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排簫起源於中國嗎
排簫起源於我國,古代,排簫同編鍾、編磬一樣,是非常受歡迎的樂器。它在南北朝、隋、唐各代的宮廷雅樂中,都佔有重要位置。一九七八年八月,考古工作者從湖北隨縣曾侯乙墓--我國「古代音樂文化寶庫」中,首次出土了兩支排簫。
排簫也是歐洲和拉丁美洲的古老樂器。網路知道已有答案。
❷ 笛子起源於中國嗎
笛子起源於中國嗎?
答: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也屬於裴李崗文化,那裡出土的16支完整的用鶴鳥肢骨所制的骨笛距今約8000年,比古埃及出現的笛子要早2000年,導致了中國先秦音樂史的補寫,被稱為我國笛子的鼻祖;距今8700年前出土的一批精緻骨笛己具備七聲音階結構,至今仍可吹奏旋律,是迄今為止所見年代中最為久遠的樂器,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樂器;分屬於早中晚三期的20多支五孔/六孔/七孔/八孔骨笛,把中國七聲音階的歷史提前到8000年前,改寫了中國音樂史,同時是世界上同期遺存中最完整而豐富/音樂性能最好的音樂實物,在中國乃至世界音樂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以上結論,是的。
❸ 笛子是誰發明的
笛子的歷史
黃帝時期,即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生長著大量竹子,開始選竹為材料制笛,《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以竹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進步,一者竹比骨振動性好,發音清脆;二者竹便於加工。秦漢時期已有了七孔竹笛,並發明了兩頭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製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稱為「篴」。到了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記載。
1978年,從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兩支竹篪,從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兩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記載的漢篪,除長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與記載相同外,並在墓內的竹筒上寫有篪的字樣,顯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歷來有人篪、笛不分,說成是同一樂器,實際是有區別的。從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閉口,能奏五聲加一變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開口,能奏七聲加兩個變化音,不髹漆。戰國時,篪是祭神或宴亭時演奏的主要旋律樂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學生宋玉的《笛賦》中也曾講到當時南方的笛,與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笛在漢代前多指豎吹笛,秦漢以來,笛已成為豎吹的簫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並延續了很長時期。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後傳入橫笛,亦稱「橫吹」。它在漢代的鼓吹樂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兩支竹笛,都屬橫吹類的笛樂器。
北朝時,笛子不僅極為普遍,而且有所發展,形制、長短、粗細變化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開始有了「橫笛」之名。隋朝後期,出現了能演奏半音階的十孔笛。
從唐代起,笛子還有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別。同時,豎吹的篪才被稱為簫,橫吹則稱之為笛。唐朝呂才,制「尺八」,豎吹,並傳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倉院中,珍藏著我國盛唐時期製作的4支橫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橫笛各一支,竹質的兩支,它們長短不同,但都開有7個橢圓形音孔。劉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聲,是為笛加膜的第一人。
在晉時已有豎笛,吹頭加一木頭,使氣從縫隙中通過,射向兩哨孔邊陵發音。
宋笛制多樣,有叉手笛、龍頸笛、十一孔的小橫吹、九孔的大橫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後笛子與現在類似,由於戲曲的蓬勃發展,笛子成為很多劇種的伴奏樂器,並按伴奏劇種不同分為兩類:梆笛和曲笛。
