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乾隆發明了什麼字
乾隆沒有造字。武則天造了19個字。趙佶自創了瘦金體。
Ⅱ 清朝有什麼發明
清代268年無重大發明。
明清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終結,封建社會進入末期,各種矛盾激化,資本主義萌芽得到發展,西方的科學技術進入我國,封建階級的保守性並沒對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同時土地兼並嚴重,階級斗爭尖銳,科技發展緩慢,但與此同時手工業生產有所發展。
康熙曾經對西方科學技術很有興趣,請了西方傳教士給他講西學,內容包括天文學、數學、地理學、動物學、解剖學、音樂,甚至包括哲學,光聽講解天文學的書就有100多本。
但問題是當時雖然有人對西學感興趣,也學了不少,卻並沒有讓這些知識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起什麼作用,大多是坐而論道、禁中清談。
1708年,清朝政府組織傳教士們繪制中國地圖,後用10年時間繪制了科學水平空前的《皇輿全覽圖》,走在了世界前列。
但是,這樣一個重要成果長期被作為密件收藏內府,社會上根本看不見,沒有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什麼作用。反倒是參加測繪的西方傳教士把資料帶回了西方整理發表,使西方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對我國地理的了解要超過中國人。
這說明了科學技術必須同社會發展相結合,學得再多,束之高閣,只是一種獵奇,只是一種雅興,甚至當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對現實社會產生作用。
(2)乾隆發明擴展閱讀:
從康熙帝親自領導這兩項大工程,尤其是《律歷淵源》的編纂,我們可以一窺其名為「御制」實為御用科學的性質。
第一,是指導思想上追求為皇朝現實政治服務。
觀象授時是皇權的象徵,關乎皇權的合法性和神聖性,因此倍受重視。
《歷象考成》和《數理精蘊》等書既然是御制典籍,那就要求做到「有裨於天下國家,以傳於億萬世」,必須保證政治上合乎當時的「崇儒重道」的既定政策。表現在指導思想上,這就要求以中國傳統的天文數學為准則,而僅吸取西方的演算法和技藝。
於是,康熙帝御用的歷算專家就將河圖洛書附會為「數理本原」,以所謂周公製作的《周髀算經》為「西學中源」說張本。其用意雖說也有吸收西法的積極意義,但這不僅與科學的求真精神背道而馳,而且將清代科學引向了「會通中西」的羊腸小道。
第二,同等重要的是,御用科學必須由皇家來掌握、控制和壟斷。
康熙帝對耶穌會士的學術活動加以嚴格的控制,一旦傳教士的活動超出了他許可的范圍,他就嚴加禁止。因此,耶穌會士的科學活動在相當程度上僅局限於宮廷一隅,未能得到必要的傳播。至於《皇輿全覽圖》和隨後增修的《乾隆內府輿圖》等都深藏大內,不容他人染指和置喙。
然而,《皇輿全覽圖》早就由傳教士寄回法國公之於世,為歐洲人所周知,而清廷卻當作珍籍秘不示人。這真是對康熙帝等清朝統治者實行專制愚民政策的莫大諷刺。
第三,御用科學追求的是實用性、權威性,而不是創新性。
《歷象考成》和《數理精蘊》等御制「一代大典」,不過是天文學、數學和歷法計算的實用手冊,服務於欽天監等機構的歷法編制和天象觀測。這兩部書對相關天文學和數學理論的介紹都十分簡略,較之明末的一些譯著,在系統性和理論深度上反而倒退了。
《律歷淵源》的權威性不容置疑,盡管雍正和乾隆年間《歷象考成》所載的方法推算結果與實測結果出現了差異,不得不加以修訂,但仍然沿用了原有的體例和模式。
因此,這部康熙御制的科學經典,盡管在清代科學史上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放在17—18世紀的世界科學之林,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第四,與御用科學的權威性密切相關的是其保守性。
四庫館臣對清代官方的西學政策總結得十分精闢,節取其技能而禁傳其學術。這一政策即源自康熙帝,它妨害了中國人了解西方、理解西學。
在康熙帝的影響下,欽天監雖然聘用了耶穌會士,採取了西法,但其任務和工作則依循舊軌,毫無求新求變,清朝也沒有建立任何新的科研機構,最終導致在中西交流頻繁的康乾盛世,國人對近代科學毫無感知。
Ⅲ 乾隆揮霍無度,和中堂發明了什麼方法替他擦屁股,最終導致清朝滅亡
