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用哲學觀點解釋創造

用哲學觀點解釋創造

發布時間:2021-08-23 14:38:21

Ⅰ 有人說創意源於富有創造力的頭腦,請運用哲學道理談談你對這一觀點的認識

我認為這句話本身就太絕對了
只是一種無意而有意之間的靈感罷了
或許應該是之所以有創造力,是來自有創意的頭腦吧
哈哈LOL

Ⅱ 用哲學的觀點解釋到底怎樣的生活才是值得

生活就是不斷地經歷聚散分合,並努力找尋自我的過程。
生活又像做文章一樣,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不論是功成名就,還是一敗塗地。一覺醒來,日子還是照樣要過。學著以平常心對待世間的各種變故。古人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就是這個境界吧。
假如還沒有到這個境界,那我們又該如何?
是選擇自甘墮落,隨波逐流,還是勵精圖治,勇往直前。
不論你以前是怎麼選的,但是在經歷了那麼多的悲歡離合之後,我們也該有理智的選擇了。
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經歷人世間的一切苦難。就像當年的釋迦摩尼,放棄高貴的身份和安逸的生活,離開故鄉,獨自尋找那解除眾生痛苦的方法。
有時,我會大膽的猜想:我們原本是滿天神佛,因感受到了眾生的痛苦而起了惻隱之心,下界和眾生一起經歷。希望有一天,眾生能和他們一樣,脫離低級趣味,頓悟成佛!
幾億年過去了,恐龍滅絕了,猴子進化成了人類,人類也活了幾千年了。

Ⅲ 用哲學的觀點說明「一切都已經是命中註定,為何還要努力」

從來就沒有救世主,也沒有神仙皇帝

沒有誰能註定人的一生,的確你的出生也不是註定的,即使你媽媽已經懷孕了;也是有變數的。比如懷孕兩個月,還是受到各種因素影響的,比如睡眠,比如飲食,比如安全等;在這些方面都會影響你的發育。當然在每一時刻,你也都是確定的,比如你出生時的樣子;但之後的成長也是一直存在變數的,安全問題,養育問題,屋邊的池塘,你交往的兒童,你的幼兒園夥伴和伙食等都在影響你。長大了,你認識的不同的人,有更多的因素在影響你。但要認識到主要因素。人常說人生有幾個關鍵點,關鍵點成功了,你就進入一個更好的環境發展,比如進了大學,比如找到了一個好工作,比如找了一個好老婆等都是關鍵點,這些又在影響你的未來。比如你的兒子,你的女兒,你的事業等等。
所以沒有什麼命中註定一說,是封建社會愚昧人們的思想,別再傻了。他們當然希望你認同這一點,這樣你就不和他們爭了,他們吃香喝辣,而老百姓因為多信奉這個,就老老實實早起晚睡的勞作,被他們愚弄和欺辱而不抗爭,因為他會認為這是命里註定的,掙扎也沒有用,實際上不是。他們在欺騙百姓和人們

醒醒吧孩子,努力去贏得自己的明天

Ⅳ 經濟學原理可以如何用哲學觀點解釋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說。哲學來源於其他自然科學,哲學的發展也受自然科學的發展影響;哲學為自然科學的發展提供方法論的指導!經濟學也不例外!

Ⅳ 用哲學的觀點解釋宇宙形成的過程.(大學課程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的作業...)

以宇宙整體為前提,重新解釋物質、運動和時空
人類對事物的認識是一個從局部到整體的過程。在沒有形成整體認識之前,人們對局部的關系認識必然是混亂的。只有上升到整體認識時,人們才可能理清各局部之間的關系。目前,物質、運動、時間、空間等概念還都是人們在局部認識時期的產物,在這些問題的認識上人們是存有很大的分歧和爭議的。只有當我們站到宇宙整體的這個高度上時,問題才能得到合理的解決。本文以宇宙整體為前提,對物質、運動、時間、空間等哲學概念進行了重新解釋。

以盲人摸象與宇宙為例

盲人摸象是我們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的一個寓言故事。傳說,有人從王宮里牽出一頭大象,許多人前來圍觀。幾個盲人也爭先恐後地去摸。第一個盲人摸到象牙,就大喊起來:「我知道了!我知道大象的樣子了!它像根棍子。」「不對!」另一個扯到象耳朵的盲人說,「它像一把大蒲扇。」第三個盲人摸到象腿,也嚷起來:「錯了!錯了!它像根柱子。」「不!不!」第四個盲人摸著象身子說:「明明是一堵牆嘛!」最後一個抓到象尾巴的說:「你們都錯了!它像根繩子。」盲人們各執己見,互不相讓。

