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政治題目中國近年來的人權發展成就有哪些請你試舉兩例
我是內蒙通遼科左中旗一名退休人員,我旗在二零一三年有九個月上調的工資至今還沒發放,也不解釋什麼原因,有人都不在世了,還有多扣的養老金至今也不給退,也沒個說法,可見生存的權得到什麼保證了?這是最基本的生存權利呀。
❷ 關於人權的論文,哪裡可以找到,或寫一篇
一、 生存權和發展權——國家引導經濟發展為主與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相結合 生存和發展是人的基本權利,在我國被視為首要人權,第一人權。生存權和人身權是有區別的。人身權是指人的身體(生命)不受非法限制,不受非法侵犯;生存權是指人有免於因基本生活資料的缺乏而喪失生命的權利。我國把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作為人權集合體中的首要權利給以尊重和保障,客觀原因是我國的特殊國情。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改革開放之前,從整體上說整個國家都沒有擺脫飢餓問題,即生存問題。只是在近二十幾年中,鄧小平同志提出改革開放路線以後,我國才從整體上實現了溫飽,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就是到現在,以人平生活費650元的低標准計算,農村尚有近3000萬人處於溫飽線以下,在城市也存在3000多萬的失業人群和低收入人群,這一國情決定了我國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期和今後一定時期內,國家必須要把人民的生存和發展作為最基本的、最首要的人權予以尊重和保障。道理很簡單,其它的大多數人權的實現,要以人的存在為前提,失去了這個前提,權利主體就消失了。主觀原因是執政黨和國家的性質。黨和國家代表人民利益,當然包括協調各階層人民之間的利益矛盾、利益沖突,但並不是沒有傾斜,在各種利益矛盾、利益沖突中,黨和國家首先要代表、要維護人民的生存和基本發展的利益和權利。如果沒有這一點,黨和國家代表人民利益就會淪為一句空話。我國尊重和保障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應該採取何種基本方式呢?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主要是通過徵收高額稅收,由國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來解決這一權利的實現問題。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通過發展經濟實現人民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是唯一可行的途徑。在鄧小平同志主導下,黨確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這條路線本身就體現了對人民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尊重。這二十餘年來,由於黨和國家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社會財富快速增長,人民的生活水平極大改善,生存權和發展權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從一種應然權利變為實際享受的權利。即便在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以後,解決貧困地區和貧困人群的生存和基本發展問題,還必須主要採取國家扶持、引導這些地區和這部份人民發展經濟的方式。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應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把它作為保障人民生存權和發展權的一個不可或缺並且地位越來越重要的基本方式。 二、 公民民主權利和政治權利——國家主導推進權利的發展 公民的民主權利和政治權利,是人權的基本內容之一。公民民主權利和政治權利的實現途徑,綜觀世界各國民主歷程,有兩種基本方式,一是通過社會對抗的方式,一是國家主導的方式。我國發展公民的民主權利和政治權利應該採用國家主導推進的基本方式,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執政黨和國家的性質。我國是工人階級通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共產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沒有任何黨派私利可言,人民利益就是黨的最高利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發展我國公民的政治民主權利,是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也是黨的執政理念和執政目標。人民的要求和執政黨的主張是高度一致的。我國憲法明文規定,國家的發 展目標之一是推動政治文明的發展,把我國建設成為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黨的十六大報告也提出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事實充分證明,執政黨和國家是實心實意推動公民的民主權利和政治權利的發展和全面實現的。