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如何創造音樂

如何創造音樂

發布時間:2021-08-24 01:19:02

1. 如何創作歌曲

看到1樓那彪悍的答案我已經贊嘆不已了……對於您的第二點問題我只能說:合成器啊合成器,那才是低成本創作之道啊

2. 如何將自己創作的音樂製作出來

LS這些個
都不知道哪裡胡找來亂貼。
你自己要學製作的話
如果有天分,1年以後能弄點像樣的出來。如果急著弄,找個音樂工作室或者錄音棚問問去,像樣的伴奏弄下來理論上不會低於1000RMB。我就是教電腦音樂製作的。

3. 如何自學音樂創作

學習作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
首先一定要有樂理的基礎.因此你必須去學習<<基礎樂理>>和<<和聲學>>兩大塊.
<<基礎樂理>>是一切音樂的基礎.不管你是學作曲還是學演奏的.都是必修的功課.
而<<和聲學>>又被定為作曲的必修課. 作曲裡面有很多規則. 如和弦應該怎樣走才和諧.?怎樣走又不和諧.?怎樣使你的音樂賦予不同的色彩.?.<<和聲學>>里有詳細的說明.
在你學會這兩門必修課後..所謂的作曲基礎你已經掌握了 .已經可以作出一些曲子.(如一般的流行歌曲之類的也應該能解讀了 .).如果你是想更深入地去學作曲(像世界各地的作曲家一樣)去編寫極其有深度的鋼琴曲的話 .那就把<<曲式>>、<<復調與賦格>>、<<配器法>>也學了吧 .
最後要提醒樓主.有了音樂基礎後.還要懂得找靈感.畢竟曲子都是在基礎靠每個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感而產生的 ..所以你要多聽各種各樣的音樂..不同風格的音樂.在有了樂理基礎後還要去嘗試分析所聽到的音樂(例如大家通常聽的流行曲.最適合初學者去分析..因為大多流行曲都沒多大深度)..還要自己試著去修改自己所聽到的音樂..總之一定要嘗試.開始可能有些困難.時間久了.效果也就出來了 ..還有一句.就是要持之以恆..學樂理一定要堅持下去..定下目標(如每天學一章節).總之不能停下來..不然很容易前功盡費..
先學習一些基本樂理知識(書店有賣的),之後如果你感覺難度不大的話可以在更深層次學習(因為很多專業學音樂的學生理論基礎都不是很好,最基本的樂理知識都有很大一部分處於一知半解狀態或者說根本就不懂,這些將影響你將來做更深層次的學習)!因為具體不知道你想學的方向是創作還是理論,所以就籠統的說一下,如果按一般音樂專業學生的話來說,初級的就是基本樂理,視唱練耳,簡明音樂史(包括中西方),然後提高層次就是和聲學基礎、、和聲應用、配器法、曲式與作品分析、歌曲寫作教程、復調音樂寫作。這些只是很籠統的說了一條專業學音樂的所經過的路,具體看你的選擇。另外購買專業書這一方面,你可以選擇一些自考用的書,比較通俗易懂,如果選擇專業音樂學院出版的書,雖然名稱一樣,但是看不了幾頁你就會被那些所謂的專家學者們的那些艱難晦澀的賣弄語言弄得暈頭轉向!
最後祝你成功. 以後為我們的音樂界出一分力.

4. 怎麼創作歌曲

(1)問:學習作曲應具備哪些素質?

答:基本要求是:音準感、節奏感較好,有一定的音樂邏輯思維能力和良好的音樂記憶能力,有創作和整理旋律的能力,對樂句的對稱性、樂段的完整性有一定的識別能力,對於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有一定的辨別能力等等。

(2)問:學習作曲應該掌握哪些基礎知識?

答:首先我認為,創作旋律的感覺是最重要的,如果說哪些基礎知識比較關鍵,我想有以下一些內容:要能較熟練的掌握識譜、記譜,對國內一些地區和民族的音樂風格要有所了解,對於世界上的幾種主要音樂風格有所了解,要背下大量的民歌素材,還要背下各國多年積累下來的優秀音樂作品,並經常對這些音樂作品進行分析、對比、學習和研究,以便為自己的創作積累更多的經驗,掌握更多的知識,在自己進行創作時,有更多的素材和手段可供參考和借鑒。

(3)問:作曲的基本術語有哪些?

答:A.上行:旋律向上進行;

B.下行:旋律向下進行;

C.級進:二度上行或下行;

D.小跳:三度、四度的進行;

E.大跳:五度、六度、七度、八度和八度以上的進行;

F.重復:對前面的樂匯或樂句或樂段的再現;

G.模進:前面的樂匯或樂句或樂段的旋律線不變,只在音區上有所變化的一種重復;

H.樂素、樂匯、樂句、樂段:相當於文學中的詞素、詞彙、句子、段落;

I.調式:按一定關系排列起來的一組音(不超過7個),並以其中一個音為主音組成的一個體系,這個體系叫做調式;

J.大調式:以「1」為主音的調式;

小調式:以「6」為主音的調式;

五聲調式:分別以「1、2、3、5、6」為主音,也就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宮、商、角、徵、羽」五聲調式。例如以「2」為主音的調式叫「商調」式。

(4)問:對最初的創作練習有哪些要求?

答:A.旋律通順,易於上口;

B.旋律生動,易於記憶;

C.旋律有個性,與任何已有過的作品不雷同(包括自己寫過的);

D.音域不可過寬,一般不超過12度;

E.樂句樂段要簡潔精煉,在能達到同樣效果的情況下要從簡不從繁,即「用最簡單的手法獲得最大的效果」是我們作曲和配器中不變的原則;

F.要注重歌唱性,要留有呼吸的氣口;

G.從最初學習創作開始就要形成符合時代的審美意識,即避免「土味兒」「怯味兒」「老味兒」「糙味兒」代之以「洋、新、俏、倩」的新風格;

H.要多學習借鑒歐美音樂。

(5)問:具體創作時,有哪些步驟和經驗?

