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軒轅劍祝融創造的是嗎
傳說軒轅皇帝曾經鑄造過一柄神劍,名「軒轅夏禹劍」。根據傳說,眾神采首山之銅為黃帝鑄「軒轅劍」,後傳與夏禹,更名為「軒轅夏禹劍」。劍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劍柄一面書農耕畜養之術,一面書四海一統之策,軒轅夏禹劍是一把聖道之劍。它表徵的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國泰民安的美好願望,五穀豐登的幸福,四海一統的強盛,然而這些美好的願望,精神的圖騰,卻全部鐫刻在作為武器的「軒轅夏禹劍」上,這隱寓著中華民族祈求五穀豐登,同時又堅決以武抗敵的決斷,只有這樣,才能在作為武器的劍上鐫刻上幸福安康的符號,兩個相反的范疇,戰爭和和平。當他們「如一」的時候,這才是一種真正的天下大治,乃是一種道的境界。
② 祝融有什麼能力
祝融,本名重黎,中國上古神話人物,號赤帝,後人尊為火神。有人說祝融是古時三皇五帝三皇之一。據山海經記載,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盡頭,是他傳下火種,教人類使用火的方法。另一說祝融為顓頊帝孫重黎,高辛氏火正之官,黃帝賜他姓「祝融氏」。在日常用語中,「祝融」是火的代名詞;一些報紙的新聞標題經常把「祝融」作為火災的代稱,盡管這是
③ 祝融是什麼意思
祝融
傳說中的古帝,以火施化,號赤帝,後人尊為火神。有人說祝融是古時三皇五帝三皇之一。住在昆侖山的光明宮,是他傳下火種,教人類使用火的方法。另一說祝融原叫重黎,在擔任火正官時,黃帝賜他姓「祝融氏」。
道場
自燧人氏發明的轉木取火,但有了火種不會保留和使用,後由祝融發明了使用火和留火種的方法後,黃帝封了他為主管火的正火官。後因祝融對南方的情況比較熟悉,又派了他來到衡山附近做司徒,死後葬於衡山,故南嶽衡山就是祝融的道場。現衡山的最高峰叫祝融峰,山頂還有一座祝融殿。
祝融與共工之戰
祝融因為教會人類使用火,人們對祝融都非常之崇拜,但水神共工看不過眼,心想世界萬物離不開水,為什麼人類只崇拜祝融,而不崇拜自己,越想越氣憤。於是集四湖五海之水沖向昆侖山,把昆侖山上的聖火澆滅,頓時全世界漆黑一片。祝融得知非常憤怒,騎上火龍,與共工大戰起來,水此終是往低處流,洪水從昆侖山下落下來,祝融乘機發起進攻,把共工燒得焦頭爛額。共公輸得不順氣,一氣之下撞向不周山,誰知不周山是天柱,天柱給撞斷了,天也塌下來,給世界萬物帶來災難,於是就引來女媧補天的故事。按今天的話來說這可以說是女媧補天的前傳。
另一說法,伏羲死後共工作亂,黃帝派祝融平叛,雖然打敗了共工,但沒有殺死所有共工氏成員,黃帝殺了祝融。後由他的弟弟吳回擔任火正官,依舊稱祝融氏。
另外,三國時南蠻王孟獲之妻亦叫祝融夫人,相傳是火神祝融之後裔。
④ 火神祝融的主要事跡
祝融,本名重黎,中國上古帝王、上古巫族的大巫,以火施化,號赤帝,後尊為火神、水火之神、南海神,古時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葬衡陽市南嶽區。據山海經記載,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盡頭衡山,是他傳下火種,教人類使用火的方法,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揚動聽、感人肺腑的樂曲,相傳名為《九天》,使黎民百姓精神振奮,情緒高昂,對生活充滿熱愛。另一說祝融為顓頊帝孫重黎,高辛氏火正之官,黃帝賜他姓「祝融氏」。祝融死後,葬在南嶽衡山之陽,後人為了紀念他,就把南嶽最高峰稱為祝融峰。在日常用語中,祝融也是火的代名詞。後改編為游戲角色和《三國演義》祝融夫人的角色。
⑤ 祝融的基本介紹
祝融部落所處的時代,相當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時代,距今大約3000—5000年。其原始居地與顓頊部落的原始居地大體一致,主要分布在河南嵩山、新鄭一帶。《左傳·昭公十七年》載:「鄭(新鄭),祝融之虛也。」《漢書·地理志》說:「今河南之新鄭,本高辛氏之火正祝融之虛也。
