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鞭炮哪個朝代發明

鞭炮哪個朝代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23 19:14:07

⑴ 爆竹是什麼時候發明

中國是最早抄發明火 葯的國家,黑色火 葯在晚唐(9世紀末)時候正式出現。火 葯 是由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從戰國至漢初,帝王貴族們沉醉於神仙長生不老的幻想,驅使一些方士道士煉「仙丹」,在煉制過程中逐漸發明了火 葯的配方。

其實是在唐朝晚期才正式發明的火 葯,而在漢末,尤其是在三國演義的評書中,常會出現「某某方向突然一聲炮響,殺出一隊人馬來」,這里的炮其實不是爆竹,更不是大炮而是一種瓦製作的鼓。
【炮土之鼓】瓦制的鼓。《周禮·秋官·壺琢氏》:「掌除水蟲,以炮土之鼓毆之,以焚石投之。」 鄭玄 註:「炮土之鼓,瓦鼓也。」

⑵ 鞭炮是什麼時間發明的,

鞭炮第一個是誰發明的估計誰也說不清了 因為不是"偉大"的發明 不過火葯的發明到實有完整的記載
火葯的發明是我國文化史上的偉大發明之一。它的起源和煉丹術,本草學有著密切的關系。中國古代黑火葯是硝石、硫黃、木炭以及輔料砷化合物、油脂等粉未狀均勻混和物,這些成分都是中國煉丹家的常用配料.把這種混和物叫做葯,也揭示著它和祖國醫學的淵源關系。
中國火葯史的研究,首先由 進行了開創性工作(1) ,他揭示了唐代煉丹家的原火葯配方的意義,又研究了五代、宋、元的火葯和火器,特別是有說服力地論證了中國的火葯先 傳入阿拉伯國家再傳入歐洲,這正是中國煉丹術西傳的路線,也是國瓷器和造紙術的西傳類似的。中國歷史上的重大發明,為世界文化作出了貢獻。
自 五十年代初期的研究起,關於火葯的研究歷三十年一直保持著這個認識程度。王奎克、朱晟、鄭同、袁書玉[2] 在探討葛洪《抱朴子內篇 》中以硝石、松脂、豬大腸、雄黃共煉可以製取單質砷的實驗中發現:共煉過程在350 ~400℃起火爆炸,溫度是關鍵(也就是中國煉丹術家經常強調的「火候」之一)。因此原火葯起源可以上溯到公元四世紀,《抱朴子內篇·仙葯》應是原火葯成分最早記錄。王氏等的研究是火葯史研究的一個新階段。
火葯之所以成為火葯,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硝石(硝酸鉀)的引入。據唐·李 等《太平御覽》,公元前六世紀的「范子計然曰:消石出隴道」 ,以及「石硫黃出漢中」。可見中國使用硝石和硫黃是很早的。
一種看法認為,地名「隴道」「漢中」不見於秦以前。那麼《史記·扁鵲公列傳》,漢·劉向《列仙傳》,推測年代部分為漢代的 《三十六水法》都提到了硝石;漢代使用硝石,更有依據。《淮南子·天文訓》說:「日夏至而流黃譯」,《說文》有「留黃」出產之記載等,《神農本草經》中硝和硫黃分別為上品和中品葯。
東漢《周易參同契》說:「挺除武都,八石棄捐」,「鼓鑄五石、銅,以之為輔樞……千舉必萬敗」,都說明包括硝石在內的五石或八石[3] ,由於其強氧化性使火法反應進行激烈,在當時還沒有很好地馴服它、掌握它。「挺除武都」,尤其值得注意,說明當時已經有人試煉了武都雄黃[4] ,和八石之一的硝石,大概沒有成功,至少對《參同契》作者是這樣。
由二世紀的魏伯陽到四世紀的葛洪,煉丹術方興來艾,煉丹著作由"火記六百篇」(《參同契》)到「披涉篇卷,以千計矣」"(《 抱朴子內篇·金丹》)。這一段時間內,可能有許多煉丹家在進行八石煉雄的試驗[5] 。硝石煉雄黃,應該得到氧化砷。葛洪記載的三物煉雄黃的成功之例,引入了松脂、豬大腸等有機物,可使氧化砷還原為砷單質.。但仍然要控制溫度,超過一定溫度,就起火爆炸。古代沒有溫度計,必定有超過的時候,也就是制煉單質砷有成功,也有「失敗」的時候,後一情況正是原火葯產生的萌芽。後來火葯成分也是積極利用這一實驗現象的結果。也可以從兩個方面得到參證:
(1)早期軍事火葯的配方,多以硝石、三黃(雄黃、雌黃、硫黃)、松脂(香)和各種油脂為主。如宋代《武經總要》和明代 火龍經》的火葯方,都是如此。
