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愛迪生讀書的故事
1、有一天,老師被他惹火了,找到愛迪生的媽媽說,你的小孩真怪、老問我為什麼二加二等於四。這么一來,搞得課堂教學難以進行,如果再傳染上別的孩子,就更糟了。我教不了他,你另想辦法吧。愛迪生的媽媽是理解孩子的。她把孩子領回家來,親自授課。
就這樣,愛迪生通過刻苦自學,掌握了比在學校讀書的孩子還要多的知識。為了謀生,也為了掙點錢做實驗,愛迪生開始賣報。早上六點出發,晚上九時半回家。稍有空暇,他就鑽圖書館,看書,想問題。這個圖書館座落在底特律,是愛迪生乘火車賣報的終點站。
一天,愛迪生在專心致志地看書,有位紳士向他走來:"我時常在這里遇到先生,請問您讀了多少書了?""唔,我已經讀了十五英尺高的書了。"愛迪生看了看這位很有點古怪的紳士,認真地回答道。"哈哈哈哈",紳士大笑起來,有點使愛迪生感到驚異。
過了一會兒,那紳士又認真起來:"噢,十五英尺,值得佩服,請問你讀書時,有個什麼確定的目的嗎?據我觀察所見,你以往讀的書與今天讀的書,性質就不一樣,你是不是隨便亂讀的呢?"小愛迪生忽閃著明亮的眼睛。"不!我是按照次序讀的,我下了決心。
要讀完這個圖書館里的所有的藏書。"講完這番信心十足的話,愛迪生直盯著那紳士,盼望著他做出一句評判性--不,表彰性的話。不料,那紳士卻說:"啊!你要讀完這圖書館所有的書,情神可嘉!但是,你這種讀法是會浪費精力的。經濟實效的讀書方法是。
先應有一定的目的,之後再去選書讀。從今以後,你要定一個方針、計劃呀,有了方針、計劃,就可以循序漸進了!"一番話,猶如一道陽光透過心扉,射入了愛迪生求知慾強盛的心田。他牢牢地記住了那位紳士的指點,開始更加自覺、更加有計劃地讀書學習了。
在研製改進打字機的一個部件的時候,他就把有關打字機的書全部借來,系統閱讀,並且很快解決了問題。在發明電燈的日子裡,他常常鑽進圖書館,把各種雜志書報上的有關文章閱讀一遍,而後根據需要摘抄一些段落。
2、關於愛迪生退學的原因,大家都知道是因為愛迪生問「老師,為什麼一加一是二?」老師說「愛迪生,你拿一支鉛筆再加一隻鉛筆,不就變成兩支鉛筆了嗎?」 「可是老師,拿兩只杯子里的水放到另一隻杯子里,水就集中在一個杯子里了呀,一加一怎麼會是二呢?」
老師不知如何回答了。「老師,兩塊泥巴粘在一起就是一塊,為什麼一加一是二,也許一加一是一。」這時老師發火了:「真煩!你自己去想去吧。」於是老師又繼續上課。愛迪生又舉手了,「什麼事,愛迪生?」老師強壓住火氣問。「老師,為什麼會起風?」
「老師,雞蛋為什麼會孵出小雞?」老師說:「那是因為母雞給雞蛋加溫了。」「老師,為什麼給雞蛋加溫就能孵出小雞?」愛迪生又問了許多為什麼,什麼「魚為什麼不會被淹死?」「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等等的為什麼讓老師終於忍無可忍。
將他狠狠地罵了他一頓:「真煩,混蛋,老老實實學你的算數!你是傻瓜嗎?像你這樣讀書也是白讀。愛迪生哭這回家了。媽媽聽了兒子的訴說,拉著愛迪生的手到學校找到老師,質問了老師:你是不是說我兒子是傻瓜笨蛋,讀書也是白讀?老師無言以對。
「我明白了,兒子有我自己來教育,不用麻煩老師了,再見。」拉著兒子的手回家了,南希一邊走一邊想「恩格爾老師強迫孩子把教科書的完整地默記下來,兒子覺的反感,兩人才陷入僵局的。我不強制他,我要和他一起享受思考的快樂。
默記教科書的內容,見鬼去吧!默記教科書長大一點用都沒有,活的教材不是遍地都是嗎?」南希暗暗發誓:「要給兒子嘗試絕不輸給其他孩子的教育」。從此開始了對愛迪生的家庭教育。
3、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愛迪生的媽媽突然生病了,爸爸急忙找來醫生。醫生說:「你媽媽得了急性闌尾炎,需要開刀做手術。」那時候只有油燈沒有電燈,油燈的光線很暗,一不小心就會開錯刀。愛迪生突然想起一個好辦法,他把家裡所有的油燈全都端了出來。
再把一面鏡子放在油燈的後面,讓醫生順利做完了手術。醫生說:「孩子,你是用你的智慧和聰明救了你的媽媽!」愛迪生拉著媽媽的手說:「媽媽,我要製造一個晚上的太陽。
4、有一次,他看到母雞在孵蛋,就好奇地問媽媽:「母雞為什麼卧在蛋上不動呢?是不是生病了?」媽媽告訴他,這是在孵小雞,過一些日子,蛋殼里就會鑽出雞寶寶來。」聽了媽媽的話,愛迪生感到新奇極了,他想,母雞卧在雞蛋上就能孵出小雞來,雞蛋是怎樣變成小雞的呢?