其中心地在今河南新密市曲梁鄉古城寨一帶。該部落活動范圍相當於今新密市東南部和新鄭西部。祝融,顓頊之曾孫,本名重黎,為帝嚳火正,甚有功,能光明天下,帝嚳命之祝融。其弟吳回,繼居火正,為祝融。其後,部落遂以祝融命之。
⑥ 火神祝融的故事
在神話當中,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發生戰斗,共工失敗後,他就一頭撞向不周山,支撐天穹的不周山被撞倒,天就破了個大洞,天火從九天之外傾瀉到凡間,仁慈的女媧不忍看到人類受苦,就在九州找七彩石煉石補天。
事實上,在古代,禪讓制社會中,祝融和共工都是官職,又稱火正和水正,司職與火神和水神一樣。
漢族的火神崇拜,同樣有"流派"區別。以形象和來歷言,一般都以祝融為火神據說他本是顓頊氏的後代,本名重黎,也叫吳回,帝嚳(即高辛氏,傳說中古代部族的首領)當政時,官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乃命曰"祝融",死後為火官之神。又相傳,大禹的父親鯀偷竊了天帝的息壤,天帝命祝融殺鯀於羽郊(《山海經·海內經》);成湯伐夏桀時,天帝令祝融降火於夏城(《墨子·非攻下》),幫助成湯滅夏。在後世的民間傳說中,祝融常以女子的形象出現,稱"祝融夫人"。此外,民間俗信亦有以炎帝或燧人氏為火神的說法,如謂遠古時燧人氏鑽木取火,使人類進入熟食階段,後人尊為火神,又稱火德真君,定時祭祀。也有一些地區的火神崇拜並無具體來歷,或稱南方火帝君,或稱種火老母,等等。以火神祭祀的日期與行事言,各歷史時期和各地區的風俗也不一致。如上古時的火神之祭在夏天,漢晉以降,這一傳統以夏季祀灶的方式得到延續。又如,四川等地以夏歷四月初八為火神"生日",屆時士農工商進香並祀神或演戲娛神。魯南地區以正月初七為祭祀火神之日,民間有組織"火神會"的風俗,除去火神廟朝拜外,全體會員還要聚餐兩次;此外,火神形象相貌兇狠,三頭六臂,並有風火輪、火葫蘆、火印、火劍、火弓等火器配備,酷似神話傳說中"哪吒"的變態。
與民間俗信的形形色色相似,現代學人對傳統的火神崇拜的源流等問題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西南一些地區以燃燒的火焰或火塘作為火神的化身或象徵,當是火神崇拜的端初形式,連同相關的儀式、祭詞和禁忌在內,其中所包含著的觀念內涵體現了人們對火的作用既感戴又畏懼的雙重認識,因而更多地保持了遠古時代人類對自然力的崇拜的原始風貌。至於炎帝、燧人、祝融等司火之神,是戰國以後才被創造出來的人格化火神;其他如火德真君、種火老母之類,均出於更往後人的編造。 採納哦~~
⑦ 祝融是什麼神
火神。
祝融用火為人們造福,所以,後人把他尊為火神,每年都要進行隆重的祭祀,以表達人們對祝融的感激和紀念。火神祝融的傳說,帶有神話色彩,但它反映了人類同火災作斗爭的一種希冀,寄希望於火神能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光明和幸福,驅除邪惡,消災免禍。
祝融傳說:
堯時,洪水滔天,浸山滅陵,黎民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堯令鯀去治理洪水,可是九年過去了,毫無成效。後來,鯀知道天上有一種稱為「息壤」的寶物,只要用一點投向大地,馬上就會生長起來,積成山,堆成堤,於是鯀想辦法到天上偷了息壤到人間。
用它堵塞洪水,大地終於漸漸看不見洪水蹤跡了。但是,天帝知道息壤被竊,就派火神祝融下凡,在羽山地方把鯀殺死,並奪回餘下的息壤。天帝還命祝融監視人間治水,命他掌管一方水的大權。由於祝融屬南方之神,所以就合水火為一神,兼任南海之神了。
⑧ 祝融的歷史發展
祝融部落聯盟的其他部落為夏、商所滅,只有季連部落實力較強,得以保留下來並被迫從河南嵩山、新鄭一帶遷移。《史記·楚世家》說:「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記其世。」季連部落傳至穴熊時衰落了,其後裔分散在中原、蠻夷等地。季連部落活動地域我董姓屬炎帝部落聯盟(而非黃帝部落聯盟)一員——祝融部落,在貴州省關嶺縣曬甲山上四、五千年前所刻『紅崖丹書』可以證明這點。祝融部落又分為己、斟、彭、妘、曹、羋六部落,後己又分出董、彭又分出禿,史稱祝融八姓。我董部落當時稱惠連部落,是一支繼承祝融部落制繩存火傳統,擅長用一種叫董的草制繩的部落,以董草為圖騰。