乾隆揮霍無度,導致朝廷國庫的白銀大量流失,於是和珅向乾隆提議了一個「議銀罪」的政策,就是官員犯錯了以後就可以通過罰錢來解決,這樣就解決了朝廷國庫白銀流失的問題,但是也因為這個許多官員不管犯了多大的事情都可以通過交錢來解決,就直接導致了清朝官員進一步的腐敗,而且這是上交的錢全部都是從老百姓身上搜刮的,直接的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最終導致了清朝的滅亡。
也是因為這樣許多官員出現了主動承認錯誤的局面,很多時候進諫給乾隆的奏摺都是主動承認錯誤並且上交幾萬的 白銀,這個政策確實也讓清朝的國庫變得更加厚實,但是官員上繳的錢財全部都是從百姓身上颳得,加大了百姓的負擔。總的來說這個政策,加重了清朝官員腐敗,增加了百姓的負擔,也是因為清政府的腐敗最後才走向了滅亡。
Ⅳ 乾隆是怎麼做上皇位的
乾隆的登機十分順利,這得益於他精明的老爹:雍正,雍正鑒於自己登機的坎坷經歷,發明了密詔立儲制度,事先將書寫有欽定儲君的詔書寫定,分2份,一份藏於乾清宮長大光明匾後,一份隨身攜帶;因此在雍正死前,各位皇子誰也不知道誰是日後的皇帝。乾隆只有一個競爭對手,那就是他哥哥弘時,他多次密謀,妄圖害死還是皇子的弘歷,但是雍正明察秋毫,先殺死了弘時,在雍正13年雍正突然病逝後,眾大臣取出正大光明匾後的密詔和皇帝身邊的密詔,兩相對比,絲毫不差,乾隆皇帝也就順利登機了。
弘歷即位前,封為寶親王,少年的他聰穎過人,能文能武,行事恩威並施,十分有才幹。雍正對他的寄予厚望,這在皇子中是無人可及的。早在雍正元年八月,弘歷就被以「秘建皇儲」的方式立為皇太子。皇子弘時曾與之爭寵,卻被削除宗籍。但雍正接受康熙的教訓,不讓皇子參與政治,同樣弘歷登基前未曾參與過朝廷政事,也未曾出任過軍政要職,只於雍正十三年參與了苗疆改土歸流的事物處理。1735年,雍正駕崩,乾隆順利繼承皇位。
Ⅳ 乾隆和溥儀是什麼關系
溥儀是乾隆的後代,是乾隆的第五代世孫。
康熙的兒子是雍正,雍正的兒子是乾隆,乾隆的兒子是嘉慶,嘉慶的兒子是道光,道光兒子是同治,同治皇帝無後,醇親王之子載湉,就是光緒,入繼為帝;光緒無後,立三歲的親侄子溥儀為帝,溥儀的親生父親、光緒的親弟弟載灃監國。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字耀之,號浩然。也稱清廢帝或宣統帝。他是道光帝旻寧的曾孫、醇賢親王奕譞之孫、攝政王載灃長子,母親蘇完瓜爾佳·幼蘭。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兩次在位。
(5)乾隆發明擴展閱讀:
宣統元年(1909年)正月,設置呼倫貝爾沿邊卡倫。重整海軍,命肅親王善耆、鎮國公載澤、尚書鐵良、提督薩鎮冰籌劃重整海軍的事宜,命慶親王奕劻總司稽查事務。罷免鐵良專司訓練禁衛軍大臣。 閏二月,下詔責成預備立憲,避免部臣、封疆大吏因循敷衍,逃避責任。
1967年,溥儀因患尿毒症病倒。周恩來總理聞訊後指示將他安排到首都醫院進行中西醫會診。在病情最危急時,周總理又指派蒲輔周去給他看病,並轉達周總理對他的問候,後因醫治無效,於1967年10月17日凌晨2時30分去世。
溥儀的遺體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有關法規火化,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1995年,他的遺孀李淑賢將他的骨灰葬於北京西南120千米的河北省易縣華龍皇家陵園,溥儀墓在清西陵附近。
Ⅵ 東西都是誰發明的
摘自「酎泉老人」 博客 「東西」是否源於古長安的「東、西」二市?有無更早的來源?就我接觸過的資料,清代學者梁章鉅在《浪跡續談"東西"》中論曰:
伊墨卿太守語余曰:「向聞朱石君師言世俗通行之語,但舉東西而不言南北者,東謂我儒之教,即孔子之東家某;西即彼教,謂西方之聖人,舉此二端,足以涵蓋一切矣。惜當時未聞所據何書。」余嘗私質之紀文達師,師笑曰:「石君篤信彼教,故其論如此。」然余嘗聞明思陵(指崇禎皇帝)偶問詞臣曰:「今市肆交易,但言買東西,而不及南北,何也?」輔臣周延儒對曰:「南方火,北方水,昏暮叩人之門戶求水火,無弗與者,故但言東西耳。」思陵善之。余謂周乃小人捷給,取辯一時,亦未見確鑿。《南齊書"豫章王嶷傳》:「上謂嶷曰:『百年亦何可得?止得東西一百,於事亦得。』似當時已謂物為東西,物產四方而約舉東西,正猶史記四時而約言春秋耳。
這一短文表達了四個意思:一、「東」代表儒家,「西」代表佛家的說法不足信;二、崇禎皇帝與詞臣的對話「未見確鑿」;三、南北朝時,已把物品稱為「東西」;四、因為物品產自東西南北四方,簡略為「東西」,如同歷史上把「春夏秋冬」簡略為「春秋」一樣。