通常,人們都是用盲人摸象來比喻對事物認識的片面性,很少有人會真的把自己當作一個盲人來看待。因為人們都覺得,自己之所以對事物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只是因為我們「還沒有看見」事物的其他方面,而不是因為我們「看不見」這些方面。事實上,對於世界的真實面目而言,明眼人與盲人是沒有任何區別的,我們可以說是全盲的——是真真正正、徹頭徹尾的「盲人」。世界就在眼前,而我們卻永遠都不能「看見」它。我們知道,人類的眼睛與耳朵、鼻子、舌頭等一樣都只是人體的一種感覺器官,與別的感覺器官一樣,它所看到的一切也都不是外界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東西,它「看到」的只是我們的一種感覺——一種存在於我們大腦裡面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講,雖然我們擁有一雙明亮的眼睛,但它也只不過就相當於是盲人手裡多出來的一雙拐棍,它只能幫助我們探索更廣的范圍和更豐富的細節,卻不能幫助我們「看見」世界的本來面目。實際上,人類對事物的認識過程要遠比盲人摸象復雜得多和艱難得多,這是一種在全盲的情況下對外界進行的一種漫無目的的摸索,這是一個以鮮血和生命為代價的殘酷的過程:被火燒傷以後才知道那玩藝兒不能摸,被老虎咬掉屁股後才知道那玩藝兒會吃人,目睹了爆炸現場的殘肢碎塊後才明白炸葯那玩藝兒能炸死人……。我們每天都在重復著盲人摸象的故事,我們每天都在重復著盲人之爭,比如,哲學上的物質和意識,物理學上的光的波動說和粒子說,牛頓的絕對時空與愛因斯坦的相對時空……。

實際上,像故事中的盲人所遇到的這類問題還是很好解決的,首先一點,他們已經知道了自己是在摸大象,當發現每個人摸到的大象都不一樣時,只要他們能意識到每個人所摸到的都可能只是大象的一部分,那麼問題就變得簡單多了。有兩種方法可以消除他們之間的爭論,一種辦法是把大象整個兒摸一遍,這樣他們就能消除彼此之間的爭議;另一種辦法是,把各種說法全部綜合起來,以大象為前提,在整體的基礎上對各種觀點重新進行解釋,這樣他們也有可能得到一個比較一致的、相對合理的認識:棍子有可能是大象的牙,柱子有可能是大象的腿,扇子有可能是大象的耳朵,繩子有可能是大象的尾巴……。

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要比盲人摸象更為復雜。在人類認識世界的漫長的過程中,我們「摸」到了物質、運動、時間、空間等等概念。像盲人們一樣,我們也在為這些東西究竟是什麼而爭論不休。所不同的是,盲人們摸象時,有人在旁邊告訴他們是在摸大象,而現在卻沒有人告訴我們是在摸什麼,更不會有人告訴我們摸到的是什麼。雖然我們也都對每個概念進行了解釋,但所有的解釋卻都顯得是那樣的牽強、那樣的不合道理。我想,如果我們對每個概念的解釋都是合理的話,那麼人們也就自然不會再對它們存有如此大的爭議了,試想一下,誰會對象牙、象耳、象腿、象尾這種說法持有異議呢?我們會不會也是像盲人那樣對這些概念進行了錯誤的解釋,把象牙當成了棍子,把象腿當成了柱子呢?

盲人們可以通過把大象整個兒摸上一遍的方式來達成共識,但我們不可能把物質、時間、空間等等統統都摸上一遍。那麼,我們現在有沒有可能在某個整體的基礎上,通過對這些概念進行重新解釋來解決這些爭議呢?盲人之爭在大象這個整體上得到了合理的解決,那麼物質、時間、空間、運動這些概念會不會也在某個整體上實現統一呢?

