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洛陽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有什麼特色
洛陽,簡稱「洛」,地處古洛水北岸而得名,地處九州之中;有五千年文明史四千餘年建城史,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世界上第一座統籌規劃的城市;自夏朝開始有13個王朝在此定都。河圖洛書在此誕生,儒、釋、道、玄、理肇始於此,科舉制度創建於此,絲綢之路與隋唐大運河在此交匯,五大都城遺址、邙山古墓群和天子駕六震驚世界,「宅茲中國」「中國」一詞源自洛陽,國務院首批歷史文化名城,豫、晉、陝區域性中心城市;中原經濟區中心城市;新興的重工業城市和新能源節約型城市,歐洲人最嚮往的城市,中國休閑城市榜首。
千年帝都,華夏聖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 絲路起點,運河中樞,牡丹花都,山水之城; 三代創世,魏晉風流,漢唐雄風,宋家文氣。 這是一座在世界上唯一能號稱國色天香的古都。5000年文明史,4000餘年建城史,1529年建都史,是我國建都時間最長的古都。使其成為兼具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思想之美、城市之美的全能冠軍,是人類最早的「山水城市」、「園林城市」。美國城市規劃學家西蒙茲教授稱:這里是人類 「古代最佳人居環境城市」。洛陽,這座承載過十三朝文明的古都,曾經是光耀萬丈的世界焦點,現在正馳騁於王者歸來的征途。 歷史曾用名或別名,斟鄩、西毫、洛邑、洛師、成周、王城、雒陽、東都、東京、神都、洛京、京洛、洛都、洛中、嵩京、中京、西京。 洛陽,出河圖洛書育三皇五帝,「天下之中」 的地位不僅是地理上的,更是華夏先民對祖地心理上的認同。無論是從神話英雄傳說的角度,還是從歷史考古斷代的角度,洛陽都是中華文明的發端之地——中國70%宗族大姓的起源地,全球1億客家人的祖籍地,儒釋道三教的濫觴地。可以說,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對於世界而言,欲探中華文化之源,必到河洛之間的古都洛陽。 洛陽,立河洛之間,居天下之中,既稟中原大地敦厚磅礴之氣,也具南國水鄉嫵媚風流之質。開天闢地之後,三皇五帝以來,洛陽以其天地造化之大美,成為天人共羨之神都。她不僅是中國最早的政治首都,更是中華思想與文化的源頭聖地,可謂中華民族歷史的精神首都,是最早的中國,也是最本色的中國、最淵深的中國。
嵩岳風光(5張)洛陽城,北據邙山,南望伊闕,左瀍右澗,洛水貫其中,東據虎牢,西控函谷,四周群山環繞、雄關林立,因而有「八關都邑」、「山河拱戴,形勢甲於天下」之稱;而且雄踞「天下之中」,東壓江淮,西挾關隴,北通幽燕,南系荊襄,人稱「八方輻輳」、「九州腹地」、「十省通衢」。另有傳說洛陽是中華大地的龍脈集結之所,所以歷朝歷代均為諸侯群雄逐鹿中原的皇者必爭之地,成為歷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流域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核心發祥地。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堯、舜、禹等神話傳說多傳於此。同時,洛陽也是中國5000年文明歷史中最為古老的帝都王城,華夏,中華,中土,中國,中原,中州等稱謂均源自於古老的洛陽城和河洛文明。洛陽二里頭遺址距今大約3800—3500年,相當於中國歷史上的夏、商時代。1960年在二里頭遺址的上層發現一處規模宏大的宮殿基址,被認為是夏朝都城所在。 洛陽共經歷二十二個建都朝代,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都城,影響力最大的都城,累計建都史達1500年以上。同時,洛陽也有「九朝古都「九朝」之說,因乾隆帝御封嵩陽書院大門對聯中的「九朝都會」而得名,同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九」也有虛指「多」、「最多」之意,洛陽在歷史上曾長期作為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存在,歷代帝王貴胄、文人騷客等均對洛陽的都城地位有著極高評價。周公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焉」;漢高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見洛陽」;漢班固曰「光漢京於諸夏,總八方而為之極」;北魏孝文帝曰「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唐太宗曰「崤函稱地險,襟帶壯兩京」;唐玄宗曰「三秦九洛,咸曰帝京」;韋應物說「雄都定鼎地,勢據萬國尊」;宋太祖曰「吾欲遷洛,以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司馬光曰「欲知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釋源祖庭—白馬寺(5張)洛陽是中華文化的讀本和華夏文化從萌芽、成長走向繁榮、壯大的中心和象徵。史學考證知,文明首萌於此,道學肇始於此,儒學淵源於此,經學興盛於此,佛學首傳於此,玄學形成於此,理學尋源於此。洛陽是中華姓氏主根、閩南、客家之根。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從此,湯、武定九鼎於河洛,周公「制禮作樂」,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洛陽歷代科學泰斗、學術流派、鴻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冊,燦若繁星。