人卧在上邊行不行?他決定試一試。愛迪生從家裡拿來幾個雞蛋,在鄰居家找了個僻靜的地方,他先搭好一個窩,在下邊鋪上柔軟的茅草,再把雞蛋擺好,然後就蹲坐在上邊,他要親眼看一看雞蛋是怎樣孵成小雞的。天快黑下來了,還不見愛迪生回家,家裡的人都非常著急,於是到處去找他。
找來找去,才在鄰居的後院找到了愛迪生。只見他坐在一個草窩上一動也不動,身上、頭上沾有不少草葉。家裡人見了,又生氣又好笑,問他: 「你在這兒干什麼呢?」 「我在這兒孵蛋啊!小雞快要孵出來了。」 「孵什麼蛋,快點出來!」爸爸大聲喝道。
「母雞能孵蛋,我要看看怎樣孵出小雞來。」 「不行,不行!快回家!」爸爸又喝斥道。媽媽卻沒有責怪和取笑他,因為她知道這孩子的性格,微笑著說:「人的體溫沒有雞的體溫高,你這樣孵是孵不出來的。」愛迪生雖然沒有孵出雞來,但是通過這次孵蛋活動增長了知識。
5、愛迪生,一生的發明多達近二千項,被譽為「發明大王」。這與他的勤奮讀書是分不開的,他常常通宵達旦地讀書,查資料,困極了,他就以書當枕,在實驗室躺一會兒。因此,有人風趣地說:「怪不得愛迪生有那麼多的知識,原來他在睡夢中也還要從書本里吸取營養哩。」
『貳』 發明大王愛迪生怎麼讀書
美國的愛迪生,是一個世界聞名的發明大王。終其一生,發明的東西有白熾電燈、留聲機、活動電影、自動電報機、速寫機等一千三百二十八種,平均每十一天就有一項發明〔當然,這里也包括他的助手的功勞)。一八八二年,是他發明最盛之年,平均每三天就發明一種東西。人們不禁要問:這位發明大王,是怎樣走上成功之路的呢?
可是,童年時被視為「低能兒」愛迪生才上過三個月的小學。他的書本知識全來源於自學。那麼,他是怎樣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的呢?