目前看來這一點應該是毫無疑問的。因為統一這幾個概念的東西早就出現了,只是我們還沒有意識到它而已。這個東西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它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方——宇宙。只要我們把宇宙看成是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的基礎上,對物質、運動、時間、空間等概念進行重新解釋,那麼所有的爭議就可能全部煙消雲散了。

有人可能會說:憑什麼說宇宙就一定是統一我們認識的那個大象呢?我們會不會早已經摸到了宇宙之外的一些東西呢?比如,一個盲人並沒有摸到大象,他只是摸到了大象旁邊的一顆大樹,而另一個則摸向了路邊的馬蜂窩……。

在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對於世界的真實面目而言,我們人類是全盲的,就像盲人永遠無法知道大象長的什麼樣子一樣,我們也永遠不可能知道宇宙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樣子的。人類對外部世界的所有認識都不是世界的本來樣子,它只是我們對外部世界的一種解釋——人類是在用自己的感覺來解釋這個世界的。我們是先把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賦予了世界本身,然後又進一步認為世界就是我們所觀察到的這個樣子。比如,看見雪時,我們感覺到了「白」,於是我們就認為雪是白色的;摸到象牙時,我們感覺到了「光滑」,於是我們就認為象牙是光滑的。其實,「白」和「光滑」都不是雪和象牙本身的東西,它們只是我們的一種感覺而已,是我們把自己的感覺賦予了雪和象牙——把雪解釋成「白色」,把象牙解釋成「光滑」。基於上面所說的這種情況,我們人類可以說是根本無法保證自己對世界的解釋就一定是正確的——與世界的本來面目相一致。我們所能夠做到的只是讓我們對事物的各種解釋都顯得更為合理而已。

我們所說的宇宙指的是我們所能感知的最大范圍,我們把所感所知的一切東西都規定在宇宙之內,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開始對它的每一部分進行解釋,所以這里是不會存在有宇宙之外的任何東西的。當盲人們不知道自己在摸什麼時,他們有可能是摸到大象,也有可能會摸到大象旁邊的大樹或者路邊的馬蜂窩,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對這些東西的認識,他們可以把所摸到的一切定義為「宇宙」,然後對它的每一部分進行解釋:宇宙包括大象、大樹、馬蜂窩……。可能還會有人擔心:萬一他們把所摸到的這一切定義為「大象」,那豈不就錯了么?其實,這樣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我們知道,名字只不過是一個符號而已,它只是人們相互之間交流的一種工具而已,它是用來統一人們的思想的。如果他們把大樹和馬蜂窩也定義為「大象」的一部分,那他們必然就要把真正的大象叫做「小象」或者「貓貓狗狗」之類的什麼東西。這種情況的出現只是妨礙人們之間的交流,但它並不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比如,在我國福建莆田一帶,就把爸爸叫做阿叔,媽媽叫做阿姐。

可能還會有人問:我們又如何能夠判斷對概念的解釋是否合理呢?我認為,判斷概念合不合理的依據是,關鍵要看這些概念之間有沒有矛盾。如果有矛盾,那麼這些概念的解釋必然就是不合理的。比如,芝諾悖論就反映出了我們對運動的解釋不夠合理;物質與意識之爭則反映了我們在物質和意識的認識問題上存有誤區……。當然了,我們還是不能保證沒有矛盾的解釋就一定是合理的,只能說在目前的情況下它是一種比較合理的解釋,因為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和發展,一些問題就會逐漸暴露出來,原來看似合理的解釋可能就會變得不合理了。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以新的整體為基礎,重新對各種概念進行解釋。

受感知能力的限制,人類對外界事物的認識必然是一個從局部到整體的過程。在沒有形成整體認識之前,人們對局部的認識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局部之間的關系也必然是混亂的,既可能交叉重疊也可能對立矛盾。只有當局部認識上升到整體認識時,人們才可能理清各局部之間的關系,對事物的認識才能變得清晰和調理。目前,物質、運動、時間、空間等概念還都是人們在局部認識時期的產物,在這些問題的認識上人們是存有很大的分歧和爭議的,只有當我們站到宇宙整體的這個高度上時,問題才能得到合理的解決。

Ⅵ 幫忙用哲學的觀點分析幾句話~~

1.這是因為馬克思認為之前的哲學都是形而上學(馬哲意義上的),不能為現實的實踐提供幫助。也就是,之前的哲學在於解釋世界,而馬哲不僅解釋世界還改造世界。
2.真理有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之分。
3.理性和倫理,這是康德所關注的話題,並且在康德哲學中處於同樣重要的位置。
4.宇宙,社會,人,都是處於一種動態之中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我們用一成不變的觀念去對待它們,肯定會處於一種謬誤之中。
5.是說人在自然界中的獨特之處就在於人會思考,這就使人脫離了他自己的這種自然狀態。
6.自由有抽象與具體的之分。
7.這是盧梭社會契約論的前提。如果沒有一種契約,那麼個人之間將會陷入無休止的戰爭中,而國家的出現將會在整體上帶來一種秩序,使個人處於一種安穩的狀態。