崇禎皇帝與詞臣的對話,其實是說「東西」一詞源於「五行」。關於這個說法,據說最早發生在宋代理學家朱熹與老朋友盛溫如之間,故事說,朱熹在路上遇見其友人盛溫如提著籃子上街,問「上哪兒?」回答說「上街買東西。」朱熹又問:「為什麼不能買南北?」回答說不能,因為按照五行與東、南、西、北、中相配,東屬木,西屬金,凡屬金木類,籃子可盛,而南屬火,北屬水,籃子不可盛,所以只能買「東西」,不能買「南北」。與此相同的故事還有三個,只是時間晚到清代:一,乾隆皇帝向紀曉嵐的請教,同樣的問題,同樣的回答。二,也是乾隆,說他微服私訪翰林書院,四個翰林書生正打牌賭錢。見乾隆來到,慌忙收拾賭具放到一隻柳條筐里,乾隆故意問那柳條筐里是什麼,一個老翰林的回答也與上同。三,則是從前有一位翰林官外出京遊玩,在一個寺院里見幾個簟匠師傅從山上砍來毛竹製作竹製品,便向方丈請教:「他們在製作什麼物品?派什麼用場?」方丈連忙答道:「他們在製作花籃,用來盛東西的。」翰林不懂為什麼只能說「東西」,不能說「南北」,方丈的回答也與上同。所以,「東西」源自「五行」說版本很多,應當說很合乎中國文化的內涵,但沒有一個版本指出它始於何時,出自何處。
關於將「東西南北」約略為「東西」的說法,已故著名學者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也持同樣的觀點,而且引用了梁章鉅的那段話作為佐證。但筆者認為,此說在邏輯上仍然欠妥。「春夏秋冬」指時間,約略為「春秋」後仍指時間,其義不變。但「東西南北」指方位,約略「東西」後反指物品,其義大相徑庭。故此只可聊備一說。
那麼,「東西」一詞究竟來歷何在?有文章說,清代學者龔偉經考證後認為:東漢時,商人大都集中在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他們到東西二京購貨,俗語就說「買東」或「買西」,約定俗成,「東西」就成為貨物的代稱。筆者認為,這一說頗為接近本質,所推論的時間早至漢代,應當是「東西」一詞可信的來源,因為它可以與《南齊書"豫章王嶷傳》的記載相呼應,說明南北朝時稱物品為「東西」是合乎邏輯的,可惜筆者沒有找到龔偉的原著,未知前後所論為何。
期待能有更新的考證。
Ⅶ 乾隆一生的功過
乾隆(1711—1799),在位時間1735年——1796 年,如果算上他當太上皇的三年時間,乾隆統治中國長達六十三年,終於,成就了他在位時間最長、活在世上時間最長這兩個帝王之最,說得不客氣一點,他的全部成就——能稱得上真正成就的——也就這么兩點而已! 據閻崇年所言,這位在位時間如此之長的「十全老人」的歷史貢獻有八點: 編修文化典籍、 貢獻詩文才華、修皇家園林、修築浙江海塘、蠲免天下錢糧、統一並有效管轄了整個新疆、完善治理西藏、中華民族統一。 我們不去評價閻先生所總結的這些「貢獻」正確與否,但和我們所知道的歷史一樣,閻先生也沒有說乾隆對西方科技有過什麼興趣。 乾隆對於這期間上門推銷「西洋奇技淫巧」的各色人等基本上是不屑一顧的態度,「西洋之產,除鍾表一門尚有可取,其它皆遠遜我中華上國」——這一觀點成了當時朝野共識,並深入人心。 就在由乾隆親自領銜、上下一心抵制外來新科技的這段時間,在地球的另一邊,西方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應用上都已經取得了極大的進展 乾隆登基的這一年,1735年,英國出現了《評論》、《閑談者》、《旁觀者》等一些有影響的期刊;隨後,一些新理論新發明被提出並得到推廣應用: 無粘性流體的能量方程—貝努利方程建立;攝氏溫標發明並成為西方科學描繪溫度公認的方法;燃燒是物質氧化的理論被提出;粘性流體的運動方程—歐拉方程建立;紡紗機(珍妮紡紗機)出現; 1769年英國的瓦特取得帶有獨立的實用凝汽器專利,從而完成了蒸汽機的發明,這種蒸汽機後於1776年投入運行,熱效率達2~4%; 法國的居諾製成三輪蒸汽汽車,這是第一輛能真的行駛的汽車; 1774年英國的威爾金森發明第一台真正的機床——加工機器的機器——炮筒鏜床,它成功地用於加工汽缸體,瓦特蒸汽機得以投入運行 ……摩擦理論被首次提出;織布機被發明出來,完成了手工業和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的過渡;割穗機被發明……1787年英國的威爾金森建成第一艘鐵船;世界上第一台縫紉機出現;平刨床、單軸木工銑床、鏤銑機和木工鑽床先後被發明出來……帶有絲杠、光杠、進給刀架和導軌的車床被發明,可用來車削不同螺距的螺紋;《畫法幾何》一書發表,畫法幾何成為機械制圖的投影理論基礎…… 從父親手中接下底子豐厚的江山,手上有的是銀子,我們這位「大皇帝」這段時間都做了些什麼呢? 