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莫言的作品從來不脫離我國實際的鄉土情況
因為莫言深入農村 了解農村發生的事情 大家都很喜歡他的為人和她的行為
⑵ 《講故事的人中》莫言提到的文學創造理念有那些
《講故事的人中》莫言提到的文學創造的理念是:文學來源於現實生活、民間藝術可以升華為文學藝術、紀實文學,通過人物的刻畫,讓觀眾既深刻。
北京時間2012年12月8日凌晨,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莫言身著胸前刺綉著「莫言」兩字紅色篆刻圖案的深色中山裝,面對著200多名中外聽眾,在瑞典學院發表文學演講,主題為「講故事的人」。
演講結束後,嘉賓都被莫言的故事感動,聽眾集體起立鼓掌長達一分鍾。外媒評價其講演簡簡單單,卻透徹心扉。
(2)莫言的語言創造與鄉土情結百度文庫擴展閱讀:
在《講故事的人》中的多篇演講里,莫言常常從自己的故鄉——山東高密東北鄉講起他是如何走上文學道路的,他在高密農村度過了童年和青年時期,這片土地培育了他的文學創作靈感,更是他多數小說的創作素材來源。
莫言演講開始前說:「瑞典文學院常務秘書的夫人生了一個小女孩兒,這是一個美麗故事的開端。」對新生命誕生的祝賀開啟了莫言此次文學講座的內容。
在長久熱烈的掌聲中,莫言結束了與自己創作有淵源的事與人的故事。結束時,莫言再一次向鼓掌的聽眾深深鞠躬,表達謝意。演講結束後,嘉賓都被莫言的故事感動,聽眾集體起立鼓掌長達一分鍾。
⑶ 莫言的代表作品和其主要內容。
1、《透明的紅蘿卜》
講述的是一個頂著大腦袋的黑孩 ,從小受繼母虐待, 因為沉默寡言,經常對著事物發呆 ,並對大自然有著超強的觸覺 、聽覺等奇異功能的故事。
2、《 紅高粱家族》
《紅高粱》以抗日戰爭及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高密東北鄉的民間生活為背景,主要通過"我的奶奶"戴鳳蓮以及"我的爺爺"余占鰲兩個人之間的故事,講述發生在山東的生命贊歌。
《紅高粱》主線是"爺爺"余占敖率領的武裝壓擊日軍,輔線是"爺爺"余占鰲和"我奶奶"戴鳳蓮之間的愛情故事。故事發生的主要地點是高密東北鄉,從民間的角度給讀者再現了抗日戰爭的年代,展現的是一種為生存而奮起反抗的暴力欲。
在對時代背景進行塑造時,莫言通過狂歡式的語言形式給讀者展現了抗日戰爭初期的時代情緒,既有壓抑、荒涼、凄楚、沉悶,又有歡樂、抗爭、激憤,在這種復雜的情緒下奏響時代的旋律,在沖突與糾結之間表達一種憂郁的悲劇感,
有動盪不安的社會給人民造成的禍患,有因為列強入侵帶給人民的毀滅性傷害。莫言竭盡全力的對幾乎所有的戰爭場面都進行了精心的雕刻,無論戰爭場面的大小,甚至人與野狗在吞噬屍體時的較量也用了極多的筆觸,展現了一幅幅屍橫遍野、血肉橫飛的血淋淋的畫面。
在這些血肉交匯之中,莫言描繪了一片紅如鮮血的紅高粱,整個世界都是血紅的。
3、《蛙》
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講述了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也反映出中國計劃生育的艱難歷程。該書秉承了作者鄉土文學的一貫風格,以細膩的筆觸、朴實的文字,落腳於中國社會的一隅。
4、《豐乳肥臀》
是莫言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小說熱情謳歌了生命最原初的創造者——母親的偉大、樸素與無私,生命的沿襲的無與倫比的重要意義。並且在這一幅生命的流程圖中,彌漫著歷史與戰爭的硝煙,真實,不帶任何偏見,再現了一段時期內的歷史。1997年《豐乳肥臀》奪得中國「大家文學獎」。
5、《生死疲勞》
《生死疲勞》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小說中敘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國農村這50年的歷史發展過程。圍繞著土地這個沉重的話題,闡釋了農民與土地的種種關系,並透過生死輪回的藝術圖像,展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農民的生活和他們頑強、樂觀、堅韌的精神。