答:大致分為兩部分:整體構思和具體操作。

整體構思有以下幾點:

A.醞釀出一種不同於任何已有作品的有獨立性格的曲風;

B.大致上設計出在音樂上「起、承、轉、合」的全過程;

C.設計出「高潮」的營造形式,如:是用高音來推出,還是用歌詞中的一句「狠話」來推出,或有其他特殊推出手段。
具體操作有以下幾點:

A.首先要選擇、設計好音樂的節奏和速度;

B.把曾經醞釀過的曲風具體落實到一個樂匯或樂句上,稱作「動機」。

「動機」要反復挑選設計,最後確定;

C.有了動機,也就有了靈魂,它是一種樂思的集中體現。在動機的基礎上,或者說在動機的引導下,再發展前後的樂句、樂段,而後再修改、補充、推敲,最後完成。

(6)問:寫一首好的流行歌需要什麼?

答:主要不是靠高深的樂理知識和深厚的文學功底,寫一首好歌主要靠感覺,感覺有了,成功的可能也就有了。這種感覺往往可以建立在一個「立意」上,而後就容易發展了。這種「立意」往往可以提煉或者濃縮成一句歌詞,有了歌詞,曲子也就好辦了。如「我可以抱你嗎」、「讓我一次愛個夠」、「最近比煩」......都代表著一種「立意」。

(7)問:在流行歌曲的創作中,是詞重要還是曲重要?

答:應該說都很重要。每個人都會這樣簡單的回答,但是從細小的變化去分析,詞曲的地位還是有微小的變化。這一點從流行歌曲在不同時期的流行情況中可以看出來。早期因為曲子好而流行的歌曲為多,如「小城故事」、「阿里山的姑娘」、「萬水千山總是情」等,中期則因為詞曲都好而流行的比較多,如跟著感覺走」、「外面的世界」等。近期因為詞好而流行的比較多,如「心太軟」、「都是月亮惹的禍」、「對面的女孩看過來」等。以上舉得這么多例子,主要說明一個問題,詞的重要性不可小視。隨著音樂的發展,旋律好已經成為基本要求,而在歌詞上有沒有突破將成為成功的主要砝碼。

(8)問:怎樣在歌曲創作中,運用民歌素材?

答: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我們分幾點來說:
A.首先要花時間去了解和掌握各民族、各地區的民歌,並用心去分析和研究它們的特點,以便在創作中准確的應用其風格;

B.對於流行歌曲的作者來說,在最初創作中,最好先不要借用民歌素材,等具有了一定創作基礎後再涉獵民族風格為好。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怕

在「先入為主」的規律中一旦養成了善用民歌風的創作習慣,日後就很難改變了。而在流行歌曲的創作中,民族風格的歌曲只佔很少一部分,而沒有民族風格的流行歌曲是主流;

C.在具有一定的創作水平後,在運用民歌素材時仍要注意幾點:

1.不要照搬其風格,要提煉其精髓,用現代的節奏和旋律去體現民族特色的神韻;

2.風格不要混淆,如不要把蒙族風格當藏族風格,即,風格運用要准確;

3.民族風格不要太濃郁,民歌風太足就不叫流行歌曲了,應該叫民歌;(世界音樂除外)

4.民族風格要運用得巧妙、恰當。崔建的「一無所有」(陝北風格),童安格的「把根留住」(鮮族風格),張千一的「青藏高原」(藏族風格)都是民族風格運用成功的範例,值得大家學習和參考。

5. 怎麼自己創作歌曲

以下有幾種狀況和解決方法,提供大家做參考:

1. 很喜歡唱歌的人,平時自己常常會哼哼曲調,但是不懂五線譜,也不會記簡譜,怎麼辦呢?該如何記錄你的創作呢? 當你遇到這種問題時,首先你必須准備一個可錄式隨身聽,甚至其他錄音器材皆可, 當你哼唱唱時,立刻將它錄下來,然後利用各種方法找到一位可以幫助你寫樂譜的人(不管五線譜或簡譜皆可), 請他將你的創作編製成一份完整的記錄,然後找到一位會樂器的人(最好是吉他、鋼琴、電子琴等,屬於可伴奏的樂器), 請他幫你簡單地編曲,然後利用錄音器材錄起來(樂器搭配人聲),做個簡單的Demo(小樣品),這樣子的寫歌方式,不僅可以保存, 或許在將來會幫你帶來一筆財富也說不定喔!
2. 會寫詞,卻不會寫旋律,該如何從事創作? 首先,你必須找到一位擅長寫旋律的人,你可以將你的詞大致地分好段落(如同唱片歌詞的形式), 然後將你想像的曲風、節奏型態等等和他溝通,這樣的合作,相信會有不錯的作品問世!
3. 非常善於寫旋律,但對於文字、歌詞卻一竅不通,該如何創作? 這種情形和<有詞無旋律>的狀況相似,不管擅長寫詞或善於寫旋律, 都可以先單獨地將它們完整地記錄下來(利用自己習慣的記錄方式),再尋找你的另一半吧! 不過很多唱片公司的狀況是<單獨缺詞、單獨缺曲>喔!所以好好地保留自己的作品,是很重要的!
4. 寫旋律非常地動人,也會樂器,但和弦懂得卻不多,不能做出好聽的Demo(小樣品),該如何是好? 遇到這種狀況的人很多。首先,會做Demo是件好事,不管和弦用得好聽、不好聽、變化多端與否、轉調技巧等等問題, 先把你的原創Demo做出來,編曲是另外的事情。因為唱片公司在挑歌的時候,雖然會受到編曲的影響, 但影響並不大,因為依照他們專業的判斷,好聽的旋律是可以經過編曲以後加分的。 所以,能寫好的旋律是最重要的。若想學習特殊和弦運用法,最好的建議是去買本關於和聲的書看. 這樣的進步是很不可思議的哦!