Ⅶ 請用哲學觀點解釋下:人為什麼會對某個現象產生觀點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是世界觀的系統化和理論化,世界觀是人類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形成的對包括自然界、社會和人類思維在內的整個世界的總的根本的看法和觀點。這些看法和觀點經過哲學家的加工和整理,上升為系統的理論,形成為哲學學說。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分不開的。所謂方法論是指關於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學說。對整個世界的總的根本的看法是世界觀,用這一總的根本的看法為指導去認識和改造世界,便是方法論。一切哲學都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人類既然要認識和改造世界,就必然會對所有產生的現象產生觀點,並通過以前所積累的知識加以解釋,形成新的科學學說,不能解釋的用神話代替,形成神話學說,隨著人類認識的增加最終將會用科學學說來代替。這就是人為什麼會對某種現象產生觀點的原因。

Ⅷ 用哲學的觀點闡述我的理想

什麼是哲學?哲學研究的對象以及它的基本問題是什麼?這是哲學一般問題中必須首先回答的。
一、世界觀的理論形態
哲學是一門特殊的學問,是與通常局限於某種具體對象的知識體系不同的學問。在漢語中,「哲」是聰明的意思,在希臘文中則意味著愛智慧,所以,按照字義解釋,哲學是一種使人聰明、啟發智慧的學問。然而,這並不足以表明哲學的實質。哲學作為一門學問,是同人們的世界觀聯系在一起的,是人們世界觀的理論表現形態。因此,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了的世界觀,或者說,是人們世界觀的理論體系。
作為理論形態的世界觀,同人們自發形成的世界觀是有所不同的。任何一個健全的成年人都會在其生活實踐過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觀。所謂世界觀,就是人們對於生活在其中的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根本觀點、根本看法。
人類從其誕生時開始,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時刻都需要同周圍的現實世界打交道。為了獲得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等物質資料,就必須進行變革自然界的生產活動。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不僅要認識周圍的自然界,也要逐漸地積累對自己同自然界之間的關系的認識。在實踐中人們就是憑借這些認識向自然界索取人類所需要的一切的。世界觀的形成是一個過程。開始,人們只是對個別的具體事物有所認識,久而久之,這種認識逐漸豐富並聯貫起來,就形成了對諸如人類同周圍世界的關系,包括世界的本質、世界上各種事物之間的聯系、人在這個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等等問題的看法,這些根本觀點、根本看法就是世界觀。但人們自發形成的世界觀一般是不系統的,缺乏理論的論證和嚴密的邏輯性。哲學則是將人們的世界觀用理論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和概括,通過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疇和系統的邏輯論證而形成的思想體系。所以,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的世界觀,是以總體方式把握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理論體系。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但哲學作為世界觀的理論體系,不是自發的,而是要通過自覺的學習和訓練才能掌握的。
當人們形成了一定世界觀之後,就會按照這些觀點去解釋一切現象,處理各種問題。從而世界觀也就成為指導人們觀察、思考和解決各種問題的基本原則,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方法論以及與此相聯系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般說來,有什麼樣的世界觀,也就有什麼樣的方法論,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致的。
人們的世界觀並不都是一樣的。因為:第一,在人類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上,由於實踐水平、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不同,致使人們對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認識在深度和廣度上也有的所不同。第二,由於人們的經濟地位、根本利益和在社會生活中分工的不同,使得各自對社會發展、人生追求的看法和態度有所不同,因而他們的世界觀也會有明顯的區別。特別是在階級社會中,不僅不同階級有不同的的世界觀,即使同一階級內部的不同階層,同一階級的不同發展時期,其世界觀也會呈現出差別性。所以,作為理論形態世界觀的哲學,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階級之間,其內容和形態也有許多不同。在階級社會中,一定的哲學只是一定階級的世界觀的理論表現,是從屬於一定階級並為該階級的利益服務的。哲學作為一種理論體系,只能在社會分裂為對立的階級,從而一部分人得以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而專門從事腦力勞動的條件下才能產生。因此,哲學從其產生的那天起,就深深地打上了剝削階級的烙印,為剝削階級所壟斷並且為他們服務。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才意味著勞動人民真正有了自己的哲學。