十二歲那年,他當上了火車上的報童。火車每天在底特律停留幾小時,他就抓緊時間到市裡最大的圖書館去讀書。不管刮風下雨,從不間斷。
一有空,愛迪生就扎進火車站的圖書館里去讀書。
一天,他正潛心閱讀,有位紳土走來問道:「我常常在這里遇到你,你讀了多少書了?」
愛迪生自豪地回答:「我已經讀了十五英尺高的書了。」
「啊,十五英尺,真是值得佩服。據我觀察,你以往讀的書與今天讀的書內容很不一樣哦,你是不是在隨便亂讀呢?」紳士說。
愛迪生辯解道:「不!我不是在亂讀書。我是按照次序讀的。我下了決心,要讀完這個圖書館里所有的藏書。」
「啊,原來是這樣!」紳士深有感觸地說:「你要讀完這圖書館里所有的書,精神可嘉!不過,像你這樣去讀書,收益不會很大。一般說來,讀書最好要有一定的目的,再根據這個目的去選擇書籍。循序漸進,一本一本地讀,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聽了紳士的話,愛迪生才發現自己讀的這些在書架上一本一本挨著的書,並沒有一個主題,自己讀書也沒有目標,所以收獲並不大。
經過這位紳士的指點,愛迪生分析了自己的愛好與特長,將目標集中於電學書籍的閱讀,這不僅讓他的讀書更有效,也為他的發明創造打下了堅實的閱讀基礎。
他在研製改進打字機的一個部件時,就把有關打字機的書全部借來,系統閱讀,並且很快解決了問題。
在發明電燈的日子裡,他常常鑽進圖書館,把各種書刊上的有關文章閱讀一遍,並根據需要摘抄一些段落。
愛迪生這種帶著明確目標讀書的方法,大大促進了他的科學發明工作,使他一生受益匪淺。
『叄』 關於愛迪生讀書的故事
由於患病,愛迪生較晚才開始接受學校教育。天真的他愛發問、愛動腦子,曾有一次,他在家突然想到,既然母雞能孵蛋,他也能孵蛋。於是,他就拿了一顆雞蛋,自己坐上去。正因為他這樣的習慣,令學校老師大為惱火,並稱他為「臭蛋」(addled)。
愛迪生的母親南西毅然地把兒子帶回家,並用自己的方法教導愛迪生知識,同時鼓勵他學習和做科學實驗,這使得愛迪生只接受過三個月的學校教育。從這一刻起,愛迪生的一生就完全改變了。他之後回憶道:「我的母親是我成功的因素,她是很真誠的,我十分肯定;並且我感到我需要為某事生存,我不能使她失望。」
他很多知識是來自R.G.柏加的《School of natural philosophy》。愛迪生15歲那年開始患有重聽的毛病,據說是因為他在火車上做實驗,他嘗試去製作火葯,差點引爆火車,後來火車管理員因為這件事而扇了他的耳光,結果令愛迪生耳聾。
愛迪生在密歇根州休倫港的生活甜中帶苦。他在往來於休倫港和底特律之間的火車上當報童,售賣報紙和糖果點心。他從火車碰撞中救了吉米·馬肯斯。吉米的父親、芒特克萊門斯站站長J.U.馬肯斯很感激愛迪生,於是培訓了他成為電報員。
愛迪生的耳聾使他能夠忽略坐在他旁邊的電報員發出的雜訊。他的一些最早期的發明與電子電信有關,包括證券報價機。愛迪生在1868年10月28日申請並於1869年6月1日獲得了他的第一個專利——電子投票計數器。
(3)愛讀書的發明家擴展閱讀: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英語:Thomas Alva Edison,1847年2月11日-1931年10月18日),美國科學家、發明家、企業家,擁有眾多重要的發明專利,被傳媒授予「門洛帕克的奇才」稱號的他,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大量生產原則和其工業研究實驗室來進行發明創造的人。
他發明了很多東西,包括:對世界極大影響的留聲機、電燈、活動電影攝影機、直流電力系統等最為人知。在美國,愛迪生名下擁有1093項專利,而他在美國、英國、法國和德國等地的專利數累計超過150項。
他於1892年創立了今日美國的知名能源產品集團通用電氣公司。1908年,愛迪生還創立「Motion Picture Patents Company(一般所知為Edison Trust)」,一家由九個主要電影工作室組成的企業集團。
1900年代初期,愛迪生在佛羅里達州的麥爾茲堡買了一套別墅。汽車巨頭亨利·福特,就住在這間別墅的對面。他也是愛迪生的好朋友。二十世紀兩大工業巨頭的居所,「Edison and Ford Winter Estates」目前已經作為紀念館,開放給大眾參觀了。另外,他同時也是庫伯聯盟學院的校友。
『肆』 讀書發明在哪個國家,又是誰發明的呢
讀書就是一個詞而已,沒有發明在哪個國家的說法,,,只是表明一個意思,就好像媽媽這個詞,難道也要了解「媽媽」這個詞是在哪人國家,是誰發明的嗎。。。