中國傳統文化儒、佛、道的產生和發展與洛陽密切相關,中國四大發明與洛陽息息相聯。伏羲,作為人文始祖,發現了「河圖」與「洛書」,發明了「八卦」,成為中華民族的瑰寶,老子著有《道德經》,蘇秦佩六國相印,縱橫游說於六國之間,才子賈誼博懷濟世文章,班超出使西域,班固修《漢書》,許慎著《說文解字》,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鑒》,張衡發明渾天儀、地動儀,蔡倫發明造紙術,虞初的《周說》,陳壽的《三國志》,歐陽修的《新唐書》、《新五代史》等,無一不是在洛陽這塊沃土上完成的。程頤、程顥兄弟開創宋代理學,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等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洛陽才子」,「漢魏文章半洛陽」。張衡發明地動儀,蔡倫造紙,馬鈞發明翻車……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頭,構成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名人
古代
伏羲、宓妃、倉頡、後羿、嫦娥、夏桀、杜康、商湯、伊尹、周武王、周公旦、周成王、周平王、老子、蘇秦、伯夷、叔齊、白圭、張儀、呂不韋、劉邦、賈誼、桑弘羊、師史、卜式、 漢光武帝、馬援、董宣、班超、班固、班彪、班昭、竇憲、蔡倫、張衡、許慎、張仲景、華佗、王充、皇甫嵩、司馬懿、關羽、蔡邕、蔡文姬、嵇康阮籍、劉禪、袁紹、呂布、司馬師、鄧艾、鍾會、鍾繇、馬鈞、司馬炎、左思、陳壽、祖逖、劉琨、陸機、潘岳、韓壽、劉徽、皇甫謐、裴秀 、石崇、綠珠、桓溫、杜預、拓跋宏、檀道濟、高歡、蘭陵王、高長恭、楊廣、韓擒虎、賀若弼、宇文愷、陳叔寶、獨孤信、李世民、長孫無忌、王之渙、武則天、太平公主、上官婉兒、宋之問、李白、杜甫、李隆基、狄仁傑、白居易、李賀、玄奘、韓愈、吳道子、顏真卿、劉禹錫、元稹、劉希夷、朱溫、李存勖、李煜、趙匡胤、程頤、程顥、趙普、呂蒙正、司馬光、富弼、范仲淹、邵雍、歐陽修、李格非、文彥、博尹洙、藤子京、李龜年
現代
紀登奎、焦裕祿、李立、劉剛、楊立功、吳佩孚、馮玉祥、張鈁、武庭麟、王凌雲、孫善武、周鶴洋、閻連科、司馬武當、程琳、陳明、李准、朱軍、石萬強、張海 形成於洛陽的成語 數典忘祖、龍門點額、同心同德、窈窕淑女、一日三秋、定鼎中原、問鼎中原、眾志成城、紫氣東來、懸梁刺股、前倨後恭、債台高築、旗鼓相當、樂此不疲、樂不思蜀、糟糠之妻不下堂、挑肥揀瘦、得隴望蜀、車水馬龍、投筆從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煮豆燃萁、小時了了、屍居余氣、車載斗量、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勢如破竹、韓壽偷香、衛灌坐床、如坐針氈、擲果潘郎、洛陽紙貴、狗尾續貂、自慚形穢、分道揚鑣、請君入瓮、一箭雙雕、桃李滿天下、司空見慣、程門立雪、河東獅吼、國色天香、馬革裹屍、視死如歸、偃旗息戎、聞雞起舞
❷ 河南省都有哪些5A級景區
截止2014年 河南有9個5A
洛陽市龍潭大峽谷風景區、焦作市雲台山風景名勝區、洛陽市龍門石窟景區、登封市嵩山少林景區、河南省洛陽欒川老君山.雞冠洞旅遊區、河南省平頂山市堯山-中原大佛景區、河南安陽殷墟景區、河南洛陽白雲山景區、河南開封清明上河園
❸ 河南有哪些5a景點
鄭州登封嵩山少林景區、洛陽龍門石窟景區、焦作(雲台山-神農山-青天河)風景區、安陽殷墟景區 、洛陽嵩縣白雲山景區、開封清明上河園、平頂山魯山縣(堯山-中原大佛)景區、洛陽欒川縣(老君山-雞冠洞)旅遊區。
❹ 洛陽歷史
歷史:
洛陽歷史悠久。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起, 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29年,是中國建都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的古都。歷史上曾先後6次進入世界大城市之列,從商周到隋唐時期,洛陽曾是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與歐洲、北非和亞洲各國有著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廣泛交流。鍾靈毓秀、人文薈萃。洛陽歷代科學泰斗、學術流派、鴻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冊,燦若繁星。中國傳統文化儒、佛、道的產生和發展與洛陽密切相關,中國四大發明與洛陽息息相聯。洛陽豐厚的歷史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給後人留下了不盡的財富和供人憑吊的遺跡舊址。
❺ 中國四大發明的發源地在現在哪四個地方
【活字印刷術】
發明者:畢升
朝代:宋朝
地點:蘄州(今湖北英山縣)
發明介紹:活字印刷術是一種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
【造紙術】
發明者:蔡倫
朝代:東漢
地點:東漢桂陽郡
發明介紹: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漢族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
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漢族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指南針】
發明者:不知
朝代:難以確定,不早於北宋
地點:不知