哲學的產生與發展從根本上說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所推動的,同時,科學與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歷史的每一階段上,哲學、科學和文化都是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的。
哲學的發展,有一個同具體科學渾然一體而後分化出來的過程。當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之後,在一些比較先進的國家裡,基於農業、手工業、商業和航海業的發展和需要,推動了天文學、數學、力學等自然科學的產生和發展。與此同時,人們對一些社會現象也獲得了一定的認識。人們在不斷積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的基礎上,運用抽象思維進行理論概括,於是就形成了早期的哲學。當時,哲學和許多具體知識摻雜在一起,更多的是被人們當作知識的總匯。直到近代,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出現、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地理上的新發現,自然科學才開始了獨立探索的進程,從而逐步從哲學中分化出來,形成了日益增多的獨立的學科。這一事實反映了人類認識的進步,既有利於自然科學和其他具體知識的發展,也有利於哲學自身的發展。然而,當時的一些哲學家味於哲學和具體科學分化的趨勢,往往把哲學看作是凌駕於一切具體科學之上的、包羅萬象的「科學之科學」。他們認為,各門具體科學只能提供不完全的、相對的真理,只有哲學才能提供完全的、絕對的真理。實際上,他們妄想藉助於純粹思辨來獲得對自然界的終極認識,賦予自己以高居於科學之上並把科學納入自己體系的特權,結果不僅造成自己的僵化,而且阻礙了科學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哲學正確地解決了哲學同具體科學之間的關系,既反對以哲學代替具體科學的「科學之科學」,也反對否定哲學對具體科學的積極作用,使具體科學脫離哲學的指導的錯誤傾向。
一般說來,與具體科學不同,哲學的對象是人與世界的關系,是從整體上和運動中把握人與世界關系的一般內容和普遍形式。就哲學的知識形態說來,哲學是關於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各門具體知識都是人們對世界某一領域的認識和把握。哲學作為世界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這是它的顯著特點之一。它不是各類知識的簡單相加,而是對其中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質和關系加以高度抽象概括的結果,是關於從整體上把握世界、把握人與世界關系的一般知識。哲學和具體科學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哲學和具體科學都是實踐經驗的總結,離開實踐的基礎,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哲學知識和科學知識。但在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形成的知識體系又具有不同的層次。人們把在實踐中獲得的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經過加工整理歸入不同層次的各門具體科學;而所有這些知識又成為哲學在更高層次上進行加工整理的材料,哲學理論就是對這些材料作進一步抽象概括而得到的最一般的結論。就具體科學和哲學這兩個大的知識層次同實踐的關系來看,二者同是來自實踐,這是它們的共性;但具體科學同實踐的關系更為直接,哲學則相對地比較間接,這又是它們的不同之處。
在人類知識的大廈中,哲學和具體科學密切相關。哲學以具體科學為基礎,以具體科學的成果為自身生長的土壤;而具體科學則以哲學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它們在發展中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和相互貫通的。
首先,哲學依賴於具體科學,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著哲學的發展。哲學之所以能夠存在和發展,就在於它植根於具體科學的土壤中,不斷從具體科學所提供的新的材料、經驗和知識中總結概括出哲學的一般結論。否則,哲學作為一門最抽象、最概括的學問,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從而也就會枯竭,失去自己存在的基礎和發展的動力。
其次,具體科學的發展也離不開哲學的指導。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一般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這是哲學特有的功能之一。科學史證明,科學家的科學研究活動,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在某種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下進行的。缺乏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科學家就會失去工作的方向並出現思想混亂。許多有重大科學成就的科學家都非常重視哲學的理論思維,自覺思考認識論、世界觀的問題。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曾說過:「研究人員的世界觀將永遠決定著他的工作方向。」愛因斯坦也說過:「認識論要是不同科學接觸,就會成為一個空架子。科學要是沒有認識論——要是這真是可以設想的——就是原始的混亂的東西。」