讀書的好處:讀書,讀一本好書,讓我們得以明凈如水,開闊視野,豐富閱歷,益於人生。人一生就是一條路,在這條路上的跋涉痕跡成為我們每個人一生唯一的軌跡,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所見的風景是有限的。書籍就是望遠鏡,書籍就是一盞燈。讓我們看的更遠、更清晰。同時也讓我們知道誰與我同行,又有誰看到了怎樣的風景,我們又該如何進行自我的追求與調整。在和他人所見的比較中,選擇自己的路,也不錯過他人遇到的、我們就不局限於視野無法領略的畫面,古人就有「博百家所長,為我所用」的讀書情懷。 讀書說起來簡單,會讀書的人不見得很多。光讀書不思考,結果就會變成書的奴隸;光思考不讀書,結果你也是架空了知識,得不到真的認識。所以治學問之道,既要善於讀書,也要善於思考,明辨是非,知所適從。在科學著作中,你最好讀最新的書;在文學著作中,你最好讀最老的書。古典文學作品永遠不會衰老。應讀自己想讀的書,如果把讀書當作一個任務那就收益甚微。讀書,同所有的其他事情一樣,也有其規律可循。一.最好是具體熟知一部分作家及作品,而對大部分作家,只作一般性了解。二.初讀一部作品,常常領略不到其精華所在。三.年輕時,泛舟書海,如同步入塵世一樣,應去尋朋覓友。當發現知音,選擇、確定之後,就要攜手並進。誦讀一冊好書是不斷的對話,書講著,讀者的靈魂答著關於讀書有很多觀點: 《如何閱讀一本書(NEW)》裡面討論;但是就讀書而言,如果要講求效率,必然有些關鍵的要素: 1. 讀書的目的是什麼?不同的目的,方法是不同的。 2. 關於這個題目/目的最好的資料是什麼?最有效率的閱讀方式是什麼? 比較閱讀,還是Learn by doing 3. 要明白讀書時學習的一種手段,沒有什麼好神化或者否定的,同樣也可以從認知心理學方面得到不少的啟發。
闡述「讀書」的文學作品
朱樵隨筆《讀書》
讀書有兩種。
一種讀書是灌輸性的,也叫上學,它規定了時間,規定了地點,而且還是以老師講授為主,書只是一種工具而已。也就是說,到了一定的年齡,在規定的時間里,你必須到規定的地方,在老師的講授或者監督下讀完規定的書本。而在另一個時間里,你又必須離開那個地方,同時也離開老師,離開書本。這種讀書當然不是由著你來的,你感興趣也好,不感興趣也好,都得讀,至少讀九年,這是法律規定的。但這種讀書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不管你學到了多少知識,按照讀書的年份,它可以在形式上給你一個證明,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種身份:高中、大專或者大學。拿著這個不同的證明,踏上社會後你就會得到不同的待遇,也就是說,你這條魚是放在溝里,還是放在河裡,或者是海里,差不多就憑這個證明了。所以,這種基本上可以決定命運的讀書,不管你喜歡讀也好,不喜歡讀也好,甚至是恨著讀也好,你都得拚命去讀,為父母,為自己。
另一種讀書是吸收性的,當然也可以是消遣性的,它沒什麼規矩,不分時間和地點,也沒有別人指導或者干擾,書是你唯一的對象,你愛怎麼讀就怎麼讀。你可以在午後風景優美的湖畔讀,你也可以在汽車火車飛機上讀,你甚至可以半夜起來在衛生間里讀。你可以是一個三歲小孩趴在地上三分鍾讀三本書,你也可以是一個百歲老人戴著眼鏡手裡還拿著放大鏡一分鍾讀一個字。你可以讀一本很嚴肅很有意義的書,你也可以讀一本十分無聊的書。一句話,就是完全由著你來。但這種無限的可以卻也帶來無限的可能,也就是說,一本書可能會改變你的一生。你可能讀書讀成了一個偉人,你也可能讀書讀成了一個壞人。純真的先賢說:讀書使人進步。事實上,讀書也可能使人退步。因為書也有好壞之分,那就要看你讀什麼樣的書,怎麼去讀,怎樣去理解一本書。
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雖然喜歡那種沒有規矩的讀書,但自己還是給自己作了一些規定。
比如:低級趣味的書不讀,故作深奧實際上沒什麼花頭的書不讀,有關邪教和教人歪門邪道的書不讀。還有,內容潮濕陰冷的書也不讀。原本一張紅光滿面的臉,讀這種書讀得臉色鐵青發灰,還整天板著,好像是別人欠他多還他少似的,那才不值得。讀書就要讀得心情舒暢,讀得心胸開闊,讀得滿腹經綸。除了讀什麼書要有選擇,還要認真去讀,這樣才能真正讀懂一本書。除了這些,我讀書不喜歡趕時髦。這幾天常有人問我:余華的《兄弟》你看過嗎?我說沒有。又問:那麼熱的書你也不看一看?我就說以後抽空看。書又不是茶,有冷有熱。書更不是蔬菜,一定要讀個新鮮。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剛剛宣布恢復高考的幾個月里,一些既不參加高考又不懂數學的年輕人,因為要趕時髦,嘴上也掛著《高等代數》、《解析幾何》什麼的,真是莫明其妙。
世界讀書日的來歷