⑷ 莫言的主要作品
莫言·生平簡介
莫言(男)(1956.2—)原名管謨業。山東高密人。小學五年級輟學後,回鄉務農近十年。197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81年開始創作,發表了《枯河》、《秋水》、《民間音樂》等作品,1985年以中篇小說《透明的紅蘿卜》(《中國作家》1985年2期)轟動文壇。1986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代表作還有《金發嬰兒》、《紅高粱》等。先後出版了中短篇小說集《透明的紅蘿卜》、《爆炸》、《紅高粱家族》等,長篇小說《天堂蒜苔之歌》、《十三步》、《豐乳肥臀》等。其中《紅高粱》獲1985—1986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他的早期作品注重表現細膩獨特的生命體驗,描寫童年記憶的鄉村瀾紓鐧攪俗勻揮敫芯醯鈉婷詈托場?985到1986年前後,受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影響,他開始文體實驗,構造獨特的主觀感覺世界,天馬行空般的敘述,陌生化的處理,塑造神秘超驗的對象世界,帶有明顯的「先鋒」色彩。1987年後又進入新的探索期。激情勃發,畫面五彩斑斕,語言無節制、誇誕等還是他不變的風格。
⑸ 莫言的文章
代表作:《檀香刑》《透明的紅蘿卜》《紅高粱》《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國》《食草家族》《豐乳肥臀》《紅
虛偽的教育
莫 言
博主按語:朋友發來莫言的一篇議論性文字,題目叫《虛偽的教育》,讀後震撼得如同進入虛空,不知此身為何物了。這樣精彩的文章,發表時我怎麼沒看到呢?近年一直關心國學和國民教育問題,卻不知莫言寫出了如此透徹見底的高明之見,實在慚愧之至。我的博客從未轉載過他人的文章,這次無法不破例將莫言的這篇至文推薦給大家。沒證得莫言的同意,如有失當,容後當面請罪則個。
不久前,由北京的幾家報刊牽頭,發起了一場對現行語文教育的聲討。說「聲討」似乎激烈了點,那就改成「討論」吧。這場討論,激起了很大的反響。很多可以說是義憤填膺的文章紛紛見諸報端,而且,據說這些文章已經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
我是一個沒有受過完整的學校教育的人。「文化大革命」時,因為家庭出身中農,也由於我敢於跟那些當了紅衛兵頭子的老師對抗,所以,小學還沒畢業就被趕出了校門。後來到了部隊,發表了一些文學作品後,才考進一所部隊藝術院校學習。我沒有進過一天中學課堂,對現在的中學語文教育,基本上不了解。我有一個正在讀中學的女兒,她經常來問我一些語文方面的問題。她可能以為當了作家的父親解答幾個中學語文方面的問題不成問題,但面對著她的問題,我從來沒給過她一個肯定的回答。我總是含含糊糊地談談我的看法,然後要她去問老師並且一定要以老師的說法為准。我的不自信是因為我沒按部就班地念中學,骨子裡深藏著自卑。但讀了那些受過完整教育、甚至正在教語文的人寫的文章,才知道他們的境遇與我差不多,心裡多多少少地得了一點安慰。
認真地讀了那些討論文章,又粗粗地翻看了女兒的語文課本,我感到,我們現在的語文教育,從教材的選定到教學的目的,已經形成了一個相當完整、自滿自足的體系,要徹底改變是不可能的。有的文章,對我們幾十年基本不變的教材提出批評,其實,教材僅僅是教育目的的產物,也就是說,有什麼樣的教育目的,就有什麼樣的教材。「文化大革命」前,我們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又紅又專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文化大革命」後,隨著政治形式的變化和發展,換了一些提法,但骨子裡還是老一套。