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哲學是具體科學的指導,二者之間的關系體現了人類認識發展的規律。哲學和具體科學互相作用,互相促進,共同發展,交織匯合成人類認識真理的長河。
二、哲學的基本問題
作為理論形態世界觀的哲學,是從總體上研究人和世界的關系的。而人和世界關系最本質的方面就是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這是因為:人作為考察人和世界關系的主體,本身既是這個世界的存在物,又是一種有意識、能思維的社會存在物,人的存在與活動,時刻都發生著精神和肉體的矛盾。同時,人們在處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系時,一方面所面對的是一個外在的、客觀的物質世界;另一方面又往往從自身的特定地位,按照某種思維方式去看待世界的存在和屬性,並且依自己的意願和智慧去塑造外部事物,把自己的精神屬性賦予物質世界,這就必然發生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矛盾以及二者誰決定誰的問題。
早在人類發展的最初級階段,人們還不清楚自身的生理構造同,不明白做夢是怎麼一回事,因而往往把人的精神活動看作是一種寄寓於肉體中並在死後可以脫離肉體而存在的靈魂活動。同時,人類發展的早期,人們的科學知識十分貧乏,對自然界的特性、規律的了解極為有限,他們以為萬物都和人一樣具有生命和靈魂,因而把自然力人格化為某種超人的精神力量。這就是原始的「靈魂不滅論」、「物活論」和原始宗教觀念。這種關於靈魂和肉體、精神和自然界的關系的思考,就是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關系問題的史前形態。
恩格斯在總結哲學史的基礎上明確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思維和存在不僅是人和世界關系的兩個最本質的方面,也是兩個哲學上最高的范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現象極其繁多,數不勝數,歸結起來無非屬於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主觀和客觀這兩類現象。思維和存在是哲學的兩個最高范疇,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反映著人與世界關系的最根本的方面。因此,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是任何哲學體系都不能迴避的問題,都必須按照各自的方式作出自己的回答。而且,任何哲學體系的建立,對於哲學其他問題的解決與展開,也都要以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為起點和中心。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有兩個突出的方面。其中,關於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何者是本原的,即何者是第一性的問題,是最重要的方面。現實世界究竟是由思維或精神創造的,還是從來就自在存在著的?世界的本質和基礎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這些問題在哲學史上屬於本體論的問題,它研究世界本身的存在和本質問題。對物質和精神何者為第一性的回答,是一切哲學的理論體系得以建立的基礎和根本出發點,它規定著哲學的基本性質,以及解決一切哲學問題的基本方向。因此,恩格斯把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的不同回答,作為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基本哲學派別的唯一標准。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另外還有一個方面,即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問題,亦即世界可否為人所認識、人的思維能否正確地反映現實世界的問題。這在哲學史上屬於認識論范圍,它所涉及的是認識的本質、認識的可能性及其實現等問題。歷史上的絕大多數哲學家或從唯物主義立場,或從絕對唯心主義立場,各自對這個問題作了肯定的回答。但也有一些哲學家否認人們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哲學史上把他們稱為不可知論者或懷疑論者。
哲學基本問題的本體論意義的方面和認識論意義的方面是互相聯系著的。歷史上的哲學家對這兩個方面一般都在不同程度上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但由於時代不同,人們對這兩個方面研究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有時側重於本體論方面,有時則側重於認識論方面。在前資本主義時期,哲學研究的重點一般側重於本體論方面;到了近代和現代,在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和科學技術空前繁榮的推動下,哲學研究更多側重於認識論方面。這種研究側重點的變化,意味著人類認識的發展和深化,是時代賦予哲學研究的新課題和需要開拓的領域中。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研究本體論的重要性,割裂哲學基本問題兩個突出方面的內在聯系。當代西方某些學者認為哲學只應研究認識論,本體論研究沒有意義的觀點是根本錯誤的。