6. 如何自己創作歌曲

1.為歌詞寫旋律,這是大多數西藏歌手在做的被認為是比較簡單的方法。
2。配伴奏,也叫配器。
這是寫歌的兩個途徑,缺一不可的兩個方面。
如果一個人能同時掌握這兩種方法。那就算是可以寫歌了。
作曲的概念還應該包含以下眾多因素:
寫交響樂、室內樂、鋼琴、小提琴等多種樂器的獨奏或合奏,還有,不同風格的音樂。如:流行樂、爵士樂、民族的和鄉村樂。
寫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學習,曲式。多聽音樂,分析音樂,作曲和作文章一樣,作文章要有文章的格式。怎麼開始,怎麼闡述故事,高潮設計在那裡,結尾怎麼安排?這就是必須要事先設計好。歌詞的格式,直接影響到旋律的格式。在選擇歌詞時,首先要對它的格式進行設計。格式的設計,好多歌手比較生疏。
藏民族有很好的寫作旋律的基礎,因為民歌本身就是創作的源泉。如果有了旋律的素材,對旋律素材的發展,將成為主要的環節。有了這個環節,再有曲式的設計。通過學習和琢磨,最好再有和聲的思維邏輯能力(你所聽到的,好多樂器同時在響,就是和聲)。 這種旋律的寫作、曲式的設計、和聲的匹配等。就是寫歌的基本技術。這些能力需要長期與音樂的磨合才能有這種相應的思維邏輯能力。
世界上沒有任何老師教你產生旋律(主題材料),旋律是跟據你聽覺的潛在力和想像力所決定的。是一種多聲部的思維,還是單聲部的思維。這全靠你聽音樂的時候聽到的音樂感覺和你所掌握的音樂知識而定。

作曲作為一個時間的藝術和聲音的藝術,它必須具備;人要有耳朵聽,還要有時間聽。還要有良好的記憶。如果懂一件樂器,你的記憶就牢靠,你也有實踐,也有修改的機會,周而復始的進行創作才能出最理想的音樂作品。
有些朋友一定會問需要學習什麼樣的樂器才符合作曲的要求,其實什麼樂器都可以,當然,作為一個音樂人必須要懂一件樂器這是最重要的,最理想的是鋼琴,西方人在鋼琴上作曲,印度人在Sitar 上作曲,Sitar是在印度流傳的樂器,我們可以從印度電影中應該可以聽到的,是一種彈撥樂器,有節奏感。不管是唱歌的歌曲還是跳舞的舞曲都是離不開它。好多彈唱手直接在他們所掌握的樂器上作曲。現在又有好多作曲家直接在電腦上作曲。使作曲變得越來越現代化。
所以,西藏歌的寫作最好懂一些西藏本地樂器,那樣更好的可以發揚本民族音樂的音質,同時還可以保留他的地方特點。

7. 請問如何製作音樂

基本上是三種,一種自己有樂器,最好是鋼琴或電子琴,用樂器創作旋律,以自己堅實的和聲基礎編曲,然後找樂隊演奏,第二種是用合成器,同樣是先這旋律,用合成器編曲,當然這也需要有和聲學基礎,編好的音樂就可以做為伴奏或小樣,再由樂隊演奏,第三種就用電腦加上編曲製作軟體和軟音源來製作,同樣也需要有和聲學基礎,用電腦做音樂,可以只用滑鼠輸入音符,更容易的是用midi鍵盤或具有midi介面的電子琴、電鋼琴或合成器輸入音符甚至旋律和伴奏聲部。第三種方式可以再與音頻處理軟體連起來,錄音、混音製作小樣甚至成品音樂。同時第二種和第三種方式也可以導出midi文件,拿到錄音棚等機構輸出、製作成品音樂。總體來說,最後一種方便但涉及的知識和內容更多,比如軟體的熟練使用、錄音混音技術的掌握,第一種最為簡單但也是最為不便的,不過若是用鋼琴則可以用鋼琴直接伴奏,只需要鋼琴的演奏技巧好。第二種的投入比第三種低,但直接輸出的音樂真實感稍弱。當然,若是第三種方式中用的軟音源檔次低,就跟第二種方式差不多

8. 怎麼創作歌曲

別處找的資料 供你參考
由於網上要求找我交流作曲心得的朋友比較多,為了避免重復打字,我特把我的觀點集中表述如下:

很多朋友一上來就說他們很有寫歌的願望,問我如何寫歌。我的第一感覺是這種心態太不踏實了,缺乏一種客觀的態度。想寫歌想作曲的願望當然是值得鼓勵的,但是如果你連自己哼出的東西都沒法記錄下來的話,這種想法就成了急功近利的表現。
其實寫歌包括配器這個東西是個水到渠成的東西,如果你還在問我該怎麼寫的話,我覺得你根本就沒入門,對這個音樂這個東西根本還沒能力掌握。對寫曲子這個想法還必須先放放,多去學習基本的東西,學到一定程度,積累到一定量,自然就會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包括評價自己有沒有作曲的能力。凡是一上來就問怎麼寫曲子的朋友經過我進一步了解,都是沒什麼音樂基礎或者基礎不好的朋友。不要走都沒會就想飛,這是我想說的。你們需要的不是怎麼寫曲子,而是怎麼先去了解音樂是怎麼回事。

更進一步來說,寫歌到底是怎麼回事?很多人即使他不懂樂理是個樂盲,時常也能瞎哼出一些曲調出來(我老爸就這樣,呵呵),但是他們自己不了解哼的是什麼東西,所以沒法記錄,所以也沒法跨進音樂這個門檻。而懂得記譜的人就不一樣,他可以把自己或者別人哼出的曲調記錄下來,比如王洛賓,於是就有這么些部分人成了作曲家,音樂家。實際你有沒有作曲的能力就在於你有沒有記譜的能力。
如何訓練出這個記譜能力?首先你得識譜,唱的要准,歌譜的細節都很清楚。然後要練耳,包括分辨音程和分辨節奏,各種復雜的音程和節奏都要練到條件反射,一耳就能辨認。這個有點象練英語,要練到象母語的程度。當然越復雜越難辨認,但是能分辨的出復雜音程和節奏的人一定也可以寫出復雜音程節奏的東西,所以想要寫歌寫的好對耳朵的訓練要持之以恆,不斷提高,而且沒有盡頭。練到一定程度,你聽到的音樂的時候,在你頭腦里反應的不是聲音,而是樂譜。

