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叫盲打
給LZ轉個帖子吧:
盲打就是打字的時候不看鍵盤,這是打字員的基本要求,要想具有一定的打字速度,必須會盲打,而且盲打要求打字的人對於鍵盤有很好的定位能力。首先要學手指如何放在鍵上,五指微下屈,兩個大拇指控制空格鍵,左手另四指分別放在A、S、D、F四鍵上,右手另四指分別放在J、K、L、:四個鍵上,這樣左右兩個食指就分別放在F鍵和J鍵,而這兩個鍵上都有上小凸起,不用眼看,用手指一摸就找得到了。這就是正規的指法了。
然後是十指的分工了,其實很簡單。兩個拇指只負責一個空格鍵,另外六指都是控制一個豎排的鍵,如:左手尾指是Q、A、Z三鍵,右手尾指P、:、?三鍵,無名指和中指依此類推。為什麼說是六指呢?因為兩個食指任務多繁重一點,食指要控制兩排豎排的鍵,如:右食指是U、J、M、Y、H、N六個鍵,左食指是R、F、V、T、G、B六鍵。這樣十指的分工就完成了,你只要記住各鍵的位置和各指的按鍵就可以練習盲打了。
盲打五筆也是有點小技巧的,比如盡量多打片語,像「你們」兩字不要分開一個一個來打,WQWU四鍵連打就出來了。還有打字時哪個手最後按鍵就用另一個手來按空格鍵出字,就像「你」字,打WQ兩鍵後,最後按的是左手的Q鍵,所以就應該用右手拇指來按空格鍵出字,這樣就快一線了。其實練五筆到60字/分是個瓶頸,想要突破到60,就要從各方面的小細節著手。
希望能對LZ有幫助。
⑵ 盲打是怎麼回事請介紹。
盲打就是有一類人,對這計算機打字不需要看鍵盤,只盯著屏幕就行了
⑶ 鍵盤是誰發明的
鍵盤的歷史
鍵盤非常悠久,早在1714年,就開始相繼有英、美、法、意、瑞士等國家的人發明了各種形式的打字機,最早的鍵盤就是那個時候用在那些技術還不成熟的打字機上的。直到1868年,「打字機之父」——美國人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獲打字機模型專利並取得經營權經營,又於幾年後設計出現代打字機的實用形式和首次規范了鍵盤,即現在的「QWERTY」鍵盤。
為什麼要將鍵盤規范成現在這樣的「QWERTY」鍵盤按鍵布局呢?這是因為最初,打字機的鍵盤是按照字母順序排列的,而打字機是全機械結構的打字工具,因此如果打字速度過快,某些鍵的組合很容易出現卡鍵問題,於是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發明了QWERTY鍵盤布局,他將最常用的幾個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最大限度放慢敲鍵速度以避免卡鍵。肖爾斯在1868年申請專利,1873年使用此布局的第一台商用打字機成功投放市場。這就是為什麼有今天鍵盤的排列方式。
QWERTY的鍵盤按鍵布局方式非常沒效率。比如:大多數打字員慣用右手,但使用QWERTY鍵盤,左手卻負擔了57%的工作。兩小指及左無名指是最沒力氣的指頭,卻頻頻要使用它們。排在中列的字母,其使用率僅占整個打字工作的30%左右,因此,為了打一個字,時常要上上下下移動指頭。
1888年全美舉行打字公開比賽,法院速記員馬加林按照明確的指法分工展示了他的盲打技術,錯誤只有萬分之三,使在場人驚訝不已,據記載馬加林的獎金是$500元, 從這以後很多人效仿這種盲打,在美國也開始有了專門培養打字員的學校。
由於盲打技術的出現,使得擊鍵速度足以滿足日常工作的需要,然而在60年後(1934年),華盛頓一個叫德沃拉克(Dvorak)的人為使左右手能交替擊打更多的單詞又發明了一種新的排列方法,這個鍵盤可縮短訓練周期1/2時間,平均速度提高35%。DVORAK鍵盤布局原則是:1、盡量左右手交替擊打,避免單手連擊;2、越排擊鍵平均移動距離最小;3、排在導鍵位置應是最常用的字母。
比DUORAK鍵盤更加合理、高效的是理連·莫爾特(Lillian Malt)發明的MALT鍵盤。它改變了原本交錯的字鍵行列,並使拇指得到更多使用、使「後退鍵」(Backspace)及其他原本遠離鍵盤中心的鍵更容易觸到。但MALT鍵盤需要特別的硬體才能安裝到電腦上,所以也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到了20世紀中期,鍵盤又多了一個用武之地——作為電腦的基本輸入設備。另一方面,至今,「QWERTY」鍵盤仍然是使用的最多的鍵盤布局方式,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劣勢產品戰勝優勢產品」的例子。
⑷ 盲打是怎麼回事如何用盲打呢
盲打是指在不看鍵盤的情況下進行打字 熟記了鍵盤的字母所在位置並熟練掌握距離已經方位便可以盲打
⑸ 誰發明了記算機盲打
你好,如果你會盲打 的話,你就會發現一個現象,打英文比打中文簡單。