20世紀六十年代,趙松庭發明排笛,將2至4根不同調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擴大三個八度以上,音樂富於變化,易於演奏。
笛子是中國廣為流傳的吹奏樂器,因為是用天然竹材製成,所以也稱為"竹笛"。
笛子由一根竹管做成,裡面去節,在管身上開有一個吹孔、一個膜孔、六個音孔。吹孔是笛子的第一個孔,氣流由此吹入,使管內空氣振動而發音。膜孔是笛子的第二個孔,專用來貼笛膜,笛膜多用蘆葦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經氣流振動,便發出清脆而圓潤的樂音。
笛子雖然短小簡單,但它卻有七千年的歷史。大約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時候,笛子由骨制改為竹製。在公元前1世紀末漢武帝時,笛子稱為"橫吹",它在當時的鼓吹樂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從7世紀開始,笛子又有了改進,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現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並且演奏技術也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到了10世紀,隨著宋詞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詞唱曲的主要樂器,在民間戲曲以及少數民族劇種的樂隊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樂器。
笛子的表現力非常豐富,它既能演奏悠長、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現遼闊、寬廣的情調,同時也可以奏出歡快華麗的舞曲和婉轉優美的小調。然而,笛子的表現力不僅僅在於優美的旋律,它還能表現大自然的各種聲音。比如模仿各種鳥叫等。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豐富,而且它的品種也多種多樣,有曲笛、梆笛、定調笛、加鍵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並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南北兩派。
❹ 排簫的歷史
排簫起源於何時,我們很難考查。考古學家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推測:
大約在7000多年前,有一天,一些原始的漢族人經過竹林時發現了一根被風吹斷的半截竹子,在風中搖曳,同時發出美妙聲音。其中一個人砍了一根竹管,把它握在手中,另一隻手捂住竹管的底部,然後吹這支竹管,竟然發出了美妙的樂音。這時其他的人紛紛行動起來,他們砍了長短不同、粗細不等的竹管,做成了一個個獨立的不同的音管,這就是最早的「單管排簫」。
演奏這種排簫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演奏者各持一支獨立的音管,並按照一定的音序排列,他們得根據指揮的指示來演奏,當然了,每個人只能吹奏一個固定的音。後來有人發現,如果把這些音管排列好,捆綁起來,就能組成一個獨立的樂器,一個就可以獨立演奏一個完整的樂曲,這就產生具有實用價值的排簫。 排簫是漢族發明使用的樂器,在新世紀音樂中可算常規樂器
在中國,從出土的文物考查,排簫應屬民族樂器。
在中國的敦煌莫高窟中一幅有雙手持者一支正手直帶排簫的「樂伎佛」的壁畫。
在歷史上,它有許多名字,如參差、雲簫、鳳簫等,也曾被叫做簫,但到了元朝,官方為區別於單管的簫管(洞簫),故把它命名為排簫。
排簫一管發一音,管數不一,古排簫由10至24根管組成。
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排簫,是距今3000年的中國西周初期的骨排簫,這個排簫由13根長短遞減的禽類腿骨製成,最長管32.7、最短管11.8厘米。這支排簫1997年鹿邑縣太清宮鎮長子口墓出土,出土時管身有帶子束管的痕跡。這支排簫現存於河南省博物院。
今存最早的石質排簫出土於河南淅川下寺一號楚墓,用整塊石灰石雕琢而成,共13管,距今已2500年,從其腰部的捆紮雕飾看,當是竹排簫的仿製品。
今存最早的兩支竹質排簫出土於戰國曾侯乙墓,距今已2400多年, 它們的形狀獨特,好像鳳凰的一翼,都是由13根長短不同的細竹管依次排列,用三道剖開的細竹管纏縛而成,表面飾有黑底紅色三角回紋的漆繪。古時的雌雄排簫常作合奏,互相襯托,有如男女聲二重唱。
在日本古都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中,仍珍藏著中國唐代的兩支排簫遺器。當時在《東大寺獻物帳》上,則稱作「甘竹律」。
一支為12管,由椽木和革帶纏合而成,高30.5厘米;另一支7管,高23.5厘米。兩支都已殘破,舊管內塞有紙堵,以便於調律,後經修補復原,其形甚為奇異。
在北京中國音樂研究所里,珍藏著一支清乾隆時(1736-1795)製作的排簫,共16管,每管都刻有音名,工藝十分精緻,造型美觀,本制套架上還繪有兩條騰雲而起的金龍,富有民族風格。
1981年吉林省歌劇院自行研製出雙排加鍵排簫。這種排簫音域寬廣,既可演奏悠揚舒緩樂曲,又可演奏活潑輕快樂曲。 《詩經·周頌·有瞽》:「簫管齊舉,喤喤厥聲,簫雍和鳴,先祖是聽。」
《爾雅·釋樂》:「大簫謂之言,小者謂之筊。」