更進一步,如果你不單單是能辨認音程和節奏,而是對樂曲的和弦也漸漸開始敏感了。你會漸漸發現歌曲的旋律都是建立在和聲的基礎上的。除了傳統式的中國樂曲是先有旋律再有和聲背景(也就是先有曲,再配器)以外,現代樂的旋律都是建立在嚴謹的和聲架構基礎上的。你對和聲越敏感,就越會發現寫好一首歌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情,需要很強的基本功。你對和聲越敏感,也就會越發現國內音樂對和弦運用手段的匱乏,聽得出什麼是好歌什麼是爛歌。真正有水平的歌曲光從旋律上看是無非跟爛歌拉開距離的,甚至旋律還不如爛歌來的花哨。你會了解到真正有內涵的旋律是什麼意思。

下面上一個層次,談談如何寫好曲子
對寫歌有經驗的朋友來講,要討論一個寫歌的趣味問題。一件事情,如果你會做,別人也會做,甚至人人都會做,那你做起來就很沒樂趣。如果這件事只有你可以做,你的感覺會很不一樣。寫歌也是一樣,如果一段旋律你想到了,但是聽眾也能想到,這個曲子就很沒特色,或者說沒什麼水準,沒難度。為什麼說現在的流行音樂垃圾多,就是當你聽到了開頭就能預料到他下一句唱到什麼音上面去,連你都能想出這樣的旋律,那麼這首歌必定不是什麼好貨色。現在的歌曲都是似曾相識的風格和曲調,聽多了讓人感覺膩味,因為它們太平常太普通了,沒有新鮮感。我們寫歌應該講求一個作曲的樂趣,要寫出可以抓住聽眾耳朵的東西,要讓他們感覺到不一樣,這是屬於你自己的個性問題,只有你想出了這樣的東西,別人不會這么想,如果你的曲子還能讓別人覺得好聽的話,那就說明你的水平真的很不錯,這才是寫歌的樂趣,要突出個性。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很多人不談各種作曲技巧,喜歡強調一個觀點:「音樂是感性的,不一定非要遵從什麼規律」,他們的意思是想拋棄作曲那種嚴謹的架構去天馬行空,走出屬於自己的個性世界來。照這么理解的話,不用理會那些束縛作曲的結構體系,任何人都可以玩音樂了,那你自己還能體會到樂趣嗎?今天我給你一把吉他,你明天就出一張不知所雲的專輯,這並不是不可以。但是會有幾個人承認你這樣的音樂呢?說白了,我亂寫,你也亂寫,大家互相不承認,這樣很有意思嗎?所以我個人是非常反感這種反傳統的做法,實際就是想逃避音樂規則。
因此,從寫歌的樂趣角度出發,我希望寫歌的朋友都能在理性的約束下寫出有個性的旋律出來,這才是樂趣。

最後討論一個寫歌水平的維持的問題
大家也許都注意到國內的創作型歌手都非常短命,要麼就一首歌出名,要麼就一張專輯出彩,很少有能維持創作水準的歌手。比如鄭鈞,唐朝等等。大部分人的觀點有兩點:1是因為出第一張專輯的時候他們的生活比較艱苦,體驗比較深刻。成名後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了創作想法的變化,很多物質因素左右了他們,所以以後就平庸下去。2是因為第一張專輯是他們多年靈感的積累,成名後靈感用的差不多會枯竭,沒靈感就沒好歌。對於這種「物質生活論」和「靈感論」不是完全沒道理,但是我覺得肯定不是主要原因。國外的樂隊很多70年代就成名了,到了現在還有好的專輯和好的單曲不斷涌現,難道他們作曲不受物質生活和靈感枯竭的影響?
有人問李敖「你寫作需要靈感嗎」他反問「妓女賣需要性慾嗎」,這實際上已經說明了問題。創作不能靠靈感去維持,要靠基本功和積累。純粹用靈感去寫歌是非常累的,你不光要靠靈感想出一個漂亮的開頭,還要靠靈感想出一個漂亮的過渡,然後還得靈感突發寫出一個漂亮的高潮,餘下每首歌都這樣,這樣持續下去你還能不枯竭嗎?真正的寫歌是藉助一個動機來發展的,動機就是靈感,餘下的部分是靠作曲者對音樂創作技巧和理解發展而成的。強調靈感忽視作曲技巧的人遲早要走進資源枯竭的死胡同。國內創作型歌手藝術生命短就是因為基本功和積累不夠造成的。對於國外那些大師級的人物來說,他們隨便信手拈來的東西都會讓我們覺得深不可測,為什麼?基礎不一樣啊!對他們來說,靈感不是什麼特別的東西,只要找到一個寫作的方向就可以發揮了,一切按照他們的作曲風格進行,就這么簡單。
所以說想維持自己的寫歌水準或者想進一步,很簡單,把基礎再打牢點,積累再深厚些。學習學習再學習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終辦法。那種把自己關在錄音棚裡面悶頭找靈感的方法是沒有效果的。

暫且先寫到這里,歡迎各位朋友批評指正

續1:

關於寫歌,我的確是可以告訴大家我自己的一些心得(而且我也曾經在這里貼過,但是反響並不算太熱烈,我不知道是深奧了,還是說的不對)。我可以這樣反問你,如果你今天告訴你一系列寫歌技巧,你明天就可以寫的出歌曲嗎?我之所以發上面的一篇帖子,就是想告訴大家,寫歌是積累,就算我告訴你我知道的全部,你也不可能變得跟我一樣。這是典型的知易行難。你如果真想要學習怎麼作曲,自己可以找些和聲理論,配器知識的書籍來慢慢研習,然後還要不斷的練習聽力,提高耳朵對各種音程和聲以及節奏的敏感程度。但是有幾個人會去踏踏實實的去這樣做呢?還不是都是希望從我這里得到一些攻關秘笈,一步登天。我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如果你還在問我怎麼寫曲子的話,請先放下寫曲子的想法,去了解音樂的基本概念。總有一天,你會自然醒悟,原來作曲就是這么簡單。我現在能做的只能是幫你指路,而不是拖著你走路。

在我的經歷當中,我好像從來沒問過別人怎麼寫曲子,甚至彈吉他也是,我也從來沒有過老師。但是如果你思想能夠走在你的技術前面,你下一步的路自己已經就看的很清楚了,不需要特別有人指點。相信我,世界上的好東西都是建立在踏實的作風和基本功上的,多加強基本素質的訓練會讓你無師自通。

續2:

可能這里有很多人不屑於那些學院派的專業老師,也不屑於學院派的那套東西。但是一旦你了解到了學院派的東西,會發現自己以前是多麼狂妄。畢竟作曲的這一套理論和各種訓練已經經歷了多少個世紀多少個音樂天才的發展和研習,產生了這么多經典令人匪夷所思的作品。要想否定它的作用,還輪不到我們這些半瓶子水的小青年。

學院派的這套東西之所以不被大家看好,是因為國內的學院派作曲人沒出過幾個好東西,實踐能力不行,又不屑於寫流行的東西,有點象學武成了武痴,反而變的不通事理看不開了。但是大家走出去到國外看看,情況完全不是這個樣子。很多好東西在國內就是存在誤解的,比如搖滾,在國外是很正常很主流的,在中國就是另類和社會混混的象徵。學院派這個東西也是這樣。

另外上面有人談到作曲要不拘泥於規則,要創新等等。我覺得這里分為一個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問題。如果你打破這種常規是有意識的,我想這是無可厚非的,因為你明白本來規則應該是怎樣的,只是為了表達需要而特意設定的,實際上這里又產生了屬於你自己的一種新規則。但如果你是無意識的打破了常規,我想這只能是歸為一種錯誤,就好比唱卡拉ok跑調了還沒感覺,這不可以美其名曰是不拘泥規則或者創新。拓展開來說,玩另類的應該首先搞清楚主流是什麼,先理解和掌握主流的各種規則,然後再進行另類的創作;玩punk的朋友也要先練好技術再來玩粗糙的,這樣感覺會很不一樣,有種得心應手而又有樂品的感覺。

總之,我強調的是,先理解掌握它,再打破它顛覆它。而不是什麼都不懂或者半瓶子水就開始談打破和顛覆,那樣是製造混亂而不是音樂。

續3:

其實那兩三首歌能寫的出來,也是你積累的結果,它們集中體現了你的學習成果。在一定學習成果的基礎上,靈感就光顧了你。就好像你現在已經爬上了個小山坡,這個山坡上的任何資源就可以供你調用了,但是一個小山坡上的東西畢竟是有限的,用了一段時間就會枯竭。然後你得爬上更高的一個山峰上去,這時比這個山峰低的各種資源你都可以用到了。當到了大師級的水平,那真的是「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了,天底下的資源你都是可以用的,什麼時候會枯竭?到你老死的那天都不一定用的完。

我們活著為了音樂就是向上爬的過程,而不是坐在土坡上等著山上的蘋果砸下來。
在創作中,我特別強調理論功底,為什麼?因為中國人缺這個。中國人可以很聰明,可以很有靈感,可以有大音樂家的潛質。但是我們薄弱的音樂基礎不得不讓我們在起點上就輸給老外。中國是個不善於理論,講求感性的的民族。你不要跟我說感性是音樂的根本,感動人才是最關鍵的,因為我覺得你根本就不理解音樂是怎麼來的,你所覺得感人的那些音樂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創作者是站在一個什麼基礎上才能有這種感人的作品的。理論究竟是不是你所想像的那麼死板,那麼限制靈感,那麼限制自由。你有多少理論基礎,有沒有享受過理論基本功給你帶來的好處?這些都是需要中國的音樂創作者思考的問題,你們在學習嗎?在進步嗎?以下是我關於理性和感性誰比較重要的帖子:

1

感性是創作的源泉,理性的技巧是服務和協助! 這樣的句子很漂亮,但是不實用
我的感覺是天賦和理論都是不能偏廢,在創作中,靈感先於理論到達,但是不能說明靈感比理論更有分量。好比你選擇一個女朋友,長相是門檻,但是並不是最重要的,性格可能才是你最終選定的最重要因素(當然是在長相符合你的標準的情況下)
創作也是這樣,靈感或者說感性的東西就是一個門檻,沒有這個門檻什麼也別談,但是過了這個門檻就要看大家的功力的深厚了,這個功力是日積月累的音樂鑒賞,聽力和理論各方面的沉澱。有人有很好的動機,很好的感情,很好的靈感,但是沒有辦法繼續完和這個靈感同樣出色的餘下部分的創作,說明他還是個業余創作家,理論沉澱還跟不上。而真正的藝術創作家總是可以抓住一個小小的動機把它發展的非常感人和出色。實際上大家對理論有些誤解,喜歡把它書本化,其實它恰恰就是發揮聽覺的藝術一把利器,把最好聽的音符給挖掘了出來。而很多時候,這些音符光憑一腔熱情是找不到的。所謂的音樂大師哪個不是高深的理論大師,他們是天賦和深厚基礎的完美結合。
過於強調天賦和靈感很容易讓人對理論產生排斥,覺得憑自己的小聰明不需要特別用到什麼理論也可以寫出不錯的作品。但實際上仔細聽過這些作品以後,發現藝術性還是不夠,走的路子比較野(當然有人會說比較自由),但是長此以往,很容易走入死胡同,創作生命不夠長久。在國內,能談的上創作生命長久的音樂人少之又少,為什麼?都是靈感突發類型的,總有江郎才盡的一天。而如果有個深厚的音樂沉澱情況就不一樣,一個小小的靈感可以充分擴展成一首完整的曲子,不需特別的再靈感突發把餘下部分完成,否則會是相當累的。
我很欣賞國外的流行樂創作是百花齊放的,既有學院派的(比如很多電影插曲),也有很多野路子的(比如搖滾類的)。但即使是野路子的創作者也是有著深厚音樂沉澱的,只是風格不同於學院派的套路而已。但是他們通通都是理論的大師,加上他們的音樂創作理念比較受聽眾的認可,所以出名,而且可以水平不降低的一張接一張出專輯,這種現象跟國內是兩回事。
總而言之,感覺國內流行樂還是輕理論,踏踏實實學習的人少,想馬上寫好歌出名的人多。跟學術界一樣,浮誇。
一家之言,或許有偏頗,但是是我的切身感受
2