究其根本,其實盲打是跟著發明鍵盤的人一起出現的。當盲打輸入英文的時候你會發現非常順手。因為不常用的字都在兩邊或者遠手,比如y b q p z x 這些都是英文中不常用的字元 ,但是這在中文中是經常使用的,所以輸入中文一半沒有英文順手。
⑹ 「盲打」原理是什麼
盲打這個概念,顧名思義,就是能夠閉眼打字。對於英文來說,盲打就是練成了指法,即不看鍵盤就能准確敲中鍵位。但對於漢字來說,光練成指法顯然還是不能稱作盲打,所以還得對用的輸入法夠熟悉,且那個輸入法本身是適合盲打的(像各種拼音輸入法就是不能盲打的)。
⑺ 是誰發明了鍵盤
老外 下面的東西我轉自網路。我復制黨。。 鍵盤的歷史 鍵盤非常悠久,早在1714年,就開始相繼有英、美、法、意、瑞士等國家的人發明了各種形式的打字機,最早的鍵盤就是那個時候用在那些技術還不成熟的打字機上的。直到1868年,「打字機之父」——美國人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獲打字機模型專利並取得經營權經營,又於幾年後設計出現代打字機的實用形式和首次規范了鍵盤,即現在的「QWERTY」鍵盤。 為什麼要將鍵盤規范成現在這樣的「QWERTY」鍵盤按鍵布局呢?這是因為最初,打字機的鍵盤是按照字母順序排列的,而打字機是全機械結構的打字工具,因此如果打字速度過快,某些鍵的組合很容易出現卡鍵問題,於是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發明了QWERTY鍵盤布局,他將最常用的幾個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最大限度放慢敲鍵速度以避免卡鍵。肖爾斯在1868年申請專利,1873年使用此布局的第一台商用打字機成功投放市場。這就是為什麼有今天鍵盤的排列方式。 QWERTY的鍵盤按鍵布局方式非常沒效率。比如:大多數打字員慣用右手,但使用QWERTY鍵盤,左手卻負擔了57%的工作。兩小指及左無名指是最沒力氣的指頭,卻頻頻要使用它們。排在中列的字母,其使用率僅占整個打字工作的30%左右,因此,為了打一個字,時常要上上下下移動指頭。 1888年全美舉行打字公開比賽,法院速記員馬加林按照明確的指法分工展示了他的盲打技術,錯誤只有萬分之三,使在場人驚訝不已,據記載馬加林的獎金是$500元, 從這以後很多人效仿這種盲打,在美國也開始有了專門培養打字員的學校。 由於盲打技術的出現,使得擊鍵速度足以滿足日常工作的需要,然而在60年後(1934年),華盛頓一個叫德沃拉克(Dvorak)的人為使左右手能交替擊打更多的單詞又發明了一種新的排列方法,這個鍵盤可縮短訓練周期1/2時間,平均速度提高35%。DVORAK鍵盤布局原則是:1、盡量左右手交替擊打,避免單手連擊;2、越排擊鍵平均移動距離最小;3、排在導鍵位置應是最常用的字母。 比DUORAK鍵盤更加合理、高效的是理連·莫爾特(Lillian Malt)發明的MALT鍵盤。它改變了原本交錯的字鍵行列,並使拇指得到更多使用、使「後退鍵」(Backspace)及其他原本遠離鍵盤中心的鍵更容易觸到。但MALT鍵盤需要特別的硬體才能安裝到電腦上,所以也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到了20世紀中期,鍵盤又多了一個用武之地——作為電腦的基本輸入設備。另一方面,至今,「QWERTY」鍵盤仍然是使用的最多的鍵盤布局方式,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劣勢產品戰勝優勢產品」的例子。
⑻ 如何學會盲打
首先是你要有正確的指法。
很簡單,左右手的手指分別放在f和j 這2個按鍵上。你就能感覺到,這2個按鍵上有明顯的突出部分,那就是用來盲打找鍵位用的。
然後2手自然放鬆,從左向右手指放的按鍵分別是:asdf jkl
這樣很輕松的你的手就已經覆蓋了整個主鍵盤了。下面,去聊qq吧,既然你看著鍵盤打字已經不慢,那麼只要你有意識的不看鍵盤,過不了幾天,你的發現,盲打是那麼簡單。
⑼ 盲打是不是被很多人所使用
應該說能熟練使用電腦的,一般都是會盲打吧。連盲打都不會的,回個帖子都覺得麻煩。我老是看到有人在網路上才回答了幾個字就說打那麼多字很累給分吧,我覺得不就是打幾個字嘛,完全不費勁。
⑽ 什麼是盲打
盲打是指打字的時候不用看鍵盤或看稿打字時的視線不用來回於文稿和鍵盤之間的行為,盲打可使輸入的速度增加,是打字員的基本要求,盲打要求打字的人對於鍵盤有很好的定位能力。使用羅馬字母的文字要達成盲打較為容易,選字頻繁的輸入法,如拼音類(注音、漢語拼音等)由於需耗時間找字,所以幾乎無法看稿盲打,需藉由輸入法軟體來提升盲打效率(如:自然輸入法、新酷音輸入法等)。其他如拆字型的輸入法(常見的有正體中文的倉頡、行列、嘸蝦米,簡體中文的五筆等)由於少選字,較易盲打,但仍有重碼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