「世界讀書日」全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譯「世界圖書日」,最初的創意來自於國際出版商協會。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發出了「走向閱讀社會」的召喚,要求社會成員人人讀書,使圖書成為生活的必需品,讀書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5年,國際出版商協會在第二十五屆全球大會上提出「世界圖書日」的設想,並由西班牙政府將方案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後來,俄羅斯認為,「世界圖書日」還應當增加版權的概念。於是,1995年10月25日——11月16日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八次大會通過決議,正式確定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這一天也是作家塞萬提斯和英國著名作家莎士比亞的辭世紀念日。
相關鏈接:世界各地的「世界讀書日」
中國
1997年1月,中央宣傳部、文化部、國家教委、國家科委、廣播影視部、新聞出版署、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九個部委共同發出了《關於在全國組織實施「知識工程」的通知》,提出了實施「倡導全民讀書,建設閱讀社會」的「知識工程」。這是以發展圖書館事業為手段,以倡導讀書、傳播知識、推動社會文明與進步為目的的一項社會文化系統工程。
2000年,全國知識工程領導小組把每年的12月定為「全民讀書月」,這是實施全國「知識工程」的重大項目。幾年來,在全國各地都組織舉辦了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
2004年,「全國知識工程領導小組」將每年的「全民讀書月」活動交由中國圖書館學會負責承辦。中國圖書館學會為了實施"倡導全民讀書,建設閱讀社會"為宗旨的"知識工程",進一步激發全民讀書的熱情,推動學習型社會、學習型組織、學習型家庭的建設,准備於今年在全國范圍內舉辦大型活動,讓全國公眾都知道「世界讀書日」。
英 國
當地的慶祝活動可說是搞得最全面,他們更把閱讀日提早到3月6日舉行,單是學校、圖書館、書店所舉辦的慶祝活動便已超過1,000項,例如故事人物模仿大賽、午間故事時間、各類型的書展等。今年閱讀日的官方網站更在網上舉辦作家講座/交流會,以及播放與閱讀有關的節目。 當地有關機構更向小朋友發出面值1鎊的圖書日代用券(World Book Day Book Token),讓他們到圖書日成員書店換購一本喜歡的書。主辦單位特別為世界圖書日出版6本新書;又設下好書名單,不單向小朋友推薦25本有趣讀物,更提供一系列的活動建議,使教師可作為教學參考。
加泰隆尼亞
當地有一個傳統,每到4月23日那段期間,當地便會舉辦許多大大小小的書展,街上也會有許多攤檔,十分熱鬧。讀者每購買一本書,都可獲得一枝玫瑰花,所以在世界閱讀日那天,你會看到很多人拿著玫瑰在街上走,就象是情人節一樣,十分有趣。
韓 國
發行「世界閱讀日」郵票,將推動閱讀和版權的訊息宣揚開去。當地今年會特別為「世界閱讀日」出版一本歷奇故事書,向小孩講解甚麼是版權,希望藉此提高年青一代對版權的認識。除此之外,當局也發行「世界閱讀日」郵票,將推動閱讀和版權的訊息宣揚開去。出版社在4月23日當天寄出35,000冊圖書,免費送給當地學校。舉辦慈善拍賣,15幅來自當地藝術家的作品的收益將用作推動青少年閱讀。此外,更有新書或舊書的捐贈活動。
日 本
東京政府頒布法令,指定4月23日為兒童閱讀日,並以培養兒童在語言、想像和敏感度各方面的能力,以助他們更深刻地「體驗人生」為長遠目標。2005年,日本讀賣新聞社對全國的讀書情況作了一次調查,結果如下:每天讀書1個小時的佔14%,讀書半個小時的佔19%,讀20分鍾的佔10%,讀10分鍾的佔9%,不讀書的佔27%。
法 國
2004年,24%的法國人讀了12本書,55%以上的人讀書1至12本。以人口計算,平均每人讀書11本。
以色列
2005年,日本讀賣新聞社對全國的讀書情況作了一次調查,結果如下:每天讀書1個小時的佔14%,讀書半個小時的佔19%,讀20分鍾的佔10%,讀10分鍾的佔9%,不讀書的佔27%。
『伍』 是誰發明的讀書~……
人類發明的... 讀書雖然很累,但是是必經的過程,要不然,小學都沒讀,什麼都不會~出來有什麼用~
『陸』 中國現代發明家有哪些
中國的發明家有:
1、錢學森
錢學森1911年12月11在上海出生,是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2、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生於北京,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