一、剛愎因循——「自由、平等、博愛」的民主精神傳遍歐洲的同時,乾隆帝還在惦記著修書連著辦「文字獄」,扼殺不同聲音——毀書殺人,以此來禁錮人們的思想,維護自己的封建皇權; 相對應人家在提出一系列新理論,中華帝國上下仍在繼續鞏固無多少實用的八股取士之法,忙著:「乾嘉之代,士人趨於考據,一字一文,一衣一履,動累數萬言而不休。」他不知道,在遠離東方這個文明古國的地球另一端,一場影響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的革命正在悄然興起。 英吉利派來使臣,提出要和大清通商的相關要求,其「無理要求」被乾隆嚴辭拒絕,並將其禮送出境,說是我「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從而放棄了這次國際貿易談判的機會,也放棄了融入西方近代工商業發展大潮的機會,放棄了富民強國的歷史性機遇… 二、奢靡無度——名為維護中華上國體面,實為自己能有更多享樂的空間,大修圓明園,將海外各國皇家宮殿依葫蘆畫瓢地再建一幢:克里姆林宮、白金漢宮、土耳其宮……沒事帶著幾個美女在裡面泡土耳其浴; 皇帝如此,下面的大臣也就更加沒王法了,和中堂大肆貪污收賄,富可敵國,下面的小官員整的他門檻踢平門庭若市,可這樣一個大貪官居然受到乾隆的寵信和保護,自己不懲處,也要讓嘉慶也放過他——最終帶壞了整個吏治,民眾紛紛揭竿而起,今天來個「一枝花」,明天來個「林爽文」,朝廷東撲西滅忙著平叛…… 三、自大狂妄——這里還有個笑話:倔強的英吉利使臣來朝,不肯以臣下之禮節叩見乾隆,雙方膠著不下,和坤出面開導,將外國使臣帶著滿圓明園一逛,意思是讓他看看明白:我天朝什麼都有,什麼都比你蠻夷之地強出N倍,根本不稀罕和你丫的通什麼商……這位外國使臣終於折服,只礙於夷人身體構造與我天朝上國之人不同,不能下跪,乾隆恩准同意其朝見時行曲膝禮。 乾隆六十年秋,當乾隆已 經到了八十五歲高齡,准備於次年初「歸政」給嘉慶時,已經統治了清王朝整整六十年的乾隆在給內閣的諭旨中,對自己的生平作了這樣的概括 :「朕纘紹鴻業六十年間,景運龐洪,版圖式廓,十全紀績,五代同堂,積慶駢蕃,實為史冊所罕覯 。」——還好意思吹! 四、好大喜功——再沒什麼事了,就打仗,成就自己的「十全武功」。終乾隆一生,最多間隔十二年就開一次仗——拿紀昀的話來說,叫做「以戰爭來潤滑國家機器以免之生銹」:1747年——平大小金川;1755年——平準部;1757年——再平準部;1759年——平回部;1769年——平緬甸;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1788年——平台灣;1789年——平越南;1791年——平尼泊爾;1792年——再平尼泊爾。 火槍、火炮在明代就已經在亞洲包括軍隊中開始應用,扳機擊發式火繩槍傳到中國的時間比日本早100多年,在1575年,豐臣秀吉就下令在他統帥的日本正規軍隊中組建了火槍部隊。而直到明朝滅亡時,中國明朝政府軍隊也僅有一支人數很少的「神機營」,只是象徵性地使用扳機擊發式火繩槍,而沒有在軍事意義上大規模地使用之。 但清朝的統治者們對火器的認識還不如明朝,拉瓦錫用定量化學實驗闡述了燃燒的氧化學說、火槍普遍裝備西方軍隊的時候,我們的大清皇帝還在鼓勵繼承和發揚「馬上騎射」的優良傳統,直到乾隆退位,中國軍隊中的火槍也不過上千支……福康安就用過乾隆賞賜的「手銃」——帶輪子、黃銅子彈帶可以纏在身上腰間——那可是轉輪手槍啊,趕緊仿造大量生產啊,我的天爺!可是,這樣先進的武器在乾隆眼裡和其它「西洋奇技淫巧」一樣只是被當作玩物而已! 鄭和下西洋的的遠洋船隊天下無匹,帶火炮的鐵殼船模型也早就作為外國貢品進到皇帝面前,而乾隆根本沒有警惕起來——而是用來做裝飾品或者賞人。而直到乾隆中葉,中國軍隊的軍官們還在太湖訓練他們的「水師」——由於太長時間沒有實戰,平時訓練時好好的船,一打炮居然會震壞船隻,為了渡海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只好重新建造——到乾隆五十八年,中國沿海水師也只有對付海盜的「雖大小百數十號僅能分防本營洋面,不敷追捕,致商船報劫頻聞。」!遠洋海軍的概念想都沒有想過。 就在乾隆興致勃勃地在規模不斷擴大的皇家園林與眾美游戲的時候,就在乾隆在搜腸刮肚「貢獻詩文才華」的時候,遠在西方的英吉利國,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了,而此時的大清朝廷,恐怕連英吉利國在中國的哪一方、距離多遠、面積多大、國力如何、如何到達都沒有幾個人知道! 由於乾隆的歷史性錯誤,中國的歷史為之付出了昂貴的代價,如果當年的乾隆能夠虛心接受,認真研究一下英國人的火槍;如果當年的乾隆有海納百川之肚量,真誠平等地和其他國家友好交往;如果……如果一切都真的如果了,現在的中國又會是什麼樣子?