⑨ 祝融從哪個故事
黃帝時候有個火正官,官名叫祝融,他的名字叫做容光,是一個氏族首領的兒子,生成一副紅臉膛,長得威武魁偉,聰明伶俐,不過生性火爆,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火冒三丈。那時候隧人發明鑽木取火,還不大會保存火和利用火。但容光特別喜歡跟火親近。所以十幾歲就成了管火的能手。火到了他的手裡,只要不是長途轉遞,就能長期保存下來。容光會用火燒菜、煮飯、還會用火取暖、照明、驅逐野獸、趕跑蚊蟲。這些本領,在那個時候是了不得的事。所以,大家都很敬重他。有一次,容光的爸爸帶著整個氏族長途遷徙,容光看到帶著火種走路不方便,就只把鑽木取火用的尖石頭帶在身邊。
一次,大家剛定居下來,容光就取出尖石頭,找了一筒大木頭,坐在一座石山面前「呼哧呼哧」鑽起火來。鑽呀,鑽呀,鑽了整整三個時辰,還沒有冒煙,容光很生氣,他嘴裡喘著粗氣,很不高興。但是沒有火不行,他只好又鑽。鑽呀,鑽呀,又鑽了整整三個時辰,煙倒是出來了,就是不起火。他氣得臉子黑紅,「呼」地站起來,把尖石頭向石頭山上狠狠砸去。誰知已經鑽得很熱的尖石頭碰在石山上,「咔喳」一聲冒出了幾顆耀眼的火星。聰明的容光看了,很快想出了新的取火方法。他采了一些曬乾的蘆花,用兩塊尖石頭靠著蘆花「嘣嘣嘣」敲了幾下,火星濺到蘆花上面,就「吱吱」冒煙了。再輕輕地吹一吹,火苗就往上竄了。
自從容光發現石頭取火的方法,就再也用不著費很大工夫去鑽木取火了,也用不著千方百計保存火種了。中原的黃帝知道容光有這么大的功勞,就把他請去,封他當了個專門管火的火正官。黃帝非常器重他,說:「容光呀,以後就任命你為祝融好了,祝就是永遠,融就是光明,願你永遠給人間帶來光明。」容光聽了非常高興,連忙磕頭致謝。從此,大家就改叫他祝融了。
黃帝在位的時候,南方有個氏族首領名叫蚩尤,經常侵擾中原,弄得中原的人無法生活。黃帝就號令中原的人聯合起來,由祝融和其他幾個將領帶著,去討伐蚩尤,蚩尤人多勢眾,尤其是他的九九八十一個兄弟,一個個身披獸皮,頭戴牛角,口中能噴射濃霧,好不威風。開始打仗的時候,黃帝的部隊一上大霧就迷失方向,部隊之間失去聯系,互不相顧。蚩尤的部隊就趁勢猛撲過來,打得黃帝所部大敗,一直向北逃到涿鹿才停下來。黃帝被蚩尤圍在涿鹿,好久不敢出戰。不久,因發明了指南針,就再也不怕濃霧了。後來祝融見蚩尤的部下都披獸皮,又獻了一計,教自己的部下每個人打個火把,四處放火,燒得蚩尤的部隊焦頭爛額,慌慌張張地朝南方逃走。黃帝駕著指南車,帶著部隊乘勝向南追趕。趕過了黃河,趕過了長江,一直趕到黎山之丘,最後終於把蚩尤殺死了。祝融由於發明了火攻的戰法,立了大功,黃帝重重封賞了他,他成了黃帝的重要大臣。
黃帝的部隊班師回朝時,路過雲夢澤南邊的一群大山。黃帝把祝融叫到跟前,故意問道:「這叫什麼山?」祝融答道:「這叫衡山。」黃帝又問:「這山的來歷如何?」祝融又答道:「上古時候,天地一片渾沌,像個雞蛋。盤古氏開天闢地,才有了生靈。他活了一萬八千年,死後躺在中原大地之上,頭部朝東,變成泰山;腳趾在西,變成華山;腹部凸起,變成嵩山;右手朝北,變成恆山;左手朝南,就變成了眼前的衡山。」剛剛說完,黃帝緊接著又問:「那麼,為什麼名叫衡山。」祝融馬上答道:「此山橫亘雲夢與九嶷之間,像一桿秤一樣,可以稱出天地的輕重,衡量帝王道德的高下,所以名叫衡山。」黃帝見他對答如流,非常高興,笑呵呵地說:「好哇!你這么熟悉南方事務,我要委你以重任!」但黃帝並不說出是什麼重任。
隊伍在衡山駐紮下來了。黃帝登上最高峰,接受南方各個部落的朝拜。許多氏族首領會集在一起,大家都很高興,祝融一時興起,奏起了黃帝自己編的曲子-咸池之樂,黃帝的妃子嫘祖也踏著拍子,跳起舞來。大家見了,都圍著黃帝跳了起來。跳了個痛快以後,黃帝叫大家靜下來,說:「我就位以來,平榆罔,殺蚩尤,制訂歷法,發明文字,創造音律,編定醫書,又有嫘祖育蠶治絲,定衣裳之制。現在天下一統,我要奠定五嶽: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從今以後,火正祝融鎮守南嶽。」大家一聽,都大聲喊著:「萬壽無疆!萬壽無疆!」祝融這時才知道,原來黃帝說的委以重任就是這么回事。