唐·杜佑《通典·樂四》:「蔡邕曰:簫,編竹,有底。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長則濁,短則清。以蜜蠟實其底而增減之則和。」排簫大多竹製,排簫的編列通常呈單翼狀,通常自左向右,依五聲音階或七聲音階漸次。呈雙翼排列的,依六律六呂分展。「排簫」之稱,始於唐代趙璘的《因話錄》。
《朱子語類·樂》:「今之簫管,乃古之笛,雲簫方是古之簫,雲簫者排簫也。」
元代正式稱古簫為「排簫」。
《元史·禮樂志》:「次前行戲竹二,次排簫四,次簫管四,次板四,次歌四,並分左右。」從管身的構造看,史籍所載排簫有開管和閉管兩種,閉管佔主流,取蠟封底,調節各管音高。
《清會典·樂器》:「排簫,比竹為管十六,陰陽各八。自左而右,列二倍律,六正律;自右而左,列二倍呂,六正呂,以協陰均。十六管徑皆二分七厘四毫二絲,其長短各不同。」
❺ 排笛的趙松庭排笛
笛子大小、長短不一,上台伴奏時需要帶上一箱笛子;獨奏換笛時,還要放一個架子,猶如編馨一般。為了解決這個問題,60年代趙松庭發明了排笛。
所謂「排笛」(如圖),就是將大小不同的笛子,根據演奏的需要綁扎在一起,最多可以扎到四根。這種辦法由幾個好處:
1.擴展笛子的音域,能吹出三個八度以上的音階。豐富音色,增強表現力。
2. 換笛迅速,轉調方便,能解決許多單根笛子不能解決的問題。
3. 學習簡單,不改變原來的指法,
4. 現學現用。如果不要,還可以拿掉。失去的只是幾根小笛子本來就無用的裝飾部分,而得到的卻是音域、音色、轉調等多方面的增益。
5. 綁扎方便。綁扎方法如下:
1)將需要的笛子兩根、三根或是四根配成套,除了最外面一根不動外,其它都要將笛塞以上的裝飾部分截去。因為這部分除裝飾作用外無其他用處。
2)將它們的吹孔盡量靠近,吹最外面一根時,頰面感覺到裡面一根的位置,但不要妨礙吹外面的一根。
3)兩根笛子之間用「X」形墊片襯住,免得滑動。
4)用活動的螺絲套把它們扎緊。
用排笛已經創作並演奏出好幾首如《婺江風光》《採茶忙》《西皮花板》《水鄉船歌》和《婺江歡歌》等曲子。
❻ 笛子是哪個國家最早發明的
世界上最早的笛子
我國考古工作者在聞名於世的母系氏族公社繁榮階段的典型遺址河姆渡,先後出土了一百六十多件珍貴的骨笛,這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笛子。
這批笛子多用禽骨製作而成,長約6——10厘米,直徑在1厘米左右。大部分都是橫開2個音孔,也有1孔和3孔的。有的骨笛的管腔內還插入一截小骨棒,可以抽動,吹起來能發出清脆的聲音。現在新疆塔吉克族還流傳著一種叫「那依」的笛子,和這種笛子十分相像。「那依」是用兀鷹的翅膀骨製成的,一頭粗,一頭細,細的一頭橫開了一個音孔。尤其令人驚嘆的是,河姆渡出土的這批骨笛中,竟有一支是橫開一個吹孔、六個音孔的骨笛,這幾乎和今天的竹笛一模一樣了。
河姆渡骨笛的出土,引起了國內外有關專家的興趣和關注,不少專家在專門研究它。我國天津的劉士鉞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令人矚目。劉士鉞是位殘疾人,可他毅力驚人,自學成才。他用英文撰寫的論文《中國浙江河姆渡骨笛》,在德國漢諾市舉行的第三屆國際音樂考古會上被宣讀後,受到中外專家的高度評價。他在法國發表的有關中國骨笛的論文,也受到一致贊賞。劉士鉞因研究河姆渡骨笛成就突出,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聘請為國際民間音樂委員會的第一位中國委員。
劉士鉞在他的論文中指出,中國骨笛的產生要比世界其它國家早3000年。而且7000年前就能製作一個吹孔、六個音孔、具有現代橫笛雛形的骨笛,確實了不起。
著名的笛子演奏家趙松庭1987年曾在杭州大學做過一次《笛藝縱談》的學術報告。他說中國骨笛產生於生活,我們祖先在食鳥獸肉、吸骨髓時,發現管狀骨可以發出聲音,於是逐漸將它發展成為了笛子。會上,被譽為「水鄉神笛」的趙松庭的弟子蔣國基還用仿製的骨笛作了演奏,其聲音高昂脆亮,十分動聽。
浙江省餘姚市有位年輕的教師陸洲,採用4公斤以上的公雞腿骨,將骨髓抽干、洗凈,用砂紙打磨光滑,然後挖孔,仿製成造型逼真、音色優美的骨笛。陸洲還創作了反映7000年前河姆渡人民勞動生活的骨笛獨奏曲《河姆追溯》。在1986年文化部舉辦的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中,陸洲用他的仿古骨笛演奏了《河姆追溯》一曲,獲得成功。演奏和作曲雙雙獲獎。香港的音樂家張向華先生,用陸洲贈給他的骨笛和《演奏方法》在香港的一次音樂會上做了演出,結果轟動全場,被譽為是「整個音樂會上最受歡迎的節目」。
❼ 笛是起源於中國嗎
答: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也屬於裴李崗文化,那裡出土的16支完整的用鶴鳥肢骨所制的骨笛距今約8000年,比古埃及出現的笛子要早2000年,導致了中國先秦音樂史的補寫,被稱為我國笛子的鼻祖;距今8700年前出土的一批精緻骨笛己具備七聲音階結構,至今仍可吹奏旋律,是迄今為止所見年代中最為久遠的樂器,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樂器;分屬於早中晚三期的20多支五孔/六孔/七孔/八孔骨笛,把中國七聲音階的歷史提前到8000年前,改寫了中國音樂史,同時是世界上同期遺存中最完整而豐富/音樂性能最好的音樂實物,在中國乃至世界音樂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以上結論,是的。
——————————————————————————————————
笛子的歷史
笛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古代稱為「篴」。