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 2018年9月8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獲評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
3、鄧稼先
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在讀書求學期間,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後,他曾秘密參加抗日聚會。
後在父親鄧以蟄的安排下,他隨大姐去往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他就毅然回國。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4、王大珩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生於日本東京。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原名譽所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著名光學家,中國近代光學工程的重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傑出的戰略科學家、教育家,被譽為中國光學之父。
5、屠呦呦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葯學系生葯專業學習。 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
畢業後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期間前後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
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葯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
『柒』 發明家的故事
一、水蒸氣的啟示
在火車出現之前,人們在陸地上的運輸和旅行,主要是靠人和其他動物進行的。但是不論是人還是其他動物,都有同樣的缺點:速度緩慢,易受天氣變化影響,需要中途休息和補充食物。那麼,能不能製造一種機器來代替人和其他動物進行運輸和旅行呢?被譽為「火車之父」的英國蒸汽機車發明家史蒂芬孫把這個設想變成了現實。
勤奮造就偉大的發明家1781年6月9日,史蒂芬孫出生於英國一個貧苦的礦工家庭。他的父親是煤礦里一個看管蒸汽機的司爐工,母親是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全家8口人,主要靠父親微薄的收入來維持生活,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史蒂芬孫上不起學,8歲那年,他就去給人家放牛了。
除了替人家放牛之外,史蒂芬孫還有一項工作就是給在煤礦工作的父親送飯。每次來到父親工作的鍋爐房,他都會被那些不停轉動著的機器迷住,他總是出神地看著鍋爐中熊熊燃燒的烈火,忘情地聽著機器隆隆轉動的聲音。
他很想弄明白:它們為什麼可以自動轉起來,而且力量會這么大?他想,自己長大以後,要是也能像父親那樣當一個司爐工,操縱巨大的蒸汽機幹活,那該多好!放牛的時候,他就常用泥巴來做自己想像中的蒸汽機,鍋爐、汽缸、飛輪等各種各樣的部件都有。
14歲那年,史蒂芬孫真的當上了一名見習司爐工,負責給蒸汽機添煤、加油和擦拭機器零件。看著機器在自己的操作下飛快地轉動,他高興極了。但是時間久了,他覺得只是看著機器轉動不過癮。他開始在心裡琢磨起來:這機器是怎麼轉動起來的?它的內部結構是什麼樣的。
有一天,別人都下班回家了,史蒂芬孫一個人偷偷地把蒸汽機拆開了,他把所有的零件都仔細觀察了一遍。但拆散容易裝配難,他忙乎了好半天,才勉強把蒸汽機重新安裝好。回家的路上,他老是提心吊膽,擔心蒸汽機第二天轉動不了。
誰知道第二天一發動,那台蒸汽機比平時轉得還要好。這次成功拆裝之後,他的膽子也大多了,以後就經常這樣拆了又裝,裝了又拆,把那台蒸汽機的各個零件都摸了個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史蒂芬孫多麼渴望自己也能造出一台機器。
他模仿著拆裝過的那台蒸汽機,試著畫了一張草圖送給煤礦的工程師看。工程師看後,高興地拍著他的肩膀說:「好啊,有志氣的孩子,希望你多讀書,多掌握科學知識,將來發明一台比蒸汽機更好的機器!」可是,史蒂芬孫從小沒有進過學校門,怎麼讀得懂高深的理論書籍呢?