Ⅷ 乾隆時期的世界重大事件
在乾隆執政的60年間,西方世界卻發生了歷史性的、劃時代的巨大變化。
(1)英國發生工業革命:乾隆三十年(1765年),英國紡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新式紡車珍妮紡紗機;乾隆五十年(1785年),英國卡特萊特發明水力織布機;同年,英國瓦特改良蒸汽機。爾後,嘉慶十二年(1807年),美國富爾頓發明輪船,嘉慶十九年(1814年)英國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這就是說,西方開始了工業革命。
(2)美利堅合眾國建立: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美國獨立戰爭開始;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北美獨立戰爭取得勝利;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第一屆美國國會在紐約召開;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華盛頓就任美國第一任總統。兩年後,美國通過《人權法案》。
(3)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法國舉行三級會議,爆發資產階級大革命,發表《人權宣言》。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處死。
(4)乾隆二十年(1755年),俄國建立莫斯科大學;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美國科學院在波士頓成立;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哥倫比亞大學成立;同年,德國出現第一位女醫學博士。而在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年)會試,各省上報80歲以上參加會試者116人,實際參加會試並三場完竣者92人,俱加賞賜。大清帝國尚陶醉於孫子打著燈籠,照著「百歲應試」的爺爺參加科舉考試呢!乾隆借興教尊老之名,行粉飾太平之實。這一幕人間喜劇,掩飾了乾隆盛世下的悲哀!
綜合起來說,在乾隆時代,世界上主要發生了三件大事:第一件是英國工業革命;第二件是美利堅合眾國成立;第三件是法國大革命。這三件大事再加上此前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格局。但是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八月十三日,當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接見英國使臣馬戛爾尼時,還傲慢地聲稱「天朝統馭萬國」、「天朝撫有四海」、「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等等,說明乾隆皇帝根本看不到西方工業科技的進步和世界發展的潮流,依然陶醉在「天朝上國」、「千古第一全人」的迷夢之中。
乾隆退位、嘉慶繼位後,南方的白蓮教,京師的天理教,京城內外,大江南北,烽火四起,遍地燃燒。乾隆盛世下的危機,不論國內,還是國外,都已經充分暴露出來。這個爛攤子,只好由他的兒孫們去承受和收拾了。
很詳細吧,給分哦!