(2)中國煉丹術西傳和中國火葯的西傳是有聯系的。阿拉伯和西歐煉丹術很多具體操作和使用葯品與中國煉丹術相同。曾被歸屬首先發現砷的馬格努斯,恰恰也是常常被歸屬發現火葯之人(另一著名被歸屬者是羅哲爾·培根)。葛洪之三物煉雄黃由於溫度不同而有制砷和火葯性質之別,集兩種功能於一配方之中,馬格努斯曾做過砷和火葯實驗和記述,也不應純屬偶然。由葛洪經過中、阿(拉伯)許多煉丹家之手而到馬格努斯,本來是有淵源關系的。
由於硝石、硫黃、雄黃的揮發和易燃性和毒性以及某種合煉易於起火爆炸性質,因此常要在煉丹過程中進行「伏火」這一步驟。唐宋煉丹著作中著火和「伏火」 的記載,也是原火葯成分擬定的歷史過程的重要環節。
託名晉代鄭思遠,可能為中唐著作的《真元妙道要略》,記載了原火葯成分的劇烈燃燒和爆炸的性質,並提出了「伏火」的必要性:
「有以雄黃、硫黃合硝石並蜜燒之,焰起,燒手面及燼屋舍者。」蜜中含糖類,加熱後灰化,與硫黃、硝石、雄黃(?),火葯成分均備,故燃燒劇烈,使煉丹家被的傷,甚至燒毀他們的實驗室。
總結多次失火事故,得出:「石硫黃宜服養諸葯。硝石宜佐諸葯,多則敗葯,生者不可合三黃等燒,立見禍事。
因諸成分合煉易起火,故提出「伏火」的要求:「硝石伏火了,赤炭火上
試,成油,入火不動者,即伏矣。若瓶內燒成汁者,即未可知生熟何為〔二字誤乙〕耳,蓋緣硝石戀櫃,火炭上試之。不伏者才入炭上,即便成焰。」可見伏火後的「硝石」,不再有劇烈的氧化性和燃燒性。
《諸家神品丹法》卷五的「伏火硫黃法」,不是避開包含原火葯成分的諸葯在一起煉,而恰恰通過合煉來達到「伏火」目的,只是加葯次序不同,操作謹慎,予有防護而已. 原文是:
「伏火硫黃法
硫黃、硝石各二兩,今研。右用銷銀鍋,或砂罐子,人上件葯在內。掘一地坑,放鍋子在坑內,與地平,四面卻以土填實。將皂角子不蛀者三個,燒令存性,以鈐逐個入之。候出盡焰,即就口上著生熟炭三斤簇煅之,候炭消三分之一,即去余火,不用冷,取之,即伏火矣。」
「燒令有性』』是中葯傳統飽炙法之一,是中溫炭化而不是高溫炭化,炭化程度也不完全,還含沸點較高即「油性」較大的有機物質。此法只混合硫黃和硝酸鉀,把炭化的皂角子點著,引起整個混合物燃燒,最後以較多量的炭繼續加熱燃燒。
唐元和三年(808年)清虛子編的《鉛汞甲庚至寶集成》卷二那一部分有:
「伏火礬法:硫二兩、硝二兩,馬兜鈴二錢半。右為末,拌勻。掘坑,入葯於罐內,與地平。將熟火一塊,彈子大,下放裡面,煙漸漸起,以濕紙四、五重蓋,用方磚兩片捺,以土冢之,候冷取出,其硫黃住,每白礬三兩,入伏火硫黃二兩,為末,大甘鍋一個,以葯在內,成汁,傾石器中,其色如玉也。」
二種丹法相同成相似則可能有傳授關系。此法同樣採用了硝硫各二兩,只把三個皂角子換成三錢五分馬兜鈴。「鈐」〔鉗]演變為「馬兜玲」(中國煉丹術往往如此)。重要的是《諸家神品丹法》不敢於把含碳物質直接與硫硝混合,這里卻可以混合了,而以「彈子大」的赤炭引火,也比「燒令存性」後的皂角子大。因此這是對劇烈反應的控制,是一種進步。但本法用炭較前法為少。本法目的在於以「伏火硫黃」再處理白礬成「伏火礬」(如配方標題)
總之,從《真元妙道要略》之不能控制原火葯之燃燒而戒用,到《諸家神品丹法》伏火硫黃法,再到《鉛汞甲庚至寶集成》伏火礬法,已經接近早早期火葯配方成分,只是目的不同,操作不同,如改為利用其劇烈燃燒和爆炸性質則演變成早期火葯。
練丹書的年代難於考證,因可做本證的材料太少。《真元妙道要略》准確問世時間即是如此。《諸家神品丹法》為宋代孟要甫輯錄,但收載內容從晉代《抱朴子內篇》和著名孫思邈的《太清丹經要決》以及大量今佚的煉丹書及配方。其中「伏火硫黃法」應為無名氏配方。 早年當作《孫真人丹經》配方引用,顯系疏誤;已經李約瑟[6] ,郭正誼[7] ,王奎克等[8] 指出。但結合以上三種引文內容,從問題、要求 、任務的提出,到確定了伏火硫黃法,到伏火硫黃更有控制並把產物再運用於「伏火礬」,這個邏輯順序(歷史順序與之一致)還是可以成立的。
煉丹家把火葯配方獻給軍事家。公元904年(唐天佑元年),鄭 用「飛火」攻豫章,975年(宋開寶元年)宋滅南唐用 「火炮」 、「火箭」 。宋敏求(1019—1079)在《東京記》里說,京城開封有制火葯工場,叫「火葯窯子作」。以後就更大規模用於軍事。
曾公亮(998~1078)等編《武經總要》記載三種火葯配方:

焰硝(%) 硫黃(%) 炭未(%)松脂 其 他 配 方
毒葯煙 30 15 5 竹茹,麻茹,小油,桐油,瀝青,黃脂,巴豆,砒霜,狼毒,草鳥頭
蒺藜火 40 20 5 至黃脂同上,乾漆
大 40 14 14 至黃脂同上,(無小油),乾漆,砒黃,黃丹,定粉,濃油
明代茅元儀《武備志》(1621年)說,以硝石5斤,硫黃1斤,茄桿灰1斤,配成火葯。其組成比例硝石約佔71.4%,它是一種爆破用的火葯配方(近代標准配方,硝石佔71.4%)
《武備志》卷一百二十八「軍資乘·火·火器圖說七·十八」原文如下:
「制火葯方
制火葯,每料用硝五斤,黃一斤,茄桿灰一斤。以上硝、黃、灰共七斤,分作三槽,定碾五千五百遭,出槽。每葯三斤,用好燒酒一斤,成泥,仍下槽內,再碾百遭,出槽。拌成粒,如黃米大,或綠豆大,須入人手心然之不覺熱,方可。尋常用葯一斤,此葯止用半斤,因葯力大迅,不可多用。如無茄灰,柳條亦可,去皮去節,南方如無柳、前,杉、槁俱可。」其時代先進性,已不釋自明。
從《周易參同契》的「挺除武都,八石棄捐」到葛洪的「三物煉之(雄黃)」,由反應難控制到得到單質砷,是第一回合(否定肯定),從三物煉雄黃成分的易燃易爆和(真元妙道要略)記載之「燒手面及燼屋舍」、「立見禍事」,到《諸家神品丹法》的伏火硫黃法,再由原火葯成分已具備而已能控制到《鉛汞甲庚至寶巢成》繼續提高控制能力,是第二個回 合;這種硫、硝、炭具備而有破壞力,到軍事家手裡成為攻城克敵的得心應手的工具,
到《武備志》製法趨於成熟,完成了人類文化史上的一大發明,是第三個回合。前後歷時一千五百餘年,是人類認識由低到高,由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發展史的,一個側面(恩格斯論述化學能到熱能的利用幾個階段;以及對原子能的利用,莫不如此)。它正是中國化學史上的光輝篇頁。