而教育目的,不是幾個編審教材的書生能夠決定的。我看到了那個編教材的人吞吞吐吐地發言,知道他們有難言之隱。正因為國家的教育目的帶有如此強烈的政治色彩,所以也就只能編出這樣的教材。就是這樣的教材,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還給徹底地否定了,因為它還不夠「紅」,還不夠「無產階級」,那就只學《毛主席語錄》。我在小學學習五年,有兩年就是把一本大開本的《毛主席語錄》當了語文教材。「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又把「文化大革命」前的教材當成了好東西,幾乎全盤恢復。其實,「文化大革命」並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建國以來共產黨所犯錯誤長期積累後的必然爆發。共產黨「文革」前所犯的錯誤,在我們的語文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文革」後,共產黨在不斷地糾正「文革」前的錯誤,但我們的語文教材卻沒有跟著變化。於是也就出現了被許多人猛烈抨擊的現象:在不提階級斗爭多少年後,我們的語文教材中還有那麼多「革命」文章。文學界早就對統治了中國散文界幾十年的那種類型化散文提出了強烈的批評,這些虛假成性的文章早就沒人要讀,但我們的教材還把它們當成光輝的範文,硬逼著老師升虛火,強抒「無產階級」之情,硬逼著90年代的學生,去摹仿他們那種假大空的文體。也許,這些文章的作者,在寫這些文章時,抒發的確是他們當時的真實感情,但這些人現在活著的也不寫這樣的文章了,他們批評起共產黨的錯誤來,比我們這些所謂的「有問題」的作家還要刻薄,他們自己也未必承認,那些被選進了教材,教育了幾代中國人的文章,就是他們最好的文章。他們未必不對當年自己在「左」的思想指導下的創作進行反思。他們現在的創作也是充滿了「人情味」、充滿了「不健康的情調」的呀!這些最「革命」的作家早已變成了美麗的蝴蝶滿世界飛翔著傳播愛心,但我們還在強逼著孩子們學習他們那些咬牙切齒的文章。
長期以來,在我們國家裡,「人道主義」「人性」,都被打上了「資產階級」或是「小資產階級」的標簽,進一步發展就是談情色變,經常被引用的就是魯迅那句話,「賈府的焦大不會愛上林妹妹」,其實魯迅也不是焦大,他也不敢肯定地說焦大不會愛上林妹妹。共產黨進城以後,多少「焦大」改造了家庭,娶了成千上萬的「林妹妹」做老婆。但人們不敢面對現實,尤其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魯迅先生通過阿Q揭示了部分「國民性」,魯迅先生還用他那些匕首般的雜文,揭示了中國人的虛偽。這是更為普遍的「國民性」。因為虛偽,我們口是心非;因為虛偽,我們亦人亦鬼;因為虛偽,我們明明愛美人,卻把美人說成是洪水猛獸。更為可怕的是,長期的虛偽,形成了習慣,使我們把虛偽當成了誠實。我們明明滿口謊言,卻並不因為說謊而產生一點羞赧之心。這就來了,明明我的兒女公費留學後全都不回來了,我還是理直氣壯地批評那些不回來的留學生;明明我的兒女在國外過著好日子,我卻義正辭嚴地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腐朽性。明明我們知道教材里許多文章是假話空話,連文章的作者自己也不相信,但我們還是逼著孩子們當成真理來學習。明明我們每個人都有那種「病態」的「資產階級」感情,但我們卻硬要消滅學生頭腦中的這種感情。我們教材中的有些文章作者明明是表達了自己的「資產階級」感情,我們卻硬要給人家進行「無產階級」的解釋。