Ⅸ 乾隆君王創造出什麼偉大發明,宮女終於不用遭罪了
他創造出新式的風扇,不需要用人力。以前沒有現在的科學技術產品,老百姓只能去樹下乘涼或者用扇子。但是君王是有特殊的待遇。畢竟君王的地位這么高,君王自己和手下的人都會想辦法解決君王避暑的問你。清朝的時候,君王的避暑方法已經有很多了。比如在建造宮殿的時候,使用的是厚厚的牆壁。夏天陽光照不透牆壁的話,宮殿里會變得涼快。在冬天,這些牆就會起到保溫的作用,所以非常實用。
在君主的授意下,工部對電風扇進行了改良,製造出牽引風扇,就是哪怕宮女站在室外也可以依靠一根牽引繩來拉動風扇。可是君主舒服了,宮女們站在室外更痛苦,甚至會中暑。後來,乾隆做君主後,覺得這種風扇很落後,於是發明出一種新式的風扇。這樣的風扇不需要人力,它是根據水流的動力來驅動的。這個發明看似簡單,可是卻解放了人力,讓宮女不再受這種折磨,所以是一種很大的進步。
Ⅹ 清朝到現在有啥重大的發明中國!~~
清朝(公元1636年~1911年[1],一說1616年建立[2][3],1644年起為全國性政權),又稱大清,簡稱清,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並統治中國全境的封建王朝。
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後金天命元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順軍攻佔北京,明朝滅亡;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清軍入關,打敗大順農民軍;同年清順治帝遷都北京,清朝從此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的統治者。入關後20年時間里,清朝先後滅亡大順、大西和南明等政權,基本統一全國。
清朝最初建都於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1621年遷都遼陽,1625年遷都沈陽(改稱「盛京」),1644年定都北京,以盛京為陪都。
清朝奠定了我國今天疆域的基礎[4],鼎盛時領土達1300萬平方公里。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台灣及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5]。
1911年(清宣統三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宣統帝正式下詔退位,清朝滅亡。清朝共歷經十二帝,統治全國268年
清朝歷史
五世達賴朝見順治帝 清朝是由中國滿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統一全國的大王朝之一。清朝的人口數也是歷代封建王朝最高,清末時達到四億以上。清朝開疆拓土,鼎盛時領土達1300多萬平方公里。清初為緩和階級矛盾,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內地和邊疆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至十八世紀中葉,封建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史稱「康乾盛世」。於是中央集權專制體制更加嚴密,國力強大,秩序穩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紀後期,已達到三億左右。康熙年間,統一了台灣,並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乾隆中葉,平定準噶爾、回部,統一了新疆。這不僅一舉解決了中國歷史上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曠日持久的沖突,而具採取了一系列政策,發展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和交通,鞏固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力和凝聚力。在文化上,康乾時期編纂了幾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等,對清理和總結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作出了重大貢獻。
清朝也有很多弊病。明代後期的君權有一定的鬆懈,而清朝又把封建專制推向了最高峰。清朝初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惡政,極大破壞了中原地區的經濟;重農抑商,制約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製造了多起文字獄,加強對文人思想控制,導致思想上「萬馬齊喑」;在編撰古籍時又大肆銷毀古籍。剃發易服,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漢族的文化傳統;給旗人寄養的特權,使其迅速腐化。統治者輕視科技和閉關鎖國,導致中國的科技極大落後西方。1840年後帝國主義的入侵,使清廷與侵略者分別締結了大量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損害,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人民負擔更為沉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後金時期
清太祖努爾哈赤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源自2000多年前「肅慎」, 漢-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隋唐稱「靺鞨」,一度建立渤海國。遼金時期稱「女真」,遼書中也作「女真」。金朝就是女真族建立的。元朝以來,女真族一直居住東北地區。
明朝初期,女真族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後又按地域分為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明朝在東北設立遼東都司、奴兒干都司作為管理機構,女真各部皆臣服於明朝。清朝統治者為出身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建州女真首領猛哥帖木兒(努爾哈赤六世祖,後被追封為肇祖原皇帝)時為明朝建州衛左都督,1433年因部族沖突被害。1440年建州部南移,最終定居於赫圖阿拉。南移後,建州女真部與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會生產力提高,經濟繁榮。
1583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襲封為建州左衛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並海西女真部,征服東海女真部,統一了女真各部。他還築城池、設大臣、定法律、理訴訟、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軍事組織形式,把女真人編制起來,在貴族控制下進行戰爭和生產活動,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八旗制度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鞏固了努爾哈赤的統治地位。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自立為汗,國號金(史稱後金),建元天命,公開反叛明朝政府。1618年,努爾哈赤發布「七大恨」的討明檄文,誓師伐明,舉國震驚。1619年,明朝在薩爾滸之戰慘敗,幾年間喪失遼東七十餘城。