發明介紹:指南針又稱指北針,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的磁針,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並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
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針的發明由三部曲組成:司南、磁針和羅盤。他們均屬於中國的發明。
【火葯】
發明者:不知,煉丹家
朝代:唐朝
地點:不知
發明介紹:火葯,又被稱為黑火葯。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在軍事上主要用作槍彈、炮彈的發射葯和火箭、導彈的推進劑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葯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成就。
(5)洛陽四大發明景點擴展閱讀:
世界影響
中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對西方科技發展產生一定影響。
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歐洲中世紀天主教的思想枷鎖。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西方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
而李約瑟對這四大發明的贊美和強調,使得這一說法獲得了中國的很大認同,並被寫進了教科書。
恩格斯在1857年發表的《炮兵》中寫道:「在中國,還在很早的時期就用硝石和其他引火劑混合製成了煙火葯,並把它使用在軍事上和盛大典禮中」
火葯最早在公元9世紀晚唐時期的煉丹書籍中就有記載。
公元904年,楊行密軍圍攻豫章(今江西南昌),部將鄭璠命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率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這是火葯最早使用於軍事記載,最早的火葯武器則出現在五代時期的敦煌壁畫。
十世紀五代時期的敦煌(時屬歸義軍)壁畫,目前所知最早的關於火槍和手榴彈的描繪。 世界上最早的金屬火銃出土於中國黑龍江,製作年代為1288年,現藏黑龍江省博物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四大發明
❻ 什麼地方四大發明佔了兩個
是河南省。東漢抄蔡倫在洛陽改良造紙術,北宋畢升在開封發明活字印刷術。
四大發明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即造紙術、司南、火葯、活字印刷術。
中國古代的4大發明中有3項與道家關聯密切。火葯是中國道人煉丹時的「副產品」;活字印刷術源自南北朝時期道家的雕版印刷改進而來,是畢升發明的。而中國最早的司南理論則建立在陰陽五行學說基礎上。此一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❼ 洛陽的歷史文化
歷史:
洛陽歷史悠久。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起, 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29年,是中國建都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的古都。歷史上曾先後6次進入世界大城市之列,從商周到隋唐時期,洛陽曾是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與歐洲、北非和亞洲各國有著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廣泛交流。鍾靈毓秀、人文薈萃。洛陽歷代科學泰斗、學術流派、鴻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冊,燦若繁星。中國傳統文化儒、佛、道的產生和發展與洛陽密切相關,中國四大發明與洛陽息息相聯。洛陽豐厚的歷史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給後人留下了不盡的財富和供人憑吊的遺跡舊址。
文化:
牡丹文化
牡丹是中國園藝花較早用於觀賞的花卉之一。在牡丹栽培過程伊始就與洛陽結緣。洛陽牡丹始於隋,盛於唐,而「甲天下」於宋,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
北宋時洛陽不僅成為中國的牡丹栽培中心,同時也有了一批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牡丹專著,為牡丹研究推廣及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景佑元年間(1034年)歐陽修著有《洛陽牡丹記》,記述了洛陽人種花、賞花習俗。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牡丹專著。
其後周師厚(1082年)的《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列舉牡丹109種,芍葯41種。元佑年間 (1086一1093)張峋撰《洛陽花譜》,列牡丹119種。這些專著對促進當時中國牡丹發展及後人研究牡丹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洛陽的牡丹文化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唐宋開始出現的牡丹的詩詞、歌賦、小說、故事已經繪畫、刺綉等量大且內容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