問題還是回到我們的教育目的上來吧,我們的語文教育最終要達到的目的,並不是要學生能夠用獨具特色的語言來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允許摹仿著教材上的光輝樣板抒發「無產階級」感情);我們要培養的是思想「健康」的接班人,並不需要感情細膩的「小資產階級」;我們恨不得讓後代都像一個模子里做出來的乖孩子,決不希望培養出在思想上敢於標新立異的「異類」。國家鼓勵人們在自然科學領域標新立異、發明創造,但似乎並不鼓勵人們在意識形態領域里標新立異,更不希望你發明創造。盡管國家有宗教政策,允許人們不相信馬克思主義而相信基督教、伊斯蘭教或是佛教,但在我們的學校里則決不允許有任何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存在。由此決定了我們的教材必然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由此決定了我們要通過語文教育達到政治教育的目的。於是,語文就變成了政治的工具;於是,我們的孩子們的作文,也就必然地成為鸚鵡學舌,千篇一律,抒發著同樣的「感情」,編造著同樣的故事。我讀過我女兒的從小學到高中的應試作文,幾乎看不出什麼變化。倒是她遵照她的中學老師的囑咐寫的那些對她的考試毫無用處的隨筆和日記,才多少顯示出了一些文學的才華與作為一個青春少女的真實感情。可見孩子們也知道,寫給黨和國家看的文章,必須說假話,抒假情,否則你就別想上大學。如果我們的這種教育方法真能把我們的後代培養成除了相信馬克思主義之外什麼都不相信的「紅色接班人」,那就這樣搞下去吧!但事實恰恰相反,孩子們在上學期間就看出了教育的虛偽,就被訓練出了不說「人話」的本領,更不必說離開學校進入復雜的社會之後。
仔細一想,我們的孩子用兩種筆調寫文章的現象,在某種意義上是繼承了傳統。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那些學子們,用一種筆調寫應試的八股文,用另一種筆調填詞賦詩寫小說。做八股文是正業,關繫到個人前程;填詞賦詩寫小說是副業,是野狐禪。《儒林外史》中魯編修家的小姐,發現自己的新婚夫婿只會寫詩根本不會寫八股文,氣得當場昏厥,可見不會寫八股文連漂亮的小姐也不愛。那時的文人,在文學方面有所成就的,大概有兩種情況:一是屢試不第,絕了科舉的望,於是就通過文學的方式來抒發心中的憤懣,譬如蒲松齡。二是科場得意後,但官場上不得意,被貶到天涯海角,但飯還能吃飽,閑來無事,就寫詩填詞,發泄感情,打發歲月,如蘇軾等人。當然流芳百世的是他們的詩詞小說,而不是讓他們金榜題了名的八股文章。當然,考中了舉人進士的人成千上萬,但大都在歷史的長河中湮滅了名字,蒲松齡的名字卻永垂不朽。我們的孩子,一旦考上大學之後,大概再也不會用那種筆調寫那種應試文章,就像用一塊磚頭敲門,門敲開了,磚頭肯定要扔掉。90年代的語文教育,實在不應該為了幫學生雕琢一塊磚頭費這樣大的力氣。
這就讓人想起了高考。
即便有朝一日高考與中考進行了革命性的改革,語文教材也編訂得讓人滿意,我們的孩子是不是就必然地提高了文學素養、並由此進而提高了人的素質了呢?我想也未必。這未必的原因就是雖然我們有了好的教材、有了好的考試方法,但我們未必有那麼多好的、起碼是合格的語文老師。好的老師,能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讓學生學到許多課本上沒有的東西。好的老師哪裡來?當然主要是通過師范學校的培養。城市的情況我不甚了解,僅就我所接觸的農村而言,其實真正優秀的學生是不報師范的。即便是師范畢業的優秀學生,也並不一定去當老師。必須承認在我們的社會中,最上等的職業還是當官,當官的工資盡管不比教師高,但人們都知道,大多數當官的並不靠工資吃飯。他們合法地享受著最好的東西,他們即便不貪污不受賄也可以活得比老百姓好得多。無論什麼人下了崗,當官的也不會下崗。常常聽說某地拖欠教師的工資,可從來沒聽說過什麼地方拖欠了書記或是縣長的工資。一個中學教師被任命為哪怕是窮鄉的鄉長,都要擺酒宴慶賀;但如果讓一個鄉長去當中學教師,他很可能要上吊。當然,真正優秀的人也未必當得上官。在這樣的現實面前,就很難保證教師隊伍的質量。有了好的教材,沒有好的老師,恐怕也無濟於事。所以,我想我們的語文教育改革,實際上牽扯到方方面面。什麼時候當官的都想當教師了,別說語文教育中存在的這點問題,再大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我認為,語文水平的提高,大量閱讀非常重要。