1621年,努爾哈赤攻佔遼陽、沈陽,遷都於遼陽。1625春,努爾哈赤不顧貝勒諸臣異議,決定遷都沈陽。當年農歷三月三日在拜祭祖陵後,便率親族百官自東京(遼陽)起程,夜宿虎皮驛,翌日抵沈陽。從此沈陽成為後金政權的統治中心。不過,努爾哈赤在1626年的寧遠戰役中被明軍的大炮打成重傷,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極繼位。他繼續對明朝展開攻勢,並聯合蒙古各部,勢力不斷擴大。
統一全國
1635年,清太宗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為「滿洲」。1636年,清降服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極稱帝且改「金」國號為「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號為崇德。
1640年,明清松錦之戰爆發,1642年洪承疇在松山被俘,祖大壽在錦州投降。松錦之戰標志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在關外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陷北京,明朝崇禎帝在農民軍的攻城炮聲中自殺於皇城後的景山。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八旗勁旅,兼程入關,以吳三桂為前導,擊敗大順農民軍,進佔北京。同年清順治帝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國的君主。
接著,清軍南下剿殺農民軍,北方的地主、官僚紛紛迎降,勾結清軍,鎮壓農民軍。與此同時,在南方,一些明朝遺臣擁立皇族建立幾個小朝廷,史稱南明(弘光、隆武、紹武、永曆)。此外還有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清朝於1645年滅大順、南明弘光;1646年滅大西、南明隆武、南明紹武;1662年滅南明永曆;1664年消滅大順殘余勢力。清朝入關後歷經20多年的戰爭,基本統一全國。
李自成死後,余部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明抗清。1647年大敗清軍於全州,次年幾乎收復湖南全境。江西金聲桓和在廣州李成棟先後反正,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斗爭的高潮。但永曆政權不能團結對敵,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犧牲。1652年,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復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抗清斗爭再次出現高潮。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破壞了大好形勢。孫可望降清後,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1658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1662年南明永曆帝被殺,南明滅亡。
清軍進軍江南的過程中,無惡不作,激起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特別是剃發令強制執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清廷殘酷鎮壓,在揚州、嘉定、江陰等地進行了大肆屠城,史稱「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此後清軍各地「剃發易服」,造成人口驟減,發生西南地區民生蕭條、萬里無人的景象。1659年,清軍佔領西南地區。並遷移湖廣人口填川,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視為歷史上的第二次「湖廣填四川」。
明延平王鄭成功在1661年收復了當時為荷蘭殖民地的台灣。永曆帝被害後,鄭成功之子鄭經繼續使用南明永曆年號,尊前明寧靖王朱術桂為監國。1683年,清朝統一台灣,1684年設立台灣府。
康熙朝
一代聖君康熙帝 康熙帝8歲即位,在位期間,擒鰲拜,平三藩,平台灣,平定準噶爾叛亂,抵抗沙俄侵略,編纂《古今圖書集成》和《康熙字典》。
康熙帝鞏固和加強了祖國的統一。對內平定了三藩之亂,平定台灣鄭氏政權,設立台灣府,使中國重新歸於統一;1685年和1686年,他命令清軍兩次進攻盤踞雅克薩的俄軍,遏制了沙俄對華侵略的野心;1689年,他派代表與沙俄代表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部邊界線;平定了回疆、准噶爾等反動貴族的叛亂。自康熙時期至十九世紀中期,中國在北起外興安嶺,南至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西起巴爾喀什湖和帕米爾高原,東抵鄂霍次克海、庫頁島和台灣廣大而神聖的領土內,實現鞏固了全國的統一,加強了中央集權,成為當時世界上強大的國家。
康熙帝注意恢復和發展生產,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措施。鼓勵墾荒,從1671年起,陸續放寬墾荒起科年限,並規定墾荒有成績,據開墾多少,給予不同官職,這促進了墾荒的積極性,到康熙末年,全國荒地基本上得到開辟。1669年,康熙下令廢除圈地令,以後永遠停止圈地,並規定所圈土地應退還給農民。1685年,康熙又規定民間新墾田畝,「自後永不許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旗主的經濟擴張,有利於自耕農民。康熙還下令將明朝藩王的莊田改為「更名田」。
康熙皇帝適應了歷史發展的需要,進行一系列統一戰爭,使局勢趨向穩定,清政府大為鞏固,又通過一系列的文治,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使中國人民過上了112年的和平生活。
康熙中期以後,因戰亂而遭到嚴重破壞的手工業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至乾隆年間,江寧、蘇州、杭州、佛山、廣州等地的絲織業都很發達。江南的棉織業、景德鎮的瓷器都達到了歷史高峰。至18世紀中葉,清朝人口也大大增加。
雍正朝
雍正帝盛年登基。他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改革,可謂大刀闊斧,快刀斬麻。心狠手辣,大興文字獄。
整頓吏治:嚴厲打擊貪污受賄,重視財政審計。
火耗歸公:杜絕貪污。
攤丁入畝:基本放棄對農民的控制,減輕農民負擔,有利於人口統計和人口增長。
改土歸流: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的發展,鞏固了西南邊防。
廢除賤籍:緩和階級矛盾。雍正廢除了賤籍。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監察御史年熙上書請除豁山西、陝西樂戶的賤籍。山西、陝西樂戶的祖先,是明朝永樂永樂帝登基後,加害建文忠臣本人外,還將他們的妻女罰入教坊司,充當官妓,世代相傳,久習賤業。年羹堯之子年熙在奏疏中說她們是忠義之士的後代,沉淪至此,無由自新,請求雍正帝開豁她們的賤籍,准許她們改業從良。雍正帝看到奏摺後,很是贊同,於元年(1723年)四月發出第一道"豁賤為良"的諭旨。雍正帝在下令開豁樂戶賤籍的同時,又令各省檢查,如發現本地也存在類似樂戶的賤民,也准許他們出賤為良。
密折制度:加強對官員監督。
雍正在位13年,對許多的事情做了重大的改革,特別是對一些制度方面做了些改革。所以說雍正是「康雍乾」三代承上啟下的作用。
乾隆朝
乾隆帝執政60年,雖好大喜功,他編纂《四庫全書》,對其中不少書籍大肆進行篡改,篡改及毀滅的書籍竟占編纂前收集書籍的絕大部分。1772年開始,經十年編成。很多珍貴材料就此喪失。