⑶ 煙花爆竹起源哪個朝代

煙花爆竹起源於唐朝,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其發明及發展與火葯技術的使用息息相關。煙花爆竹相傳是由唐朝一個叫李畋的人發明的,他利用火葯、紙筒等材料製作爆竹,目的是產生巨大聲響以驅鬼辟邪。發展到宋朝,燃放煙花爆竹已成為一項廣泛的娛樂活動。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婚嫁、建房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


拓展資料

李畋,唐初生於江西上栗與湖南瀏陽相鄰的麻石街上,被後人尊稱為花炮的始祖。唐《異聞錄》記載,「李畋居中,鄰人仲叟家為山魈所祟,畋命旦夕於庭中用竹著火中,鬼乃驚循,至曉,寂然安貼。」 據傳,李畋是個獵人,他曾向當時的煉丹家、葯王孫思邈學習過火葯的使用技術。

「葯王孫思邈曾經在瀏陽隱居,還留下了不少傳說和遺跡,像孫隱山、洗葯井、洗葯橋等。」瀏陽花炮燃放專家李心谷介紹了一些民間傳說,據稱,當時孫思邈隱居在瀏陽孫隱山,在洗葯井洗葯煉丹。李畋前去尋求幫助,孫思邈給了他一包火葯,並告訴他,把火葯裝在一節一節的小竹筒里,點燃後即可爆裂,發出巨響。李畋回家後,按照孫思邈的方法實驗果真如是。歷史上最早的爆竹就此誕生。

可是,竹筒製作的爆竹雖然響亮,但危險性大,極容易傷人。李畋希望加以改進,他苦思冥想,通過不斷地實驗,終於成功地採用紙筒來包裹火葯——兩頭用泥巴封好,一頭插上點火線。這樣,真正實用的爆竹就產生了。

⑷ 最早的爆竹始於哪個朝代

爆竹源於我國先秦時期,早先是古人在焚竹之時,由「劈啪」聲響而命名,後來唐宋時代火葯的發明和使用促進了爆竹的進步。

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時寫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稱之為「紙炮」、「響炮」。如果把許多單個的爆竹聯結成串,則叫作「鞭炮」、「響鞭」、「鞭」。古人放爆竹是為了驅逐瘟神疫鬼,驅邪辟凶。現如今,民間稱之為「爆仗」 「花鞭」或「響鞭」等。