第二個原因是社會穩定的需要。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發展是第一要務,發展又必須以社會穩定為前提。鄧小平同志深刻總結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經驗教訓,指出穩定是中國壓倒一切的大事,沒有社會穩定,改革、發展等什麼也談不上,發展公民的民主權利、政治權利當然也談不上。由於歷史的種種原因,我國社會還潛伏著各種深層次矛盾,不穩定的因素尚未根本消除。因此,我國必須在穩定的社會環境下發展公民的民主權利和政治權利,穩定的關鍵就是必須在執政黨和國家的主導下推進公民的民主權利和政治權利的發展。 三、 個人自由——國家尊重個人自由與集體利益優先相協調 個人自由,就是人作為個人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邊界之內自由支配自己行為的權利。與西方文化傳統相比,中國文化傳統缺乏對個人自由的尊重。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和從事建設的初期階段,受歷史條件的決定,強調個人對組織、對國家的高度服從。在國家轉為市場經濟體制後,經濟社會生活日益多元化,利益主體日益多元化,人的自主性、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也在增大,國家對個人自由也越來越尊重,個人自由的空間越來越廣闊。個人愛好、個人興趣,只要不影響社會的整體利益,國家和社會就給予充分的包容。以文藝為例,人們在文藝欣賞上,可以喜歡這種藝術形式,也可以喜歡那種藝術形式;可以追「星」,也可以不追 「星」;可以追這個「星」,也可以追那個「星」。人們的個人愛好得到了充分尊重,個人選擇空間越來越大,這在我國農村也得到了明顯的表現。就個人發展而言,國家尊重個人根據自身條件選擇發展自己的最佳途徑。我們還應看到,個人自由的享受程度也與個人素質有關。從整體上看,我國人民個人素質不是很高,個人自由空間擴張過度,國家管理又不能跟上,就可能導致濫用自由,社會混亂,最終損害人民自己的利益。我們不能照搬西方模式來設計我國的個人自由空間。與國家尊重個人自由相應,有限國家、有限政府的理念在我國上下越來越得到理解與認可。我國文化傳統崇拜強勢國家,建國後由於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強化政府職能,和我國傳統政治文化中的「強政府」理念暗相應合。我國已經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代替計劃經濟體制,市場經濟的特徵是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國家要退出一定的社會領域,把它們留給社會自治、個人自治。有限國家(政府)的理念,不僅是指國家(政府)必須依法辦事,更是指國家(政府)活動的空間有限,這樣才從根本上為個人自由騰出廣闊的空間。當然,我們也應注意到國家權力在相當時期內不應過分收縮。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個人生活在群體之中,個人無法離開社會獨立生活。個人自由可能和集體利益發生沖撞,集體利益原則上具有優先性。因此,應確立國家尊重個人自由與集體利益優先相協調的原則。 四、 社會權——國家強化勞動保障和勞動監察與建立、健全以適度水平為目標的社會保障體系相結合 社會權是一個集合性概念。對「社會權」,不同的人出於不同目的從不同角度在不同場合可以有不同的解釋。我們這里所說的社會權,主要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弱勢人群受到國家特殊保護和物質幫助的權利。我國應怎樣尊重和保障人民的社會權呢?我認為主要有兩點:一是強化勞動保障和勞動監察,二是建立健全適度水平的社會保障體系。先說其一。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是「經濟人」,「經濟人」的天性是攫取最大利潤,壓低勞動力成本是取得利潤的最便捷方式之一。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不能依靠僱主的「良心自覺」,而要依靠國家權力的強勢介入。我國尚處在市場經濟的初期,許多私營企業主尚處在原始積累階段,不擇手段積累財富的慾望最為強烈。事實上這些年來,勞動者權益受到侵犯的情況非常嚴重。如拖欠工資,壓低工資;忽視勞動安全,強迫員工有毒高危作業;強迫勞動,限制人身自由;延長勞動時間,侵犯勞動者最基本的休息權利;侮辱員工人格等。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走「以人為本」的發展道路,不能走西方市場經濟初期「羊吃人」、「血腥工場」的道路。要堅決糾正一些地方政府為片面追求發展速度,引進「外資」,忽視保護勞動者權益的作法。各級政府及其領導人應該認識到,保障勞動者權益既是人權保障的重要內容,又事關社會穩定的大局,最終也會影響到僱主利益的實現。再說其二。我國經過近些年來的努力,在城鎮已經初步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當前的主要問題是擴大覆蓋面,不但要覆蓋城鎮,還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將社會保障制度向農村推進。我國的社會保障程度在相當長時期內,只能是適度水平,甚至是低水平,而不可能是高福利。為什麼呢?我認為有三個原因:一是國力,二是國情,三是價值取向。國力,我國人平國民收入剛過一千美元,國家財力不允許搞「福利社會」。國情,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促進經濟發展是首要目標,我們選擇了市場經濟的發展機制,要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基本方法就是與利益掛鉤。高福利是以平等為導向,在我國國情下不利於市場主體積極性的發揮。價值取向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在我國以生存權為社會權的主要道德基礎會得到較多數人的認同,如果象北歐國家那樣,以平等生活享受權為社會權的道德基礎,未必能得到多數人的認同。