乾隆帝酷愛漢文,勤於寫詩,留下了約42613首各體詩作。一個少數民族的帝王對漢文化如此酷愛,對漢文化有一定積極意義的推動作用。但由於清朝的文字獄,詩選的編選者不敢收錄、評價當朝皇帝的詩,而原著(《御制詩集》)又卷帙浩繁,所以乾隆的詩沒有流傳開來,大部分是帝王體打油詩。乾隆六下江南,並仿製江南園林廣修園林,勞民傷財。
乾隆帝於1757年粉碎了准葛爾貴族割據勢力,統一天山北路。1759年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叛亂。1762年,清朝設伊犁將軍,統管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自從1762年起,清朝陸續派遣大批軍隊進駐新疆。永久駐軍的官兵攜帶家眷,主要來自東北、河北等地的達斡爾族、滿族等。這些駐軍為保衛祖國、開發邊陲作出了巨大貢獻。
1771年,西遷伏爾加下游的漠西蒙古土爾扈特部,在傑出領袖渥巴錫的率領下,為擺脫沙俄的統治,踏上了回歸祖國的征途。他們粉碎了沙俄軍隊的圍追堵截,歷經艱險,萬里跋涉,終於回到祖國。土爾扈特部回歸,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
清朝於1792年打退了廓爾喀對西藏的進犯。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頒行了《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這一章程是中國對西藏行使主權的重要歷史文獻證明。
在「康乾盛世」時,社會經濟發展非常快。首先是耕地面積迅速增加,至雍正時方達到九億多畝,恢復並超過了明朝萬曆時期。加上農業技術的發展,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使全國糧食總產量大大增加,中國人口在「康乾盛世」時突破了一億大關。
近代時期
晚清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後 清朝從乾隆末年開始有衰落的現象,政治日漸腐敗。嘉慶帝和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銳意進取的精神,掌政風格日趨保守和僵化。國家民變迭起如乾末嘉初的天理教和白蓮教起義。19世紀上半葉,英國開始大量向中國販售鴉片導致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鴉片戰爭失敗後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咸豐帝即位後西方列強開始入侵清朝,迫使清政府與其締結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包括因亞羅號事件和西林教案造成第二次鴉片戰爭輸掉而簽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等。根據這些條約,清政府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清廷的威信一落千丈,同時中國也自此逐步淪為半殖民地,主權受到嚴重損害。由於人民的負擔逐年加重,因此引發了一系列的農民起義,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851年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一度對清朝統治構成了嚴重威脅。
為挽救自身命運並增強國力,清政府內部部分漢族有識之士遂展開了維新運動,試圖革新圖強,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自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洋務運動。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全國各地開始先後引入國外科學技術,開設礦業、工廠,建設鐵路、架設電報網,修建新式學校、培訓技術人才;同時也成立了新的軍事工業,逐步改進清軍的武器裝備和作戰方法。
洋務運動使得清朝的國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增強,到慈禧太後與恭親王聯合執政的同治年間,清朝在文武齊心合力之下,一度出現了較安定的局面,史稱「同治中興」。其間清朝在西方人的幫助下成功消滅太平軍、平定捻軍之亂,並收復新疆,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有相當大的改善。至19世紀80年代,清朝軍隊的裝備和洋務運動之前相比已有了明顯的提高;在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的一系列戰役中,清軍和法軍互有勝負。戰後,清朝設立了海軍衙門,並建成了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
洋務運動雖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由於時人多數未明當代的國際形勢,少數人的急迫性並無法改變多數官僚的舊思維,清朝的維新運動最終未達日本明治維新般的成效,結果導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並於1895年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隨後,由光緒帝與梁啟超和康有為領導發動的政治改革運動:戊戌變法又因為慈禧太後和保守派的反對,而軟禁了光緒帝,變法因此失敗,因為只有103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維新」。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1901年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慈禧太後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歐日的改革。開始推行「新政」,進行了包括建立新軍、廢除科舉在內的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國發生了立憲與革命的改革路線之爭,一開始立憲派占上風,清政府也承諾並實行立憲,並於1908年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以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成立了代議會。不過,1911年5月組成的「責任內閣」中的大多數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內閣」,結果引發立憲派的不滿和失望。這次改革的根本問題是皇族遲遲不肯讓世俗精英分享權力,拖到辛亥年已經為時過晚,但這畢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君主立憲。
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各省隨後紛紛宣布獨立,清朝的統治開始走向瓦解。清政府任命北洋新軍統帥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成立內閣並統領清軍。但他一方面以武力壓迫革命軍(陽夏戰爭),另一方面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清帝於1912年2月12日正式退位,並在退位詔書中宣布「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標志著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制的正式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