先秦時期已存在的「爆祭」,是燃燒柴火以「敬神驅邪」的一種宗教行為。《周禮·春官》篇所記載的「九祭」中的第三祭,即是「爆(炮)祭」。「爆」,其實就是燒,但其與一般燒火不同的是燃燒時要發出聲響。這是先秦時期流行的一種「用火」方式,《詩經·小雅》中的《瓠葉》詩即稱,「有兔斯首,炮之燔之」。
竹子在燃燒時,因受熱會猛然炸裂而發出很大的響聲,最能達到「爆」的效果,所以竹子成了當時最受歡迎的一種燃料,故「爆竹」流行開來。宋代,爆竹又衍變成了「燎竹」,宋代文人袁文的《瓮牖閑評》書中有「歲旦燎竹於庭」的記載。其對「燎竹」的注釋是:「燎竹者,爆竹也。」
在西漢辭賦家東方朔撰寫的《神異經》中有這樣一種說法:「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長尺余,袒身,捕蝦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嘗以竹著火中,爆烞而出,臊皆驚憚。犯之令人寒熱。」這里所說的「山臊」是一種模樣怕人的猴科靈長類動物,又名「山魈」,如今在非洲仍然常見。或許是山臊身上帶有傳染性極強的病毒,「犯之則令人寒熱」,人接觸山臊後即生病,所以古人視之如妖魔鬼怪,傳說中怪獸「年」即是它的化身之一,故古人「爆竹」以驅之。
《神異經》是部志怪小說,盡管對其作者尚有爭議,但該書成書當不晚於六朝。這說明至遲在六朝時期,古人仍通過爆竹驅魅辟邪,並已移植於過年風俗中。從民俗史料所記來看,南朝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也曾記載了當時的過年風俗:正月初一天蒙蒙亮的雞鳴時分,人們便起來,「先於庭前爆竹,以劈山臊惡鬼。」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意思是說,人們在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燒,竹子在火中的爆裂聲能夠趕走怪獸惡鬼。 唐初,有人將硝石裝入竹筒中燃放,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
自從火葯出現,人們將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
過年燃放爆竹,唐代開始盛行。唐詩中爆竹有許多描述:「亂騎殘爆竹,爭唾小旋風」(元稹《生春二十首》)、「桃枝堪辟惡,爆竹好驚眠」(張說《岳州守歲二首》)、「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就聚爆竿仄」(於鵠《早春》)。
過年燃放爆竹之風到宋代更為普遍,宋代文人所記比唐代更加豐富:「城中爆竹已殘更,朔吹翻江意未平」(陳與義《除夜二首》)、「爆竹一聲鄉夢破,殘燈永夜客愁新」(黃公度《乙亥歲除漁梁村》……當然,最著名的還是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其中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成了過年時最流行的名句。到了宋代,中國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葯編成串做成「編炮」(鞭炮)。
然而,這時廣泛流行的爆竹並不是用火葯製成的,而是當時流行的一種「燎竹」風俗,即燒真竹子,又叫爆竿。現代鄉村仍能看到的燒「歲火」現象,便是此遺俗,歲火越旺越吉祥。
明清兩代,爆竹的種類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時間已不限於大年初一清晨,除夕夜即開始,子夜零時達到高潮,俗稱「迎神」。這時,無論貧富貴賤均要放爆竹。

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從除夕至立春,爆竹聲聲,不絕於耳。
用火葯為原料的爆竹,出現於北宋末期。但那時使用火葯的爆竹叫「爆仗」,與軍事行為有關聯。據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七)「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條,此叫法源於軍中一種儀仗形式的表演,「出場凡五七對,或以槍對牌,劍對牌之類」。表演開始的號令,叫「爆仗」,「忽作一聲如霹靂, 謂之『爆仗』」。
這種「爆仗」即是現代爆竹的雛形,如果不用火葯當原料,是不可能有「霹靂」那樣怕人聲響的。因燃放時聲響如炮,時人又稱之為「炮仗」。
用火葯引燃的爆竹,到南宋時已很流行了。南宋人施宿於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編撰、陸游作序的《會稽志》記載,「除夕爆竹相聞,亦或以硫黃作爆葯,聲尤震厲,謂之『爆仗』。」
宋末元初,爆竹已成時人過年時必備的「年貨」,燃放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周密的《武林舊事》「歲除」條稱,「至於爆仗,有為果子人物等類不一。而殿司所進屏風,外畫鍾馗捕鬼之類。而內藏葯線,一爇連百餘不絕。簫鼓迎春。」「一爇連百餘不絕」,就是將單一爆竹編連接在一起,這種放法,時人俗稱為「編炮」,與現代燃放方式已無區別。因炸時如舞長鞭般響震,又被叫做「鞭炮」。《武林舊事》中這段記載最重要的地方,不是燃放方式,而是引燃爆竹的方式,開始使用「葯線」了。
宋代使用火葯的爆竹,一般用紙裹成的紙筒和麻莖裝火葯。這種爆竹危險性降低,燃放較為安全,又叫「紙炮」,是孩子們過年時最喜歡燃放的鞭炮,南宋王銍《雜纂續》中「小兒放紙炮」一語說的就是這種現象,並誕生了一條歇後語:「小兒放紙炮–又愛又怕」。在發明鞭炮的同時,宋代還出現了煙花(煙火)。
也是從宋代起,中國的「爆竹文化」豐富了起來,燃放更講究,民俗目的更明確。