17歲的小學生沒有文化知識,就很難搞出發明創造。於是,17歲的史蒂芬孫第一次走進了學校,他要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讀起。史蒂芬孫每天晚上都和七八歲的兒童坐在一起上課。他像羊群里的駱駝,雞群里的仙鶴那麼突出。
「嘻嘻,傻大個!」「嘿嘿,笨蛋!」教室外面常常會傳來這樣的譏笑聲。小學里的許多學生都譏笑這位「大學生」並沒有在念大學,卻是在念小學。
然而,史蒂芬孫不怕羞,不怕譏笑,他毫不介意,只顧埋頭苦讀。史蒂芬孫白天要到礦上上班,為了多掙些錢養家糊口,休息時間他還要替人家修理鍾表、擦皮鞋,每天累得筋疲力盡。可是到了晚上,史蒂芬孫總是第一個進教室,專心聽講,埋頭學習。放學以後,別人都睡了,他還在昏暗的燈光下復習功課、做作業。由於他勤奮好學,刻苦用功,很快就掌握了許多科學知識。
1803年,史蒂芬孫被提升為煤礦的機械修理工。1810年的一天,礦上的一台運煤車突然出了故障,許多機械師都找不出毛病在什麼地方。史蒂芬孫看了一會兒,就對總工程師說:「讓我試試吧。」那些機械師都不相信他,認為一個「毛頭小子」怎能把機器修好呢,但史蒂芬孫很快就把運煤車修好了。煤礦經理知道這件事後,馬上把史蒂芬孫提升為機械師。
史蒂芬孫在煤礦工作時,每天看到運煤工人總是用力地把煤從礦井裡一點點地背出來,工作非常辛苦,就萌發了一個偉大的念頭:他要製造一輛既可以運很多煤又跑得很快的蒸汽機車。於是他就埋頭設計起這樣的機車來。
1814年,史蒂芬孫造出了一台名叫「半統靴號」的火車頭。當他駕駛這個火車頭,在煤礦進行試車表演時,很多人都嘲笑這輛只能拖30噸貨物,每小時只能走六七公里,樣子像笨鴨子一樣丑,走起路來像地震一樣響的破車。
還有一些不懷好意的人竟然到處造謠,說:火車的聲音很響,這會使牛受驚,不敢吃草,從而牛奶就沒有了;雞鴨受驚,從而蛋就沒有了;而且火車的煙筒里會放出毒氣,將殺絕飛鳥;火星四濺,將釀成火災;倘若鍋爐爆炸,後果更是不堪設想,乘客將遭斷手摺骨之痛。
一些原來贊成火車試驗的官員,聽到這些謠言也開始極力反對,並且非常肯定地說用蒸汽機車做交通工具是根本不可能的。面對技術上的困難和這些謠言帶來的壓力,史蒂芬孫並沒有像另外一些也在發明火車的人那樣灰心喪氣,止步不前。他始終相信自己發明的火車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幫助,因此鼓足勇氣,總結經驗,決心繼續研究和改進火車。
1825年9月27日,天還沒有大亮,居住在英國斯多林克頓的許多男女老少就紛紛起床了。他們有的步行,有的騎馬,向同一個地方趕去。他們去干什麼呢?原來,史蒂芬孫要在那裡舉行一次試車表演。正當機車緩緩啟動時,一個青年騎馬疾馳而來,他大聲叫喊著要與史蒂芬孫的火車比試比試。於是,火車和馬開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比賽。
一開始,只見火車緩慢行駛,而馬則狂奔不已。一會兒後,火車的安全閥升起來了,鼓風機嘶鳴著,騰起團團煙霧,車速逐漸加快,很快火車與馬並駕齊驅了。再過一會兒,火車毫無倦意,一往直前,馬卻漸漸累了。越往後,馬就越顯得力不從心,被火車甩得越來越遠。
這條飛奔的鋼鐵長龍,可載重90噸,乘客400人,最高時速24公里。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列火車——「旅行號」。
『捌』 學習幾年科研才能學會,愛迪生就是愛看書還愛學科研之後才成了發明家
生活處處是科學知識。認同樓主放棄看電視劇多看書和學習的做法,但是能不能成為像愛迪生那樣偉大的人,還是要根據個人情況。
『玖』 誰發明的讀書
倉頡,中國原始社會後期黃帝的助手。傳說他發明了文字,算不算呢
『拾』 我喜歡看書,喜歡發明創造研究,喜歡文雅生活,可是沒人在乎我。
分析一下。其實你未必是喜歡ta。因為,「喜歡」是比較地開心,有快樂地鍾情於對方。換來的感覺,應該是舒適的狀態。但,樓主目前你很壓抑,離 喜歡 還差很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