音樂中感性和理性哪個占第一位的問題有點象唯心和唯物主義關於物質和精神哪個第一的爭論。似乎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其實這是事物不可割裂的兩個方面。一個音樂作品在一定的框架內形成,在這個框架內有著自己的思想。拿開框架談思想或者離開思想去搭框架都是毫無意義的。去強調任何一方的重要性都是正確的觀點。但是需要警告的是,不可以輕視任何一方,如果你忽略了對感性或者理性任何一方的培養,它必將成為創作當中的瓶頸。照理說,我對這兩方面的發言應該是平均用力的,但是我沒有這么做。我特別強調理論是基於現在某些普遍現象的考慮。這些現象需要解釋一下,大家就自然明白我的用意了。
從我的親身經歷出發。我教吉他,教過不少學生,上的大都是初級的內容。大家知道,初級當中學習樂理的重要性和練習彈奏的重要性是一樣的,雙方應該平均用力。但是如果給定一定時間的練習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練,絕大多數學生一定是選擇練習彈奏吉他,而不是視唱練耳這樣的音樂內功的練習。以至於到了最後,會彈出聲音的人多(而且彈的還不難聽),會調弦會識譜的人少。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懶惰二字。他們的懶惰不在手上,而是在腦上。學習樂理及聽音的基本功顯然更象是一種腦力勞動。當他們將時間用來練習彈奏時,實際上是不想動腦筋(盡管他們可能意識到學習樂理和視唱練耳可以使他們事半功倍)。所以如果我不做特別的強調,或者是同一性的強調雙方的重要性,導致的結果很可能就象以上我說的這種情況,到最後不懂音樂只懂彈奏。於是我每次都會把樂理和視唱練耳提高到超過練習彈奏的高度上來,要求他們全力重視(當然我不會擔心他們不練習彈奏)
實際上大家也會發現類似的現象,很多人彈奏吉他運指如飛,但是卻合不上拍子,彈的沒有音樂的感覺,所謂的腦子跟不上手就是這樣。他們對於技巧的練習並不缺乏,甚至是饒有興趣。但是他們卻厭惡樂理,即使知道這樣不對,他們也不願意花大力氣來改觀。這就是我所說的腦子上的懶惰。
聯繫到創作音樂上來,很多人自詡為有天賦,有感覺,有經歷等等一切的感性元素。強調感性是主要的,理性是次要的或者是輔助的。我看到的卻是另一層意思,是他們想避開缺乏理論基礎的現實。其實天賦和感覺是擺在那裡的,烙在你身上的,有多少就是多少,生活體驗也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慢慢沉澱下來的,不需要特別費力的去學習。反而是音樂內功這種東西,不靜下心來,沒有學習的精神和毅力就不會進步的東西是最難於突破的。那麼我不強調這些動腦的,和毅力有關的東西還能強調什麼呢?
大家不要把音樂看成是簡單的發揮自己才華(客觀)的工具,它也是你學習精神(主觀能動性)的一種體現。如果你能寫的出真正的藝術作品,那不僅是你天賦的體現,更加是你努力學習音樂的結果。音樂不是投機,是踏踏實實的學習。
最後要說的是,大家聽著自己喜歡的音樂,感嘆這樣的音樂真正是感性的作品,可以如此的打動自己。但是請不要忘記作者在寫這首作品以前做的大量的理性准備工作,他們都是經過辛勤的腦力勞動,聽磁帶,扒譜,學習,體會等等之後,才結合自己的個人經歷寫出這么一首動人的作品的。有誰見過天賦很高,但是音樂內功差的人寫出很動人的作品嗎?這不難推理出,音樂創作的水平和音樂修養的水平是成正比的。天賦再高,體驗再多的人,如果他不繼續補充音樂內功,也很快隕落下去。
總結我的觀點,感性和理性對於音樂都是重要,但是需要特別強調理性,因為它是真正的音樂家和音樂投機分子的分水嶺

