部分。但是,民族精神也有狹隘與寬容、封閉與開放、先進與落後之分。狹隘、封閉、落後的民族精神必然導致自負的民族自我中心主義、種族主義、最終阻礙和窒息本民族的發展,甚至給整個人類造成不幸。所以培育新世紀的民族精神必須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培育寬容、開放、先進的,因而也是健康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民族精神。為了保證民族精神始終體現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繼承民族精神中精華部分,吸收和借鑒其他民族精神中優秀的部分,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實現整合創新。三要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和全社會全民族的積極性創造性,對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始終是最具決定性的因素」。民族精神要真正成為一個民族成員所共享的精神,就必須符合這個民族中絕大多數成員的根本利益,任何離開利益的意識和精神都不能長久和持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本質在於執政為民,新世紀的民族精神的本質也在於服務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進中華民族每個成員的利益。

閱讀全文

與創造怎樣的先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海信濮塘 瀏覽:376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