在目前教育經費普遍不足的情況下,讓學校拿出大量的錢來購買圖書很不現實,我們為什麼不能像「文革」前那樣,把語文教材分成《漢語》和《文學》兩本教材呢?我幼時失學在家,反復閱讀家兄用過的《文學》課本,感到受益很大。我最初的文學興趣和文學素養,就是那幾本《文學》課本培養起來的。另外,我覺得,我們沒必要讓中學生掌握那麼多語法和邏輯之類的知識,這些知識完全可以放到大學中文系裡學。我感到,一個人如果不能在青少年時期獲得一種對語言的感覺,只怕一輩子都很難寫出漂亮的文章。至於語法邏輯之類,八十歲也可以學得會,而且很可能因為有了多年的使用語言的實踐,學起來會事半功倍。讓孩子們像拌黃瓜菜一樣去學那些枯燥的邏輯、語法,毫無疑問是一樁苦差事,我們完全可以把語文課教學搞得妙趣盎然。實際上,絕大多數的人,一輩子也用不到自己的母語的語法,一個基本上不懂語法的人,完全可以正確地使用母語說話和寫作。既然我們提倡學以致用,何必花那麼多的時間去學那些對大多數人無用的東西呢?如果我們的中學語文教育能進行這樣的改革,我們的大學中文系就多了一條存在的理由。大學中文系培養的就是精通漢語語法和邏輯的專門家,他們研究漢語的發展與歷史,他們畢業後可以教中國人學漢語,也可以教外國人學漢語。那就不會像現在這樣,一篇文章,小學生在學,中學生也學,大學生也在學。我想,如果把語文比喻成一台鋼琴,那麼,的確需要一些人學設計、學修理,而絕大多數的人,只要學會演奏就行了。肖邦未必能修理鋼琴,沈從文未必能寫出一本語法方面的書,而寫了很多語法書的呂叔湘,好像也沒能寫出一部很好的小說。
樹林》
⑹ 莫言的簡介和作品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生,祖籍山東高密中國當代著名作家。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青島科技大學客座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當地作品的興起充滿了「懷舊」和「怨恨」的復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莫言在小說中構建了一個獨特的主觀感受世界,空虛的敘事,陌生化的處理,以及神秘超越的客體世界,具有明顯的「先鋒」色彩。
2011年8月,莫言憑長篇小說《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現代融為一體」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莫言長篇小說有:《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國》,《食草家族》 ,《紅樹林》,《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勞》,《蛙 》等。
短篇小說集:《白狗鞦韆架》、《與大師約會》、《透明的紅蘿卜》等。據不完全統計,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經被翻譯成40多種國家的文字。
(6)莫言的語言創造與鄉土情結百度文庫擴展閱讀:
自從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莫言的名氣大漲。其實,早在先前,就有很多人評價過莫言,如余華說道:「從文學的標准來看,莫言起碼可以拿10次茅盾文學獎了。因為90%茅盾文學獎的作品都比不上莫言最差的一部」。
其實莫言的成功不在寫作上,而是有個幸福的家庭。莫言的妻子杜勤蘭,也是「高密東北鄉」的孩子,兩人識於兒時,感情深篤。1981年,結婚兩年後,女兒管笑笑出生。
莫言不僅文學方面造詣深厚,在書法方面也是有所建樹。2018年10月13日—10月21日,莫言的首度書法個展《筆墨生活——莫言墨跡展》在北京博物館展覽,近百幅書法作品展示了莫言在日常生活中的書寫。
⑺ 莫言的作品好在哪呢,什麼寫作風格
一、莫言的作品好在什麼地方?