3

從中外音樂的各種對比來強調音樂當中的理性:
首先要褒揚我們國家的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很多文化到了如今,很多人都不明白是怎麼形成的,到底是依據一個什麼樣的道理,遵循什麼樣的規則。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易經,易經對於人類認知世界的價值早已得到眾多中外專家的認可。但是兩千多年前的古人為什麼可以比現在的人更懂得世界呢?他們有沒有什麼規律留下讓我們去重新推算一遍,從而可以了解古人的想法呢?很遺憾,沒有。中國的文化是重感性,輕理論的。很多時候只要用出來是對的就可以了,而這些方法具體是怎麼推導出來的似乎並不是很重要。
轉移到中國傳統音樂上來,也是這樣。很久以前,就有專家分析說民樂不善於總結,沒有形成理論體系,這一定程度限制了民樂的進一步發展。不能說民樂達到的程度不高,但是相對於西方音樂嚴謹的結構和邏輯,民樂總體來說是比較寫意的,比較感性的。其實民樂和西洋樂追求的境界根本就是不一樣的,兩者的統一必定是十分困難的一件工程。小弟自問沒有能力做到,所以現在只能就民樂講民樂,就西洋樂講西洋樂。
如果是在大唐盛世,全世界以中國文化為主流,今天我們就要大談感性。但是很遺憾,現在我們聽到和進行創作的音樂都是以西方古典樂為基礎的衍生類型。主流是西方樂,我們就不得不認真研究西方樂的結構,這對於我們討論的題目才是有意義的。
有一種不成文的說法:「巴赫的音樂包含了音樂所有的可能性」。巴赫的音樂就是西方樂的基礎,歐洲音樂之父的稱號也就是這樣得來的。不知道,大家研究過巴赫的音樂沒有。我研究的不多,但是我知道巴赫是根據一個個小小的動機,利用各種演算法和理論進行移調,變奏,倒映等等。從而把一個只有短短半分鍾的主題發展成一個長達十幾分鍾甚至半個鍾頭以上的完整曲子。這些曲子不會讓人覺得單調,反而是趣味橫生,精巧的不可言語,發揮到了聽覺效果的極致,而且同樣甚至更好的表達作者的情緒。
由巴赫音樂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西方樂都是強調理論的,講求結構,織體,和聲等等。學習西方音樂,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一系列的作曲技巧。現代西方流行樂其實也離不開這個大體的框架。雖說現代樂的鼻祖是由黑人的blues演變而來,但是西方作曲家們在參透黑人音樂的精髓後,加入了傳統的作曲技巧(當然也根據需要改變了一些理論體系),因為他們的骨子裡還是西方音樂的。我們現在所聽到和了解到的現代流行音樂就是西方作曲思路和雜糅各種民族的表達方式(比如blues)的結合體
舉個例子,都說Eric Clapton的blues彈的好,但是除了那些絢麗的solo,你是否曾經注意過Clapton的作曲套路,他從前奏開始到發展,到高潮,再返回原來的主題到底用了多少次轉調?這些復雜的作曲套路在我們國家的流行樂當中還是個稀罕物品。中國的流行樂不要說多次轉調,能有一次轉調就說明作曲者水平很高了,而且通常還不是在高潮,而是在bridge過渡部分轉到原調的關系大小調上面去。Clapton所有精彩的感性的solo都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復雜的和聲進程的基礎上。而我們崇拜Clapton的那些琴友大都只看到了那些精彩的solo,而忽略了他理論方面的基礎和沉澱。
類似這樣的例子可以在其他任何一個高水平的西方流行樂當中找到。只要你的音樂聽力各基礎夠好,你應該可以聽出西方樂和中國流行樂之間的檔次差距在什麼地方。只要你注意到了中西方流行樂中的各種細節對比,你也可以發現我們國內作曲人創作的思路是多麼簡單、貧乏和粗糙。

4

下面抽空來談談感性,我對感性的理解主要有兩點:
第一,我在前面已經講過,只有感性的人才能寫出好作品,而這個作品的主題是什麼並不重要。
大家知道藝術是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這很對。比如我們看精彩的電視劇,大都是情節曲折,浪漫,奇巧的構思。這樣被我們稱作戲劇性,影視作品或者一切的表演藝術都是講求戲劇性的,這樣才能稱之為生活的典型。但是實際生活中,這樣的情節是不太可能出現的,哪有那麼巧的事情,哪有那麼浪漫的愛情,哪有那麼單純或者壞的人。生活就是平平淡淡,偶爾一點小波浪,不太可能象電視那麼誇張(不排除極個別巧合)。音樂也是這樣,它所表現的情緒都是人類情感的極致。正因為它表現了最極致的東西,才會感動聽眾,讓聽眾感受到音樂的震撼。但是音樂的作者本身的生活卻不都是這么極致,他們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他們與平常人不同的是,他們善於抓住這種極致的感覺,這與他們感性的性格是分不開的。他們比普通人更容易體會到感情上微妙的東西,也是經歷各種事情以後的自然結果。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生活體驗。藝術家需要去體驗生活,是為了培養他們更加細膩的情感,而不是單純的叫他們到生活當中去尋找主題或者素材來進行創作。不要以為只有失戀的人才配寫失戀的歌曲,如果他音樂內功不深,聽上去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音樂。一個感情細膩到可以似乎身臨其境的體驗到失戀痛苦的,但是從來沒失戀過的音樂家同樣也是可以寫出好作品的。
如果我的這個看法成立的話,這就可以給創作者很大的創作空間。許多非現實的題材都可以拿來創作。金庸寫武俠他怎麼去體驗生活?重回古代去了解那些血雨腥風嗎?顯然不可能。他只能憑自己已有的經歷,情感和認知觀去寫他從來沒經歷過的事情了。大量的藝術作品其實就是在作者不曾體驗的情況下誕生的。我不同意把理論書本化,同樣也不同意把體驗和感性局限化。
第二,什麼樣的人寫什麼樣的歌
這個道理很簡單,學生唱清純的歌,憤青唱極端的歌,窮人唱大眾的歌,富人唱小資的歌。但是經常在我們身邊會發生角色錯位,讓人看著好笑。
舉個例子,不少上了大學的懂點搖滾和音樂知識的都想搞樂隊,而且唱得都是憤青的歌。其實他們穿的好,吃的好,又不是沒有女朋友,生活的這么好乾嗎唱這么憤怒的歌。原因無非有兩點,一是想出風頭,趕時髦,表明自己很先鋒。二是因為他們平時就是喜歡聽這樣的音樂,也希望可以做這樣的音樂。但是他們忘記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沒達到憤怒的地步,在這么安逸的情況下還唱這么痛苦的歌是不是有點勉為其難。
要知道,喜歡歸喜歡,但是創作音樂的時候還是要做回自己,以自己經歷和感性程度作為基礎,結合作曲技巧來創作。不要一味主觀的追求某種風格,忽視了自身的「階級地位」。假裝深沉或者假裝清純都是令人作嘔的。