❸ 人權的產生
人權作為一個普遍的政治概念,最初是17、18世紀由歐洲新興資產階級為反對封建神權、君權和等級特權而提出來的。
17、18世紀,新興的資產階級隨著經濟上日益強大,越來越不滿足於他們在政治上受歧視的地位。為了對抗被認為神聖不可侵犯的神權、君權和等級特權,資產階級思想家和政治家們高舉「天賦人權」的旗幟,掀起了啟蒙運動。他們提出:人人都是天生獨立、自由和平等的;人的生命、財產、自由等是不可剝奪、不可轉讓的自然權利;剝奪或放棄這些權利,就是剝奪或放棄做人的資格,是違反人性的。
隨著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取得統治地位,這種「天賦人權」的思想相繼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下來。1776年,美國的《獨立宣言》首先把「天賦人權」寫進資產階級革命的政治綱領,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人權宣言」。該《宣言》宣稱,人人生而平等,他們都從「造物主」那邊被賦予了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期通過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則第一次將「天賦人權」寫進了國家的根本大法。它宣布:「在權利方面,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此後,各國資產階級在奪取政權後,相繼將人權載入憲法,人權成為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重要內容和象徵。
資產階級反對神權、君權和等級特權,反對將權利訴諸神性,而主張訴諸人性,並從人性中引申出自由、平等的人權,這在當時起到了巨大的思想解放作用,具有進步的歷史意義。但是,資產階級提出的人權概念從一開始就有明顯的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封建的等級特權被打倒了,但是資產階級的階級特權被合法化了,廣大勞動人民被排除在了「人權」之外。所以,從資產階級提出「人權」概念之日起,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也開始了爭取自己的真正人權的斗爭。
❹ 中國近年來的人權發展成就有哪些請你試舉簡單的兩例
我們基層就是要有時刻保持敬知畏、存戒懼、守底線的高度自覺性,平時要從嚴、從難、從高要求自己,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辦理、每一個事件處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❺ 天賦人權的最早提出
應該是自然法學派提出來的。是不是1135年義大利玻利亞學院研究古羅馬法後提出的。
❻ 人權概念經歷了哪幾代發展
從歷史的角度看,國際范圍內權利觀念的發展經歷了「三代」:
(1)第一代「權利」指傳統的自由權和公民權,如宗教寬容,免受專制逮捕,自由言論、自由選舉等權利;
(2)第二代「權利」指社會經濟權利,如受教育權利,居住、健康、選擇職業和保持最低生活標準的權利;
(3)第三代「權利」指向社團和群體,包括少數民族語言權、民族自治權、維持整體環境和經濟發展權等.
❼ 世界人權發展的歷程
從古至今人權觀可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首先,樸素的或者直觀的人權觀,比如古希臘智者普羅泰戈拉的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大概就反映了這種人權觀。其次,是片面的或者差別的人權觀。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等級正義觀就是這種人權觀的表現。再次,是全面的或者平等的人權觀。它強調人的尊嚴、人格與價值的神聖性與平等性。該階段的人權觀在西方基督教教義及其基督教教徒的宗教情感,尤其是人在上帝和「原罪」面前的平等意識中有充分的體現,同時也體現在人文主義者及古典自然思想家的理論之中。最後,是協調的或者綜合的人權觀。這種人權觀是在堅持全面的或者平等的人權觀的理想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到現實中人的多樣性、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的多樣性、政治意識形態的多樣性,通過綜合或者協調從中尋求人權觀念的共識。
❽ 「人權」的概念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出來的
人權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人生來具有的,只要你生下來就享有這種權利,不需恩賜不分等級。另一種是必須通過我認可的才賦於你,人權是我給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