莫言以其作品內容的尖銳刺激、敘事磅語言的汪洋恣意和故事結構的復雜推進力,加上個性鮮明的文學風格,使他和他的作品一直處在爭議漩渦中心,他的每一部作品出版都帶來了幾乎絕然相反的爭議態度。
以中篇小說《透明的胡蘿卜》為人所知、繼而以中篇小說《紅高粱》而廣受關注、享有盛譽,莫言在一流作家位置上持續了二十多年,他的創作成就獲得過國內外諸多文學獎項的肯定。可見,莫言並非靠沾染諾貝爾文學獎而炒作新聞的無名小卒,更不是從「高密東北鄉」突然冒出來的青年農民。莫言的作品被廣泛地翻譯成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德語、瑞典語、俄語、日本語、韓語等十幾種語言,是中國當代最有世界性知名度的作家之一。
莫言的文學作品,題材敏感、反思尖銳、風格獨特、語言犀利、想像狂放、敘事磅礴,在新時期以來的中國文學創作中獨具個人魅力。《紐約時報》書評曾說:莫言是一位世界級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對莫言的文學成很推崇,認為他的創作代表了亞洲的最高水平。
二、莫言寫作風格
(一)、以絢麗的色彩語言表達豐富的主觀情愫
「色彩作為文化的載體往往代表某種象徵,承擔特定的含義」。莫言對色彩語言情有獨鍾。從其小說題目就可見一斑,五彩繽紛的色彩的廣泛運用是其小說的亮點之一。
他常用於描繪風景,顯示自然的生機與活力:也用來描寫外貌、描述心理、刻畫人物形象。在五顏六色中,莫言對「紅」與「綠」兩色賦予獨到的內涵。 「紅色」在傳統文化中原本具有諸如熱情、力量、神聖、尊貴、權威、喜慶等豐富語義。而 莫言在小說中卻用紅色營造一種悲感氛圍。綠色,有青春、生機、智慧、希望的象徵。莫言顛覆了傳統的意義,以綠色表達落後愚昧、臟亂卑賤、憤激不安、災禍死亡等意蘊。
(二)、打破語言約定俗成的慣例,自出機杼,新人耳目
莫言小說的語言給人一種新鮮感,他善於打破語言的常規,創造性地對固有語言重新進行一番排列組合,使其在特殊的語境中生發出嶄新的意蘊,令人回味無窮。 莫言對語言的運用可謂揮灑自如、妙語連珠,能夠信拈成語,組出新意。
(三)、語言的敘述風格雅俗共賞,斑斕多姿
力求語言風格的豐富多樣,是莫言小說的特色之一。
1. 詩意的書寫。
自然景物在莫言筆下淡雅明麗,色彩柔和,情調浪漫。
2. 酣暢淋漓的敘述。
莫言有些小說的語言,如長江大河波濤洶涌、滔滔不絕、一瀉千里,又快又急,層出不窮,魅力獨具。
3. 幽默詼諧。
莫言小說總是在特定的環境中,在正兒八經的嚴肅敘述中,讓人忍俊不禁,啞然失笑,這是一種感知思考之後方可有所反應的有著深邃蘊含的幽默,不僅僅是博人一笑。詼諧的語言傳遞著犀利的諷刺,笑聲背後可能有辛酸或別的牽人心腸的東西。這,就是莫言語言的風采之一。
4. 鄉土氣息濃厚。莫言作品中常常出現一些方言語匯。
莫言對農村、農民情有獨鍾,他的作品追求真實,喜歡呈現原生態的語言,對山東高密的方言運用尤為突出,使作品語言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