我對國內流行音樂的現狀的一些看法,主要是針對學院和政治對音樂的影響:

1

實際上,我總是覺得國內的流行音樂創作是存在誤區的,以至於這么長久以來,除了我們的個別搖滾可以讓大家打起一定精神來聽,其他聽的更多的都是歐美的甚至是日韓的流行歌曲。究其原因,個人覺得是國內的創作層次太單一而且比較低,我們國家音樂學院內對真正意義上的流行音樂的創作研究實際是個空白。看看學院派這些寫歌的,谷建芬,徐沛東等等寫的都不是現代感的流行音樂,而是我們所稱之的通俗歌曲,走的是中年人的路線。而真正創作年輕人流行音樂的又基本是土八路出身,街頭流浪歌手轉身變成了作曲家,僅僅創作了幾首歌以後就消聲匿跡,讓人感覺江郎才盡,最明顯的就是李春波,鄭鈞一類的。而真正學院派出身,有著正統音樂沉澱比如汪鋒、竇唯類的還算是出成果比較多的,創作生命也相對長久一些,但可惜他們又不是專門學習作曲理論的,只是學習傳統音樂的時候業余搞搞搖滾什麼的,總不能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總而言之,中國是學習作曲的不創作流行,創作流行的不是專業作曲家。雖然這么一竿子打死有失偏頗,但是這樣的現象還是普遍存在的。這不能不說的我們國家音樂學府裡面的一個疏漏,讓我們的聽眾不得不去崇洋甚至是哈韓哈日。
說了這么多,其實目的還是集中在一點,就是希望現在正在從事流行歌曲創作的朋友們可以認清我們國家流行音樂創作水平不高的現實和原因,從提高自身的音樂修養和音樂理論著手,走出一條正統的大道來,把我們的流行樂從民間拉回學院,這樣我們的音樂就復興有望了。

2

我的觀點是中國的政治或者文化改革都有自上而下的傳統,而自下而上是很難形成堅實的生長土壤的。

群眾的呼聲再高,得不到當權者的支持也是白搭。只要權威發話,就可以產生一陣流行風。上面的人重視就意味這個行業會得到特殊的發展。下面的人重視頂多一陣騷動,想持久的繼續下去是難上加難的。

流行音樂就是這么個東西,下面的群眾喜歡,在搞在弄。上面的學院裡面的人卻不屑於搞(排除個別,比如三寶一類),也就是說流行

9. 如何進行音樂創作。

我也算是個搞音樂的,起碼能作曲、編曲,我就說一下自己的體會吧。

首先,學習一樣樂器是必要的。你學習樂器的過程就是你學習音樂,理解音樂的過程。從古到今沒有哪個音樂家不會樂器,通常都是會好幾樣。你會吉他和鋼琴,這很有優勢,因為這兩樣樂器都比較主流,又都可以獨奏,掌握它們對你的音樂創作一定很有幫助。我是學鋼琴的,我也推薦你深造鋼琴,因為鋼琴的右手旋律,左手和弦的基本演奏方式很利於你從和弦的角度理解音樂,復雜的各種伴奏風格也可以助你理解主旋律和伴奏的呼應。

你還提到了樂理知識,視唱練耳什麼的。對於基礎的樂理知識,從事音樂行業的人都要掌握一些,因為它是我們彼此交流的工具。不過我個人認為懂一些基礎的就夠了,不要在這些書本上花功夫。真正的音樂知識,是很難寫在書本上的。

對於聽音樂,我不想人雲亦雲地說一定要多聽。聽音樂對於創作的確十分重要,但我認為如果你喜歡音樂,平時正常聽就夠了。音樂不是聽的越多就吸收的越多。不要非去聽自己不喜歡的所謂好音樂。聽音樂應該是快樂的事情。可以嘗試用樂器比如鋼琴,把自己喜歡的旋律演奏一下。

上文提到了和弦。和弦這東西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通過掌握幾個常用的和弦組合,在它們的輔助下,你的曲子很容易寫好聽,它可以降低作曲對於一個初學者的難度。壞處是,你很容易被和弦限制住,而且光靠和弦是寫不出真正的好曲子的。不過還是建議你學一下和弦,你將來也許會被和弦限制,不過慢慢你就能跳出來,讓和弦為你所用。

對於作曲靠感覺這種說法,我不敢苟同。靈感只是學識的一種釋放形式,對於音樂來講,這學識指的就是平時你聽的,演奏的,接觸的音樂旋律,在你腦中積累沉澱,並加入你自己的理解後形成的產物。這點我感同身受。

以上的內容大概說的都是作曲。我認為作曲和編曲是相輔相成的,而其中作曲又是編曲的基礎。你初步掌握一些作曲能力之後,就可以嘗試分聲部,加伴奏成分,為編曲先打下些基礎。

練習樂器是要下苦功夫的,要堅持。但是對於聽音樂,創作音樂這些事情,還是以一個好心情來做吧,心情不好時不要勉強。

最後就是,千萬不要著急,不要有什麼負擔。要保持對音樂的熱愛,和對自己的信心。

我作曲有時也會不順利,編曲也經常遇到困難,有時感到很累,也會懷疑自己的能力。但我始終熱愛音樂。加油吧兄弟。

10. 如何創作音樂

你好!
其實創作很簡單,但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喜歡音樂的人大有人在,我就創作過3首鋼琴曲。下面把最寶貴的經驗告訴你:
首先你腦子里應該有一時的靈感和創作的沖動。在所有美好的環境中或煩惱的痛楚里,詩意般的旋律會突發在腦海中,這樣,你就做好了第一步。
其次,你要擁有很多的樂理知識,為你的靈感服務,把美好的瞬間記錄下來,每天記錄一點,為以後的大型創作打基礎。
然後,在你記錄了很多旋律後,你可以把它們有順序地組合在一起,完成創作。
最後你需要專業人員來感覺這部作品。如果好的話你就成為作曲家了!

閱讀全文

與如何創造音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海信濮塘 瀏覽:376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