⑸ 鞭炮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鞭炮起源於古代的爆竹。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時寫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稱之為「紙炮」、「響炮」。如果把許多單個的爆竹聯結成串,則叫作「鞭炮」、「響鞭」、「鞭」。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意思是說,人們在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燒,竹子在火中的爆裂聲能夠趕走怪獸惡鬼。

唐初,有人將硝石裝入竹筒中燃放,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葯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唐代稱爆竹為「爆竿」。來鵠《早春詩》中有「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句中的「爆竿」即指「爆竹」。

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葯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明清兩代,爆竹的種類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時間已不限於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開始,子夜零時達到高潮,俗稱「迎神」。這時,無論貧貴賤均要放爆竹,李家瑞《北平風俗類征》引《壺天錄》說:

「京師人煙稠密,甲於天下,富家鄣購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貧家即謀食維艱,索逋孔丞,亦必爆響數聲,香焚一柱,除早年之瑣瑣,卜來歲之蒸蒸,此習沿類然也。」 清朝謝文翹《教門新年詞》中的:「通宵爆竹一聲聲,煙火由來盛帝京,寶炬銀花喧夜半,六街歌管樂昇平。」反映了當時北京燃放鞭炮的情景。

⑹ 鞭炮是誰發明的

由於歷史久遠,鞭炮的發明者已無法考證,只知道鞭炮發明於北宋時期。

古時,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葯。有人將火葯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從而代替了用火燒竹子的古老習俗。北宋時,中國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葯的燃放物,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炮仗」,後又改為「鞭炮」。

在火葯發明之前,只有「鞭」,沒有「炮」。人們甩鞭子,鞭子的尾部發出「啪」的聲響,這種動作作為一種禮儀長期存在於中國歷史中;火葯發明以後,製作的「火葯爆竹」,有些「火葯爆竹」的聲音與鞭子甩動的聲音類似,所以就出現了「鞭炮」的說法。

(6)鞭炮哪個朝代發明擴展閱讀:

關於鞭炮的傳說:

孫隱崖和煉丹台中國隋末唐初,出了個著名的煉丹家和醫葯家孫思邈。孫思邈才學超群,不但醫術高明,而且煉丹技藝清湛,多次拒絕朝廷的賜封。據傳,孫思邈為了專心專意煉丹和行醫,先隱居在太行山的深山老林中,後又迢迢數千里南下避隱到湘東山區,最後在瀏陽定居下來。

在瀏陽縣城的東門外,沿河而上,有一條小河與瀏陽河相匯,在山嶺的樹林叢中,有一個岩洞,傳說,孫思邈就隱居在這里。後人為了紀念這位著名的醫葯家和煉丹家,就把這個岩洞叫孫隱崖。孫思邈在這個崖洞中隱棲下來後,經常到瀏陽縣城動邊30公里外盛產硫磺礦的七寶山採挖硫磺,把採挖回的硫磺,加上硝石和木炭等物料,裝入丹爐,日夜煉制。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孫思邈終於煉制出了火葯,成為煙花、鞭炮的奠定人。人們為了銘記孫思邈對煙花、鞭炮的偉大貢獻,將他煉丹的地方尊稱為煉丹台,洗葯的井和泉分別尊稱為洗葯井和洗葯泉。

歷史的巨輪已飛轉了一千多個年頭,但孫隱崖、煉丹台、洗葯井、洗葯泉仍保存完好,彷彿在悠悠地敘述著這古老的傳說,真令人古思飛揚。傳統的鞭炮製作過程分為三部分:炮身製作,火葯製作和引線製作。