秦漢後,笛才成為豎吹的簫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 。
笛在漢代前多指豎吹笛,秦漢以來,笛已成為豎吹的簫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並延續了很長時期。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後傳入橫笛,亦稱「橫吹」。它在漢代的鼓吹樂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兩支竹笛,都屬橫吹類的笛樂器。
北朝時,笛子不僅極為普遍,而且有所發展,形制、長短、粗細變化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開始有了「橫笛」之名。隋朝後期,出現了能演奏半音階的十孔笛。
從唐代起,笛子還有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別。同時,豎吹的篪才被稱為簫,橫吹則稱之為笛。唐朝呂才,制「尺八」,豎吹,並傳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倉院中,珍藏著我國盛唐時期製作的4支橫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橫笛各一支,竹質的兩支,它們長短不同,但都開有7個橢圓形音孔。劉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聲,是為笛加膜的第一人。
在晉時已有豎笛,吹頭加一木頭,使氣從縫隙中通過,射向兩哨孔邊陵發音。
宋笛制多樣,有叉手笛、龍頸笛、十一孔的小橫吹、九孔的大橫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後笛子與現在類似,由於戲曲的蓬勃發展,笛子成為很多劇種的伴奏樂器,並按伴奏劇種不同分為兩類:梆笛和曲笛。
20世紀六十年代,趙松庭發明排笛,將2至4根不同調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擴大三個八度以上,音樂富於變化,易於演奏.
笛子的分類
一、梆笛和曲笛
二、悶笛、豎笛、定音笛、平均孔笛、接銅調音笛、新笛、加孔加鍵笛、排笛 >>
梆笛和曲笛
梆笛用於北方梆子戲的伴奏,笛身細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著重於舌上技巧的運用,如著名笛子演奏家馮子存先生演奏的北方民間樂曲《五梆子》、《喜相逢》,在演奏上表現了濃厚的地方色彩,在氣息運用上較猛,並採用了急促跳躍的舌打音,強有力的垛音,富有情趣的花舌音等等特殊技巧。梆笛善於表現剛健豪放、活潑輕快的情致,具有強烈的北方色彩,這和北方人民所處的地區特點和生活、勞動習慣是分不開的。多用於北方的吹歌會、評劇和梆子戲曲(如秦腔、河北梆子、蒲劇等)的伴奏,也可用來獨奏。
曲笛用於南方崑曲等戲曲的伴奏,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線(即纏絲)笛」,因盛產於蘇州,故又有「蘇笛」之稱。多為C調或D調。管身粗而長,音色淳厚、圓潤、講究運氣的綿長,力度變化細致,常採用先放後收,一音三韻,悠揚委婉,演奏的曲調比較優美、精緻、華麗,具有濃厚的江南韻味。
曲笛與北方風格的梆笛笛子獨奏曲那種粗獷、有力,形成鮮明的對照。如著名笛子演奏家陸春齡教授,他所演奏的《鷓鴣飛》、《小放牛》等民間樂曲,音色潤麗、清晰,音色控制、強弱對比自如,並多應用笛子上的「喚音」、「送音」、「打音」、「倚音」、「顫音」等技術,在氣息運用上要求飽滿均勻,盡量少用吐音斷奏。
曲笛在我國南方廣泛流行,適宜獨奏、合奏,是崑曲等戲曲音樂、江南絲竹,蘇南吹打、潮州笛套鑼鼓等地方音樂中富有特色的樂器之一。
現在新創作的笛子獨奏曲,大部份都吸取了「曲笛」和「梆笛」的演奏特點。
笛子名曲
http://www.chinamedley.com/yayun/index_10.shtml
❽ 笛子是誰發明的
笛子的歷史 黃帝時期,即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生長著大量竹子,開始選竹為材料制笛,《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以竹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進步,一者竹比骨振動性好,發音清脆;二者竹便於加工。秦漢時期已有了七孔竹笛,並發明了兩頭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製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稱為「篴」。到了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記載。 1978年,從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兩支竹篪,從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兩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記載的漢篪,除長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與記載相同外,並在墓內的竹筒上寫有篪的字樣,顯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歷來有人篪、笛不分,說成是同一樂器,實際是有區別的。