哲學基本問題的兩個方面的相互聯系是不容割裂的。認識論必須以本體論為前提和出發點,哲學家對世界可知性問題的回答,其確定性的內容是由他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問題的回答所決定的,無論從邏輯上還是從人的認識實際發生過程來說,都只有回答了本體論的問題以後才能回答認識論的問題。即使是那些否定本體論的哲學家,在他們解決認識論問題的基本傾向和態度中,也總是包含著對本體論問題的回答。所以,本體論是認識論的前提和出發點,認識論總是滲透和貫穿著本體論,認識論是不能脫離本體論的。當然,本體論也不可能離開認識論。不僅人們對本體論問題的回答本身就是認識的結果,而且人們之所以提出並回答本體論的問題,其目的也在於解決認識論的問題,為人們觀察、處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系確立根本的出發點。
在漫長的哲學發展過程中,各種哲學觀點層出不窮,無數哲學流派形態各異,但哲學所有這些形形色色的理論,無非分別屬於兩大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凡是主張物質自然是本原,物質第一性,意識或精神是第二性的,都屬於唯物主義陣營;凡是斷言精神、意識對自然界來說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物質是第二性的,都屬於唯心主義陣營。這是劃分哲學基本派別的唯一標准。哲學史上曾出現過主張物質和精神是兩個平行的本原的二元論,但它並不是獨立於上述兩大派別之外的第三派別。因為二元論的主張不可能堅持到底,最後往往以臆造出一個凌駕於物質和精神兩個本原之上的本原(如上帝)為其結局,實際上仍然未能跳出唯心主義的窠臼。
哲學理論上的差異和兩大哲學派別的存在並不是偶然的,是有其深刻社會歷史的、階級的和認識的根源的。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後,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分離,為理論形態的哲學的產生提供了可能,當時有所發展但又很不足的生產力狀況、階級剝削制度的形成與存在,也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化提供了社會條件。一方面,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人們同大自然搏鬥,只有首先承認外部自然界的客觀存在,生產才能得以進行,這種認識經過哲學家的提煉和理論化,就成為唯物主義哲學;另一方面,由於當時只有低下的生產力與尚處於萌芽階段的科學,人們還遠不能破解周圍自然之謎,而從事腦力勞動的學者又往往脫離生產實踐,片面強調和誇大精神的作用,這些就構成了唯心主義哲學產生的社會歷史根源。
在階級社會中,唯物主義哲學總是同歷史上處於上升時期的革命的、進步的階級或集團相聯系,因為他們的利益在不同程度上同歷史前進的方向相一致,因而敢於面對現實,揭示事實的真相。與此相反,唯心主義哲學則往往同歷史上沒落的、反動的階級或集團相聯系,由於他們的利益和歷史發展的潮流相違背,為了維護或恢復自己的反動統治,為其存在的合理性作論證,就必然誇大精神的作用,掩蓋事實的真相,把希望寄託於某種幻想的精神力量之上。唯心主義不僅僅是人們的認識受到種種局限的反映,也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適應剝削階級或集團欺騙人民、安慰自己的需要。所以,哲學史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和斗爭,是階級社會中階級的對立和斗爭在哲學上的反映。
此外,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產生還有其深刻的認識論根源。從總體上看,唯物主義觀點是正確的,唯心主義觀點是錯誤的。但是,無論客觀世界還是人的認識,本來就充滿了復雜的矛盾。在認識和實踐中,人們總要遇到精神和物質、主觀和客觀的矛盾,它們的相互作用中無疑精神力量、主觀因素也具有巨大作用,但如果把它無限誇大和絕對化,割裂精神和物質、主觀和客觀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就會導致唯心主義。列寧曾說過:人的認識不是直線,而是無限地近似於一串圓圈,近似於螺旋的曲線。這些曲線中的任何片斷、碎片都能被片面地變成獨立的、完整的直線。從認識論上看,唯心主義就是把認識的某個特徵、方面、部分加以片面誇大,使其成為脫離了物質、脫離了自然的結果。唯心主義的思想體系是錯誤的,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但它也有其現實的生長點,是人類認識之樹生長出來的觀念形態,有其產生的認識論根源。所以,對待唯心主義不應簡單地予以否定,而應對其進行具體分析,採取科學批判的態度,在否定它的思想體系的同時,並不拒斥其中所包含某些合理因素和合理思想。

Ⅸ 有人說:創意來源於富有創造力的頭腦。請運用哲學道理談談你對這一觀點的認識

1.該觀點合理,創意離不開人腦。2.從意識的生理基礎上看,意識是人腦專的技能……沒有人腦就沒有意屬識的產生。3.意識來源於客觀存在……(人們在意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世界,是指通過實踐把意識中的東西變成現實中的東西,創造出沒有人的參與永遠也不可能出現的東西)

Ⅹ 用哲學觀點解釋社會熱點問題 都可以哈 謝謝

用哲學觀點可以解釋社會熱點問題,重要的是在宏觀上解釋問題,也即從世界的本質上解釋。

比如超女現象,哲學上可以解釋為是新觀念對傳統觀念的沖擊,在青少年中人性解放觀念使然,求新求變的思想在發揮著作用。

閱讀全文

與用哲學觀點解釋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海信濮塘 瀏覽:376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