⑺ 鞭炮什麼時候發明的

鞭炮的由來 無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結婚嫁娶,進學升遷,以至大廈落成、商店版開張等等,只要為了表示喜慶,人權們都習慣放鞭炮來慶祝。 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當時沒有火葯,沒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一支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出爆破之聲。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葯。有人將火葯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使得火燒竹子這一古老習俗發生了根本變化。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葯的燃放物,還有丹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後又改為「鞭炮」。
記得採納啊

⑻ 春節放鞭炮從哪個朝代開始

《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這段記載說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種驅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習俗從一開始就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實,這完全是由古人的誤解所致。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然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人們為了對付這種動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里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它是可以令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驅逐瘟邪,才可得到吉利平安。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里,點燃後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裡的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葯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葯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

⑼ 鞭炮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鞭炮的由來

無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結婚嫁娶,進學升遷,以至大廈落成、商店開張等等,只要為了表示喜慶,人們都習慣放鞭炮來慶祝。

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當時沒有火葯,沒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一支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出爆破之聲。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葯。有人將火葯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使得火燒竹子這一古老習俗發生了根本變化。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葯的燃放物,還有丹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後又改為「鞭炮」。

⑽ 鞭炮是哪個年代發明的

鞭炮的歷史 鞭炮起源於古代的爆竹。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時寫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稱之為「紙炮」、「響炮」。如果把許多單個的爆竹聯結成串,則叫作「鞭炮」、「響鞭」、「鞭」。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意思是說,人們在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燒,竹子在火中的爆裂聲能夠趕走怪獸惡鬼。 唐初,有人將硝石裝入竹筒中燃放,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葯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唐代稱爆竹為「爆竿」。來鵠《早春詩》中有「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句中的「爆竿」即指「爆竹」。 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葯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明清兩代,爆竹的種類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時間已不限於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開始,子夜零時達到高潮,俗稱「迎神」。這時,無論貧貴賤均要放爆竹,李家瑞《北平風俗類征》引《壺天錄》說: 「京師人煙稠密,甲於天下,富家鄣購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貧家即謀食維艱,索逋孔丞,亦必爆響數聲,香焚一柱,除早年之瑣瑣,卜來歲之蒸蒸,此習沿類然也。」 清朝謝文翹《教門新年詞》中的:「通宵爆竹一聲聲,煙火由來盛帝京,寶炬銀花喧夜半,六街歌管樂昇平。」反映了當時北京燃放鞭炮的情景。 爆竹的品種相當豐富,最為普遍的是「單響」、「雙響」和「鞭」三大類。大個的單響爆竹也叫「麻雷子」,雙響也叫「二踢腳」。雙響爆竹的紙筒內分兩層安放火葯,下層火葯的作用是將爆竹送上天空,上層火葯凌空爆響。在雙響的基礎上,又研製成多響爆竹,清朝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說:「花炮棚子製造各色煙火,競巧爭奇,有盒子花盆,飛天十響。」飛天十響今已演變為「閃光雷」——一長紙筒,內裝若干葯彈,點燃後依次射出葯彈,凌空爆炸,並伴有銀白閃光,故名閃光雷。因其火力強硬,易傷人。故自1987年春節始在全國各大、中城市均禁止燃放閃光雷。 鞭炮的名目也很多。鋼鞭——用牛皮紙密裹火葯,爆響時聲音清脆響亮如鋼鐵。鋼鞭一響為一頭,「霸王鞭」可多至萬頭。在一掛鞭中定點加入特殊爆竹則稱「節鞭」,通常是十響夾帶一個麻雷子。燃放時即可出現響聲節奏。南方城鎮流行用彩紙裹葯的「花鞭」,燃放時被火葯崩碎的彩紙紛紛飄落,十分好看。如用粉紅色紙裹葯即名「遍地桃花」,用淡黃色紙則稱「落英繽紛」,用金黃色則名「灑金鞭

閱讀全文

與鞭炮哪個朝代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海信濮塘 瀏覽:376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