從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閉口,能奏五聲加一變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開口,能奏七聲加兩個變化音,不髹漆。戰國時,篪是祭神或宴亭時演奏的主要旋律樂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學生宋玉的《笛賦》中也曾講到當時南方的笛,與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笛在漢代前多指豎吹笛,秦漢以來,笛已成為豎吹的簫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並延續了很長時期。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後傳入橫笛,亦稱「橫吹」。它在漢代的鼓吹樂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兩支竹笛,都屬橫吹類的笛樂器。 北朝時,笛子不僅極為普遍,而且有所發展,形制、長短、粗細變化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開始有了「橫笛」之名。隋朝後期,出現了能演奏半音階的十孔笛。 從唐代起,笛子還有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別。同時,豎吹的篪才被稱為簫,橫吹則稱之為笛。唐朝呂才,制「尺八」,豎吹,並傳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倉院中,珍藏著我國盛唐時期製作的4支橫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橫笛各一支,竹質的兩支,它們長短不同,但都開有7個橢圓形音孔。劉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聲,是為笛加膜的第一人。 在晉時已有豎笛,吹頭加一木頭,使氣從縫隙中通過,射向兩哨孔邊陵發音。 宋笛制多樣,有叉手笛、龍頸笛、十一孔的小橫吹、九孔的大橫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後笛子與現在類似,由於戲曲的蓬勃發展,笛子成為很多劇種的伴奏樂器,並按伴奏劇種不同分為兩類:梆笛和曲笛。 20世紀六十年代,趙松庭發明排笛,將2至4根不同調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擴大三個八度以上,音樂富於變化,易於演奏。 笛子是中國廣為流傳的吹奏樂器,因為是用天然竹材製成,所以也稱為"竹笛"。 笛子由一根竹管做成,裡面去節,在管身上開有一個吹孔、一個膜孔、六個音孔。吹孔是笛子的第一個孔,氣流由此吹入,使管內空氣振動而發音。膜孔是笛子的第二個孔,專用來貼笛膜,笛膜多用蘆葦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經氣流振動,便發出清脆而圓潤的樂音。 笛子雖然短小簡單,但它卻有七千年的歷史。大約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時候,笛子由骨制改為竹製。在公元前1世紀末漢武帝時,笛子稱為"橫吹",它在當時的鼓吹樂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從7世紀開始,笛子又有了改進,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現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並且演奏技術也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到了10世紀,隨著宋詞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詞唱曲的主要樂器,在民間戲曲以及少數民族劇種的樂隊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樂器。 笛子的表現力非常豐富,它既能演奏悠長、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現遼闊、寬廣的情調,同時也可以奏出歡快華麗的舞曲和婉轉優美的小調。然而,笛子的表現力不僅僅在於優美的旋律,它還能表現大自然的各種聲音。比如模仿各種鳥叫等。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豐富,而且它的品種也多種多樣,有曲笛、梆笛、定調笛、加鍵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並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南北兩派。
❾ 排笛的介紹
排笛常被稱為排簫,鳳簫等。目前世界范圍內流行於歐美、南美一帶。吹排笛也像吹竹笛一樣講究口風、氣息,但與笛簫有很大區別。吹奏時利用腹式呼吸,吹半音時將排笛與身體的角度加大。一隻G調22管排笛理論上可以吹任何調的樂曲。在吹顫音時可以用腹震音。顧名思義,就是利用手的顫動使音出現有規律的波動。漢族發明使用的吹奏樂器(排笛)鳳簫,古代用於宮廷雅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